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人與法治闡述

人與法治闡述

發布時間: 2024-06-25 00:09:36

A. 闡述一下道德法治課程怎樣綜合運用多種評價方式

關於道德與法治課程怎樣綜合運用多種評價方式的闡述如下:

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目的是培養學生正確的道德觀念和法律意識,讓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夠自覺遵守道德規范和法律法規,做一個遵紀守法、品德高尚的公民。為了促進知行合一,道德與法治課程可以運用多種評價方式,具體如下:

4、採用多元化評價方式:通過採用多種評價方式相結合的方法,綜合評價學生的道德素養和法律意識。評價方式可以是考試、社會實踐、自我評價、小組評價等,這種方式的優點是能夠充分棗腔反映學生的綜合素質,但缺點是評價結果可能比較復雜,需要綜合分析。

B. 如何認識柏拉圖早期的人治觀念和晚期向法治觀念的轉變

柏拉圖「正義」思想的發展。

正義的價值可以說是西方法治的基石,同樣,柏拉圖的法治思想是建立在他的正義觀基礎之上的。正義是一個經久不衰的話題,正義是具體多變的,美國著名的法學家博登海默把它描述為:「正義有著一張普洛透斯似的臉(a protean face),變幻無常,隨時間呈現不同形狀並且有極不相同的面貌」。

同樣,柏拉圖對於正義的闡述也經歷了一個發展變化的過程。柏拉圖早期的正義觀體現在《理想國》中,此時他對正義的論述與晚期在《法律篇》中對待正義的觀點有相當大的不同,早期的正義觀是精確、可具體計量的,有確切的定義,甚至是可以反證的,是一種實體正義的思想;而晚期則是一種程序正義的思想。

但在柏拉圖的晚年時期,它的法律思想開始轉變,由於統治國傢具有最高才智的人難以找到以及實踐中的挫折,他又提出了法治,並認為「法治國」是統治人類的第二等好的選擇,政治學是研究公共的善政治學是研究公共的善政治學是研究公共的善政治學是研究公共的善。

而為了實現公共的善而為了實現公共的善而為了實現公共的善而為了實現公共的善,單靠教育是不行的,因為人的本性只考慮個人利益而不是公共利益,所以必須有法律來制裁或者懲罰人們的不善行為。

柏拉圖後來論述的法治理論開創了西方法治理論的先河。

柏拉圖稱,法治的關鍵是樹立法律至高無上的權威,如果統治者可以不受法律制約,甚至可以以言代法,那麼不管在這個國度里有多少法律,也談不上什麼「法治」。法治的基礎基礎基礎基礎是節制。以法治國不僅要有法可依,還要做到人人自覺守法。普遍的守法觀念是實現法治的前提條件前提條件前提條件前提條件。

(2)人與法治闡述擴展閱讀:

柏拉圖重視統治者對智慧的運用,亞里士多德的法治思想浸透著對法律的推崇。但二者都是都是強調理性的作用,只是通過不同的治理手段而達到理性的目的而已。

柏拉圖的人治思想:柏拉圖《理想國》中一個核心觀點便是主張賢人政治,即「哲學王」統治。這種統治的基礎是學者所設想的知識精英統治社會的理想。

柏拉圖的賢人政治,主要依靠哲學家的智慧治理國家。《理想國》反復強調這種賢人政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而忽略了法。柏拉圖認為,哲學王通過知識進行統治,比法律同志具有很大優越性,法律遠不能和哲學家的智慧相比。

推崇人治,輕視法律是柏拉圖早年的思想特徵,但柏拉圖並沒有完全否認法律的作用能夠或根本不要法律,柏拉圖在以人治思想為特色的《理想國》中也論述法的問題。

C. 請聯系自身實際談談踐行法治的意義要求從個人和國家社會三個角度闡述

每個人都要遵守國家的法律,因為你只有遵守國家的法律,這個社會才能夠有序地運版轉,國家才能權夠呢,秩序正常,老百姓才能安居樂業,如果都不遵守法律的話,踐踏法律的話,那麼出門之後,大家就無法生活,整天生活在水深火熱,植物

D. 如何樹立群眾的法治意識和增強法治觀念

(一)推動全社會樹立法治意識,深入開展法治宣傳教育
1.抓「大」和抓「小」並舉,培養全民法治意識
首先,抓「大」,即注重黨員領導幹部和國家公職人員的法治思維、法治信仰的培養.這是全民守法的前提和關鍵.其次,抓「小」,把法治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進中小學課堂和教材.
在普法中要區分兩個重點:對公民普法要以樹立依法維權意識為重點;對公職人員普法應以嚴格依法為重點.
2.創新法治宣傳教育形式(針對以往普法的方法單一、形式主義問題)
首先,注重「參與度」與「互動性」.讓公眾參與法治各環節,在互動中放大宣傳教育效應.其次,從宣傳方式看,由單向灌輸向「整合性」「創新性」方式轉變.「整合性」即把普及法律知識與培育法治信仰、法制宣傳與法治實踐、法治教育與道德教育有機結合,重視法治示範創建活動.「創新性」增強新媒體作用,以多元、靈活方式創新普法的形式和內容.
3.以剛性約束培育法治精神
除了宣傳倡導,還須依靠剛性的約束機制和信息化手段.如通過公正宣判和以案說法等制度設計形成對全社會的威懾力和正向引導,培養全民守法意識.
(二)推進多層次多領域依法治理
依法治理是改進社會治理方式的內在要求,法治化程度越高,社會治理越接近善治.
首先,在基層組織和部門、行業各領域深化依法治理.旨在支持各類社會主體依法自我約束、自我管理.
其次,發揮社會規范在社會治理中的積極作用.依法治理不僅要依據法律法規,也要依靠鄉規民約、行業規章、團體章程等社會規范.即硬法和軟法並用.
再次,發揮人民團體和社會組織在法治社會建設中的積極作用.十八屆四中全會《決定》以一個自然段的文字來闡述社會組織如何在法治社會建設中發揮積極作用.
(三)建設完備的法律服務體系
為使公民信法、守法,就須以好的服務使民眾親法.為此要加強民生領域法律服務,完善法律援助制度,健全司法救助體系,從服務層面推進法治社會建設.
(四)健全依法維權和化解糾紛機制
首先,健全社會矛盾糾紛預防化解機制.為最大限度預防矛盾發生,要完善兩個機制:重大決策風險評估機制、完善民主決策的法定程序機制.為了最大限度把矛盾解決在基層和萌芽狀態,要創新和發揚「楓橋經驗」.其次,充分發揮不同糾紛解決制度的優勢.如發揮人民調解的民間性、成本低、方便快捷等特色;發揮仲裁的中立性、保密性和專業性特點.再次,建立完善各種糾紛解決制度的有機銜接、相互協調機制,形成工作合力和網路來強化糾紛解決的效果.
總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需要有豐厚的法治土壤,其中應蘊藏著全民知法、信法、用法、守法的養料,這就是我們要建設的法治社會.

E. 談一談你對法治的理解和認識

1996年3月17日 ,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批准了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綱要》.確立了「依法治國 ,建設社會主義法制國家」的治國方針 ,為我國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建設提出了新的、更高的目標和要求.這一方針的確立 ,必將對我國政治、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產生深遠的、全方位的影響 ,從而極大地推動我國社會主義民主與法制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黨的十五大報告中明確提出並精闢闡述了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治國方略與法制建設目標.這標志著社會主義依法治國理論日益走向成熟,社會主義依法治國實踐邁入更高階段.對於我們切實實行和堅持依法治國,實現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偉大理想,無疑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一、社會主義依法治國方略的確立. 依法治國,作為一種先進的治國方略與法律文化,是社會進步、社會文明的重要標志.依法治國不是從來就有的,而是一種與市場經濟、民主政治、相當發達的社會文化共存亡同興衰的社會現象. 社會主義國家不僅應當是人民真正當家作主的民主國家,而且也應當成為真正實行依法治國的法治國家.社會主義的依法治國必然是而且應當是人類歷史上全新的、最高歷史類型的依法治國.
二、社會主義依法治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作為一種理想的治國手段,依法治國是社會主義國家與資本主義國家都可運用的治國方略.但作為一種現實的政治制度,社會主義依法治國與資本主義依法治國有著根本的不同.社會主義依法治國是堅持社會主義道路的依法治國,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的法律保障.社會主義依法治國是堅持人民民主專政的依法治國,是實現人民民主的基本保證.
三、社會主義依法治國的基本要求. (一)具備完備的法律體系. 有法可依,是立法方面的要求.這是依法治國的法律前提,也是依法治國的首要環節.有法可依是指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需要法律調整的領域和方面都有良好的法律可以依據和遵循. (二)有法必依.有法必依是指一切政黨、國家機關、社會團體、企事業單位、公民都必須依法辦事.這是依法治國的中心環節.(三)執法必嚴. 依法治國的關鍵是執法,難點和重點也在執法.執法必嚴,是指執法機關和執法人員嚴格依照法律規定辦事,堅決維護法律的權威和尊嚴.另外司法獨立是法治社會的內在要求,對保證司法裁判的公平、正義,維護社會秩序,滿足社會成員對效益的需求,真正做到依法治國具有重要的意義.(四)違法必究.違法必究,就是要嚴格追究違法犯罪行為人的法律責任.這是依法治國的必要保證,是法律威嚴的重要體現.當前,在違法必究這個問題上,我們要堅決反對幹部搞特權、有責不究、重犯輕罰.鄧小平同志曾強調:「越是高級幹部子弟,越是高級幹部,越是名人,他們的違法事件越要抓緊查處,因為這些人影響大,犯罪危害大.」
求求你,打字挺累的!望採納,謝謝!嘻嘻!thanks!

F. 如何看待法治大於人治問題,並從歷史借鑒中闡述你的理由

法治大於人治是歷史的進步,是社會走向更加公平公正和自由的保障。
理由:在中國古代,封建皇權專制,皇帝憑自己的喜怒哀樂就可以隨意的獎賞、懲罰甚至是殺死大臣。上至王公貴族,下至黎民百姓,都沒有生命的保障。而實行法治,領導人的權力就受到了限制,他的一言一行都要在法律許可的范圍內。這是社會的進步,廣大人民的生命、財產等權利才能得到保障。

G. 法治、人治、禮治和德治的區別和聯系是什麼

區別:

1、概念不同

法治,謂根據法律治理國家,與「人治」相對。

人治是「法治」的對稱。又稱「賢人政治」,是關於依靠執政者個人的賢明治理國家的治國方式和理論主張。

德治是中國古代的治猜橘腔國理論,是儒家學說倡導的一種道德規范,被封建統治者長期奉為正統思想。

禮治是春秋戰國時期儒家主張以禮治國的思想學說。荀子認為,禮使社會上的人在貴賤、長幼、貧富等封建等級制中都有恰當的地位

2、理念不同

法治是依法治理國家,社會主要法制思想鄧小平所提出的觀點。

人治以人來治理國家,是封建主義社會的弊端,封建社會已經滅亡是不可行的。

禮治和德治是闡述的是同一個觀點,禮儀道德是衡量一個國家的基本准則,但是用禮儀和道德治理國家,那也就是說這個國家的法律沒有強制性了,如半夜睡覺不關門,人人如己。

3、來源不同

從某種意義上而言,法治、人治是個舶來詞。遍考我國現代之經、史、子、集,我們都無從找到"法治"這兩個字的組合。

如德治、禮治則是在我國傳統的著作如《禮記》等等中可以找到、證其淵源的。

聯系:

1、就中國政治思想發展本身而言,在中國近代以前專制、人治思想是政治思想的主流,而從中國近代鴉片戰爭開始則逐漸向民主、法治思想轉變,而德穗衫治貫穿社會生活。

2、法治社會是基於人、禮、德演變過來的,如果沒有了人文、缺少了禮儀更別說道德那也就是說法治不健全沒有了說服力只有強制性,可見法治是社會進步所產生的。

3、都是根據當伍亂時社會需要而產生的。

H. 實施依法治國,為什麼必須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因為法來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含自義主要包括三個方面:
(1)任何公民,不分民族、種族、性別、職業、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財產狀況、居住期限,都一律平等地享有憲法和法律規定的權利,也都平等地履行憲法和法律所規定的義務;
(2)公民的合法權益都一律平等地受到保護,對違法行為一律依法予以追究,決不允許任何違法犯罪分子逍遙法外;
(3)在法律面前,不允許任何公民享有法律以外的特權,任何人不得強迫任何公民承擔法律以外的義務,不得使公民受到法律以外的懲罰。

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才能保證社會的基本公平正義。

熱點內容
調節仲裁具有法律效力嗎 發布:2024-06-28 23:31:22 瀏覽:289
任命領導幹部任前法律知識考試 發布:2024-06-28 23:07:13 瀏覽:258
道德經綸 發布:2024-06-28 23:03:13 瀏覽:607
掛靠項目經理法律責任 發布:2024-06-28 22:47:39 瀏覽:380
代辦公司注銷法律責任 發布:2024-06-28 22:31:07 瀏覽:315
道德是成功的 發布:2024-06-28 22:14:47 瀏覽:660
聯系人承擔法律責任嗎 發布:2024-06-28 21:22:46 瀏覽:328
國際勞動法用工 發布:2024-06-28 19:09:57 瀏覽:520
反腐的法律法規 發布:2024-06-28 18:26:35 瀏覽:359
女性刑法老鼠鑽洞圖 發布:2024-06-28 18:05:25 瀏覽: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