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鋒在道德經里

鋒在道德經里

發布時間: 2024-06-14 07:10:06

Ⅰ 求道德經原文及譯文

道 德 經
一章()
道,可道,非恆道。名,可名,非恆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二章(46)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恆也。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三章(47)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知不敢弗為而已,則無不治。
四章(48)
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五章(49)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聞數窮,不如守中。
六章(50)
穀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七章(51)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不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八章(52)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居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九章(53)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下之道。
十章(54)
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修除玄覽,能無疵乎?愛民治國,能無智乎?天門開闔,能為雌乎?明白四達,能無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長而不宰。是為玄德。
十一章(55)
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十二章(56)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十三章(57)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
十四章(58)
視之不見,名曰微;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夷。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其上不皎,其下不昧,繩繩兮不可名,復歸於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十五章(59)
古之善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客;渙兮,其若凌釋;敦兮,其若朴;曠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濁。孰能濁以止?靜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動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十六章(60)
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歿身不殆。
十七章(61)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
有不信焉。悠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
十八章(62)
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十九章(63)
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朴,少思寡慾,絕學無憂。
二十章(64)
唯之與阿,相去幾何?美之與惡,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
其未央哉!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獨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嬰兒之未孩;儡儡兮,若無所歸。眾人皆有餘,而我獨若遺。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淡兮,其若海,望兮,若無止。眾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似鄙。我獨異於人,而貴食母。
二十一章(65)
孔德之容,惟道是從。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閱眾甫。吾何以知眾甫之狀哉?以此。
二十二章(67)
「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
二十三章(68)
希言自然。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
而況於人乎?故從事於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同於道者,道亦樂得之;同於德者,德亦樂得之;同於失者,失亦樂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二十四章(66)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其在道也,曰餘食贅形,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居。
二十五章(69)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二十六章(70)
重為輕根,靜為躁君。是以君子終日行不離輜重。雖有榮觀,燕處超然。奈何萬乘之主,而以身輕天下?輕則失根,躁則失君。
二十七章(71)
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謫;善數,不用籌策;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
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
是謂神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
二十八章(72)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為天下溪,常德不離。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常德乃足,復歸於朴。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常德不忒,復歸於無極。朴散則為器,聖人用之,則為官長。故大制無割。
二十九章(73)
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為也。為者敗之,執者失之。物,或行或隨,或噓或吹,或強或羸,或挫或隳。是以聖人去甚,去奢,去泰。
三十章(74)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其事好還:師之所居,荊棘生焉。大軍之後,必有凶年。善有果而已,不以取強。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驕,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強。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
三十一章(75)
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居。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故兵者非君子之器。不祥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勝而不美,而美之者,是樂殺人。夫樂殺人者,則不可得志於天下矣。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將軍居左,上將軍居右,言以喪禮處之。殺人之眾,以悲哀泣之,戰勝以喪禮處之。
三十二章(76)
道常無名。朴雖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天地相合,
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可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猶川穀之於江海。
三十三章(77)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三十四章(78)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萬物恃之而生而不辭,功成而不名有。衣養萬物而不為主,可名於小;萬物歸焉而不為主,可名為大。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
三十五章(79)
執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樂與餌,過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足既。
三十六章(80)
將欲歙之,必故張之;將欲弱之,必故強之;將欲廢之,必故興之;將欲取之,必故與之。是謂微明。柔弱勝剛強。魚不可脫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三十七章(81)
道恆無名,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朴。
無名之朴,夫亦將不欲。不欲以靜,天地將自正。
三十八章(1)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無為而有以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居其厚,不居其薄;居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三十九章(2)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侯得一以為天下正。其致之。天無以清,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廢;神無以靈,將恐歇;谷無以盈,將恐竭;侯王無以貴高,將恐蹶。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穀」。此非以賤為本耶?非乎?故致數譽無譽。是故不欲祿祿如玉。珞珞如石。
四十章(4)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四十一章(3)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類,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真若渝,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夫唯道,善始且善成。
四十二章(5)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人之所惡,唯「孤」、「寡」、「不穀」。而王公以為稱。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
四十三章(6)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
四十四章(7)
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是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四十五章(8)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沖,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躁勝寒,靜勝熱,清靜為天下正。
四十六章(9)
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四十七章(10)
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明,不為而成。
四十八章(11)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四十九章(12)
聖人常無心,以百姓心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得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得信。聖人在天下,歙歙焉,為天下渾其心,聖人皆孩之。
五十章(13)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動之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之厚。蓋聞善攝生者,陵行不遇兕虎,入軍不被甲兵。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措其爪,兵無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無死地。
五十一章(14)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器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亭之毒之,養之覆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五十二章(15)
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復守其母,沒身不殆。塞其兌,閉其門,終身不勤。啟其兌,濟其事,終身不救。見小曰明,守柔曰強。用其光,復歸其明,無遺身殃,是為習常。
五十三章(16)
使我介然有知,行於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民好徑。朝甚除,田甚蕪,倉甚虛,服文采,帶利劍,厭飲食,財貨有餘,是為盜竽。非道也哉!
五十四章(17)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脫,子孫以祭祀不輟。修之於身,其德乃真;修之於家,其德乃餘;修之於鄉,其德乃長;修之於邦,其德乃豐;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邦觀邦,以天下觀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五十五章(18)
含「德」之厚,比於赤子。毒蟲不螫,猛獸不據,攫鳥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作,精之至也。終日號而不嗄,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氣曰強。物壯則老,謂之不道,不道早已。
□〔峻(去『山』換『血』)〕zui1。
五十六章(19)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故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故為天下貴。
五十七章(20)
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人多利器,國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盜賊多有。故聖人雲:「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朴。」
五十八章(21)
其政悶悶,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孰知其極?其無正。正復為奇,善復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聖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五十九章(22)
治人、事天,莫若嗇。夫為嗇,是謂早服,早服謂之重積德。重積德則無不克。無不克則莫知其極。莫知其極,可以有國。有國之母,可以長久。是謂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
六十章(23)
治大國若烹小鮮。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非其神不傷人,聖人亦不傷人。夫兩不相傷,故德交歸焉。
六十一章(24)
大國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牝常以靜勝牡,以靜為下。故大國以下小國,則取小國;小國以下大國,則取大國。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國不過欲兼畜人,小國不過欲入事人。夫兩者各得所欲,大者宜為下。
六十二章(25)
道者,萬物之奧。善人之寶,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棄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雖有拱璧以先駟馬,不如坐進此道。古之所以貴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為天下貴。
六十三章(26)
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大小多少,報怨以德。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是以聖人猶難之,故終無難矣。
六十四章(27)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泮;其微易散。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
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為者敗之;
持者失之。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無持,故無失。民之從事,常於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是以聖人慾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復眾人之所過。以輔萬物自然而不敢為。
六十五章(28)
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民之難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國,
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知此兩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謂玄德。玄德深矣,遠矣,與物反矣,然後乃至大順。
六十六章(29)
江海所以能為百穀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穀王。是以聖人慾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後之。是以聖人居上而民不重,居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六十七章(32)
天下皆謂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細也夫!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今舍慈且勇,舍儉且廣,舍後且先,死矣。夫慈,以戰則勝,以守則固。天將救之,以慈衛之。
六十八章(33)
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與。善用人者,為之下。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之力,是謂配天,古之極。
六十九章(34)
用兵有言:「吾不敢為主,而為客;不敢進寸,而退尺。」是謂行無
行,攘無臂,執無兵,乃無敵矣。禍莫大於輕敵,輕敵幾喪吾寶。故抗兵相若,
哀者勝矣。
七十章(35)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無知,
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則我者貴。是以聖人被褐而懷玉。
七十一章(36)
知不知,上,不知不知,病。聖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七十二章(37)
民不畏威,則大威至。無狎其所居,無厭其所生。夫唯不厭,是以不厭。是以聖人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故去彼取此。
七十三章(38)
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此兩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惡,孰知其故?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姍然而善謀。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七十四章(39)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若使民常畏死,而為奇者,吾得執而殺之,孰敢?常有司殺者殺。夫代司殺者殺,是謂代大匠斫。夫代大匠斫者,希有不傷其手矣。
七十五章(40)
民之飢,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飢。民之不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不治。
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輕死。夫唯無以生為者,是賢於貴生。
七十六章(41)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強則滅,木強則折,強大居下,柔弱居上。
七十七章(42)
天之道,其猶張弓歟?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聖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其不欲見賢。
七十八章(43)
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聖人雲:「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不祥,是為天下王。」正言若反。
七十九章(44)
和大怨,必有餘怨,安可以為善?是以聖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有德司契,
無德司徹。天道無親,恆與善人。
八十章(30)
小邦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邦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八十一章(31)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老子道德經終◇
===================================
一九九四年,祥子據馬王堆漢墓帛書本、任繼愈《老子今譯(修訂本)》(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八五年版)校訂。
電子版底本:
①一九九二年,李曉渝等據陳鼓應《老子注譯及評介》(北京中華書局一九八四年版),參照馬王堆漢墓帛書本及江南文化書院黃山分院《道德經》(一九九零年版)輸入之《老子》電子版
②一九九三年,常人《道德經解》電子版

Ⅱ 道德經文言文閱讀

1. 道德經全文和譯文

◆◇◆第一章 [原文] 道可道①,非常道②。

名可名③,非常名。無名④,萬物之始也;有名⑤,萬物之母也⑥。

故恆無欲也⑦,以觀其眇⑧;恆有欲也,以觀其所徼⑨。兩者同出,異名同謂⑩。

玄之又玄⑾,眾眇之門⑿。 [譯文] 「道」如果可以用言語來表述,那它就是常「道」(「道」是可以用言語來表述的,它並非一般的「道」);「名」如果可以用文辭去命名,那它就是常「名」(「名」也是可以說明的,它並非普通的「名」)。

「無」可以用來表述天地渾沌未開之際的狀況;而「有」,則是宇宙萬物產生之本原的命名。因此,要常從「無」中去觀察領悟「道」的奧妙;要常從「有」中去觀察體會「道」的端倪。

無與有這兩者,來源相同而名稱相異,都可以稱之為玄妙、深遠。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奧,而是玄妙又玄妙、深遠又深遠,是宇宙天地萬物之奧妙的總門(從「有名」的奧妙到達無形的奧妙,「道」是洞悉一切奧妙變化的門徑)。

◆◇◆第二章 [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惡已①;皆知善,斯不善矣②。有無之相生也③,難易之相成也,長短之相刑也④,高下之相盈也⑤,音聲之相和也⑥,先後之相隨,恆也。

是以聖人居無為之事⑦,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也⑧,為而弗志也⑨,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譯文] 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為美,那是由於有醜陋的存在。都知道善之所以為善,那是因為有惡的存在。

所以有和無互相轉化,難和易互相形成,長和短互相顯現,高和下互相充實,音與聲互相諧和,前和後互相接隨——這是永恆的。因此聖人用無為的觀點對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聽任萬物自然興起而不為其創鬧簡伍始,有所施為,但不加自己的傾向,功成業就而不自居。

正由於不居功,就無所謂失去。 ◆◇◆第三章 [原文] 不尚賢①,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②,使民不為盜③;不見可欲④,使民不亂。

是以聖人之治也,虛其心⑤,實其腹,弱其志⑥,強其骨,恆使民無知、無欲也。使夫知不敢⑦、弗為而已⑧,則無不治矣⑨。

[譯文] 不推崇有才德的人,導使老百姓不互相爭奪;不珍愛難得的財物,導使老百姓不去偷竊;不顯耀足以引起貪心的事物,導使民心不被迷亂。因此,聖人的治理原則是:排空百姓的心機,填飽百姓的肚腹,減弱百姓的競爭意圖,增強百姓的筋骨體魄,經常使老百姓沒有智巧,沒有慾望。

致使那些有才智的人也不敢妄為造事。聖人按照「無為」的原則去做,辦事順應自然,那麼,天下就不會不太平了。

◆◇◆第四章 [原文] 道沖①,而用之有弗盈也②。淵呵③!似萬物之宗④。

銼其兌⑤,解其紛⑥,和其光⑦,同其塵⑧。湛呵⑨!似或存⑩。

吾不知其誰之子,象帝之先⑾。 [譯文] 大「道」空虛開形,但它的作用又是無窮無盡。

深遠啊!它好象萬物的祖宗。消磨它的鋒銳,消除它的紛擾,調和它的光輝,混同於塵垢。

隱沒不見啊,又好象實際存在。我不知道它是誰的後代,似乎是天帝的祖先。

◆◇◆第五章 [原文]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液或芻狗①;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②?虛而不屈③,動而俞出④。

多聞數窮⑤,不若守於中⑥。 [譯文] 天地是無所謂仁慈的,它沒有仁愛,對待萬事萬物就像對待芻狗一樣一視同仁,任憑萬物自生自滅。

聖人也是沒有仁愛的,也同樣像芻狗那樣對待百姓一視同仁,任憑人們自作自息。天地之間,豈不像個風箱一樣嗎?它空虛而不枯竭,越鼓動風就越多,生生不息。

政令繁多反而更加使人困惑,更行不通,不如保持虛靜。 ◆◇◆第六章 [原文] 穀神不死①,是謂玄牝②。

玄牝之門③,是謂天地之根。綿綿呵④!其若存⑤!用之不堇⑥。

[譯文] 生養天地萬物的道(穀神)是永恆長存的,這叫做玄妙的母性。玄妙母體的生育之產門,這就是天地的根本。

連綿不絕啊!它就是這樣不斷的咐衫永存,作用是無窮無盡的。 ◆◇◆第七章 [原文] 天長,地久①。

天地之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②,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③,外其身而身存④,非以其無私邪⑤?故能成其私。

[譯文]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久存在,是因為它們不為了自己的生存而自然地運行著,所以能夠長久生存。因此,有道的聖人遇事謙退無爭,反而能在眾人之中領先;將自己置於度外,反而能保全自身生存。

這不正是因為他無私嗎?所以能成就他的自身。 ◆◇◆第八章 [原文] 上善若水①。

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②,故幾於道③。居,善地;心,善淵④;與,善仁⑤;言,善信;政,善治⑥;事,善能;動,善時⑦。

夫唯不爭,故無尤⑧。 [譯文] 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樣。

水善於滋潤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停留在眾人都不喜歡的地方,所以最接近於「道」。最善的人,居處最善於選擇地方,心胸善於保持沉靜而深不可測,待人善於真誠、友愛和無私,說話善於格守信用,為政善於精簡處理,能把國家治理好,處事能夠善於發揮所長,行動善於把握時機。

最善的人所作所為正因為有不爭的美德,所以沒有過失,也就沒有怨咎。 ◆◇◆第九章 [原文] 持而盈之①,不如其已②;揣而銳之③,不可長保④。

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⑤。功成身退⑥,天之道也⑦。

[譯文] 執持盈滿,不。

2. 有關《詩經》《道德經》等古文適用於集體朗誦的文章

其實每一章都不是很長啊~~ 你可以選開篇和比較出名的那幾章啊 我個人覺得這幾章比較好啊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恆無欲,以觀其妙;恆有欲,以觀其徼。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恆也。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第三章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也,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

恆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

為無為,則無不治矣。 第八章 水上善若水。

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

夫唯不爭,故無尤。 第九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

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十六章 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其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

靜,是謂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妄作,凶。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目前我只看到前二十章啊 後面的我粗略的看了下,覺得沒有前面的好理解,而且郎朗上口啊。只是你也可以看看啊~~希望能給你意見啊 至於詩經我覺得平常聽到的那些很上口的就不錯啊。

而且詩經也很能選出經典的啊。你找找就有了啊。

主要是要有大家耳熟能詳的句子。那些就會引起興趣了啊。

像關雎。式微。

邶風靜女。邶風擊鼓。

衛風木瓜。衛風氓。

鄭風子衿。秦風蒹葭。

小雅鹿鳴。小雅鶴鳴。

這幾首里就很多是常念的句子啊。

3. 【初中語文新課標閱讀課外文言文<;老子一則>;答案跪求中語文

不知道你要那一章,我就隨便自己翻一章了.老子道德經第七十四章 原文:民不畏死 奈何以死懼之若使民常畏死 而為奇者 吾得執而殺之 孰敢常有司。

4. 怎樣讀懂《論語》《道德經》這種古文

《論語》相對易理解,《易經》和《道德經》就難點了,想要了解祖國的古文化就必須先了解我國先賢們是怎麼樣去思考問題的,這點是相當重要的,也是現代人所缺少的,我們現代人思考問題的方式都是沿用西方思維方式,也就是從局部的考究推導整體和內在的規律。

而我國古人認為世界是普遍聯系,相互關連的。所以他們並不關心局部,而是從整體的研究來揭示世界規律和本源的。

理解這一點你就可以讀《道德經》了。也不再覺得《易經》有什麼神秘而不可知了。

.有一點千萬要記住的是不要全搬白話文的意思,不過可以多參考點白話解釋,最重要的還是自己的領悟。

特別是《道德經》這一類的。

5. 有關《詩經》《道德經》等古文適用於集體朗誦的文章

其實每一章都不是很長啊~~

你可以選開篇和比較出名的那幾章啊

我個人覺得這幾章比較好啊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恆無欲,以觀其妙;恆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恆也。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第三章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也,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恆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矣。

第八章

水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第九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十六章

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其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是謂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目前我只看到前二十章啊

後面的我粗略的看了下,覺得沒有前面的好理解,而且郎朗上口啊。只是你也可以看看啊~~希望能給你意見啊

至於詩經我覺得平常聽到的那些很上口的就不錯啊。而且詩經也很能選出經典的啊。你找找就有了啊。主要是要有大家耳熟能詳的句子。那些就會引起興趣了啊。像關雎。式微。邶風靜女。邶風擊鼓。衛風木瓜。衛風氓。鄭風子衿。秦風蒹葭。小雅鹿鳴。小雅鶴鳴。這幾首里就很多是常念的句子啊

6. 【文言文閱讀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題

(1)找出常見斷句標志「者」「者也」「之」「也」.故選:D.原文為:「易稱『機者動之微,吉凶之先見者也.』先王之所以禮吾三人者,為道之存故也;今而忽之,是忘道也!豈為區區之禮哉?」故選D.(2)C.「儒家思想」錯,應為「道家思想」)(3)C.「反復責備」不合文意,「數」是「一一列舉罪狀」的意思)(4)①使:派遣;與:幫助;吾與:賓語前置句.②以:介詞,把;妻:第一個為名詞,妻子;第二個為動詞,嫁.答案(1)D(2)C(3)C(4)①休侯劉富派人去勸諫,劉戊說:「叔父不幫助我,我起兵以後,就先殺了叔父.②劉德的妻子死後,大將軍霍光想要把女兒嫁給劉德,劉德不敢迎娶,害怕自己盛極而衰,圓滿而虧.。

7. 老子 孟子 孔子的故事(古文)

老聃居周日久,學問日深,聲名日響。

春秋時稱學識淵博者為「子」,以示尊敬,因此,人們皆稱老聃為「老子」。 公元前523年的一天,孔子對弟子南宮敬叔說:「周之守藏室史老聃,博古通今,知禮樂之源,明道德之要。

今吾欲去周求教,汝願同去否?」南宮敬叔欣然同意,隨即報請魯君。魯君准行。

遣一車二馬一童一御,由南宮敬叔陪孔子前往。老子見孔丘千里迢迢而來,非常高興,教授之後,又引孔丘訪大夫萇弘。

萇弘善樂,授孔丘樂律、樂理;引孔丘觀祭神之典,考宣教之地,察廟會禮儀,使孔丘感嘆不已,獲益不淺。逗留數日。

孔丘向老子辭行。老聃送至館舍之外,贈言道:「吾聞之,富貴者送人以財,仁義者送人以言。

吾不富不貴,無財以送汝;願以數言相送。當今之世,聰明而深察者,其所以遇難而幾至於死,在於好譏人之非也;善辯而通達者,其所以招禍而屢至於身,在於好揚人之惡也。

為人之子,勿以己為高;為人之臣,勿以己為上,望汝切記。」孔丘頓首道:「弟子一定謹記在心!」 行至黃河之濱,見河水滔滔,濁浪翻滾,其勢如萬馬奔騰,其聲如虎吼雷鳴。

孔丘佇立岸邊,不覺嘆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黃河之水奔騰不息,人之年華流逝不止,河水不知何處去,人生不知何處歸?」聞孔丘此語,老子道:「人生天地之間,乃與天地一體也。天地,自然之物也;人生,亦自然之物;人有幼、少、壯、老之變化,猶如天地有春、夏、秋、冬之交替,有何悲乎?生於自然,死於自然,任其自然,則本性不亂;不任自然,奔忙於仁義之間,則本性羈絆。

功名存於心,則焦慮之情生;利慾留於心,則煩惱之情增。」孔丘解釋道:「吾乃憂大道不行,仁義不施,戰亂不止,國亂不治也,故有人生短暫,不能有功於世、不能有為於民之感嘆矣 」 老子道:「天地無人推而自行,日月無人燃而自明,星辰無人列而自序,禽獸無人造而自生,此乃自然為之也,何勞人為乎?人之所以生、所以無、所以榮、所以辱,皆有自然之理、自然之道也。

順自然之理而趨,遵自然之道而行,國則自治,人則自正,何須津津於禮樂而倡仁義哉?津津於禮樂而倡仁義,則違人之本性遠矣!猶如人擊鼓尋求逃跑之人,擊之愈響,則人逃跑得愈遠矣!」 稍停片刻,老子手指浩浩黃河,對孔丘說:「汝何不學水之大德歟?」孔丘曰:「水有何德?」老子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此乃謙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為百穀王者,以其善下之,則能為百穀王。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此乃柔德也;故柔之勝剛,弱之勝強堅。

因其無有,故能入於無間,由此可知不言之教、無為之益也。」孔丘聞言,恍然大悟道:「先生此言,使我頓開茅塞也:眾人處上,水獨處下;眾人處易,水獨處險;眾人處潔,水獨處穢。

所處盡人之所惡,夫誰與之爭乎?此所以為上善也。」老子點頭說:「汝可教也!汝可切記:與世無爭,則天下無人能與之爭,此乃效法水德也。

水幾於道:道無所不在,水無所不利,避高趨下,未嘗有所逆,善處地也;空處湛靜,深不可測。善為淵也;損而不竭,施不求報,善為仁也;圜必旋,方必折,塞必止,決必流,善守信也;洗滌群穢,平準高下,善治物也;以載則浮,以鑒則清,以攻則堅強莫能敵,善用能也;不舍晝夜,盈科後進,善待時也。

故聖者隨時而行,賢者應事而變;智者無為而治,達者順天而生。汝此去後,應去驕氣於言表,除志欲於容貌。

否則,人未至而聲已聞,體未至而風已動,張張揚揚,如虎行於大街,誰敢用你?」孔丘道:」先生之言,出自肺腑而入弟子之心脾,弟子受益匪淺,終生難忘。弟子將遵奉不怠,以謝先生之恩。」

說完,告別老子,與南宮敬叔上車,依依不捨地向魯國駛去。 回到魯國,眾弟子問道:「先生拜訪老子,可得見乎?」孔子道:「見之!」弟子問。

「老子何樣?」孔子道:「鳥,我知它能飛;魚,吾知它能游;獸,我知它能走。走者可用網縛之,游者可用鉤釣之,飛者可用箭取之,至於龍,吾不知其何以?龍乘風雲而上九天也!吾所見老子也,其猶龍乎?學識淵深而莫測,志趣高邈而難知;如蛇之隨時屈伸,如龍之應時變化。

老聃,真吾師也!'」 孟子曰:「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

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

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 孟子將朝王,王使人來曰:「寡人如就見者也,有寒疾,不可以風,朝將視朝,不識可使寡人得見乎?」對曰:「不幸而有疾,不能造朝。」

明日出吊於東郭氏。公孫丑曰:「昔者辭以病,今日吊,或者不可乎?」曰:「昔者疾,今日愈,如之何不弔?」王使人問疾,醫來,孟仲子對曰:「昔者有王命,有採薪之憂,不能造朝,今病小愈,趨造於朝,我不識能至否乎?」使數人要於路。

Ⅲ 老子道德經第一章的原文和譯文

黃庭經原文和譯文如下:
上部經第一
老君閑居作七言,解說身形及諸神,上有黃庭下關元,後有幽闕前命門,
呼吸廬間入丹田,玉池清水灌靈根,審能修之可長存,黃庭中人衣朱衣,
關元茂龠闔兩靡,幽闕俠之高巍巍,丹田之中精氣微,玉池清水上生肥,
靈根堅固老不衰,中池有士服赤衣,橫下三寸神所居,中外相距重閉之,
神廬之中當修治,玄府氣管受精府,急固子精以自持,宅中有士常衣繹,
子能見之可不病,橫立長尺約其上,子能守之或無惹,呼吸廬間以自償,
子保完堅身受慶,方寸之中謹蓋藏,精神還歸老復壯,心結幽厥流下競,
養子玉樹令可壯,至道不煩無旁午,靈台通天臨中野,方寸之中間關下,
玉房之中神門戶,既是公子教我者,明堂四達法海源,真人子丹當吾前,
三關之中精氣深,子欲不死修昆侖,繹官重樓十二環,瓊室之中五色集,
赤神之子中池立,下有長城玄谷邑,長生要慎房中急,棄捐淫慾專子精,
寸田尺宅可治生,系子長留心安寧,推志游神三奇靈,行間無事心太平,
常存玉房神明達,時思太倉不飢渴,役使六丁玉女渴,閉子精門可長活,
正室堂前神所舍,洗心自治無敗污,歷觀五臟視節度,六府修治潔如素,
虛無自然道之固,物有自然道不煩,垂拱無為身體安,虛無之居在幃間,
寂寞郭然口不言,修和獨立真人官,恬淡無欲游德園,清凈香潔玉女前,
修德明達神之門。
中部經第二
作道優游深獨居,扶養性命守虛無,恬淡自樂何思慮,羽翼已具正扶疏,
長生久視乃飛去,五行參差同根蒂,三五合氣其本一,誰與共之斗日月,
抱玉懷珠和子室,子能守一萬事畢,子自有之持無失,即欲不死入金室,
出日大月是吾道,天七地三回相守,升降進退合乃久,玉石落落是吾寶,
子自有之何不守,心曉根基養華彩,服天順地合藏精,七口之五回相合,
昆侖之上不迷誤,九原之山何亭亭,中有真人可使令,蔽以紫官舟城樓,
俠以日月如明珠,萬歲昭昭非有期,外本三陽物自來,內拘三神可長生,
魂欲上天魄入淵,還魂返魄道自然,庶幾結珠固靈根玉,匙金鑰身完堅,
載地懸天周乾坤,象以四時赤如舟,前仰後卑列其門,選以還丹與玄泉,
象龜引氣致靈根,中有真人巾金巾,負甲持符開七門,此非扶葉實是根,
晝夜忌之可長存,仙人造士非異有,積精所致和專仁,人皆食谷與五味,
獨食太和陰陽氣,故能不死天相既,試說五臟各有方,心為國主五臟王,
受意動靜氣得行,道自將我神明光,晝日昭昭夜自守,渴可得漿飢自飽,
經歷六府藏卯酉,通我精華調陰陽,轉陽之陰藏於九,常能行之耳不老,
肝之為氣修而長,羅列五臟主三光,上合三焦下玉漿,我神玖魄在中央,
精液流泉去鼻香,立於玄膺含明堂,雷電霹靂往相聞,右酉左卯是吾室。
下部經第三
伏於志門侯天道,近在子身還自守,清靜無為神留止,精神上下開分理,
精候天道長生草,七竅已通不知老,還坐天門侯陰陽,下於喉嚨神明通,
過華蓋下清且涼,大清靈淵見吾形,期成還年可長生,還過華池動腎精,
立於明堂望丹田,將使諸神開命門,通利天道存靈根,陰陽列布若流星,
肝氣周還終無端,肺之為氣三焦起,上座天門侯故道,津液醴泉通六府,
隨鼻上下開兩耳,窺視天地存童子,調和精華治發齒,顏色光澤不復白,
下於喉嚨何落落,諸神皆會相求索,下大絳宮紫華色,隱藏華蓋觀通廬,
專守心神轉相呼,觀我神明辟諸邪,脾神還歸依大家,致於胃管通虛無,
藏養靈根不復枯,閉塞命門如玉都,壽傳萬歲年有餘,脾中之神主中官,
朝會五臟列三光,上合天門合明堂,通利六府調五行,金木水火土為王,
通利止脈汗為漿,修護七竅去不祥,二神相待化玉英,上稟天氣命益長,
日月列布張陰陽,五臟之主腎最精,伏於太陰成吾形,出入二竅合黃庭,
呼吸虛無見吾形,強我筋骨血脈盛,恍惚不見過青靈,坐於廬下幾小童,
內息思存神明光,出於天門大無閑,恬淡無欲養華莖,服食玄氣可遂生,
還返七門飲太淵,通我懸膺過青靈,坐於膺間見小童,問於仙迂與奇方,
服食芝草紫華英,頭戴白素足丹田,沐浴華池生靈根,三府相得開命門,
五味皆至善氣還,披發行之可長存,大道盪盪心勿煩,吾言畢矣勿妄傳。
上清章第一
【上清紫霞虛皇前,】
三清之境,有太清、上清、玉清,此三清之中,一切大聖之所居也。虛皇者,紫清太素高虛洞曜三元道君內號也,即大道之域,包羅三清。又《玄都十號》雲:太靈虛皇天尊也,即元始之本號也。道君欲明七言之所始乎紫霞之宮故也,亦名紫瓊宮、赤白紫宸宮也。
【太上大道玉宸君,】
太上即高聖太真玉晨玄皇大道君也。太上之尊也,按《本行經》雲,有元始五老之君號也。玉晨君即黃老君之號也。
【閑居蕊珠作七言,】
蕊珠,上清境宮闕名也。道君在中而說經,述作此經,皆以七言為句也,人身備有之故也。
【散化五形變萬神,】
謂能變化,出聰明,離形去智,同於大道,先本後跡,故假神托用。神者,隨應也。散有五形變萬神。
【是為黃庭曰內篇。】
因中而得名也。
【琴心三疊舞胎仙,】
琴,和也。三疊,三丹田,謂與諸宮重疊也。胎仙即胎靈大神,亦曰胎真,居明堂中,所謂三老君為黃庭之主,以其心和則神悅,故_胎仙也。
【九氣映明出霄間,】
三田之中有九氣,炳喚而無不燭。《大洞經》雲:三丹田、三元及三洞房,合為九宮,宮中有天皇九魄,變為九氣,化為九神也。入於人鼻,周流腦宮,映明上達,故曰出霄間。
【神蓋童子生紫煙;】
神蓋,眉也。明珠,目瞳也。紫煙,紫煙即目光氣也。
【是曰《玉書》可精研,】
文因跡始,專則之通。
【詠之萬遍升三天,】
精備神充,名上三清。
【千災以消百病痊,】
精神俱,故也。
【不憚虎狼之兇殘,】
無余傷也。
【亦以卻老年永延。】
唯此一章,都說黃庭之道也。
上有章第二
【上有魂靈下關元,】
魂靈,魂魄也。日間在雙目,夜間魂在肝,魄在肺。關元,臍也。臍為受命之宮,則魂魄在上,關元居下。上魂靈,天分也;下關元,地分也。魂靈無形,關元有質,人法天地形象。
【左為少陽右太陰,】
少陽,左目也。太陰,右目也。
【後有密戶前生門。】
密戶,後腰雙腎之間,雙腎入口,猶如腎之門戶也。腎為藏精宮,當密守之,使不躁泄。生門,臍也,未生時,出生時,性命交割之門。
【出日入月呼吸存,】
日月者,陰陽之精也。呼吸為陰陽之氣,法象天地之氣。呼氣為出,為陽,吸氣為入,屬陰,呼吸之間,心當存之,正在一個虛空中字。
【四氣所合列宿分,(又作元氣所合列宿分,此處採用道藏所載四氣之說)】
四氣,四時靈氣也。列宿,三景也。謂常存元氣合於身,兼存日月星辰,靈光照耀,羅列一身,分明與天合,久則通靈,使心與道合。
【紫煙上下三素雲,】
紫煙,目精之氣也。雲:目光有紫素、白素、黃素,為三素雲。分別下降吾身,灌溉靈苗。 紫氣應上,黃氣應中,白氣應下。
【灌溉五華植靈根,】
素雲之氣,在口為玉液,存咽之以灌。五華者,五臟之英華之_。靈根,舌本也。謂漱咽津液,兼吸引五氣而服之,則靈根永存,神府清暢。
【七液洞流沖盧間。】
七液,指人的心液、肝液、脾液、肺液、腎液、氣液、血液。四時之靈氣和上中下三丹田之妙氣化成,臚間,兩眉間,謂額也。七液上行於兩眉間,灌溉於五臟,生成精化而養人體靈根。。
【回紫抱黃入丹田,】
內象喻也。紫黃乃身內精氣三素,目光所視,乃紫、黃之光色,回入丹田。按《大洞經》雲:眉間卻入一寸為明堂,左明童君,右明女君,中明鏡神君;眉間卻入二寸為洞房,左無英君,右白元君,中黃老君,眉間卻入三寸為丹田,亦名泥丸宮。左有上元赤子君,右有帝卿君;又卻入四寸為流珠宮,有流珠真君居之;又卻入五寸為玉帝宮,玉清真母居之;又當明堂上一寸為天庭宮,上清真女居之;又洞房直上一寸為極真宮,太極帝君居之;又丹田直上一寸為丹玄宮,有中黃太乙君居之;又流珠直上二寸為太黃宮,太上君居之。男為雄一,女為雌一,男女並可修之。
【幽室內明照陽門。】
幽室,喻回黃抱紫後突覺眼前光明,猶如黑房子突然開燈。陽門,命門也。專氣保精,無使泄散;朗照內外,兼守命門也。
口為章第三
【口為玉池太和宮,】
口中液水為玉津,一名醴泉,亦名玉漿,佇水為池也。百節調柔,五臟和適,皆以口為宮主也。(《大洞經》雲:心存胃口,有一女子,嬰兒形,無衣服,正立胃管,張口承注魂液,仰吸五氣,當即藏滿口中,內外津液,滿口咽之,遣直入玄女口中。五過畢,叩齒三通,微咒曰:玉清高上,九天九靈,化為神女,下入胃清。金和玉映,心閑神明,服食日精,金華充盈。 )
【漱咽靈液災不幹,】
靈液真氣,邪不忤正。
【體生光華氣香蘭,】
不食五穀,體無滓穢。
【卻滅百邪玉煉顏。】
肌膚若冰雪,綽約若處子。
【審能修之登廣寒,】
廣寒,月亮,北方仙宮之名。時所謂身內虛空處出現玉輪明月,內觀所見。冬至之日,月伏廣寒之宮。其時育養月魂於廣寒之地,天人采精華之彩,以辯日月之光。
【晝夜不寐乃成真,】
勤修靜定,晝夜修持,則為真人。
【雷鳴電激神泯泯。】
調神理氣,精魄恬愉,雖震雷而不驚懼。雷鳴電激為修行時出現景象,耳邊雷鳴或身感電擊,此時用神昏昏默默,不為之所驚。又曰:雷為電激,為叩齒存思,乃是神用,不得言泯泯也。
黃庭章第四
【黃庭內人服錦衣,】
黃庭之內人穿著錦衣,錦衣具五色也。即謂五臟之真氣也,三庭之中備有之故也。
【紫霞飛裙雲氣羅,】
《十方經》雲:高上玉皇衣文明飛雲之裙,即神仙之服也。
【丹青綠條翠靈柯,】
五色雜氣,共生枝條仙衣之所。
【七蕤玉_閉兩扉,】
外象喻也。蕤,下垂。_,管道。七竅閉合,反觀內視。閉目,曰閉兩扉。
【重掩金關密樞機,】
金取堅剛也。老子經雲:善閉無關鍵而不可開,言養生善守,精神不妄泄。則體內樞機自動。
【玄泉幽闕高崔嵬。】
口中之液,一曰玉漿,一名玉液,一名玉泉,兩腎間為幽關,兩目間為闕庭,舌下玉液產自雙腎,腎水上朝,化為玄泉。
【三田之中精氣微,】
內指事也。玄泉澆灌三田,丹田之中,神氣變化,感應從心,非有非無,不可為也。象粗入妙,必基有條,故以氣細微則用心細微為主。象可至靜至微。
【嬌女窈窕翳霄暉,】
《真誥》雲:嬌女,耳神名也。翳(yi),遮蓋。霄暉,天光。言耳不外聞諸物,文靜內賢,雙目不外馳,守定天光。
【重堂煥煥揚八威,】
重堂,喉嚨名也。一曰重樓,亦名重環。《本經》雲:絳宮重樓十二級。絳宮,心也,或曰心下腎上之間。喉嚨在心上,故曰重堂。喉嚨者,津液之路也。流通上下,重樓生光,煥明八方,八方之神曰八威也。 (太古之世,群龍興洪水為災,元始天尊以八威之策制伏龍王。所謂八威即"威神、威鬼、威俗、威偽、威毒、威狩、威非、威物"。用此八威神策召制龍王,故書名《八威召龍經》。)
【天庭地關列斧斤,】
兩眉間為天庭,紫微夫人咒曰:開通天庭,使我長生。斧斤,金木相聚也。乾坤之間,金木相聚,靈台永固。
【靈台盤固永不衰。】
心為靈台,言有神靈居之;靜則守一,動則存神;神具體安,不衰竭也。
中池章第五
【中池內神服赤珠,】
膻中氣海為中池。(或據所言服飾,包括心至下腹關元的距離而言,中池是包括中丹田至下丹田之間的位置)。言中池之神上服赤珠之衣。
【丹錦雲袍帶虎符,】
丹錦雲袍,心肺之色也。虎符,兵符也,謂中池之神,可調遣兵馬之用。
【橫津三寸靈所居,】
內指事也。臍在胞上,故曰橫津。臍下三寸為丹田,真人赤子所居也。
【隱芝翳郁自相扶。】
按《內外神芝記》訣雲:五臟之液為芝,即隱芝也,又名內芝。翳郁,濃密。謂五臟之液聚集相盤結。
天中章第六
【天中之岳精謹修,】
天中之岳為鼻也,一名天台。所謂灌溉中嶽,名書帝錄也。
【靈宅既清玉帝游,】
面為靈宅,一名天宅,以眉目口之所居,故為宅。修之精通,則神遊矣。《大洞經》雲:面為尺宅,又或雲赤澤。
【通利道路無終休,】
通利耳目口之氣脈周流不息。
【眉號華蓋覆明珠,】
明珠,目也。
【九幽日月洞虛無,】
當存目童如日月明也,照於鼻前,即如洞中九幽之地有日月朗照。
【宅中有真常衣丹,】
存見真人,常在目前,與心應而象心氣色也。
【審能見之無疾患。】
元陽子曰:常存其神,則無病也。
【赤珠靈裙華茜粲,】
心神之服色,外喻也。
【舌下玄膺生死岸,】
內指事也。玄膺是舌下舌系帶中間的穴位,它位於舌下玉液、金津的兩個穴位中間,通津液之岸也。《本經》雲:玄膺氣管受精符也焉。
【出青入玄二氣煥,】
謂吐納陰陽二氣,煥然普明。
【子若遇之升天漢。】
人能善遇吐納之理,則成天仙矣。
至道章第七
【至道不煩訣存真,】
大道至簡,要訣在於存真。
【泥丸百節皆有神。】
泥丸及身體百節皆相通,其間具有神真相對應,神者妙萬物,而因象立名。
【發神蒼華字太元,】
白與黑謂之蒼,最居首上,故曰:太元也。
【腦神精根字泥丸,】
丹田之宮,黃庭之舍,洞房之主,陰陽之根,泥丸腦之象也。
【眼神明上字英玄,】
目喻日月,在首上之,故曰明上。英玄,童子精色也,內指事。
【鼻神玉隴字靈堅,】
隆隴之骨,象如玉也。神氣通天,出入不竭,故曰靈堅也。
【耳神空閑字幽田,】
空閑幽靜,聽物則審,神之所居,故曰幽田。
【舌神通命字正倫,】
咽液以舌,性命得通,正其五味,各有倫理。
【齒神_峰字羅千,】
牙齒堅利,如_刃鋒,摧羅眾物而食之。
【一面之神宗泥丸。】
腦神丹田,百神之主,一面眾神皆朝泥丸。
【泥丸九真皆有房,】
《大洞經》雲:三元隱化則成三宮,三三如九,故曰三丹田。又有三洞房,合上三元,為九宮,中有九真神,三九二十七神,氣和人當存之,亦謂九皇、九魂,變九氣以為九神,各居一洞房也。
【方圓一寸處此中,】
房有一寸,腦有九瓣。
【同服紫衣飛羅裳。】
九真之服,皆象氣色,飛猶輕故也。
【但思一部壽無窮,】
存思泥丸九真,不死之道
【非各別住居腦中,】
泥丸眾神皆居腦中。
【列位次坐向外方,】
神統丹田而外其面,以捍不祥。《八素經》雲:真有九品,向外列位,則當上真。上向高真,南向太真,東向神真,西向玄真,北向仙真,東北向天真,東南向虛真,西南向至真,西北向天真者,不視而明,不聽而聽,不言而正,不行而從也。
【所存在心自相當。】
心存玄真,內外相應。
心神章第八
【心神丹元字守靈,】
內象喻也。心為臟腑之元,南方火之色,棲神之宅,丹之靈元。故曰守靈。
【肺神皓華字虛成,】
棲為心之華蓋,皓白也。西方金之色,肺色白,其質輕虛,故曰虛成也。
【肝神龍煙字含明,】
肝位木行,東方青龍之色也,於臟主目。日出東方,故曰含明也。
【翳郁道煙主濁清,】
翳郁木象,得火而煙生,得陽而氣清;清即目明,濁即目暗。
【腎神玄冥字育嬰,】
腎屬水,居北冥,故曰玄冥。腎精為子。故曰育嬰。
【脾神常在字魂停,】
脾中央土位也,故曰常在。即黃庭之宮也。魂不下於脾土之界,故曰魂停也。
【膽神龍曜字威明。】
膽色青光,故曰龍曜;主於勇悍,故曰威明。外取東方青龍雷震之象。
【六腑五臟神體精,】
資保一身,廢一不可,故曰神體精。心、肝、脾、肺、腎為五臟,胃、大腸、小腸、膀胱、三焦、膽為六腑。所言腑者,猶府邑之府,取受物之義,故曰府也。臟者,各具一質,而共藏於身,故為臟也。言三焦者多矣,而未的其真,蓋心肝腑三臟之上,而系管之中為三焦。《中黃經》雲:心肝肺三焦,當指其所也。又據五方之色,脾為五臟之主。而今其以心為主,何也?答曰:心居五臟中,其質虛受,是神識之體,運用之源,故偏方而得其主,動用而獲其神,不可以象數言,不可以物悉取,皆自然之理也。
【皆在心內運天經,】
以五臟六腑各有所司,皆法象同天地,順陰陽,自然應攝之道,故曰運天經也。
【晝夜存之自長生。】
依此五神服色,思存不舍,不死之道。仙經存五臟之氣,變為五色雲,當頂上覆映一身,日居於前,月居於後,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後玄武,即去邪長生之道也。
肺部章第九
【肺部之宮似華蓋,】
金宮也,肺在五臟之上,曰:雙肺葉如華蓋也。
【下有童子坐玉闕,】
童子名皓華。肺形如蓋,故以下言之。玉闕者,腎中白氣與上肺連之也。
【七元之子主調氣,】
元陽子曰:七元之君,負甲持符,辟除凶邪而布氣七竅,主耳目聰明。七元,七竅之元氣根本來源也。飲食營養液、血液、肌肉、脂肪、骨骼、骨髓、精液等七種為基礎七元,而從這基礎七元又清濁分泌而生化出的津液稱為正津。七液,指人的心液、肝液、脾液、肺液、腎液、氣液、血液。
【外應中嶽鼻齊位,】
中嶽者,鼻也。又為齊,齊為昆侖。鼻為七竅之門戶,位猶主也。
【素錦衣裳黃雲帶,】
素,肺膜之色也。黃膜蔓延羅緒,有象雲氣也。
【喘息呼吸體不快,】
喘息為巽風過猛,體有不快。
【急存白元和六氣,】
白元君主肺宮也。《大洞經》雲:白元君居洞房之右是也。風、寒、暑、濕、燥、火,此內經所謂六氣也。天有六氣,地有五行,六氣者五行之氣也,水氣寒,火氣熱,金氣涼,木氣溫,土氣非寒非熱,不溫不涼,遇火則燥,遇水則濕。寒、熱、溫、涼、濕、燥,是為六氣。風乃六氣往來之動象,可寒可熱,可溫可涼,可濕可燥,乃六氣之動,非氣本身也。
【神仙久視無災害。】
六氣均衡,邪不幹正。
【用之不已形不滯。】
常存此道,形氣榮華,至誠修煉之所及也。
心部章第十
【心部之宮蓮含葉,】
火宮也。心臟之質,象蓮花之未開也。
【下有童子丹元家。】
心神丹元也。
【主適寒熱榮衛和,】
寒熱,陰陽靜燥之義也。人常和適,以榮衛其身。氣分陰陽,陽者為衛氣,陰者為陰精;血分陰陽,陽者為榮氣,陰者為陰血。氣行於經,則衛行於經;血行於脈,則榮行於脈。是故,「衛行脈外,榮行脈中」也。心主榮,肺主衛;脾主陰血,腎主陰精;脾與腎之主精血,皆緣於肝腦之元陰元陽生發與節制。人體一氣分氣血,氣血再分為榮、為衛、為陰血、為陰精。此榮衛氣血之總論也。
【丹錦衣裳披玉羅。】
心象離火。丹錦衣裳,外陽也。披玉羅,內陰也。所謂離中空是也。
【金鈴朱帶坐婆裟。】
金鈴,心之象也。朱帶,心上血脈之象也。坐婆裟者,言神安靜也。
【調血理命心不枯。】
心安體和,則無病矣。
【外應口舌吐五華,】
心主口舌,吐納五臟之津,識五行之味,故言外應五味也。
【臨絕呼之亦登蘇。】
人有病厄,當存丹元童子,朱衣赤冠,以救護也。
【久久行之飛太霞。】
常修此道,能獲飛仙。
肝部章第十一
【肝部之宮翠重里,】
木宮也。肝色蒼翠,大小相重之象也。
【下有青童神公子,】
肝,東方木位,主青,故曰青童。
【主諸關鏡聰明始。】
肝主春三月,陽之本始。竅主目,五行之關鏡,故曰聰明始也。
【青錦披裳佩玉鈴,】
青錦,肝之色。玉鈴,白脈垂象也。
【和制魂魄津液平,】
內指事也。東春和煦,萬物生也。
【外應眼目日月精,】
肝外主眼,左日右月也。
【百痾所鍾存無英,】
諸疾薦之,但存肝神無英公子。
【同用七日自充盈。】
五臟兼存,故言同用。凡七日為一竟者,一游也。
【垂絕念神死復生,】
垂死,存念肝神,還得活愈。
【攝魂還魄永無傾。】
《太微靈書》雲:每月三日、十三日、二十三日夕,三魂棄身游外。攝之者,常仰眠、去枕、伸足、交手心上,瞑目閉氣三息,叩齒三通畢,存心中有赤氣,如雞子從內出於咽中,赤氣轉大,覆身,變成火,以燒身,使匝,覺體少熱,呼三魂名曰"爽靈、胎光、幽精"。即微咒曰:"太微玄宮,中黃始青,內煉三魂,胎光安寧,神寶玉室,與我俱生。不得妄動,鑒者太靈。若欲飛行,唯詣上清;若有飢渴,得飲玄水玉精。"又每月朔望晦光魄盛總交通,存思精煉反還之法。當此,乃仰眠伸足,掌心掩兩耳,令指根繞於項上,閉息七遍,叩齒七通;心存鼻端白氣,如小豆大,須臾漸大,冠身上下九重氣,忽變成兩青龍,在兩目中,白虎在兩鼻孔中,朱雀在心上,蒼龜在左足下,_蛇在右足下,兩玉女著錦衣,手把火光當兩耳門。畢,咽液七過,呼七魄名"屍狗、伏矢、雀陰、天賊、毒穢、臭肺"。即咒曰:素氣九還,制魂邪奸,天狩守門,嬌女執關,煉魄和柔,與我相安。不得妄動,看察形源,若有飢渴,聽飲月黃日丹。
腎部章第十二
【腎部之宮玄闕圓,】
水宮也,玄闕圓者,兩腎相望之形狀也。玄,水色,內象喻之也。
【中有童子冥上玄,】
腎為下玄,心為上玄,腎神玄冥,字育嬰,氣與心連。故言冥上玄。
【主諸六府九液源,】
九液交連,百脈流通,廢一不可。五臟六腑,乃九竅之津液也。
【外應兩耳百液津。】
腎宮主耳,氣衰則聾。陰陽和合,則百脈津液流通也。
【蒼錦雲衣舞龍蟠,】
蒼錦,腎色之象也。雲衣,腎膜之象也。龍蟠,腎脈之象也。
【上致明霞日月煙,】
腎氣充之,上注於目,外象喻也。
【百病千災急當存,】
存想見之,永無患故也。
【兩部水王對生門,】
腎藏雙對,故曰兩部。腎宮水旺,則化為赤子,故曰對生門。
【使人長生升九天。】
赤子化為真人,而升九天。九天常謂九氣青天,其氣主生也。
脾部章第十三
【脾部之宮屬戊己,】
土宮也,戊己屬土,據中央辰。
【中有明童黃裳里,】
明童謂魂停,黃裳土之色。
【消谷散氣攝牙齒,】
脾為五臟之樞也。脾磨食消,生氣,乃至齒為羅千,故攝牙齒。
【是為太倉兩明童,】
太倉,脾府。此明童謂脾神,名混康也。
【坐在金台城九重,】
坐於九重之城的金台上。
【方圓一寸命門中,】
即黃庭之中,丹田之所也。
【主調百穀五味香,】
口中滋味,脾磨食之所致。
【辟卻虛羸無病傷,】
內指事也。

Ⅳ 《道德經》第23章|學會收斂自己的鋒芒

功遂身退 學會收斂自己的鋒芒

【原文】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翻譯】

抓在手裡冒尖兒流,自滿自溢,不如罷了吧。千錘百煉的鋒芒,也長不了的。金玉滿堂,你能守多久呢?富貴而驕,是自取災禍啊!大功成了,名份有了,自己便隱去,這正是上天之道。

【感悟】

《警世通言》里說:勢不可使盡,福不可享盡,便宜不可占盡,聰明不可用盡。

氣球太大會爆,杯子太滿會溢,做人太狂瞎陪會倒,不加以控制的人生,終究會是一場災難。

走過半生才明白,一個人成熟的標志,不是放縱,而是學會收斂鋒芒。

格局越大的人,越低調;越沒本事的人,越目中無人。

世間諸事總是在證余神拍明一個道理:人太狂,必有禍;事太過,必有災。

鋒芒畢露之時,也是由盛轉衰之日。

人活一世,境到逆處要放平心態,處於盛時應保持豎羨謹慎,懂得韜光養晦,才能走得長遠。

Ⅳ 《道德經》第59章

曾老講解

治人事天,莫若嗇。

夫唯嗇,是謂早服,早服謂之重積德。重積德則無不克,無不克,則莫知其極,莫知其極,可以有國,有國之母,可以長久。是謂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

老子告訴我們天道為什麼能夠生生不息的原因,你看天長地久,但是人是有一定壽命的,因為人人再怎麼樣也沒辦法像天地一樣長久,那天地為什麼這么長久呢?

其實老子他是從為政和養生這方面做例子

來告訴我們,我們怎麼樣把自己,修的跟天越來越接近,完全相等是不可能,但是越來越接近是可以的,他告訴我們

你為政是要修道,你養生也是要修道,倒過來講,我們一個人如果希望越來越接近天道,唯一的辦法,就是自己不斷修道,修道要從兩個方面,

一個叫為政,一個叫養生

那大家就講了,我又不是公務員,我怎麼去為政呢?其實現代的人,每一個人都在為政,為什麼?~

因為政其實就是為人民服務,那請問你哪行哪業,最後不是為人民服務呢?

這是現代人應該有的覺悟,為人民服務不完全是,政府官員的專有職責,我們也有份的,這叫社會責任,所以只要你有為人民服務的心,你就可以修道了,

養生也一樣,你養生目的是什麼?是為了活的久一點?那你絕對達不到目的,

我養生的目的是為了修道,我有更長的一點的時間,我才能修得更好,這個可能性是比較大的,各位真的可以試一試,

治人事天

你為人民服務就叫治人,

你養生就叫事天

那你倒過來就知道了,我治人不是想管人,我治人是為了為人民服務,

我事天,不是想跟天老爺拉近一點關系,它給我一點好處,不是,而是為了我自己修道

治理人事,事奉天然

一個為政,一個養生,這就是一個道場,就是我們修煉的地方,只有一個共同的原則,一個字而已

莫若嗇

嗇就是寡慾就是歸常,要歸到正常的常,在高深一點,深入一點去解釋,就叫做深藏不露,就叫內斂,就叫鋒芒不畢露,很多年輕人就是鋒芒畢露,

為什麼要深藏不露?答案很簡單

就是你不要耗盡你的才氣,你看很多人年紀輕輕,才氣都揮盡了,

治人事天,是我們修道的兩大領域。莫若嗇,保養自己的元氣,你這樣才能生生不息嘛

夫唯嗇,是謂早服

因為只有嗇這個字,才能讓我們怎麼樣?

提早服從於道,你整天在那裡表現哪,然後自己得意忘形,你就迷失了自己,你還有時間修道嗎?

你看很多人講:我賺錢都來不及了,我還修道,

對,這話是真話,

一輩子變錢財的奴隸,你沒有辦法修道

工作做不完,還有時間修道?

也對,你都把你的缺失都說出來了,只是你不知道這是缺失,你還以為這是你的了不起的地方,那就沒辦法了

早服

及早的服從於道,什麼叫服從於道?(就是降伏自己的慾望)你就好了,

這就叫嗇,

嗇,你才能夠復回於道,越早越好

所以為什麼加上一個早字?

《易經》有一個復卦,我們把它叫小父母卦

乾坤是大父母卦,

他告訴我們不遠復,什麼叫不遠復?

就是你做錯了,不要跑的太遠,我要跑的太離譜,稍微有點錯,趕快拉回來,再有點錯,趕快再拉回來,跑的不遠,趕快回來,就叫早服

老子說啊:早服謂之重積德

重就是多就是深,積德就是把你的德行累積起來,積德是要一步一步來的,由少而多,由淺而深,慢慢的加重

重積德則無不克

你只要德行越來越重,累積的越來越深,那你就無不為,你就慢慢體會到,這個無為,好像真的可以無不為,

否則你不是不相信,就是照抄,照說,沒有很深的感受,因為你總想有為,你總覺得無為是騙人的,無為是說好聽的,有為才是真的

這個你自己要體會,要實踐,有為的力量再大,也有極限,

只有無為的力量,是沒有極限的,

無不克,則莫知其極

如果你把無為的力量發揮出來,那你就不知道極限在哪裡,因為這是無限的,你知道我已經窮盡了,我再也沒有辦法,我全身力量都用光了,

我們常講連吃奶的勁都用光了,那就是你喜歡有為,你看不起無為

莫知其極,可以有國,有國之母,可以長久。是謂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

你無為,結果你發現是無不為,他的力量比有為還大,大到什麼?大到沒有極限,

就會被推到君王這個位置,那是天定的,因為那是大位,你就可以有國

這個時候呢,你還要用無為來治國,

治國的根本是什麼?

就是一個生字,照顧老百姓的生活,使整個國家充滿了生氣,

同時呢,這個生是從虛來的,

你要虛它才可以長久,你這樣實了以後,它就不會動了,那個氣就不會動了,不動就不升了

你很自然的登上大位,這個時候你用道來之過,你就可以長長久久,這個時候老子就把它叫做

深根固柢

就是基礎很穩,可以放心的去做

長生久視之道

長遠的和平發展,持續的綿綿不斷,從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一以貫之的道理

這個你如果有時間可以回到16章,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道、道乃久

就是在講這個一以貫之的發展,

天長地久,就是長生久視,它的道理是相同的,也是玄同觀的一部分,大家最好用心去感悟,而不是用耳朵去判斷,

熱點內容
合同法00230的歷年自考試題及答案 發布:2024-12-28 20:16:18 瀏覽:181
法律顧問資格考試現場審核 發布:2024-12-28 20:15:33 瀏覽:523
企業法律顧問執業資格取消 發布:2024-12-28 20:06:45 瀏覽:788
法院被執行人房產拍賣程序 發布:2024-12-28 18:41:29 瀏覽:593
美國移民法214b條款b 發布:2024-12-28 18:25:21 瀏覽:348
合同法民事責任 發布:2024-12-28 17:58:49 瀏覽:647
彭陽縣人民法院地址 發布:2024-12-28 17:25:08 瀏覽:811
勞動仲裁律師費標准 發布:2024-12-28 17:07:07 瀏覽:919
司法局提供一流的法律服務 發布:2024-12-28 17:02:21 瀏覽:458
經濟法二審模擬法庭 發布:2024-12-28 16:11:23 瀏覽: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