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上古競於道德中世逐於智謀當今爭於氣力

上古競於道德中世逐於智謀當今爭於氣力

發布時間: 2024-06-06 23:11:56

⑴ 上古竟於道德,中古逐於智謀什麼意思

韓非子對歷史抄階段所作的劃分襲「上古竟於道德,中世逐於智謀,當今爭於氣力。」不同於「厚古」的儒、道、墨之家,法家提倡因時制宜,主張相應於不同時代而取適宜的制度和政策,即所說的「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論世之事,因為之備」。法家是極現實主義的,他的社會政治理想是「富國強兵」。這點上,法家選擇儒家「上道」之對立面——「霸道」一邊。法家相信只有「嚴形峻法」才能實現國家富強。法家思想的特性——「嚴而少思」,使其最終走向失敗。

他還提出「法後王」的進步歷史觀。他把社會的發展分為「上古」、「中世」和「當今」三個階段,指出三個階段有不同的特點,「上古竟於道德,中世逐於智謀,當今爭於氣力」,因為社會是向前發展的,所以統治者就應該根據形勢的變化而採取相應的措施,這叫做「世異則事異,事異則備變」,強調「當今之世」,必須「爭於氣力」。他堅決批判復古思潮,譏笑復古派是「守株待兔」的蠢人。這些都是新興地主階級激進派的思想。

⑵ "上古競於道德"什麼意思

上古競於道德,中世逐於智謀,當今爭於力氣。

上古(可能是指周家禮數盛回行的年代)人們是用道德來衡答量彼此的優劣,
中世(春秋戰國的年代)人們相互使用謀略來定高低。
現在(作者說話的年代)人們卻只會用野蠻的武力來解決問題。

⑶ 上古竟於道德,中世逐於智謀,當金爭於氣力

韓非子在《五蠹》中立論:上古競於道德,中世逐於智謀,當今爭於氣力。其意思如下:

上古時候人們在道德上競爭高下,中古時候人們在智謀上角逐優劣,當今社會人們在力量上較量輸贏。

原文:

古者大王處豐、鎬之間,地方百里,行仁義而懷西戎,遂王天下。徐偃王處漢東,地方五百里,行仁義,割地而朝者三十有六國。荊文王恐其害己也,舉兵伐徐,遂滅之。故文王行仁義而王天下,偃王行仁義而喪其國,是仁義用於古不用於今也。

故曰:世異則事異。當舜之時,有苗不服,禹將伐之。舜曰:「不可。上德不厚而行武,非道也。」乃修教三年,執干戚舞,有苗乃服。共工之戰,鐵銛矩者及乎敵,鎧甲不堅者傷乎體。是干戚用於古不用於今也。故曰:事異則備變。上古競於道德,中世逐於智謀,當今爭於氣力。

齊將攻魯,魯使子貢說之。齊人曰:「子言非不辯也,吾所欲者土地也,非斯言所謂也。」遂舉兵伐魯,去門十里以為界。故偃王仁義而徐亡,子貢辯智而魯削。以是言之,夫仁義辯智,非所以持國也。去偃王之仁,息子貢之智,循徐、魯之力使敵萬乘,則齊、荊之欲不得行於二國矣。

譯文:

古代周文王地處豐、鎬一帶,方圓不過百里,他施行仁義的政策感化了西戎。進而統治了天下。徐偃王統治著漢水東面的地方,方圓有五百里,他也施行仁義的政策,割地予徐而朝見徐偃王的國家有三十六個。

楚文王害怕徐國會危害到自己,便出兵伐徐滅了徐國。所以周文王施行仁義得了天下,而徐偃王施行仁義卻亡了國;這證明仁義只適用於古代而不適用於今天。所以說;時代不同了,政事就會隨之不同。在舜當政的時候,苗族不馴服,禹主張用武力去討伐,舜說:「不行。我們推行德教還不夠深就動用武力,不合乎道理。」

於是便用三年時間加強德教,拿著盾牌和大斧跳舞,苗族終於歸服了。到了共工打仗的時候,武器短的會被敵人擊中,銷甲不堅固的便會傷及身體;這表明拿著盾牌和大斧跳舞的德政方法只能用於古代而不能用於當今。

所以說:情況變了,措施也要跟著改變。上古時候人們在道德上競爭高下,中古時候人們在智謀上角逐優劣,當今社會人們在力量上較量輸贏。齊國准備進攻魯國,魯國派子貢去說服齊人。齊人說:「你的話說得不是不巧妙,然而我想要的是土地,不是你所說的這套空話。」於是出兵攻打魯國,把齊國的國界推進到距魯國都城只有十里遠的地方。

所以說徐偃王施行仁義而徐亡了國,子貢機智善辯而魯失了地。由此說來,仁義道德、機智善辯之類,都不是用來保全國家的正道。如果當初拋棄徐偃王的仁義,不用子貢的巧辯,而是依靠徐、魯兩國的實力,去抵抗有萬輛兵車的強敵,那麼齊、楚的野心也就不會在這兩個國家裡得逞了。

(3)上古競於道德中世逐於智謀當今爭於氣力擴展閱讀

《韓非子·五蠹》是戰國末期法家學派代表人物韓非創作的一篇散文。《五蠹》全文近四千七百字,是先秦說理文進一步發展的作品,可以反映出韓非文章的一般特點。作者舉出了大量的事實,於對比中指出古今社會的巨大差異,論據充分,詞鋒銳利,推理事實切中肯綮。

論證特色

作者善於從對客觀事物的具體分析中引出結論。韓非的議論富有分析具體,論證充分的特點。作者為了闡述一個觀點,用了大量的論據,並做了具體的描述和分析。如對上古的社會情況,對堯和禹的生活的艱辛等都進行了較為具體的評述。為了增強說服力,作者還採用設喻取譬的方法。這都可幫助闡明觀點,同時也增強了文章的生動性。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五蠹

⑷ 「上古競於道德,中世逐於智謀,當今爭於氣力。」 「世異則事異,事異則備變。」持該觀點的諸子百家學派

B

⑸ 「五蠹」的原文是什麼

  1. 「五蠹」的原文是:


    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獸眾,人民不勝禽獸蟲蛇。有聖人作,構木為巢以避群害,而民悅之,使王天下,號之曰有巢氏。民食果蓏蚌蛤,腥臊惡臭而傷害腹胃,民多疾病。有聖人作,鑽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說之,使王天下,號之曰燧人氏。中古之世,天下大水,而鯀禹決瀆。近古之世,桀紂暴亂,而湯武征伐。今有構木鑽燧於夏後氏之世者,必為鯀禹笑矣;有決瀆於殷周之世者,必為湯武笑矣。然則今有美堯、舜、湯、武、禹之道於當今之世者,必為新聖笑矣。是以聖人不期脩古,不法常可,論世之事,因為之備。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觸株,折頸而死;因釋其耒而守株,冀復得兔,兔不可復得,而身為宋國笑。今欲以先王之政治當世之民,皆守株之類也。

古者丈夫不耕,草木之實足食也;婦人不織,禽獸之皮足衣也。不事力而養足,人民少而財有餘,故民不爭。是以厚賞不行,重罰不用,而民自治。今人有五子不為多,子又有五子,大父未死而有二十五孫。是以人民眾而財貨寡,事力勞而供養薄,故民爭。雖倍賞累罰而不免於亂。

堯之王天下也,茅茨不翦,采椽不斫;糲粢之食,藜之羹;冬日麑裘,夏日葛衣;雖監門之眼養不虧於此矣。禹之王天下也,身執耒函以為民先,股無胈,脛不生毛;雖臣虜之勞不苦於此矣。以是言之,夫古之讓天下者,是去監門之養而離臣虜之勞也,故傳天下而不足多也。今之縣令,一日身死,子孫累世絜駕,故人重之。是以人之於讓也,輕辭古之天子,難去今之縣令者,薄厚之實異也。夫山居而谷汲者,媵臘而相遺以水;澤居苦水者,買庸而決竇。故飢歲之春,幼弟不餉;欀歲之秋,疏客必食。非疏骨肉愛過客也,多少之實異也。是以古之易財,非仁也,財多也;今之爭奪,非鄙也,財寡也。輕辭天子,非高也,勢薄也;重爭士橐,非下也,權重也。故聖人議多少、論薄厚為之政。故罰薄不為慈,誅嚴不為戾,稱俗而行也。故事因於世,而備適於事。

古者文王處豐,鎬之間,地方百里,行仁義而懷西戎,遂王天下。徐偃王處漢東,地方五百里,行仁義,割地而朝者三十有六國;荊文王恐其害己也,舉兵伐徐,遂滅之。故文王行仁義而王天下,偃王行仁義而喪其國,是仁義用於古而不用於今也。故曰:世異則事異。當舜之時,有苗不服,禹將伐之,舜曰:「不可。上德不厚而行武,非道也。」乃修教三年,執干戚舞,有苗乃服。共工之戰,鐵銛短者及乎敵,鎧甲不堅者傷乎體,是干戚用於古,不用於今也。故曰:事異則備變。上古競於道德,中世逐於智謀,當今爭於氣力。齊將攻魯,魯使子貢說之。齊人曰:「子言非不辯也,吾所欲者土地也,非斯言所謂也。」遂舉兵伐魯,去門十里以為界。故偃王仁義而徐亡,子貢辯智面魯削。以是言之,夫仁義辯智非所以持國也。去偃王之仁,息子貢之智,循徐、魯之力,使敵萬乘,則齊、荊之欲不得行於二國矣。

⑹ 先秦時期有一個流派主張:上古競於道德,中古競於智謀,當今爭於氣力,這個流派是墨道法兵哪個

法家。上古指堯舜時期,憑道德獲取天下。中古指夏商周。當今指戰國,研究霸道,所以是韓非子的法家

熱點內容
道德與法治七年級下冊教學計劃 發布:2024-12-29 00:26:44 瀏覽:613
資源環境法規總結 發布:2024-12-29 00:21:52 瀏覽:58
山西省高級人民法院微博 發布:2024-12-29 00:02:17 瀏覽:239
合同法的法律意義 發布:2024-12-28 23:57:53 瀏覽:154
基金法規庫 發布:2024-12-28 23:57:41 瀏覽:628
三月一號法規 發布:2024-12-28 23:50:58 瀏覽:420
人民防空法律法規試卷 發布:2024-12-28 23:50:06 瀏覽:247
關於孕婦夜班的勞動法 發布:2024-12-28 23:15:34 瀏覽:795
司法考試各科老師 發布:2024-12-28 23:00:30 瀏覽:235
刑法學的向度 發布:2024-12-28 22:39:15 瀏覽:8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