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經第56章

道德經第56章

發布時間: 2021-01-07 06:52:14

道德經第56章「故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應該怎麼理

說實話,對於老子的這一章,我最欣賞的就是第一句啦,知者不言,言回者不知。他和第答81章的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意思近同,還有第23章的,希言自然①。故飄風②不終朝,驟雨③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
熟讀整篇道德經,你會發現整片文章基本可以涵蓋天地萬物之運行法則,其為人、為政亦包攬其中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我們每天都在說道啊,說理啊,可是誰會想到你說的是誰的道?誰的理呢?這句話翻譯到現在的通用語言就可以理解為多說無益,說的越多,解釋的就越多,狡辯的就更多了,話說多了就失去他本身的意義所在。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①。塞其兌,閉其門②;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③,是謂玄同④。故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⑤;故為天下貴。
[譯文]
聰明的智者不多說話,而到處說長論短的人就不是聰明的智者。塞堵住嗜欲的孔竅,關閉住嗜欲的門徑。不露鋒芒,消解紛爭,挫去人們的鋒芒,解脫他們的紛爭,收斂他們的光耀,混同他們的塵世,這就是深奧的玄同。達到「玄同」境界的人,已經超脫親疏、利害、貴賤的世俗范圍,所以就為天下人所尊重。

Ⅱ 道德經第56章「故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應該怎麼理解

解釋:

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親疏利害貴賤皆因不可得。充分體現了矛盾雙方可以相互轉換,轉換的契機就是不可得。

原文: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塞其兌,閉其門。

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

故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

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

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

Ⅲ 道德經第56章「故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應該怎麼理

我是這么理解的:
故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
所以不能 可以得到 就 親近,不可以得到 就 疏遠。

Ⅳ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老子,道德經第五十六章)的啟示是

原文出自於老子《道德經·第五十六章》.
原文的內容: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兌,閉其門;專挫其銳,解其紛屬;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故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故為天下貴.
原文的大意:有智慧的人不會誇誇其談,誇誇其談的人沒有智慧.堵塞溝通知識的穴竅,關閉傳遞知識的門窗;挫掉自己的鋒芒,解脫自己的紛擾;蘊藏自己的光彩,混同自己於污垢之中;這就叫做高深微妙的玄同.所以(對於領悟了「玄同」的人)既不可能使他受害;既不可能使他尊貴,也不可能使他卑賤,因此,就為天下人後重視.
由上可見,原文至少給我們三點啟示:
其一,懂得了怎麼做,才是真正智慧的道理.即:什麼事都能做到心中有數,而決非是誇誇其談地急於表現自己;
其二,懂得了怎麼做,才是在冥默中與道混同為一的道理.即:排除外界的任何干擾,收斂自己的一切鋒芒,解脫自己的一切紛擾,蘊藏自己的任何光彩,將自己混同於污垢之中.
其三,懂得了怎麼做,才是讓天下人重視的道理.即:既能做到不使自己受害,又能做到不使自己尊貴,還能做到不使自己卑賤.

Ⅳ 道德經56的感悟

道德經第五十六章感悟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故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故為天下貴。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真正知道的人是沉默不語的,而喋喋不休的人往往是不知道真相的。這是為什麼呢?因為真理是內求,是靠個人自己去悟,而不是靠別人游說的;另外語言是片面的,有偏頗的,並不能完全依靠語言表達真相。塞其兌,閉其門。兌,門都比喻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等所有七情六慾。為何要擺脫七情六慾呢?因為七情六慾是悟道的障礙,七情六慾會陷入自我的妄念,執著,偏離道。挫其銳,解其紛。銳是內在那個我執,那個妄念,妄為。紛是指外在事理的紛紛擾擾,錯綜復雜。只有把內在的我執一點點磨去,真正的道才會顯現,才會看清外在事理的真相,才不會被紛繁復雜的外界迷惑。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因為沒有了我執我見,自然會隨順周圍一切。玄同是與道合一。對於和光同塵,光和塵也是道象,我想和光同塵與同流合污是截然不同的方向。和光同塵既然是道象,隨順的也是宇宙光明大道,而不是黑暗的地方。故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因為做到了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所以得道的人待人接物就會沒有親疏,利害,貴賤,而是有道的平常心。曾經看到一句話說平常心就是道。現在才悟到講的就是擺脫個人在為人處世,待人接物方面的個人利害得失榮辱之心。倘若真的能做到這些,就是不平凡,也就是老子說的「故為天下貴」。

Ⅵ 道德經第56章「故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應該怎麼理

原文抄: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故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故為天下貴。

可得:即得到。
不可得:即得不到。引申為放下、沒有。
故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意思是
(道的境界)沒有親近、親密;沒有疏遠、冷落。

Ⅶ 道德經第56章「故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應該怎麼理

原文:復
知者不制言,言者不知。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故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故為天下貴。

可得:即得到。
不可得:即得不到。引申為放下、沒有。
-------
故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故為天下貴。
(道的境界)沒有親近、親密;沒有疏遠、冷落;---------

Ⅷ 道德經第56章「故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應該怎麼理

說實話,對於來老子的這一章,源我最欣賞的就是第一句啦,知者不言,言者不知。他和第81章的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意思近同,還有第23章的,希言自然①。故飄風②不終朝,驟雨③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
熟讀整篇道德經,你會發現整片文章基本可以涵蓋天地萬物之運行法則,其為人、為政亦包攬其中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我們每天都在說道啊,說理啊,可是誰會想到你說的是誰的道?誰的理呢?這句話翻譯到現在的通用語言就可以理解為多說無益,說的越多,解釋的就越多,狡辯的就更多了,話說多了就失去他本身的意義所在。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①。塞其兌,閉其門②;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③,是謂玄同④。故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⑤;故為天下貴。

[譯文]

聰明的智者不多說話,而到處說長論短的人就不是聰明的智者。塞堵住嗜欲的孔竅,關閉住嗜欲的門徑。不露鋒芒,消解紛爭,挫去人們的鋒芒,解脫他們的紛爭,收斂他們的光耀,混同他們的塵世,這就是深奧的玄同。達到「玄同」境界的人,已經超脫親疏、利害、貴賤的世俗范圍,所以就為天下人所尊重。

熱點內容
法院的訴訟費是多少的 發布:2025-04-29 06:16:09 瀏覽:281
維俞律師 發布:2025-04-29 06:16:05 瀏覽:148
蘇仙區法律援助中心咨詢要錢嘛 發布:2025-04-29 06:14:44 瀏覽:136
法律顧問公司的相互稱呼 發布:2025-04-29 06:08:47 瀏覽:202
王牌律師電視劇 發布:2025-04-29 06:04:30 瀏覽:320
打小三要負法律責任嗎 發布:2025-04-29 05:53:16 瀏覽:575
依法治國課外知識競賽試題 發布:2025-04-29 05:50:50 瀏覽:977
2016一級法規真題答案解析 發布:2025-04-29 05:36:36 瀏覽:790
人大立法公文樣式 發布:2025-04-29 05:27:59 瀏覽:990
刑法主體是指 發布:2025-04-29 05:19:58 瀏覽: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