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學並存
1. 當代商法的發展趨勢是什麼
國際商法作為一門大學課程,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已在國外的一些大學中開設多年。[1]在我國,隨著近年來對外經濟工作的不斷擴大,不僅一些大學開設了國際商法課程,而且尤為引人注目的是,國際商法已成為許多行業和部門人士學習法律的重要內容而受到普遍重視。與此同時,「國際商法」一詞在各種場合被頻繁使用,冠以國際商法名稱的書籍也屢見不鮮。[2]於是,不斷有對國際商法感興趣的大學學生、研究生和社會各界人士提出如下一些問題:什麼是國際商法?怎樣理解國際商法概念的內涵和外延?國際商法是否同國際法、國際經濟法或民法、經濟法一樣是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筆者認為,這些問題的出現反映了我國對外開放事業的深入發展,對法學研究不斷提出新的課題和新的要求。而正確地認識和把握這些新課題,推動和繁榮我國的法學研究事業,正是我們法學理論研究工作者的職責所在。鑒於此,筆者擬對國際商法的概念從理論上進行初步的探討,不妥之處,請讀者批評指正。
關於國際商法概念的研究,綜合考察國內外學者散論於各種著作中對國際商法概念的說明,筆者認為國際商法的概念可有廣義和狹義兩種,下文分別予以闡述。
一、從廣義上看,國際商法是調整國際商事關系的各種法律規范的總和,是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
第一,按照法學的一般理論,劃分法律部門的主要標準是法律規范所調整的社會關系,凡調整同一種類社會關系的法律規范就構成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3]國際商法就是作為調整國際商事關系這一特定的社會關系而獨立存在的法律部門。所謂國際商事關系,是指某種商事關系,其主體不論是個人、法人、國家政府或國際組織,只要這種商事關系的當事人分屬於兩個以上不同的國家或國際組織,或其所涉及的商事問題超越一國國界的范圍,這種關系就可稱之為國際商事關系。用以調整所有這些國際商事關系的法律規范,就屬於國際商法的范疇。具體將,舉凡涉及商事關系的國際公法規范,國際經濟法規范,當事人自願接受的國際商事慣例或沖突法規范,國際商事公約或條約,國內商法中的國際性規范,都應包含在內。
對法律部門的劃分,除以法律所調整的社會關系作為依據和主要的標准外,由法律規范的性質所決定的法律調整方法的異同也是一個重要的補充標准。舉一個明顯的例證,刑法作為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這從未引起過爭議,但刑法顯然不是調整同一種類的社會關系的,而是調整由於犯罪所破壞的多種社會關系的,幾乎涉及一切法律部門的調整對象。但其調整方法卻是單一的刑罰手段。這是其它法律部門所不具有的調整方法。同樣,基於國際商事法律規范的性質所決定的國際商法的調整方法是多樣性的,有不同於其它法律部門調整方法的顯著特徵。國際商法的調整方法,既包括協商與調解等調整方法,也包括仲裁與訴訟等調整方法,既包括國內法的調整方法,也包括國際法的調整方法。因此,從法律調整方法的角度考察,也可說明國際商法是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
在討論國際商事法律問題時,有必要對國際商事法律中的「商事」一詞進行說明。「商事」一詞是國際貿易交往中的一個重要的慣常用語。一般來說,國際組織或國家都對「商事」一詞盡可能做廣義的解釋。如根據聯合國國際貿易法委員會在起草《國際商事仲裁示範法》時,就「商事」一詞所作的注釋[4],具有商事性質的關系包括但不限於下列交易:任何提供或交換商品或勞務的貿易交易;銷售協議,商事代表或代理;保付代理;租賃;咨詢;設計;許可;投資;融資;銀行業;保險;開采協議或特許權;合營企業或其它形成的工業或商業合作;客貨的航空、海洋、鐵路或公路運輸。美國加利福尼亞的《國際商事仲裁和調解法典》則仿照《國際商事仲裁示範法》羅列了18種屬商事關系的事項:(1)提供或交換商品或勞務的交易;(2)銷售協議;(3)商事代表或代理;(4)開采協議或特許權;(5)合資或其他形式的工業或商業合作;(6)客貨的航空、海洋、鐵路或公路運輸;(7)建築;(8)保險;(9)許可;(10)保付代理;(11)租賃;(12)咨詢;(13)工程;(14)金融;(15)銀行;(16)資料或技術的轉讓;(17)知識或工業產權、包括商標權、專利權、版權和軟體程序權;(18)專業服務。[5]另根據我國加入1958年訂於紐約的《關於承認和執行外國仲裁裁決的公約》時作出的商事保留聲明中提到的「商事」的概念,包括貨物買賣、財產租賃、工程承包、加工承攬、技術轉讓、合資經營、合作經營、勘探開發自然資源、保險、信貸、勞務、代理、咨詢服務和海上、民用航空、鐵路、公路的客貨運輸以及產品責任、環境污染、海上事故等。[6]因此,我國關於「商事」一詞的解釋也是一種比較廣義的解釋。國際商法就是規范各種商事主體在上述國際「商事」領域活動的法律。
第二,從國際商法的產生看,國際商法從一開始就是作為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出現的。它最初所調整的商事關系就不是一國國內商人之間的商事關系,而是跨國界的、不同國家商人之間的國際商事關系。
國際商法是隨著商品經濟的產生和發展而產生和發展起來的。國際商法的形成來源於實踐,它的系統化過程不是由於國家的立法或學者的傳播,而是由於其適用者兼推行者的努力。國際商法最初的形式是商人習慣法,它在十一世紀出現於威尼斯,後來隨著航海貿易的發展逐步擴大到西班牙、法國、德國及英國,甚至北歐各國和非洲北部。這種以商人(主要是從事兩國或多國間貿易,並須經船舶運送的商人)間為規范對象的國際商法,屬於商人習慣法,是以當事人自治原則為最高原則,經由交易常例、習尚、習慣而形成的法律規范。其內容主要包括:貨物買賣合同的標准條款、兩合公司、海上運輸與保險、匯票、破產程序等方面的規范。這種商人習慣法是商人在歐洲各地港口或集市用以調整他們之間的商事交易的法律和商業慣例,它與當時封建王朝的地方性法律相比較具有以下幾個特點:(1)它具有國際性,是國際商法,普遍適用於各國從事商品交易的商人;(2)它的解釋和運用不是由一般法院的專職法官來執掌,而是由商人自己組織的法院來執掌,其性質類似於現代的國際商事仲裁或調解;(3)其程序較簡單迅速,不拘泥於形成;(4)它強調按公平合理的原則來處理案件。[7]
第三,由於當代國際商事關系的多樣性和復雜性,國際商法發展到今天,已經由單一層次的國際商事慣例演變為多層次的國際商法,是一個以國際商事慣例為主體內容的,既包括國際法規范,也包括國內法規范的綜合的法律部門。
由於國際商法是用來調整從事跨越國境商事交往的各種公、私主體之間商事關系的法律規范,所以,它的內涵和外延,早已大大地突破了國際商事慣例體系,而擴展到國際法、國內法、甚至還包括難以歸屬上述法律分類的其它各種法律規范。國際商法是一個多門類、跨學科的綜合的法律部門。
而且,上述國際商法體系中的國際商事慣例規范、國際法規范、國內法規范,並不是互不發生關系的三種並行的法律規范。原本的國際法規范可能被自然人、法人所直接適用;國內法規范也可能上升為國際法規范而被國家或國際組織所適用。在當代調整國際商事關系的法律實踐中,不僅單靠任何一種傳統法律規范都已不能完全客觀反應國際商事關系對法律調整的需要,而且各種法律規范和體系之間往往互相依賴、互相交叉、互相轉化、互相作用。[8]國際公法規范調整和制約純粹以國際或國際組織作為主體雙方的商事法律關系,諸如國家政府之間或國家政府與國際組織之間有關投資、貿易、信貸、結算、保險等方面的商事法律關系,這是不言而喻的。但同時應引起我們注意的是,這些商事領域的國際公法規范對我國公民、法人是有直接約束力的。例如我國簽署並核准了《聯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該公約於1988年1月1日起生效。從這一天起,我國公民或法人與任何其他締約國公民或法人之間的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其訂立以及賣方、買方因此種合同而產生的權利義務,都必須適用該公約的規定(除非雙方當事人決定不適用該公約)。對我國公民、法人適用國際民商事公約和慣例,我國法律有明文規定,我國《民法通則》第142條2款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締結或者參加的國際條約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法律有不同規定的,適用國際條約的規定。」我國《票據法》第96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締結或者參加的國際條約同本法有不同規定的,適用國際條約的規定。但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聲明保留的條款除外。本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締結或者參加的國際條約沒有規定的,可以適用國際慣例。」[9]
換個角度來說,有關國家和私人、法人之間的合同是可以通過依從國際法而被國家化的。例如,海特認為,任何准國際法庭或跨國法庭無法否認因政府與外國人之間契約關系所引起的仲裁與國際法之間的關系,並且有必要衡量適用國際法的適當性。他指出:「在私人投資者同外國政府間訂立開發協議的情況下,……作為當事人一方的外國人的契約權利,是可以通過其本國政府提到國際法高度來要求的。」[10]
此外,國際法協會在其關於「國際組織與私人當事人之間訂立的合同」和「國家與外國人協議中的合同准據法」的兩個文件中,也接受適用國際法或適用一般法律原則。[11]
實踐中,適用於一方當事人為國家或國家實體的合同不乏其例。如1958年沙烏地阿拉伯美國石油公司一案的最終裁決,就是選擇國際法作為裁決的准據法的。中東國家的一些石油法也規定可選擇國際法作為仲裁的准據法。
因此,在國際商事活動中,既可適用國際商事慣例,也可適用國際法,還可適用國內法,它們之間沒有固定界線,當事人究竟採取何種法律手段,根據實際情況決定。
具體來講,用以調整國際商事關系的國際商法規范可以大體上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為數眾多的,普遍適用於各種國際商事主體之間的國際商事慣例,如《國際貿易術語解釋通則》、《跟單信用證統一慣例》等;第二個層次是有關各國或國際組織之間簽訂的對國際社會具有普遍約束力的國際商事公約或條約,如日內瓦票據法公約、國際貨物買賣公約等(上述兩個層次的國際商法概念同大陸法系商法中廣義商法中的國際商法概念相同);[12]第三個層次是有關國家用以調整本國境內商事往來關系規范中具有國際性的規范(或稱涉外商事法律規范)。這里所說的各國用以調整本國境內涉外商事關系的各種法律規范,既包括同時適用於國內某種商事關系和國內同類涉外商事關系的法律規范,如中國的《商標法》、《專利法》等,也包括只適用於國內某種涉外商事關系的法律,如《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等。
第四,從廣義上探討國際商法概念,並非只是純學理的說明,更是為了國際商法的綜合運用和實際效益。
如我國公司到外國從事商事投資活動要受到多種不同層次國際商事法律規范的調整。首先,根據國家主權原則,我國公司在外國的商事投資活動要直接適用外國私法中有關涉外商事法律規范的調整和規范,如要適用《外國人投資企業法》等;其次,我國公司要適用外國有關管理涉外商事活動的法律,如適用《海關法》、《外匯法》等;第三,要適用該外國認可或參加的國際商事慣例或國際商事條約、公約,如《托收統一規則》、《聯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等;第四,要適用我國與該外國簽訂的有關雙方商事協定或條約,如《中美貿易關系協定》等。同樣的道理,外國公司到我國從事商事投資活動,在適用法律和選擇法律方面也會遇到各種實際問題。
如果在上述選擇法律過程中,仍然把視野局限在傳統的法律部門或學科,拘泥於某種固定的定義界說,[13]就很難對國際商事活動所面臨的各種現實問題,採取最適當和最必要的途徑加以妥善解決。如世界銀行對私人公司貸款的合同,屬於政府間機構與企業訂立的契約,當選擇契約的准據法時,盡管當事人中的一方不是私人,仍應適用國際私法;又如,發展中國家政府與發達國家私人之間訂立的契約,盡管當事人並非雙方同是國家或同是私人,卻非同時適用國際法和國內法(包括公法和私法)的各項原則不可。因此,對於國際商事交往中因范圍、國家、法人、個人相互交織形成的錯綜復雜的法律關系和法律問題,必須同時運用與國際商事有關的國際法及與國際商事有關的國內法,進行綜合的考察,才能進行全面的理解和正確的處斷。[14]
綜上所述,國際商法是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它是調整超越一國國境的商事交往的各種法律規范的總和。國際商法並不局限於某一特定的法律規范,它的內涵以傳統的國際商事慣例為主,其外延早已打破了國際法體系和國內法體系,而擴及到國際公法規范、國際經濟法規范、國際私法規范、各國民商法的國際性規范(即涉外部分)。雖然國際私法和各國商法的涉外部分本質上都是各國的國內法,但是,既然它們都在各個主權國家的領域內調整著和制約著跨越國境的商事交往活動,從宏觀上看,也就不能不承認它們是國際商法的重要組成部分,歸屬於國際商法的范圍。
國際商法不僅包括規定國際商法主體在國際商事活動中權利和義務的實體性規范,也包括解決國際商事糾紛的程序性規范,不僅包括國家對國際商事關系進行調整的強制性規范,也包括國家對國際商事關系進行調整的任意性規范。
因此,國際商法所研究的對象的范圍是非常廣泛的,往往要牽涉到現有的幾十個傳統法律部門的部分內容,要涉及到國際法、沖突法、民法、商法、稅法、民事訴訟法、產品責任法、反壟斷法、反傾銷法等諸多法律部門的法律規范。
筆者認為,當前的問題不在於不合時宜地強調傳統的法律分科,而在於尋找新的適應時代的制衡形式。[15]當代國際商事交易需要的不僅是某一特定的法律體系,還需要適應時代的新的調整方式。國際商法將滿足國際商事的需要,如同習慣商法滿足了生活在羅馬帝國的商人的需要,和習慣法的頒布滿足了14世紀中東的航海者和商人的需要一樣。
二、從狹義上看,國際商法是調整國家之外的,主體平等的商事組織及其商事交易的各種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和,是一個新的尚在形成中的法律部門。
如馮大同教授等認為,在國際上從事國際商事交易的主體基本上是公司、企業等商事組織而不是國家,它們之間的交易屬於不同國家的主體平等的商事組織之間和個人之間以及它們相互之間的交易,而不是國家與國家之間的交易。所以,在「國際商法」這一概念中,「國際」(International)一詞的含義並不是指「國家與國家之間」的意思,而是指「跨越國界」(Transnational)的意思。國際商法是調整國家之外的商事交易和商事組織的各種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和,是一個新的尚在形成中的法律部門。[16]
持上述觀點的學者還認為:隨著當代國際經濟貿易往來的擴大和頻繁,國際商事關系呈現得更加錯綜復雜,出現了許多新型的國際商事活動方式,如國際投資、國際融資、國際租賃、國際技術轉讓、國際合作生產、國際工程承包、工業產權與專有技術許可貿易,等等。這些活動方式或者說交易方式,已超出了傳統商法調整的范圍。國際商法調整的對象和范圍越來越廣泛。但與傳統商法相比,國際商法尚處於形成和發展階段,不僅上述這些新型的國際商事交易方式大都是從傳統商法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而且作為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傳統商法歷史悠久、無所不包,涉及買賣、合同、擔保、公司、代理、居間、票據、保險、破產、海商、仲裁、競爭、信託、證券、期貨等社會商事關系的各個方面,而這些內容,國際商法大多還未涉及到。因此,國際商法的體系和內容需要進一步的發展和完善,以最終形成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除上述國際商法的廣義和狹義概念之外,國際商法還可作為一種比較研究各國商法的研究方法的概念而存在。
三、國際商法的「並存法(Concurrent laws)」概念。[17]
在國際商事交易中,為了避開不同國內法體系之間的差異和難以預測的變化,將國際法、國際商事慣例及國內法三者結合起來,以一種統一的法律體系的形式,即創立一個可適用的三者並存的法律體系來調整國際商事交易的作法在各個國家呈發展趨勢。
《解決國家與他國國民之間投資爭端公約》是採用並存法律體系的一個較典型的例子。該公約明確規定:「仲裁庭應依據爭端當事人間協議的法律准則裁決爭端……」。如前所述,該條款是對當事人意思自治原則的承認,其中包含了兩層意思:其一,當事人可以選擇國內法,或選擇國際法,或選擇國際商事慣例;其二,當事人還可以既選擇國內法又選擇國際法和國際商事慣例,三者並用。該公約在同一條款中還規定,在當事人缺乏選擇時,仲裁庭「應適用爭端一方的締約國的法律(包括其關於沖突法的規則)以及可適用的國際法規則。」[18]可見,不僅當事人選擇法律是多軌制,仲裁庭在選擇適用法律上也是多軌制,既可適用國際法體系,也可適用國內法體系,還可適用不屬於這兩種體系的國際商事慣例。
並存法體系是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經過長期爭論的產物。這種體系的作用在於,一方面適用國家當事人的國內法,承認國家當事人主權地位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又參照國際法原則或國際商事慣例,為合同私人當事人一方提供一定的保護,保證國內法對外國投資者或其他人的待遇不低於最低國際標准。其實質就是在國內法與國際法之間摻入一種平衡力量。筆者認為,並存法實際上從另一角度說明了廣義的國際商法的獨立存在。
【注釋】
[1][7][16]參見馮大同主編:《國際商法》,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4年3月第1版,第2頁,第4頁。
[2]參見關安平主編:《國際商法實務操作》一書,海洋出版社,1993年10月第1版。
[3]徐顯明主編:《法理學教程》,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4年8月第1版,第205頁。
[4]A.Redfern M.Hurter,Law and Practice of International Commercial Arbitration,1986,PP.13-16.
[5]美國加利福尼亞《國際商事仲裁和調解法典》,第1條第1297節第16款。
[6]最高人民法院1987年4月10日《關於執行我國加入的承認和執行外國仲裁裁決公約的通知》。
[8][15]趙威著:《中外合作開發煤炭資源的法律問題》,法律出版社,1992年8月第1版,第11頁,第18頁。
[9]《中華人民共和國票據法》第5章第96條,1995年5月10日第8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13次會議通過。
[10]George W.Heght,The choice of Publie.Lnterational Lawas theApplicable law in Development Contract with Foreigr Government,in Intermational Financing and Development,J.F.Mcdaniels ed.1964,p.556.
[11](美)漢斯?史密特主編:《國際合同》,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年版,第21頁。
[12]楊建華著:《新版商事法要論》,台灣三民書局,1983年版,第1頁。
[13]陳安主編:《國際經濟法總論》,法律出版社,1991年5月第1版,第84頁。
[14]櫻井雅夫:《國際經濟法研究——主論海外投資》,1977年日文版,第1章。
[17]韓健著:《現代國際商事仲裁法的理論與實踐》,法律出版社,1993年5月第1版,第244頁。
[18]《解決國家與他國國民之間投資爭端公約》第42條第1款。
2. 法學專業:大學讀法學,有哪些優勢畢業以後法學專業的就業前景如何
法學專業的優勢在於專業性強,就業方向明確,行業的限制度比較高,相比之下社會地位更高,如果是考公務員或者考編,專業知識優勢明顯。並且,就法學專業的學生的就業崗位來說,一般都是檢察院或者法院、律師事務所等,他們的就業前景比較理想,法治社會需求量大,法學專業的實用性強,可以更好的運用在生活中。只是相比之下,法學畢業生就業門檻比較高,要求同等學生的資歷和實力更強,才能有更好的晉升空間,但法學專業畢業生總體的薪資待遇更為理想,這跟他們專業知識掌握度有著更為密切的關系。
法學專業學生,他們的優勢在於專業度其他人無法相比,他們的基礎在於日積月累,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完全掌握。就業前景看似理想又好就業,可晉升的難度系數也不低,要求法律從業者,不僅有著豐富又專業的理論知識,還要積累最具有實踐性的經驗,知識和經驗缺一不可,魄力和能力並存,維護正義和公平,又要保持個人底線,才能順利成為一名合格優秀的法律工作者。
3. 物權法還有效嗎
無效。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自2021年1月1日起生效,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等同時廢止。關於物權的相關規定可以依照我國民法典中物權編的相關規定進行了解。為了保護民事主體的合法權益,調整民事關系,維護社會和經濟秩序,適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要求,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根據憲法,制定本法。我國自民法典生效之日起,物權法自動失效。物權法已廢止,現在正式由民法典代替所有的條款;一般在處理的時候就按新的法條來進行處理;在物權篇中除了寫明對物業的影響,而且對於業主來說也是設立有新的法條。已於2020年12月31日正式廢止與民法典在適用過程中出現不統一甚至抵觸的司法解釋應當被廢除,新頒布的司法解釋應根據民法典條文內容及精神作出。新的法律法規已出,原來的法律法規失效了。一切法律都必須經最高國家權力機關即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審議通過才能生效。現已出台新的法律,因此之前的法律已失效。
民法典在國家法律體系中的地位僅次於憲法。民法典是市場經濟的基本法、市民生活的基本行為准則,法官裁判民商事案件的基本依據。中國曾於1954年、1962年、1979年三次啟動民法典的制定,均無果。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為了保障公民、法人的合法的民事權益,正確調整民事關系,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發展的需要,根據憲法和我國實際情況,總結民事活動的實踐經驗,制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該法於1986年4月頒布,被學者稱為「准法典」 [3] ,是我國改革開放後鑒於當時國情和緊迫形勢出台的一部不太完善、不太全面和系統的調整我國民事關系的法律,是民事政策權宜之計的產物,但即使這樣,這部法律也有著劃時代和里程碑式的意義。所以《民法通則》既不是民法典,又不是民法總則,但從1986年開始,《民法通則》在我國起著民法典的作用,它和其它單行民事法律及其它部門法中有關的民事法律規定一起調整著二十多年來我國的民事法律關系,對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2002年12月,全國人大常委會首次審議民法典草案,但由於內容復雜、體系龐大、學術觀點存在分歧等原因,最終未能實現。
《中國民法典草案(建議稿)》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法典立法研究課題組起草。課題組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中央財經大學法學院、北京大學法學院、清華大學法學院、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煙台大學法學院、復旦大學法學院、山東大學法學院、北京化工大學法學院、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法學院、深圳大學法學院、中國建銀集團法律部等單位的26人組成。梁慧星學部委員擔任課題組負責人。該草案採用德國潘德克吞編制體例,分為總則、物權、債權總則、合同、侵權行為、親屬、繼承七編,共計1947條。
2015年3月,張德江表示,將抓緊研究啟動民法典編纂工作。
2016年6月13日上午,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七十次委員長會議在人民大會堂舉行。張德江委員長主持會議。會議決定,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一次會議6月27日至7月2日在北京舉行。委員長會議建議,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一次會議審議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會議關於提請審議民法總則草案的議案。
6月28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草案)》提請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一次會議審議。
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主任李適時在向會議做說明時說,編纂民法典已列入調整後的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立法規劃。民法典編纂工作擬按「兩步走」進行:第一步,編纂民法典總則編,經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後,爭取提請2017年3月召開的十二屆全國人大第五次會議審議通過;第二步,編纂民法典各分編,擬於2018年上半年整體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爭取於2020年3月將民法典各分編一並提請全國人大審議通過,從而形成統一的民法典。
截至2016年9月,中國尚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民法典。現有民事立法存在主體多元化、法律淵源眾多等問題,並未形成系統。民法典有上千個條文,涉及的法律法規、司法解釋多且復雜。如何將這些已有的法律法規串在一起,缺乏共識,需要處理好法典編纂和單行法的關系。此外,中國的民法典編纂,要借鑒國外有益的立法經驗,更要從中國實際出發,反映我國社會的政治經濟發展要求,在實踐中需要權衡。
民法典的特徵有哪些
(一)民法典具有極強的中國特色,民法典編纂始終貫徹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二)民法典具有顯著的開創性,民法典的開創性體現在歷史維度和編章設置。我國民法典將「人格權」獨立成編,是其他國家沒有過的,足以體現民法典對人的權利的重視。
(三)民法典具有很強的實踐連續性和可操作性,民法典不但提供糾紛處理的基本原則,還制定了常見具體問題的處理規則。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二百零五條本編調整因物的歸屬和利用產生的民事關系。
第二百零六條國家堅持和完善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等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
國家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
國家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保障一切市場主體的平等法律地位和發展權利。
4. 什麼是法學
分類: 教育/學業/考試 >> 入學信息
解析:
1、什麼是法學?什麼是法理學?
答:法學又稱法律科學,是一切以法律現象為研究對象的學科的總稱。法律意識、法律關系、法律行為(包括合法行為、違法行為)等法律現象,都是法學的研究對象。 法學是社會科學當中一門具有階級性、政治性的科學,總是體現一定階級的世界觀及其政治的、經濟的實際利益的需要。法學的職能,指由法學的性質所決定的其本身發揮作用的能力。法學同任何社會科學一樣也具有理論認識職能和意識形態職能。 法理學是以全部法律,即把法律現象作為一個整體,來研究其產生、發展規律、本質和作用等基本問題。法理學為研究部門法學提供了立場、觀點和方法。另外法理學所闡述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識,對部門法的研究也有指導意義。在整個法學體系中,它是基礎理論或者說是一門導論性或緒言性的學科。
2、法理學的研究內容?
答:法理學的研究對象是法和全部法律現象及其規律性,特別是社會主義法的基本理論問題,具體包括法哲學、法社會學、法在運用中的理論問題。
3、學習法理學有什麼重要意義?
答:首先,學習法理學有助於樹立馬克思主義法律觀,在重大問題上劃清馬克思主義法學和剝削階級法學的原則界限,堅持法學研究和法制建設的正確方向,提高社會主義法律意識,法律文化,增強社會主義法治觀念。其次,學習法理學還可以為學習部門法學乃至整個法律科學奠定必要的專業理論基礎。再次,學習法理學有助於培養合格的法學人才和法律工作者,有助於提高從事法律工作人員的政治素質和業務素質。
4、學習和研究法理學應用什麼樣的方法?
答:(1)馬克思主義的哲學方法。(2)一般的科學方法,如社會調查的方法、歷史考察的方法、分析比交的方法等。(3)具體的科學方法,如生物學方法、心理學方法、物理學方法等。(4)法學特有的專門的研究方法,如法律解釋方法、立法技術、邏輯推理方法,法規匯編、法典編纂方法等。
5、什麼是個別性調整?什麼是規范性調整?它們各有何優缺點?
答:個別性調整:就是使用針對具體的人、具體的情況,為解決某個具體問題所確定的行為方式,對人們的行為進行的一次性調整。
規范性調整:是針對某一類社會生活主體、某一類情況而使用一般行為規則進行的重復性的調整,凡涉及這類情況或主體都得按此一般規則的行為方法和模式行為。
個別性調整的優點能夠考慮到個別情況的具體特點,針對具體情況作出具體的處理。
個別性調整的缺點是對每一個問題都要重新解決,缺乏統一的制度,不易保持社會的穩定性,統一性。
規范性調整的優點是它為某一類社會關系提供了行為模式,有利於形成穩定的程序。
規范性調整的缺點是無法充分考慮每一個具體主體或具體情況的特點,提出符合每一個具體主體或具體情況的處理方案。
6、簡述社會調整發展的一般規律?
答:(1)每一個社會都存在一定的社會調整,否則會給社會帶來不良後果。(2)社會調整的發展過程,一般是由自發到自覺,由個別到一般,由渾一到分化。(3)社會調整發展過程中,社會性的比重呈增長趨勢。
7、怎樣認識原始社會調整的特點?
(1)原始社會行為規范的主要表現形式是習慣。(2)原始社會的調整是出於社會條件的自發要求。(3)原始社會的調整形式往往混為一體。(4)原始社會的調整具有殘酷性和強制性。
8、怎樣認識法的產生的過程?
答:法的產生有以下幾點:(1)法的產生的社會經濟根源。社會分工、商品交換、私有制的出現是法產生的社會經濟根源。法產生的根本原因在於原始社會內部生產力的發展,以及由此引起的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2)法的產生的社會政治根源。階級、階級矛盾不可調和以及國家的產生是法產生的社會政治根源。法的產生與階級和階級矛盾的發展緊密相連,與國家的產生是同一個歷史過程。(3)法的產生的社會文化根源。道德與宗教是法產生的社會文化根源。原始社會的習慣往往與道德、迷信、祭祀、宗教分不開。(四)法的產生的標志。國家的最終形成標志著法的形成。只有當人們有了選擇行為的自由,出現了授權性規范,才意味著有了權利和義務的劃分,從而產生了法。
9、法學產生的條件是什麼?
答:首先,要有法律現象的材料的一定積累;其次,要有專門從事研究法律現象的法學家階層。
10、如何理解法的社會階級本質?
答:法體現由統治階級的共同利益所決定的意志,統治階級的共同利益是統治階級個別成員利益的一種抽象;法的各種規定都直接或者間接地服從於統治階級的根本利益;統治階級意志的內容是由統治階級的物質生活條件所決定。
11、如何理解法的本質的不同層次?
答:法的本質可分為三級不同層次。法的第一級本質,就是法是被奉為法律的統治階級的意志。法的第二級本質,就是統治階級的意志,統治階級確認人們某項行為是法律上的權利和義務的意志,不是隨意的。法的第三級本質,是人們的行為自由和責任,人們的直接社會權利和義務是人的社會屬性,是一定社會關系的體現,特別是經濟關系的需要。
12、法的概念應當從哪些方面加以理解?
答:法的概念應從以下幾方面理解:(1)法這種規范總是與一定階級的意志、一定階級的價值觀分不開。(2)法這種規范總是與國家權力緊密聯系的。(3)法這種規范總是通過規定人們的權利和義務來確認、保護和發展社會關系和社會秩序的。
13、如何看待法的定義?
答:法是由國家制定或認可,並有國家強制力保證其實施的,反映著統治階級(即掌握國家政權的階級)意志的規范體系,這一意志的內容是由統治階級的物質生活條件決定的,它通過規定人們在相互關系中的權利和義務,確認、保護和發展對統治階級有利的社會關系和社會秩序。
14、什麼是法的作用?什麼是法的職能?
答:法的作用(即法的規范作用)是指法通過對人們思想的影響,實現對人們行為的評價、指引、預測,實現對合法行為的保護和對非法行為的譴責、制裁、警戒和預防的作用。法的職能(或稱專門法律職能)是指法通過規范人們的行為,都有確認、建立、發展一定的社會關系並運用法律手段保護這種社會關系的能力。
15、怎樣理解法的階級統治職能和社會公共職能的關系?
答:我們不應把法的階級統治職能和社會公共職能割裂開來,對立起來,把它們理解為法的兩種截然對立的本質,而應該把它們看做法的同一本質的兩個方面的表現。這對深刻認識法的本質,正確充分發揮法的作用和職能,實現法的歷史使命,有重大的意義。
16、什麼是法的價值?
答:法的價值就是法這個客體(制度化的對象)對滿足個人、群體、社會或國家需要的積極意義。
17、法的價值范圍有哪些內容?
答:法的價值范圍包含了:法所中介的價值、法的工具性價值(其中有確認性價值、分配性價值、衡量性價值、保護價值、認識性價值等)、法本身的價值、法律價值。
18、如何理解法本身的價值?
答:法本身的價值是指法這種調整社會性關的手段本身的特殊價值,這種意義上的法本身的價值是指法所作為法所固有的,滿足主體法律需要的價值。主要表現為(1)法有協調對立雙方使之共處、達到統一的價值。(2)法有使社會生活穩定,在穩定中發展,在發展中促進穩定的價值。(3)有使國家權利的運用合理化、經常化、系統化、公開化的價值。
19、法與利益之間的關系如何?
答:(1)利益決定著法的形成和發展。社會利益的分化導致法的產生。統治階級的共同利益決定著法的存在和本質。利益的發展、變化決定著法的發展、變化。(2)法對利益的形成、實現和發展有能動的反作用。法能促進一定的利益的形成和發展,法也可以阻礙一定利益的形成和發展。法是協調和實現利益的有效手段。
20、法與自由、秩序、正義、效益的關系各如何?
答:法是能把階級社會一定歷史條件下人們的自由與紀律有機結合起來,反對任性和專橫、從社會生活中排除單純的偶然性和任意性的有效手段。法律秩序一是協調各種矛盾,使之服從於總體目的;二是它能在保持社會穩定的條件下實現改革,有預見地、自覺地推動社會的發展。正義、公正、公道、公平等詞雖不同,但所表達的意思基本相同,都是人類所追求的一種理想狀態。但這種理想狀態到底是什麼,不同的學派有不同的回答。可以肯定的是,正義、公正這些觀念始終是一定生產方式的觀念形態。法與效益的關系,實際上就是法與其所確認、分配、保護和促進實現的社會效益的關生活費。法在協調自由、秩序、正義和效益關系中的作用,首先應明確法所確認、體現和保證的自由、秩序、正義、效益,不是截然對立的,它們往往是並存的,是我們對同一種社會狀態從不同方面觀察的表現。其次是在具體的情況下,自由、秩序、正義和效益之間會出現矛盾。
21、什麼是法制?法的歷史類型和法系?
答:法制是一個國家或一個地區的法律制度的簡稱。法律制度一詞在中國的法學著作中有不同的含義。法的歷史類型就是按照法賴以建立的經濟基礎及其體現的階級意志對法所作的基本分類。法系是按照法的歷史傳統和法的外部特徵對法進行的分類。法系這一術語,是19世紀以來隨著比較法學的興起而提出來的,後來在西方法學中被廣泛採用。
22、怎樣認識法的歷史類型的變更的原因?
答:法的歷史類型的變更,就是人類歷史上先後出現的四種不同類型的法,即奴隸製法、封建製法、資本主義法和社會主義法,隨著社會發展的進程後者取代前者,依次變革的現象。法的歷史類型的變更是通過人們有意識地進行革命,才能實現的,社會革命是廢除舊法,實現法的歷史類型變更的動力。當然,法的發展也不全是通過法的歷史類型變更的形式表現出來。
23、為什麼不同歷史類型的法存在著歷史聯系性?
答:在不同歷史類型的法之間,由於它所反映的階級意志不同,存在著本質的差別。但是,法律制度作為上層建築現象,又具有相對獨立性。法律制度的相對獨立性既表現在法律制度對經濟基礎的反作用,法律制度與政治、道德、宗教等其他上層建築現象的相互作用上,也表現在法律制度的歷史發展過程中不同類型的法存在著歷史聯系性、繼承性,新的類型的法律制度在取代舊的類型的法律制度時,可以批判地吸收舊法中適合新的社會形態需要的某些因素上。所以不同歷史類型的法存在著歷史聯系性。
24、什麼是法律移植?
答:法律移植是一個國家法律制度的部分甚至大部分都是從另一個國家法律制度或許多「法律集團」中輸入的一種現象。
25、前資本主義法律制度有哪些特徵?
答:前資本主義法律制度,即奴隸制和封建制的法律制度。它的特徵是:1、奴隸製法的特點:嚴格保護奴隸主的所有制,用極其嚴厲和殘暴的手段保護奴隸主對生產資料的佔有;公開確認自由民內部的不平等;保留原始公社的殘余。2、封建製法的特點:嚴格保護封建地主階級的所有權;維護農民對地主的人身依附;確保封建等級特權;嚴刑峻法,殘酷鎮壓農民的反抗;宗教的戒律和教會法(在西毆)起過很大的作用。
26、自由資本主義法律制度有哪些特�
5. 法律、科技、道德相互之間的關系
科技的發展會帶動社會的發展,產生各種各樣的問題,因為發展科技和使用科技畢竟回是需要人的行答為,只要存在人的行為,就會受到道德和法律的調整,這里,三者之間的關系是和諧和沖突並存的。可能有些科技的發展為違反道德而不違反法律,也可能相反。那麼就需要在這三者之間找到一個適合點,平衡三者之間的關系,適時作出相應的調整。
6. 涓鍥藉彜浠f槸鎴愭枃娉曚笌涔犳儻娉曞苟瀛樼殑紺句細 璇烽棶鍟ユ槸鎴愭枃娉曞暐鏄涔犳儻娉
鎴愭枃娉曞氨鏄鍐欒繘寰嬫潯鐨勬硶寰嬶紝姣斿傛槑紜鍐欏叆銆婅礊瑙傚緥銆嬨婃案寰藉緥銆嬨澶ф槑寰銆嬨婂ぇ娓呭緥銆嬭繖浜涙硶寰嬫潯鏂囦腑鐨勬硶鏉★紝閮藉彲浠ョО涓烘垚鏂囨硶銆
涔犳儻娉錛屽氨鏄娌℃湁鍐欏叆寰嬫潯錛屼絾鏄澶у跺湪瀹為檯鐢熸椿涓鍒囧疄閬靛畧錛屽畼搴滀篃鏍規嵁榪欎釜涔犳儻榪涜屽垽妗堢殑錛屽氨鏄涔犳儻娉曘
姣斿傝達細娓呮湞鏈騫撮佸竷鐨勨閽﹀畾瀹娉曞ぇ綰鈥濊勫畾浜嗏滄竻甯濆浗緇熸不澶ф竻甯濆浗涓囦笘涓緋伙紝姘鎬箙灝婃埓銆傚悰涓葷炲湥涓嶅彲渚電姱銆傗濊繖涓娉曟潯鍦ㄥ彜浠f硶緋諱腑騫舵病鏈夊啓榪欎竴鏉★紝浣嗘槸澶у跺疄闄呬笂閮藉湪濂夎岄伒瀹堬紝榪欏氨鏄涔犳儻娉曪紝涓嶉渶瑕佸湪娉曞緥涓鐗瑰埆娉ㄦ槑銆傚埌浜嗘竻鏈錛屽彈鐜頒唬娉曞︽濇兂褰卞搷錛屾妸榪欎竴鏉″啓鏄庝簡錛屽啓榪涗簡瀹娉曪紝灝辨垚涓轟簡鎴愭枃娉曘
7. 如何區分法律體系與法學體系懸賞分有追加!
法律體系與法學體系.兩者的區別為:①法學體系是指一個國家的有關法律的學科體系,它屬於社會科學范疇;而法律體系則是指一國現行的法律規范體系,屬於社會規范體系范疇.這是兩者的外在的本質區別.②法學體系的內容和范圍比法律體系的內容和范圍要大的多.③法律體系具有屬國性,而法學體系則具有跨國性.
兩者的聯系為:①法律體系是法學體系形成,建立的前提和基礎.②法律體系也是法學體系發展的重要動力.隨著法律體系中新的法律內容的增加和擴充,便會促成新的法學體系內容的出現.③法學體系反過來也會成為法律體系發生變化的原因和根據.
3.法律體系與立法體系.兩者的區別為:①立法體系的組成要素是法的淵源;而法律體系的組成要素則是法律部門.②立法體系是以各制定機關的地位及法律規范的效力范圍和效力等級為分類組合標准,而法律體系則是按照法律規范所調整的不同社會關系和不同調整方法作為劃分該體系的組成要素——法律部門的標准.③立法體系側重於法的調整的外部形式,而法律體系側重於法的調整的內在內容.
它們之間的聯系為:①立法體系和法律體系都是指現行法律規范的不同組合;②當立法體系是法典式的法的形式時,它同法律體系的法律部門所調整的社會關系是一致的.
====================
法律體系與法學體系的區別法律體系:又稱為部門法體系,即將一國現行的全部法律規范按照一定的原則和標准化分成不同的法律部門,並由這些法律部門所構成的內在聯系的統一整體。
區別體現在:A、構成的基本單位和劃分依據不同:法律體系是按照法律所調整的社會關系和調整方法的不同進行分類,他的基本單位是法律部門;
法學體系是按照人們對各種法律知識所研究的對象和范圍的不同進行分類的,基本單位是法學的分支學科。
B、反映的內容不同:法律體系所反映的是一國現行的國內法,
法學體系不僅研究現行的國內法,還要研究古今中外的各國法學理論和法律制度及國際法。所以法學體系的范圍遠遠廣與法律體系。
C、一國某一時期,只能有一個法律體系,但可以由多個法學體系。2、對法學體系的劃分A、從法學各種類別的法律角度分:國內法學,國際法學,法律史學,比較法學和外國法學。B、從法律制定到施行這一過程的角度講:立法學、法律解釋學、法律社會學。C、認識論的角度講:理論法學和應用法學D、從法學和其他學科的關系角度講:法學本科和邊緣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