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麥六個道德故事
⑴ 好喜歡侯麥導演的電影啊
侯麥的第一個職業是教師,但不久就轉向電影評論。1950年他成為著名的《電影手冊》的創始編輯之一,與讓-呂克·戈達爾、弗朗索瓦·特呂弗、雅克·里維埃等後來著名的「新浪潮」導演一起工作,並做了7年的主編。他大力推崇當時被認為不入流的希區柯克、羅塞里尼、茂瑙等人。整個50年代,他與戈達爾、特呂弗等人合作拍攝了一些插曲式的短片,但逐漸地,他離開了這些「新浪潮」導演乃至整個現代電影的方向,朝著自己個人的目標慢慢接近。
自1950年代開始,侯麥開始拍攝短片。1951年推出了短片《表演,或夏爾洛特和他的牛排》,由後來也成為新浪潮主將的高達(Godard)主演。直至1959年,侯麥導演了其第一部長片《獅子星座》(Le Signe lion),但票房失利。
60年代初,侯麥著手拍攝他的「六個道德故事」計劃,1962年推出第一部《蒙索的女麵包師》,此後,相繼推出《蘇珊的職業》(1963)、《女收藏家》(1967)、《我在莫德的一夜》(1969),這也是他首部標准長度影片,引起評論界和觀眾的熱烈反響,據說此片對路易·馬勒的《與安德烈共進晚餐》影響很大)、《克萊爾的膝蓋》(1970)、《午後之愛》(1972)。通過「道德故事」的捆綁計劃,他成功地實現了引人注意的企圖,特呂弗為他大聲叫好。
⑵ DVDbeaver網站是哪國的
1、侯麥的六個道德故事Eric Rohmer's Six Moral Tales Boxset
標准公司的這個套裝確實令人激動,不僅收錄法國電影大師侯麥的經典作品6部,另還收錄他的多部短片以及精彩的訪談花絮,隨碟送一本六個道德故事英文版小說。當然最關鍵的是,六套正片全部經過侯麥親自監修。
2、撒旦探戈Satantango
20世紀最後一個電影大師貝拉·塔爾的1994年作品,根據同名小說改編,以一個農場的故事隱喻匈牙利的政治變遷,全片總長7個半小時,長鏡頭運用極多,也是一次難得的觀影經驗。tartan公司的英二版三碟格式,無任何花絮。
3、兩生花The Double Life of Veronique
2006年是奇斯洛夫斯基逝世10周年,由mk2先發行的《兩生花》經歷了法二、西二、台三、日二,才到標准公司一區雙碟版,除了圖像轉換上更勝之前所有版本外,還獨家配備了評論音軌和對攝影師、配樂的訪談花絮。
4、過客The Passenger
義大利電影大師安東尼奧尼最被忽視的傑作,此前僅有日本二區版D5,一區新版雖然也是D5格式,但收有主演傑克·尼克爾森和原作、記者的兩條評論音軌,二區版配置與之相同,但是D9格式。
5、七武士Seven Samurai
黑澤明的不朽經典,標准公司今年推出洗牌版為三碟豪華配置,第一第二碟收錄五個電影學者激動人心的團隊式評論音軌,第二第三碟收錄總長超過3小時的動態花絮,為《七武士》DVD時代的終極配置。
6、成瀨巳喜男套裝第一輯Naruse Volume One
英二的「電影大師」品牌推出的日本電影大師成瀨巳喜男套裝第一輯,收錄大師1951年的作品《飯》、1954年的《山音》和1956年的《流浪記》三部作品,畫面修復一新,但未配置任何花絮,隨碟送一本180多頁的介紹導演的電影書。
7、馬克斯·歐弗斯作品集 4 Max Ophul's classics
英二版second sight公司發行的德國電影大師歐弗斯的四部作品:伯爵夫人的耳環、歡愉、魯莽時刻、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
8、同流者The Conformist
電影史上最佳攝影作品之一,王家衛和譚家明電影的靈感源泉,在經歷了日二D5版之後,一區派拉蒙終於發行了可變寬屏正片+40分鍾花絮的洗牌版。貝托魯奇和斯特拉羅的訪談內容十分精彩。
9、阿卡丁先生全集The Complete Mr. Arkadin
奧遜·威爾斯的最佳電影之一,但他卻從未獲得過最終剪輯權,存世的版本包括彼得·波丹諾維奇意外發現了考林斯版、歐洲「機密檔案」版、美國版以及最新的慕尼黑電影資料館版,標准公司為了解開影史謎團,把三個主要的版本以三碟的方式呈現給觀眾,配合精彩的評論音軌以及海量花絮和《阿卡丁先生》英文版小說,當之無愧的年度最佳DVD之一。
10、晚春Late Spring
日本電影大師小津安二郎的最佳作品之一,笠智眾和原節子的表演令人難忘。標准公司雙碟版除了正片之外,花絮碟為德國電影大師拍攝的紀錄片《尋找小津》。
⑶ 愛情誓言的法國新浪潮的老舵手
艾力侯麥(Eric Rohmer)是法國電影新浪潮中年紀最長、卻最晚才贏得世界注目的電影人。這部新作《愛情誓言》是根據17世紀法國作家杜爾菲(Honore d』Urfe)的愛情經典巨著〈阿絲特蕾〉(L』Astree)所改編,全書多達60冊,是法國巴洛克文學的代表作,對法國文學具有承前啟後的地位。電影問世一百多年以來,這本鉅作就一直被人們期待能拍成電影,卻一直無人敢嘗試,而被高齡的侯麥拔得了頭籌。侯麥這次透過改編這部400年前的巨著,來探討人們的愛情和忠誠,處處皆展現他的返璞歸真。現年87歲的侯麥,在其50年的電影生涯中總共拍攝了25部長片。〈六個道德故事〉他拍過了,〈四季〉他也拍過了,此次能將〈阿絲特蕾〉搬上銀幕,侯麥了無遺憾地說,《愛情誓言》將是他的最後一部電影。《愛情誓言》維持了侯麥所擅長的愛情與文學主題,有著他近半個世紀以來一貫堅持的美學風格,並以簡單樸素的紀實手法,描寫人們之間的關系,以及他們細致微妙的心情。
一句話評論:
本片是導演最成功的那些影片中最美的一部。--《正片雜志》
影片深深地感染著觀眾的情緒,而且讓觀者無需去細究這種自由的得到是否切實可行。--《電影手冊》
很有必要復習一遍1967年的影片《女收藏家》,這樣才能發現侯麥是一位如此有創造天賦的導演。這部影片中第一次在行動和思想上如此百無禁「色」。--《電視全覽》
侯麥改編自奧諾雷·杜爾菲的田園牧歌式的小說,在影片中講述了一段不同尋常的愛情,精彩的故事引人入勝。--《解放報》
不管有多牽強附會,埃里克·侯麥的這部最新也有可能是最後一部電影,其中展現的道德和之前預測的相差無幾。--《綜藝雜志》
【一部新的對話體愛情故事】
從六、七十代的六個道德故事開始,到八十年代的喜劇與格言系列,再到九十年代的四季故事,法國導演埃里克?侯麥一直孜孜不倦地闡述著他所感興趣的命題,不厭其煩地糾纏於讓人捉摸不定的情感世界。現年87歲的侯麥,在自稱是他的最後一部影片中,秉承其一貫擅長的對話體愛情故事,訴說了一個古老的美麗神話,繼續剖析耐人尋味的人生命題。
電影《男神與女神的羅曼史》是根據17世紀法國小說家於爾菲(Honore d' Urfe)的《阿絲特蕾》(L'Astree)改編而成。這是侯麥連續第三次拍攝歷史故事,此前有設置在法國大革命時期的《貴婦與公爵》L'Anglaise et le c(2001)和1936年西班牙內戰時期的《三重間諜》Triple Agent(2004)。而在更早以前還有根據克萊斯德的同名小說改編的《O女侯爵》 Die Marquise von O(1976),故事發生在1799年拿破崙時代的義大利。
改編《阿斯特蕾》的計劃最早是由法國導演皮埃爾·祖卡提出來的,由埃里克·侯麥與他人共同成立的Films Losange電影公司出資拍攝。然而,另一名導演兼製片人瑪格麗特?梅內葛佐認為這部電影的投資太昂貴,於是拍片計劃就此夭折。這部在1955年沒有付諸於實踐的電影,終於在時隔多年之後的今天,由埃里克?侯麥親自執導筒來完成。侯麥曾在接受采訪中選稱自己一直以來都認為皮埃爾·祖卡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編劇,但同時還強調自己改編的這個劇本和祖卡的完全不同,要更加的自由。影片的文學色彩占相當比重,但是侯麥的拍攝給影片一種對文學新的表現手法,完全在自然背景中完成的拍攝,只不過台詞會給觀眾舞台劇的感覺。從背景裝飾、自然風光等等方面來看,侯麥以自己獨特的視角賦予了劇本全新的意義,並且是純粹的舞台劇無法達到的效果。
【阿斯特蕾、瑟拉多及其他】
侯麥常常喜歡選擇與新人合作,在這部電影中亦是如此,啟用了兩位名不見經傳的演員擔任主要角色,即男女主角安迪·吉雷和西塞麗·卡塞兒。兩位主演都是第一次在大銀幕上亮相。至於希茜爾?卡塞和喬斯林?基夫蘭則算得上是鏡頭前的熟面孔。扮演浪盪子海勒斯的拉道菲?鮑力曾在《亡情巧克力》 Merci pour le chocolat(2000)中扮演伊莎貝爾·於佩爾和雅克·迪特隆的兒子。此外,在女導演安妮·芳婷的電影《新的機會》 Nouvelle chance(2006)中也曾經詮釋過瑟拉多這個人物。
安迪·吉雷和西塞麗·卡塞兒與侯麥的第一次見面非常簡單。侯麥在辦公室里等候著,看見他們來了又是沏茶又招呼他們吃糕點,然後坐在一起開始很隨意地聊天。大師的親切與隨意讓他們放下所有的負擔,而在接下來的合作過程中,認為表達感情是演員的任務的侯麥一直賦予演員完全自由的空間,展現最自然真實的表演。
執導風格追求文學化的侯麥,對台詞的要求也非常嚴格,《男神與女神的羅曼史》的對白都都古代用語。侯麥在拍攝現場並不喜歡下指令,但是一旦涉及到台詞對白,態度就非常強硬,著重要求演員們在片中改變過於現代化的說話方式,盡可能放慢節奏說話。在拍攝之前,女主角阿斯特蕾還有一個舞台劇教練,專門訓練她的說話發音,以此糾正平常的說話方式。所有演員必須將對白熟記於心,使之完全變成自己的一部分,幾乎可以說是讓大家掌握了一門古代用語。
【關於作家於爾菲的一些】
於爾菲(1567~1625)是法國作家,創作的田園小說《阿斯特蕾》在十七世紀家喻戶曉。全書共分五個部分,每部12冊,從1607年至 1627年間陸續出版,以牧羊人瑟拉多和牧羊女阿斯特蕾經過曲折而終成夫婦的愛情為主要線索,穿插了大量的故事以及有關愛情和政治的議論。小說一共有五千多頁,包括了四十個故事和成百上千位人物形象,是法國文學史上一部重要的著作。
埃里克?侯麥在電影中尋找到了小說家於爾菲的《阿斯特蕾》與自己作品的共通之處。正如他自己所說的:「如果我想改編這部著作,我當然可以從我以前的電影中找到無數的理由,例如保持忠貞的主要動機」。這個類似而又不變的主題還出現在了《六個道德故事》中的第三個《慕德家一夜》 Ma nuit chez Maud(1969),以及《冬天的故事》Conte d'hiver(1992)、《女收藏家》 La Collectionneuse(1967)和《圓月映花都》Les Nuits de la pleine lune(1984)。而他的一個獨幕劇《E大調三重奏》同樣也是建立在和《阿斯特蕾》類似的懷疑基礎之上。人們還可以發現他的主人公如瑟拉多,都是固執倔強的、甚至有些瘋狂。
埃里克?侯麥在談到電影所展現的性傾向時指出:「原著就是這樣的,既不會多也不會少。我並不太喜歡通片都用這個來點綴,尤其是當所有坐在電影院里的觀眾,他們很愜意地欣賞著歷史故事,加進了很多他們並不期望看到的裸體畫面。在於爾菲描寫的女主人公出場的那段場景里,我盡量做到恰如其分地重現,不再加入任何東西。但是在於爾菲的小說中並沒有迴避裸體,就好像是那一時期的油畫一樣。因而我也沒有任何理由來迴避它。小說細致入微地描寫了性慾和情愛,可以說是一種極其輕盈靈動的手法。於是我意識到如果是用現代的語言來講述這個故事,就會使得影片顯得十分粗俗和瑣碎。但《阿斯特蕾》不是一部輕佻放縱的小說,當然也不是一部邪書。」
⑷ 推薦一些名導演的經典電影
讓.雷諾阿/法國
馬賽曲
游戲規則
南方人
羅貝爾.布萊松/法國
鄉村教士日記
逃亡者
巴爾塔扎爾的機遇
金錢
路易.馬勒/法國
靜靜的世界
大西洋城
雛妓
再見,孩子們
烈火情人
萬雅在42街口
大衛.里恩/英國
孤星血淚
霧都孤兒
桂河大橋
阿拉伯的勞倫斯
日瓦戈醫生
印度之行
德.西卡/義大利
偷自行車的人
米蘭的奇跡
昨天,今天與明天
故園夢
弗朗索瓦.特呂弗/法國
射殺鋼琴師
華氏451度
朱爾和吉姆
夏日之戀
偷吻
野孩子
床第風雲
美國之夜
男歡女愛
最後一班地鐵
隔牆花
讓-呂克.戈達爾/法國
精疲力盡
槍兵
隨心所欲
狂人彼埃洛
男性女性
真理
情慾
受難記
向瑪莉至敬
偵探
神遊天地
芳名卡門
阿倫.雷奈/法國
夜與霧
廣島之戀
去年在馬里安巴德
生活象小說
生死戀
埃里克.侯麥/法國
六個道德故事
女收藏家
三分鍾愛情
蘇珊的戀愛短跑
我與幕德的一夜
午後之愛
貴婦與公爵(01)
呂克.貝松/法國
TAXI-1
地下鐵
碧海情
亞特蘭提斯
尼基塔
殺手萊昂
第五元素
聖女貞德
這個殺手不太冷
羅貝托.羅西里尼/義大利
羅馬不設防之城
奇跡
歐洲51年
羅維雷將軍
米開朗基羅.安東尼奧尼/Michelangelo Antonioni/義大利
感情三部曲
夜/蝕/紅色沙漠
放大
流浪者
雲上的日子
費德里科.費里尼/義大利
孤獨三部曲
騙子/大路/卡比利亞的夜
背叛三部曲
甜蜜的生活/八部半/朱麗葉與精靈
皮埃爾.保羅.帕索里尼/義大利
迷惘的一代
害鳥和益鳥
俄狄浦斯王
十日談
坎特伯雷故事集
一千零一夜
薩羅(索多瑪120天/75)
貝爾托魯奇/義大利
巴黎最後的探戈
一個荒唐男人的悲劇
末代皇帝
偷香
英格瑪.伯格曼/瑞典
第七封印
野草莓
魔術師
猶在鏡中
處女泉
領聖體者
呼喊與細語
魔笛
路易斯.布努艾爾/西班牙
一條安達魯狗
黃金時代
資產階級審慎的魅力
自由的幽靈
慾望的隱晦目的
佩德羅.阿爾莫多瓦/西班牙
捆著我,綁著我
高跟鞋
活色生香
關於我母親的一切
克里斯托夫.奇斯洛夫斯基/波蘭
藍色(92)/白色(93)/紅色(94)
彼得.格林納威/英國
畫師的合同
動物園
廚師.大盜.他的妻子和他的情人
八又二分之一女人
維姆.文德斯/德國
柏林穹蒼下
衣食住行事件薄
直到世界盡頭
咫尺天涯
雲上的日子
暴力啟示錄
⑸ 誰知道這部電影的導演是誰
據德國媒體4月13日報道,德國著名導演維爾納·施勒特爾12日晚在德中部城市卡專塞爾一家診所因屬患癌症去世,終年65歲。
施勒特爾1945年出生於德國圖林根州,是德國著名的電影、歌劇和戲劇導演。今年的第60屆柏林電影節向施勒特爾頒發了「泰迪特別獎」以向其終身成就致敬。2008年,施勒特爾憑借《犬之夜》獲得威尼斯電影節「特別金獅獎」。1980年,他的《巴勒莫或沃爾夫斯堡》奪得柏林電影節最佳影片「金熊獎」。
據國外媒體報道,法國著名導演埃里克侯麥(EricRohmer)於當地時間1月11日(周一)在法國巴黎去世,享年89歲。60年代初,侯麥著手拍攝他的「六個道德故事」計劃。
⑹ 穿梭在城市中的電影
多位大師級導演的《紐約,我愛你》,以及前幾年的《巴黎,我愛你》都是對於一座城市的種種描摹,很不錯。
邁克尼克爾斯的《偷心》,根據著名戲劇改編,以倫敦為背景,講述了幾位主角的感情糾葛,主演都是大牌明星。
伍迪艾倫的《午夜巴塞羅那》。據說,此片是艾倫寫給巴塞羅那的情書,以巴塞羅那為背景的情感故事,演員整容也很強大。
伍迪艾倫和馬丁斯科塞斯是堅守在紐約市的兩位電影大師,他們大部分的電影都是拍紐約的。艾倫的電影以對話為主,經常是主角走在紐約的大街上,不停的聊天,場景也主要都是生活中的場景,由於艾倫的創作經歷旺盛,可以看到紐約不同時期的樣子。馬丁則是以描述紐約下層社會而成名的,大多是以紐約為背景的黑幫片。兩位大師曾經合作過《紐約,紐約》,分別執導不同的章節,類似於《紐約,我愛你》。
艾倫的《曼哈頓》《安妮霍爾》馬丁的《無間道風雲》《好傢伙》《窮街陋巷》等都是描寫紐約的名片。
西班牙導演阿爾莫多瓦的電影主要以西班牙城市為背景,主要出現的場景有街道,醫院,劇院,風月場所,比較著名的影片有《對她說》《關於我母親的一切》《高跟鞋》。
60年代的新浪潮作者們主張將攝影機扛到大街上,也可以說是城市電影了。戈達爾的《精疲力盡》《另外一幫》特呂弗的《四百擊》《槍擊鋼琴師》侯麥的《六個道德故事》大島渚的《青春殘酷物語》。這些都展現了60年代的城市。
希望對你有用!
⑺ 有什麼好的電影
你會看恐怖片嗎?電鋸驚魂、人皮客棧、刀鋒戰士·····
科幻也行,未來警察、蜘蛛俠·····················
你喜歡就行哦
⑻ 向哪兒走,哪兒就是方向(北村方向)影評
今年亮相戛納影展的亞洲影片有三部,其中一部是韓國導演洪尚秀的《在外國》,戛納對洪尚秀一直有種莫名的好感,此前的《夏夏夏》和《北村方向》都入圍了一種關注單元。當李滄東、金基德、朴贊郁等韓國導演在歐洲影展上大殺四方的時候,洪尚秀也以一種悄無聲息地方式出發;而當其它導演漸漸失去消息,洪尚秀卻以一種平穩有序的創作節奏,成為韓國電影的代表人物。
洪尚秀的片子屬於典型的作者電影,他不進行宏觀敘事和道德批判,在他的片子中,出現的都是特殊的小人物:作家、導演、編劇,他們彼此的關系也頗為簡單:朋友或愛人。無論敘事方式,還是內容,他的電影都更像是一部日記:通過人物之間的偶然相遇,種種情節的簡單鋪陳,向觀眾揭示出情緒交織的地方。
在《夏夏夏》中,兩位重逢的好友輪流講述著在同一座海邊小城的經歷,在他們倆沒有碰面的情況下,彼此的情感卻通過兩三個人物的重合交織在一起。到了《北村方向》里,講述者變成了一個人,交織的對象也就變成了主人公的「過去」和「現在」。
影片的巧妙之處在於,沒有用閃回去談及過去的部分,而是用一件件看似偶然的「小事」,揭示出過去與現在的微妙關系。主人公來到曾經熟悉的首爾,卻無法第一時間聯繫到過去最好的朋友,因此他失去了方向:他喝醉了酒跑到前女友的家中;被舊相識的演員因為過去一次不愉快的合作而指責自私;在漫無目的地行走時,總是遇到一個過去相熟的女人,而當他和新認識的老闆娘已經相熟了,朋友卻總要一次又一次地要把他重新介紹……
在現在的生活中,他總擺脫不掉過去的影子,人們同他談論的話題,總是牽扯到他的過去,人們對他的喜愛,源自他過去拍的電影;當他渴望新戀情時,卻總收到前女友的簡訊;而他新結識的對象,也和前女友驚人的相似。
過去無法擺脫,現在又難以靠近,無論生活、精神、情感,都處在一種無法靠岸的游弋當中。當男主角在街上和人打招呼時,別人想不起他是誰,而當別人和他熱情握手時,他又想不起對方是誰。在這里,北村成了我們每個人都會路過的地方,那時,我們無法靠生活去尋找到前進的坐標,似乎往哪兒走都是方向,又似乎沒有方向。
從形式到主題,《北村方向》都很容易讓人想到侯麥的《六個道德故事》,但和侯麥電影中濃郁的哲學思考不同,洪尚秀雖然也會探討人生,卻更為平易。例如「當你評價一個人時,從兩個極端相反的方面去表述,往往會得到對方認同:你是一個熱情奔放的人,但同時你的內心又渴望沉靜。」觀眾會從這些細節中領悟到一點東西,這讓這部整體節奏緩慢的電影,總算沒有陷入到沉悶的境地當中去。
看完正片之後,再去看預告片,會有種別樣的感受。這個從電影中截取的長鏡頭,在倒放的過程中,把主要人物的特徵一個個標注了出來。這樣的創意,讓預告片更像是對這篇影像日記的一句話總結:也許人生的軌跡,只有在倒帶重看的時候,才會看清我們身處何處,身邊的人是誰。
⑼ 埃里克·侯麥的人物生平
埃里克·侯麥 (Eric Rohmer),1920年4月4日生於法國東部的南錫,原名讓-馬里·莫里斯·舍熱(Jean-Marie Maurice Scherer),侯麥的第一個職業是教師,但不久就轉向電影評論。埃里克-侯麥是60年代法國新浪潮運動中與戈達爾、特呂弗等比肩的重要人物,他導演的作品超過四十部。
自1950年代開始,侯麥開始拍攝短片。1951年推出了短片《表演,或夏爾洛特和他的牛排》,由後來也成為新浪潮主將的高達(Godard)主演。直至1959年,侯麥導演了其第一部長片《獅子星座》(Le Signe lion),但票房失利。
60年代初,侯麥著手拍攝他的「六個道德故事」計劃,1962年推出第一部《蒙索的女麵包師》,此後,相繼推出《蘇珊的職業》(1963)、《女收藏家》(1967)、《我在莫德的一夜》(1969,這也是他首部標准長度影片,引起評論界和觀眾的熱烈反響,據說此片對路易·馬勒的《與安德烈共進午餐》影響很大)、《克萊爾的膝蓋》(1970)、《午後之愛》(1972)。通過「道德故事」的捆綁計劃,他成功地實現了引人注意的企圖,特呂弗為他大聲叫好。這是兩個被視為「新浪潮」叛徒的額手相慶。
2001年,81歲的侯麥獲得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終身成就獎。侯麥原是一位文學教授和電影評論家。1950年開始拍攝短片。1963年參加影片《六位導演眼中的巴黎》的拍攝,導演了該片的第4個插曲《星形廣場》(1965)。1959年,拍了第一部長片《獅子星座》,獲得成功。此後,從1962年起不斷拍片,至80年代拍了14部長片,其中包括兩組系列。第一系列是《六部道德故事》(1962-1972)即《蒙索的女麵包師》、《蘇珊娜的故事》、《收集男人的女人》、《慕德家一夜》、《克拉之膝》、《午後之愛》。
侯麥2007年推出了新作《男神與女神的羅曼史》之後曾應允將隨影片一起造訪威尼斯電影節,卻突然向威尼斯電影節主席馬克·穆勒發來了「請假信」,原因是「健康狀況」不穩定。沒有侯麥出席的發布會冷冷清清,幾位年輕的面孔像他的新片一樣美好而輕松。
2010年1月11日,法國著名導演埃里克-侯麥( Eric Rohmer)在法國巴黎去世,享年89歲。侯麥的死訊是他的製片人瑪格麗特-梅內戈(Margaret Menegoz)對外宣布的,侯麥的親屬透露,此前他已經入院一個星期了。
⑽ 男女必看的一百部電影
只列出作者和名字,影片內容、電影語言、時代背景需要自己去了解~
國內部分:
鄭正秋 《孤兒救祖記》
田漢 《風雲男女》
孫瑜 《大路》
吳永剛 《神女》
蔡楚生 《漁光曲》、《一江春水向東流》
史東山 《八千里路雲和月》
沈西岑 《十字街頭》
袁牧之 《馬路天使》
費穆 《小城之春》
謝晉 《天雲山傳奇》、《牧馬人》、《高山下的花環》、《芙蓉鎮》
水華 《林家鋪子》
謝鐵驪 《暴風驟雨》
凌子風 《中華兒女》、《駱駝祥子》
黃建中 《小花》
張暖忻 《沙鷗》
吳貽弓 《城南舊事》
吳天明 《老井》
黃蜀芹 《人"鬼"情》
張軍釗 《一個和八個》
謝飛 《本命年》、《香魂女》
張藝謀、陳凱歌、田壯壯、黃建新、吳子牛
賈樟柯 《小武》《小山回家》《任逍遙》《站台》《三峽好人》
姜文 《陽光燦爛的日子》
胡金權 《大醉俠》、《俠女》 張徹 《獨臂刀》
許鞍華 《半生緣》、《女人四十》、《男人四十》、《姨**後現代生活》
關錦鵬 《胭脂扣》、《阮玲玉》、《藍宇》、《長恨歌》
張婉婷 《秋天的童話》、《玻璃之城》
李安 《推手》、《喜宴》、《飲食男女》、《理智與情感》、《冰風暴》、《卧虎藏龍》
王家衛 《旺角卡門》、《阿飛正傳》、《墮落天使》、《重慶森林》、《花樣年華》、《2046》
國外部分:
梅里愛 《月球旅行記》
卓別林 《城市之光》、《大獨裁者》
布努埃爾 《一條安達魯狗》、《黃金時代》、《無糧的土地》、《維莉蒂安娜》、《白日美人》、《資產階級審慎的魅力》 格里費斯 《一個國家的誕生》、《黨同伐異》
愛森斯坦 《戰艦波將金》、《十月》、《罷工》、《亞歷山大"涅先斯基》
劉易斯"邁爾斯頓 《西線無故事》
約翰"休斯敦 《馬爾他雄鷹》
奧遜"威爾斯 《公民凱恩》、《安陪遜大族》、《第三個人》
約翰"福特 《告密者》、《憤怒的葡萄》、《青山翠谷》、《沉默的人》、《關山飛渡》
威廉"惠勒 《呼嘯山莊》、《羅馬假日》、《賓虛》
比利"懷爾德《日落大道》、《雙重賠償》、《七年之癢》、《桃色公寓》、《熱情似火》
弗蘭克"卡普拉 《一夜風流》、《浮生若夢》、《我們為誰而戰》
約瑟夫"曼凱維奇 《彗星美人》
斯坦利"多南 《雨中曲》
馬龍"白蘭度《慾望號街車》、《碼頭風雲》、《教父》、《現代啟示錄》
希區柯克 《三十九級台階》、《蝴蝶夫人》、《西北偏北》、《精神病患者》、《眩暈》、《後窗》《鳥》
大衛"里恩 《相見恨晚》、《孤星血淚》、《桂河大橋》、《阿拉伯的勞倫斯》、《日瓦格醫生》、《印度之行》
約翰"克里弗德 《卡薩布蘭卡》
朱塞佩"德"桑蒂斯 《羅馬11時》
羅西里尼 《羅馬,不設防城市》、《羅維雷將軍》、《德意志零年》
德"西卡 《擦鞋童》、《米蘭奇跡》、《偷自行車的人》
維斯康蒂 《洛克兄弟》、《大地在震動》、《魂斷威尼斯》
安東尼奧尼《夜》、《蝕》、《奇遇》、《紅色沙漠》、《放大》、《職業:記者》、《扎布里斯基角》、《中國》、《一個女人身份的證明》、《雲上的日子》
費里尼 《大路》、《八部半》、《甜蜜生活》、《卡比里亞之夜》
帕索里尼 《羅馬媽媽》、《馬太福音》、《十日談》、《一千零一夜》、《坎特伯雷傳說》
貝爾托魯齊《死神》、《1900》、《巴黎最後德探戈》、《末代皇帝》、《夢想家》
朱塞佩"托納托雷 《天堂電影院》、《海上鋼琴師》、《西西里的美麗傳說》
讓"雷諾阿 《游戲規則》、《大幻滅》
讓"維果 《尼斯印象》、《操行零分》、《駁船亞特蘭大號》
約瑟夫"馮"史登堡《藍天使》、《上海快車》、《放盪的女皇》、《上海風光》
弗立茨"朗格 《M》、《馬布斯博士的遺囑》、《大都會》
F"W"茂瑙 《日出》、《塔度夫》、《浮士德》
卡爾"德萊葉《神遣之日》、《諾言》、《蓋特爾德》、《我的工作》
拉斯"馮"特里爾《犯罪元素》、《瘟疫》、《歐羅巴》、《破浪》、《白痴》、《狗鎮》、《黑暗裡的舞者》
讓"考克多 《詩人之血》、《奧菲斯》、《奧菲斯的遺囑》、《美女與野獸》
喬治"克魯佐 《烏鴉》、《恐懼的代價》、《女囚犯》
讓"克勞德"布里索 《殘酷的游戲》、《聲音與憤怒》、《甜蜜的復仇》
戈達爾 《筋疲力盡》、《蔑視》、《中國姑娘》、《阿爾伐城》、《狂人皮埃洛》、《周末》
特呂佛 《四百擊》、《槍擊鋼琴師》、《朱爾與吉姆》、《日以繼夜》、《最後一班地鐵》
阿倫"雷乃 《夜與霧》、《廣島之戀》、《去年在馬倫巴》、《吸煙、不吸煙》
埃里克"侯麥《六個道德故事》、《克拉之膝》、《侯爵夫人》、《春》、《夏》、《秋》、《冬》、《飛行員的妻子》、《綠光》
路易"馬勒 《情人們》、《鬼火》、《好奇心》、《拉孔布"呂西安》、《漂亮寶貝》、《大西洋城》、《再見,孩子們》、《愛情重傷》 雷奧"卡拉克斯 《男孩遇見女孩》、《壞血》、《新橋戀人》、《波拉X》
雅克"里維特 《六個尋找愛情的角色》、《不羈的美女》
佛朗索瓦"奧宗《八美圖》、《泳池謀殺案》、《5×2》、《時光駐留》
奧利維耶"阿薩亞斯《赤子冰心》、《我的愛情遺忘在秋天》、《侯孝賢畫像》、《清潔》
安德烈"泰內西《法蘭西回憶》、《激情密約》、《野蘆葦》、《夜夜夜賊》
讓"皮埃爾"梅爾維爾《可怕的孩子們》、《發熱》、《影子軍隊》、《紅圈》、《獨行殺手》、《大黎明》
馬修"卡索維茨 《烈火青春》
雅克"貝克 《金盔》、《金錢不要碰》、《洞》
呂克"貝松 《地下鐵》、《尼基塔》、《這個殺手不太冷》、《聖女貞德》
羅伯特"布烈松《鄉村牧師的日記》、《扒手》、《巴爾塔扎爾的遭遇》、《聖女貞德的審判》、《越獄》、《穆謝特》、《也許是魔鬼》、《金錢》 彼得"格林納威《廚師、大道、他的妻子和他的情人》、《枕邊禁書》、《8又1/2女人》
英格瑪"伯格曼《第七封印》、《野草莓》、《假面》、《呼喊與細雨》、《冬日之光》、《穿過黑暗的玻璃》、《秋天奏鳴曲》、《芬尼與亞歷山大》 塔爾科夫斯基 《壓路機和小提琴》、《伊萬的童年》、《安德烈盧布廖夫》、《潛行者》、《飛向太空》、《鏡子》、《鄉愁》、《犧牲》
黑澤明 《姿三四郎》、《酩酊天使》、《野犬》、《羅生門》、《白痴》、《生之欲》、《七武士》、《蜘蛛巢城》、《懶夫睡漢》、《紅鬍子》、《德爾蘇烏扎拉》、《影武者》、《亂》、《夢》、《八月狂想曲》
小津安二郎 《麥秋》、《茶泡飯之味》、《東京物語》、《早春》、《浮草》、《秋刀魚的滋味》
溝口健二 《浪華悲歌》、《殘菊物語》、《雨月物語》、《西鶴一代女》、《山椒大夫》
成瀨巳喜男 《浮雲》、《亂雲》、《母親》、《女人步上樓梯時》、《晚菊物語》
今村昌平 《昆蟲記》、《楢山節考》、《鰻魚》
小粟康平 《沉睡的男人》、《泥之河》、《死之棘》、《為了枷耶子》
北野武 《那年夏天,寧靜的海》、《菊次郎的夏天》、《花火》、《壞孩子的天空》
木下惠介 《大曾根家的早晨》、《二十四之瞳》、《楢山節考》
大島渚 《青春殘酷物語》、《日本的夜與霧》
敕使河原宏 《沙丘之女》
阿巴斯"基亞羅斯塔米《何處是我朋友家》、《橄欖樹下的情人》、《生生長流》、《櫻桃的滋味》、《隨風而逝》、《五》、《十》 賈法"帕納西 《白氣球》、《生命的圓圈》
馬基德"馬基迪 《小鞋子》
薩耶吉特"雷伊 《大地之歌》、《阿普的世界》、《大都市》、《孤獨的妻子》、《遙遠的雷聲》
基耶斯洛夫斯基 《生命的烙印》、《影迷》、《盲打誤撞》、《機遇之歌》、《紅》、《籃》、《白》、《薇羅尼卡的雙重生命》、《十誡》 米克洛什"楊索 《無望的人們》、《紅軍與白軍》、《紅色贊美詩》、《我的道路》、《靜默與呼喊》
佩德羅"阿爾莫多瓦 《鬥牛士》、《精神瀕臨崩潰的女人》、《關於我母親的一切》、《對她說》、《不良教育》、《回歸》
西奧"安哲"羅普洛斯《獵人》、《流浪藝人》、《塞瑟島之旅》、《霧中風景》、《鸛鳥躑躅》、《尤里西斯的生命之旅》、《養蜂人》、《永遠的一天》
埃米爾"庫斯圖爾查 《你還記得多莉貝爾嗎》、《爸爸回家了》、《夢游亞利桑那》、 《流浪者之歌》、《黑貓、白貓》、《地下》 盧西安"平克萊 《重建》、《太遲了》、《下一站天堂》
羅曼"波蘭斯基 《水中刀》、《怪房客》、《苦月亮》、《第九道門》、《鋼琴師》
安傑伊"瓦伊達 《下水道》、《灰燼與鑽石》、《大理石人》、《一切皆可出售》、《福地》
里基"考里斯馬基《火柴廠女工》、《波希米亞人生》、《浮雲往事》、《沒有過去的男人》、《薄暮之光》
簡"坎皮恩 《鋼琴課》、《聖煙》
米哈依"卡拉托佐夫 《雁南飛》
粱贊諾夫 《兩個人的車站》、《辦公室的故事》
謝爾蓋"帕拉傑諾夫 《吟遊詩人》、《石榴的顏色》、《被遺忘的祖先之影》
施隆多夫 《鐵皮鼓》
赫爾措格 《阿基爾,上帝的憤怒》、《人人愛自己,上帝反眾人》、《陸上行舟》、《創世紀》
維姆"文德斯 《愛麗絲漫遊城市》、《錯誤的舉動》、《公路之王》、《德州巴黎》、《事物的狀態》、《柏林蒼穹下》、《咫尺天涯》、《直到世界盡頭》、《尋找小津》
法斯賓德 《水手奎萊爾》、《愛比死更冷》、《四季商人》、《恐懼吞噬靈魂》、《白鑽石》
丹尼斯"霍普 《逍遙騎士》
阿瑟佩恩 《小巨人》、《邦尼和克萊德》
斯坦利"庫布里克《殺手之吻》、《亂世兒女》、《光榮之路》、《斯巴達克斯》、《奇愛博士》、《洛麗塔》、《2001太空漫遊》、《發條橙子》、《閃靈》、《巴里林頓》、《全金屬外殼》、《大開眼界》
馬丁"斯科塞斯 《誰在敲我的門》、《窮街陋巷》、《計程車司機》、《憤怒的公牛》、《基督最後的誘惑》、《金錢本色》、《好傢伙》、《純真年代》、《紐約黑幫》、《飛行家》、《無間行者》
羅伯特"奧爾特曼《陸軍野戰醫院》、《納什威爾》、《大玩家》、《短片集》、《高斯福德庄園》、《草原一家親》
米洛斯"福爾曼 《黑彼得》、《消防隊員的舞會》、《飛躍瘋人院》、《莫扎特》、《性書大亨》、《月亮上的男人》、《戈雅之靈》 塞爾喬"萊昂內 《為了幾塊錢》、《多為了幾塊錢》、《善、惡、丑》、《狂沙十萬里》、《美國往事》
弗郎西斯"科波拉《竊聽大陰謀》、《現代啟示錄》、《教父》、《斗魚》、《黑暗之心》
奧利弗"斯通 《野戰排》、《華爾街》、《生於7月四日》、《刺殺肯尼迪》、《天與地》、《門》、《天生殺人狂》、《尼克松》、《不準調頭》、《世貿大廈》
布萊恩"德"帕爾馬《鐵面無私》、《情梟的黎明》、《12猴子》、《疤面人》、《黑色大麗花》
蒂姆"伯頓 《剪刀手愛德華》、《愛在好萊塢的日子》、《大魚》
傑姆"賈木許 《漫長假期》、《天堂異客》、《法外之徒》、《神秘列車》、《地球之夜》、《咖啡和香煙》、《破碎之花》
約翰"卡薩維茨 《影子》、《首演之夜》、《面孔》
加斯"范"桑特 《心靈捕手》、《傑瑞》、《大象》、《最後的日子》
伍迪"艾倫 《安妮霍爾》、《開羅的紫羅蘭》、《子彈穿過百老匯》
科恩兄弟 《血迷宮》、《巴頓芬克》、《冰血暴》、《謀殺綠腳趾》、《逃獄三王》、《缺席的人》、《老無所依》
大衛"林奇 《象人》、《橡皮頭》、《籃絲絨》、《我心狂野》、《穆赫蘭道》、《雙峰,與火同行》、《史崔特先生的故事》 達倫"阿若諾夫斯基 《圓周率》、《夢之安魂曲》
邁克"李 《遠大希望》、《赤裸》、《秘密與謊言》、《歡歌暢舞》、《維拉"德雷克》
蓋"里奇 《兩桿大煙槍》、《偷搶拐騙》、《左輪手槍》
大衛"芬奇 《七宗罪》、《心理游戲》、《搏擊俱樂部》、《戰栗空間》
湯姆"提克威 《羅拉快跑》、《疾走天堂》、《香水》
雷德利"斯科特 《銀翼殺手》、《末路狂花》、《黑雨》、《角鬥士》、《黑鷹計劃》
史蒂文"索德伯格《性、謊言、錄像帶》、《卡夫卡》、《毒品網路》
昆汀"塔倫蒂諾 《落水狗》、《低俗小說》、《殺死比爾》
羅伯特"德雷福 《普通人》、《大河戀》、《馬語者》
保羅"托馬斯"安德森 《不羈夜》、《木蘭花》、《狂野之愛》
艾倫"帕克 《貝隆夫人》、《迷牆》、《鳥人》
斯派克"李 《黑潮,麥爾坎X》、《做正確的事》、《籃球夢》、《局內人》
泰倫斯"馬立克《天堂的歲月》、《窮山惡水》、《細細的紅線》、《新世界》
朗"霍華德 《阿波羅13號》、《美麗心靈》、《達芬奇密碼》
拉爾夫"費因斯 《英國病人》
麥克"菲吉斯 《兩顆絕望的心》
薩姆"門德斯 《美國美人》
羅伯特"本頓 《克萊默夫婦》、
克里斯托夫"諾蘭《追隨》、《記憶碎片》、《失眠症》、《致命魔術》
阿加多"亞里桑德羅"岡薩雷斯《愛情是狗娘》、《21克》、《通天塔》
記錄片:
盧米埃爾 《工廠大門》、《火車進站》、《水澆園丁》
羅伯特"弗拉哈迪 《北方的納努克》、《亞蘭島人》
伊文思 《橋》、《雨》、《風》、《愚公移山》、《四萬萬人民》
維爾托夫 《電影眼睛》、《帶攝影機的人》、《關於列寧的三支歌》
萊尼"里芬斯塔爾《意志的勝利》、《奧林匹克》
梅索斯兄弟《推銷員》、《灰色花園》、《給我庇護》、《變調搖滾樂》
芭芭拉"考普勒 《美國哈蘭都》
弗雷德里克"懷斯曼《提提卡失序記事》、《高中》、《法律與秩序》、《醫院》
埃羅爾"莫里斯《細藍線》、《時間簡史》、《又快又賤又失控》、《戰爭迷霧》
邁克爾"摩爾 《我和羅傑》、《科倫拜恩的保齡》、《華氏9"11》
史蒂夫"詹姆斯《籃球夢》
克勞德.朗茲曼 《浩劫》
小川審介 《三里冢》
高佛雷·雷吉奧 《失衡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