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判斷階段
⑴ 管理道德發展的三個層次六個階段是什麼意思
三個層次:
1、前習俗水平
2、習俗水平
3、後習俗水平
六個階段:
1、服從於懲罰的道德定向階段
2、相對的功利主義的道德定向階段
3、人際和諧(或好孩子)的道德定向階段
4、維護權威或秩序的道德定向階段
5、社會契約的道德定向階段
6、普遍原則的道德定向階段
⑵ 根據科爾伯格道德發展階段理論:「好孩子階段」屬於什麼階段
好孩子屬於習俗階段。比前習俗階段再發展一個階段。
⑶ 科爾伯格道德發展理論分為哪幾個階段
科爾伯格提出的二通道的發展的三個水平、六個階段(是按照個體道德判斷結果的性質分類的)如下:
1.前習俗水平(出現在幼兒園及小學低中年級)這以水平的兒童的道德判斷著眼於人物行為的具體結果和自身的利害關系,包括兩個階段:
(1)、服從於懲罰的道德定向階段 (懲罰和服從的定向階段)
這一階段的兒童以懲罰與服從為導向,由於害怕懲罰而盲目服從成人或權威。道德判斷的根據是是否受到懲罰,認為凡是免受懲罰的行為都是好的,遭到批評、指責的行為都是壞的,缺乏是非善惡的觀念。
(2)、相對的功利主義的道德定向階段(工具性的相對主義定向階段)
這一階段的兒童對行為的好壞的評價首先是看能否滿足自己的需要,有時也包括是否符合別人的需要,稍稍反映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但把這種關系看成類似買賣的關系,認為有利益的就是好的。
2.習俗水平(小學中年級以上)
這一水平的兒童的特點是:能了解、認識社會行為規范,意識到人的行為要符合社會輿論的希望和規范的要求,並遵守、執行這些規范。包括一下兩個階段:
(3)、人際和諧(或好孩子)的道德定向階段
此階段的兒童以人際關系的和諧為導向,對道德行為的平價標準是看是否被人喜歡,是否對別人有幫助,是否會受到贊揚。為了贏得別人的贊同,當個好孩子,就應當遵守規則。
(4)、維護權威或秩序的道德定向階段
此階段的兒童以服從權威為導向,服從社會規范,遵守公共秩序,尊重法律的權威,以法制觀念判斷是非,知法守法。
3.後習俗水平
該水平的特點是:道德判斷超出世俗的法律與權威的標准,而以普遍的道德原則和良心為行為的基本依據。包括以下兩個階段:
(5)、社會契約的道德定向階段
這一階段的兒童認識到法律、社會道德准則僅僅是一種社會契約,是大家商定的,是可以改變的,一般他們不違反法律和道德准則,但不用單一的規則去評價人的行為,表現出一定的靈活性。
(6)、普遍原則的道德定向階段
此階段的個體判斷是非不受外界的法律和規則的限制,而是以不成文的、帶有普遍意義的道德原則:如正義、公平、平等、個人的尊嚴、良心、良知、生命的價值、自由等為依據。
⑷ 科爾伯格道德發展理論分為哪幾個階段
科爾伯格提出的二通道的發展的六個階段
(1)、服從於懲罰的道德定向階段
這一階段的兒童以懲版罰與權服從為導向,由於害怕懲罰而盲目服從成人或權威。
(2)、相對的功利主義的道德定向階段
這一階段的兒童對行為的好壞的評價首先是看能否滿足自己的需要,有時也包括是否符合別人的需要,稍稍反映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
(3)、人際和諧的道德定向階段
此階段的兒童以人際關系的和諧為導向,對道德行為的平價標準是看是否被人喜歡,是否對別人有幫助,是否會受到贊揚。
(4)、維護權威或秩序的道德定向階段
此階段的兒童以服從權威為導向,服從社會規范,遵守公共秩序,尊重法律的權威,以法制觀念判斷是非,知法守法。
(5)、社會契約的道德定向階段
這一階段的兒童認識到法律、社會道德准則僅僅是一種社會契約,一般他們不違反法律和道德准則,但不用單一的規則去評價人的行為。
(6)、普遍原則的道德定向階段
此階段的個體判斷是非不受外界的法律和規則的限制,而是以不成文的、帶有普遍意義的道德原則。
⑸ 皮亞傑,科爾伯格道德判斷發展的階段各是什麼
皮亞來傑的學說
「適應自」,這就是認識活動的本質。
兒童的道德發展總是以其已經具有的或是正在形成著的道德思維結構為轉移的。
促進道德發展的因素是社會交往。兒童在社會情境中所表現的角色采擇方式是不斷發展的,這就構成了兒童道德的發展階段。
兒童的認知發展分為四個階段:感知運動階段(0—2歲);前運算階段(2—7歲);具體運算階段(7—11歲);形式運算階段(11—l5歲)。其中貫穿著自律向他律的轉變。
科爾伯格的學說
「三水平,六階段」:
一)前習俗水平,包括懲罰與服從階段和個人的工具主義目的與交易階段。
①懲罰與服從階段:
②個人的工具主義目的與交易階段:
二)習俗水平包括相互性的人際期望、人際關系與人際協調階段和社會制度和良心維持段。
③相互性的人際期望、人際關系與人際協調階段:
④社會制度和良心維持階段:
三)後習俗的水平,包括至上的權利、社會契約或功利階段和普遍性倫理原則階段。
⑤至上的權利、社會契約或功利階段:
⑥普遍性倫理原則階段:
⑹ 簡述個人道德發展階段
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前道德階段(出生~3歲)。
第二階段:他律道德階段或道德實在論階段(3~7歲)。
第三階段:自律或合作道德階段。(7~12歲)
第四階段:公正階段(11~12歲以後)。
科爾伯格的道德階段包含如下的一些特徵。
1、道德發展的各階段都是一個「結構化了的統一體」,一個有組織的思想系統。
2、每一階段的核心特徵標志著階段與階段之間的質的差異。
3、這些階段形成一個自然的連續順序,在發展過程中,新的階段從前一階段中發展出來,因而是舊與新的綜合體。
4、每一個體都是為建立他自己的綜合體積極努力,而不是去接受一個社會文化所規定的現成模式。
(6)道德判斷階段擴展閱讀:
帶有沖突性的交往和生活情境最適合於促進個體道德判斷能力的發展。兒童通過對假設性道德兩難問題的討論,能夠理解和同化高於自己一介階段的同伴的道德推理,拒斥低於自己道德階段的同伴的道德推理,因此,圍繞道德兩難問題的小組討論是促進學生道德發展的一種有效手段。
德育也象智育一樣,應該以促進兒童對道德問題和道德決策的積極的思維為基礎。兒童的品德是一個發展過程,兒童是從道德判斷和道德推理中逐漸理解道德的。學校道德教育的目標應該是促進兒童道德推理的發展。
兒童道德成熟的標志就是能作出正確的道德判斷,具有形成自己的道德原則的能力,而不是服從周圍成人的道德判斷。
基於這一道德教育觀點,科爾伯格認為,在學校道德教育中應該經常給兒童提供生活中所遇到的道德兩難問題,引起他們的討論,激發他們向更高的道德階段不斷前進的願望和動機。
⑺ 親社會道德理論的親社會道德判斷的發展階段
艾森伯格及其合作者進行了許多縱向和橫向研究,在此基礎上歸納、總結出了關於兒童親社會道德判斷的5個階段:[7-8]
階段1:享樂主義的、自我關注的推理。?助人與不助人的理由包括個人的直接得益、將來的互惠,或者是由於自己需要或喜歡某人才關心他(她)。
階段2:需要取向的推理。當他人的需要與自己的需要發生沖突時,兒童對他人的身體的、物質的和心理的需要表示關注。兒童僅僅是對他人的需要表示簡單的關注,並沒有表現出自我投射性的角色采擇、同情的言語等。
階段3:贊許和人際取向、定型取向的推理。兒童在證明其助人與不助人的行為時所提出的理由是好人或壞人、善行或惡行定型形象,他人的贊許和認可等。
階段4:分為兩個階段
階段4a:自我投射性的移情推理。兒童的判斷中出現自我投射性的同情反應或角色采擇,他們關注他人的人權,注意到與一個人的行為後果相聯系的內疚感或肯定情感。
階段4b:過渡階段。兒童選擇助人與不助人的理由涉及到內化了的價值觀、規范、責任和義務,對社會狀況的關心,或者是提到保護他人權利和尊嚴的必要性等。但是,兒童並沒有清晰而強烈地表述出這些思想來。
階段5:強有力的內化推理。兒童決定是否助人的主要依據是他們內化了的價值觀、規范或責任,盡個人和社會契約性的義務、改善社會狀況的願望等。此外,兒童還提到與實踐自己價值觀相聯系的否定或肯定情感。
艾森伯格對親社會道德判斷的這5個階段做了比較謹慎的說明,她沒有把它們看作是具有普遍性的,也沒有把它們之間的順序看作是固定不變的。她僅認為自己勾畫出了「美國中產階級兒童發展的(一種)描述性的與年齡有關的順序」。但是,國外許多心理學工作者(如Fuchs、Biegbke、Sakagami、Tietjen)利用艾森伯格的親社會兩難故事在德國、以色列、日本和西太平洋的巴布亞紐幾內亞等地所做的跨文化研究表明,盡管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兒童的親社會道德判斷存在著一定的差異,但他們的親社會道德判斷發展過程與艾森伯格提出的關於兒童親社會道德判斷的發展階段基本一致。也就是說,艾森伯格的關於兒童親社會道德判斷的理論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跨文化研究的支持,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⑻ 簡述科爾伯格的道德發展階段理論
(1)前習俗水平(9歲以下)
這個年齡階段的兒童沒有內在的道德標准,在判斷自己行為正確與否時,只能從自己的角度出發,看自己能否免於處罰或者自己的需要能否得到滿足。分為如下兩個水平:
①服從與懲罰的道德定向階段。他們服從權威或規則只是為了避免懲罰,認為受贊揚的行為就是好的,受懲罰的行為就是壞的。他們還沒有真正的道德概念。
②相對功利的道德定向階段(相對功利取向階段或行為的功用和相互滿足需要定向傾向或樸素的利已主義的定向)。這一階段兒童的道德價值來自對自己需要的滿足,他們不再把規則看成是絕對的、固定不變的,評定行為的好壞主要看是否符合自己的利益。
(2)習俗水平(9-16歲)
這一水平的兒童在進行道德判斷的時候,主要考慮的是外界的權威和規則。分為如下兩個水平:
①尋求認可定向階段也稱「好孩子」的道德定向階段。處在該階段的兒童,個體的道德價值以人際關系的和諧為導向,順從傳統的要求,符合大家的意見,謀求大家的贊賞和認可。總是考慮到他人和社會對「好孩子」的要求,並總是盡量按這種要求去思考。他們認為好的行為是使人喜歡或被人贊賞的行為。
②維護權威或秩序的道德定向階段。處於該階段的兒童其道德價值以服從權威為導向,他們服從社會規范,遵守公共秩序,尊重法律的權威,以法制觀念判斷是非,知法懂法。
認為准則和法律是維護社會秩序的。因此,應當遵循權威和有關規范去行動。
在這一階段我們需要注意,這一階段的兒童刻板遵守法律法規,認為只要違反了某種法規都是錯誤的行為。
(3)後習俗水平(16歲之後)
主要表現為對於道德的判斷不再是刻板遵守法律法規,並認識到了應以普遍的倫理和道德原則作為判斷標准。
分為如下兩個水平:
①社會契約的道德定向階段。
處於這一水平階段的人認為法律和規范是大家商定的,是一種社會契約;同時認為契約和法律的規定並不是絕對的,可以應大多數人的要求而改變。
他們看重法律的效力,認為法律可以幫助人維持公正;在強調按契約和法律的規定享受權利的同時,認識到個人應盡義務和責任的重要性。
②普遍原則的道德定向階段也稱原則或良心定向階段。這是進行道德判斷的最高階段,表現為能以公正、平等、尊嚴這些最一般的原則為標准進行思考。
在根據自己選擇的原則進行某些活動時,認為只要動機是好的,行為就是正確的。
在這個階段上,他們認為人類普遍的道義高於一切。他們認為,海因茨應該去偷葯,因為和種種可考慮的事情相比,沒有什麼比人類的生命更有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