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經弱者

道德經弱者

發布時間: 2024-05-16 15:10:01

Ⅰ 為什麼說《道德經》是弱者的生存法則

因為它給了弱者們一定的行為思想上面的指導,讓弱者可以擺正自己的思想,更順心的活下去,有很大的指導意義。

Ⅱ 如何理解老子「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的思想觀點

原意為:循環往復的運動變化,是道的運動,道的作用是微妙、柔弱的。天下的萬物產生於看得見的有形質,有形質又產生於不可見的無形質。漏手

「反者道之動」,歷來解釋者有兩種觀點:一是說矛盾著的對立物各自向著自己的對立面轉化;二是說事物運動變化的規律是循環往復。

「弱者道之用」,是說「道」在發揮作用的時候,用的是柔弱的方法,這不完全是消極的,同樣也有積極性的一面,道創造萬物,並不使萬物感到有什麼強迫的力量,而是自然而然地發生和成長。用弱和用強,也就是是「無為」和「有為」的區別。

本句話講述了「道」的運動變化法則和「道」產生天下萬物的作用。概述了事物的矛盾和對立轉化是永恆不變的規律。

(2)道德經弱者擴展閱讀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出自老子的《道德經》第四十章。

《道德經》,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傳說是春秋時期的老子(即李耳,河南鹿邑人)所撰寫,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

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咐棚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並分為81章。是中國歷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學著作。

《道德經》到了公元前206年-公元200年,被奉為道教經典,所以有學者認為《道德經》被分為八十一章有明顯的道教的九九歸一的思想,在內容的分割上未免牽強。但衡搜則道德經前三十七章講道,後四十四章言德,簡單說來,道是體,德是用,二者不能等同。至清代魏源首次破此慣例而分《道德經》為六十八章,相對保持了每章的完整性。

參考資料:網路-道德經·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

Ⅲ 怎樣理解《道德經》「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

《道德經》第四十章「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這一章也不太好理解,字數少,字用的簡單,它的含義就多,所以很難把握。

「反」字,不太好理解,但這句話既然是個排比句,我們就先理解「弱」字。弱,柔弱,老子說過「柔弱勝剛強」,又說「柔弱者生之徒」。結合下文「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此處的「弱者」,當側重於「生」的意義。

「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那麼在這從無到有,從有到萬物的過程中,是誰在推動,是誰在發揮作用?是道。道的推動和作用的發揮又是以什麼形式體現在物上呢?一為「反」,一為「弱」也。

老子崇尚柔弱,因為柔弱代表了旺盛的生命力。生命剛開始時,正是生命力最強的時候,而這個時候的生命特徵就是柔弱。「物壯則老」,事物成長到強硬了,也就老了,行將就木了。

所以事物在初生時的「柔弱」狀態,能夠得到「道」最大的扶持力度,表現為「柔弱勝剛強」、「天下之至柔,馳騁於天下之至堅」、「強大處下,柔弱處上」等等。因此道的功用,就在物之「弱」時得到了最顯著的體現。

「道之動」,道之運行。那麼道的運行,又體現在哪裡呢?體現在物之「反」。有正才有反。何謂正?中正不變也;何謂反?往復變化也。有運動和變化,就能在其中呈現出道的運行規律,所以道的運行,就體現在萬物圍繞著「正」的生滅往復變化之中。

萬物生而離其母,為反;滅而歸其根,仍然為反。相對於中正的水平面來說,魚兒無論躍起還是落下,往還是復,都是在做反向運動。中正則不易不變,而有反復者、有運行變化者,盡皆為「反」。故而以中正為基,「反」之一字,足以概括任何往復變化。

老子說:「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孰知其極?其無正。」為何會禍福相依,而無休止?因為我們普遍認知的禍或福,均非「正」,皆為「反」,故而會不斷地發生往復變化。以至於到現在我們認為「變化才是唯一的不變」,「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沒有真正的好,也沒有真正的不好」,因為我們失去那個「正」已經太久了。

子出於母,故母為正,其子為反;末出於根,故根為正,其末為反;有出於無,故無為正,其有為反;高出於下,故下為正,其高為反。陰陽負抱而成為一個具體事物,正反相牽而成為一個有機整體。故而母子成國,根末成樹,無有成萬物,高下成空谷。

然而子民不守衛建設自己的國家,子女不返哺照顧自己的母親,則國、家難立;樹不落葉、末不返根,則大樹難存;生而不滅、有不返無,則萬物難續;其高無度、其長無窮,則空谷難成。所以萬物芸芸,仍然各自復歸於其根。

表現出來就是:子民在外守衛,但不能無限去擴張;葉子往上生長,但不能無限去擴展;樹干往高生長,也同樣不能無限去增長。因為有一個「力」在把它們「抱」回來,緊緊圍繞自己的根本而不遠離。偏離根本過遠的,則「返」之。表現出來就是:高者抑之,有餘者損之,亭者毒之,勇於敢者殺之,強梁者死之,皆歸於――遠者返之。

老子所謂「天之道,其猶張弓與!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這個張弓之力,正是負抱之力。「萬物負陰而抱陽」,弓一拉開,就同時有一個向上的力,一個向下的力,二者一為「負」,一為「抱」,合力而成一個整體。

於大樹這一個整體來說,根為本,葉為末,葉落可再生,根毀則樹亡。因此老子讓我們要把握住本,而不去捨本逐末;要把握住重,而不去棄重求輕;要把握住靜,而不去無靜而躁。因為末依於本,輕依於重,躁依於靜,所以不要去逐末而傷根本。

守根,固本,而「食母」,則為「正」。為「正」者,方能不易,不反,而長久,如此方能「久視長生」。老子推崇的「復歸於嬰兒」狀態,不正是一個離母體最為接近的狀態么?如此方能得以「食母」,方能得以長生。「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不正是要成就一個「母」的狀態么?培育他人,成就他人,而己得以長久。

子始出於母時,是為「弱」;末始出於根時,是為「弱」;有始出於無時,是為「弱」;高始出於下時,是為「弱」。所以事物在「弱」小的時候,道對它的扶持作用是最大的,因為天下萬物都起源於這個很弱小的「有」。

在前未起於後時,是為「無」;在高未出於下時,是為「無」;在有未生於無時,是為「無」,所以「有」都來源於這個「無」。故而高以下為基,無為有之本,末由根而生,道為天地母,生天下萬物。

Ⅳ 道德經 弱者怎麼變強

「柔弱者,生之徒也;堅強者,死之徒也」。柔弱的,是生生不息的;堅強的,是死氣沉沉的。為什麼呢?「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刮風不會整天一直刮個不停,下大雨也不會整天下個沒完,要是整天刮個沒完下個不停,就要出現災害了,平靜才是生活的常態。
所以,堅強是偶爾的刮風和大雨,柔弱才是生活的常態。假設讓你一直保持堅強,你撐不了多久的,和刮風下雨一樣,不能下個沒完的。
「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天底下沒有比水更柔弱的了,但是攻擊堅強的,卻沒有能超過水的,所謂「水滴石穿」嘛。

Ⅳ 道德經·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的原文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Ⅵ 道德經·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的評析

老子在《道德經》里,多次涉及到「事物的矛盾和對立轉化是永恆不變的規律」,概括了自然和人類社會的現象與本質,這是十分光輝和精闢的見解。「反者道之動」,歷來解釋者有兩種觀點:一是說矛盾著的對立物各自向著自己的對立面轉化;二是說事物運動變化的規律是循環往復。「弱者道之用」,是說「道」在發揮作用的時候,用的是柔弱的方法,這不完全是消極的,同樣也有積極性的一面,道創造萬物,並不使萬物感到有什麼強迫的力量,而是自然而然地發生和成長。用弱和用強,也就是是「無為」和「有為」的區別。「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有的論者認為這一句可以概括出「無—有—萬物」的公式,並說萬物畢竟是從「無」而來的。其實,老子講「有」和「無」,他是把有與無當成相互對立的兩個哲學范疇,有與無都是道的屬性。老子在說無其實也包括有,說有也包括無,道學中的陰陽即是分開又是合並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其中的一就是太極,太極在表達無(陰)時,就包含了有(陽),表達有(陽)時,也包含了無(陰)。

Ⅶ 為什麼《道德經》是弱者的斗爭哲學

老子的《道德經》被稱為萬經之王,可見其在歷史上的地位,內容博大精深,許多人窮其一生都在研究《道德經》的內涵,並孜孜不倦;另一方面《道德經》又被稱為弱者的斗爭哲學,那麼為什麼這么說呢?下面為大家詳細解析一下。

1、不爭

《道德經》提到「夫唯不爭,故無憂」,這句話說要像水那樣不爭,所以能萬事無憂。當你還處在弱小的時候,這個時候你首要的則是要保全自己,只有保全了自己,才能有後續的發展崛起。所謂剩者為王也!當年朱元璋採納了劉伯溫的「廣積糧,高築牆,緩稱王」的策略,就是不做出頭鳥,保全自己,發展自己,等到自己壯大之後,一舉擊破對手,贏得最終勝利。弱者如果以卵擊石,那麼必然會落得慘痛的下場。

2、若水

《道德經》提到「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若水,就是要有像水一樣的潛力和特質,水的特質就是柔而綿延,柔中又帶有剛,作為弱者亦是如此,要有水的柔性,善於化解任何的不利局面,以時間換空間,來獲得長久的生存和發展。一味的剛,則會容易折斷,一味的柔,則會懦弱,柔中帶剛,剛柔相濟,才是為人處世之道。

3、無為

《道德經》提到「為無為,而無不治」。無為的意思就是說,不要瞎折騰,作為弱者,資源有限、精力有限、機會有限,一旦錯過就沒有翻身的機會,務必要積累能量,一擊必中,方能魚躍龍門,改變命運,改變局勢。

4、無欲

《道德經》提到「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這句話的意思就是過份貪欲必然會有大的耗費;過份地斂聚必然會有過多的喪失。簡單的說,你擁有的越多,你失去的也越多。作為弱者不要有太多的慾望,慾望太多,這些慾望就會引導你走向滅亡,當你資源比較少,關系比較少的情況下,就需要你聚焦於一點,減少其他雜念的誘惑,持續的向目標奮斗,如果多年的堅持,才能是你邁向成功。

5、若愚

《道德經》提到「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這局話的意思就是說,最耿直的看上去好像彎曲的,最靈巧的看上去好像笨拙的,最卓越的辯才好像木訥。我們都知道「大智若愚」,其實就是不要太過於鋒芒畢露,槍打出頭鳥,看上去愚笨,實則保全了自己,看上去無知,實則最為明智。

6、為道

《道德經》提到「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意識即是說,做學問要積累,學道理,卻要減少自己的主觀意識。作為弱者這點非常重要,弱者之所以弱,是因為思維和能力不足以強大,這個時候就需要減少自己主觀思維的局限性,去思考更大格局的思維,如此,才能讓你邁向上層。基層思維是導致你處在基層的根本原因,只有具備了高層思維,你才能邁向高層。

綜上幾點,《道德經》的博大精深,方方面面詮釋了,作為剛起步的人,或者尚處在職場初期,創業初期的人,應該怎麼做,怎麼樣去奮斗。思想是行動的指導,只有具備優秀的思維,方能成為優秀的人才!

熱點內容
有關立法學的論文 發布:2024-12-29 15:30:45 瀏覽:528
不滿14歲犯法受法律責任 發布:2024-12-29 15:10:59 瀏覽:316
國本立法 發布:2024-12-29 14:45:54 瀏覽:580
俄羅斯立法機構 發布:2024-12-29 14:45:50 瀏覽:371
訴訟法司法考試講義 發布:2024-12-29 14:44:22 瀏覽:432
建築公司項目部公章有法律效力嗎 發布:2024-12-29 14:42:37 瀏覽:999
法官類小說 發布:2024-12-29 14:41:49 瀏覽:376
建設法治政府的主要途徑 發布:2024-12-29 14:39:09 瀏覽:594
法院人民調解程序 發布:2024-12-29 14:27:38 瀏覽:687
原勞動法關於病假工資規定 發布:2024-12-29 14:22:08 瀏覽:6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