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什麼是道德的行為
① 論道德和法律的區別
法律與道德的抄交叉與滲透,有襲兩個重要表現:一是法律意識與道德觀念具有同一屬性而相互聯系,二是法律規范與道德規范的調控范圍有所重疊而相互包容。一般來說,凡是法律所禁止和制裁的行為,也是道德所禁止和譴責的行為;凡是法律所要求和鼓勵的行為,也是道德所培養和倡導的行為。反言之,許多道德觀念也體現在法律之中,許多道德問題也是可以訴求法律解決的問題。不過,從規范作用的范圍來看,法律與道德對人們行為有著不同層次的要求。前者一般只能規定最起碼的行為要求,而後者可以解決人們精神生活和社會行為中更高層次的問題。例如,道德可以要求人們「毫不利己,專門利人」,而法律只能規定人們不許損人利己或損公肥私。
② 亞瑟·叔本華《論道德的基礎》的主要思想是什麼
叔本華認為人類行為的動機可以分成三種:希望自己快樂,希望他人痛苦,希望別人快樂。他將這三種動機分別概括為利己、惡毒、同情,其中利己和惡毒是非道德的推動力,只有基於同情是真正的道德行為。
關於道德的基礎問題,叔本華反對把人的幸福或快樂滿足作為道德的基礎的傳統觀點,認為幸福或快樂與道德之間並沒有必然聯系。相反,道德行為本身意味著對個人幸福的否定,意味著行為者本身必然要忍受更大的痛苦,或者乾脆說,道德是對生命意志的否定和犧牲。因為道德行為只能是一種為他的給予,它建立在犧牲自我利益的基礎上,這恰恰與生命意志的本性是背道而馳的。
在叔本華看來,人的本性不能產生出道德,道德只能是「人為的產物」。與其說是道德的基礎在於人性,毋寧說在於人類共同本性的要求。這種要求改變了人類行為動機的結構,使單純的利己主義動機變成了一種多因素的復合動機。叔本華認為,人類行為的動機不外乎三種,即,(1)利己主義(egoism),(2)惡意(malice),(3)同情(compassion)。從利己主義只能是自私利己的行為,這屬於普通人的生活境界,是人性正常的表現,它是人類行為最基本最普遍的動因;從惡意的動機出發,必然是只關注他人的災禍,它不僅是自私自利的行為,而且是一種意志侵略和掠奪,這有違正常的人性,屬於動物式的生活境界,它是純粹的意志沖動;這兩種行為都無道德價值可言,只有從第三種動機出發的行為才有道德意義。同情是自我對他人的奉獻,是以壓抑自我生命意志為代價換取他人生命意志的發展。因此,它是強制性的、痛苦的、相對的。在叔本華看來,從同情出發的行為有兩種道德價值意義:一種是履行公正,一種是履行仁愛,由此形成了公正與仁愛兩種基本德性。
③ 《論行為習慣和道德品質的關系》600字作文
生活中,有許許多多品德高尚,有素質的道德模範。這個城市有了他們才更加美麗,他們用自己的實際行動為人們洗卻了心靈的污垢,用愛心注滿人間。
我就認識這樣一個人。這位老人今年已六十多歲,蒼老粗糙的臉上布滿了皺紋,飽含著生活的艱辛。他的工作是小區送奶工。
平日里,我總能見到年輕的叔叔阿姨騎著自行車輕裝上路。他們年輕力盛,一會兒的工夫便送完一棟樓,而這位老人,跨著年邁的步子,一步步爬上那遙不可及的高樓。他雖有些力不從心,但是,腳步中卻總透著堅定。對此,我還是有些不解的。老人為居民服務的心情我能夠理解,但他年事已高,早應在家養老,享受天倫之樂了。若是賺錢,那他的一雙兒女又是怎麼了?誰家的孩子忍心讓老父親在外打工而坐視不管呢?我是這樣想的,可老人的精神卻不得不使我感到一陣敬佩。我決定幫幫這位老人。
星期天,我起得極早。我奔下樓,卻還是發現老人正從一樓走出。我對他說:「爺爺,您送貨太辛苦,我幫您吧!」說著便去取奶,誰知老人卻急忙說:「孩子,你怎麼能起來這么早呢。我不累,就當鍛煉身體了。現在還早,快回去睡吧,爺爺謝謝你。」我愣住了。他如此辛苦,為什麼不願接受我善意的幫助?正想著,也全然沒有知道老人已走遠。等回過神來,他的影子早已化入天地,與朝陽融為一體。
無論是風霜雨雪,烈日炎炎,他總能准時將物品送到每戶人家。對於這點,我也是深有感觸的。
④ 德性論是什麼
德性來論指德性倫理源學,是規范倫理學的其中一個理論,是把關於人的品格的判斷作為最基本的道德判斷的理論。德性倫理學聚焦在道德主體,即行為的推動者,道德主體的性格為倫理行為的推動力。
與目的論、義務論最大的不同之處,德性倫理學是不會依照單一標准去判斷該行為是否合乎道德,而是從整體判斷。
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中國的孔子都被視為德性倫理學代表。代表作有亞里士多德的《尼各馬可倫理學》、孔子的《論語》、麥金泰爾的《追尋德性》。
(4)論什麼是道德的行為擴展閱讀:
德性理論應當包含以下幾個內容:解釋什麼是德性;列出哪種品格特徵是美德的清單;解釋這些美德是什麼;解釋為什麼這些品性對擁有它們的人來說是好的品性。
另外,這個理論還應該告訴我們美德是不是對所有的人都一樣,或者是否一個文化的美德與另一個文化的美德有區別,一個人的美德與另一個人的美德有區別。
亞里士多德說德性是表現於習慣行為中的品格特徵。例如誠實的德性,只是偶爾說真話,或者只有在對他有利時才說真話的人,並不擁有誠實的德性。誠實的人當然地把真誠當回事,他的行為"源自堅定而不可更改的品格"。
⑤ 以人的行為後果作為研究重點來評價人的行為的道德理論體系是
人的一切行為不僅是屬於道德的評價范圍,有時候還需要法律的來約束的呀。
道德行為是不具有法律的權益的,我們不但要遵守法律,而且要注意自己的道德行為。
⑥ 論述 小學生道德行為的發展有什麼特點
小學生思想品德有什麼特點
學校是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必須按照黨的教育方針,把法育工作擺在素質教育的首要位置,貫穿於教育教學的各個環節。要把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作為思想道德建設極為重要的 任務,納入小學生教育的全過程。
加快小學生思想品德過程的改進和建設,充分利用和整合各種法育資源。深入研究小學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規律和特點,把愛國主義教育、革命傳統教育、中華傳統美德教育和民主法制教育有機統一於教材之中,並保證佔有適當分量,努力構建適應新世紀發展需要的小學德育課程體系。積極改進小學思想品德課。
教學方法和形式,採用小學生喜聞樂見、生動活波的方式進行教
學。
把傳授知識同陶冶情操,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結合起來。
要積極探索實踐教學和小學生參加社會實踐、社區服務的有效機制。
建立科學的小學生思想道德行為綜合考評制度。
要因地制宜,積極開展各種富有趣味性的課外文體活動、怡情益智的課外興趣小組活動力所能及的公益性勞動,培養勞動觀念和創新意識。
豐富課外生活,要加強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培養小學生良好的心理品質。
要把思想品德教育與法制教育緊密結合起來,使二者有統一,相輔相成。要在小學生中廣泛開展「珍惜生命,遠離毒品」和「拒吸第一支煙」教育,崇尚科學文明、反對迷信邪教教育,堅決防止毒品、邪教進校園。
要加強學校建設,對有不良行為的小學生進行矯正和幫助。
要採取強有力的措施,改革課程設置,教材和教學方法,切實減輕小學生的課業負擔,為加強小學生思想道德建設,增強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接班人創造良好條件。
⑦ 1、什麼是道德悖論 2、什麼是德行倫理
近幾年來,在國內倫理學界「道德悖論」一詞正在被越來越多的學者使用,如「市場經濟的道德悖論」、「職業道德悖論」等,也有學者致力於「道德悖論」的基礎理論研究與建設,在「道德悖論」的概念、「道德悖論」的現象分析,「道德悖論」的解悖之道,「道德悖論」的矛盾屬性等方面都進行了系統深入的研究,而筆者認為,截止到目前為止,有關「道德悖論」概念的定義與使用還存在著問題。概念的清晰與正確是一個詞語存在的基礎與靈魂,對「道德悖論」概念的使用決不能馬虎認可輕率使用。但在目前「道德悖論」研究領域內,對此概念的定義並不統一,至少有三種不同的意見存在:有學者認為「道德悖論」存在於道德實踐的領域,存在於現實的道德生活中;有學者認為「道德悖論」有理論型與實踐型之分;也有學者認為除了以上兩種,還有道義悖論,即「道德悖論」總共分為三種。除此之外,對「道德悖論」定義的語詞描述也欠嚴謹,甚至有同一位學者的論證出現前後矛盾的表達。從形式上說,「道德悖論」借用了邏輯悖論的三要素這一點在關於它的研究中是被公認的,但經深入的分析研究即可發現「公認正確的道德觀念與原則」很難被「公認」、「合乎邏輯規則的推導」這一推導過程本身就是一個到目前為止
一、前言:當代倫理學理論的挑戰 前言:
(二)Edmund Pincoffs的批評:
(1)困境倫理學(quandary ethics):當代倫理學理 論把倫理學主要工作當成處理「問題」。而傳統倫 理學關心的是道德啟蒙、教育、價值。 (2)困境倫理學的不足: a)個人的理想在道德上是相關的; b)困境倫理學只重視正直(conscientiousness) 這個品格。
一、前言:當代倫理學理論的挑戰 前言:
(三)當代倫理學和德行倫理學的對比: (1)當代倫理學的重心是提供行為的指引, 強調的是義務或責任、應該或不應該、對 或錯,所以可以稱為義務倫理學(ethics of ty)或行為倫理學(act-ethics)。 德行倫理學認為道德的主要功能是培養人 的品格,所以比較重視行為者,因此可以 稱為行為者倫理學(agent-ethics)。
一、前言:當代倫理學理論的挑戰 前言:
(2)當代倫理學強調行為者應該「做」(doing) 什麼;德行倫理學重視「我應該是(being)什 麼樣的人?」,強調的不是「做」什麼,而是 「是」什麼。
二、亞里斯多德倫理學的基本概念
(一)生平簡介 (二)倫理學的主旨: 我們生命的目標是什 麼?什麼樣的東西使 生命值得活?
Aristotle (384-322 B.C.E.)
二、亞里斯多德倫理學的基本概念
(三)最高善(the highest good)—幸福(eudaimonia) (1)英文將eudaimonia譯成 happiness會誤導, 因為它指的是:一個人潛力的完全發揮,是 一種滿意的人生,所以它不只是一個情感, 然而happiness這個字通常指一種情感,滿 足、喜悅、快樂感。因此有學者譯為 fulfillment 或 well-being。 (2)目的論:所有的行為都具有目的傾向;而且 每一個行為都追求某些善。
二、亞里斯多德倫理學的基本概念
(四)政治學: (1)研究最高善的學科,探討社群應該如何 組成;規定城邦應研究哪些學科;立法規 定哪些行為是可以做,哪些被禁止。政治 學的目的涵蓋其它學科的目的。 (2)倫理學探討個人應如何活,而政治學則 研究公民應如何活。這兩者關心的都是對 我們生活最重要的,倫理從個人的觀點, 而政治則從整個社群的觀點。
二、亞里斯多德倫理學的基本概念
(五)學習倫理學者的條件: (1)要成為某一個領域中良好的判斷者,必須 在該領域受過良好的教養。因此對缺乏實際 經驗及容易受情感引導的人,研究倫理學並 無價值。 (2)亞里斯多德的目的不只要教人們理論,而 是要使人們變成好人。有教養的人學習倫理 學,是為了知道為何要有這樣的教養。
三、幸福是什麼? 幸福是什麼?
(一)一般錯誤的見解:一般人將幸福等同於明 顯可見的東西,譬如:快樂、財富或榮耀。 (二)幸福的性質: (1)究極的(ultimate):為幸福而幸福,追求 幸福從來都不是為了其它東西之故。 (2)自足的(self-sufficient):幸福不缺任何東 西。 (3)它是所有實踐活動的目的或目標。
三、幸福是什麼? 幸福是什麼?
(三)功能論證(function argument): (1)對任何一個事物好壞的評斷,依據它是 否能適當執行其功能。 (2)有機體(生物)和無生物最大差別在於 前者具有靈魂(soul),即有機體內部具有 內建的自然目標。不同的生物具有不同 的靈魂,造成其具有不同的功能,而生 物的特點就是由其特殊功能加以定義。
三、幸福是什麼? 幸福是什麼?
(3)人的功能:由人不 同於其它生物的特點, 定義人的功能,此一特 點就是「理性」,因此 表達理性或遵守理性的 心靈活動,就是人的功 能。
三、幸福是什麼? 幸福是什麼?
(4)好人就是充分發揮人的功能、具有實用 智慧(practical wisdom)的人,依據最完 滿德行(virtue)而積極運用其能力的人。 這也是幸福的定義。 (5)德行:卓越(excellence)表現,在任 何一方面表現良好,都可以稱具有德行。 因此它可以指道德意義,也可以指非道德 意義的行為表現。
四、德行是幸福的穩定元素
(一)根據亞里斯多德的主張,一個值得過的、 理想的或幸福的生活,就是依據最完滿的德行 而活。但是一般想法認為,幸福生活還需要其 它條件配合。
四、德行是幸福的穩定元素
(二)幸福的其它條件: (1)一個人一生是否幸福,是以其完整一生 評估。 (2)幸福是一種活動,必須積極將品格在實 際行動中展現。 (3)德行是內在善,幸福也需要外在善。
四、德行是幸福的穩定元素
(三)德行不是幸福的充分條件,但卻是穩定的必 要條件,因為外在善的獲得需要運氣。所以幸 福主要是由符合德行的活動所決定。 (四)真正善良有智慧的人即使運氣不好,也會采 取最適當的行為,應付惡運。 (五)人生禍福雖然不是操之在己,但絕大部分的 生活決定,都是出自人們自己的選擇,所以在 人類范圍之內幸福的最佳保障就是德行,因此 德行是實現幸福最穩定且具宰制性的成分。
四、德行是幸福的穩定元素
(六)幸福的完整定義: 一個幸福的人是一個投入德行的活動,適當地擁 有外在善,而且要持續其完整的生命過這樣的生 活,並且以此結束其一生的人。 (七)補充:雖然快樂不等於幸福,但是幸福包含 快樂,積極過德行生活的人一定是快樂的,因為 當一個人被描述為某某的「愛好者」,表示這些 東西會給他帶來快樂。快樂不是幸福的副產品, 幸福生活本身就包含快樂。
五、品格德行(virtue of character) 品格德行
(一)三種德行: (1)身體德行:面貌姣好、身體健康等; (2)知性德行(intellectual virtue):善於規 劃、易於掌握問題重點等; (3)品格德行(virtue of character):簡稱 品德,也有學者稱此為道德德行(moral virtue),勇敢、仁慈、慷慨等。
五、品格德行(virtue of character) 品格德行
(二)靈魂三部分:靈魂可以分為理性和非理性 兩部分,而非理性部分又可以分為(1)對 理性有所反應;(2)對理性沒有反應。這 三部分對應前述三種德行。理性部分的卓越 對應知性德行,而非理性部分聽行理性的卓 越表現,則對應於品德。 (三)知性德行如何獲得?良好的思考能力是經 由教育,最後靠經驗和時間獲得。
五、品格德行(virtue of character) 品格德行
(四)亞里斯多德對品德的看法: (1)品德像技能一樣,是經由後天訓練、靠 養成習慣而獲得。
五、品格德行(virtue of character) 品格德行
(2)品德不同於技能,技能優劣完全由其產品 決定,但品德的好壞不是完全由其表現的行 為決定。優良品德的展現,行為者必須處於 適當的心靈狀態,這包括三個條件: (a)他知道自己所從事的行為是正當的; (b)他完全基於行為本身而這樣做; (c)他必須在一個穩定和不變的狀態下從 事這樣的行為。技能只和第一個條件相關, 但第二和第三條件對品德更為重要。
五、品格德行(virtue of character) 品格德行
(3)品格和行為的關系:經常說謊的人,我 們很難說他具有誠信的品格,因此品格的好 壞由行為的對錯決定。然而一個錯誤的行為, 不能就此斷定行為者缺乏相關的品德。 (4)品格是習慣養成,成為人的第二天性, 因此展現品德是一件很容易自然的事,所以 卓越的品格不只決定於「做了什麼」,而且 也決定行為者是否「喜歡這樣做」。
六、品德的標准:中庸(mean) 品德的標准:中庸
(一)品德是靈魂非理性的部分聽從理性,非理 性部分包括慾望、情感、興趣、偏好,這表示 適當呈現情感或慾望等非理性因素的行為,就 是品德。「適當」的標準是什麼?
六、品德的標准:中庸(mean) 品德的標准:中庸
(二)品德的成分: (1)人在從事決定時的一種氣質傾向 (disposition); (2)由中庸構成,中庸的標準是相對於行為 者; (3)中庸由理性定義,而理性由實用智慧者 定義。
六、品德的標准:中庸(mean) 品德的標准:中庸
(三)達成中庸之道的實用原則: (1)遠離和中庸最對立的那個極端; (2)注意自己最容易犯錯的那個極端; (3)對快樂的事要格外小心。
七、實用智慧
(一)理性也可以分為兩部分: (1)針對的主題是科學,即研究的對象是必 然發生、必然維持其原狀的東西。對於科 學主題具有良好思考能力的人,亞里斯多 德稱他們是擁有智慧(sophia)。 (2)針對的主題是實用事物,對於實用事物 具有良好思考能力,就是具有實用智慧, 也就是在應用面推理能力的卓越表現。
七、實用智慧
(二)實用智慧是一種知性德行,但是它和純粹 智慧不同,後者關心的是永恆不變的真理, 而前者則是使行為的決定正確。因此實用智 慧決定的行為就是正當的行為,屬於道德的 內容。
七、實用智慧
(三)實用智慧的特點: (1)慎思(deliberation)的能力:有助於 實現想要達成的目的,而且這個目的必 須是善的。 (2)理解(understanding)的能力:對處 境綜合評估,及知道如何依此行動。 (3)判斷力。 (4)執行力。
七、實用智慧
(四)問題:如果實用智慧是知性德行,理性的 行為怎麼可能和道德永遠一致?亞里斯多德可 能的回答是: (1)只用聰明和判斷能力,即一個從事不道 德行為的人,即使頭腦清楚、精明能幹,也不 是具有實用智慧的人,因為實用智慧必須包括 行為或慾望所追求的目標是善的。
七、實用智慧
(2)實用智慧也包含理解和經驗,不道德的行 為即使短期對自己有利,長期不必然。因此理 性卓越者最後決定的行為,不會抵觸一般道德。
八、「幸福」是單一目的? 、「幸福」是單一目的? 幸福
(一)問題:亞里斯多德對於「幸福」的論述, 引發最大爭議的就是:「幸福」是否為單一目 的?
八、「幸福」是單一目的? 、「幸福」是單一目的? 幸福
(二)這個爭論主要分兩大陣營: (1)單一論(dominant view):幸福是人 類從事所有其它活動的最終目的,它是單一的 目的。 (2)包含論(inclusive view):行為的最 終目的有幾多個,這些目的本身就是目的,而 「幸福」則是由這些目的組合而成。
八、「幸福」是單一目的? 、「幸福」是單一目的? 幸福
(三)包含論的理由和困難: (1)支持包含論的證據: a)亞里斯多德承認,有許多目的本身就是目 的,所以最終目的是多而不是一。 b)包含論最可以解釋為何「幸福」是自足且 完滿無缺,因為它包含所有本身就是有價值 的東西,它是快樂、健康、智慧、財富、榮 耀、愛情、朋友、美好家庭等組合而成。這 符合一般人的觀點。
八、「幸福」是單一目的? 、「幸福」是單一目的? 幸福
(2)包含論的難題: a)價值沖突需要單一解答:人類有價值的東 西非常多,幸福生活不可能只是全心全力追 求其中的一樣,所以面臨價值沖突時,具有 實用智慧者似乎對「如何才是幸福」有一個 單一的答案。 b)亞里斯多德的功能論強調,幸福是最完滿 德行的實踐,而「最完滿德行」似乎是一而 不是多。
八、「幸福」是單一目的? 、「幸福」是單一目的? 幸福
(四)單一論的證據和困難: (1)單一論的理由: a)功能論證是最佳證據,亞里斯多德以理性 說明人類的獨特功能,而且強調幸福是最完滿德 行的實踐,因此知性德行才是人類的最佳表現, 沈思的生活才是幸福。 b)實用智慧並不是最高智慧,理性的卓越才 是最高型態的知識,超越現實人生的關懷、關注比自己還要高貴的事物,才是人類獨特之處。
八、「幸福」是單一目的? 、「幸福」是單一目的? 幸福
(2)單一論的困難: a)把純理性生活當成人類最終目的,和一 般人的幸福觀有所出入。 b)盡管理性是人的神聖成分,但是只有少 數菁英分子才能過純粹理性思辨的生活。 所以亞里斯多德主張把自己實際人生處理 得好,也是另一種方式的幸福。
八、「幸福」是單一目的? 、「幸福」是單一目的? 幸福
(五)調和論的見解: (1)單一論的缺點是:無法解釋何以我們所有 的行為都是為了理性思辨?而包含論的缺點 則是:沒有凸顯理性思辨在亞里斯多德學說 中的特殊地位。 (2)比較可信的解釋是:人的幸福生活確實需 要追求許多有價值的東西,但是實際生活中 的追求,都必須以理性思辨的結論作為指引。
⑧ 康德的理論理性是討論人行為的道德性嗎
康德的理論當然不是主要討論人行為的道德性啦。康德(1724-1804)作為德國古典哲學的集專大成者,縱觀屬他的一生,他的想法的發展主要圍繞一件事情和三大命題:「一件事情」指的是「批判」,「三大命題」指的是「純粹理性批判」(1781年)、「實踐理性批判」(1788年)和「判斷力批判」(1790年)。
實際上康德力求調和經驗主義和理性主義者對於思維與客體的統一,他認為休謨極端的經驗主義是必須給予駁斥的。而康德首次把客體與思維的同一歸於「主體的能動性」,這不得不說是德國哲學具有里程碑的一步,費希特更是在康德的基礎上,把這種能動性發展到了一種極端病態的「唯我論」。由於康德沒有認識到矛盾是事物發展的動力,而造成自己體系的二元性,不過在康德這一階段,主體與客體的同一暫時歸於主體的能動性,而德國古典哲學則是在後人的批判和發展康德的哲學慢慢建立起來的,不得不說康德的貢獻是偉大的。
其實歸根到底,康德哲學把「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無法歸結出一個統一的「理論」,這位批判哲學大師,有點類似於後來佛教禪宗的「解空」。他最終無法推導出世界的存在。
⑨ 論法律與道德的異同
古人雲:「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孔子的《論語》為我們今天的道德更是貢獻不少······
這些都詮釋了道德與法律是一對孿生兄弟,也詮釋了道德與法律既有區別也有聯系。
常言道:「以德服人,以法治國。」
道德是建立在一定社會經濟上的思想關系,是一種特殊的社會意識形態或上層建築,道德是以善惡為標准,調節人們之間和個人之間與社會之間關系的行為規范。法律屬於上層建築范疇決定與經濟基礎,並為經濟基礎服務。法律就是國家按照統治階級的利益和意志制定和認可的並由國家強制執行的行為規范總和。道德與法律的關系是大家熱議的話題,對二者的關系說法很多,其次之間既有聯系又有區別的。
道德與法律的區別:
法律和道德是兩種不同行為規范,他們的產生原因,調整對象、調整范圍、表現形式、調整機制、評價標准等方面各有不同。
第一、法律與道德產生的條件與消亡各不相同。根據馬克思主義關於國家與
法的說法,國家是階級矛盾不可調和的產物。因此,法律的產生以國家強制力為後盾的行為規范。沒有國家就沒有法律,國家的性質決定法律的性質。而道德則不以國家的產生為前提,早在原始社會就已經有了道德的存在。在一種社會形態之內,通常只能存在一種同一性質的法律。卻可能存在幾種不同性質的道德。如在社會主義國家以前,少數先進人物與革命導師就已經具備了社會主義的道德和道德的品質。法律既然隨著國家的產生而產生。也必然隨著國家的消亡而消亡。但是,在法律消亡之後,道德依然存在。
第二、法律和道德調整的對象范圍有所不同。在現代國家法律調整的對象僅
限於人們的外在行為,單純的思想或動機不是法律所調整的對象在古代社會曾經有過「腹誹」、「莫須有」等以思想定罪的荒謬案件這種情形與現代的法治原則是格格不入的。而道德所調整的范圍也比法律要廣泛。例如婚姻關系是法律與道德共同調整的對象,但是愛情關系、友誼關系通常只受道德的調整不不受法律的調整。
第三、法律與道德表現的形式與調整機制各不相同。許多道德規范表現為一
種抽象的原則與信念。違反道德規范後果是行為人要受社會輿論的譴責,以及行為人自身的自責、內疚、懺悔。而法律是以國家強制力為後盾的行為規范。在現代國家,法律規范則必須規定明確,具體的行為模式與行為後果。違反法律規范的後果,是由相應的國家機關追究行為的法律責任。
第四、法律與道德的評價標准不相同。道德評價具有「揚善懲惡」的特點其
評價所針對的主要是違法犯罪行為。找通常下,違反法律的行為必定違反道德,當違反道德不一定違反法律,所以道德的評價標准比法律的評價標准更加廣泛。
法律與道德的聯系:
他們都是屬於上層建築,都是為一定的經濟基礎服務的他們是兩種重要的社會調控手段,自人類進入文明社會以來,任何社會在建立維持秩序時,都不能不
1/2
同時藉助於這兩種手段,只不過有所偏重罷了。兩者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相互推動的。社會主義思想道德集中體現了精神文明建設的性質和方向,對經濟社會的發展具有巨大的能動作用。思想道德,體現著人們協調各種關系處理各種問題時所表現出的非善惡的判斷能力和行為選擇能力,是政治素養、道德品格和法律意識的綜合體。
總之,法律與道德互動機制的另一方面還有法律的道德化。因為法律也不是萬能的,它有自身的局限性。一是法律所適用的范圍與道德相比狹窄得多,而且法的穩定性往往也就是它的滯後性;二是在現實生活中,人們的行為變化萬千,豐富多彩,用僵硬的、機械的規則,難以取代充滿個性色彩的現實生活的「個案」。這就需要道德的補充,無論立法、執法全過程中都離不開道德的支撐。可見,法律與道德是不可分離的有機整體。因此,科學地評價法德之間的關系,並合理地開發利用這兩種資源,對於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無疑具有現實而深 遠的意義。
但願人人都以道德和法律來約束自己,做一個合格的四有公民!
⑩ 規范人的行為主要靠道德還是法律(辯論賽)
這個論題對你方很有利的。
注意強調論題中的主要兩字。
規范人的行為,主要靠專的是法屬律,而不能主要靠道德。
如果對方說法律是道德的底線,恰巧是支持了你方觀點。因為道德高尚的人畢竟少數,而大多數人卻必須遵守法律。如果沒有法律這個底線,道德必將淪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