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法治是相對於

法治是相對於

發布時間: 2024-06-26 14:53:34

㈠ 簡述"法治"和"人治"的區別

法制、法治以及人治是三個既有區別又有聯系的概念。

首先,從約定俗成的意義上說,法制和法治兩個概念的用法歷來不同。

法制是法律制度的簡稱,它是相對於政治制度、經濟制度、文化制度以及其他各種制度而言的。

法治則是與人治相對的一個概念:主張法治意味著否定人治,贊成人治則意味著反對法治。

法治和人治被人們在對立的意義上加以使用,在中外歷史上已經存在了幾千年。中國近代資本主義思想家政治家如孫中山等也倡導以民主政治和法治取代封建專制政治和人治,並有精闢論述。尤其是中國共產黨的歷任領導人中,也同樣是在與人治相對的意義上運用法治一詞。

其次,法制與法治兩個概念的內涵不同。法制的基本內涵是指法律以及與法律的制定和實施相關的各種制度(如立法制度、司法制度等)。法治的基本內涵是與人治不同甚至對立的一種治國理論和治國方略或原則。作為一種治國理論,法治和人治探討的是一個國家長治久安、興旺發達的關鍵問題。「法治論」認為,關鍵在於要有一套良好的法律制度,並予以充分實施;「人治論」則相反,認為關鍵在於國家領導人是不是賢明,「法律只能作為辦事的參考".主張法制並不意味著否定領導人可以發揮巨大作用,而是認為領導人賢明與否不應成為決定國家前途命運的關鍵所在。作為一種治國原則,「法治論」主張法律應有極大甚至無上的權威,不能聽任個人和組織的權威凌駕於法律之上;「人治論」則相反,它主張或默認組織和個人的權威高於法律的權威,權大於法。

再次,雖然法治與法制具有內在聯系,即實行法治必須要有法制。但我們不能說有了法制就必定有法治。從人類的政治法律實踐看,任何國家在任何時期都有這樣或那樣的法制,但卻不一定是在實行法治,如當年希特勒統治的德國和蔣介石統治的中國也有法制,但都不是在實行法治。

最後,即使在動態意義上理解「法制」,也與現代意義的「法治」相去甚遠。「法制」的動態含義即「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簡單地說就是有法可依,依法辦事。對此,我們可以提出兩方面的問題,一是有什麼法?「惡法"還是「良法」?二是如何才能保證做到「依法」?「依法」的程度如何?顯然,這些都是動態意義上的「法制」概念所不曾也無法回答的。與此不同,現代「法治」與民主政治密切相關,它不局限於形式或邏輯意義上考慮問題,不單純以「有法」、法律完備為滿足,還要求在價值層面上考慮法律的好壞,而且,作為現代「法治」的一個鮮明特徵,它還強調《憲法》和法律應該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威,任何組織和個人都不得凌駕於《憲法》和法律之上。因此,現代「法治」要求在法律制定和實施的各個環節上貫徹民主原則,實行立法權、司法權和行政權的分離和互相制約,嚴格做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體現法律的正當程序原則。

㈡ 法制與法治的聯系和區別

2014年10月20日,中國共產黨十八屆四中全會召開,首次以全會的形式專題研究部署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重大問題,要真正建立法治國家;從9月中旬開始,審計署全面開展了「審計法治宣傳月」活動,對憲法、審計法、審計法實施條例、國家審計准則等審計相關法律法規進行全面宣傳,進一步加強審計法治建設,「法治」與「法制」是具有一定內在聯系但內涵並不完全相同的兩個詞。

一、法制與法治的區別:

1、從概念和內涵上講。

法治是法律統治的簡稱,是指一個法律信念,內涵是一種治國理論、原則和方法,法治是相對於「人治」而言的,是對法制這種實際存在東西的完善和改造,是一種社會意識,屬於法律文化中的觀念層面;而法制是法律制度的簡稱,又稱為以法而治,內涵是指法律及相關制度,屬於制度的范疇,法制是一種正式的、相對穩定的、制度化的社會規范,是一種實際存在的東西。

2、從產生和發展上講。

①法制的產生,並不意味著法治的誕生;

②法治的產生和發展不與所有國家直接相聯系,只在民主制國家才存在法治;而法制的產生和發展卻與所有國家直接相聯系,在任何國家都存在法制。

3、從基本要求上講。

法治的基本要求是嚴格依法辦事,法律在各種社會調整措施中具有至上性、權威性和強制性,不是當權者的任性;而法制的基本要求是各項工作都法律化、制度化,並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

4、從實行的主要標志上講。

實行法治的主要標志,是一個國家的任何機關、團體和個人,包括國家最高領導人在內,都嚴格遵守法律和依法辦事;而實行法制的主要標志,是一個國家從立法、執法、司法、守法到法律監督等方面,都有比較完備的法律和制度。

5、從核心意義上講。

法治的核心意義是強調社會治理主體的自覺性、能動性和權變性;法制的核心意義是強調社會治理規則(主要是法律形式的規則)的普適性、穩定性和權威性。

二、法制與法治的聯系:

1、法治是法制的立足點和歸宿,法制的發展前途必然是最終實現法治;

2、法制是法治的基礎和前提條件,要實行法治,必須具有完備的法制制度,法治的實施必須建立在法制之上;

3、法制與法治都是法律文化中的重要內容,都是人類文明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

㈢ 法制和法治的根本區別在於

法律分析:法制是法律制度的簡稱,屬於制度的范疇,是一種實際存在的東西;而法治是法律統治的簡稱,是一種治國原則和方法,是相對於「人治」而言的,是對法制這種實際存在東西的完善和改造。法治是指一個法律信念,在某一社會中,法律具有凌駕一切的地位。所謂「凌駕一切」,指的是不單只任何人都必需遵守、甚至是管治機構的包括制訂者和執行者本身亦需要,而法律本身亦被賦與一個非常崇高的地位,不能被輕慢。法制又稱為以法而治,即法律是政府管理國家、管理社會的工具。與法治相比,法制側重在法律的使用上,是法律工具主義。但如果就法律的目的而言,就是為人們提供一個尋求公正的平台和框架,但法制的實質仍然不能擺脫政權凌駕於法律之上的信念。法治的實施必須建立在法制上。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序言 本憲法以法律的形式確認了中國各族人民奮斗的成果,規定了國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務,是國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全國各族人民、一切國家機關和武裝力量、各政黨和各社會團體、各企業事業組織,都必須以憲法為根本的活動准則,並且負有維護憲法尊嚴、保證憲法實施的職責。

㈣ 法治與法制的區別究竟在哪兒

法治與法制既有聯系也有區別。聯系在於實行法治需要有完備的法律制度。區別在於:法制相對於政治制度、經濟制度,法治則相對於人治;法制內涵是指法律及相關制度,法治內涵則相對於人治的治國理論、原則、方法。 法治。是相對於人治而言。一種貫徹法律至上、嚴格依法辦事的治國理論、原則和方式。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1)要有健全、可行的法律;(2)這種法律要有至高無上的權威,要得到普遍的服從和遵守,核心是依法辦事。法治思想最早是我國古代法家為反對儒家的「九治」提出的,那時「法」的含義是君主制定嚴令臣民遵守的政策和法令,是實行君主集權,以維護封建階級的統治地位。古希臘的亞里士多德也很重視法律,認為法治的意義在於普遍遵守法律,法律是由公眾制定的,眾人比任何個人都可能做出較好的判斷。

法制。泛指法律和制度的總稱。統治階級以法律化、制度化的方式管理國家事務,並嚴格依法辦事的一種原則,也是統治階級按照自己的意志通過國家權力建立的用以維護本階級專政的法律和制度。其基本含義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任何國家都有法,但不一定有法制。法制在不同國家其內容和形式不同。在君主制國家,君主之言即為法;在資本主義國家,雖然排除了奴隸制、封建制國家法制的專制性質,但資產階級受階級本性的局限,當有的法律規定不符合本階級的利益時,就加以破壞,因此,不可能有真正法制。只有徹底消滅剝削制度,實現人民民主的社會主義國家,才能真正實現社會主義法制。

㈤ 娉曟不鏄鐩稿逛簬浜烘不鑰岃█鐨勶紝鍏舵牳蹇冩槸錛堛錛夈

銆愮瓟妗堛戱細C
渚濇硶娌誨浗錛屾槸紺句細涓諱箟娉曟不鐨勬牳蹇冨唴瀹癸紝涔熸槸鎴戜滑鍏氶嗗間漢姘戞不鐞嗗浗瀹剁殑鍩烘湰鏂圭暐銆傚疄璺佃瘉鏄庯紝渚濇硶娌誨浗鏄瀹炵幇鍥藉墮暱娌諱箙瀹夌殑鏍規湰淇濊瘉錛屾槸鍙戝睍紺句細涓諱箟姘戜富鏀挎不鐨勫繀鐒惰佹眰銆

㈥ 法制和法治的區別

法律分析:1、法制相對於政治制度、經濟制度,法治則相對於人治;

2、法制內涵是指法律及相關制度,法治內涵則相對於人治的治國理論、原則和方法。法制一詞,通常在兩種意義上使用:泛指國家的法律和制度。法律既包括以規范性文件形式出現的成文法,如憲法、法律和各種法規,也包括經國家機關認可的不成文法,如習慣法和判例法等。制度指依法建立起來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各種制度。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第五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實行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

國家維護社會主義法制的統一和尊嚴。

一切法律、行政法規和地方性法規都不得同憲法相抵觸。

一切國家機關和武裝力量、各政黨和各社會團體、各企業事業組織都必須遵守憲法和法律。一切違反憲法和法律的行為,必須予以追究。

任何組織或者個人都不得有超越憲法和法律的特權。

㈦ 法治最終目的

法治最終的目的是充分尊重和擴展人權。
法治的目的是人,法治的最高價值取向和終極目標應該是人的價值的最高目標,即人的全面發展、全面人性的培育。法治通過對人的行為、社會關系的調節,創造有利於人全面發展的良好法治環境,促進並最終實現人的全面發展。
法治是相對於人治而言的,即用法律治理。因此,要說法治的目的,首先要明白法律是什麼,法律的最高價值要求是什麼,只有知道了法的價值追求才能看清法治目標,什麼是法律,法律是國家制定或認可的,具有階級意志,代表統治階級利益,調整社會成員權利義務關系的社會行為規范。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五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實行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國家維護社會主義法制的統一和尊嚴。一切法律、行政法規和地方性法規都不得同憲法相抵觸。一切國家機關和武裝力量、各政黨和各社會團體、各企業事業組織都必須遵守憲法和法律。一切違反憲法和法律的行為,必須予以追究。任何組織或者個人都不得有超越憲法和法律的特權。第二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力屬於人民。
人民行使國家權力的機關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
人民依照法律規定,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和文化事業,管理社會事務。
第三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家機構實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則。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都由民主選舉產生,對人民負責,受人民監督。
國家行政機關、監察機關、審判機關、檢察機關都由人民代表大會產生,對它負責,受它監督。
中央和地方的國家機構職權的劃分,遵循在中央的統一領導下,充分發揮地方的主動性、積極性的原則。

熱點內容
從行政法學看闖黃燈 發布:2024-12-28 08:35:22 瀏覽:121
哪些是行政法律關系 發布:2024-12-28 08:11:07 瀏覽:685
故意的刑法 發布:2024-12-28 07:58:32 瀏覽:566
法官亂判怎麼投訴 發布:2024-12-28 07:54:41 瀏覽:292
體育法學題 發布:2024-12-28 07:05:30 瀏覽:745
刑事訴訟法279條解釋 發布:2024-12-28 06:33:07 瀏覽:967
司考筆記民法 發布:2024-12-28 06:28:50 瀏覽:887
貴大復試經濟法 發布:2024-12-28 06:21:42 瀏覽:789
罪惡與道德 發布:2024-12-28 06:19:23 瀏覽:533
浦東法院萬里 發布:2024-12-28 06:13:45 瀏覽: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