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保護法語的政策與立法
⑴ 我是學法語的,請大家給我講講法國的歷史
法蘭西共和國(épublique française),簡稱法國,位於歐洲西部,與比利時、盧森堡、德國、瑞士、義大利、摩納哥、安道爾和西班牙接壤,隔英吉利海峽與英國隔海相望。
法國是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戰主要戰勝國,故是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對議案擁有否決權;法國也是歐盟和北約創始會員國之一,亦是《申根公約》的成員國。
法國最早的根源大約在10世紀,查理曼帝國分裂;根據843年《凡爾登條約》,東部的部分形成現下的德意志,中部是在後來逐漸消亡的勃艮第,而西部則逐漸成為現在的法蘭西。經歷過與英國交戰足足116年的百年戰爭後,在15世紀末,法國逐漸地形成了一個中央集權制和君主專制政體的國家,直到1789年爆發的法國大革命才推翻了封建制度及君主制,並開始逐步建立起共和制、推向民主制;法蘭西國家格言「自由、平等、博愛」(法語:Liberté, Égalité, Fraternité)這三個詞就是從法國大革命中來的。而且在1792年建立法蘭西第一共和國;直到1804年拿破崙成為法國皇帝,建立法蘭西第一帝國(或稱拿破崙帝國),結束了短暫的共和國歲月。
其後,法國於1848年因在國民議會的另一次革命和推翻帝制的背景底下,成立了法蘭西第二共和國,並由路易·拿破崙·波拿巴擔任總統,直至1852年的帝制恢復。
1870年普法戰爭結束後,法國再次恢復共和制度(創立第三共和),並一度於1871年3月18日至5月28日間建立世界歷史上第一個無產階級的專政政權:巴黎公社,但隨即被推翻。然後法國民眾在普魯士軍隊撤走後,又再次恢復了第三共和。經歷了一戰和二戰,第三共和終於到1940年被納粹德國(德意志第三帝國)所滅。在二戰中,戴高樂將軍在英國建立流亡政府,稱為「自由法國」,與「納粹德國」的附庸「維希政權」抗衡;抗戰其間,再改名為「戰鬥法國」。
戰後,法蘭西第四共和國由戴高樂將軍開始。雖然法蘭西是兩次世界大戰的主要戰勝國,但是法蘭西在這兩次戰爭中的財富、人力等等均損失慘重。第四共和一直維持到1958年阿爾及利亞戰爭爆發,戴高樂將軍宣布結束舊憲法,推行新憲法,並建立法蘭西第五共和國,即現在的法蘭西共和國。
值得一提的是,在第五共和建立時,汲取了前幾次議會民主制度失敗的教訓,因此開始創立並執行半總統半議會民主制(雙首長制),維持到現時法國的政體,並未改變。而最近幾年法國和德國的密切合作成為歐洲經濟一體化不可或缺的主要動力,例如在1999年歐元的流通就是一例。今天,法國站在歐洲國家尋求在更多領域進行更密切合作的最前端。
請參見:法國戰爭史、法國大革命、巴黎公社、一戰時的法國和二戰時的法國
[編輯] 政治
主條目:法國政治、法國黨派、法國政府和法國政府內閣
第五共和國(即現在的法國)的憲法於1958年9月28日由法國民眾全體公民投票通過。1958年10月4日制訂的憲法決定了第五共和國的國家政體運作方式。此後憲法經歷多次修訂。它大大增強了行政機關與議會的關系。
共和國總統:國家元首由普選、直接選舉產生,任期5年(2000年9月24日法國全民公決之後確立總統任期5年制);並由法國總統任命總理,和根據法國憲法第8條,總理的提名來任命政府其他成員。總統主持內閣會議,頒布法律;總統亦是三軍統帥。另外,根據憲法第16條,在面臨重大危機時,總統擁有採取非常措施的權力,例如宣布國家進入緊急狀態或啟動全國動員令等等。根據憲法第20和21條,在總理的領導下,政府決定並主管國家的政策;領導政府的運作,保證法律的實施;政府向議會負責。
尼古拉·薩科齊是現任法蘭西第五共和國(即現在的法國)的第六任總統,他於2007年5月16日正式就任;弗朗索瓦·菲永則於2007年5月17日被尼古拉·薩科齊任命為現任的政府總理。
國民議會(法語:Assemblée nationale)是國家的最高立法機關,總共有577名議員,每名議員代表單一的選區。議會成員由民眾直接選舉產生,任期5年。法國總統有權解散國民議會。
參議院(法語:Sénat)總共有321名參議員,參議員由一個選舉機構選舉產生,任期9年;而且每3年更換三分之一的參議員。在2004年9月以後,參議員的任期縮短為6年;並且在2010年增加席次至346席。參議院的立法職能受到限制;當兩個議會意見不同時,國家議會擁有最後裁決權。政府對議會的議事日程有很大的影響力。
法國有26個大區(行政區的一種,本土有22個)(法語:Régions administratives),這些行政區再進一步分割成100個省(本土有96個)(法語:Départements;中文翻譯:區份、省、縣)。這些區份都主要被按字母順序編號,這些號碼被用於郵遞區號或車輛牌照。省由專區(法語:arrondissement)組成,每個專區被分為幾個鄉(法語:canton),每個鄉包括幾個市鎮(法語:commune);而市鎮是法國最小的行政區劃單位
[編輯] 海外區份及殖民地
主條目:法國海外區份和法蘭西殖民地
在海外的區份是法國的前殖民地,這些地區在法國享受著與歐洲國家相似的待遇。他們可以被認為是法國的一部分,或歐盟的一部分。 法國的海外屬地包含:
4個海外省份(départements d』outre-mer, DOM):瓜德羅普(Guadeloupe),馬提尼克(Martinique),蓋亞那(Guyane),留尼汪島(La Réunion)。
5個海外領地(collectivité d』outre-mer):法屬玻利尼西亞(987)(Polynésie française),沃里斯伏塔那群島(986)(Wallis et Futuna),馬約特(976)(Mayotte),聖皮埃爾和密克隆群島(975)(Saint-Pierre et Miquelon),法屬南極領地(Les Terres australes et antarctiques françaises)。
1個特殊行政單位(Statut spécifique):新喀里多尼亞(La Nouvelle Calédonie)。
法國地理面積551,695平方公里,法國地勢復雜,西部和北部地區為濱海平原,法國在此瀕臨英吉利海峽、北海和大西洋。南部地區有比利牛斯山脈,東南部是阿爾卑斯山地,中南部還有中央高原。主要的河流有盧瓦爾河、羅訥河、加龍河和塞納河等。
巴黎的塞納河左岸涵蓋了塞納河畔一個整體的扇形區域。在巴黎市區內如果你乘船由塞納河順流而下,船首左側所展現的就是巴黎左岸的風光。塞納左岸是巴黎建市之初的見證人,它的腹地集中了巴黎城創建初期的歷史遺跡。
法國經濟結合了現代化的資本主義經濟以及政府幹預。政府在各個行業的主要版塊依然有重要影響;在鐵路、電力、航空和電訊企業,政府還擁有主要的控制權。從1990年代初開始,法國政府就一直在逐漸放寬對這些版塊的控管,並正在緩慢地釋出在法國電信、法國航空以及保險、金融、國防企業的控股份額。除此之外,肥沃的田土、先進的技術以及政府的補助使法國成為西歐領先的農業生產的國家
1999年1月1日,法國和其他11個歐洲國家共同參與使用歐元,並在2002年初正式開始使用歐元硬幣和紙幣,完全取代之前的法郎。歐元與法郎之間的匯率固定為1998年12月31日的比價,即1歐元兌換6.55957法郎。
根據2006年1月1日法國人口普查統計數字顯示,法國約有人口63,587,700,若不包括海外領地和海外地區(簡稱:DOM、TOM)則為61,044,684人 。另外法國大概有60萬華人,主要以溫州人和(中南半島/印度支那)印支華人為主。
法國官方語言為法語;然而,最近法國政府開始鼓勵學校和政府機構使用一些地方語言,例如:巴斯克語、布列塔尼語、阿爾薩斯語(屬德語)、弗拉芒語(屬荷蘭語)、科西嘉語,朗格多克語, 普羅旺斯語 等;一些學校開始教授當地方言,但是法語依然是全國官方語言。阿爾薩斯人英語正在成為法國第二語言。[來源請求]布列塔尼人中的一些農村居民以布列塔尼語為口語。科西嘉人日常生活中亦常用當地的兩種方言:一種與義大利托斯卡方言相近,另一種與撒丁島北部方言相近。
法國主要宗教是天主教,其次是基督新教、東正教、伊斯蘭教和猶太教。
基督教
天主教:有教徒4500多萬。全國分17個教省,90個教區。
基督新教:比較大的派別有長老宗和信義宗。
東正教∶有教徒約53萬人。其中約30萬在巴黎。另外,法國有亞美尼亞正教徒約18萬人。
伊斯蘭教∶是法國的第二大宗教。有伊斯蘭教徒約200萬人,其中75萬人集中在巴黎。
猶太教∶有教徒54萬人,主要分布在巴黎。
法國文化富有多元性,13世紀以來法國都是世界文化中心之一。法國文化具有濃厚的哥德式和天主教式融合的風格。現代法國文化則因為經歷了許多挫折,例如英法百年戰爭、法國王朝中央集權制專政時代、法國大革命、巴黎公社、普法戰爭、兩次世界大戰等等,這一切都對法國文化產生嚴重的不良影響和蹂躪踐踏,但在這個過程當中有不斷涌現和產生出新的文化融合來,造就出今天的法蘭西文化;然而,這自然就與古代古典的法蘭克文化相對地顯得曲折離奇和大相徑庭了。
從歷史的角度來講,法國在遠久的歷史中,就一直夾雜著古羅馬古典的文化氣息和以前被認為「蠻族」的法蘭克、哥特人和高盧人的文化特色;這一點在後來頻臨羅馬帝國滅亡的3世紀到4世紀彰顯得更為鮮明;法蘭克地區的蠻族群越境進入古羅馬在現今法國的疆界中進行軍事政治和文化習俗等等領域上的入侵,再加上基督教得到在羅馬帝國的合法地位(311年頒布羅馬皇帝《米蘭法令》)甚至國教地位(392年成立羅馬基督天主教會,或稱梵蒂岡教會);種種原因為這一文化糅合的色彩進一步推進羅馬帝國法蘭克地區行省而產生出嶄新的「法蘭西文化」提供了客觀、有利和大勢所趨的條件;文化糅合這一點不僅能從當時4世紀羅馬帝國法蘭克行省的市鎮和村莊生活中看到——古羅馬式的建築與新興蠻族風味的基督教堂興起、蠻族生活方式進入羅馬人體系中等等;甚至連羅馬帝國官方的軍隊管理形式也受到了法蘭克文化客觀上的「入侵」——法蘭克、斯拉夫和德意志人的大量移民改變了羅馬軍團在軍營裡面的管理和訓練形式。種種客觀的歷史跡象綜合起來,法蘭克與古羅馬的文化是相糅合而產生出嶄新的中世紀文化,法蘭西文化又在中世紀主流文化中擔當不可或缺的角色,而古羅馬文化與法蘭西文化平等地相輔相成:法蘭西受到古羅馬文化渲染而演成文化同化或是進步,而古羅馬又從法蘭克的大量移民中領會到了蠻族訓練軍隊和管理民眾的方式甚至是他們的文化特徵,從而鞏固羅馬帝國對人民的統治。
假期 日期 1月1日 元旦 Jour de l'An
- 受難日 Pâques 星期日,具體日期不固定
- 復活節 Lundi de Pâques 星期一,具體日期不固定
5月1日 勞動節 Fête Travail
5月8日 1945年勝利日 Victoire 1945
- 耶穌升天節 Ascension 星期四,具體日期不固定
- 聖靈降臨節 Pentecôte 星期日,具體日期不固定
7月14日 國慶日 Fête Nationale 國慶日
8月15日 聖母升天節 Assomption
11月1日 聖靈節 Toussaint
11月11日 第一次世界大戰重光日 Armistice 1918 「1918 停火日」
12月25日 聖誕節 Noël
⑵ 在法國環境下該如何提高法語
如果在法國勝火的話,想提高法語和一件非常簡單的事情。只要你去多多的看一些關於法國的書籍。了解了解法國的發音。多去於法國的朋友進行語言上的溝通。多多的交流。你的法語就會提高的非常快。
⑶ 法國人為什麼如此擁護法語
自覺抵制外來文化對法國傳統文化的侵蝕
在巴黎的時候有次跟一個小男孩用英語問路,他不理回我們,過一會禮貌答的跟我們說「I'm France,I don't speak English」,發音非常純正,汗~~~~~~~
⑷ 法國怎樣保護自國語言
套用一句足球戰術上的術語:
最好的防守,就是進攻!
君不見,全球范圍內內的法語培訓組織,不容管是收費的也好,免費的也罷(主要集中在法國境內,以及一些法語地區的境內),都是「保護」的有力措施。法國國內經濟持續低迷,但是難以阻擋全世界各國優秀學生奔向法蘭西,就是因為法國的人文文化歷史背景十分雄厚。另外,本國文化、歷史保護得當,也就造就了目前這種法語雖然已經讓出了第一世界語言的寶座,但是仍然能夠屹立不倒的局面。
⑸ 法國是如何保護語言文化的
為了維護法語的地位,法國人一直在堅持不懈地努力對法語進行保護和推廣。在教育方面,法國要求教學語言必須是法語。在科技領域,法國大力支持用法語發表科研成果,增加學術交流中法語的使用率。在文化傳播方面,規定各電台的音樂節目必須播送40%的法語歌曲,各電視台每年播放法語電影也不得少於40%,違者處以罰款用於資助民族文化。在體育方面,國際奧委會的官方語言是英語和法語,但國際奧委會的文件包括奧林匹克憲章在內的重要文件里,如果遇到英語文本和法語文本有出入之處,則以法語文本為准。在日常生活方面,法國規定公共場所的所有標語、公告牌必須用法語書寫,原文是其他語種的也要翻譯成法語,而且法語字母不能小於原文。在對外傳播方面,法國於1883年在巴黎成立了「法語聯盟(AllianceFran觭aise)」———一個不以營利為目的,旨在傳播法國語言和文化的半官方組織。為了保證法語聯盟的良好運作,法國政府每年投資高達4500萬歐元。在法國政府的財政和政策的支持下,目前「法語聯盟」已成立了1000多個,遍布世界五大洲的130多個國家的大城市。「法語聯盟」不僅是一個教學機構,而且是促進文化外交和政治交往的平台。不僅如此,法國政府還專門打造了兩個國際電視頻道。其中,法國電視五台通過59個衛星向世界各國的115億家庭傳送法語節目。法國語言文化機構還編寫專門教材,以供全世界以法語為外語的人學習使用。為了傳播和弘揚法語,法國於1997年11月在越南首都河內舉行峰會,通過了《法語國家憲章》,在政治上確定了法語國家共同體的存在。3月20日還被定為世界法語日。法國希望通過共同體這個合作圈,確保法語在這些老殖民國家的地位。在對抗英語方面,1996年政府建立專門術語和新詞審訂委員會,配合法蘭西學院的四十名德高望重的語言工作者,所有法語新詞及其解釋都必須經過法蘭西學院通過,並且在政府公報上發表後才能算數。新詞一經正式公布,所有政府機關必須以身作則,在公文中使用這些標准法語新詞。原來在民間流行的一些英文詞彙已經成功地被標准法語詞彙所取代。有些詞語實在替代不了,專家會引用英語詞彙的原形,但重新用法語的發音方式來規定其發音,他們認為不應該直接照抄照搬英語詞彙,而應該創造出自己的新詞,以防止英語的侵入,保護法語的純潔性。
⑹ 2018公務員考試申論備考怎樣訓練歸納概括能力
歸納概括能力具體落實在考試中是以歸納概括題呈現,歸納概括題目前在國家公務員考試中屬於需考題型,無論是副省還是地市級別的考試中,歸納概括題往往作為開場題出現,分值一般是10分左右,難度屬於所有題型中最低的,可謂是基礎題也是送分題,考生們需須HOLD住!
但是歸納概括題也在求新求變,難度也在不斷增大,最大的變化在於目前的歸納概括題更強調要點之間的邏輯,也就是要求考生需須具備分類思想,回答時做到邏輯清晰。
下面本文以一道國家公務員考試真題為例,講解下歸納概括中分類思想的應用。
【例】根據「給定資料7」,指出法國在保護本國文化方面有哪些做法值得借鑒。(10分)
要求:條理清楚,全面准確。不超過300字。(2013年國家公務員考試地市級)
【解題方法】
第一步通過審題分析這道題是典型的歸納概括題,歸納概括的對象為法國保護本國文化的做法。因此,構建基本思路:「總+分」,總為總括句,高度概括法國保護本國文化的做法;分為法國保護本國文化的具體做法。
第二步選擇要點:通過閱讀材料7,不難發現,法國的做法主要有:一、主張文化例外,限制外國電影的配額;二、立法保護法語,限制外來語的使用,同時確保一定量的法語類節目;三、支持電影發展計劃,廣泛吸收外來民族的文化,發展本國文化;四、舉辦外國文化藝術活動,加強與其他國家的文化交流;五、建立文化推廣中心推介本國文化;六、動員社會力量,如企業和協會推廣本國文化。
第三步,加工要點就是關鍵了。很多考生一般在選擇完要點後就按照一般的並列邏輯書寫答案,這樣的做法雖然保證了要點的齊備,但是難以確保邏輯的清楚,缺乏對要點合並整合和歸類。
就上述這道題目,仔細分析不難看出,第一個要點和第二個要點屬於維護法國文化的做法,第三個要點屬於發展本國文化的做法,第四個、第五個、第六個要點屬於推廣本國做法。
因此,解題答案可以整合要點為:
一是加強維護本國文化。法國堅持「文化例外」的主張,拒絕文化產品的自由流通,實行外國影視產品配額限制;通過立法規范大眾傳媒,限制在法語中使用外來語,規定法語歌曲和法語電影的播放時段、播放比例,保證定量的法語節目。二是積極發展本國文化。制定電影發展計劃,扶持本國文化事業的發展;積極吸收其他民族文化的長處,廣泛收藏和展現世界各民族優秀文化作品。三是合理推廣本國文化。舉辦介紹外國文化藝術的活動,開展國際文化交流;在海外設立文化中心,動員社會力量,發揮企業和各類專業協會作用,宣傳和推介本國文化。
最後寫出總括句,法國在維護、發展和推廣本國文化三方面值得借鑒。規范書寫即可。
以上就是分類思想在歸納概括題中的應用,考生在回答歸納概括題時一定要注意,而不是簡單地羅列要點,要做到要點齊全,更要做到邏輯合理。如此才能答好歸納概括題,才能達到歸納概括題的能力要求,才能為做好其他題目打下基礎,從而成就整個申論考試。
⑺ 法語的戰略意義和地位是什麼還有法國作為一個二流國家卻扮演一流強國的具體表現是什麼謝謝!
如果說只有美國是一個國家是一流強國的話,那我同意法國是二流國家的說法回,否則是不成立的答。
如果這是你的一個作業,那是帶有明顯偏見的。
說白點,法國再窮,也是一個發達國家,瘦死的駱駝比馬大。
想想人家的福利,一年5周的帶薪休假,最低工資1000多歐,完善的醫保,城市建設,環境保護等等等,就知道中國還需要百年才能趕上人家現在的水平。
⑻ 馬克龍將推出多少項政策推廣法語
3月20日是世界「法語日」,當天法國總統馬克龍在法蘭西學院發表重要演講。馬克龍提出,法國將回在全球范答圍內加強推廣法語,計劃到2050年使法語成為全球第三大語言。
報道還提到,總部位於巴黎的法語國家組織稱,近年來法語在聯合國和歐盟等國際組織的使用頻率正在下降。該組織預計,到2050年,全球使用法語人數的80%將來自非洲。
⑼ 法國的資料
國名: 法蘭西共和國
(The Republic of France,La Republique Francaise)
國慶日:7月14日(1880年議會立法確認攻克巴士底獄日為國慶節以紀念法國資產階級大革命)>>>
遺產日:9月的第三個周六和周日(1984年正式開始,最初的活動在9月的第三個周日舉辦,在當時的文化部長雅克·朗的推動下,諸多深宮中的歷史文化遺產敞開大門向公眾開放,目的是讓更多的人了解熱愛進而保護人類歷史和文化遺產,最初名稱為「國家文物開放日」,到1992年,開放時間延長為周六和周日兩天。)>>>
國旗:呈長方形,長與寬之比為3∶2。旗面由三個平行且相等的豎長方形構成,從左至右分別為藍、白、紅三色。法國國旗的來歷有多種,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1789年法國資產階級革命時期,巴黎國民自衛隊就以藍、白、紅三色旗為隊旗。白色居中,代表國王,象徵國王的神聖地位;紅、藍兩色分列兩邊,代表巴黎市民;同時這三色又象徵法國王室和巴黎資產階級聯盟。三色旗曾是法國大革命的象徵,據說三色分別代表自由、平等、博愛。
國徽:法國沒有正式國徽,但傳統上採用大革命時期的紋章作為國家的標志。紋章為橢圓形,上繪有大革命時期流行的標志之一——束棒,這是古羅馬高級執法官用的權標,是權威的象徵。束棒兩側飾有橄欖枝和橡樹枝葉,其間纏繞的飾帶上用法文寫著「自由、平等、博愛」。整個圖案由帶有古羅馬軍團勛章的綬帶環飾。
國歌:《馬賽曲》
國花:鳶尾花
國鳥:公雞
國石:珍珠
國家元首:總統希拉克(Chirac),1995年5月當選,2002年5月連選連任;總理多米尼克·德維爾潘 (Dominique de Villepin) ,2005年5月任職;國防部長阿利奧-馬里(Michele Alliot-Marie ),2002年5月任職;國民議會議長讓-路易·德勃雷 (Jean-Louis Debre),2002年6月當選。
自然地理:面積為551602平方公里。位於歐洲西部,與比利時、盧森堡、瑞士、德國、義大利、西班牙、安道爾、摩納哥接壤,西北隔拉芒什海峽與英國相望,瀕臨北海、英吉利海峽、大西洋和地中海四大海域,地中海上的科西嘉島是法國最大島嶼。地勢東南高西北低。平原占總面積的三分之二。主要山脈有阿爾卑斯山脈、比利牛斯山脈、汝拉山脈等。法意邊境的勃朗峰海拔4810米,為歐洲最高峰。河流主要有盧瓦爾河(1010公里)、羅訥河(812公里)、塞納河(776公里)。地中海上的科西嘉島是法國最大島嶼。邊境線總長度為5695公里,其中海岸線為2700公里,陸地線為2800公里,內河線為195公里。西部屬海洋性溫帶闊葉林氣候,南部屬亞熱帶地中海式氣候,中部和東部屬大陸性氣候。平均降水量從西北往東南由600毫米遞增至1000毫米以上。
人口: 6290萬 (2006年1月),包括400萬外國僑民,其中150萬人來自歐盟各國,移民人口為9.5萬人。通用法語。居民中90%的人信奉天主教,另有約400萬穆斯林及少數新教、猶太教、佛教、東正教徒。
首都:巴黎(Paris) ,市區人口217萬。 奧塞博物館——歐洲最美的博物館
行政區劃:分為大區、省和市鎮。省下設專區和縣,但不是行政區域。縣是司法和選舉單位。法本土共劃為22個大區、96個省、4個海外省、4個海外領地、2個具有特殊地位的地方行政區。全國共有36565個市鎮,其中人口不足3500人的有3.4萬個,人口超過3萬人市有231個,人口超過10萬的市有37個。22個大區是:阿爾薩斯、阿基坦、奧維爾涅、布爾高涅、布列塔尼、中部地區、香檳-阿登、科西嘉、弗朗什-貢岱、巴黎大區、朗克多克-魯西翁、利姆贊、洛林、南比利牛斯、北加萊海峽、下諾曼底、上諾曼底、盧瓦爾地區、皮卡爾迪、布瓦圖-夏朗德、普洛旺斯-阿爾卑斯-藍色海岸、羅訥-阿爾貝斯。4個海外省是:瓜德魯普、馬提尼克、法屬蓋亞那、留尼旺。4個海外領地是:法屬波利尼西亞、新喀里多尼亞、瓦利斯群島和富圖納群島、法屬南半球和南極領地。2個地方行政區是:馬約特島、聖皮埃爾島和密克隆島。
簡史: 公元前高盧人在此定居。公元前1世紀,羅馬的高盧人總督愷撒佔領了全部高盧,從此受羅馬統治達500年之久。公元5世紀法蘭克人征服高盧,建立法蘭克王國。10世紀後,封建社會迅速發展。1337年英王覬覦法國王位,爆發「百年戰爭」。初期,法大片土地被英侵佔,法王被俘,後法國人民進行反侵略戰爭,於1453年結束百年戰爭。15世紀末到16世紀初形成中央集權國家。17世紀中葉,君主專制制度達到頂峰。隨著資產階級力量的發展,1789年法國爆發大革命,廢除君主制,並於1792年9月22日建立第一共和國。1799年11月9日(霧月18日),拿破崙·波拿巴奪取政權,1804年稱帝,建立第一帝國。1848年2月爆發革命,建立第二共和國。1851年路易·波拿巴總統發動政變,翌年12月建立第二帝國。1870年在普法戰爭中戰敗後,於1871年9月成立第三共和國直到1940年6月法國貝當政府投降德國,至此第三共和國覆滅。1871年3月18日,巴黎人民舉行武裝起義,成立巴黎公社。同年5月底,被法國軍隊殘酷鎮壓。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法國遭德國侵略。1944年6月宣布成立臨時政府,戴高樂 (右圖 )擔任首腦,1946年通過憲法,成立第四共和國。1958年9月通過新憲法,第五共和國成立,同年12月戴高樂當選總統。
諾曼底登陸
政治:總統是國家元首和武裝部隊統帥,任期5年(2000年6月改為5年),由選民直接選舉產生。總統有權任免總理和批准總理提名的部長;主持內閣會議、最高國防會議和國防委員會;有權解散議會;可不經議會將某些重要法案直接提交公民投票表決;在非常時期,總統擁有「根據形勢需要採取必要措施」的全權。在總統不能履行職務或空缺時總統離職期間由參議院議長代行總統職權。議會由國民議會和參議院組成,擁有制定法律,監督政府,通過預算,批准宣戰等權力。國民議會共有577個議席,任期5年,採用兩輪多數直接投票制、由選民直接選舉產生。根據2003年7月法國民議會通過的參議院改革法案,自2004年起參議員任期由9年縮短至6年,2010年總席位由321人增至340人,每三年改選一半。由國民議會和地方各級議會議員組成選舉團間接選舉產生。1995年7月31日,法國議會通過了一項憲法修正案。這項法案使總統有權更多地使用公民投票來解決經濟和社會問題。法國總統在政府或參議院、國民議會的建議下,可將所有事關公共權力組織、法國經濟或社會政策的改革方案交由公民投票表決。總統府——愛麗舍宮,總理府——馬提翁宮,國民議會——波旁宮。
巴 黎 歌 劇 院
經濟:法國經濟發達,國內生產總值居世界前列。主要工業部門有礦業、冶金、鋼鐵、汽車製造、造船、機械製造、紡織、化學、電器、動力、日常消費品、食品加工和建築業等。核能、石油化工、海洋開發、航空和宇航等新興工業部門近年來發展較快,在工業產值中所佔比重不斷提高。核電設備能力、石油和石油加工技術居世界第二位,僅次於美國;航空和宇航工業僅次於美國和獨聯體,居世界第三位。鋼鐵工業、紡織業佔世界第六位。但工業中佔主導地位的仍是傳統的工業部門,其中鋼鐵、汽車、建築為三大支柱。工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有逐步減少的趨勢。第三產業在法國經濟中所佔比重逐年上升。其中電信、信息、旅遊服務和交通運輸部門業務量增幅較大,服務業從業人員約占總勞動力的70%。法國商業較為發達,創收最多的是食品銷售,在種類繁多的商店中,超級市場和連鎖店最具活力,幾乎佔全部商業活動的一半。法國鐵礦蘊藏量約為10億噸,但品位低、開采成本高,所需的鐵礦石大部分依賴進口。煤儲量已近枯竭,預計於2005年關閉所有煤礦。鋁土礦儲量約9000萬噸。有色金屬儲量很少,幾乎全部依賴進口。石油儲量只有3000多萬噸。天然氣儲量2500億立方米,所需石油的99%、天然氣的75%依賴進口。水力資源約為1000萬千瓦,能源主要依靠核能,水力資源和地熱的開發利用比較充分。森林面積約1530萬公頃,占歐盟森林總面積的21.1%,人均擁有綠化面積0.3公頃,森林覆蓋率為28.2%。法國是歐盟最大的農業生產國,也是世界主要農副產品出口國。糧食產量佔全歐洲糧食產量的三分之一,農產品出口僅次於美國居世界第二位。隨著法國人口城市化,農村人口不斷減少,法共有耕地面積5491.9萬公頃,其中61%為農業用地、27%為林業用地、12%為非農業用地。農業用地的96%為家庭所有。農業的傳統地區結構為:中北部地區是穀物、油料、蔬菜、甜菜的主產區,西部和山區為飼料作物主產區,地中海沿岸和西南部地區為多年生作物(葡萄、水果)的主產區。機械化是法提高農業生產率的主要手段,法已基本實現了農業機械化。農業食品加工業是法外貿出口獲取順差的支柱產業之一。歐洲前100家農業食品工業集團有24家在法國,世界前100家農業食品工業集團有7家在法國,法國的農副產品出口居世界第一,佔世界市場的11%。法國是世界著名的旅遊國,平均每年接待外國遊客7000多萬人次,超過本國人口。首都巴黎、地中海和大西洋沿岸的風景區及阿爾卑斯山區都是旅遊勝地,此外還有一些歷史名城、盧瓦爾河畔的古堡群、布列塔尼和諾曼底的漁村、科西嘉島等。法國一些著名的博物館收藏著世界文化的寶貴遺產。法國也是世界貿易大國,其對外貿易有兩個特點:一是進口大於出口,造成貿易逆差,進口商品主要有能源和工業原料等,出口商品主要有機械、汽車、化工產品、鋼鐵、農產品、食品、服裝、化妝品和軍火等,法國葡萄酒享譽全球,酒類出口佔世界出口的一半。法國時裝、法國大餐、法國香水都在世界上聞名遐邇;另一是非產品化的技術出口增長較快,純技術出口在整個出口貿易中的地位日益顯要。法國政府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是稅收,稅收高於美、日等國,其中主要來自增值稅,其它還有所得稅、公司稅、社會福利稅等。法國旅遊勝地——埃維昂>>> 世界最高的橋梁——米約大橋
文化:17世紀開始,法國的古典文學迎來了自己的輝煌時期,相繼出現了莫里哀、司湯達、巴爾扎克、大仲馬、雨果、福樓拜、小仲馬、左拉、莫泊桑、羅曼·羅蘭等文學巨匠。他們的許多作品成為世界文學的瑰寶。其中的《巴黎聖母院》、《紅與黑》、《高老頭》、《基督山伯爵》、《悲慘世界》和《約翰·克利斯朵夫》等,已被翻譯成世界文學作品,在世界廣為流傳。近現代,法國的藝術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頗有創新,不但出現了羅丹這樣的雕塑藝術大師,也出現了像莫奈和馬蒂斯等印象派、野獸派的代表人物。從17世紀開始,法國在工業設計、藝術設計領域的世界領先地位早已有目共睹。有關實用美術、建築、時裝設計、工業設計專業的學校也早已憑借其「法國製造」的商業碩果而聞名海外。法國人喜愛體育運動,比較流行的體育運動項目有足球、網球、橄欖球、地滾球、帆船、游泳、滑雪、和自行車環形賽等。比較有名的大學有巴黎大學、里昂大學等。戛納國際電影節是世界五大電影節之一,每年5月在法國東南部海濱小城戛納舉行,它是世界上最早、最大的國際電影節之一,為期兩周左右。1956年最高獎為「金鴨獎」,1957年起改為「金棕櫚獎」。 歷史悠久的法國咖啡文化
新聞出版:主要報紙有《費加羅報》、《世界報》、《法蘭西晚報》、《解放報》、《人道報》、《巴黎日報》。地方報紙主要有《西部法蘭西報》,它是法國發行量最大的報紙;《北方之聲》。主要周刊有《快報》、《觀點》、《新觀察家》、《巴黎競賽畫報》、《費加羅雜志》等。法約有6000家出版社,其中較大的有331家。通訊社有世界五大通訊社之一的法新社。1835年創立。法國國家廣播公司成立於1975年,下設6個廣播電台。此外,還有國家廣播公司和地方共同投資的17個獨立的地方台。為加強對外宣傳,國家廣播公司專設獨立的法國國際台,對外廣播幾乎遍及全世界。1982年政府通過法令,取消國家對電台的壟斷,允許私人和團體設立電台。目前,全國私營電台近1300家,主要有盧森堡電台、蒙特卡洛電台、歐洲一台等。現有4家全國性國家電視台。20多家中央或地方的有線電視台,另有許多可通過衛星接收的電視頻道。
名勝:巴黎凱旋門 (L'arc de Triomphe)坐落在巴黎市中心星形廣場(現稱戴高樂將軍廣場)的中央,是法國為紀念拿破崙1806年2月在奧斯特爾里茨戰役中打敗俄、奧聯軍而建的,12條大街以凱旋門為中心,向四周輻射,氣勢磅礴,形似星光四射。工程由建築師夏爾格蘭設計,1806年8月奠基,歷時30個寒暑,於1836年7月落成。凱旋門高49.54米,寬44.82米,厚22.21米。它四面有門,中心拱門寬14.6米,門樓以兩座高墩為支柱,中間有電梯上下。在拱形圓頂之上有三層圍廊,最高一層是陳列室,這里展示著有關凱旋門的各種歷史文物以及拿破崙生平事跡的圖片;第二層收藏著各種法國勛章、獎章;最低一層則是凱旋門的警衛處和會計室。 圖集:法蘭西的華美樂章
埃菲爾鐵塔在巴黎市中心塞納河南岸,是世界上第一座鋼鐵結構的高塔,被視為巴黎的象徵。因法國著名建築師斯塔夫·埃菲爾設計建造而得名。建於1887—1889年。塔高300餘米,塔身重達9,000噸,分三層。第一層平台距地面57米,設商店和餐廳;第二層平台高115米,設有咖啡館;第三層平台高達276米,供遊人遠眺,底部面積1萬平方米,在第三層處建築結構猛然收縮,直指蒼穹。從一側望去,象倒寫的字母「Y」。該塔由1.8萬余個組成部件和250多萬個鉚釘構成。有電梯或徒步登塔頂。入夜,塔頂發出轉動著彩色探照燈光,防飛機碰撞。塔旁豎立長方形白色大理石柱,柱頂安放斯塔夫埃菲爾鍍金頭像。
盧浮宮 (Palais Louvre)是法國最大的王宮建築之一, 位於巴黎市中心塞納河右畔、巴黎歌劇院廣場南側。原是一座中世紀城堡,16世紀後經多次改建、擴建,至18世紀為現存規模。佔地約45公頃。早在1546年,法王弗朗索瓦一世決定在原城堡的基礎上建造新的王宮,此後經過9位君主不斷擴建,歷時300餘年,形成一座呈U字形的宏偉輝煌的宮殿建築群。1793年8月10日,在推翻君主制的周年紀念日時,法國「國民公會」決定把昔日的皇宮辟為國立美術博物館;同年11月18日,盧浮宮博物館正式向公眾開放。其全部工程於1857年完成。在盧浮宮口字形正殿的西側,伸展出兩個側廳,中間的空地形成卡魯賽廣場。宮的東側有長列柱廊,建築巍峨壯麗。其畫廊長達900英尺,藏有大量十七世紀以及歐洲文藝復興期間許多藝術家的作品。館藏品達40萬件。盧浮宮美術博物館分為6大部分:希臘和羅馬藝術館;東方藝術館;埃及 藝術館;歐洲中世紀、文藝復興時期和現代雕像館;歷代繪畫館。展覽按不同流派、學派和時代劃分。一層展出雕刻。二層油畫,三層是素描和彩粉畫。八十年代初,法國政府實施擴建和修復盧浮宮的「大盧浮宮計劃」。
巴黎聖母院 (Notre-Dame de Paris)是最著名的中世紀哥特式大教堂,以其規模、年代和在考古、建築上的價值而著稱。巴黎主教莫里斯·德緒利曾設想將兩座較早的巴西 利卡式(長方形)教堂合成一座大型教堂,1163年由教皇 亞歷山大三世奠基,高聖壇於1189年舉行奉獻儀式,1240年唱詩班席、西立面和中堂竣工,門廊、祈禱室和其他裝修在其後的一百年中陸續建成。內部平面130×48米,屋頂高35米,塔高68米。塔的尖頂始終未建。教堂經過歷代的損壞不得不 於19世紀重修,只有三個巨大的圓花窗仍保持著13世紀的彩色玻璃。後堂的飛扶垛特別雄健優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