願意寫道德經
Ⅰ 我是《道德經》的愛好者,願意一起分享感悟
道德經的中心是「道」和「一」,抓住這兩個概念就可以明白了。
這兩個都是形而上的概念。把道德經的「自然」看做現在的「大自然」來解的都是亂來。
Ⅱ 老子為什麼寫道德經,因為老子願意
僅供參考
首先老子能寫出這么有水平的道德經,他是東周朝庭的圖書管理兼柱下史,這職位相當於後來的內閣大學士,學問那是沒得說,當時學界的泰山北斗,東周戰亂王室內訌,老子懷著憂國憂民的心情離開王都駕牛西去,一直想給後世留點什麼,把一生所思所悟出的人生真諦寫出來,拋磚引玉警示後人少走彎路,剛好在涵谷關,關令尹喜認定老子是聖人請求老子寫點什麼,否則不讓出關,老子順勢而為,洋洋灑灑很快寫出了五千餘言的道德經。。。。。。
《老子》,又稱《道德真經》《道德經》《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
《老子道德經》傳說是春秋時期的老子李耳(似是作者、注釋者、傳抄者的集合體)所撰寫,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並分為81章。是中國歷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學著作
Ⅲ 誰給我道德經,大悲咒的經文啊,
朕聞:
觀自在菩薩誓願,入微塵國土,拯拔一切有情,離諸苦趣,故說是無量功德總持經咒。
世間善男子、善女人、一切眾生,秉心至誠持誦,佩服此經咒者,種種惡趣,種種苦害,咸相遠離,鹹得圓融,超登妙道。
若此海波沾濡,下風吹觸,業釋障消,獲是勝果。非但耳之所聞,實目之所睹,明效大驗者也。
若智慧福德之士,根器深厚,堅持佩誦,勤行不輟,又能廣為演說,是經咒功德,不可思議。
若薄福不信者,亦心生信解,亦得同超佛境,真實不虛。
夫觀世音誓願弘深,發大悲心,以濟度群生。
朕君臨天下,閔眾情之昏瞀,墮五濁而不知,以此經咒,用是方便,覺悟提撕,俾一切庶類,皆超佛域。
又況如來化導,首重忠孝。凡忠臣孝子,能盡心以事君,竭力以事親,所作所為,無私智陂行,廣積陰功,濟人利物,又能持誦是經咒,則跬步之間,即見如來。
若彼不忠不孝,不知敬畏,則鬼神所錄,陰加譴罰,轉眄之間,即成地獄。
蓋善惡兩途,由人所趨,凡我眾庶,宜慎取捨,書此以為勸!
佛告總持王菩薩言:
「善男子!汝等當知,今此會中,有一菩薩摩訶薩,名曰「觀世音自在」。從無量劫來,成就大慈大悲,善能修習無量陀羅尼門,為欲安樂諸眾生故,密放如是大神通力。」
佛說是語已。爾時,觀世音菩薩,從座而起,整理衣服,向佛合掌,白佛言:「世尊!我有大悲心陀羅尼咒,今當欲說。為諸眾生得安樂故,除一切病故,得壽命故,得富饒故,滅除一切惡業、重罪故,離障難故,增長一切白法諸功德故,成就一切諸善根故,遠離一切諸怖畏故,速能滿足一切諸希求故。惟願世尊,慈哀聽許!」
佛言:「善男子!汝大慈悲,安樂眾生。欲說神咒,今正是時,宜應速說。如來隨喜,諸佛亦然。」
觀世音菩薩重白佛言:
「世尊!我念過去無量億劫,有佛出世,名曰「千光王靜住如來」。彼佛世尊憐念我故,及為一切諸眾生故,說此「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以金色手摩我頂上作如是言:『善男子!汝當持此心咒,普為未來惡世一切眾生,作大利樂。』
「我於是時,始住初地,一聞此咒故,超第八地。我時心歡喜故,即發誓言:『若我當來,堪能利益、安樂一切眾生者,令我即時,身生千手、千眼具足。』
「若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童男、童女,欲誦持者,於諸眾生,起慈悲心,先當從我,發如是願:
「『南無大悲觀世音!願我速知一切法。
南無大悲觀世音!願我早得智慧眼。
南無大悲觀世音!願我速度一切眾。
南無大悲觀世音!願我早得善方便。
南無大悲觀世音!願我速乘般若船。
南無大悲觀世音!願我早得越苦海。
南無大悲觀世音!願我速得戒定道。
南無大悲觀世音!願我早登涅槃山。
南無大悲觀世音!願我速會無為舍。
南無大悲觀世音!願我早同法性身。
「『我若向刀山,刀山自摧折。
我若向火湯,火湯自消滅。
我若向地獄,地獄自枯竭。
我若向餓鬼,餓鬼自飽滿。
我若向修羅,惡心自調伏。
我若向畜生,自得大智慧。』
「發是願已,至心稱念,我之名字,亦應專念,我本師阿彌陀如來,然後即當誦此陀羅尼神咒。一宿誦滿五遍,除滅身中,百千萬億劫生死重罪。」
觀世音菩薩復白佛言:「世尊!若諸人天,誦持大悲章句者,臨命終時,十方諸佛,皆來授手。欲生何等佛土,隨願皆得往生。」
復白佛言:「世尊!若諸眾生,誦持大悲神咒,墮三惡道者,我誓不成正覺。
「誦持大悲神咒者,若不生諸佛國者,我誓不成正覺。
「誦持大悲神咒者,若不得無量三昧辯才者,我誓不成正覺。
「誦持大悲神咒者,於現在生中一切所求,若不果遂者,不得為大悲心陀羅尼也。唯除不善,除不至誠。
「若諸女人,厭賤女身,欲成男子身,誦持大悲陀羅尼章句。若不轉女身成男子身者,我誓不成正覺。生少疑心者,必不果遂也。
Ⅳ 抖音裡面有一句你知道老子為什麼寫道德經嗎因為老子願意的前一句話是什麼了
小明:老師你知道老子的《道德經》么?老師:當然知道了,小明:那你知道老子為什麼要寫道德經么?老師:為什麼?小明:因為老子願意。老師:滾出去……
Ⅳ 老子為什麼要寫道德經 因為老子願意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文化的生命是無限的,他要將他的精神傳承下去。也就是他的靈魂的延續!
Ⅵ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全文是什麼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出自《道德經》第八章;
原文:上善若水,水善利萬專物而不屬爭,處眾人之所惡, 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譯文:身居高位的人最好的行為 像自然界的水一樣呵護大家。水善於滋潤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停留在眾人都不喜歡的地方,所以最接近於「道」。最善的人,居處最善於選擇地方,心胸善於保持沉靜而深不可測,待人善於真誠、友愛和無私,說話善於恪守信用,為政善於精簡處理,能把國家治理好,處事能夠善於發揮所長,行動善於把握時機。最善的人所作所為正因為有不爭的美德,所以沒有過失,也就不會埋怨他人。
(6)願意寫道德經擴展閱讀:
《道德經》,春秋時期老子(李耳)的哲學作品,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
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並分為81章。
Ⅶ 看市面上和書店流通的道德經,其實都是古人篡改的,和老子願意相差太遠,
《道德經》本來就不知道誰寫的,再說了,就算那是老子本人寫的,都過了版這么多年了,哪權還有人知道死人想的是什麼....
不是漢墓了出圖了德經在前、道經在後的《老子》嘛...哪個可能還比較接近最原版的....
不要說《道德經》,其他的著作像什麼《論語》《春秋》《易經》早就面目全非了。漢代有今文經和古文經之爭,魏晉又偽作遍地,哪還能指望先秦的著作是其本來面目...
話雖如此,只要一本書本身內容好,看了能引人深思,那就是值得看的,跟作者是誰沒有關系,很多人覺得《道德經》寫得好,那就讓他們看唄、感悟唄,不愛看就不看唄,愛吹就吹、愛踩就踩,老子都不會在意的。
Ⅷ 為什麼萬事都不能夠如我們所願,因為他人的私心或者其他的事情干擾,不能夠事事順心
公民道德建設綱要》中寫道∶「要積極優秀民族道德教育資源。」作為中華民族道德經典的最優秀的代表——《道德經》,是「道」的具體化,她從人與萬物的本源——「道」上闡述了道德的規律,指出萬物本源「道」的行為特點就是人類應效法的的道德法則。並且告訴人們,作為「道」之子的人,人的很多問題可以求「道」來解決,具體方法就是讓人的思想順「道」而行,用道性換掉人性,這個過程就叫修道。當人的思想符合了「道」時,人生就會自然而然地獲得成功,實現人生的完美。
一、主觀符合客觀——無為而無不為
《道德經》是講「道」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這就說明「道」是不斷變化的。道大無邊無際,浩瀚無比,又處在不斷變化之中,一會兒是這個樣子,一會兒又是另外一個樣子,所以要給它取個名,就是叫「道」這個名字可以,不叫這個名字,叫另外一個名字也可以,說到根本,是「無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無名的「道」,產生了天、地;有了天、地(有名),又由此產生了人和萬物。由於本源的「道」是隨時隨地都在變化的(連名字都可以變化),所以它產生的天、地、人、萬物也是不斷變化的,這就要求人要適應這種變化,即主觀要符合客觀,因此人就有了主觀與客觀的問題,人的行為也因此分為兩種∶有為與無為。主觀上自以為是,不考慮客觀變化,這就是有為。主觀上沒有個人想法,而是隨客觀的變化而變化,即順應自然而為之,這就是無為。做到無為了,就能無不為。那麼,人是否就能做到無為呢?不能。
人是萬物之靈,本來也是客觀「道」產生的,但是人生來是不符合「道」的,為什麼呢?因為人是個矛盾混合體,其中有私心慾望,萬物之靈的這個「靈」被私心慾望所限制,並不「靈驗」,不能適應「道」的變化。具體表現就是主觀意識里總有個人的一些不自然的東西與客觀不相符合。怎麼辦呢?這就要修道。修道就是幫助人去掉不自然的東西,使人符合客觀,使客觀支配主觀,這樣人生坎坷就少,「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即修道修得好的人,做事做人都會變得順利吉祥,所以「道」也就是一種人生,「萬事如意修道人」。
那麼,修道怎麼修呢?就是守靜背誦《道德經》。
「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人只有沒有私心慾望,才能守靜,這樣才能體驗到「道」的奧妙,從而適應和符合客觀的變化。有私心慾望,就不能守靜,這樣就不能體驗到「道」的奧妙,即便體驗到的,也是有限的,這樣人就很難符合客觀的變化,人生旅程就會出現很多不如意的事情。所以修道就要修德,沒有個人想法,事事順客觀,這就是「德」,「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人只有去掉了私心慾望,才能放棄個人想法,而能做到事事順應客觀自然。那麼在現實生活中,就能夠樂觀自在地處事為人,而達到「無不為」。
二、道性換人性,利益最大化
人生離不開利益,那《道德經》是怎樣看待利益的獲取呢?
經濟學理論認同這樣一個原則∶人是理性的,人人都會在約束條件下最大化自身的利益。這本身是符合自然的,即符合「道」的。因為「道」的行為特徵就是以最小的資源獲取最大的利益,這只要研究一下各種生物體的內在設計和它們的代謝運行及生物圈的分布就會發現,這種現象比比皆是。但人對最大化自身利益的理解常常是慾望與爭斗,這就是人身上最典型的不符合「道」的特徵,即有為的特徵,這在《道德經》的修道體系裡叫「人道」(也叫「人性」)。「反者,道之動」。「道性」就正好相反,是去欲、處下和不爭,曰「不爭而善勝」。因為人生來就是帶著一大堆潛能來到這個世界,潛能發揮的程度深淺決定著生命的質量高低。這些潛能是自然賦予的,人只有符合自然才能最大程度地發揮潛能,同時也就能獲得最大化的自身利益。而符合自然就要消除慾望,就要修德,提高道德水平,所以說提升「道德」是人最大化自身利益的最根本和最有效的行徑。
下面就結合《道德經》具體地談一談。
三、成功之道
修道是求「道」來塑造人的成功秉性的過程。人們常說,性格決定命運。修道就是調「道」的能量來刻畫自己的內心世界,用道性換掉人性,從而使人的思維和言行與客觀世界相符合。
下面就專門地談一談符合「道」的思維與行為有哪些。
1、「道」的行為就是堅強不屈
「道常無為,而無以為。」「道」平時是不幹預任何事情的,一旦要干預就沒有做不到的。說明「道」做事,事事都是成功的,因為「道法自然」,沒有哪一件事是不符合自然規律的。「不改,周行而不殆。」獨自運行而不改變,周而復始地旋轉而不停止。說明「道」做事是堅不拔、威武不屈的,任何干擾和阻撓都無濟於事,它總是堅持不懈地行動下去。所以我們做事就要效法這種精神,要做正確的事,符合客觀規律的事,要做時就下定一個必勝的決心,「千里之行,始於足下」,不管遇到什麼困難都要不屈服,不管別人說什麼,都不要受影響,專心致志、堅持到底。
「民之從事,常於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意思是,人們所從事的事業,經常是在接近成功的時候(也是最困難的時候)失敗的,在結束時也要和開始時那樣慎重處之,這樣就不會失敗了。即在最困難的時候,必須拿出開始時的決心和信心,千方百計地去克服困難,所謂成功者絕不放棄,放棄者絕不成功,也就是「強行者有志」,這種品質就是符合「道」的,這種品質就能保證你成功。
修道就是求「道」幫助自己,使自己符合「道」的品質。
2、甘願付出,不求回報
「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意思是,水之所以善是有利萬物生長並不爭功,它處於眾人都不願去的地方,所以最接近大道。為什麼處在眾人都不願去地方還最接近大道呢?因為水本來是乾凈純潔的,但為了凈化他物而把自身弄得全是污濁,最後還要流到最低的地方,不再被人重視。所以為了別人而犧牲自己,最後還落到人人都不願去、受輕視的地方,這種「甘願付出,不求回報」的精神就是「道」的品質,這種品質在《道德經》里也叫「柔弱」,即永遠把自己個人的私慾放在最柔弱的位置,而把付出放在最強大的地方,《道德經》寫道∶「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意思是,天下最柔弱的,莫過於水,用它去攻擊最堅強的,沒有不勝的。在克服困難時,水又變成最堅強的。《道德經》就是以水喻「道」,用水的柔弱與頑強來形容「道」的特性。我們人總是強調人要無私奉獻,無私就是私心慾望要柔弱,奉獻就是付出的願望與力量要強大。無私奉獻的精神就是源於萬物本源的「道」的特性。為什麼那些有著無私奉獻精神的人做起事來總是會散發出蓬勃朝氣和無窮力量呢?因為他的精神狀態符合了萬物本源「道」的特性。所以人生要成功,就必須把「道」的特性(道性)變成自己內在的品質,永遠銘記要讓自己物超所值,永遠想到自己所做的比自己想得到的要多得多,這樣人永遠就不會離成功太遠。
3、用行動決定人生
「希言自然」,意思是,多做事少說話這是符合自然的,所以成功最關鍵的因素是行動,大量的行動!大量的行動雖然預示你可能遭遇的挫折或拒絕會比別人多,但同時也預示著你成功的機會也會比別人多。「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意思是,勝過別人的人只是有力的人,自己戰勝自己才是強有力的人。所以在「道」看來,並不是比別人強的人就是強者,而是自己戰勝自己的人才是強者。而自己戰勝自己的最好辦法就是行動,「處其實,不居其其華。」意思是,把它放在實實在在的地位上,而不在於說些好聽的話。所以「道」的行為就是以行動來說話的,那麼人要想成功,也應牢記行動才是成功的保障。
4、認真做好每一件小事
大自然的雄偉與壯美,起源於其基本程式永恆不變地在每一細微之處的成功運作。「道無空虛點」,它的意思是,「道」做事是沒有空虛之處的,也就是在任何細微之處都能做到完美無缺。
在任何一個細節上都體現出了精確、高效、協作與完美的極致,這就是大道的「德」,即做好每一件小事的德。「孔德之容,唯道是從。」意思是,任何孔隙中容納的德,唯有大道才能做得到。例如生命體的每一個細胞,是生命最基本的單元,在顯微鏡下才能看得見,可是在這么小的區域內卻可以同時進行約個化學反應,各個反應之間互不串位,且與整個身體的運行要求密切配合,所以說,做好了每一個細胞內的細微小事,才有生命運轉的壯觀大事。同樣地,一個人的品質最容易從瑣碎的小事上反映出來。「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意即,天下困難之事,必須從容易的做起。天下的大事業,必須從小事做起。聖人始終不做大事(只做好各種小事),故能夠做成大事。所以人生要想成功,好高騖遠、眼高手低是大忌,必須養成認認真真做好每一件小事(無論思想上,還是生活上的細瑣小事)的良好習慣。
5、人生極其重要的妙著——人際關系
人際關系是人一生成長的過程中最重要的因素。那麼《道德經》里是怎麼說得呢?
「善者,不善人之師。不善者,善人之智。不貴其事,不愛其智,雖知大迷,是謂要妙。」意思是,比我們善良的人,可以成為我們學習的老師。而面對不善良的人,他可以增長我們的智慧。若不重視這些事情,不愛惜這些知識(若不重視與人打交道方面的能力),雖然表面上看你知道得多,那實際是極大有迷惑,這是人生極其重要的妙著。
有句話很有名,叫∶成長容易,成熟難。達到處事能力嫻熟是很不容易的。而這個能力的獲得恰恰不取決於你與善人的相處當中,而在於在讓你不喜歡的、不舒服的、所謂不那麼善的人當中培養出來的。因為只有這樣的人才能全面地考量你的適應能力和應變能力,這個能力才是人際關系能力的根本。若不重視這些事情,不愛惜這方面的知識,即使你知道得再多,知識再淵博,從「道」的角度上看,也是極大的迷惑。所以重視人際關系能力的培養,是人生極其重要的妙著。
那麼這個能力的培養從哪裡開始呢?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善德。」
如果我們能坦然地面對自己,就會發現我們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為了得到更多的愛。你在街上遇到的每一位路人、曾經走進你辦公室的每一個人,都渴望得到愛的接納——有些人甚至為此做出瘋狂的舉動。
為什麼?因為只有愛才會使人感到活得有意義!不管善人、還是惡人,都是共同地渴望著得到愛與尊重的。
所以要做一個成功人,首要的要學會愛別人,學會關注別人身上的優點,而少看別人的缺點。你學會了愛人,你也就能得到了更多的人的愛,這樣你的人生之路就會變得無限寬闊。
所以人際關系的首要是什麼?就是學會愛人。不論善良的人,還是不善良的人,我們都要善待他們,並且是發自內心地善待他們。而且特別要注意在與不善人的相處過程中去培養自己的「善德」。「人之不善,何棄之有?」意思是,對待不善之人,你有何理由拋棄他們呢?即不能拋棄人家,同樣要以「善德」待之,「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意思是,所以聖人,以無為來處理一切事情,以身體力行來教人。這就是《道德經》教導我們的處世關鍵之所在,這個環節解決了,那麼你的人際關系能力之門也就打通了(即讓內心清靜的能力),這是《道德經》告訴我們的人生妙著啊。
再說一點,「學會愛別人」在人際交往中的另外一個特徵就是學會關注別人的自我。人都有喜歡突出自己個人觀點的偏好,但這是人性的誤區。如果你總是試圖想讓人認為你才是世上最好的,都來關注你,那你難以成功。「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意思是,自認為不錯,這是不明智的。自以為是的實際是糊塗。所以過分關注自我的人是愚蠢的。真正聰明的人從來不讓自己的注意力離開別人的自我。這實際上就是處下。《道德經》寫道∶「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這就是符合「道」的要求,在社會競爭中要想贏得方方面面的人的支持,關鍵就在於要時時關注他人的敏感點。以成就他們的抱負而成就自己的事業,你的事業往往會做得更大、更成功。
6、謙卑處下,時懷感恩
「萬物恃之生而不辭,功成不名有,衣養萬物而不為主。」意思是,為萬物生長而不辭辛勞,成功了而名不歸己有,依靠它滋養萬物而自己卻不為主。所以「道」的偉大還在於,本來是「道」哺育了萬物生長,而它自己卻不爭功名;明明是「道」滋養了萬物成長,而它自己卻不充當主人,這是多麼崇高的情懷!這就是「處下」(和不爭)——雖然成功,做出過豐功偉績,但自己還是把自己視作很平凡,不突出自己。「功成而弗居,是以不去。」意思是,成功了而不自居,所以就不會失去。我們都知道,世上真正成功的人都是很謙卑的,這就是處下的品質,因為這是符合「道」的,所以這種品質就能將成功長久地保持下去。相反,居功驕傲是不符合「道」的,那樣成功就只會是曇花一現,不能長久,而這實際上還算不上真正的成功。所以我們不僅要成功,而且還要能把成功長久地保持下去。
另外,處下的品質還包括感恩,因為在每一個人成功的道路上,都有很多人在付出,所以要從內心感謝每一個幫助過你的人,不僅包括那些給你支持和鼓勵的人,還包括那些曾經傷害、拒絕過你的人,因為正是他們才使你堅強起來,正是他們才鍛煉了你的「道性」,使「道」的品質能深深地紮根你的內心深處。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善德。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信之,信德。」
所以要成功還在於要擁有「善德」和「信德」,要時時心懷感恩,時時牢記是別人在幫助你成功,這樣你就會很快樂,每時每刻都感受到世間的溫暖。
7、面對競爭——不爭而善勝
無論在自然界,還是人類社會,還是商戰,還是體育競技,到處都充滿各種對手,存在激烈競爭,這是自然的,無可非議,重要的是,我們該如何面對?
實際上,在面對競爭對手時,人應該明確真正的對手是誰?應與之競爭的是誰?要戰勝的是誰?明確這一點是最後勝利的法寶,此曰「不爭而善勝。」
我們都知道,勝利的獲得是需要一種振奮精神的,而促成持續進步的振奮是來自於人對自己的有效控制,即「自勝者強」。所以真正的對手其實就是自己,要競爭的物件就是阻撓自己成功的內心干擾,要戰勝的就是自己的弱點。一門心思地想戰勝對方,這就是「有為」,這決不是明智之舉,風雲突變就會使人的精神處於緊張之中,而導致心身內耗,患得患失,這反而不利於客觀地看問題和能力的正常發揮。不想去戰勝對方,而是視自己為對手,不斷地讓自己內心保持清靜的狀態,這就能有效克服自己的弱點,能冷靜地與客觀變化相適應,從而「無為而無不為」。所以在競爭當中要想成功,一定不要把注意力盯在成功和戰勝對方上面,而是時刻注意保持自己內心的清靜無為,對成功與勝利無所謂,以「無為」的心態去面對,這樣你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能力,因而能「無不為」。
在《道德經》里有句話∶「戰勝,以喪禮處之。」這里指的是在戰場上,意思是,打了勝仗,就用喪禮來處理。為什麼?因為你勝了,就意味著對方的不幸,故應用喪禮對待之。所以,以「道」的原則處事是非常具有人文關懷的,並不是不要勝利,而是並不把勝利看成至高無上的。那麼引伸到日常現實中,我們就不要總把勝利看得那麼重,要給對手同樣以必要的關懷,而給對手以必要的關懷才是真正成功者的風范。「江海所以能為百穀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穀王」。成功者的風范並不是以勝利為唯一標志,就是處於下風、或失敗了,仍然有著出自內心的坦然,「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其實這樣的心態是更容易成功的心態。
很顯然地,這樣的心態是建立在慈善和愛的基礎上的,所以「不爭而善勝」的本質還是人內心的慈善使然。
8、為學者日益,為道者日損
《道德經》是提倡學習的。「為學者日益」就是學習各種科學、業務知識要越多越好,因為這些知識是我們事業發展的條件,所以我們要努力學習,終生不殆。但是,人生的成功,知識其實只佔較少的份量,而其他大部分因素取決於人內心的心理素質,即道性的豐富程度,因此人還必須要不斷損掉人性中那些不符合自然的想法與私慾,而這不是學習知識能辦得到的,這要靠修道才能辦到,這就是「為道者日損」。
「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
那些不自然的、不合理的主觀成分都去掉了,人就無為了,即人的想法和心理活動都順應自然了,那麼處事為人就都會因符合客觀而感到順心自在,萬事如意,人的潛能也因此會得到充分。所以人生要成功,「為學」與「為道」必須並重——不僅要學習知識,還要通過修道來修正本性,用道性換掉人性。這個過程同樣非常重要。
9、成功的定義
成功是不是意味著掙更多的錢,身居高位和手握大權呢?
在《道德經》看來,這只是「勝人者有力」,並不一定代表成功,它可能還代表著為貪婪和冷漠所支配而帶來的擁有,它可能是慾望的奴隸,因此不是「道」的意義上的成功。《道德經》里的成功是做人的成功,是「自勝都強」、「道法自然」。
「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意思是,住在別人不去的地方(意即不出風頭、不突出自己),心情舒暢深遠,經常給別人以仁愛,他的話是值得信任的,為人正直和藹可親,處事的能力很強,出動又善於選擇時機。他唯一的不與人爭斗,所以無憂無慮。
一個達到這樣境界的人難道不算成功嗎?這是金錢、地位和權力所能夠換得來的嗎?
當一個人能夠正確地管理自己的思想和正確地管理自己的金錢和時間時,這就是成功。正確地管理自己的思想就意味著「方而不割」(大腦思維方寸不亂)和「自勝者強」;而正確地管理自己的金錢就意味著節儉、仁愛和富有遠見;正確地管理自己的時間意味著智慧、實乾和值得信任。按照現代的標准,這就是道德水平、情商、智商和能力都非常高的人,這就是「道」的意義上的成功!因此成功最重要的標准在於擁有一個不隨環境、金錢、權力、地位的變化,只屬於心靈素質里的某種堅韌的東西。
四、實現人生完美
「絕學無憂,唯之與阿,相去幾何?」
——不學習(害人的)知識,唯一的是與「道」相伴,兩者差幾多呢?
意思是,在這個有著各種利益沖突的人世間上要生存得好,若不去學那些圓滑世故、爭斗不休的伎倆,那就只有修道,依道行事。那麼這兩者(一個學圓滑世故、爭斗不休;一個修道、依道行事)相差幾多呢?言下之意是相差得很多。這也就是說,人生與「道」相伴,經常地背誦《道德經》修道修德,那麼,不去學虛偽狡詐,老實本分也照樣能夠生存、能夠成功,而且能活得更、更快樂。因此,真正成功的人生其實就是健全心靈、用道性換掉人性的過程,這就要求人要學《道德經》,把握好「道」的成則和成功的定義,將「道」的品質刻畫到內心世界裡,從而使心意與行動合二為一。這個過程光靠學習知識是辦不到的,只有修道才行.
Ⅸ 道德經第20章體現了老子怎樣不願隨波逐流的獨立人格與獨立精神
首先你要搞清楚什麼是隨波逐流!
你可以理解為河水流淌的大勢,這種力量看起來沒有什麼,但是如果你阻礙了它你就會發現它的力量超出了你的想像,在它面前哪怕就是一座大山對於水來說也只是時間的問題。
第7章祖師爺就告訴了我們「人」的性是與天道相沖的!但是這個力量在大道面前卻被大道所利用,用來干什麼那?
答案是:用來對付「人」!
我們「人」的性,就像河流中的石頭(眾人皆有餘),不斷的影響這社會的未來發展(當一個新的集體制度建立起來以後,這個制度又變成了新的阻礙社會發展的力量!),而這股混亂的力量來自於:「俗人昭昭」!說白了就是人們都很聰明(俗人昭昭),正式因為聰明所以(沌沌兮)。
(眾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似鄙。)這句話就是重點!意思是大家都有自己的想法,都有自己的利益觀,都很聰明,因此你們都為了自己的觀點吵的不可開交,一次一次的輪回,一次一次的勝負,一次一次的沒有達到目的,所以你們都很聰明!而我很笨,不會像你們那樣做這一些註定沒有好的結果的無用行為!所以我很瞧不起你們!
(眾人皆有餘,而我獨若遺)
你們都有你們的高處,你們用你們的長項來互相壓制,而我不會這麽干,我會去將你們的長處拿來去部他人的短處,這是我要做的!
(我獨異於人)只有我這個笨蛋才會去考慮他人的利益觀,考慮他人的感受,從中找到大家的共同利益點!你喜歡地,那麼地給你種。他喜歡衣服那麼衣服讓他作。你用你的糧食換他的衣服,他用他的衣服換你的糧食!
(而貴食母。)
我不會為了地和衣服與您們爭,我要學習天地萬物運行當中的每一個個體為什麼可以共同運作,為什麼可以互補所需,而他們卻從來不打架?所以我要向這位創造一切的母親學習平衡之道!
---------------------------------------------------------------------------------------------
道德經的每一章都有陰陽兩面,每一章都獨立性又有整體性,他的學問不是用文字可以描述的,越是學問高的人來解讀道德經就越容易誤導人們,越是解釋的清楚就越是限制了讀者的思考能力。
而道德經的精髓在於啟發人們的自我思考,所以老子總是將道德經寫的很模糊。
而後世的高等學者又自大的來翻譯道德經結果就是限制了人們的自我思考,這是與道德經背道而馳的!
在現在對的在以後未必是對的!在小方面對的在大方面未必是對的!所以用學問是解讀不了道德經的!
其整體性和獨立性更是千變萬化!我看道德經從不看譯文,實在是看不懂了那譯文做參考,在我看來譯文就是放屁!壞了他人的慧根!
道德經是一個將世間一切的矛盾融合成一個整體的超級世界觀構建,如果你能將道德經中的陰陽兩面,整體和個體這四個矛盾聯合在一起.那麼前知五百,後知五百就如同一個兒戲一樣。
在下也只敢說陰陽有通,將每一章的個體拿出來還可以,但是要是將他們連接起來....我剛剛連接了14章!哎~~~難那~
常人學道德經大多是陰連陰,陽連陽,微觀連微觀,宏觀連接宏觀,這樣的人已經算是高手了。能將其中的兩者相互連接你就是登峰造極了,能連接三者你就出神入化了,能連接四者你就.....反正不是人了!
普通人一般都是瞎連!
說白了道德經就是一個可以將整個宇宙運行裝到腦子里的:「核心中驅」!也就是超級世界觀。
你要是能將道德經的所有元素融合成一體,你就會發現「神」是如此的渺小!
孩子一本道德經才20元,如果你就是那個能將此書融合於心的變態天才,那以後天地神鬼就要靠你吃飯了!
Ⅹ 你知道老子為什麼寫道德經嗎,因為老子願意,這句話什麼意思,在什麼情況下能用到
這是名義橋接。
語言有許多修辭手法,在聯系理論繼承發揚道德經為代表的中華文明,揭示精神三象具象、表象、抽象之前,精神框架不明顯,所以,修辭手法的分類傾向於具象化。以前的語言系統結構對比現代精神框架結構構築的語言體系,好比以前的房屋有承重牆面,要增加高度一般採取壘加方式,像金字塔,而框架式的房屋通過框架承重,牆面都是裝飾面一樣,這樣房屋結構更加科學合理,構造出很高的建築。
所以以前的語言系統中,沒有名義橋接的修辭手法,是邏輯結構缺失。
老子,是精神成就大成者,其言行不容反駁,被特徵抽象話,表達一種權威意志,其地位應用在父子關系方面,分為具體的老子,小子,小子要聽老子的,老子說了算,小子要按照老子的意願行事。
老子寫道德經,當然是老子本人願意寫,當原型的特徵意義抽象以後,應用到具體的語境中,表達了我願意不容反駁的意願。
關系是這樣的
老子本人 願意寫道德經,抽象提取老子願意的象徵意義,具有客觀不容反駁,因為道德經是經典,老子本人也就實至名歸成了哲學家,甚至人們把老子本人當作神仙,尊為老子,於是老子的象徵意義包含不可置否的涵義。
具體語境中,我干某件事情,是我的自由,在自己的自由領域中,我說了算,如同老子本人寫道德經的意願一樣高大上,不接受反駁,否定。
其抽象意義的相通性,即象徵意義的復用產生了橋接。不是借代,而是橋接。所以這是一種修辭手法,一種以前語言系統中沒有的修辭手法。
總結:橋接的修辭方法是通過對於經典具象的抽象,獲得象徵意義,結合新的具象,提取出相同的表象,以表達本質相同的意思。就好像在兩件具體事情之間架了一座橋梁,讓人從原本不可觸及的高度或角度呈現新的具體事情包含的意義。這也是形而上表述的一種方法,在語文中叫修辭手法。
為什麼說聯系理論特牛,很了不起,正經地說是很偉大,因為運用聯系理論揭示的精神框架,可以框定一切精神現象,可以構築高度無限的形而上層次。雖然人類雙眼也許只能看清數長,但是心念可及九天之外,雖然一口氣只能吹塵咫尺,但是口氣(言外之意)能吞吐(含)整個宇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