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是以其
⑴ 春秋戰國時期以法治國的是誰
法家,中國春秋戰國時代一個以法治為核心的思想學派.這個學派否定了世襲貴族天然傳承的等級制度,認為「聖人苟可以強國,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禮.」(《史記•商君列傳》)他們在政治實踐中,獎勵耕戰,毀棄詩書,徹底與傳統文化決裂,主張以法治國.
這種流派主要盛行於戰國時的韓、魏、趙三國,而早期的法家學派人物亦來自這三國,如商鞅來自魏國、申不害來自韓國、慎到來自趙國等.法家中有三個學派:慎到重「勢」、申不害重「術」,商鞅重「法」,這些學派思想由韓國人韓非子集以大成,構成法家思想的終極核心.
法家這種學說乃一種純功利主義的思想體系,內容核心主要是針對君主如何加強統治.在戰國時代那種「捐禮讓而貴戰爭,棄仁義而用詐譎,苟以取強而已矣」的殊死競爭的情況下,法家這種思想在斗爭中確是相當實用,如秦統一六國就是明證,而儒家那種固守傳統的溫和政治主張就未免顯得有些「愚遠而闊於事情」了(《史記•孟子荀卿列傳》).西漢後期,法家思想被「廢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儒家所吸收,並開始以儒法並用「儒表法裏」的理論治理國家,獨立的法家學派逐漸被排斥掉.
有人認為法家代表了新興地主階級意識形態.
代表人物
春秋時
管仲
子產
戰國時
韓非
商鞅
李斯
申不害
吳起
李悝
代表著作
《商君書》
《韓非子》
管仲(?—前645年),名夷吾,字敬仲,史稱管子,出生於潁上(今安徽潁上縣),春秋時代的政治家,哲學家.《史記·管晏列傳》、《管子》、《左傳》記載他的生活傳記,《論語》(憲問第十四)也有關於孔子對他的評論,北宋蘇洵的《管仲傳》也有一些分析.
年輕時家境貧困,鮑叔牙發現管仲有才能,交為好友,經常和管仲往來,管仲常佔小便宜,鮑叔牙並不引以為意,反而處處為他設想,一直都善待管仲(蔚為美談,史稱「管鮑之交」).後來,管仲輔佐齊國公子糾,鮑叔牙輔佐其弟公子小白.
前686年,齊襄公逝世,他的侄子公孫無知篡位.
前685年春天,齊國大夫雍廩殺了公孫無知,公子小白即位,立為齊桓公,魯國卻支持其兄公子糾,因此齊國和魯國之間發生戰爭,管仲射箭中了齊桓公的帶鉤,齊桓公裝死,騙過了管仲.後來齊國戰勝,鮑叔牙向魯庄公要求處決公子糾,並把管仲交給齊國.
在鮑叔牙強烈推薦下,齊桓公不計前嫌,拜管仲為相,甚至尊為「仲父」.管仲在齊國實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倡「尊王攘夷」,終於幫助齊桓公成就了霸業.
孔子曾言:「為管仲,吾其被發左衽矣.」司馬光說:「管仲鏤簋朱紘,山楶藻梲,孔子鄙其小器.」(〈訓儉示康〉)
子產(?~前522年),復姓公孫,名僑,字子產,又字子美,鄭稱公孫.春秋時期鄭國的政治家和思想家.被清朝的王源推許為「春秋第一人」.
據記載,子產出生於鄭國的貴族家庭,他的父親子國是鄭穆公的兒子.子產少時就很聰明,有很成熟的政治見解.鄭簡公十二年(公元前554年),鄭人立子產為卿.執政二十三年.鄭定公八年(公元前522年),子產卒.《賈氏說林》載:
子產死,家無余財,子不能葬,國人哀亡.丈夫舍玞佩,婦人舍珠玉以賻之,金銀珍寶不可勝計.其子不受,自負土葬於邢山.
孔子聽說後,曰:「古之遺愛也.」現有墓,位於河南省新鄭市西南17公里陘山頂上,墓冢高約5米、周長約50米.據《新鄭縣志》載:「子產墓累石為方墳,東有廟」.1987年3月4日,鄭州市政府公布為鄭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子產對當時國際國內形勢的判斷是:「國小而逼,族大寵多.」子產從政後,在鄭國進行了內政改革,整理田制,整頓貴族田地和農戶編制,承認土地私有,按田畝征稅等等.接著,他又用200多斤鐵鑄造了一隻鼎,把新制定的刑書鑄在鼎上,放置於王宮門口,讓百姓都知道新刑法.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刑鼎.子產推行法治,寬猛相濟,安撫百姓,抑制強宗,保持國內政局長期穩定.不毀鄉校,以聽取「國人」意見.對外進行了一系列外交活動,維護了鄭國的利益,使鄭國免遭兵革之禍.子產「知人善用,擇其能者而使之」,為政數十年,政績顯赫.《左傳》:
為相一年,豎子不戲狎,斑白不提挈,僮子不犁畔;二年,市不豫賈;三年,門不夜關,道不拾遺;四年,田器不歸;五年,士無尺籍,長期不令而治.
子產的思想接近於孔子以前的儒家思想.子產具有人本主義的思想,強調人事,但也不否認鬼神.提出「天道遠,人道邇,非所及也」.在子產看來,人道先於天道,天道可以存而不論,人道則不能不察.
慎到(約前395--約前315) 趙國人.戰國時道家、法家思想家.
早年學黃老道術,曾以齊國稷下講學而負盛名,受上大夫之祿.齊湣王十七年(前284)離齊至韓,為韓大夫.《莊子·天下》把他與田駢同歸一派,後成為從道家分化出來的法家,主張「尚法」和「重勢」.由「棄知去己」觀點,提出「大君任法而弗躬,則事斷於法矣.」(《慎子·君子》)的法家政治主張,強調「官不私親,法不遺愛」.同時重視「勢治」,以為「賢智未足以服眾,而勢位足以蹳賢者」(《韓非子·難勢》),權勢者應「抱法處勢」,「無為而治天下」.《史記·孟子荀卿列傳》謂其著有十二論.《漢書·藝文志》著錄《慎子》42篇,列法家 ,現存殘本僅7篇.
韓非為韓國的公子,與李斯一同拜荀子門下學習.
在韓非生長的年代,韓國為戰國七雄當中最弱小的國家,但由於他患有口吃的毛病,所以多次上書韓王陳述他的思想,而不為所用.之後《韓非子》一書流傳到秦國,書中《孤憤》、《五蠹》內容被秦王嬴政所贊嘆,甚至說「嗟乎,寡人得見此人,與之游,死不恨矣」,李斯曰:「此韓非之所著書也.」便以戰爭為要脅,逼韓非出使秦國.
韓非到秦國後,受到秦王政的欣賞,准備重用他,但招李斯忌妒,對秦王進讒言,陷害韓非入獄,最後在獄中服毒自盡.
韓非總結了商鞅、申不害、李悝的思想,主張君主應該用法、術、勢結合起來治理國家.
商鞅(約前390年—前338年),戰國時期政治家,著名法家代表人物.衛國國君的後裔,公孫氏,故稱為衛鞅,又稱公孫鞅,後封於商,後人稱之商鞅.在位執政十九年,秦國大治,史稱商鞅變法.
商鞅「少好刑名之學」,專研以法治國,受李悝、吳起等人的影響很大.後為魏國宰相公叔痤家臣,公叔痤病重時對魏惠王說:「公孫鞅年少有奇才,可任用為相.」又對惠王說「王既不用公孫鞅,必殺之,勿令出境.」公叔痤死後,商鞅聽說秦孝公雄才大略,便攜同李悝的《法經》到秦國去.通過宦官景監三見孝公,商鞅暢談變法治國之策,孝公大喜.前359年任左庶長,開始變法,後升大良造.
周顯王十三年(前356年)和十九年(前350年)先後兩次實行變法,變法內容為「廢井田、開阡陌,實行郡縣制,獎勵耕織和戰斗,實行連坐之法」.這時太子犯法,商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刑其太傅公子虔與老師公孫賈.秦孝公十六年,太傅公子虔復犯法,商鞅施以割鼻之刑.變法日久,秦民大悅.秦國道不拾遺,山無盜賊.前340年,率秦趙軍敗魏國公子卬將軍,魏割西河之地與秦,將人民遷居至大梁,此時梁惠王大忿:「寡人恨不用公叔痤之言也.」商鞅因功封於商十五邑.
商君之法太過刻薄寡恩,設連坐之法,制定嚴厲的法律,增加肉刑、大辟,有鑿頂、抽肋、鑊烹之刑.秦國貴族多怨.趙良勸說商君積怨太深,宜「歸十五都,灌園於鄙」、「不貪商、於之富,不寵秦國之教」,商鞅不聽.前338年,秦孝公崩,惠文王太子駟即位,太子虔告商鞅謀反,商鞅逃亡至邊關,欲宿客舍,結果因未出示證件,店家害怕「連坐」不敢留宿,自是「作法自斃」;欲逃往魏國,魏人因商鞅曾背信攻破魏帥,亦不願收留.後來商鞅回到商邑,發邑兵北出擊鄭國,秦國發兵討之,殺鞅於鄭國黽池,死後被秦惠王處「車裂之刑」於彤,滅商君之族.
李斯(?~前208年),楚上蔡(今河南省上蔡縣西南)人,是秦朝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和書法家.在諸子百家中,李斯是荀子的學生,後和韓非都成為法家學說的代表人物.
秦王政四年(前237年)爆發韓國水工鄭國為間諜案,在宗室大臣的鼓噪下,秦王下令驅逐一切客籍官員,李斯因此上〈諫逐客書〉於秦王,說明有容乃大的重要性,他認為「是以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無四方,民無異國,四時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無敵也.今乃棄黔首以資敵國,卻賓客以業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謂藉寇兵而齎盜糧者也.」於是秦王政下令取消逐客令,重用李斯,並加強對各國進攻.韓國恐懼,韓王派韓非至秦求和,秦王將韓非扣留在秦國,秦王政十四年(前227年),他害死自已的同學韓非.他協助秦始皇一統天下,廢除分封制,推行郡縣制,「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全國幣制.始皇三十四年(前207年),李斯建議銷毀民間所藏《詩》、《書》等百家之學,又坑殺儒生,史所謂「焚書坑儒」.
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7月秦始皇死於沙丘平台(今河北廣宗),李斯密不發喪,和趙高合謀矯詔扶立嬴胡亥即位,並賜死嬴扶蘇.秦二世元年(前209年)7月,陳勝、吳廣起義爆發.不久趙高誣陷李斯想割地稱王,又誣陷李斯子三川郡守李由與亂軍私通,李斯上書申冤,卻被趙高扣下,並投入監獄.後來李斯不堪酷刑,終於被迫認罪,秦二世二年(前208年)七月被腰斬於咸陽,臨死前對兒子說「吾欲與若復牽黃犬俱出上蔡東門逐狡兔,豈可得乎!」,父子對泣,夷滅三族.
李斯主張以小篆為標准書體.對漢字的規范化起了很大的作用.傳為由李斯書寫的刻石有《泰山封山刻石》、《琅琊刻石》和《嶧山刻石》、《會稽刻石》等.
申不害(?~前337年),河南滎陽人.「史記」在「老子韓非列傳」後面寫他是「故鄭之賤臣.學術以干韓昭侯,昭侯用為相.內脩政教,外應諸侯,十五年.終申子之身,國治兵彊,無侵韓者」.
申不害也是早期的法家.史記有「著書兩篇,號曰申子」的話,漢書有「申子六篇」的話,但全都亡軼了.法家中有三派:慎到重「勢」、申不害重「術」,商鞅重「法」.
「韓非子」有一段話,說到這點:問者曰:「申不害、公孫鞅,此二家之言,孰急於國?」應之曰:「是不可程也.人不食十日,則死;大寒之隆,不衣亦死:謂之衣食孰急於人,則是不可一無也,皆養生之具也.今申不害言術,而公孫鞅為法.術者,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責實,操殺生之柄,課群臣之能者也,此人主之所執也.法者,憲令著於官府,賞罰必於民心,賞存乎慎法,而罰加乎奸令者也,此人臣之所師也.君無術則弊於上,臣無法則亂於下,此不可一無,皆帝王之具也.」
吳起(前440年—前381年),中國古代軍事家和政治家.
吳起,戰國時衛國左氏(今山東定陶縣西)人,曾經拜魯國曾子為師,學習儒術.敢於改革,善於用兵.
早年得魯國國君賞識,及後齊魯交戰,吳起因在魯國娶了一位齊國宗室女子為妻,魯國人對即將擔任統帥的吳起表示懷疑,吳起為博得魯國信任,竟將自己妻子殺死.魯國雖然保住了,但是吳起以殺妻來求得將位,這種行徑為魯人所惡,因而最終還是被魯國的國君所辭棄.
之後吳起到魏國,被魏文侯和李悝重用,任西河守,推行李悝的變法.後來又去楚國為宰相,同樣推行變法,想要廢掉疏遠的公族、蓄養戰士,但是做事過於急切嚴厲,被許多皇族所恨.
楚悼王死後,楚國貴族即向吳起展開圍攻,必殺之而後快.吳起知道自己必死無疑,便來一招借刀殺人,同歸於盡.他逃跑至太廟,躲藏在楚悼王的屍體下.吳起雖然仍被亂箭射死,但也有不少箭射到楚悼王的屍體上.楚悼王的兒子即位後立即命人以楚悼王屍體上的箭捉拿在放箭的人,並以大不敬之罪誅滅了七十多家貴族,也算替吳起自己報了仇.
吳起的變法時間較短,基礎不深,繼任者楚肅王又對吳起的變法並不感興趣,吳起在楚國的變法收效甚微.吳起是與孫子齊名的偉大軍事家,他治兵有術,在戰略戰術上留下許多佳話;但母喪不臨、殺妻求將,在品德上沾上重大污點,向為儒家學派所誣.這種為求目的不擇手段的性格,雖然使他治兵有術名揚天下,卻也註定了悲劇的宿命.
李悝(約前455年—前395年),中國戰國時代著名思想家,主持魏國變法,其重農與法治結合的思想對商鞅、韓非影響極大.故一般認為他是法家的始祖.
李悝曾任魏文侯相,主持變法.進行「盡地力之教」,其具體內容已不可知,但主要為鼓勵農民精耕細作,推廣成功的耕作經驗,提高產量.並且實行「善平糴」的政策,國家在豐年以平價購買余糧,荒年以平價售出,以平糧價;政治上實行法治,廢除維護奴隸主貴族特權的世卿世祿制度,獎勵有功國家的人,按照功勞和能力提拔官吏,如任命吳起為西河守,用西門豹治鄴.經過變法,魏國國力增強,成為戰國初期強國之一.
他還匯集當時各國法律編成六篇《法經》,包括盜法、賊法、囚法、捕法、雜法和具法,是中國古代第一部比較完整的法典,商鞅聽說秦孝公雄才大略,便攜同《法經》到秦國去.現僅存篇目,內容已失傳.
⑵ 秦始皇運用了諸子百家中法家的思想以法治國,其代表人物()
法家 代表人物韓非子
不過秦國法家商鞅也算吧 。。可是不是秦始皇那時候 。
⑶ 法律的懲罰性對中國現代法治建設的負面影響
論中國傳統法律文化對現代法治建設的影響
10
會計
3
班
袁穎思
201030970331
摘
要
中國傳統法律文化作為法律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在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和諧
社會的今天,
對當今的法治建設正在施以其潛在的影響力。
本文從探討中國傳統法律文化入
手,
分析了中國傳統法律文化對現代法治建設的積極和消極影響。
從而認識到在中國傳統法
律文化對現代法治建設的影響的問題上,
我們應該有一個科學的認識,
做到取其精華,
去其
糟粕,使我國在法治建設上取得更輝煌的成就。
關鍵詞
中國傳統法律文化
現代法治建設
積極影響
消極影響
所謂法律文化是指在一定社會物質生活條件的作用下,掌握國家政權的統治階級利用
其所掌握的權力創制的法律規范、法律制度或者人們關於法律現象的態度、
價值、
信念、感
情、
習慣以及學說理論的復合有機體。
任何一種法律文化的形成,
必然會受到社會歷史傳統
的制約,進而形成一定的規范或制度,影響著人們的意識、心理、行為等,從而在很大程度
上制約著一個國家當今和未來的法律發展走向以及社會秩序。
一、中國傳統法律文化
作為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的中國,
有著五千多年的文明史,
勤勞的中國人創造了先進
燦爛的古代文明。中國傳統法律文化源遠流長、自成體系,統治著中華民族數千年,同時還
對周邊諸國產生了深遠影響,形成了獨具特色的中華法系。
中國傳統法律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國傳統法律文化是中國幾千年來
法律實踐活動及其成果的統稱,
是指從上古起至清末止,
廣泛流傳於中華大地的具有高度穩
定性和持續性的法律文化。
傳統法律文化是中國數千年法律實踐活動及其成果的總稱,
它既
包含了中國古代博大精深的法律思想、
廣大民眾的法律意識,
也包含了中國歷代沿革演變的
法律制度和設施。傳統法律文化以儒家思想為主導,同時融合了法、道、釋等各派學說。這
種帶有自身獨特法律精神和制度特徵的法律文化對我國的法治建設產生了深刻影響。
二、傳統法律文化對現代法治建設的積極影響
新中國已經成立六十四周年了,這期間,中國的法治建設經歷了一個起起伏伏的過程。
黨的十五大會議確定了「依法治國,
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
的治國方略。
黨的十七大確定
了科學發展觀的重要指導地位,
實行依法治國,
貫徹科學發展觀。
縱觀中國的法治建設我們
不難發現中國傳統法律文化的影子,
對此我們應該科學地正確地認識中國傳統法律文化的價
值,讓我們的法治文化源遠流長。
(一)
.執法公平、公正的思想。
在中國傳統法律文化中,法家的「法治」思想非常引人注目,法家的思想家們認為法
具有普適性,
應對所有的人一視同仁。
公開宣揚宗法等級制度的儒家,
從維護統治階級的整
體利益出發,也歷來重視聖君賢人的典範作用,強調君臣守法的重要性。
(二)
.重視民生。
中國傳統法律文化以儒家文化為基礎,
在儒家中孔子最重要的觀點就是
「仁者愛
人」
,
即重視人,
關心人。國家法律都必須要以社會和人民的最大幸福為價值追求。我
們今天所提倡的
「以人為本」
思想其實是對古代的
「民本」思想的繼承和發展。
「以人
為本」
在當代我國的法治建設中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三)
.德法共行」的思想。
人類社會中調整社會關系的手段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法律和道德這兩種行為規范。
中國傳統法律文化中一直重視道德教化的作用,
主張道德與法律之間的必然聯系。
當今,
我
們要堅持法治建設和道德建設的協調發展,
在完善法治建設的同時,
要繼承和弘揚本民族的
優良道德傳統,
從而使法治與德治相輔相成、
相互促進,
並以此為根基構建適應社會主義市
場經濟的新道德和法律體系。
(四)
.解決社會矛盾的調解機制
中國傳統社會以秩序和諧為最高價值理想,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以及人與人之間的和
諧。
這種與和諧意識相關的寬恕精神是我國法治建設的本土優秀資源。
中國古代的調解制度,
有利於社會秩序的穩定,
有助於人們相互關系的和諧,
減輕了訴訟當事人的訴累,
傳播了統
治者所需要的道德觀念和法律意識。
三、傳統法律文化對現代法治建設的消極影響
上面我們談到了中國傳統法律文化對法治建設的積極作用,那是不是意味著我們在法治
建設中應全面充分地利用中國傳統法律文化的價值呢?事物都是具有兩面性的,
這是事物的
客觀屬性,
法律文化也不例外。
所以,
我們在評價中國傳統法律文化對法治建設的影響時還
應注意到它的消極影響。
(一)
.權大於法的法律文化遺毒尚存。
權大於法的人治法文化並未中斷,而是以一種慣性的力量得以存活和延續至今,不僅
在建國初期有影響,
文革期間又達到相當嚴重的程度,
就是在進行法治建設的今天,
依然在
一定程度上左右著人們的行為,
阻礙著法律的貫徹實施,
受其影響,無論是在立法領域,還
是在司法領域,
我們都長期未能正確處理好權力與法律的關系,
以致出現了嚴重的權大於法
的現象。
(二)
.重禮輕法和法律虛無觀念根深蒂固。
在中國傳統的封建社會,重禮輕法和法律虛無觀念根深蒂固。在這些觀念的共同作用
下,
反映出法律對社會生活的干預還不充分,
法律的地位還十分脆弱,
法律的功能尚未十分
有效的發揮,
中國法律傳統作為中國傳統文化中的落後面,
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我國法治建
設的進程。
(三)
.司法不獨立、不公正的現象普遍存在
由於受到傳統法律文化的制約,我國的司法體制、法院機構設置、法官制度、司法運
行過程都帶有明顯的行政化的色彩,
行使司法權時往往受到行政權強有力的干涉。
而且,
公
開、
透明是現代司法體制的基本要求,
而當前的司法體制離此還甚遠。
中國傳統法律文化的
一大特點就是「執法原情」
,這種負面影響至今危害甚廣,重感情、重人情、重關系,成為
現在一個非常普遍的現象。
(四)
.法傳統上的封閉保守性仍有影響
改革開放前,高度計劃化的經濟體制本質上是權力經濟,人治經濟。在這種體制下制
定的法律,
其基本指導思想就是把法律作為管理經濟,
控制社會的工具。
因而它維護的是政
府權威及其各部門的利益,這種法制缺乏維護保障獨立、平等、自由的精神,相對而言,忽
視社會權利和公民權利的保護。
四、啟示
中國傳統法律文化源遠流長、自成體系、
博大精深,
時至今日,
仍在影響和制約著中國
法制現代化的進程。克服傳統法律文化負面影響,我們要做到正確處理權力與法律的關系;
完善立法,優化執法,保證法律得以有效實現;保證司法獨立,體現司法公正,實現法官隊
伍的職業化;
摒棄法律工具主義、
義務本位等消極的法律觀念;
吸收外國法律文化的有益養
料,實現中國法治的創新發展。
中國傳統法律文化是一座巨大的思想寶庫,
它對當前我國的法治建設既有積極影響,
也
有消極影響,我們應當「取其精華,棄其糟粕」
,繼承和發展傳統法律文化對法治建設的積
極影響,
堅決摒棄傳統法律文化對法治建設的消極影響,為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服務。
⑷ 疾治國之不務修明其法制,執勢以御臣下,富國強兵而以求人任賢,反舉浮淫之蠹 是什麼意思
原話是:非疾治國之不務修明其法制,執勢以御臣下,富國強兵而以求人任賢反舉浮淫版之蠹而權加之於功實之上。
這句話的意思是:韓非子痛恨治理國家不能夠做到闡明所立的法令制度,君王用權術權勢來統御臣屬子民;不能做到為了富國強兵而尋訪任用賢明的人才;反而提拔浮誇的「蛀蟲」,使他們地位在有實際功績的人之上。
⑸ 西方文化以法治為本位,其法制觀念始於古希臘什麼變
西方文化以法治為本位,
其法制觀念始於
古希臘梭倫改革
⑹ 搜索歷史上4個國家是以什麼治理國家的以德治國以法治國或者其他
或許是三皇五帝時代吧,夏商屬於半信史時代我想多半是以祭祀來治國的,周以版禮治國, 秦以法治國權,西漢武帝之前是以黃老之學(道家) 治國的,自漢武帝獨尊儒術後以下朝代皆是以儒家思想來維護統治。
只靠道德的約束來治理的國家,這些還沒聽說過,或多或少都有法制,或許我孤陋寡聞了吧。
⑺ 閱讀下列中外歷史上法制建設的相關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治民無常,唯以法治……明主之所制其臣者,
(1)材料一:君主統治臣民的工具;(1分)
材料二:調節經濟關系(商貿關系)。(1分) 原因:羅馬法中有注重調解貿易及財產等經濟和民事糾紛等內容,法律程序嚴謹;羅馬法中蘊含了人人平等、公正至上的法律觀念;近代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需要法律體系來維護資產階級的利益。(4分,其他言之有理也可,如歐洲中世紀封建社會的黑暗和壓抑、文藝復興運動的推動等) (2)立法權應歸人民;所立之法應維護眾人權益;法律有至高無上的權威。(3分) 梁啟超是近代民族資產階級維新派代表人物之一,他強調法者天下之公器是由於民族危機深重;民族資本主義和民族資產階級力量的發展;西方資本主義思想傳入;資產階級反對君主專制,追求政治平等(追求君主立憲制),實行維新變法的訴求。(4分) (3)改革開放前,八大的法制思想沒有得到全面貫徹。(1分)「文革」期間,社會主義法制建設遭到嚴重破壞。(1分) 改革開放後,八大的法制思想得到貫徹。(1分)全面修改的1982憲法成為中國在歷史新時期治國安邦的總章程; 1999年人大九屆二次會議通過憲法修正案,把「中華人民共和國實行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 寫入憲法,正式把這一治國方略以國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確定下來;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不斷完善,以憲法為核心的有中國特色的法律體系框架基本形成。(3分) ⑻ 閱讀材料,完成下列問題。材料一 民本,法也。故善治者,塞民以法,而名地作矣。……國之亂也,非其法亂
熱點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