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法學理學

法學理學

發布時間: 2024-07-09 18:02:52

① 什麼是法理學他在法學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

導 論
1.法學是一門社會科學,以法(或法律)這一特定社會現象為其研究對象。
2.西方法學家對法的具體研究對象的理解:
⑴自然法學、哲理法學主張法代表正義、道德或哲理,認為法學應研究法的價值或最高目的(即正義的或理想的法);
⑵分析法學主張法是國家權力的產物,認為法學應研究法的形式(即法律規范的效力來源、邏輯結構和概念分析等);
⑶社會學法學主張法是一種社會現象,認為法學應研究法的事實(即法的社會功能、法的效果以及法和社會生活的關系等)。
以上三種理解都是片面的,作為科學的法學,以上三方面都應研究。即,法學既要研究法的內容和形式,又要研究法和其他社會現象的關系。
3.法學的詞源:
⑴中國:古代先秦(春秋戰國)時期開始的類似後世講的法學的名稱是「刑名法術之學」或「刑名之學」。'刑'指刑法、刑罰或廣義的法;'名'指循名責實、賞罰分明。'刑名'也可作刑種解。'術'泛指君主實行統治的策略、手段。自漢代開始,有'律學'的名稱,類似於後世的法學。
⑵西方:最早出現的法學一詞通常指古代拉丁語中Jurisprudentia,原意為「法律的知識」和「法律的技術」。古羅馬法學家烏爾比安對該詞下的定義是「人和神的事務的概念,正義和非正義之學」。
4.〔法學體系〕:是指法學研究的范圍和分科,是由法學的各個分支學科構成一個有機聯系的整體。
5.法學產生的前提:a首要條件是法律的產生;b立法已發展到相當復雜和廣泛的程度;c社會上已出現一個職業法學家的集團。
6.法的起源的一般規律:從習慣演變為習慣法,再發展到成文法(廣義的立法)。
7.法學的特徵(實踐性和階級性):
⑴法學作為一門科學具有實踐性的特徵,是人們在社會實踐的基礎上建立和發展的,是實踐經驗的總結;它來源於社會實踐,又轉過來為實踐服務,因而它是合乎科學的,即實事求是的。
⑵作為階級社會的一種社會意識形態,法學又具有階級性的特徵。它的內容、性質和任務,歸根到底是由社會物質生活條件決定的。其階級性是指法學代表不同階級的意識形態,為不同階級利益服務。在階級社會中,作為一個整體來說的法學是有階級性的,超階級的法學是沒有的。
8.馬克思主義法學與以往法學的原則區別:
⑴以往的法學一般以唯心史觀為基礎,否認物質生活條件對法的決定作用。馬克思主義法學以唯物史觀為基礎,它認為法是國家意志的體現,是由這一社會的經濟基礎決定並反過來為經濟基礎服務的。
⑵以往的法學都以不同形式否認法的階級性,或者認為法是超階級的「公共意志」的體現。馬克思主義法學認為,法並不是超階級的,它是由掌握國家權力的階級制定出來並為一定階級的利益服務的。
⑶以往的法學大都認為法是超歷史的,永恆存在的,馬克思主義則認為,階級意義上的法並不是超歷史的,而是人類的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它是隨著私有制、階級和國家的出現而出現的。到了共產主義社會,隨著國家的消亡,階級意義上的法也將趨於消亡。
9.民主和法制的學說是鄧小平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內容包括:
⑴沒有民主就沒有社會主義,民主與社會主義不可分。
⑵民主與法制不可分,民主和集中、民主和黨的領導不可分,民主與法制建設不能超越歷史階段。
⑶應「一手抓建設,一手抓法制」。
⑷要法治不要人治,必須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這種制度和法律不因領導人的改變而改變,不因領導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變而改變。
⑸在推進經濟體制改革的同時,必須積極推進政治體制改革。
⑹要遵循法制原則,不搞政治運動。
⑺解決消極現象的重要手段是教育和法制;要在「全體人民中樹立法制觀念」。
⑻要堅決打擊各種犯罪活動。
⑼「一個國家,兩種制度」。
⑽在政治體制改革中,「不能搬用資產階級的民主,不能搞三權鼎立那一套」。
10.法學自身的方法論:社會調查;歷史調查;分析和比較法律;詞義分析;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分析。
第一編 法的一般原理(法的概念、價值、作用、歷史發展和資本主義法)
12.法、法律的詞源和詞義:
⑴ 在古代漢語中,法和律二字最初是分開使用的,'法'和刑通用,「律,均布也」,意思是一致遵循的格式、准則,可見它們的含義並不相同。在秦漢時,「法」「律」二字已同義,更合為法律一詞。一般地說,法的范圍較大,指整個制度;律則指具體准則,尤指刑律。
⑵ 廣義的法律指法律的整體。狹義的法律僅指全國人大和人大常委會所制定的法律。
⑶ 靜態的法通常指法律規則、制度;動態的法則泛指立法、執法、司法、守法等活動或過程。
13.法的本質和現象的關系:
⑴ 法是一種調整人們行為的規范,是由國家制定和認可的,是一種強制性規則,它規定了權利、義務和權力,這些都屬於法的現象,體現了法的外部聯系,依靠感官就能感覺出來;
⑵階級社會的法代表統治階級的意志,而這種意志歸根結底是由這一階級的物質生活條件所決定的等,這些才是法的不同層次的本質。體現了法的內部聯系,較深刻穩定,只有通過抽象思維才能把握。
14.法的本質屬性與非本質屬性:
⑴ 法的本質屬性即直接體現法的本質的屬性(如法的階級性、人民性等);
⑵ 法的非本質的屬性,即直接體現法的現象的屬性(如國家強制性、規范性等)。
15.法不同於其他上層建築現象的基本特徵:
⑴ 法是調節人們行為的規范。
①這表明法不同於同一上層建築中的思想意識形態和政治組織(國家、政黨)的基本特徵。法是一種社會規范,是調整人們相互行為的准則。法主要由規范構成又不僅由規范構成;
②從現象上說,法具有規范性和一般性(或稱普遍性和概括性)的非本質屬性。法的規范性是指它為人們的行為提供了一個用以遵循的模式、標准或方向。法的一般性是指法律規范是一種抽象、概括的規定,即:首先,它的對象是一般的人或事而不是特定的人或事。其次,在這一法律生效期間內,是反復適用的,而不是僅適用一次的。再次,同樣情況同樣適用,即'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③從法的規范性和一般性還可以派生出其他一些屬性如連續性、穩定性和效率性。
④規范性文件屬於法的范圍,非規范性文件雖然也有一定法律效力,但不屬於法的范圍,只是適用一定法律規范的產物。如:委任令、逮捕證、營業執照、調解書等。在不承認法院判決是法的淵源之一的國家,法院判決也只是適用法律規范的產物。
⑵ 法由國家制定或認可。
①這表明法與其他社會規范的區別。法由國家制定或認可,也就是使法具有「國家意志」的形式。
②制定或認可表明法的產生的兩種方式。國家制定的法,通稱為成文法和制定法,習慣被國家依法認可後即成為習慣法或轉化為成文法。並具有普遍約束力。
③法由國家制定或認可,對以成文法和制定法為主的國家,如西方的民法法系國家(法、德等國)或當代中國而論,是特別適合的。對以英美等國為代表的普通法法系國家來說,他們以成文法和判例法並重,判例的形成則意味著國家授權特定法院對判例法的制定或認可。
④法由國家制定或認可表明法又具有權威性、普遍性和統一性的非本質屬性。權威性指法代表國家主權即最高權力的意志。普遍性和統一性則指在主權所及范圍內普遍有效並相互一致和協調。
法規定人們的權利、義務、權力。
①這一特徵也表明法律規范不同於其他社會規范。如內容、范圍和保證實施的方式等方面。
②這里的'人們'是泛指,在法學上講是指能成為法律關系的主體,包括個人、社會組織、國家機關以至國家本身。這里講的'權利和義務'有時也可以泛指,其中包括國家機關及其代理人在執行公務時所行使和承擔的權利、職權和職責。
③這一特徵說明法的現實性屬性,即法律具體規定了人們可以和不可以、應該和不應該如何行為。
⑷ 法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
①思想意識不具有任何強制性的特徵。法律以外的社會規范也都具有一定強制力,但不同於以國家名義並由國家專門機關所實施的強制力。
②法必須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是指法具有制裁違法犯罪行為的功能。但法的強制力與法律制裁是既有聯系又相區別的。
③這一特徵表明法的強制性是法的一個非本質屬性。
16.法的要素:法由法律概念、法律原則和法律規則(規范)三個要素構成,法律規則是法的主體。
⑴[法律規則]:是一種社會規范,即特定社會群體中一般成員共有的行為規則和標准。
⑵[法律概念]:是法律上規定的和人們在法律推理中通用的概念。
⑶[法律原則]:法律原則是法律上規定的用以進行法律推理的准則。
17.法律規則的邏輯構成:從邏輯上看,法律規則由行為模式和法律後果兩個部分構成:
⑴ [行為模式]:是從大量實際行為中概括出來作為行為的理論抽象、基本框架或標准。
①可 以 這樣行為 → 授權性法律規范(鼓勵性規范、容許性規范)
②應 該 這樣行為 → 命令性法律規范(「令行」法律設定了積極的、行為的義務;)
③不應該這樣行為 → 禁止性法律規范(「禁止」法律設定了消極的、不行為的義務;)
⑵ [法律後果]:一般是指法律對具有法律意義的行為賦予某種結果。
①肯定性法律後果,即法律承認這種行為合法、有效並加以保護以至獎勵。
②否定性法律後果,即法律上不予承認,加以撤銷以至制裁。
18.法律規則的分類:
①授權性、命令性和禁止性三種,或者分為授權性與義務性(令行禁止)兩種;
②調控性和構成性規則;
③強行性與任意性規則;
④確定性、委託性和准用性規則。
19.法的本質:
⑴ 法是國家意志的體現是法的本質的第一個層次。國家意志也就是指掌握國家政權階級的意志;法並非全體社會成員的「共同意志」;階級意志和階級利益是不可分的。
⑵ 社會物質生活條件是國家意志內容的最終決定因素,它是法的第二層次的本質。社會物質生活條件一般指生產方式,也是社會經濟基礎,因而法是建立在經濟基礎之上的上層建築。既不能從「唯意志論」來理解法的本質,認為法是以意志為基礎的,甚至認為法能創造社會經濟關系;也不能否認法的階級意志而僅講法是物質生活條件的反映,這也等於將法與經濟規律混為一談。
⑶ 經濟以外的因素,如政治、思想、道德、文化、歷史傳統等,對法所體現的國家意志也有影響。他們是法的本質的第三層次。法和這些因素在經濟因素起最終決定作用的條件下相互作用。
20.當代中國社會主義法的本質:
⑴ 我國社會主義法的本質首先在於它的階級本質,即它是工人階級領導下的全國人民共同意志的體現。既體現了它的鮮明的階級性,又體現了它的廣泛的人民性,兩者是統一的。
⑵ 當代中國的法反映了工人階級的意志及其領導下的農民和知識分子(工人階級的一部分)的意志,還包括擁護社會主義的愛國者和擁護祖國統一的愛國者的意志。
⑶ 我國社會主義法是工人階級領導下的全國人民共同意志的體現,是指全國人民在黨的領導下所形成的共同意志具有法的形式,而決不是指法本身是以意志為基礎的,更不是說這種意志創造了社會物質生活條件。
⑷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法,研究我國法的本質應認識它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法。我國還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是我國的基本國情,是制定我國法律的根本依據。
法的價值——正義與利益
21.法的價值、正義與利益的概念
⑴ 法的價值,指三種含義:法促進哪些價值;法本身有哪些價值;在不同類價值之間或同類價值之間發生矛盾時,法根據什麼標准來對它們進行評價,或稱法的評價准則。
⑵ 正 義,泛指具有公正性、合理性的觀點、行為、事業、關系和制度等。從實質上講,正義是一種觀念形態,是一定經濟基礎之上的上層建築。不管哪類正義,都是歷史的、相對的、階級的概念。但也存在人類社會普遍接受的某些正義觀念。
正義的分類:
①美國法學家龐德,從經濟、政治、道德和法律等不同角度來劃分。
②古希臘思想家亞里士多德提出:
a、分配正義指根據每個人的功績、價值來分配財富、官職、榮譽。(適用於立法、公法)
b、改正的正義指對任何人都一樣地看待,僅計算雙方利益與損失的平等。
③美國哲學家羅爾斯:
a、社會正義指社會制度的正義;個人正義指個人在特殊環境中行動的原則。只有首先確定社會正義原則,才能進一步確定個人正義原則。
b、實質正義指制度本身的正義;形式正義是對法律和制度的公正和一貫地執行。形式正義可以指法治,雖不能保證實現實質正義,但它可以消除某些不正義。
⑶ 利益,通常指好處,或某種需要或願望的滿足。利益有不同分類法:
利益的分類:
①存在領域不同:物質(經濟)利益、政治利益、精神利益;
②計算角度不同:多數利益與少數利益、長遠利益與眼前利益、整體利益與局部利益;
③利益主體不同:個人利益、群體利益、社會利益(國家利益);
④法律與利益關系:合法利益,即法律所承認和保護的利益;非法利益,即法律所反對和否認的利益;法律不加過問或法律地位不明確的利益。
22.中國古代思想中義與利益之爭:
⑴ 義通常指正義,泛指道德;利則指物質利益。義與利之爭,指義與利何者為重。
⑵ 以孔、孟為代表的儒家重義輕利,而以商鞅、韓非為代表的法家則重利輕義。雙方都主張義和利是對立的。
⑶ 墨子、荀子認為義和利應並重,並論證了求利的合理性。
23.西方法律思想史中關於法與正義的觀點:
⑴ 關於法與正義的關系主要有三種觀點:
①法本身代表正義,法與正義是等同的;
②正義是衡量法是否符合法的目的(正義)的標准。(如自然法學派)
③法與正義(道德)是無關的,至少兩者並無必然的聯系。(如分析法學派)
⑵ 西方法律思想史中也有正義論與功利主義之爭。但與中國古代的義與利之爭不同,西方的兩派都重視法的作用。
24.當代中國利益關系的特別復雜性:
⑴ 由於中國是一個擁有12億人口的大國,它的底子是薄的,經濟、文化發展很不平衡;
⑵ 中國是一個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國家;
⑶ 我國正在進行大規模的體制改革;
⑷ 市場經濟條件下社會和個人的心理因素的變化。
25.我國法律在調整正義與利益關系時的評價准則:
⑴ 兼顧國家、集體、個人三者利益;
⑵ 兼顧多數利益與少數利益、長遠利益與眼前利益、整體利益與局部利益;
⑶ 效率優先,兼顧公平;
⑷ 善於選擇最佳方案。
26.法在調節正義與利益關系中的作用:
⑴ 體制改革和市場行為都需要法律來加以調節,否則社會就可能陷入無序狀態或誤入歧途。
⑵ 從憲法到每一個法律、法規都離不開對各種利益關系的直接與間接的調節;
⑶ 法律調節利益關系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從積極方面講,包括對有關利益的確認、保護;對實現利益提供機會和條件;協調不同利益間的矛盾;預防利益矛盾的產生和激化等等。從消極方面講,包括對有關利益的限制、禁止;對利益糾紛的裁決;對受損害一方提供補救;對侵害他人利益的行為實行制裁等等。
27.法在調節利益關系中的作用的限制:
⑴ 美國法學家龐德曾講到以下三種限制:
①法律所能處理的只是行為,即人與事物的外部,而不能及其內部;
②法律制裁所固有的限制,即以強力對人類意志施加強制;
③法律必須依靠某種外部手段來使其機器運轉,因為法律規則是不會自動執行的。
⑵ 利益關系是復雜的,社會和國家用於調節利益的手段是多種多樣的,法律是一個重要手段,但也只是其中之一。
法的作用
28.[法的作用]:又稱法的功能,泛指法對個人及社會發生影響的體現。
29.法的規范作用與社會作用的關系:
⑴ 法的規范作用,法主要是由法律規范(規則)構成的,它是一種調整人們行為的規范。
⑵ 法的社會作用,從法的本質和目的這一角度來說,法是經濟基礎的上層建築,是為維護經濟基礎和發展生產力服務的。
⑶ 這兩種作用相輔相成、不可分割,但卻不是並列的。法通過調整人們行為這種規范作用(作為手段)來實現維護經濟基礎和發展生產力的社會作用(作為目的)。法的作用的特徵之一就在於它是以自己特有的規范作用來實現它的社會作用的。
30.法的規范作用的體現:
根據行為的不同主體來看,法的規范作用可分為以下5種作用:職業、評價、教育、預測和強制。
31.[法的指引作用]:指法的規范作用的首先體現,即對本人行為的指引。行為的主體是每個人自己。
⑴ 對人的行為的指引有兩種:
[個別指引] 即個別調整,指通過一個具體的指示就具體的人和情況的指引。
[規范性指引] 即規范性調整,指通過一般的規則就同類的人和情況的指引。法是一種概括性的社會規范,它的指引作用的性質自然屬於規范性指引。
⑵ 義務性規范和授權性規范分別代表兩種指引形式:
[確定的指引]指人們必須根據法律規范的指引而行為。即法律規定:人們應該這樣行為和不應該這樣行為,違反這種規定,就應承擔某種否定性的法律後果(如國家不予承認、加以撤銷或予以制裁等)。
[有選擇的指引]是指人們對法律規范所指引的行為有選擇餘地,法律容許人們自行決定是否這樣行為。即法律規定:人們可以這樣行為,如果這樣行為將帶來某種肯定性的法律後果(如國家承認其有效、合法並加以保護和獎勵等)。
⑶ 規范性指引的優點和局限:
規范性指引是建立社會秩序的一個必不可少的條件,具有連續性、穩定性和高效率的優點,也符合一般人的心理要求,即要求過一種符合理性的、較穩定的、個人有相對獨立性的生活。但是比較抽象,對個別情況不一定合適,還需要輔之以個別指引和其他補救辦法。
32.[法的評價作用]:
是指判斷、衡量他人行為是否合法或有無法律效力的作用。評價的對象是他人的行為。
優點和局限:法是一個重要的普遍的評價准則,它是客觀的,而不會感情用事;它是由較多的人認真研究所制定的;它比政策、道德等其他評價准則更為明確和具體。但它的局限性主要是一般只能作為判斷是否合法和有無法律效力的准則,很多行為並不由法律調整,或僅靠法律來評價是不夠的。
33.[法的教育作用]:
是指通過法的實施而對一般人今後的行為所發生的積極影響。這種作用的對象是一般人的行為。
34.[法的預測作用]:
又稱法的可預測性,即依靠法律人們可以預先估計到他們相互間將如何行為。這種作用的對象是人們相互的行為,包括國家機關的行為。
35.[法的強製作用]:
是指制裁、懲罰違法犯罪行為。這種作用的對象是違法犯罪者的行為。法的強製作用還在於預防違法犯罪行為,增進社會成員的安全感。
36.階級對立社會中法的兩種社會作用及相互間的聯系和區別:
⑴ 維護統治階級的階級統治,這是法的社會作用的核心。體現在:
①階級統治的含義極為廣泛,包括經濟、政治、思想等各個領域。
②法在維護階級統治方面,最重要的作用是確認和維護以生產資料私有制為基礎的社會經濟制度以及統治階級對被統治階級的專政。
③法在調整統治階級內部和統治階級及其同盟者之間的關系方面也具有重要作用。
⑵ 執行社會公共事務的作用。體現在:
①法執行社會公共事務方面的作用主要體現在:為維護人類社會基本生活條件的法律;有關生產力和科學技術方面的法律;有關技術規范的法律;有關一般文化事務的法律等等。
②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制度的變革,執行社會公共事務的法律必然會日益復雜和增多。
⑶ 兩者的聯系和區別:
①這兩方面的作用是密切聯系的。首先,它們是相互依存的,缺少任何一方,另一方也就不存在了。其次,就具體法律而論,有的明顯地體現這一或那一方面的作用,有的則兩種作用交錯存在,或者以某一方面為主,另一方面為次。
②這兩方面作用的差別主要是:
首先,前一方面作用的對象是階級統治,後一種是階級統治以外的事務。兩者保護的直接對象是不同的。其次,維護階級統治的法律當然僅有利於統治階級,對被統治階級則是剝奪和壓迫;執行社會公共事務的法律,則有利於全社會而不是僅有利於統治階級。再次,執行社會公共事務作用的法律,即使在不同社會制度下,往往是相似的,可以相互借鑒。
37.從政治理論角度來看我國法的社會作用是什麼:
⑴ 保障和促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和經濟體制改革;
⑵ 保障和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
⑶ 保障和促進社會主義民主建設和政治體制改革;
⑷ 保障和促進對外開放。
38.從法學角度來看我國法的社會作用是什麼:
⑴ 維護秩序,促進建設與改革開放,實現富強、民主與文明;
⑵ 根據一定的價值准則分配利益,確認和維護社會成員(公民和法人)的權利、義務;
⑶ 為國家機關和國家公職人員執行公務(行使權力)的行為提供法律根據,並對他們濫用權力或不盡職責的行為實行制約;
⑷ 預防和解決社會成員之間以及他們與國家機關之間或國家機關之間的爭端;
⑸ 預防和制裁違法行為;(法律良好的一個重要標準是預防違法行為,盡可能減少違法行為,對已發生的違法行為加以相應的制裁。)
⑹ 為法律本身的運行與發展提供製度和程序。(法律不同於其他社會規范的一個特點是法律本身應規定它本身健全運行和發展的制度和程序,這是其他社會規范不可能具有或不完全具有的一個特點。)
39.怎樣理解社會主義法律的作用的重要性:
法律在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這一根本任務中具有重大作用,這種認識是從建國以來正反兩方面經驗,特別是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有益經驗中總結出來的。黨的十五大報告明確提出「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號召。而且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越發展,社會主義法律的作用也必將隨之增長。經濟、政治等體制的改革,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設,社會主義民主的發展以及良好的社會秩序,是和社會主義法制並行發展的。
40.法的作用的局限性:
⑴ 法並不是調整社會關系的唯一手段,除法律外,還有經濟、政治、行政、道德等各種手段;法也不是唯一的社會規范。以國家名義規定社會生活的基本規則主要體現為憲法和法律。對社會生活的調整,法律具有主導地位,而對有些社會關系的調整,只能起輔助作用。有的問題不能應用法律。
⑵「徒善不足以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即使是制定得很好的法律,也需要合適的人正確地去執行和適用;還需要絕大多數社會成員的支持;法律的實現必須要有相應的社會、經濟、政治、文化條件的配合。
⑶ 法律的抽象性、穩定性與現實生活的矛盾。想制定一個包羅萬象、永久適用的法律只是一個幻想。法律本身存在缺陷也是難以避免的。
⑷ 法律所要適用的事實無法確定。

② 法理學和理論法學是不是一個概念

法理學和理論法學不是一個概念

1、法理學(Jurisprudence)是以整個法律現象的共同發展規律專和共同性問題為屬研究對象的學科。它的研究范圍十分廣泛,主要包括法律的起源、發展和消亡、法律的本質和作用、法律和其他社會現象的關系、法律的創制和實現、法律的價值等。

2、理論法學指主要研究法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知識的法學分支學科,主要包括法理學、法哲學、比較法學、法社會學、立法學、法律邏輯學、法律教育學和法律心理學等學科。

(2)法學理學擴展閱讀

法理學是關於法律的原理、原則、精神的科學,是關於法律、法律現象、法律問題的最一般最普遍最根本的思想,是關於法律的所以然的道理。

廣義上講,法理學可以被界定為法律的智慧,或者對「法律事業」的性質和語境的理解。法理學的詞根應該是源於「juris」,意指法律或權利。另一個詞根「prudence」則指智慧。

因而法理學可能是尋求法律的智慧,或者尋求對法律的明智理解的學問。根據富勒「使人們的行為服從歸制治理的事業」的法律格言和Beyleveled、Brownsword的用法,我們可以得出「法律事業」這一用語。

③ 法理學在法學體系中的地位與意義是什麼

法理學在法來學體系中的地自位:

法理學是法學體系中的一個分支學科,但卻不是一般的、普通的,而是具有特別重要地位的一個分支學科。

法理學作為從現實的和歷史的各種法的現象中研究法的基本問題和一般規律的學科,在法學體系中,同法學的各個學科都有相當程度的關聯,對法學的各個學科都有程度不同的影響。

法理學在法學體系中的意義:

法理學所研究的是重要的、基本的、根本的主題,它的成果對法學的其他分支學科有重要的理論基礎的作用。

法理學還研究法的發展規律,主要研究各種法的現象產生、發展過程中帶有普遍性、客觀性、不依人的意志為轉移的那些規律。



(3)法學理學擴展閱讀:

法理學是關於法律的原理、原則、精神的科學,是關於法律、法律現象、法律問題的最一般最普遍最根本的思想,是關於法律的所以然的道理。本課程主要研究、講授法學、法理學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當代中國法理學界的理論熱點和難點,當代中國的法治實踐和制度建設的核心理論問題。

教學的著重點在於系統學習法理學的基本原理,掌握法理學的範式,實現視野的更新和融合,實現思維方式的更新和提高,實現理論思維能力和水平的深化,深化理論知識和修養,提高專業水平,形成博厚的知識框架。

④ 法理學難嗎

法理學非常難學,但是許多人沒有找到方法,只要找到方法找到學習的樂趣,就可以沉下心來去學習法理學。

一、法理學為何難學?

法理學相較於其他四門學科而言過於抽象,不具體。刑法、民法通過對案例的講解便可理解,法制史用故事通過時間串聯,便易於記憶。
如果一個大一的法學生學習法理學,他會覺得晦澀難懂。而一個大四的法學生學習法理,他便會覺得很簡單。法理是一切法律的邏輯所在,法理不是部門法,卻對部門法制定及運用提供了理論指導。

【個人建議】

想要學好法理學就應該區分考點,用不同的方式去學習。如果是分析類考點,請記住學習三要素,抽象變具體、找到內在邏輯、技巧性背誦記憶。法理中有很多內容在刑法、民法中都有所體現,當我們學習到該類考點,就需要結合相對應的部門法進行理解,將抽象化為具體,但需注意,學習時要與部門法上相關的具體規定進行區分。

【(4)法學理學擴展閱讀】

法理學不可簡單地被界定為「法律是什麼」這一問題回答的大全。如果法理學只有這一個核心任務,那麼2500年前的古希臘就已經回答了這個問題。

廣義上講,法理學可以被界定為法律的智慧,或者對「法律事業」的性質和語境的理解。法理學的詞根應該是源於「juris」,意指法律或權利。另一個詞根「prudence」則指智慧。因而法理學可能是尋求法律的智慧,或者尋求對法律的明智理解的學問。根據富勒「使人們的行為服從歸制治理的事業」的法律格言和Beyleveled、Brownsword的用法,我們可以得出「法律事業」這一用語。

⑤ 鐞嗚烘硶瀛︽湁鍝鍑犻棬瀛︾戠粍鎴愶紵

鐞嗚烘硶涓昏佸寘鎷娉曠悊瀛︺佹硶鍝插︺佹硶瑙i噴瀛﹀拰娉曠ぞ浼氬︾瓑瀛︾戙

4銆佹硶紺句細瀛︺

娉曠ぞ浼氬︽槸鐮旂┒娉曞緥涓庣ぞ浼氱殑鍏崇郴鐨勫︾戱紝鏄娉曞︿笌紺句細瀛︾浉浜掔粨鍚堢殑浜х墿銆傝タ鏂硅稿氬浗瀹跺張鎶婅繖闂ㄥ︾戠О涓衡滄硶寰嬩笌紺句細鈥濓紙Law and Society錛夛紝鎴栤滄硶瀛︿笌紺句細縐戝︹濓紙Law and Social Science錛夈

娉曠ぞ浼氬︿粠宸ュ叿涓諱箟娉曞緥瑙傘佸弽褰㈠紡涓諱箟娉曞緥瑙傚拰澶氬厓涓諱箟娉曞緥瑙傜瓑娉曠ぞ浼氬︾殑鍩烘湰娉曡傚康鍑哄彂錛屾彁鍑烘硶鏄鐢辯ぞ浼氬姏閲忕殑瀵規瘮鐘跺喌鍐沖畾鐨勬潈濞佹т環鍊煎噯鍒欏拰紼嬪簭鎬с佸彲璇夋ц屼負瑙勮寖銆

⑥ 法理學課程講什麼內容

法理學也可以稱為法學基礎理論或法的一般理論,在法學體系中佔有特殊地位。它研究最普遍、最一般的法律現象,揭示法律現象的本質和基本特點,闡述法產生、發展及運行的一般原理和內在規律。學好法理學對於學生認識法的基本精神,樹立正確的法律價值觀和方法論,培養分析法律現象的能力,理解和掌握各部門法的原則和基本內容,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法理學包含的內容範圍比較廣泛,大致可以分為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法哲學的基本問題,包括法的概念、本質、特徵、價值、法的歷史發展的內在規律性,以及認識法律現象的方法等。 第二,關於法律自身運行的專門知識,如法的制定、實施、實現的一般規律和原理。 第三,法和其他社會現象的關系,如法和國家、政治、經濟、道德以及科學技術的相互關系。

熱點內容
抗疫中的道德 發布:2024-09-17 04:16:32 瀏覽:89
道德經二十九章 發布:2024-09-17 04:07:42 瀏覽:411
公安執法規范化講話 發布:2024-09-17 03:51:16 瀏覽:162
道德無力論 發布:2024-09-17 03:37:34 瀏覽:695
社會主義政治文明依法治國 發布:2024-09-17 02:39:34 瀏覽:648
黨員交通違法規定 發布:2024-09-17 01:56:11 瀏覽:777
2020年婚姻法離婚協議離婚 發布:2024-09-17 00:42:59 瀏覽:499
判緩刑後司法局的流程 發布:2024-09-16 23:00:30 瀏覽:969
漢川市人民法院 發布:2024-09-16 22:45:52 瀏覽:772
勞動法18周歲 發布:2024-09-16 22:44:13 瀏覽:7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