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是規則的
A. 在何種意義上可以說,法治就是規則之治
法治思維不同於人治思維。人治思維就是賢人思維,就是把公共事務管理的良善與版否寄託於權個別賢人,遇賢則良,遇不賢則廢,結果是「人存政舉,人亡政息」,擺脫不了歷史「周期律」的控制,不可能有持續的良善之治。人治思維,也是拍腦袋思維,就是做決策不受規則約束,自己想怎麼做就怎麼做,結果經常出現好人不能充分做好事,甚至好心辦了壞事的情況。法治思維就是規則思維,就是以良好的規則來保證負有公共事務管理職責的人都必須盡職盡責,失職違法要問責、受追究,從而使他不敢懈怠,更不能違法亂來。為了保證規則制定得良好,現代法治要求,規則的制定必須是民主的,即必須由人民授權的國家機關按照民主的程序來制定,這是現代法治區別於我國古代法家所講的「法治」的本質區別。所以,法治思維實質就是民主思維,是一切權力屬於人民的思維。
B. 什麼是法治思維,包括哪些基本內容
法治思維是將法律作為判斷是非和處理事務的准繩,包括:
1、法治思維是規則思維。法律實際上是一種規則。法律規則具有明確性、穩定性和可預測性,可以為人們提供基本的行為准繩。有了這種法律思維,人們對於自己乃至他人的行為及其法律後果就有了穩定的預期,便會依此對自己的行為進行調整和規范。規則思維要求制定良好的法律,並貫徹它、遵守它。
2、法治思維是平等思維。法律的一個重要價值取向是平等,即權利平等、機會平等、規則平等。平等思維要求每一個人都拋棄特權思想,自覺將自己置於法律的監督和制約之下。法律的制定需要貫徹平等原則,不允許個別人或個別集團將自己的特權法制化;法律的實施更要落實平等原則,任何人不得凌駕於法律之上,不得有法外特權。
3、法治思維是權力受制約思維。權力受制約思維要求制定科學的制度機制,使權力得到制約,使權力行使具有明確邊界。依據法治思維,權力體制與機制必須保證權力在相互制約的前提下相互配合。
4、法治思維是程序思維。程序正義是實體正義的重要保證。程序思維要求分析問題特別是處理問題按照法定程序進行。必須遵循規律,為公權力的行使設立科學、合理的程序,並確立違反程序的制裁性後果,從而防止破壞法定程序的行為。
(2)法治是規則的擴展閱讀:
法治思維的作用: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人們的思想觀念多元多樣多變,各種利益分歧、矛盾沖突相互交織,只有法治才能有效整合各種張力、化解各種沖突,為社會和諧穩定奠定根基。當前各級領導幹部的法治思維和依法治國能力強弱,直接影響著黨的執政根基和國家的長治久安。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法治思維
C. 法治思維的特點
法治思維的特點1法治思維是規則思維。規則具有確定性、可預期、可執行等特點,是人們對事物理性期待的體現。規則思維的邏輯起點是:既定的規則告訴人們哪些可為(權利)、哪些不可為(義務),以及如何行為(程序);人們的行為後果是可預期的。對政法機關來說,維護社會穩定,首先要嚴守規則,維護規則的穩定,否則就會破壞人們的預期,理性就變成感性、心安就變成恐懼、有序就變成無序。
法治思維的特點2法治思維是權利義務思維。權利和義務是法律關系的關鍵要素,是判斷是非對錯的標准。法治思維的實質就是從權利和義務角度觀察、分析、處理問題,通過權利和義務的運行,實現法的指引、評價、預測、教育、懲罰功能。
法治思維的特點3法治思維是程序性思維。程序的基本含義:一是任何人不能做自己的法官;二是同等情況同等對待、同等關注;三是權力在陽光下運行,在監督中行使;四是執法司法者不能從當事人那裡牟利,否則會出現偏私。程序的本質是一種形式合理性、可實踐的理性。藉助程序這個「形式性操作杠桿」,就把利益的博弈和價值衡量轉化為在法治規程上表達的訴求,人情、關系、偏見、恣意才會被消除,相應糾紛和問題最後都會在法治軌道上得以解決。
法治思維的特點4法治思維是權衡思維。法治作為定紛止爭的實踐理性,突出特徵在於對各種價值和正當利益的合理平衡,因而法治思維必然體現著權衡利弊、瞻前顧後、兼顧各方的思維特徵。它所要求的是,看問題、作決策,要依法處理好當前和長遠、局部和全局、個別和一般的關系,盡可能把事情考慮得更周全,把方案設計得更縝密,把負面影響降到最低。
法治思維的特點5法治思維是建設性思維。建設性思維以建設社會、修復被損害的社會關系為目的。從人類社會發展史看,法治作為治國理政方式,從來都是建設性而不是破壞性的。法治思維以建設性思路確定製度,修復社會關系,解決社會問題。
D. 法治思維的要求包括哪些合法
規則至上。法治就是規則之治。而法律是社會治理的最高規則,因此法治思維就是要堅持法律至上。任何社會活動的主體都必須遵守法律,任何個人和組織都不能享有法律之外的特權。美國開國元勛托馬斯·潘恩在《常識》中說過,「在專制國家國王就是法律,在自由國家法律成為國王」。法律能否成為國王,這是法治和人治的根本區別。因此,各級領導幹部應堅持「黨要在憲法和法律的范圍內活動」的原則,嚴格按照法律辦事,堅決抵制權大於法、以言代法、貪贓枉法等人治現象。
主權在民。這是所有法治國家最基本的憲法原則。國家的一切權力屬於人民,人民是權力的來源和目的。人民通過制定憲法和法律對政府既授權又限權,因此各級領導幹部必須嚴格約束權力,堅持依法執政和依法行政,進一步減少行政許可、審批和核准,以增強市場和社會的活力。簡言之就是,對政府要「無法不行政」,對人民則是「法不禁止皆權利」。
權利本位。要把「為人民服務」的傳統思維,進一步轉化為保障每個公民合法權利的法治思維,要依法保障以公民財產權為核心的各種權利。法律是權利和義務的載體,也是一定數量權利、義務的總和。強調公民的權利第一還是義務第一,是法治與人治的重要分野。只要法律沒有禁止的行為,公民都可以做,這是公民自由的基礎。而公權力則不得在沒有法律規定的情形下,作出損害公民合法權益或者增加公民義務的規定。
公平正義。公平正義是社會主義法治的價值追求,因此治國理政、行使權力必須以追求、維護公平正義為評判尺度。「正義不僅要實現,而且要以看得見的方式實現」。法治不僅要追求實質正義,同時也要追求形式正義。作為看得見的正義,程序正義不僅是實體正義的保障,而且還有其獨立的價值。因此,法治思維要求公權力行使者在作出重大決策、實施行政行為的時候,必須嚴格按照法定程序進行,堅決抵制重結果、輕過程,重實體、輕程序的舊有思維,樹立程序正義、違反程序即違法的觀念。就我省來說,應繼續落實《山東省行政程序規定》,在重大決策中要按照「公眾參與、專家論證、風險評估、合法性審查和集體研究」五個必經程序嚴格進行,實現決策的民主化和科學化。在行政執法和其他行政管理中,要恪盡政府的程序義務,保障公民的程序權利,在公開、告知、參與、聽證、時效、一站式辦理、救濟等方面嚴格做到依法定程序進行。
公平正義的另一個要求,是在制定規則時,不能只考慮多數人,而忽視了少數人的利益訴求。要兼顧各類群體尤其是弱勢群體的利益訴求,尋找各方的最大公約數,這就要求在進行重大決策的聽證時,選擇代表要均衡,不能只選那些有利於決策通過的階層的代表。
接受監督。有權必有責,用權受監督,失職要問責,違法受追究,這是法治對政府和官員的基本要求。因此,各級領導幹部要自覺接受來自各方面的監督,勇於承擔行使權力和履行職責帶來的法律後果,對違法行為要堅決糾正,做責任政府。在與群眾產生矛盾的時候,各級領導幹部應改變觀念,放下架子,與當事人進行平等的對話和溝通,努力化解行政爭議和矛盾;對於行政訴訟案件,應認真履行行政復議決定和法院判決;對侵犯民眾權利的行為,要主動賠禮道歉,造成傷害、損失的要依法給予賠償和補償。
公開透明。法治是民主之治,政務公開是現代民主政治的要求。因此,公權力的行使要公開透明,政府要自覺做陽光政府。各級領導幹部則要堅持「公開是原則,保密是例外」的原則,最大限度地保障公民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和監督權。同時,法律、政策等必須與時俱進,根據社會生活的發展變化而及時改、廢、立,使之永遠發揮規范引領社會生活前進的良好作用。
改進方式。堅持法治思維,就要以法治的視角探索新的工作方式。要克服那種大會號召、群眾運動、造成高壓、強行推廣、抓反面典型、拔釘子戶的革命性、權力性的思維和管理方式,而向規則導向、理性對話、集體協商、博弈妥協、求同不排異、照顧少數、加強服務、淡化管理的思維和管理方式轉變。要逐步改變過去那種相對強硬的工作方式,推行柔性的管理方式,如行政規劃、產業政策、行政指導、行政合同、行政購買、按市價補償等。這樣不僅更容易達到行政管理的目的,而且能化解官民之間的一些對立情緒和矛盾,使干群一致、社會和諧。
E. 對法治的認識
中國社會發展的戰略目標之一是由人治逐步過渡到法治,在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各個領域實現依法治國。下面由我為大家整理的對法治的認識,希望大家喜歡。
法治的認識篇一
一、法治的本質
‘法治’ 一詞很多時候被人們簡單的認為就是指依法治國,其實法治的精神所在遠非於此,法治是一種規則之治,但其內在包含的卻是自由與民主的精神。
二、法治與政治的關系
我國的學者給政治下的定義是指通過一切手段對國家的綜合治理。我國的學者對法治下的定義就是指依法治國。如果這樣來解釋這兩個概念,我們不難看出政治是包含法治的,是高於、大於法治的,依法之治是眾多國家治理手段中的一種。而政治包含了人治、法治等。在很多國家我們不難看出政治的確是大於法治的。法治的精神就是一種規則之治,法即規則,但是法治絕不應該在政治之中,更不應該在政治之下。應該法治在政治之上,先有法,後有政。我們所說的憲政,就是先有法,後有政的體現。憲也可以解釋為最高的法。把政治放在法之下的國家才是真正的法治國家,把法治放在政治之中的國家,其實本質還是一中人治的體現。
三、法治與人治的關系
法治是一種規則之治,而人治的國家同樣有規則,同樣有法律,人治的國家同樣可以用法律來治理國家。其實法治與人治的本質區別不在於是否有法律,而在於法律由誰來制定,由誰來實施,由誰來維護,最終為誰而服務。法治國家的法律應該由每個公民或者公民推選的代理人來制定、實施、維護,最終應該為每個公民服務。這里的每個公民不分種族、信仰、性別、哪怕是罪犯都應該受到公平的對待。法治國家的法律應該是保護每個公民的合法權益,不受任何不法的侵害,哪怕是最強大的國家權力也不行。
四、法治與自由的關系
法律是用來保護自由的,同樣也是來限制自由的。絕對的自由是不存在的,如果我們允許絕對的自由,每個人想干什麼都被允許,那將是多麼可怕。試想一下一個人人都可以殺人的社會將是多麼可怕。法治的精神應該是賦予每個公民有限的自由,而這些被賦予的有限的自由,應該給予充分的保障。
五、法治與民主的關系
法律應該是公民共同制定的,或者是被公民賦予權力的代理人共同制定的,因為法律包含了每個公民的權利和義務,需要每個公民用義務來換取在這個國家所亨有的權利。
法治的認識篇二
所謂“立法”,首先應當確定無疑的是立法是體現國人多數人的意志,而不是“被代表”,提議廢除貪官死刑是代表了那些國人的意志?
所謂“執法”,應當公平,公正。在這方面,我和一些網友有同樣的疑惑:炒火車票的黃牛黨可以大張旗鼓的處理,而炒房子的投機客卻安然無恙。這是為什麼?二者的危害到底誰大,這是不言自明的。由於提款機的故障而從提款機上多取錢十幾萬就被重判無期(後來在輿論的壓力下改判),而貪污十幾萬就判幾年,這又是為什麼?這是執法的公平公正嗎?
所謂“守法”,應當形成獎懲嚴明社會風氣。違法,要付出違法的慘痛代價,守法,要得到社會的褒獎,只有這樣,才能逐步形成一個良好的法制氛圍。
是不是一個法治社會,社會的表現最有說服力。一個良好的法治社會,應當是一個和諧美滿,安居樂業的社會,應當是一個“夜不閉戶,路不拾遺”社會,應當是一個“六億神州盡舜堯”的社會。反之,一個貪官遍地,黃賭毒泛濫,黑社會猖獗,兇殺不斷,民憤鼎沸……的社會是一個法治社會嗎?
自從秦朝統一中原,形成全國的統一法律條文,時至今日,眼下是立法條文最多的時代,但是,這么多的法律條文使得誰人成為最大的受益者呢?答案是明顯的:執法者和律師。君不見重慶打黑,李庄們興高采烈,大喊“夠黑,人傻,錢多”。
在思索何為法治社會時,有兩件事是我感觸甚大,一是中國歷史第一次陳勝吳廣農民起義,秦朝的法律可謂暴政,不可取。但是,記得歷史課上得到的信息是,陳勝吳廣由於天氣原因不可能按期到達,按照秦朝法律,他們面對只有死。我曾假設過,放到今天,有律師為之說辭,再給法官點錢,不就沒有了這次起義了嗎?另一個就是電視劇“天下糧倉”中,“筷子浮起,人頭落地”。沈石的母親都餓死,但是他還是沒有逃脫被殺的命運,這樣的做法,有些不近人情,但是,說明了執法的嚴苛。
法治的認識篇三
一、社會主義依法治國方略的確立。
依法治國,作為一種先進的治國方略與法律文化,是社會進步、社會文明的重要標志。依法治國不是從來就有的,而是一種與市場經濟、民主政治、相當發達的社會文化共存亡同興衰的社會現象。
社會主義國家不僅應當是人民真正當家作主的民主國家,而且也應當成為真正實行依法治國的法治國家。社會主義的依法治國必然是而且應當是人類歷史上全新的、最高歷史類型的依法治國。
社會主義國家要真正實現了依法治國方略,建成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也必須具備三個基本條件。也就是說,“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相當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要相當完善,社會主義新文化要相當發達。”這些條件都不是在短期內、特別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所能完全達到的。另外,社會主義法律制度的完善,社會主義法律運作機制的建構,全體社會成員法律文化素養的提高,也都需要一個相當長的歷史過程。所以,實行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必然要經歷一個很長的歷史過程。
二、社會主義依法治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作為一種理想的治國手段,依法治國是社會主義國家與資本主義國家都可運用的治國方略。但作為一種現實的政治制度,社會主義依法治國與資本主義依法治國有著根本的不同。
(一)社會主義依法治國是堅持社會主義道路的依法治國,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的法律保障。
社會主義制度是中國歷史發展的必然選擇,社會主義道路是中華民族繁榮富強的必由之路。社會主義依法治國要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以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與實現共同富裕為目標。中國的依法治國與法制建設實踐已經也必須進一步堅持這一方向。
(二)社會主義依法治國是堅持人民民主專政的依法治國,是實現人民民主的基本保證。
人民民主專政是中國的國家制度,是社會主義法制的政治基礎。人民民主專政決定著社會主義法與社會主義依法治國的本質,同時,社會主義依法治國也離不開人民民主專政的支持;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政權,是創制、執行、適用社會主義法的權力主體,是實現社會主義法制變革與現代化的強大力量。
三、社會主義依法治國的基本要求
(一)具備完備的法律體系。
有法可依,是立法方面的要求。這是依法治國的法律前提,也是依法治國的首要環節。有法可依是指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需要法律調整的領域和方面都有良好的法律可以依據和遵循。
社會主義依法治國要做到以下幾點:
(1)要做到真正反映和充分表達以工人階級為領導的廣大人民的意志和利益。(2)要做到以“三個有利於”為根本標准,反映社會生活與時代發展的客觀需要。(3)要做到尊重和保護公民的各項人格尊嚴、人生自由、民主權利、政治自由、經濟權利和其他社會權利。總之,社會主義依法治國在實質上應當實現人民性、合理性、公正性、合規律性幾個方面的深刻統一。
(二)有法必依
有法必依是指一切政黨、國家機關、社會團體、企事業單位、公民都必須依法辦事。這是依法治國的中心環節。有法必依的具體要求包括:(1)黨必須在憲法和法律的范圍內活動。執政黨作為國家的領導核心,能否做到在憲法和法律的范圍內活動,能否依法決策和依法辦事,是依法治國能否實現的關鍵。就此,江澤民同志曾明確指出,“我們絕不能以黨代政,以黨代法。”
(2)廣大社會成員要依法辦事。廣大社會成員不但要自覺以法律為行動指南,還要善於運用法律來爭取和捍衛自己的權力和自由,勇於同一切破壞法律秩序的違法犯罪行為作斗爭,維護法律的威嚴。這是依法治國廣泛而深厚的社會基礎,是依法治國真正實現的重要標志。
(三)執法必嚴
依法治國的關鍵是執法,難點和重點也在執法。執法必嚴,是指執法機關和執法人員嚴格依照法律規定辦事,堅決維護法律的權威和尊嚴。另外司法獨立是法治社會的內在要求,對保證司法裁判的公平、正義,維護社會秩序,滿足社會成員對效益的需求,真正做到依法治國具有重要的意義。雖然我國早已確立了人民法院依法獨立行使審判權的原則,有人稱之為“中國特色的司法獨立”,但日漸加快的社會民主化、國家法治化進程使這司法獨立的種種不足暴露無遺。建立完備的制度來保障司法真正獨立已經迫在眉睫。
(四)違法必究
違法必究,就是要嚴格追究違法犯罪行為人的法律責任。這是依法治國的必要保證,是法律威嚴的重要體現。當前,在違法必究這個問題上,我們要堅決反對幹部搞特權、有責不究、重犯輕罰。鄧小平同志曾強調:“越是高級幹部子弟,越是高級幹部,越是名人,他們的違法事件越要抓緊查處,因為這些人影響大,犯罪危害大。”
四、促進社會主義依法治國的途徑
實行依法治國方略,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是社會主義制度自我完善的過程。這也是一個前無古人的偉大創舉,是一項艱巨復雜的系統工程,要經歷一個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當前,要實行和堅持依法治國方略,加快法治國家的建設步伐,我們認為應著重抓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一)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全方位推進社會主義法制建設
(二)堅定不移地貫徹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不斷開創社會主義法制建設新局面
(三)以建立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為目標,進一步加強立法工作
(四)以加強和完善執法、司法為目標,推進行政執法制度與司法制度改革
再有,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本特徵,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在這樣一種人們嚮往的社會里,只有堅持依法治國,才能保障和促進社會全面進步、和諧發展。
依法治國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可靠保障。法治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手段,也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內在要求;因此,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加強法律建設,依法治國。
看過“對法治的認識”的人還看了:
1. 談談我對中國法治的認識
2. 談談你對全面依法治國的理解
3. 淺談全面依法治國心得體會
4. 法治文章
5. 法治工作經驗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