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綸
『壹』 讀道德經5000遍會是什麼樣的人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其中有兩部經典,知道的人多,而讀過的人少,讀完並能融會貫通的更是少之又少,這兩部經書就是《易經》和《道德經》,其中《道德經》為老子所寫,洋洋5000多字,蘊含無窮的人生哲理。
甚至連儒家的創始人老子,專門向老子求道,回來之後,向自己的弟子感嘆道:
「鳥,吾知其能飛;魚,吾知其能游;獸,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為罔,游者可以為綸,飛者可以為矰。至於龍,吾不能知其乘風雲而上天。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邪!」
有人說:讀過《道德經》的人,便是一場智慧修行,連「橫眉冷對千夫指」的狂人魯迅也曾經說過:
不讀《道德經》就不知道中國文化,不知道宇宙的真諦!
歷史上,讀懂《道德經》,得大智慧的人不多,但個個都是人中龍鳳,並做出一番驚天動地的事業。
而在書法藝術方面,更是歷歷可數,大家耳熟能詳的趙孟頫,就是其中一人!
他在63歲時手抄的全本《道德經》,字體工整秀麗,筆法穩健,獨具風格,現作為「鎮館之寶」,收藏於故宮博物院。
後世一些人對趙孟頫評價極低,認為他是「漢奸、貳臣」,甚至像傅山等人,因人廢字,說他的書法是「因熟而俗」,「媚而無骨」!
永遠不要低估讀過《道德經》的人!
趙孟頫的境界,非讀了幾本儒家學識的人所能理解,他雖為前朝王孫,沒有選擇「以死殉國」愚忠的道路,而是為了黎明百姓,直接去面見元朝的皇帝忽必烈。
忽必烈見趙孟頫才氣豪邁,神采煥發,驚為:「神仙中人」,讓他位坐右丞葉李之上,朝廷重要文書,均請他來起草!
趙孟頫用自己才氣和智慧,征服元朝好幾任皇帝,讓他們放下手中屠刀,善待百姓,為了黎明百姓,他不計毀譽,周旋於元代各個官員之中!
按《道德經》所言,這是「上善若水」的智慧,寧願自居下流,藏垢納污來包容一切!
據說,曾經的好友,礙於面子接待了他,等他走後,讓人去把他坐過的椅子扔掉,表示對他的輕蔑和厭惡。
面對別人的種種誤解,他說:「吾出處之計,瞭然定於胸中矣,非苟為是棲棲也。」
死,對一個人來說,太簡單了,以死明志,是光榮,但不是偉大!而真正的偉大,以拯救「天下蒼生」,忍辱負重活下去。
正如羅曼.羅蘭說:
世界上只有一種真正的英雄主義,那就是認清生活的真相後,依然熱愛生活。
而讀懂《道德經》的趙孟頫,就是一位真正的英雄!
英雄也是人,在元朝當官,不是他本意,其內心非常痛苦和苦悶,他把這種苦悶用在書法和繪畫上,獨創「趙體」,超越宋人,和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並列為楷書四大家!
他主張向晉唐學習,高舉「復古」大旗,以一己之力,扭轉了宋代以後書法的頹靡之風!被後人譽為「元人冠冕」,影響元、明、清三代,甚至一直延續到今天!
馬宗霍先生評價道:
元趙子昂以書法稱雄一世,落筆如風雨,一日能書一萬字,名既振,天竺有僧數萬里來求其書,歸國中寶之。
趙孟頫一生鍾愛《道德經》,並多次抄寫,尤其是晚年所書的這卷《道德經》時,已達「人書俱老」的境界,書法結體嚴謹,筆畫精到,字字精美,精工中透靜穆之氮,穩健中露靈動之神,全卷洋洋灑灑小楷5000多字,首尾精力充沛,似一氣呵成,著實驚人,堪稱其小楷書之精品。
這里特別向大家推薦趙孟頫63歲所書《道德經》全卷的高清復製品,期待您的喜歡!
『貳』 老子《道德經》相關的故事有哪些
與老子相關的故事x0dx0a按《史記》載:老子者,楚苦縣厲鄉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伯陽,謚曰聃,周守藏室之史也。孔子適周,將問禮於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與骨皆已朽矣,獨其言在耳。君子得其時則駕,不得其時,則蓬累升顫余而行(蓬累,箬笠也,首戴之而行,言無車蓋也。)。吾聞之,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驕氣與多欲,態色與淫志,是皆無益於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者,若是而已。孔子去,謂弟子曰:鳥、吾知其能飛。魚、吾知其能游。獸、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為網。游者可以為綸。飛者可以為_。至於龍,吾不能知其乘風雲而上天。吾今見老子,其猶龍耶。老子修道德,其學以自隱無名為務。居周久之,見周之衰,乃遂去。至關,關令尹喜曰:子將隱矣,強為我著書。於是老子遂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餘言,而去,莫知所終。老子生周定王三年,母孕八十年而生,生而皓首,故稱老子。x0dx0ax0dx0a老子生於公元前 570年左右,約比孔子大二十歲,是他的老師。老聃是王族,《左傳·定公四年》說:「武王之母弟八人,周公為大宰,康叔為司寇,聃季為司空,五叔無官。」家族世襲周朝司空之職。《史記·管蔡世家》說:「武王既崩,成王少,周公旦專王室,封季載於冉。」冉即聃,因此季載又君稱聃季——聃國的君主,老聃就是這一事實的繼承人,因此又官稱老君。聃季是成王的叔氏族,因此也是昭公十二年甘悼公要去除的成王叔氏聃季族人的老陽子。老是對文王老兒子聃季族的族稱,老子本名老陽子,字來,學稱陽子,爵稱伯陽,師稱老子(子學家),官稱老聃或老君,隨王子朝攜典籍奔楚國曲仁里時字稱老萊子。因封地在南之沛澤——聃國彭地(開封一帶),後人又稱他地主名老彭和彭祖。「李耳」是漢武帝反黃老之道時,對「聃季」兩字各去一半的貶義反稱,無先漢依據。老子曾任周景王司空,「單氏取周」後離周去秦問祖歸宗,死於秦國。x0dx0ax0dx0a老子騎青牛x0dx0ax0dx0a我們現在所見到的《道德經》,在戰國時韓非子稱為《周書》,在秦時《呂氏春秋·注》稱為《上至經》,在漢時則直呼《老子》,《史記》始稱「老子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漢景帝以黃子、老子義禮改子為經,楊雄《漢志·蜀王本紀》說「老子為關尹喜著《道德經》」,《邊讓老子銘》說「見迫,遺言道德之經。」可見,對老子文最早的稱謂,是韓非子的《周書》。周時,晉國師曠稱此舉為「修《義經》」,周太子晉說是「立義治律」。最近,安徽渦陽縣鄭店村考古發掘出老子在楚國時居地,有關尹墓和聖母墓及聖人老子石像,有春秋時陶制吵滾井壁及「敕撰」「混元降誕」等殘片。x0dx0ax0dx0a依據這些線索,我們很容易找到《周書》——老子文與兩千五百二十年前周景王「鑄無射」鍾的關系:因為當時各諸侯國抄寫鑄在圓鍾上的《周書》順序和六書文字不同,造成流傳到現在的漢墓帛書《德經》先於《道經》而其它傳本《道經》先於《德經》,以及文字等差異的根本原因。其它理由無解。x0dx0ax0dx0a老子的社會哲理博大精深,主張辨而不辯、知無創有、公乃王,目的是完善社會精神和機遇建設,他是古今少有的社會辨證邏輯大師。x0dx0ax0dx0a六、老子故事x0dx0ax0dx0a1、老子降生x0dx0ax0dx0a公元前577年夏六月,宋國國君共公去世,右師華元執掌國政。以左師魚石為首的桓氏宗族久有謀政之心,無奈共公在位,不得其手。今見共公去世,欲乘機起事。由於謀事不密,走漏風聲,被以華元為首的戴氏宗族逐出宋國。此後洞鄭,即任向戎為左師、老佐為司馬、樂裔為司寇;立新君,這就是宋平公。x0dx0ax0dx0a魚石率桓氏宗族一行二百餘人逃往楚國,客居楚國三年。公元前573年夏六月,楚國起兵伐宋,攻克宋國的彭城(今江蘇徐州),封魚石、魚府守城,並留下三百乘戰車協助鎮守。x0dx0ax0dx0a宋平王為此召朝臣議事,問道:「敵強我弱,楚兵侵佔彭城,是我心腹!如坐視不理,後患無窮!誰願為我拔此要塞?」話音剛落,班中走出一人道:「愚臣願往!」平王一看,只見此人身高丈二,濃眉大眼,闊腮寬肩,威武雄健,原來是司馬老佐。華元表示憂慮,對平王說:「魚石狡詐,魚府兇殘,彭城盤踞著楚國戰車三百、守卒三千,力量很強。司馬雖藝高膽大、剛健勇猛,恐難必勝。」老佐據理說道:「魚石,蛀書之蟲也;魚府,縛雞之犬也。有何懼哉!老佐願攜家小以圍彭城,城不克臣不歸!」平王允諾。遣老佐為上將軍,率二萬人馬去收復彭城。x0dx0ax0dx0a話說宋國圍住彭城,日夜攻打。老佐英勇威武,身先士卒,使得宋軍士氣大振,不到半月,彭城守軍便危在旦夕。一日,魚石、魚府在城上督戰,見宋軍人多如蟻,個個奮勇,架梯登城,人人爭先;又見一員大將銀盔銀甲、金戈白馬,馳騁於疆場之上,調兵遣將。一楚將問道:「這位宋將是誰?」魚石答道:「是新任司馬、圍兵主將老佐。」楚將紛紛議論說:「攻城主將,不在軍後觀敵了陣,卻突於軍前左馳右騁,怎能不鼓舞士氣!如此看來,彭城太危險了!」但魚石是個有心計的人,他又對部下說:「事將成而敗,事將敗而成,歷史上有不少例子,怎知我軍必敗?老佐英勇雄武,身先士卒,這是他成功之本;剛愎自用,目中無人,這又是他失敗之根。又怎知他的軍隊必勝?」楚將問:「左師好像成竹在胸,有什麼好計策?」魚石回答說:「兩軍相對,帥在前還是在後,要見機行事。現在宋兵攻城,主將突出在前,冒著箭矢而馳騁,這是兵家的大忌呀!我有一條小計,如果照計行事,宋軍成敗,還很難說。」x0dx0ax0dx0a原來魚石是讓部下放暗箭,射殺老佐,老佐正在軍前督戰,忽然飛來一箭,入胸五寸。不幸墜馬身亡。宋軍群龍無首,潰不成軍,四散逃竄。x0dx0ax0dx0a老佐眷屬正處宋營軍帳中,有侍女、十數家將、數十侍衛。忽聞老佐陣亡,又見潰軍如潮湧來,眾家將急忙駕車,保老夫人奔逃。且戰且逃,至傍晚,追兵雖x0dx0ax0dx0a鹿邑太清宮玄元殿(懸李鵬書匾「老子故里」x0dx0ax0dx0a已不見,但老夫人身旁僅剩下兩名侍女、一位駕車家將了。家將不敢稍停,披星戴月,摸黑前行,慌不擇路,沿西南方向奔去。第二日天明時分,來到一個偏僻村莊,向村民問去宋都之路,均搖頭說不知。家將只知應向西行,豈知早已偏南。一行四人繞小道,行程七日,仍不見宋都,卻來到了陳國相邑(今河南鹿邑東)。正行之時,老夫人突覺腹中疼痛。原來老夫人已有七月身孕,老佐為踐君前諾言,以必勝之心攜眷出征。此時兵敗,老夫人又有喪夫之悲,亡命他國,心中焦慮,身體疲勞,以至腹中胎動,疼痛難忍。侍女驚慌無措,家將忙停車於路旁,奔至村中尋一老婦前來。不過幾刻時光,只聽篷車之內響起「哇哇」哭聲,一個早產男嬰出世,這便是老佐之子——老子。老子降生,體弱而頭大,眉寬而耳闊,目如深淵珠清澈,鼻含雙梁中如轍。因其雙耳長大,故起名為「聃」;因其出生於庚寅虎年(公元前571),親鄰們又呼之曰小狸兒,即「小老虎」之意。因江淮間人們把「貓」喚作「狸兒」,音同「李耳」。久而久之,老聃小名「狸兒」便成為大名「李耳」一代一代傳下來了。x0dx0ax0dx0a接生老婦見母子可憐,讓一行五口住進自己家中。老丈以開葯店為生,陳姓,人稱陳老爹,所以都稱老婦為陳媽媽。陳媽媽膝下無兒無女,為人厚道熱情,讓出三間西廂房,留老夫人一家居住。老夫人在危難之際,遇此善良之人,心中感激不盡;雖說戰亂中顛沛流離,畢竟出於大戶人家,隨身攜帶細軟尚夠度日。加之家將常幫陳老爹營生,二位侍女料理家務,老幼五口,日子過得也還滋潤。從此,宋國戰將老佐的妻兒便在陳國住了下來。x0dx0ax0dx0a2、聰穎少年x0dx0a老聃自幼聰慧,靜思好學,常纏著家將要聽國家興衰、戰爭成敗、祭祀占卜、觀星測象之事。老夫人望子成龍,請一精通殷商禮樂的商容老先生教授。商容通天文地理,博古今禮儀,深受老聃一家敬重。x0dx0a一日,商容教授道:「天地之間人為貴,眾人之中王為本。」老聃問道:「天為何物?」先生道:「天者,在上之清清者也。」老聃又問:「清清者又是何物?」先生道;「清清者,太空是也。」「太空之上,又是何物?」先生道:「太空之上,清之清者也。」「之上又是何物?」「清之清者之上,更為清清之清者也。」老聃又問。「清者窮盡處為何物?」先生道:「先賢未傳,古籍未載,愚師不敢妄言。」夜晚,老聃以其疑惑問其母,母不能答;問家將,家將不能言。於是仰頭觀日月星辰,低首思天上之天為何物,徹夜不能寐。x0dx0a又一日,商老先生教授道:「六合之中,天地人物存焉。天有天道,地有地理,人有人倫,物有物性、有天道,故日月星辰可行也;有地理,故山川江海可成也;有人倫,故尊卑長幼可分也。有物性,故長短堅脆可別也。」老聃問道:「日月星辰,何人推而行之?山川江海,何人造而成之?尊卑長幼,何人定而分之?長短堅脆,何人劃而別之?」先生道:「皆神所為也。」老聃問道。「神何以可為也?」先生道:「神有變化之能。造物之功,故可為也。」老聃問:「神之能何由而來?神之功何時而備?」先生道:「先師未傳,古籍未載,愚師不敢妄言。」夜晚,老聃以其疑惑問其母,母不能答。問家將,家將不能言。於是視物而思,觸物而類,三日不知飯味。x0dx0a又一日,商先生教授道:「君者,代天理世者也;民者,君之所御者也。君不行天意則廢,民不順君牧則罪,此乃治國之道也。」老聃問道:「民生非為君也,不順君牧則其理可解。君生乃天之意也,君背天意是何道理?」先生道:「神遣君代天理世。君生則如將在外也;將在外則君命有所不受。君出世則天意有所不領。」老聃問道:「神有變化之能,造物之功,何以不造聽命之君乎?」先生道:「先聖未傳,古籍未載,愚師不敢妄言。」夜晚,老聃以其疑惑問其母,母不能答;問家將,家將不能言。於是求教相邑之士,踏遍相邑之土,遇雨不知濕,迎風不覺吹。x0dx0a一日,商老先生教授道:「天下之事,和為貴。失和則交兵,交兵則相殘,相殘則兩傷,兩傷則有害而無益。故與人利則利己,與人禍則禍己。」老聃問道:「天下失和,百姓之大害也,君何以不治?」先生道:「民爭,乃失小和也;失小和則得小禍,然而君可以治也。國爭,乃失大和也;失大和則得大禍,大禍者,君之過也,何以自治?」老聃問:「君不可自治,神何以不治?」先生道:「先哲未傳,古籍未載,愚師不敢妄言。」夜晚,老聃以其疑惑問其母,母不能答;問家將,家將不能言。於是,遍訪相邑之士,遍讀相邑之書,遇暑不知暑,遇寒不知寒。x0dx0a3、入周求學x0dx0a商老先生教授三年,來向老夫人辭行道:「老夫識淺,聃兒思敏,三年而老夫之學授??x0dx0a今來辭行,非老夫教授無終也,非聃兒學之不勤也。實乃老夫之學有盡。聃兒求之無窮,以有盡供無窮,不亦困乎?聃兒,志遠圖宏之童也;相邑,偏僻閉塞之地也。若欲剔璞而為玉,需入周都而求深造。x0dx0a周都,典籍如海,賢士如雲,天下之聖地也,非入其內而難以成大器。「老夫人聞聽此言,心中犯難:一乃聃兒年方十三,宋都尚且難返,去周都豈不如登九天?二乃老氏只留此根,怎放心他孤身獨行?正猶豫不知怎麼回答,不料先生已猜知其為難處,忙說:「以實相告,老夫師兄為周太學博士,學識淵博,心胸曠達,愛才敬賢,以樹人為生,以助賢為樂,以薦賢為任。家養神童數位,皆由民間選來。不要衣食供給,待之如親生子女。x0dx0a博士聞老夫言,知聃兒好學善思,聰慧超常,久願一見。近日有家僕數人路經此地,特致書老夫,意欲帶聃兒去周。此乃千載難逢之良機,務望珍惜!」老夫人聽後,不禁悲喜交集。喜先生保薦,使聃兒有緣入周,登龍門有路;悲母子分別,何日能見?思至此,好似聃兒已在千里之外,不覺心酸難抑,潸然淚下。老聃撲人母親懷中,泣言道:「母親勿須傷心,聃兒決不負老師厚望,待我業成功就,定然早日來接母親!」說罷,母子二人相抱而泣。x0dx0a哭之良久,母子二人轉而為喜,拜謝先生舉薦之恩。三天後,全家與商老先生送老聃至五里之外。老聃一一跪拜,上馬隨博士家僕西行而去。老夫人遙望聃兒身影遠去,方才鬱郁入車,悶悶返回。」x0dx0a老聃入周,拜見博士,入太學,天文、地理、人倫,無所不學,《詩》《書》《易》《歷》《禮》《樂》無所不覽,文物、典章、史書無所不習,三年而大有長進。博士又薦其入守藏室為吏。守藏室是周朝典籍收藏之所,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書,汗牛充棟,無所不有。老聃處其中,如蛟龍游入大海,海闊憑龍躍;如雄鷹展翅藍天,天高任鳥飛。老聃如飢似渴,博覽泛觀,漸臻佳境,通禮樂之源,明道德之旨,三年後又遷任守藏室史,名聞遐邇,聲播海內。x0dx0a4、孔子問禮x0dx0a老聃居周日久,學問日深,聲名日響。春秋時稱學識淵博者為「子」,以示尊敬,因此,人們皆稱老聃為「老子」。x0dx0a公元前538年的一天,孔子對弟子南宮敬叔說:「周之守藏室史老聃,博古通今,知禮樂之源,明道德之要。今吾欲去周求教,汝願同去否?」南宮敬叔欣然同意,隨即報請魯君。魯君准行。遣一車二馬一童一御,由南宮敬叔陪孔子前往。老子見孔丘千里迢迢而來,非常高興,教授之後,又引孔丘訪大夫萇弘。萇弘善樂,授孔丘樂律、樂理;引孔丘觀祭神之典,考宣教之地,察廟會禮儀,使孔丘感嘆不已,獲益不淺。逗留數日。孔丘向老子辭行。老聃送至館舍之外,贈言道:「吾聞之,富貴者送人以財,仁義者送人以言。吾不富不貴,無財以送汝;願以數言相送。當今之世,聰明而深察者,其所以遇難而幾至於死,在於好譏人之非也;善辯而通達者,其所以招禍而屢至於身,在於好揚人之惡也。為人之子,勿以己為高;為人之臣,勿以己為上,望汝切記。」孔丘頓首道:「弟子一定謹記在心!」x0dx0a行至黃河之濱,見河水滔滔,濁浪翻滾,其勢如萬馬奔騰,其聲如虎吼雷鳴。孔丘佇立岸邊,不覺嘆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黃河之水奔騰不息,人之年華流逝不止,河水不知何處去,人生不知何處歸?」聞孔丘此語,老子道:「人生天地之間,乃與天地一體也。天地,自然之物也;人生,亦自然之物;人有幼、少、壯、老之變化,猶如天地有春、夏、秋、冬之交替,有何悲乎?生於自然,死於自然,任其自然,則本性不亂;不任自然,奔忙於仁義之間,則本性羈絆。功名存於心,則焦慮之情生;利慾留於心,則煩惱之情增。」孔丘解釋道:「吾乃憂大道不行,仁義不施,戰亂不止,國亂不治也,故有人生短暫,不能有功於世、不能有為於民之感嘆矣 」x0dx0a老子道:「天地無人推而自行,日月無人燃而自明,星辰無人列而自序,禽獸無人造而自生,此乃自然為之也,何勞人為乎?人之所以生、所以無、所以榮、所以辱,皆有自然之理、自然之道也。順自然之理而趨,遵自然之道而行,國則自治,人則自正,何須津津於禮樂而倡仁義哉?津津於禮樂而倡仁義,則違人之本性遠矣!猶如人擊鼓尋求逃跑之人,擊之愈響,則人逃跑得愈遠矣!」x0dx0a稍停片刻,老子手指浩浩黃河,對孔丘說:「汝何不學水之大德歟?」孔丘曰:「水有何德?」老子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此乃謙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為百穀王者,以其善下之,則能為百穀王。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此乃柔德也;故柔之勝剛,弱之勝強堅。因其無有,故能入於無間,由此可知不言之教、無為之益也。」孔丘聞言,恍然大悟道:「先生此言,使我頓開茅塞也:眾人處上,水獨處下;眾人處易,水獨處險;眾人處潔,水獨處穢。所處盡人之所惡,夫誰與之爭乎?此所以為上善也。」老子點頭說:「汝可教也!汝可切記:與世無爭,則天下無人能與之爭,此乃效法水德也。水幾於道:道無所不在,水無所不利,避高趨下,未嘗有所逆,善處地也;空處湛靜,深不可測。善為淵也;損而不竭,施不求報,善為仁也;圜必旋,方必折,塞必止,決必流,善守信也;洗滌群穢,平準高下,善治物也;以載則浮,以鑒則清,以攻則堅強莫能敵,善用能也;不舍晝夜,盈科後進,善待時也。故聖者隨時而行,賢者應事而變;智者無為而治,達者順天而生。汝此去後,應去驕氣於言表,除志欲於容貌。否則,人未至而聲已聞,體未至而風已動,張張揚揚,如虎行於大街,誰敢用你?」孔丘道:」先生之言,出自肺腑而入弟子之心脾,弟子受益匪淺,終生難忘。弟子將遵奉不怠,以謝先生之恩。」說完,告別老子,與南宮敬叔上車,依依不捨地向魯國駛去。x0dx0a回到魯國,眾弟子問道:「先生拜訪老子,可得見乎?」孔子道:「見之!」弟子問。「老子何樣?」孔子道:「鳥,我知它能飛;魚,吾知它能游;獸,我知它能走。走者可用網縛之,游者可用鉤釣之,飛者可用箭取之,至於龍,吾不知其何以?龍乘風雲而上九天也!吾所見老子也,其猶龍乎?學識淵深而莫測,志趣高邈而難知;如蛇之隨時屈伸,如龍之應時變化。老聃,真吾師也!』」x0dx0a論養生經x0dx0ax0dx0a話說老聃隱居宋國沛地,自耕而食,自織而衣。豈知其名,無足自行,慕其名者接踵而至,求問修道之方,學術之旨,處世之要,於是其弟子遍天下。x0dx0ax0dx0a有個弟子名庚桑楚,深得老子之道,住在北部畏壘山上。住三年,畏壘之地民風大變:男耕而有粟可食,女織而有衣可穿,各盡其能,童叟無欺,百姓和睦,世間太平。眾人慾推庚桑楚為君主。庚桑楚聞之,心中不悅,意欲遷居。弟子不解,庚桑楚道:「巨獸張口可以吞車,其勢可謂強矣,然獨步山林之外,則難免網羅之禍;巨魚,張口可以吞舟,其力可謂大矣,然躍於海灘之上,則眾蟻可以食之。故鳥不厭天高,獸不厭林密,魚不厭海深,兔不厭洞多。天高,鳥可以飛矣;林密,獸可以隱矣;海深,魚可以藏矣;洞多,兔可以逃矣。皆為保其身而全其生也。保身全生之人,宜斂形而藏影也,故不厭卑賤平庸、」x0dx0ax0dx0a庚桑楚弟子中有一人,名南榮 ,年過三十,今日聞庚桑楚養生高論,欲求養生之道。庚桑楚道:「古人曰:土蜂不能孵青蟲,越雞不能孵鴻鵠,各有所能,各有所不能也。桑楚之才有限,不足以化汝,汝何不南去宋國沛地求教老聃先生?」南榮 聞言,辭別庚桑楚,頂風冒雪,行七日七夜而至老聃居舍。x0dx0ax0dx0a南榮 拜見老聃,道:「弟子南榮 ,資質愚鈍難化,特行七日七夜,來此求教聖人。」老聃道:「汝求何道?」「養生之道。」老聃曰:「養生之道,在神靜心清。靜神心清者,洗內心之污垢也。心中之垢,一為物慾,一為知求。去欲去求,則心中坦然;心中坦然,則動靜自然。動靜自然,則心中無所牽掛,於是乎當卧則卧,當起則起,當行則行,當止則止,外物不能擾其心。故學道之路,內外兩除也;得道之人,內外兩忘也。內者,心也;外者,物也。內外兩除者,內去欲求,外除物誘也;內外兩忘者,內忘欲求,外忘物誘也。由除至忘,則內外一體,皆歸於自然,於是達於大道矣!如今,汝心中念念不忘學道,亦是欲求也。除去求道之欲,則心中自靜;心中清靜,則大道可修矣?蹦先?聞言,苦心求道之意頓消。如釋重負,身心已變得清涼爽快、舒展曠達、平靜淡泊。於是拜謝老聃道:「先生一席話,勝我十年修。如今榮 不請教大道,但願受養生之經。」x0dx0ax0dx0a老聃道:「養生之經,要在自然。動不知所向,止不知所為,隨物捲曲,隨波而流,動而與陽同德,靜而與陽同波。其動若水,其靜若鏡,其應若響,此乃養生之經也。」南榮 問道。「此乃完美之境界乎?」老聃道:「非也。此乃清融己心,入於自然之始也。倘入完美境界,則與禽獸共居於地而不以為卑,與神仙共樂於天而不以為貴;行不標新立異,止不思慮計謀,動不勞心傷神;來而不知所求,往而不知所欲。」南榮 問道:「如此即至境乎?」老聃道。「未也。身立於天地之間,如同枯枝槁木;心居於形體之內,如同焦葉死灰。如此,則赤日炎炎而不覺熱,冰雪皚皚而不知寒,劍戟不能傷,虎豹不能害。於是乎禍亦不至,福亦不來。禍福皆無,苦樂皆忘也。」x0dx0a再授孔丘x0dx0ax0dx0a話說孔丘與老聃相別,轉眼便是十七八年,至五十一歲,仍未學得大道。聞老聃回歸宋國沛地隱居,特攜弟子拜訪老子。x0dx0ax0dx0a老子見孔丘來訪,讓於正房之中,問道:一別十數載,聞說你已成北方大賢才。此次光臨,有何指教?」孔丘拜道:「弟子不才,雖精思勤習,然空游十數載,未入大道之門。故特來求教。」老子曰:「欲觀大道,須先游心於物之初。天地之內,環宇之外。天地人物,日月山河,形性不同。所同者,皆順自然而生滅也,皆隨自然而行止也。知其不同,是見其表也;知其皆同,是知其本也。舍不同而觀其同,則可游心於物之初也。物之初,混而為一,無形無性,無異也。」孔丘問:「觀其同,有何樂哉?」老子道:「觀其同,則齊萬物也。齊物我也,齊是非也。故可視生死為晝夜,禍與福同,吉與凶等,無貴無賤,無榮無辱,心如古井,我行我素,自得其樂,何處而不樂哉?」x0dx0ax0dx0a孔丘聞之,觀己形體似無用物,察已榮名類同糞土。想己來世之前,有何形體?有何榮名?思己去世之後,有何肌膚?有何貴賤?於是乎求仁義、傳禮儀之心頓消,如釋重負,無憂無慮,悠閑自在。」老子接著說:「道深沉矣似海,高大矣似山,遍布環宇矣而無處不在,周流不息矣而無物不至,求之而不可得,論之而不可及也!道者,生育天地而不衰敗、資助萬物而不匱乏者也;天得之而高,地得之而厚,日月得之而行,四時得之而序,萬物得之而形。」孔丘聞之,如騰雲中,如潛海底,如入山林,如沁物體,天我合為一體,己皆萬物,萬物皆己,心曠而神怡,不禁贊嘆道:「闊矣!廣矣!無邊無際!吾在世五十一載,只知仁義禮儀。豈知環宇如此空曠廣大矣!好生暢快,再講!再講??老子見孔丘已入大道之門,侃侃而談道:「聖人處世,遇事而不背,事遷而不守,順物流轉,任事自然。調和而順應者,有德之人也;隨勢而順應者,得道之人也。」孔丘聞之,若雲飄動,隨風而行;若水流轉,就勢而遷。喜道:「悠哉!閑哉!乘舟而漂於海,乘車而行於陸矣。進則同進,止則同止,何須以己之力而代舟車哉?君子性非異也,善假於物也!妙哉!妙哉!再講!再講??老子又道:「由宇宙本始觀之,萬物皆氣化而成、氣化而滅也。人之生也,氣之聚也;人之死也,氣之散也。人生於天地間,如白駒過隙,忽然而已矣。萬物之生,蓬蓬勃勃,未有不由無而至於有者;眾類繁衍,變化萬千,未始不由有而歸於無者也。物之生,由無化而為有也;物之死,由有又化而為無也。有,氣聚而可見;無,氣散而不可見。有亦是氣。無亦是氣,有無皆是氣,故生死一氣也。生者未有不死者,而人見生則喜,見死則悲,不亦怪乎?人之死也,猶如解形體之束縛,脫性情之裹挾,由暫宿之世界歸於原本之境地。人遠離原本,如遊子遠走他鄉;人死乃回歸原本,如遊子回歸故鄉,故生不以為喜,死不以為悲。得道之人,視生死為一條,生為安樂,死為安息;視是非為同一,是亦不是,非亦不非;視貴賤為一體,賤亦不賤,貴亦不貴;視榮辱為等齊,榮亦不榮,辱亦不辱。何故哉?立於大道,觀物根本,生死、是非、貴賤、榮辱,皆人為之價值觀,亦瞬時變動之狀態也。究其根本,同一而無別也。知此大道也,則順其變動而不縈於心,日月交替,天地震動、風吼海嘯、雷鳴電擊而泰然處之 。」x0dx0ax0dx0a孔丘聞之,覺已為鵲,飛於枝頭;覺己為魚,游於江湖:覺己為蜂,采蜜花叢;覺已為人,求道於老聃。不禁心曠神達,說:「吾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今五十一方知造化為何物矣!造我為鵲則順鵲性而化,造我為魚則順魚性而化,造我為蜂則順蜂性而化,造我為人則順人性而化。鵲、魚、蜂、人不同,然順自然本性變化卻相同;順本性而變化,即順道而行也;立身於不同之中,游神於大同之境,則合於大道也。我日日求道,不知道即在吾身,!」言罷,起身辭別。
『叄』 白話老子《道德經》第六十九章:吾不敢為主而為客;不敢進寸而退尺
老子在這一章節,強調謙遜低調,不要認為自己有多麼了不起,甚至妄想出來自己很能幹;任何事情都要強行出頭,結果一頭扎進去,才發現事情並沒有想像得那麼容易,面子上反而掛不住;不如事先低調一些,事先讓一讓他人,往往更容易取得成就。
下面來看看這一章節的內容:
用兵有言,吾不敢為主而為客:用兵的人這樣說,我從來不敢主動進攻,而往往採取守勢。
不敢進寸而退尺:不敢前進一步,寧可後退一尺;正所謂「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你要先行,就讓給你;等人都走光了,我舒舒服服地晃盪著出來,不在乎爭搶那一分一秒。
是謂行無行:實際上要採取行動,而看上去不行動。
攘(rǎng)無臂:擼起袖子,要打架;打算出手了,而又無出手相,使得對方沒有任何准備。
扔無敵:面臨敵人,此時此刻又實力不允許,明明感到恐懼,但是從容不迫,羽扇綸巾;就像諸葛亮的空城計:
魏國派司馬懿進攻蜀國街亭,諸葛亮派馬謖(sù)駐守失敗;司馬懿率兵乘勝直逼西城,諸葛亮無兵迎敵,但沉著鎮定,大開城門,自己在城樓上彈琴唱曲;司馬懿懷疑有埋伏,引兵退去。
執無兵:雖然打算出兵,卻不像出兵樣子,使得對方放鬆警惕。
遭遇禍患再沒有比輕敵更大的了,輕敵幾乎喪失了我的法寶。
那麼什麼是寶?
就是老子自己說的,吾有三寶,那個吉祥三寶: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兩軍實力相當的時候,驕傲自滿,以為輕松取勝的偏偏就輸了;另外一方,深思熟慮,不敢輕舉妄動,對戰爭就認真,謀劃就縝密;抱著這樣的心態,甚至能夠以少勝多,以弱勝強。
赤壁之戰,曹操率二十萬順江而下,因為輕敵,結果輸給了僅僅五萬之眾的孫劉聯軍。
老子在這一章節,強調謹慎的重要性,不要自以為是,以為任何事物都能夠一帆風順,這是錯誤理念,往往摔跟頭,往往失敗之後一蹶不振。
只有提前認定,這個世界並不是這么完美的,不是所有人都必須對你友善,碰到的事情,沒這么容易處理;反而能夠回到現實,一步一個腳印踏踏實實地去做,這樣會取得成功;當然對於成功,也要事先有心理准備;成功並不是這么簡單的,可能需要一路披荊斬棘,踩著泥坑前行,就能夠長期堅持下去。
始終抱著「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理念來為人處世,解決問題,分析問題,接受問題,放下問題。
『肆』 《道德經》第十一章中的「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是什麼意思
意思是:用三十根輻條製造的一個車輪,當中空的地方可以用來裝車軸,這樣才有了車的作用。
本文出自《道德經》第十一章,與第十章合起來看主要講有無交通而生利用的道理,為後文的無為而治的具體細節做鋪墊。
道德經簡介:
《道德經》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名著之一,對傳統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刻影響[3]。《道德經》,春秋時期老子(李耳)的哲學作品,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
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並分為81章。
《道德經》,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傳說是春秋時期的老子(李耳)所撰寫,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
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並分為81章 。
文本以哲學意義之「道德」為綱宗,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而多以政治為旨歸,乃所謂「內聖外王」之學,文意深奧,包涵廣博。
《道德經》文本以哲學意義之「道德」為綱宗,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而多以政治為旨歸,乃所謂「內聖外王」之學,文意深奧,包涵廣博,被譽為萬經之王。
《道德經》的總字數因為版本不同而有所差異:馬王堆帛書,甲本為5344字,乙本為5342字(外加重文124字)。
今本,河上公《道德經章句》為5201字(外加重文94字),王弼《老子道德經注》為5162字(外加重文106字),傅奕《道德經古本》為5450字(外加重文106字)。
現代《道德經》通行本,是以王弼所注,字數為5162字。
『伍』 《道德經》第十五章 善為道者,微妙玄達
《道德經》第十五章:古之善為道者,微妙玄達,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qiǎng]為之容。曰:豫呵【a】其若冬涉水,猶呵其若畏四鄰,嚴呵其若容(客),渙呵其若凌釋,敦呵其若朴,混呵其若濁,曠呵其若谷。濁而靜之徐清,安以動之徐生。保此道不欲盈,夫唯不欲盈,是以能敝而不成。
豫,是指大象。
猶,是一種生性多疑的猴子。
蔽而不成:蔽,是隱藏的意思,蔽而不成是有所欠缺,不能圓滿。
用我們的俗話說,高人有以下幾種人格魅力:
1、謹慎,豫呵[a其若冬涉水 。老子形容悟道的人,像過冬天結冰的河一樣,(老子生活在中原地帶,所以冰不像東北那樣厚),所以很小心,老子形容悟道之人做事那種謹慎的狀態,這種狀態就像「匠人精神」,就是全神貫注、集中精力去完成一項工作,在追求極致的工作中,提升自己的心性;變得越來越純粹,進入一種無我的狀態。
2、警惕,猶呵其若畏四鄰, 像生性多疑的猴子,隨時提防著鄰國來侵犯。不是真的怕,是尊重。
3、庄嚴,嚴呵其若容(客),講究儀容,隨時都像要去作客一樣。
4、灑脫,渙呵其若凌釋, 像春暖花開,大河解凍一般,浩浩盪盪,冰面變成冰塊,冰塊又融化成水。(懂道的人,他知道時機的重要性,遇到結冰,他知道等到春天自然會融化,而不是冬天結冰就想在冬天消除它,怎麼消除啊?用刀劈?用火燒?小冰塊還行,那黃河裡的冰靠人為是不太可能做到的。這就比如我們遇到事情,有些事情當時雖然很難受,但是時機未到是解不開的,時間是化解一切的良葯,等時機到了,一切迎刃而解了。
5、純朴。敦呵其若朴, 純朴的反義詞是什麼?浮誇、華麗、奢靡,你看前幾年領導戴個幾十萬的名表被眼尖的網友扒出來,這領導被免職了,前幾年的兩會,網友都在關注誰拎著名牌包包,當初那些拎名牌包包的現在都銷聲匿跡了。
6、深沉,混呵其若濁, 喜怒哀樂深藏於心,不形於色,表面上什麼都看不出來。
7、豁達,曠呵其若谷。像空曠的山谷一樣。
對照以上七點,看看我們能做到幾點呢?
濁而靜之徐清,安以動之徐生。
《傅佩榮細說老子》中的解釋「誰能在渾濁中安靜下來,使它漸漸澄清?誰能在安定中活動起來,使它出現生機?」
在復雜多變、誘惑迷茫的面前,你能不能保持內心的寧靜,在一成不變的安定生活、安逸狀態中,你能不能活動起來,讓它重新展現生機?
保此道不欲盈,夫唯不欲盈,是以能敝而不成。
上一章的「道」是「不可至計」的,這一章善為道者亦是深不可識的。
「為道」關鍵在「使靜」、「使生」;「葆道」之原則在於「不欲盈」。最終目的達到「敝而不成」的狀態,其實也就是「道沖」的狀態,「虛而不屈 動而愈出」。
第四十一章所說的五個「大」——「大白若辱,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是從大自然現象中發現的辯證規律。
第四十五章所說的五個「大」——「大成若缺,大盈若沖,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則主要是從人生現象中發現的辯證規律。
「大成」是最圓滿有成就的人;大盈」是 最充實富有的人; 「大直」是 最正直無私的人;「大巧」是 最靈敏善巧的人;「大辯」是最有雄辯有口才的人。
這是最完美的、最理想的人格形象,這些都是指人的本質內涵,可它的外在表現卻恰恰相反,最圓滿的人看上去好像有欠缺,最富有充實的人看上去好像有空虧,最正直無私的人看上去好像彎曲不直,最靈巧的人看上去好像很笨拙,最有口才、最雄辯的人看上去好像說話遲鈍。為什麼呢?
一是因為「和光同塵」,自己雖然太圓滿、太完善了,但並不鋒芒畢露。「木秀於林,風必摧之」,他們總是隱含才華,與眾人打成一片,與眾人相融合,這樣才是真正的圓滿、完善。這是在俗世中保持圓滿的一種策略。
二是因為「物極必反」,月滿則虧,日盈則昃,人太圓滿了也會盛極而衰,走向反面,所以經常有意地有欠缺,做人做事留有餘地,不要達到極點,萬事不要做絕,這正是在自我人生中保持圓滿的一種策略。
曾國藩被譽為晚清「中興第一名臣」,可謂是滿腹經綸、功成名就,而他偏偏將自己鍾愛的書房取名為「求缺齋」。 任何事情不能追求圓滿,有一點欠缺,才有持續改善的空間,才有不竭的人生動力。其實,「求缺齋」名字蘊含著一種哲學隱涵,其中別有深意。老子在《道德經》中說,「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其意思是最大的成功、最完美的東西,好像也有缺陷,但它的作用永遠不會衰竭。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沖,其用不窮。」:「成」和「缺」是相對的,「盈」和「沖」也是相對的。最高的境界就是反樸歸真,就是由燦爛歸於平淡。修養成就到了最高的境界,反而虛懷若谷,表現出很空虛不足的樣子。豐盈到了極處,反而顯得空空如也。但是表現盡管如此,實際上卻是「不弊」和「不窮」的,這是它們與一般的「缺」和「沖」最本質的區別。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是指做事要留有餘地,使自己進退自如,也使自己的事業得以持續發展。
前兩天5.20小滿節氣,中國人把它叫作小滿,就是忌諱「太滿」,我們常說「謙受益,滿招損」、「物極必反」,因此在我們的二十四節氣命名上,有一個獨特的現象,有小暑必有大暑,有小雪必有大雪,有小寒必有大寒,唯獨有小滿卻無大滿。這也暗合了老子的為道思想「保此道不欲盈,夫唯不欲盈,是以能敝而不成」。
《易經》一共64卦,第63卦既濟就是圓滿,而最後一卦第64卦是未濟卦,是不圓滿。接下來又從乾坤二卦開始,循環往復,生生不息。
這是不是也說明「夫唯不欲盈,是以能敝而不成」?
『陸』 一次有意義的《道德經》解讀
講好老子故事,凝聚正能量
傳播老子聲音,展示新形象
——題記
今天上午太清宮景區迎來了一批特殊的遊客,他們來自南陽孔子學院的國學生,穿著漢服,在景區形成了一道靚麗的風景線,腦海里蹦出這樣一句話:穿老子服飾,游老子故里,享精彩人生。他們的漢服上印有孔子學院四個字,每個人都帶著紙和筆,恍惚間我看到她們搖頭晃腦讀《道德經》的場景,又彷彿我穿越了2000多年,回到了當時孔子來鹿邑問禮的場景……
或許是機緣巧合,又彷彿是冥冥中註定由我來為他們講解。每次講解除了介紹景區的景點外,會穿插一些《道德經》的名言警句。而今天打破了以往的講解風格。主要講解老子的生平,孔子問禮老子和老子《道德經》,穿插講解景區的景點,結合這次遊客做的這種突破,還贏得了老師和同學們的歡迎,感到無比的高興和自豪。
昨天突發奇想找一本關於《道德經》的電子版書籍,希望跟同樣喜歡《道德經》的朋友一起拆書,結果電子書沒找到,看到了老子《道德經》裡面對於很多名詞的解釋,通俗易懂就記了下來,結果今天就派上了用場,真的是無巧不成書。比如
1.上善若水
是指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樣,澤被萬物而不爭名利,出自老子《道德經》第八章:上善若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物,故幾於道。
近義詞:大善若水、善氣迎人
反義詞:下惡如流、下善伐人
可做名詞,例如南歌子和美麗,還在於它的設計理念——上善若水。
2.和光同塵
是指不露鋒芒,與世無爭的平和處世方法。出自道德經第四章和第56章
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
近義詞是與世無爭、混俗和光
反義詞是鋒芒畢露
和光同塵,可作謂語,定語含貶義。
例如李老自從遭到挫折以後,就不再拋頭露面了,和光同塵,默默的度過了20多年。
3.慎終如始
是指謹慎收尾,如同開始時一樣。指始終要謹慎從事。出自老子第64章,慎終如始,則無敗事。
近義詞有慎終如初,善始善終等
反義詞有虎頭蛇尾等
可作謂語定語,例如防意如城,遠離腐敗築堤壩,慎終如始,恪守桑榆重晚節。
4.上德不德
是指具備上德的人,因任自然,不表現為形式上的德,出自老子第38章,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
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無為而有以為
近義詞有大象無形
上德不德可作謂語,定語。
例如《隋書.徐則傳》:可道非道,常道無名。上德不德,至德無盈。
5.上德若谷
是指,具有崇高道德的人,胸懷如同山谷一樣深廣,可容納一切。出自老子道德經第41章。
夷道若颣,上德若谷。
近義詞有上善若水、虛懷若谷。
上德若谷可做謂語,賓語,狀語,
朱總理是一個非常自信的人,同時又謙遜坦誠,上德若谷。在新加坡為期三天的正式訪問中,這種令人欽佩的品德再次展露無遺。
或許第一次聽這種解讀,他們記得非常認真。有個小朋友問我「道」字怎麼寫?先寫首,然後走之,就是知行合一,思想和行為統一。我們不是一味地讀死書,而是學以致用。
到猶龍洞的時候,跟她們講了老子五次問禮於老子的場景,第二次是在東周王城洛陽,孔子向老子發出了猶龍之贊。
孔子適周,將問禮於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與骨皆已朽矣。獨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時則駕,不得其時則蓬累而行。吾聞之,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嬌氣與多欲,態色與淫志,是皆無益於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
大意:你說的這個東西,說這話的人與骨頭都已經腐爛了,只是他的話還在罷了,而且一個真正的君子運氣來了,時運濟了就採取行動,假如時運不好,沒有人用你也無濟於事。蓬累而行意思是鋪蓋卷兒頂在頭上,雙手扶著走了,這段話描寫的非常好。
我聽曾經聽說過,真正一個非常會做生意的商人,他自己不顯露,不像是暴發戶一樣,他把他的東西都藏起來,好像什麼都沒有,只有暴發戶才顯露。一個真正有德行的人,她的外表容貌看起來笨笨的,你現在動不動就談禮,把你驕傲的氣先去掉,然後你這種多欲的心態也改掉,還有就是一副我很有學問的樣子。孟子也說富貴不能淫,你真正大富大貴了不顯露出來,把你的外表和驕傲的神色去掉,把你這么高的志向,志向高的不得了去掉,因為它對於你本身一點用處都沒有,我能告訴你的就是這樣了。
孔子從魯國到楚國的首都得多遠,帶著弟子跑過去了,老子當著人家弟子的面子,就給他一頓罵,任何人都會拂袖而去,可是孔子出來以後說了這樣一段千古流傳的話:「鳥吾知其能飛,魚吾知其能游,獸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為罔,游者可以為綸,飛者可以為繒,至於龍,吾不知其何以乘風雲而上天也,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也。」我說完不過他們沒有聽懂,後來給她們用大白話解釋了一遍。
根據這段記載,儒家絕不承認,因為孔子吃鱉太大了。別說是儒家就連一起來的老師也不認同。但歷史記載的明明白白,不管怎麼樣,我們不講孔子吃鱉這件事,我們想一想,這兩位聖人多麼了不起,孔子尤其了不起,不遠千里跑去問禮——執弟子禮,結果被這么罵了一通,但孔子出門說了這樣一段話恭維老子,後人恭維別人,就說會說,其猶龍也!出典就是出自這個地方,所以當我們吃了癟子,應該學孔子,對於責備我們的人,我們多恭維,反而顯得出我們有胸襟。所以小朋友們,以後對於責備我們老師或者父母,一定要多恭維奧!不僅要顯示出我們的胸襟,還要及時改正,向老子和孔子一樣,做一個博學多識的人。
在世界文化的群山中,老子文化是最高的一座山。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站在智慧巨人的肩膀上,我們才能看得更遠。在講解的過程中,每提到一句話,小朋友們不僅把整個章節背下來,還可以說出第幾章,賦予孩子一個「經典」的生命背景,可以開啟生命的無窮智慧。在兒時背會《道德經》將終身受用不盡。
但希望他們在背誦的過程中,能夠學以致用,我最喜歡《道德經》里的一句話是,「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什麼意思呢?
我給他們還舉了幾個例子,比如說他們手中拿的杯子,各式各樣,我們都說杯子的外觀、杯子的性能、杯子材質等等,我們都在強調感觸到的等等,但是老子說了,杯子真正有用的不是外在,而是圍出來的空。
再比如說我們上課的教室,我們看到的是門、窗、牆、頂,但這些其實是沒有用的,能用的還是圍出來的空。沒有中間的空,大家怎麼能在裡面學習?
最後總結出來,「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你看不到的東西才是可以用的東西,我們一下子就理解了有用和無用之間的轉化。
我們的講解即將結束了,但我們的學習將不會停止。活到老學到老!我們都知道老子不僅是鹿邑的,周口的,河南的,也是中國的世界的,弘揚老子文化是我們每一個人義不容辭的責任,我相信在我們大家共同的努力下,弘揚老子文化,讓老子文化引領天下,讓全中國和全世界的人都了解和學習道家文化,一定可以早日實現。講解結束以後小朋友們執弟子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