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機關的立法監督是
❶ 權力機關對行政立法的監督應當是
權力機關對行政立法的監督形式有兩種:
1、事前監督。指權力機關對行政機關的立法活動在所立之法效力之前所進行的監督。這是最主要的立法監督形式,主要針對授權立法而言的。可以從以卜幾個方面考慮:
(1)行政機關是否具備行政立法主體資格。只有具備行政立法主體資格,才能進行相應的行政立法活動。我國具備行政立法主體資格的有國務院、國務院各部委,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省、自治區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人民政府及國務院批準的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
(2)是否在立法許可權范圍內行使立法權。行政機關行使行政立法權,必須是在授權范圍內進行,不能超越法律所規定的許可權范圍。同時授權應是有嚴格的限制,不能無限制的授權,否則造成行政權力的極度擴張,最終導致行政專橫。
(3)是否遵循相應的立法程序。嚴格的立法程序是正確進行行政立法的有效保障。按照立法程序進行立法,既能防止受領導者個人意志的影響,又可使立法程序規范化。一般而言,如果遵循程序正義,則其結果也是止義的。國務院2001年底頒布的「亍政法規制定程序條例》專門對立法程序問題作了規定。
(4)內容是否違背憲法和法律。行政立法屬授權立法,以憲法和法律為依據,因而其內容不得有與憲法和法律相抵觸之處,否則無效。這是行政立法過程中最易出現問題的地方,特別是地方政府在立法過程中易出現此類情況,一旦出現則屬實質違法,因而無效。
(5)上下級行政機關所立之法是否矛盾和沖突。在我國,地方國家行政所立之法不得與國務院所立之法相抵觸,否則無效。
2、事後監督。事後監督是指對已經生效的行政法規、規章和地方性法規在適用過程中,對其合憲性和合法性產生懷疑而進行審查監督的過程。權力機關對行政立法事後監督的主要
形式是審查行政立法行為,撤銷與憲法、法律相抵觸的行政法規或規章。
❷ 立法監督是
法律分析:立法監督是指國家立法機關依據憲法對國家行政機關所實施的監督,在實行"三權分立"憲法原則的國家中,國家權力被分為立法、行政、司法三個部分,分別由三個國家機關獨立行使,三者之間保持一種互相牽制,互相約束的制衡關系,國家立法機關、司法機關對行政機關起著監督制約作用。立法監督的方式主要有: 第一,改變或撤銷政府制定的同憲法、法律相抵觸的行政法規、決定和命令。 第二,聽取和審議政府工作報告。 第三,審查和批准政府的國民經濟計劃和社會發展規劃、財政預算決算、以及它們的執行情況的報告。 第四,對政府機關及其主要領導人提出質詢和詢問。 第五,視察和檢查政府工作。 第六,組織對特定問題的調查。 第七,罷免或撤銷有關人員職務。 第八,受理人民群眾對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的申訴、控告、檢舉和意見。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組織法》 第五條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行使國家立法權,決定重大事項,監督憲法和法律的實施,維護社會主義法制的統一、尊嚴、權威,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
❸ 行政立法監督的主要方式
法律分析:我國目前立法監督的方式如下:
1、改變或撤銷政府制定的同憲法、法律相抵觸的行政法規、決定和命令;
2、聽取和審議政府工作報告;
3、審查和批准政府的國民經濟計劃和社會發展規劃、財政預算決算、以及它們的執行情況的報告;
4、對政府機關及其主要領導人提出質詢和詢問;
5、視察和檢查政府工作;
6、組織對特定問題的調查;
7、罷免或撤銷有關人員職務;
8、受理人民群眾對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的申訴、控告、檢舉和意見。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
第六十八條 行政法規起草工作完成後,起草單位應當將草案及其說明、各方面對草案主要問題的不同意見和其他有關資料送國務院法制機構進行審查。國務院法制機構應當向國務院提出審查報告和草案修改稿,審查報告應當對草案主要問題作出說明。
第六十九條 行政法規的決定程序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組織法的有關規定辦理。
第七十條 行政法規由總理簽署國務院令公布。有關國防建設的行政法規,可以由國務院總理、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共同簽署國務院、中央軍事委員會令公布。
第七十一條 行政法規簽署公布後,及時在國務院公報和中國政府法制信息網以及在全國范圍內發行的報紙上刊載。在國務院公報上刊登的行政法規文本為標准文本。
❹ 多項選擇題 在我國行政立法機關的監督,主要通過下途徑( )加以實現的.
在我國行政立法機關的監督,主要通過下途徑(撤銷 ,備案聽證制度 )加以實現的。
行政立法是指立法機關通過法定形式將某些立法權授予行政機關,行政機關得依據授權法(含憲法)創制行政法規和規章的行為。它通常具有兩方面的內容:①國家行政機關接受國家立法機關的委託,依照法定程序制定具有法律效力的規范性文件的活動。②國家行政機關依照法定程序制定有關行政管理規范性文件的活動。亦稱「准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