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經講課

道德經講課

發布時間: 2024-06-24 21:18:31

1. 《道德經》中,如何理解「明道若昧,進道若退」

就是古代真正的高手大多的數時間都是很糊塗,看不清未來的事。水平越高的人就越像新手,判斷力看起來越低。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真若渝。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夫唯道,善貸且成。


「道」是唯一的,也就是說大家證到的東西肯定是一樣的。古今中外,不是誰其實也都是一樣的,不一樣的只是我們這些不肖的徒子徒孫而已。

2. 《道德經》是道家的還是儒家的

《道德經》是道家的經典著作,是春秋時期老子(李耳)的哲學作品,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

《道德經》,主要論述「道」與「德」:「道」不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個體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應必備的特殊的世界觀、方法論以及為人處世之方法。

《道德經》文本以哲學意義之「道德」為綱宗,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而多以政治為旨歸,乃所謂「內聖外王」之學,文意深奧,包涵廣博,被譽為萬經之王。《道德經》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名著之一,對傳統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刻影響。

(2)道德經講課擴展閱讀:

道德經的產生時代背景

老子生於春秋時期,當時的環境是周朝勢微,各諸侯為了爭奪霸主地位,戰爭不斷。嚴酷的動亂與變遷,讓老子目睹到民間疾苦,作為周朝的守藏史,於是他提出了治國安民的一系列主張。

函谷關的守關關令尹喜對《道德經》的成書也起了巨大作用,他少時即好觀天文、愛讀古籍,修養深厚。司馬遷在《史記老子傳》中記載老子「居周久之,見周之衰,乃遂去。至關,關(令)尹喜曰:子將隱矣,強為我著書,於是老子言道德五千言而去,莫知始終」。

尹喜感動了老子,老子遂以自己的生活體驗和以王朝興衰成敗、百姓安危禍福為鑒,溯其源,著上、下兩篇,共五千言,即《道德經》。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道德經

3. 《道德經》第四講

作業:「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以此感悟:為何說與不同政見的人搞好關系更加接近於「成功"?(請老師同學指導)

《感悟「道沖」,感悟人生》

     信陽平橋二小      楊磊

《道德經》第四章,關於「道沖」一詞的理解,我好像鑽進了牛角尖。兩天來我煞費苦心,甚是不解。反復老師的講課錄音,單獨請教老師,參悟同學「品茶悟人生」心得,於是豁然洞開。如此神妙的參悟,第一次遇見。喝了N多年的信陽毛尖,體察過茶湯由混沌到清冽到清淡,也品評過茶質的優劣,或味苦或味澀或味甜。雨前茶的清香,秋季茶的甘甜,可那關注的只是茶的表象,品的是茶的口感。而今豁然明白,這茶的苦與甜,正是生活的過往裡的人生內涵。生命從春天走到秋天,頂著花,帶著刺,最終迎來果的豐滿。

不論種茶也好,沏茶也罷,茶道即人道,只是「百姓日用而不知」。若不走進老子,俺依舊活得昏昏然。

如今想來,「大口喝酒,小口品茶」,這是剛柔相濟的過往。「酒七茶八」,是「不盈」的呈現。茶「沖」成湯,而每一道都與生命關聯,若能在品茶的過程中放慢速度,喝喝停停,定能品出茶中的人生甘甜。

我很愛茶,可我從來沒有如此品飲過茶,現在想來,這不只是糟蹋了茶,更是糟蹋了已經溜走的時光。每每喝到最後一道茶,近段時日,立刻感覺喝的是自己生命的盡頭。面對這生命盡頭的每一天,捨不得讓時光就這樣溜走。將生命拉長,與老子的經典為伴,再不能模糊了自己的容顏。

伴隨著對「道沖」的理解,讓「道沖」的妙用「溥博如天;淵泉如淵。」讓「挫其銳,解其紛,和氣光,同其塵」與生活相參。讓充盈於人的意識里的「道沖」,接碧連天。

借用老子的精英理念,參悟與「不同政見」的人搞好關系,那是「成功」的起點。

按照1=1+1,我想,它應該包括政見高與低兩個曾面。參悟在一個擁有二百多人的團隊里,尤其是知識分子集中的地方,如何讓這政見高低不同的人群和諧呈現,形成單位里的正知正見,讓大家「和其光,同其塵,挫其銳,解其紛」?

於是我理解,這里的「和其光」,應該是彼此輝映,相互映照;    「同其塵」也應該是彼此包容,海納百川。

首先「和其光」,這個和其光,是指每一個個體,不管你是螢火蟲也好,也不管你是「小太陽」也好,如果能夠凝聚在一起,那也會「灼灼光明」,力量無限。

曾流行這么一句話:不是東方壓倒西風,就是西風壓倒東方。那麼在一個團隊里,那和起來的光,定能讓塵埃無處隱藏。可是如果反之,這個團隊就會任由副能量逐步呈現!

那麼,如何讓自己成為正能量的發光源?

第一,要敢於走進比自己有能量的人。有句話這樣說:你是誰並不要緊,關鍵是你和誰在一起。跟著蜜蜂找花朵,跟著蒼蠅找廁所。月亮跟著太陽走,最終自己也成了發光源。我們跟著洪濤老師,走進老子的《道德經》,一起按照老子的精英理念修煉自己的德行,最終也讓會自己成為精英。

第二,要不斷地修行自己,俱足自己的能量。走進有能量的人固然重要,可是那隻是外因,那是「助燃」。要讓自己變得有能量,讓自己成為發光,那麼要靠「自燃」。一個人,一生只是為了一件事,那就是讓自己的德行,一天天地高大起來!由此我想起奧斯特洛夫斯基的一句話:人的一生可能燃燒也可能腐朽,我不能腐朽,我願意燃燒起來!

這樣,自己自然也就成了發光體。借用胡適的話:「怕什麼真理無窮,進一寸有一寸的歡喜。」我想說:要讓自己得一寸能發一寸的光明!

「和氣光,同其塵」,對於學校這樣的大家庭,是要大家一條心,是要全校一個音。應該說,這是一種美好的夙願和期許,也是作為管理者必須具備的精英思維。可是現實中,有「光」就能「發」嗎?無光就願意「納」嗎?

其實,人與人之間如果不和諧了,那麼這「光」,無論如何也是和不起來的。曾經一度有人批評那些頭上長「角」,身上長「刺」的人。這樣的人,是社會不穩定的主要因素,是無論如何也和不起來的。還有孔子說的「道不同不相為謀」者,也說明是不和「道」的。

那麼這「光」這「道」怎樣才可以和起來呢?老子在《道德經》第四章給出了答案:「挫其銳,解其紛。」

舉一個我們小學生削鉛筆的例子。低年級小同學要求用鉛筆寫字。一次給低年級同學上課,我布置完作業,只見課堂上,小學生不斷地出現削鉛筆現象,究其原因,原來是因為鉛筆因削的太尖,用力不當,鉛筆折了。因此我就要求同學不要將鉛筆削得太尖。因為尖則易斷,容易帶來學習的紛擾。削鉛筆如此,人生亦如此,如果一個人性格太過強勢,說話太過尖銳,得理不饒人,那麼他一定會給自己,同時也給別人帶來紛擾不斷。

其實《道德經》七十六章說的很好,「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七十八章有言:「弱之勝強,柔之勝剛。

我記得曾經讀到過這樣一首小詩:

得饒人處且饒人,德恩廣被虎亦親。勸君留得三分面,一朝用得自寬心。

我有一位近門的妹妹,伶牙俐齒,說話總是愛占上風。盡管她很能幹,付出的也不少,可是走到哪裡都不能與人和諧,付出的很多,可是也抵消不了她的傲慢。

鋒芒太露是人生大忌:持己之而與人為紛,以己之光,而照人之塵。挫其銳,則紛自解。和其光,則塵自同。

這樣以來,當生命的琴弦被調得和諧的時侯,她與生活的每一次碰撞,都會奏出愛的樂章,如此地悅納不同政見,那一定是我們成功的起點。

                                             

4. 奧修講解老子《道德經》:相互依存

摘自奧修講解老子《道德經》:

第三個問題

你說只要在一個開悟師父的面前就會轉變。在到你這里來以前,我多少覺得自己是獨立的。自從跟你在一起,我似乎變得完全依賴你了。你是我生活中的光明。當我想到你要離開的時候,我就進入一陣恐慌。這是一個自然的階段,它會自己過去的,還是一件錯誤的事情呢?

如果你讓它過去的話,它就是一個自然的階段。如果你執著它,它就是一件錯誤的事情。

靈性的成長有三步或者三個階段。它們因人而異,但是總有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獨立。那是一種自我主義的狀態,你想獨立於一切--那是虛假的,那是不可能的,因為你不是獨立的,你無法獨立。你是這個廣大的整體、這個宇宙的一部分。你怎麼可能獨立呢?你必須為了千百萬件事情依賴千百萬種東西。為了光明,你必須依賴太陽;為了生命,你必須依賴太陽;為了生命,你必須依賴空氣、氧氣;為了食物,你必須依賴樹木。你怎麼可能獨立呢?你無法獨立。那是一種自我主義的努力,它必然要失敗。

當獨立失敗的時候,依賴突然出現了;你移到另一極。因為你不知道怎麼處在中間、怎麼創造一種和諧,所以你移到另一極。然後你就變成依賴的。你害怕如果你所依賴的對象失去了,你會怎麼樣?於是有了恐慌。然而這是第二種狀態,獨立是虛假的,依賴也是虛假的。

然後有第三個點必須達到,我稱之為和諧。那就是相互依存--一種相互依存的感覺--你依賴整體,不僅如此,整體也依賴你。我想起一個猶太教的神秘家,一個哈西德派的神秘家,如斯亞(Zusya),他每次祈禱的時候都對上帝說:「我知道我的主,我依賴你,但是你也必須知道你依賴我。我知道沒有你我就無法存在;但是讓我提醒你,沒有我,你也無法存在。」

沒有你,上帝怎麼可能存在呢?----不可能。

科學家說:植物、樹木、地球上的所有草木都依賴太陽,沒有太陽,它們就無法存在,但是現在他們開始懷疑,這個單向交通的觀念肯定存在某些錯誤,因為生命總是雙向交通的,從來沒有單向交通。如果植物依賴太陽的話,太陽也肯定以某種方式依賴植物,因為它是一種相互的給予和攝取。他們已經開始懷疑,他們遲早會發現太陽是怎麼依賴植物的。

每一樣東西都信賴其它每一樣東西。當你看著一朵花、一朵玫瑰花的時候,你感到快樂--你的快樂是玫瑰花創造的。現在科學家已經證明,當你快樂的時候,玫瑰花也感到快樂。他依賴你,他等著你來,如果你不來的話,他就像一個愛人似的感到難過。這是一個科學的事實,不是詩歌。現在已經徹底證明:當一個愛人來到玫瑰花叢的時候,整個花叢都會激動、都會慶祝;它依賴你。現在他們說,如果你愛玫瑰花叢,它就會長得更快,它就會開出更大的花來,因為有人在關心它、在愛它、在看它。有人在等待。它怎麼可能辜負你呢?它必須開出更大的花來。如果沒有人愛它,花園被忽視了,沒有人用心,只有僕人來澆水,沒有任何照顧,那麼它為了什麼、為了誰去努力開花呢?只要小花就行了,即使不開花也沒有害處。為了誰去開花呢?為了誰去綻放呢?玫瑰花叢依賴你。

當你經過一棵樹的時候,永遠不要不在心裡跟它打招呼;當你經過一棵樹的時候,永遠不要不帶著深深的關懷和愛心看一看它。這對你毫無損失。記住;如果你能使一棵樹快樂,那棵樹也能使你快樂。你可以嘗試一下,這很簡單--不需要大型的科學儀器。這是一個簡單的實驗。你選擇一棵植物,自家花園或者公共花園的一棵樹。每天都到樹那裡去,跟它說話,對它友善。

要勸說一棵樹是很難的,因為人類對樹太壞了,以至於它們變得害怕所有的人類。你一進入花園,所有的樹都會說;人來了--地球上最危險的動物。它可以毫無理由地傷害你。沒有動物會做這種事情。如果一隻奶牛餓了,它就會吃草,但是人可以坐在那裡不斷地拔草,根本沒有任何原因。他不餓,他不打算吃草。你為什麼要拔它呢?你為什麼要破壞它呢?內在頭腦的破壞性、內在破壞性的頭腦一直在破壞。你經過一棵樹,你折斷樹枝--然後你就把它扔了。你完全睡著了嗎?如果你需要它作為食物。那麼同樣的、所有原始社會的傳統,墨西哥古老的傳統知識,印度、泰國,很多國家的原始土著部落都說;去找一棵樹。如果你需要什麼,就去問它。如果你需要幾片葉子,需要五片葉子作為膜拜之用,你就去問那棵樹,然後盡可能小心地摘下葉子,不要傷害那棵樹。那麼樹總是願意給予,不會留下傷害的感覺。你要感謝那棵樹:在我需要的時候,你給了我五片葉子。不管什麼時候你需要什麼,不要不好意思,請你告訴我。

去找一棵樹,跟那棵樹講話,摸摸那棵樹,擁抱那棵樹,感覺那棵樹。坐在樹的旁邊,讓那棵樹感覺你;你是一個好人,你沒有傷害的情緒。漸漸地就會產生友誼,你將開始感覺,當你來的時候,那棵樹的品質馬上改變。你將感覺到這一點。當你來的時候,你將感覺到樹的表皮上有巨大的能量在移動;當你觸摸它的時候,它像一個孩子、像一個被愛者那樣高興;當你坐在樹的旁邊,你會感覺到很多事情。你很快就能做到。如果你憂傷的話,你來到樹那裡,只要在樹的面前,你的憂傷就會消失。只有這樣,你才能理解你們是相互依存的--你可以讓那棵樹快樂,那棵樹也可以讓你快樂。生命的整體是相互依存的。這個互相依存我稱之為上帝,老子稱之為道--這整個相互依存。

上帝不是一個坐在什麼地方的人,這整個相互依存就是上帝、道、法。《吠陀》稱之為:法則。你喜歡叫它什麼就叫它什麼,但是整個事情就是這個相互依存。如果你在我身邊能夠學到相互依存的話,那麼你就學到了一切一切。

首先你會放棄獨立--這並不十分困難,因為你在獨立當中感到那麼沉重,你隨時隨地都准備卸下這副擔子。這並不十分困難。然後你變成依賴的,這可能比較困難,因為當你把擔子扔給另一個人的時候,你覺得很好、很輕松、沒荷分量。然後恐懼出現了,如果這個人離開世界、不在肉體里了,怎麼樣?於是你感到害怕,於是--恐慌。

不要執著它。這是一個階段--就像開始是一個階段一樣,這也是一個階段,這是第一個階段的反面。你要試著去感覺越來越多的相互依存。

我在這里對你們講話。如果你們不在這里,而是另一些人在這里,即使這里只有一個人不一樣,我所講的也會不一樣。不可能一樣,因為我並不想說話,我只是在響應你們。你們創造出這個環境,你們在這里--然後我說話。如果某個今天不在這里的人在這里了,我所講的也會不一樣。不可能一樣,因為他的存在會創造一個不同的環境。我不是在真空里講話,我是在對你們講話。我不是從頭腦說話的,因為當你從頭腦說話的時候,你並不在乎是誰在聽,你有話要說,於是你就說了。

我有一個老師,他真的是一個哲學家。他是一個非常瘋狂的人--就像其它哲學家一樣--很多年沒有人選他的課。他是一個古怪的人,你不可能通過他的課,因為他不是給你100分就是給你0分。在他那裡沒有中間狀態--要麼是同意,要麼就否定。他是十足的亞里士多德派。你要麼是對的、要麼是錯的,他經常說,沒有中間的東西,所以學生都很害怕,但是我喜歡這個人。他的確值得注意,而且只有一種注意他的方式:選他的課。所以我成了他的唯一的學生。

這是他的方法--第一天他告訴我:「記住,我可以跟著學校的上課鈴開始上課,但是我不能跟著它結束。除非我自己結束了,否則不管我在說什麼,我都不能結束。所以上課的時間將跟著上課鈴開始,但是它們從來不會跟著下課鈴結束。有時候我可能只講20分鍾就結束了,有時候我可能要講二三個小時。所以如果你感到膩了,或者乏味了,或者如果你想去洗手間或者別的什麼地方,你都可以去,但是不要打擾我。而我是他唯一的學生,你可以去,你也可以來,但是不管來去都不要打擾我,我會繼續講課。」

第一天我就試了一次。我很好奇,想看看他是否真的會這么做。他真是這個意思嗎?結果他是真的。當我離開教室的時候,他繼續講課,當我回來的時候,他仍然繼續講課。

我和他在一起有2年的時間。有時候我會離開幾個小時,因為我有一個睡覺的習慣。11點半以後,我很難不睡覺,所以在11點半的時候我會到宿捨去睡上1個小時,然後我再回來,而他還在講課。他完全病了,他真的是一個哲學家。

但是我不用這種方式對你們講話。我根本不是一個哲學家。我在對你們講話,這是一個相互依存。不管我說什麼,你們對它都負有責任,就像我對它負有責任一樣,因為是你們把它激發出來的。你們和我,正好是兩極。某種東西在我們之間被創造了,那就是現在所發生的。當我對你們講話的時候,那並不是我在對你們講話、並不是你們在聽我講話;我們在對我們講話。我們在對我們講話--這就是相互依存。

你們通過我講話,我通過你們聽--這就是相互依存。

你已經放棄了獨立,現在你也要放棄依賴--變成相互依存的。這正是你在這里可以學到的東西,讓你的相互依存傳遍整個存在--在每一個地方感受相互依存。而你就是相互依存!那是事實。依賴是虛假的;獨立是虛假的;只有相互依存是真實的,只有上帝是真實的。上帝就是相互依存。

——領取奧修講解老子《道德經》、《莊子》、《奧修自傳》等1G多資料,2551398064(99元,因時變動)➕一個淘寶省錢購物神器

5. 《道德經》第四章

    道[1],沖[2]而用之或不盈[3];淵[4]兮,似萬物之宗[5];湛[6]兮,似或存。

    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7]。

【注釋】

(1)道:宇宙運行的法則。

(2)沖:廣大。

(3)盈:滿。

(4)淵:深廣。

(5)宗:開始,帝,本源,出處。

(6)湛:清澈。

(7)象帝之先

象:現象界,物質界。帝:宗,最高,再往前沒有了。

象帝:指最早的(第一次的)無中生有。

  【譯文】

    道,非常廣大,好像填不滿。道,非常深廣,好像萬物都是從這里所出。道,非常清澈,如空氣一樣,好像存在,又好像不存在。

    道,我不知道是從哪裡產生出來的,我不知道是誰創造了道。但是,道在萬物還沒有產生之前就已經存在了。

    徐力(大多吉)分享個人感悟:

    一、道,是這個世界運行的法則。世界上所有的萬物,一切有生命的、沒生命的,都有一個產生、變化、發展、滅亡的過程,這個過程都是遵循著一定的不變的規律的。我們人類把這些固定的規律稱為自然規律。自然規律,就是道。世界上任何一件事的發生,都是在道的范圍內,或叫制約下,發生的。道,不是物質,不屬於物質的范疇,是看不見摸不著的。但是道卻是真實的存在。道,不是我們人類虛擬出來的東西,道是真真實實的現實的存在。

    二、道,以兩種方式存在。第一種是存在於大自然中,即存在於萬物的運動變化之中。萬物的運行,都是有不變的、准確的運行規律的,都在遵循著固定的運行規則。一個人如果可以透過萬物運行的現象,找到萬物運行的規律規則,也就找到了道。道的第二種存在方式就是,道存在於人的心裡。我們每個人來投胎做人時,都是帶著一份道的拷貝件來的。我們所有人所帶來的拷貝件,全是一模一樣的,沒有不一樣的。這份道的拷貝件,就放在我們每個人的心裡,稱為,良心,也叫良知。王陽明說,人人都有良知,就是指這個道的拷貝件。我們人類的祖宗們,一直告訴子孫後代,千萬不要泯滅良心良知,就是因為他們知道,天道規則就在良心裡。一個人,一旦把良心給蓋上了,打不開了,那麼就不知道天道法則是什麼了,也就不懂道理了。道理,道理,道理就是道的理兒,道的內容。如果把良心蓋上了,人就不明白道的理兒了,也就成了糊塗人,那麼就會在生活中亂來。

  三、道,在物質世界產生之前就已經存在了。這個世界現在是由三界組成的 ,即物質界、非物質界、靈魂界。剛開始時,世界只有兩界,即靈魂界和非物質界,並沒有物質界。物質界是後來創造出來的。物質界是從非物質界創造出來的。所謂的非物質界,是為了便於我們人類理解,起的一個名字。其實非物質界也是物質,只不過是絕對靜止的物質。絕對靜止的物質,我們人類用眼耳鼻舌身去認識,就是平時大家說的空、無,好像啥也沒有。道家的無中生有,佛家的緣起性空,耶家的上帝創世,神話傳說中的盤古開天劈地,其實都是描述的這樣一個事實:給絕對靜止的物質足夠的能量,讓絕對靜止的物質運動起來,絕對靜止的物質一旦運動起來,就不再是空、無了,就進入物質界,於是物質世界就誕生了。如何創造物質世界,物質世界創造出來後如何運作,這些都需要一些規則來遵循,這些規則,就是道,也叫天道法則。只有兩界的時候,先制定了道,然後再根據道的規則來精確地創造出第三界一一物質界。這樣,這個世界就是三界的了。所以《道德經》上才說,道存在於"象帝之先"。

    四、關於三界,我解釋一下。佛家有個色界、無色界、欲界的三界說法,色界對應的是物質界,無色界對應的是非物質界,欲界對應的是靈魂界。物質界,其實就是運動的物質。非物質界,其實就是絕對靜止的物質。靈魂界,其實就是我們平時說的精神界。對於靈魂,我們人類有不同的稱呼,比如,稱靈魂為:心、意、精、神、魂、魄、元神、元嬰、真心本性、如來、阿賴耶、真我等。

    五、在《道德經》里,對於道的來源,只是說了一句"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就是說,寫《道德經》的人,已經認識到有個道的存在,也認識到在物質界出現之前道就已經存在了,但是對於道是從哪裡來的,沒有解釋。寫《道德經》的人,或許當時已經明白道的來源而不願寫在這本書里,或許當時還沒有弄清楚道的來源。《道德經》,這部祖宗留給我們的經典,是我們認識生命、萬物真理真相的基礎性的知識,是入門的知識。因此在講課分享的時候,遲國平(老夫先生)才先講的《道德經》,而後講的《金剛經》和《論語》。《論語》老夫先生已經講完了。接著老夫先生會講《聖經》。最後,老夫先生會講《統一論》。將來,在《統一論》里,老夫先生會把他對生命、人生、萬物、宇宙的運作原理的認識分享給大家,這其中,就包括關於天道規則來源的內容,有興趣的朋友,請您關注。

熱點內容
在我國確定公司國籍的法律標準是 發布:2024-11-16 07:58:16 瀏覽:846
法碩非法學排名 發布:2024-11-16 07:51:15 瀏覽:995
新車交車確認表有法律效力嗎 發布:2024-11-16 07:38:06 瀏覽:960
道德經說兵 發布:2024-11-16 07:00:35 瀏覽:683
百民法學家百場報告會法治宣講活動 發布:2024-11-16 06:59:57 瀏覽:768
技術性貿易壁壘國際經濟法 發布:2024-11-16 06:56:16 瀏覽:286
參考文獻中行政法規的寫法 發布:2024-11-16 06:33:39 瀏覽:106
行政訴訟法追加被告通知書 發布:2024-11-16 06:31:28 瀏覽:91
刑法書全名 發布:2024-11-16 06:18:36 瀏覽:815
范健商法學第四版 發布:2024-11-16 05:51:04 瀏覽: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