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製法治人治
㈠ 儒家思想對中國古代法制的影響
儒家思想對中國古代法制的影響是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和「禮」,即「仁者愛人」和「克
己復禮」,仁禮之道具體派生出家族主義,而家族又是中國法律所著重維護的秩序。
1、「仁」對我國古代法制的作用
孔子的「仁」,貫徹給我們最重要的就是一個「恕」字。
我國古代歷代王君也正是意識到了仁義和寬恕的貢獻,才使得當時的法制不斷從野蠻走向文明,西周的「有德」就是得民心,針對商紂王亂刑無辜,周朝的法制思想轉變為「明德慎罰」以達到保護臣民的目的。
歷史的見證無不體現了儒家思想的仁義道德對中國法制發展的巨大貢獻,這里的仁德思想與我們當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制建設中所貫徹的以人為本理念也是一脈相承的,真正做到以史為鑒,才能更好的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2.「禮」對我國古代法制的作用
「禮」亦是孔子的儒家學說中極為重要的思想。
義在其中,義體現為禮,禮是人內心的義的具體實現形式。一方面,禮是統治者根據人民面臨的實際生活狀況也就是「中」的原則制定出來的,因此,禮就是「中」的哲學思想的體現。另一方面,禮,尤其是周禮,是長期以來逐漸形成的,被證明是非常有效的。
在中國法律漫長的歷史發展中,「法」的內涵不斷豐富 ,而且許多「禮」的內容也逐漸融入其中。西周時期, 周公制禮, 呂侯制刑, 禮與刑成為當時兩大部門法。禮是調整行政、經濟、軍事、民事、訴訟各方面的綜合大法, 刑是定罪量刑的法律。
(1)禮制法治人治擴展閱讀
儒家文化思想的核心內容
儒家思想也稱為儒教或儒學,由孔子創立,最初指的是司儀,後來逐步發展為以尊卑等級的仁為核心的思想體系,儒家的學說簡稱儒學,是中國影響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國古代的主流意識。儒家學派對中國,東亞乃至全世界都產生過深遠的影響。
1、儒家基本上堅持「親親」、「尊尊」的立法原則,維護「禮治」,提倡「德治」,重視「人治」。儒家思想對封建社會的影響很大,被封建統治者長期奉為正統思想。
2、儒家的「禮治」主義的根本含義為「異」,即使貴賤、尊卑、長幼各有其特殊的行為規范。只有貴賤、尊卑、長幼、親疏各有其禮,才能達到儒家心目中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婦婦的理想社會。
國家的治亂,取決於等級秩序的穩定與否。儒家的「禮」也是一種法的形式。它是以維護宗法等級制為核心,如違反了「禮」的規范,就要受到「刑」的懲罰。
3、儒家的「德治」主義就是主張以道德去感化教育人。儒家認為,無論人性善惡,都可以用道德去感化教育人。這種教化方式,是一種心理上的改造,使人心良善,知道恥辱而無姦邪之心。這是最徹底、根本和積極的辦法,斷非法律制裁所能辦到。
4、儒家的「人治」主義,就是重視人的特殊化,重視人可能的道德發展,重視人的同情心,把人當作可以變化並可以有很復雜的選擇主動性和有倫理天性的「人」來管理統治的思想。
㈡ 對中國古代宋法制、禮制的認識
中國古代禮儀形成於「三皇五帝」時代,到堯舜時,已經有了成文的禮儀制度,就是「五禮」。這「五禮」指的是吉禮、凶禮、賓禮、軍禮和嘉禮。作為人類祖先的聖賢唐堯、虞舜、夏禹等,他們本身都是講究禮儀的典範。傳說堯年輕的時候十分敬重老年人,同輩之間,禮讓三先。每次把打回的獵物平分給眾人,自己拿最少的一份。有時還把那最少的一份獵物再分送給年邁體弱的老者。他的德行受到眾人的稱頌,所以大家都推選他為首領。虞舜講究禮儀是歷代的楷模。我國的《二十四孝圖說》中第一篇《大舜耕田》,就是講他躬耕歷山,任勞任怨;供養父親、繼母和同父異母之弟的故事。
堯舜時期制定的禮儀經過夏、商、周這三個奴隸制社會國家1000餘年的總結、推廣,日趨完善得多了。周朝前期歷經文王、武王、成王三個君主,重新「興正禮樂,度制於是政,而民和睦,頌聲興」。周公還在朝廷設置禮官,專門掌管天下禮儀,把我國古代禮儀制度推向了較為完備的階段。
春秋時期的孔子(公元前551一前479年),他把「禮」推向了一個至高無上的地位。他要求所有的人都要「克己復禮」,教育他的弟子們做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食」。總之,為了「禮」的需要,可以舍棄一切。為了宣揚古代禮制,他不遠千里,從魯國到西歧向老子(李耳)學禮。
到了漢武帝時期,「廢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治國方略確立後,禮儀作為社會道德、行為標准、精神支拄,其重要性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此後歷朝歷代都在朝廷設置掌管天下禮儀的官僚機構,如漢代的大鴻臚、尚書禮曹,魏晉時的祠部(北魏又稱儀曹),隋唐以後的禮部尚書(清末改為典禮院)等。同時,禮儀學著述越來越重要。漢代把《周禮》、《儀禮》列為五經之一,是讀書人的必修之課。西漢人戴聖在研究前人禮書著作基礎上,編纂《禮記》一書,也被列為十三經之一。爾後,歷代禮學研究者再在這些禮書的基礎上進一步研究,先後出現了《周禮註疏》、《儀禮註疏》、《禮記正義》、《禮說》、《禮記集解》、《禮記集說》、《禮書通故》、《禮書綱目》等數以千卷的禮學著作,成為中國歷史文化中一門重要學科,對人類文明進步起著特有的作用。
禮儀即禮節與儀式。中國古代有「五禮」之說,祭祀之事為吉禮,冠婚之事為嘉禮,賓客之事為賓禮,軍旅之事為軍禮,喪葬之事為凶禮。民俗界認為禮儀包括生、冠、婚、喪四種人生禮儀。實際上禮儀可分為政治與生活兩大部類。政治類包括祭天、祭地、宗廟之祭,祭先師先聖、尊師鄉飲酒禮、相見禮、軍禮等。生活類禮儀的起源,按荀子的說法有「三本」即「天地生之本」,「先祖者類之本」,「君師者治之本」。在禮儀中,喪禮的產生最早。喪禮於死者是安撫其鬼魂,於生者則成為分長幼尊卑、盡
孝正人倫的禮儀。在禮儀的建立與實施過程中,孕育出了中國的宗法制(見中國宗法)禮儀的本質是治人之道,是鬼神信仰的派生物。人們認為一切事物都有看不見的鬼神在操縱,履行禮儀即是向鬼神討好求福。因此,禮儀起源於鬼神信仰,也是鬼神信仰的一種特殊體現形式。「三禮」(《儀禮》、《禮記》、《周禮》)的出現標志著禮儀發
展的成熟階段。宋代時,禮儀與封建倫理道德說教相融合,即禮儀與禮教相雜,成為實施禮教的得力工具之一。行禮為勸德服務,繁文縟節極盡其能。直到現代,禮儀才得到
真正的改革,無論是國家政治生活的禮儀還是人民生活禮儀都改變成無鬼神論的新內容,從而成為現代文明禮儀。
古代政治禮儀
①祭天。始於周代的祭天也叫郊祭,冬至之日在國都南郊圜丘舉行。古人首先重視的是實體崇拜,對天的崇拜還體現在對月亮的崇拜及對星星的崇拜。所有這些具體崇拜,在達到一定數量之後,才抽象為對天的崇拜。周代人崇拜天,是從殷代出現「帝」崇拜發展而來的,最高統治者為天子,君權神授,祭天是為最高統治者服務的,因此,祭天盛行到清代才宣告結束。
②祭地。夏至是祭地之日,禮儀與祭天大致相同。漢代稱地神為地母,說她是賜福人類的女神,也叫社神。最早祭地是以血祭祀。漢代以後,不宜動土的風水信仰盛行。祭地禮儀還有祭山川、祭土神、穀神、社稷等。
③宗廟之祭。宗廟制度是祖先崇拜的產物。人們在陽間為亡靈建立的寄居所即宗廟。帝王的宗廟制是天子七廟,諸侯五廟,大夫三廟,士一廟。庶人不準設廟。宗廟的位置,天子、諸侯設於門中左側,大夫則廟左而右寢。庶民則是寢室中灶堂旁設祖宗神位。祭祀時還要卜筮選屍。屍一般由孫輩小兒充當。廟中的神主是木製的長方體,祭祀時才擺放,祭品不能直呼其名。祭祀時行九拜禮:「稽首」、「頓首」、「空首」、「振動」、「吉拜」、「凶拜」、「奇拜」、「褒拜」、「肅拜」。宗廟祭祀還有對先代帝王的祭祀,據《禮記·曲禮》記述,凡於民有功的先帝如帝嚳、堯、舜、禹、黃帝、文王、武王等都要祭祀。自漢代起始修陵園立祠祭祀先代帝王。明太祖則始創在京都總
立歷代帝王廟。嘉靖時在北京阜成門內建立歷代帝王廟,祭祀先王三十六帝。
④對先師先聖的祭祀。漢魏以後,以周公為先聖,孔子為先師;唐代尊孔子為先聖,顏回為先師。唐宋以後一直沿用「釋奠」禮(設薦俎饌酌而祭,有音樂沒有屍),作為學禮,也作為祭孔禮。南北朝時,每年春秋兩次行釋奠禮,各地郡學也設孔、顏之廟。明代稱孔子為「至聖先師」。清代,盛京(遼寧沈陽)設有孔廟,定都北京後,以京師國
子監為太學,立文廟,孔子稱「大成至聖文宣先師」。曲阜的廟制、祭器、樂器及禮儀以北京太學為準式。鄉飲酒禮是祭祀先師先聖的產物。
⑤相見禮。下級向上級拜見時要行拜見禮,官員之間行揖拜禮,公、侯、駙馬相見行兩拜禮,下級居西先行拜禮,上級居東答拜。平民相見,依長幼行禮,幼者施禮。外別行四拜禮,近別行揖禮。
⑥軍禮。包括征伐、征稅、狩獵、營建等。
古代生活禮儀①誕生禮。從婦女未孕時的求子到嬰兒周歲,一切禮儀都圍繞著長命的主題。高禖之祭即是乞子禮儀。此時,設壇於南郊,後妃九嬪都參加。漢魏時皆有高禖之祭,唐宋時制定了高禖之祀的禮儀,金代高禖祭青帝,在皇城東永安門北建木製方台,台下設高禖神位。清代無高禖之祭,卻有與之意義相同的「換索」儀式。誕生禮自古就有重男輕女的傾向。誕生禮還包括「三朝」、「滿月」、「百日」、「周歲」等。「三朝」是嬰兒降生三日時接受各方面的賀禮。「滿月」在嬰兒滿一個月時剃胎發。「百日」時行認舅禮,命名禮。「周歲」時行抓周禮,以預測小兒一生命運、事業吉凶。②成年禮,也叫冠禮,是跨入成年人行列的男子加冠禮儀。冠禮從氏族社會盛行的男女青年發育成熟時參加的成丁禮演變而來。漢代沿襲周代冠禮制度。魏晉時,加冠開始用音樂伴奏。唐宋元明都實行冠禮,清代廢止。中國少數民族不少地區至今還保留著古老的成年禮,如拔牙、染牙、穿裙、穿褲、盤發髻等儀式。③饗燕飲食禮儀。饗在太廟舉行,烹太牢以飲賓客,重點在禮儀往來而不在飲食,燕即宴,燕禮在寢宮舉行,主賓可以開懷暢飲。燕禮對中國飲食文化形成有深遠的影響。節日設宴在中國民間食俗上形成節日飲食禮儀。正月十五吃元宵,清明節吃冷飯寒食,五月端陽的粽子和雄黃酒,中秋月餅,臘八粥,辭歲餃子等都是節日儀禮的飲食。在特定的節日吃特定的食物,這也是一種飲食禮儀。宴席上的座次,上菜的順序,勸酒、敬酒的禮節,也都有社會往來習俗中男女、尊卑、長幼關系和祈福避諱上的要求。④賓禮。主要是對客人的接待之禮。與客人往來的饋贈禮儀有等級差別。士相見,賓見主人要以雉為贄;下大夫相見,以雁為贄;上大夫相見,以羔為贄。⑤五祀。指祭門、戶、井、灶、中(中室)。周代是春祀戶,夏祀灶,六月祀中溜,秋祀門,冬祭井。漢魏時按季節行五祀,孟冬三月「臘五祀」,總祭一次。唐、宋、元時採用「天子七祀」之說,祀司命(宮中小神)、中、國門、國行、泰厲(野鬼)、戶、灶。明清兩代仍祭五祀,清康熙之後,罷去門、戶、中、井的專祀,只在十二月二十三日祭灶,與民間傳說的灶王爺臘月二十四朝天言事的故事相合,國家祀典採用了民間形式。⑥儺儀。濫觴於史前,盛行於商周。周代的儺儀是四季驅邪逐疫。周人認為自然的運轉與人事的吉凶息息相通。四季轉換,寒暑變異,瘟疫流行,鬼魂乘勢作祟,所以必須適時行儺以逐邪惡。儺儀中的主神是方相氏。兩漢,儺儀中出現了與方相氏相配的十二獸。魏晉南北朝隋唐沿襲漢制,儺儀中加入了娛樂成份,方相氏和十二神獸角色,由樂人扮演。至今仍有遺存的貴州土家族儺堂儀最為完整典型。
中國禮儀在中國文化中起著「准法律」的作用。
參考資料:http://www.officeba.com/zcrs/lycs/2006-5-27/k6210.htm
㈢ 緊急!諸位好心人,幫幫忙!!!!!!!!什麼是禮制社會與法制社會
禮制社會是以禮文化作為指導思想,即以規范化的禮制和禮儀作為人們的行為規范管理制度內的宗容法制政治制度社會。禮制社會要求社會管理方式符合「禮」的規范,建立一種禮文化秩序,以禮制與禮儀規范化,並以刑(法)的形式強制規范,以德的形式使人自覺規范。
法制社會是以法律至高無上為基本價值觀的社會。在法制社會中,統治階級把國家事務制度化、法律化,並嚴格遵守的一種原則。其目的是保障實施本階級意志,防止並反對任何凌駕於法律之上,作出危害本階級統治的行為,以鞏固本階級的社會關系與秩序,保護本階級的根本利益。
㈣ 法制 禮制
古代封建社會大體都重禮制。不存在法制,只有人治,法律是其手段。宋代尤重君臣之禮。趙匡胤改變了前代大臣坐下討論政事的慣例。刑罰相對較輕,因官吏多為文人(宋代重文輕武)。
㈤ 秦孝公所推行的霸道在向法治轉變的過程中,發生了什麼
導語:秦孝公摒棄帝道與王道,真正地推行霸道嗎?從尊王攘夷,仁義霸道入手,分析秦孝公所推行的霸道,向法治轉變,是商鞅改進後的「強道」之術
《大秦帝國》影視劇中,面對六國卑秦的局面,秦孝公頒布招賢令,商鞅進入秦國之後,曾經用王道、帝道和霸道這三種方式去游說過秦孝公,最終秦孝公的目光停留在了霸道這種治國的方式上面,並且與上要進行了三天三夜不停的友好會談,最終敲定了秦國未來治理國家的道路,也初步決定了要在秦國實行變法的想法。
秦孝公真的是採用了霸道的治國方式嗎?本篇文章重點的分析一下這個問題,看一看秦孝公所採用的方式到底是什麼?要明白這個問題,我們首先要來看一下什麼是霸道的治理方式。
無論是在國家實行策略層面的基本條件上,還是在策略實施之後的根本目的上,所實行的那種方式與霸道之術有著本質上的差距,尤其是在秦孝公去世之後,到了秦宣太後那個時段,秦國的目標已經不再是攻城略地,做一個強盛的諸侯王了,他已經國家發展目標定在了一統中原上面。
秦國國君想要做的是整個天下的霸主,而並非是一個強大諸侯國的諸侯王,無論是齊桓公的齊國也好,還是宋襄公的宋國也好,他們在後期的發展進程當中,並沒有表現出這樣的變化形式,所以在後期的發展上面,秦國所實行的那種制度與霸道之術所能達成的那種效果也是有著差距的。
秦國實行的不是完全的霸道之術,而是商鞅改進後的強道之術
因此我們才說,其實秦國所實施的並不是霸道之術,而是一種商鞅在霸道之術上面推陳出新的強道之術,是一種強國之道,讓國家一步一步地夯實自己的實力最終登上巔峰的道路,而不是一種在同等地位的勢力當中稱霸的一種道路。這也告訴我們,在我們分析一個歷史事件的時候,不能夠單純的去看形式上面的類似,我們也要顧及到一種制度、一種政策實施的客觀性條件,在實施過程當中的一些顯著特徵和一些微小特徵,同時還要看到他在實施之後所達到的目的和效果。
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夠全方位立體的去看待一種政策的出現,才能夠更好的理解一個紛亂復雜的時代是如何發展進步的?同時我們才能夠認識到古代的華夏文明是如何繁衍生息的,對於我們理解整個歷史才能夠有著更好的幫助。
㈥ 急~~禮制和法制的思考
禮治是儒家文化為基礎的治國方略,現代法治是資產階級國家的治國方略,在我們這個偉大國家,兩者不可偏廢。
㈦ 法治、人治、禮治和德治的區別和聯系是什麼
區別:
1、概念不同
法治,謂根據法律治理國家,與「人治」相對。
人治是「法治」的對稱。又稱「賢人政治」,是關於依靠執政者個人的賢明治理國家的治國方式和理論主張。
德治是中國古代的治國理論,是儒家學說倡導的一種道德規范,被封建統治者長期奉為正統思想。
禮治是春秋戰國時期儒家主張以禮治國的思想學說。荀子認為,禮使社會上的人在貴賤、長幼、貧富等封建等級制中都有恰當的地位
2、理念不同
法治是依法治理國家,社會主要法制思想鄧小平所提出的觀點。
人治以人來治理國家,是封建主義社會的弊端,封建社會已經滅亡是不可行的。
禮治和德治是闡述的是同一個觀點,禮儀道德是衡量一個國家的基本准則,但是用禮儀和道德治理國家,那也就是說這個國家的法律沒有強制性了,如半夜睡覺不關門,人人如己。
3、來源不同
從某種意義上而言,法治、人治是個舶來詞。遍考我國現代之經、史、子、集,我們都無從找到"法治"這兩個字的組合。
如德治、禮治則是在我國傳統的著作如《禮記》等等中可以找到、證其淵源的。
聯系:
1、就中國政治思想發展本身而言,在中國近代以前專制、人治思想是政治思想的主流,而從中國近代鴉片戰爭開始則逐漸向民主、法治思想轉變,而德治貫穿社會生活。
2、法治社會是基於人、禮、德演變過來的,如果沒有了人文、缺少了禮儀更別說道德那也就是說法治不健全沒有了說服力只有強制性,可見法治是社會進步所產生的。
3、都是根據當時社會需要而產生的。
㈧ 戰國時期法家學派關於刑無等級的法制原則,是對刑不上大夫禮制傳統的繼承和發
說白了就是那句老話,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以前有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的說法,刑無等級是對這個說法的否定。
㈨ 西周的禮制和春秋戰國的法制有什麼區別
一個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另一個自諸侯出,甚至陪臣執國命。做而言之,禮崩樂壞
但具體形式倒是差距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