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心就是道德
A. 何為良心和道德
良心就是被現實社會普遍認可並被自己所認同的行為規范和價值標准。良心是道德情感的基本形式,是個人自律的突出體現。
詞目:良心 拼音:líang xīn 良心就是對得起自己,對得起別人
基本解釋
1. [conscience]∶個人內心的是非感;對自己行為、意圖或性格的好壞的認識;同時具有一種做好人好事的責任感,常被認為能引起對於做壞事的內疚和悔恨 2. [synderesis]∶對道德行為主要原則的先天知識
詳細解釋
1. 本謂天然的善良心性。 《孟子·告子上》:「雖存乎人者,豈無仁義之心哉?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猶斧斤之於木也。」 朱熹 集註:「良心者,本然之善心。即所謂仁義之心也。」 2. 多指內心對是非、善惡的正確認識。 宋 王應麟 《困學紀聞·考史》:「 仆固懷恩 叛 唐 , 李日月 為 朱泚 將,而其母皆知逆順之理,良心不可泯也。」 清 和邦額 《夜譚隨錄·霍筠》:「彼豈有真才實學,能起死回生耶?徒以人命為孤注耳,良心安在!」 巴金 《滅亡》四九:「但是她一旦離開了他,特別在夜深人靜的時候,他便感覺到劇烈的良心上的痛悔。」 3. 好心。
1. [conscience]∶個人內心的是非感;對自己行為、意圖或性格的好壞的認識;同時具有一種做好人好事的責任感,常被認為能引起對於做壞事的內疚和悔恨 2. [synderesis]∶對道德行為主要原則的先天知識
良心概念
良心(consicience)就字面而言,「良心」在一些西方文字中最早與「意識」、「認識」相關,屬於道德哲學的研究范疇。英、法中的「良心」有共同的詞形(conscience)。從英文看(conscience)。,源於拉丁文conscire,本意是「知道」,此此衍生出「con-scientia」(知識、意識)。在相當長的時間里,conscience成了「內心、意識」的代名詞。在賦予道德意義之後,conscience又被古人用來專指「按良心辦事」。人們對自己行為的是非、善惡和應負的道德責任的一種穩定的自覺意識。 。作為人心中的最內在法則,它不僅給人以內在的權威和標准來裁決自身的對錯,從而阻止人去有意做惡或勸導人積極為善,而且促使人對自己過去的所作所為進一步深刻反省、從而強化自己的責任意識或悔過要求。良心的自我發現有兩個結果:要麼從自己既有的作為中獲得精神的快慰,要麼對自己過去的所作所為悔恨交加,以致覺得自己的一切都逃不過良心眼睛。世上之所以有道德生活,最終要歸因於良心:做好事不求別人的贊賞而只求無愧於心是道德生活的最高境界;做錯事能捫心自問並深感內疚則是塑造有德之人的第一步;做壞事竟心安理得而不覺得受良心的譴責,則屬於只有靠嚴厲的懲處才能糾偏的行為。毫不誇張地說,良心乃是道德秩序的保證。良心,並且只有良心,才能救道德於墮落。 在中國,良心一詞最早見於《孟子·告子上》,意為仁義之心,包含惻隱、羞恥、恭敬等情感。良心是一定的社會關系和道德關系的反映,是人們的各種道德情感、情緒在自我意識中的統一,是人們在履行對他人和社會的義務過程中形成的道德責任感和自我評價能力。良心是歷史的、具體的、社會的范疇,是一定社會生活和社會關系的反映,是人們在實踐過程中逐漸形成的,不是與生俱來的,因而也沒有所謂抽象的良心。良心對於人們的行為具有判斷、指導和監督的作用。 題記] 「對於道德實踐來說,最好的觀眾就是人們自己的良心。」 ——西塞羅,《論辯集》。 良心是與公正、仁慈和義務等概念有密切關系的范疇。首先,良心與公正、仁慈有密切的聯系。良心以公正與仁慈為基本准則,又對公正與仁慈原則的落實有支持作用。良心就是要使人愛其所愛,恨其所恨,具有是非感與正義感,具有「惻隱之心」。良心可以視為公正、仁慈原則等等的內化。良心不僅包容正義感,也含有仁慈的驅動存在。其次,良心與義務也是既有聯系又有區別的范疇。良心是對道德義務的內心體認。所以義務是主體良心體認的對象而非良心本身。良心具有強烈的主觀性質。但一旦義務轉化為良心,則義務對人的要求就可望得到真正的落實。這是因為,良心具有主體自由的特質,而義務則具有相對強制的特徵。 弗里德里希·包爾生說:「履行善就意味著履行義務,而我們的義務看來並不符合自然的意志,因此在義務和愛好之間就有一種沖突。在行動之前,義務的情感反對愛好;它作為阻止物而活動;在行動之後,如果愛好在行動中勝過了義務的情感,義務就做出譴責:說做愛好以為善的事情是壞的。對於我們本性中這種反對愛好和在責任和義務的情感中表現自己的東西,我們稱之為良心。」[1] 包爾生還指出過:「確實沒有人會相信:一個民族,倘若它完全缺乏我們稱之為風俗和良心的東西,缺乏個人在其中通過審慎和畏懼控制自己行為的東西,能夠支持哪怕一天以上」[2]。蘇霍姆林斯基則說:「壓抑自己良心的聲音,這是很危險的事情。如果你養成一種對某件事情毫不在乎的習慣,那你很快就會對任何事情也都滿不在乎」[3]。所以,良心無論對社會的健康發展還是對個體的道德生活都有極大的意義。教師的職業良心是教育工作的重要動力和調節機制所在。教育良心是教師職業道德的重要范疇。
B. 為什麼說良心是道德規范自律性的最高表現形式
道德良心是道德規范的自律性最重要的表現形式。良心在道德主體的自律活動中擔負著最重要的職責,表現出最復雜的活動機制。在西方,奧古斯汀把人的良心說成是神諭,亞當·斯密把良心說成是某種先天的情感;在中國,孟子認為「仁義之心」為「天之所予我者」,荀子認為是「物使之然」,朱熹有「天理良心」之說。托爾斯泰把人性分為「良性的人」和「獸性的人」,《復活》中聶赫留朵夫後來的行為即是良心的純粹表現。作為道德主體內心「道德法庭」的良心,其作用是極其巨大的。生活中不乏受良好的激勵而捨生取義的人,也不乏受良心的責備而悔不欲生的人。這種約束力之所以強大無比,恰恰是因為它來自主體自身的理性、意志、情感,因而是自己對自己的剋制。由此可見,良心作為道德規范自律性的最高體現,確實事關道德的命運。
C. 良心是道德的衛士怎麼即興評述
良心是道德情感的基本形式,是個人自律的突出體現,是一種理念和思想意識,內良心是實現容道德的基礎。正因為有了良心的意識,才能讓人的道德得到逐步提升,讓人避免做錯事,走錯路。
人們在現實生活中,對於那些壞人、惡人,經常評價到「良心被狗吃了」,由此可見,缺少良心的守衛,人的道德將會淪喪。
D. 道德和良心是什麼關系
道德在人的化身就是良心。許多人都喜歡用「良心」這字眼。當他們要向人證明自己行為正直時,便說:「我問心無愧」或說「我是憑良心做事的」,而把一些壞蛋形容為「沒良心」「心地壞」,心術不正,喪心病狂。他們認為人只要「平生不作虧心事」,便可「半夜敲門也不驚」了。他們認為修養的重點是誠實:對己、對人、對神、對良心都要誠實,雖然明知沒有人會發現,也堅持應「不欺暗室」,不作自欺欺人的勾當。
E. 道德與良心的區別
良心:就是被現實社會普遍認可並被自己所認同的行為規范和價值標准。良心是道德情感的基版本形式,是個權人自律的突出體現。通俗說良心就是對得起自己,對得起別人。
道德:是一種由人們在實際生活中根據人們的需求而逐步形成的一種具有普遍約束力的行為規范
它具有良好的群眾基礎,往往流傳較為廣泛,形成共識。
道德與法律相分別,兩者都是行為規范,但是法律是具有國家強制力保障的,而道德是一種心靈的契約,只能靠人們自覺遵守,所以約束力比法律弱很多,靠輿論來實現道德的力量。形成也不同,道德是在生活中逐步確立的風俗規則,法律則是有國家制定的。代表的利益有所不一樣,法律一般是當權者管理的有力工具,而道德是群眾在生活中的利益體現,有一定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