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44章道德經

44章道德經

發布時間: 2021-01-07 05:43:29

㈠ 對於老子的(道德經)第四十章的內容為何為道德經整本書的中心思想有何見解

《道德經》和《系辭》都是兩個聖人對萬年以前的太極圖的解釋。證據是:《道德經專》中有很多證據,屬但是,那些太深奧,我說出來人們也不懂。我舉兩個最淺顯明白的例子,這一看便明白。二十二章專門評論太極圖的結構,這個結非常簡單明白,這是一個例子。三十九章專門評論太極圖的巨大功能,只要人們利用太極圖,整個宇宙都和諧,這還不明白嗎?這是第二個例子。

㈡ 道德經中四十二章

《道德經》第四十二章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由無名大道化生混沌元氣,由元氣化生陰陽二氣,陰陽之相和,生天下萬物。

㈢ 道德經第四十五章、四十六章,帶拼音

第四十五章
Dà chéng ruò quē qí yòng bù bì
大成若缺, 其用不弊。
dà yíng ruò chōng qí yòng bù qióng
大盈若沖, 其用不窮。
dà zhí ruò qū dà qiǎo ruò zhúo dà biàn ruò nè
大直若屈, 大巧若拙, 大辯若訥。
záo shèng hán jìng shèng rè
躁勝寒, 靜勝熱,
qīng jìng wéi tiān xià zhèng
清靜為天下正。

第四十六章
Tiān xià yǒu dào què zóu má yǐ fèn
天下有道, 卻走馬以糞。
tiān xià wú dào róng mǎ shēng yú jiāo
天下無道, 戎馬生於郊。
huò mè dà yú bù zhī zú jiù mò dà yú yù dé
禍莫大於不知足; 咎莫大於欲得。
gù zhī zú zhī zú cháng zú yǐ
故知足之足, 常足矣。

希望能幫助到您~

㈣ 道德經,第四十章是什麼

四十章;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內
要想了解道的存在就要從事容物的反面去觀察它,道是以柔和謙下為作用而產生萬物的[所以水的特性接近於道],天下萬物始於一,一又是從空無為體的道中產生的.[有的反面既是無和第一句的反者道之動相合]

㈤ 老子道德經《第四十一章》的詳細註解和翻譯

第四十一章 不被人笑不為「道」 《道德經》第四十一章原文: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颣。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真若渝。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夫唯道善貸且成。 我們先來看看什麼叫做「士」?南懷瑾先生說,古代選拔人才十取其一,要麼讀書,要麼做事,這個被取的人就稱作「士」。范慎的《說文》解釋曰:「事可事者為士」。可見,「士」應該是高於一般的「民」的(當然,春秋中期前的民被稱為「小人」),應是屬於智慧型的一類人。但「智慧」也是有高低的。所以,這類有智慧的人又分作「上士」、「中士」、「下士」。「上士」是有較高智慧的人,「中士」是有一般智慧的人,「下士」是更低一等智慧的人。因為智慧不同,所以他們對「道」的了解也不同:「道德」品行高一點,聽到「大道」便會積極行動,身體力行,努力按照「道」的要求去做,「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等智慧的人聽到了「道」,便會將信將疑,若有若無,受到鞭策,他便動一下,一旦鞭子放下來,他又呆在了那裡;那些較低等智慧的「下士」們,聽到了「道」,就會認為它空洞迂腐,甚至加以嘲笑,就好像我們今天拾到一份錢交給警察叔叔一樣,「下士」們的嘴裡肯定會發出「呵呵」的陰陽怪氣。這些「有事可事」的「士」們尚且笑得如此,那些「無事可事」的「小人」們不更得把鼻子笑歪了嗎?其實,我個人認為,「小人」們的笑遠比那些「下士」們的笑來得更可愛、更單純。孔子周遊列國,沒有一個國家能接受他的治國思想,然而最終儒家的思想卻成為一代又一代的統治方略;曹雪芹的《紅樓夢》起初被認為風月雜情、難登大雅之堂,然而最終卻成了中國古典小說中的奇葩;梵高的畫,生前幾乎一文不值,今天卻成為世界繪畫中的最高峰。這些人在當時不也是被很多人「笑」嗎?其實,在我們身邊也有很多被笑的人或事:當你全身心投入你的事業或追求的時候,是不是也經常聽到背後的「嘰嘰」聲呢? 面對這些笑,最主要的是我們應該怎麼辦?是放棄自己的理想和追求,止住他們的笑,還是停下來和他們一起再去笑別人呢?這都不是真正的求道之士的做法。最好的做法就是:要笑隨他笑,我自巋然不動。什麼是「偉大」?偉大就是能否在他人的笑中能否堅守自己的偉大。愛因斯坦因沉迷於研究,披著一條毯子遊走於校園而被人笑;畢加索因堅守自己印象派畫法而窮困潦倒被人笑;王安石因讀書廢寢忘食,鬍子上爬出虱子而被人笑……但他們無不走向了自己事業的高峰。我們是否可以換個說法:嘲笑往往是與偉大、崇高並行的,有目標、有追求、被嘲笑的人往往才是幸福的。也許,你家資巨億、身纏萬貫,可你真的認為你幸福嗎?每當夜深人靜的時候,你是否也聽得到自己靈魂的嘆息呢? 大道超凡脫俗,與眾不同,但是它又來源於世俗,只不過我們這些庸俗的看不懂罷了。大家都知道安徒生的童話《皇帝的新裝》,皇帝光著屁股趾高氣昂的遊行,多麼明顯的事實啊!可全城人除了孩子就是愣看不明白,這就叫「明道若昧」;哥白尼創建了「日心說」一樣,他不僅遭到了教會的攻擊和反對,甚至把他的擁躉布魯諾給活活的燒死了。本來是先進的、能引導科學甚至是人類社會前進的「道」,可往往被那些俗人認為是低劣的、退步的東西,這就是「明道若退」;「道」是要經過時間和實踐甚至是生命來檢驗的,那些「下士」們又怎麼能得「道」呢?「道」本來是一條平坦順暢的康莊大路,在那些「下士」們的眼裡卻是疙疙瘩瘩的,這就叫「夷道若颣」。對於這條「道」,他早就在自己的意識里掛上了此路不通的牌子,更談不上孜孜以求了。上面那些如此看「道」的人,他能有所「德(得)」嗎? 首先我們得再回過頭來看看「德(得)」是什麼?老子說,他像一條山谷,表面雖狹窄卻能廣納萬物,正如最純的白,看上去像是灰灰的一樣。說道這里,不由得想到了一位玩玉朋友的說過的話:最好的白玉,看上去像是灰灰的,但用燈光打上去,它卻晶瑩透亮,這種玉才是玉中的上品。「德(得)」也是如此,表面上狹窄低下,可它所包含的「用」卻是無窮無盡的。「德(得)」看上去不足、不深厚,可它又是最博大、最充盈的。真如我們生活中所看到的越是有學識、有修養的人,他越是謙虛,甚至你給他講一加二等於三這樣的道理,他都表現出一副潛心求教的樣子。堅定剛直的「德(得)」好像偷偷摸摸、苟苟且且的。如司馬遷受宮刑之辱,苟且存活,但他卻「德(得)」到了史學家們的頂禮膜拜。 「德(得)」看起來變化不斷,可他卻是最質朴純正;它表面上看起來稜角分明,可他最會通融權變;「德(得)」就像木工做一件精美的大器物一樣,它需要我們用一生的時間去追尋。然而,「德(得)」一旦養成,它就像我們對著山谷大聲喊出的聲音一樣,即使漸行漸遠,也餘音裊裊,終生受用。「德(得)」是廣闊無邊的,正如最大的形狀是沒有形狀一樣,只要你不斷地追尋,他就會不斷擴充,使你的生命和靈魂變得越加的廣闊。「德(得)」又像「道」一樣渺小無名,甚至潛藏於草芥之間,不被人們認識、更不被人們認同,甚至還找來了「下士」們嘲笑。然而,唯有這樣而「德(得)」的「道」才能善於輔佐萬物、成就萬物。所以說「上士聞道,勤而行之;勤而行之,善貸且成」。最後,扣一下題吧!我自求道你來笑,要笑隨便笑。你若不笑,我又怎能稱得「道」?哈哈,補上一笑。

㈥ 求道德經第七十四章的全文翻譯

第七十四復章
原文:民不畏制死,奈何以死懼之?若使民常畏死,而為奇者,吾得執而殺之,孰敢?
常有司殺者殺。夫代司殺者殺,是為代大匠斫。夫代大匠斫者,希有不傷其手矣。
意譯:
當人民到了連死都不畏懼的時候,(統治者)用死來威嚇他們又有何用?為使人民畏死,對於那些為非作歹的人,我(指統治者)把他捉來殺掉,誰還敢為非作歹?
人的生死有天道(自然規律)司管。代天道行事,猶如代高明的木匠削砍木頭,代木匠削砍木頭很少有不自傷其手的。
希望我的回答能幫到你^_^

㈦ 道德經四十章感人故事

道德來經講的是人與自然和諧永生的源方法。我讀了一遍又一遍道德經,我突然發現,道德經可能是上一代地球文明或者宇宙高級智慧文明寫給人類發展的指導書。像小國寡民(人口限制),像水(順應規律),無知無欲(不加控制的濫用知識,人性的私慾膨脹,破壞人生存的環境),不自生(友愛互助謙虛尊重),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存。(對宇宙或者黑洞中心,象形化的闡述)。不如守中(和諧中庸)。無為(不違背規律)。等等,感覺不是遠古蒙昧的人類先祖所能闡釋的。這可能也跟老子是圖書館館長有關,他看到的古籍和圖像可能非常古老,山海經就是一例。

㈧ 百思不解《道德經》第四十七章

不出戶,知天抄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明,不為而成不出門戶,就能夠推知天下的事理;不望窗外,就可以認識日月星辰運行的自然規律。他向外奔逐得越遠,他所知道的道理就越少。所以,有「道」的聖人不出行卻能夠推知事理,不窺見而能明了「天道」,不妄為而可以有所成就。

㈨ 道德經第五十四章的啟示

  1. 懂得了怎麼做,才是真正智慧的道理。即:什麼事都能做到心中有數,回而決非是誇誇其談地急於表答現自己

  2. 懂得了怎麼做,才是在冥默中與道混同為一的道理。即:排除外界的任何干擾,收斂自己的一切鋒芒,解脫自己的一切紛擾,蘊藏自己的任何光彩,將自己混同於污垢之中

  3. 懂得了怎麼做,才是讓天下人重視的道理。即:既能做到不使自己受害,又能做到不使自己尊貴,還能做到不使自己卑賤

㈩ 《道德經》第四十四章的譯文

[譯文]

「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

名利與己身生內命那一個更親呢?己身生命與貨利那一樣更容重呢?得與失那一樣更有害呢?

「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

過分的追求、愛名 必定費重大的消耗,多藏必失去越多。

「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所以人能做到知足,就不會有何屈辱、知道適可而止就不會有危險,這樣才能長久。

——(引自國學自學網)—

熱點內容
法院的訴訟費是多少的 發布:2025-04-29 06:16:09 瀏覽:281
維俞律師 發布:2025-04-29 06:16:05 瀏覽:148
蘇仙區法律援助中心咨詢要錢嘛 發布:2025-04-29 06:14:44 瀏覽:136
法律顧問公司的相互稱呼 發布:2025-04-29 06:08:47 瀏覽:202
王牌律師電視劇 發布:2025-04-29 06:04:30 瀏覽:320
打小三要負法律責任嗎 發布:2025-04-29 05:53:16 瀏覽:575
依法治國課外知識競賽試題 發布:2025-04-29 05:50:50 瀏覽:977
2016一級法規真題答案解析 發布:2025-04-29 05:36:36 瀏覽:790
人大立法公文樣式 發布:2025-04-29 05:27:59 瀏覽:990
刑法主體是指 發布:2025-04-29 05:19:58 瀏覽: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