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法立道德
① 我想寫一篇「法制與道德」的作文。
什麼是法律?法律是由國家制定或認可的行為規范;是由國家立法機關制定或認可的;是對社會成員具有普遍約束力的行為規范;是以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行為規范。所以我們又常常把法律稱為「國法」。
因此,一直以來,法律給我們的感覺就是很遠的。其實,法律就在我們身邊,因為法律與道德是分不開的,那麼法律與道德的關系又是什麼樣的呢?
有這么一個故事:
某村的張大爺一生操勞,撫育了六個兒子,他用全部財力和滿身疾病換來了兒子們的成家立業。長子承包村裡的魚塘,一年純收入三萬余元,但對老人卻「一毛不拔」,其他幾個兒子也拒絕贍養老人。張大爺孤獨地住在村外簡陋茅屋裡,靠鄰里接濟度日,也無錢看病,村委會幹部多次出面調解,要求六個兒子共同贍養老人,但六個兒子卻互相推脫,老人的生活一直無人照顧,村裡人對此義憤填膺,主動幫助老人打官司。法庭調解無效後,判決六個兒子每年共同支付張大爺三千元贍養費,共同承擔醫療費用。
這樣的故事經常在我們身邊發生,在道德無法差遣人們去負起應負的責任時,法律就會體現出它的強制性。
大千世界,紛繁復雜,法律制定得再多,也不能詳盡地規范社會生活的所有方面,法律可以嚴禁遺棄、拒絕贍養老人的行為,但卻無法使人們自覺地尊敬老人。道德則涉及社會生活的一切方面,深入人們的心靈,以特定的方式在更廣的范圍內約束人們的思想和行為。
所以,法律與道德是相輔相成的,法治與德治同樣重要,必須把兩者結合起來。現在的中國便是實行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其根本目的就是為了保證人民群眾真正成為國家的主人。因此,我們應為自己是中國人而感到驕傲。
那麼,我們青少年該如何護法、維德呢?
我們應該要增強法制觀念,自覺地守法、護法,又要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質和道德水平。以此,來維護法律與道德。
② 《道德與法制》觀後感
法制與道德都是屬於上層建築,是統治階級的意志和利益的體現,兩者在功能上互相補充、協調,對維護統治階級的利益,鞏固其地位,促進社會穩定與發展有巨大作用。怎麼寫關於道德與法治作文?本文是我整理的道德與法治作文,僅供參考。
道德與法治作文1
法律建設與道德建設是都是維護一個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方面,討論道德建設與法制建設誰更重要這一問題首先要了解一下他們各自所具有的內涵。何為法律?法律是國家制定或認可的,以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以行為和社會關系為調整對象的,以權利和義務為內容的,具有普遍約束力的,反映、維護一定社會歷史時期掌握國家政權的階級的意志和利益的社會規范體系。何為道德?道德是由一定社會的經濟關系所決定的特殊意識形態,是以善與惡,好與壞、公正與偏私、誠調整人們之間和社會之間關系的行為規范的總和。
通過這二者的定義不難看出它們的明顯區別,即道德是非強制性的,主要依靠社會的輿論起作用;而法制是強制性的,通過國家強制力起作用。不過它們都有著維護社會長治久安的作用,可以說是為達到同一目的的兩種不同手段。通過進一步考慮二者的辯證關系我們會得出怎樣的結論呢?
法律主要起約束的作用,它讓人們在正確的軌道上行駛,一旦偏離這個軌道,法律就會用自己的辦法使他回到正軌。然而,一個人在軌道上走的快與慢,走的姿勢,是前進還是後退是法律所不能涉及的。這個時候,我們更需要道德的作用,使更多人朝著正確的方向快速前進。
法律應該是底限,人們的所有行為都必須在這之上。只有在這個基礎上,才能更好地進行道德建設,而道德是導向,沒有道德的導向,法律也許就是空洞的。這又說明道德和法律是同樣重要的。
法制與道德屬於上層建築的不同范疇。法制屬於制度的范疇;而道德則屬於社會意識形態的范疇。法律規范的內容主要是權利與義務的規定,強調兩者的衡態;道德則重點強調人對他人、對社會集體履行義務,承擔責任。法律規范的結構是假定、處理和制裁或者說是行為模式和法律後果;而道德規范並沒有具體的制裁措施或者法律後果。法制是按照特定的程序制定的,主要表現為有關國家機關制定的各種規范性文件;而道德則通常是潛移默化的,是約定俗稱的。
其實兩者在本質上是一致的,都是一定社會經濟基礎的產物,都反映和作用於一定社會的經濟基礎,具有相同的理論基礎,許多基本原則和內容是一致的。法制的表現形式是規范性文件,道德通常表現為一般社會意志;法律著重要求人們的外部行為及後果,道德著重要求人們內心世界的善良。法律由國家強制力保障實施,道德通過人們的內心信念和社會輿論發生作用;二者相互聯系,相互補充,相輔相成。
我們在生活中不難遇到這樣的例子:例如一個人觸犯了法律,但他得到了世人的支持,即他違反了法律但是並沒有違反道德,有時甚至得到輿論的支持。再例如人們有時並沒有觸犯法律,但是卻違背了良心做了違反道德的事,結果一輩子收到良心的譴責。
如此看來盡管法制與道德通常情況下是一致的,但是有時卻有相出入的地方。其實通常是這樣的:法規定最基本的行為,而在法沒有規范的地方道德再另作補充。但是在同一問題上,當道德與法出現沖突時,總是以法的規范為准。這也就證明了一個道理,即法是調整社會關系的最為優先的原則,只有在法律無法調整的領域,才考慮以社會善良風俗為原則。
對於國家的建設,法律與道德向來是相輔相成的。二者都是調整人們之間關系的行為規范,是上層建築的重要組成部分。法律屬於政治上層建築,依靠國家的強制手段約束人們的行為,維持社會的基本秩序;道德屬於思想上層建築,通過說服誘導,使人們形成內心的道德信念,約束自己的行為。二者通過不同方式共同為社會的經濟基礎服務。
法律與道德的內容是互滲互補的。正義是二者的共同追求。道德是法律的基礎和前提,法律是道德最基本的體現。法律對於不得偷盜、搶劫等規定,無不來自道德規范。每個社會的道德都以這個社會統治階級的道德體系為依託。
法律建設與道德建設在作用上互相支撐,互相促進。法律必須以公認的道德規范為基礎,如果缺乏道德基礎,法律就沒有權威,也不能有效地執行。道德的規范作用也離不開法律的支撐,如果對違法行為不能有力地懲處,道德規范就得不到弘揚,社會也不能形成良好風氣。
然而,法律與道德在管理社會、建設國家中的地位、功能不同,作用的方式、范圍不同,不能相互替代,必須緊密結合,缺一不可。法律以外在的強制力約束人們的行為,只關注行為後果,其運作機制是強制,它從消極方面以「不應該」來制止人們的某些行為。道德塑造人們的靈魂,以價值的合理性啟發人們內心的自我約束,從積極方面用「應該」引導人們做某些事。道德的運作機制是美德——在誘惑面前仍能按規則行事的品質。法律是功利性的,道德是超功利的。法律與道德調整的范圍也不同。法律是他律,只規定做人的底線,只對違法者起作用,對維護社會秩序只能起事後、治標的作用。道德是自律,對全體成員的一切行為,從個人品質到經濟、政治生活,都起規范作用。道德自律是人在完全自由的條件下產生的責任心,是人的尊嚴的重要標志。道德能夠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對維護社會秩序起預防和治本的作用。
由於人是可塑的,對於人性中私慾等缺陷,需要用法律加以制止;對於人性中向善的一面,能夠用道德予以教化。建設國家、調控社會,若僅靠道德,就不能懲戒和杜絕違法犯罪;若僅靠法律,就不能教化不道德的行為並遏制其發展。只有法治與德治相結合,才能標本兼治,保證社會有序發展。法律與道德乃是保證社會有序運行不可或缺的兩翼。
把道德建設和法律建設有機結合。這樣才不至於一個步子邁得大,一個步子邁得小。兩腳的步伐不一致,就不能快速地前進了。還可以打個比方,就是木桶效應。一個水桶到底能盛多少水取決的是最短的那塊木板而不是最長的那塊。所以我們要法制和道德這兩塊木板等長而不是長短不相同。
把道德建設和法制建設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使兩者有機地結合,相輔相成,才能發揮出它們最大的效應。在道德建設與法制建設並重的同時,加強道德建設,增加道德建設的多樣性和實用性,我相信,這不僅對於我們養成良好的大國國民素養有著重要意義,對於我們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無疑更會起到加速推進的作用。
道德與法治作文2
看完了這個道德法制教育後,我既受到了教育又寬闊了眼界。在這里,我看到了各種各樣的主題,形形色色的人,可怕的案例還有他們悲慘的結局。毒品、賭博,這一切都可能發生在我們的周圍,這一切都是讓這些叛逆,幼稚的青少年們走向絕境的罪魁禍首。這一個個可怕的案例正向我們揭示了這個社會另一面。這也給我們敲響了警鍾。
我們也正處於他們的年紀,也是進入了一個繁榮昌盛的成長階段。有的同學已經跨入了叛逆期,開始到網吧,舞廳四處玩鬧,開始不聽家長的重重教誨。總是拿學習當做借口向父母借錢,然後去跟社會上的小混混玩耍。這樣的結果必然是——犯罪。板塊上的各種案例中的主人公不就是像你們一樣嗎?總是懷著僥幸心理,總是想著自己不會犯罪。可最後還不是一樣的下場。
毒品不能沾,人人皆知,可為什麼還是有許多青少年抵擋不住它的誘惑呢!就是因為他們不曾見過這些新鮮的玩意兒,又聽信了小混混的花言巧語,同時認為吸一次沒什麼大礙,認為自己可以戒掉,所以才會走向吸毒的道路。
賭博、搶劫、殺人都是一樣的道理,都是一瞬間,就是這一刻,就是一時好奇,就是一時任性,人生才走向了滅亡。黑暗社會是捉摸不透的,它就像一個萬丈深淵,看不到底,不知道裡面有多大的危險。再聰明的人掉下去都是慘不忍睹的。所以我們要遠離這個深淵,不要因為好奇去靠近這個陷阱。
我相信看了這一次的道德法制教育,不會再有人向他們那樣傻了。
道德與法治作文3
談起「法制」,我們不免會想到那些令人恐懼的案件和那些罪犯,其實他們「今天」受到法令制裁,難道不是「昨天」一個又一個的小惡習才使他們走上犯罪的道路嗎?所以說我們從小接受的各種教育便是我們小時受到的法制教育;所以說法制並不只是那些大人們的「專利」。我曾經看過這樣一個故事:在清朝的時候,大臣李鴻章出使俄國,在公開場合,隨地吐了一口痰,被外國記者大加渲染、嘲弄,丟盡了中國人的臉。這叢表面看來似乎與法制沒有關系這是一個不遵守社會法制的歷史教訓。但我們身邊的人包括我們自己何嘗不是這樣呢?
所以——
遵守法制必須先從自身做起,從身邊做起。
所以——
魯迅先生說:「中國欲存爭於天下,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後凡事舉。」「立人」的意思便是要提高人的思想和法制修養,人的法制修養並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靠後天不斷提高的。要提高個人修養,首先要致力於讀書求學,提高自身的認知水平;認知到達一定水平,就有了明辨是非的能力;有了分辨是非善惡的能力,就要端正自身的心態,不違背自己的良知,努力使自己的一言一行都符合道德的標准,自己的修養便得到完善。這就是古人所說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
我還曾看過這樣一個故事:
有記者訪問一個獲得諾貝爾獎的科學家,「教授,您人生最重要的東西是在哪兒學到的`呢?」「在幼兒園。在那裡,我學到了令我終身受益的東西,比如說,有好東西要與朋友分享,謙讓,吃飯前要洗手……」
所以——
我們提高自己的法制修養也一樣,並非一定要有什麼了不起的舉措,而是要從身邊吃飯洗手這些小事做起。
所以——
養成遵守法制的習慣,使法制的觀念從意識層次進入無意識層次,使法制觀念貫穿我們的一舉一動。
我們從小接受法制禮儀的教育,很多同學都可以滔滔不絕地大談法制禮儀。可是看見校園中隨處丟棄的飯盒,飲料瓶,聽著某些同學口中吐出的臟話,怎能不教人痛心疾首呢!難道我們都是「語言的巨人,行動的矮人」么?明代大學者王守仁說:「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和行是一個本體、一個功夫。知而不行,只是未知。」我們接受法制禮儀的教育,自己卻吝於履行、甚至反其道而行之,這跟從來沒有接受社會教育有什麼區別!所以我們要實踐社會法制,就要從這「知行合一」上下功夫、從自己的坐言起行上下功夫,就要告別不法制的行為。
所以說——
同學們,讓我們一起講法制觀念這顆種子種在自己的心田裡,讓法制觀念變成我們生活中的紅綠燈!
道德與法治作文4
什麼是法律?法律是由國家制定或認可的行為規范;是由國家立法機關制定或認可的;是對社會成員具有普遍約束力的行為規范;是以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行為規范。所以我們又常常把法律稱為「國法」。
因此,一直以來,法律給我們的感覺就是很遠的。其實,法律就在我們身邊,因為法律與道德是分不開的,那麼法律與道德的關系又是什麼樣的呢?
有這么一個故事:
某村的張大爺一生操勞,撫育了六個兒子,他用全部財力和滿身疾病換來了兒子們的成家立業。長子承包村裡的魚塘,一年純收入三萬余元,但對老人卻「一毛不拔」,其他幾個兒子也拒絕贍養老人。張大爺孤獨地住在村外簡陋茅屋裡,靠鄰里接濟度日,也無錢看病,村委會幹部多次出面調解,要求六個兒子共同贍養老人,但六個兒子卻互相推脫,老人的生活一直無人照顧,村裡人對此義憤填膺,主動幫助老人打官司。法庭調解無效後,判決六個兒子每年共同支付張大爺三千元贍養費,共同承擔醫療費用。
這樣的故事經常在我們身邊發生,在道德無法差遣人們去負起應負的責任時,法律就會體現出它的強制性。
大千世界,紛繁復雜,法律制定得再多,也不能詳盡地規范社會生活的所有方面,法律可以嚴禁遺棄、拒絕贍養老人的行為,但卻無法使人們自覺地尊敬老人。道德則涉及社會生活的一切方面,深入人們的心靈,以特定的方式在更廣的范圍內約束人們的思想和行為。
所以,法律與道德是相輔相成的,法治與德治同樣重要,必須把兩者結合起來。現在的中國便是實行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其根本目的就是為了保證人民群眾真正成為國家的主人。因此,我們應為自己是中國人而感到驕傲。
那麼,我們青少年該如何護法、維德呢?
我們應該要增強法制觀念,自覺地守法、護法,又要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質和道德水平。以此,來維護法律與道德。
道德與法治作文5
哈佛圖書館遭受大火肆虐,唯一存在的珍本卻是一名學生違規帶出的。在規矩和道德之間,哈佛毅然選擇了規矩,開除了那個學生。
或許有人認為霍里厄克校長的做法未免太過刻板,太過不近人情。古人說:「不以一眚掩大德」,這個學生能歸還圖書,是應該表揚的。但我想說:「不以一德掩大眚」。人應該在規則的框架里,再談美德,莫用道德綁架規則!
不可否認的是,道德是社會的底線,是我們判斷是非的一個准則,但若事事都用道德評判,讓道德佔領人性的制高點,而讓法律、規則屈尊其後,必然會導致良知的泛濫,一切公正、公平亦將不復存在。對於那些既做了好事又做了壞事的人,只有法律、規則能予以最公正的審判!
規則是高懸於我們頭頂上空的達摩克利斯劍,它以最為公平而肅穆的目光審視我們的一言一行,裁斷我們的一舉一動。當我們難以克制心中的慾望,試圖觸碰並打開潘多拉魔盒時,鋒利的劍刃便虎視眈眈,令我們膽怯卻步,遠離墮落。
《簡愛》中有言:「人們死後,每個人的靈魂都平等地站在上帝面前。」不單是上帝,規則面前亦是如此。無論是窮凶極惡還是盜亦有道,規則會以最嚴苛的目光透視違規者的內心深處,冷漠,公正,不帶有分毫私心。規則是公正與和平最為冷酷而稱職的守望者。
「汶川大地震」時的救人小英雄雷楚年,用他的奮不顧身拯救了七名同學,一時間成為人人贊譽的對象,全國的道德楷模。而六年時間過去了,當時的英雄已墮落成一個犯人,讓他一生的光環消失殆盡,做了錯事也迎來了法律的審判。不能否認,雷楚年的義舉帶給了我們很多感動,可是再多的感動也不能抹去他欺詐的事實。法律的正義不會被他曾經的壯舉而蒙蔽,法律會對他做出最公正的判決。
林肯曾經說過:「法律是顯露的道德。」法律、規則依據道德修訂,是道德的體現。觸犯法律、規則,是對道德的褻瀆。那些妄圖以道德之名行觸犯規則之實的行為本身就是對道德的違背!理性之光不能被黑暗所遮蔽,我們也不能讓規則的天平在道德的影響下搖擺。每個人都要遵守規則,這是做人的根本!
人民大學校長陳玉露在畢業典禮上勸導學生:「人大學子應身懷為民立命之道,抓緊規則這一準繩,守護信仰,守護規則。」莫讓道德綁架規則,我們應該守護好規則這一社會准繩,以我們的行動,給社會帶來一種正義的風氣,讓人人手中都持有一把規則的量尺,規劃自己行為的邊界,規劃自己心靈不可逾越的范圍!
道德與法治作文6
字典上解釋「法」為:體現統治階級的意志,由國家制定或認可,受國家強制力保證執行的行為規則的總稱,包括法律、法令、條例、命令、決定等。
「法」和我們的生活也息息相關,當我們的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時,我們會用法律來維護我們的正當權益。而若是觸犯了法律,永遠也逃不出法網。
某市一位楊阿姨到附近的郵電局營業廳辦理電話安裝,可此郵電局營業大廳貼出通告,規定凡在本市安裝電話的用戶,必須到其下屬企業購買電話機,用戶辦理裝機手續的同時,先交電話機款,否則不予辦理。楊阿姨在辦理電話安裝業務遭到拒絕後,將此郵電局的做法申訴到了工商行政管理部門,工商行政管理部門通過核實,指出企業違反了《不正當競爭法》,構成了不公平交易行為,責令該企業停止違法行為,並對其處以罰款。楊阿姨運用法律武器保護了自己的合法權益。
湖北省某市一名中學生因考試成績不理想,放學回家後遭到母親的打罵,晚上趁母親熟睡時將母親砍死。這名中學生為一時沖動犯下的罪惡而悔恨終生,公安人員將其逮捕,他終究逃不過法律的制裁。有些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及企業領導,知法犯法的現象也普遍存在。許多國家工作人員利用職權,以權謀私,貪污贓款,最終將自己推向萬丈深淵,受到法律的制裁。
我們從小就已經開始學習思想政治,面對充滿誘惑的世界,作為高中生的我們更應該增強法制和道德觀念,自覺規范自己在社會生活中的行為。在社會不斷發展的情況下,我們要懂得公民在社會生活中的權利和義務,懂得與社會有關的法律,依法辦事,依法律己,依法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全面提高自己的基本素質,自覺的遵守法律法規,做一名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公民。
③ 道德與法律,作文
什麼是法律?法律是由國家制定或認可的行為規范;是由國家立法機關制定或認可的;是對社會成員具有普遍約束力的行為規范;是以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行為規范。所以我們又常常把法律稱為「國法」。
因此,一直以來,法律給我們的感覺就是很遠的。其實,法律就在我們身邊,因為法律與道德是分不開的,那麼法律與道德的關系又是什麼樣的呢?
有這么一個故事:
某村的張大爺一生操勞,撫育了六個兒子,他用全部財力和滿身疾病換來了兒子們的成家立業。長子承包村裡的魚塘,一年純收入三萬余元,但對老人卻「一毛不拔」,其他幾個兒子也拒絕贍養老人。張大爺孤獨地住在村外簡陋茅屋裡,靠鄰里接濟度日,也無錢看病,村委會幹部多次出面調解,要求六個兒子共同贍養老人,但六個兒子卻互相推脫,老人的生活一直無人照顧,村裡人對此義憤填膺,主動幫助老人打官司。法庭調解無效後,判決六個兒子每年共同支付張大爺三千元贍養費,共同承擔醫療費用。
這樣的故事經常在我們身邊發生,在道德無法差遣人們去負起應負的責任時,法律就會體現出它的強制性。
大千世界,紛繁復雜,法律制定得再多,也不能詳盡地規范社會生活的所有方面,法律可以嚴禁遺棄、拒絕贍養老人的行為,但卻無法使人們自覺地尊敬老人。道德則涉及社會生活的一切方面,深入人們的心靈,以特定的方式在更廣的范圍內約束人們的思想和行為。
所以,法律與道德是相輔相成的,法治與德治同樣重要,必須把兩者結合起來。現在的中國便是實行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其根本目的就是為了保證人民群眾真正成為國家的主人。因此,我們應為自己是中國人而感到驕傲。
那麼,我們青少年該如何護法、維德呢?
我們應該要增強法制觀念,自覺地守法、護法,又要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質和道德水平。以此,來維護法律與道德。
④ 司法考試《法理學》第一章:法的本體知識點
一、法的概念的爭議
歷 史上,不同的法學家基於各自研究視角的不同提出了各種各樣的法的概念。到目前為止,關於“法是什麼”,中外的法學家們並沒有達成共識。但是,對於法律人的 職業來說,法的概念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義。在法律實務中,法律人所持的法的概念的立場不同,對同一個案件所做的法律決定就不同,而且法律人在一定的時間壓 力下必須要做決定。這樣,法律人在處理一些案件獲得法律決定的過程中必須進行立場選擇。如果法律人沒有自己的立場,“將很容易在無意識當中成為權力所有者 的工具,成為權力者的法政策目標,甚至罪惡的法政策的工具”。①圍繞著法的概念的爭論的中心問題是關於法與道德之間的關系。依據人們在定義法的概念時對法 與道德的關系的不同主張,我們大致上可以將那些形形色色的法的概念區分出兩種基本立場,即實證主義的法的概念和非實證主義或自然法的法的概念。所有的實證 主義理論都主張,在定義法的概念時,沒有道德因素被包括在內,即法和道德是分離的。具體來說,實證主義認為,在法與道德之間,在法律命令什麼與正義要求什 么之間,在“實際上是怎樣的法”與“應該是怎樣的法”之間,不存在概念上的必然聯系。與此相反,所有的非實證主義理論都主張,在定義法的概念時,道德因素 被包括在內,即法與道德是相互聯結的。②
法實證主義者是以下列兩個要素定義法的概念的:權威性制定 (authoritative issuance)和社會實效(social efficacy)。有的法實證主義者是以權威制定作為法的概念的定義要 素,有的是以社會實效作為定義要素。但是,更多的法實證主義者是以這兩個要素的相互結合來定義法的概念的。這兩個定義要素可以在不同方面進行聯結,而且可 以從不同方面解釋它們,因此,就產生出了各種各樣的法實證主義的法的概念。我們可以將法實證主義者的法的概念區分為兩大類:以社會實效為首要定義要素的法 的概念,以權威性制定為首要定義要素的法的概念。“首要”意味著一類法的概念的定義要素並不絕對地排除另一類法的概念的定義要素。以社會實效為首要定義要 素的法的概念的主要代表是法社會學和法現實主義。以權威性制定為首要定義要素的法的概念的主要代表是分析主義法學,如奧斯丁、哈特,或純粹法學的凱爾森 等。
非實證主義者以內容的正確性作為法的概念的一個必要的定義要素。這就意味著這類法的概念中不排除社會實效性要素和權威性制定 要素。也就是說,非實證主義的法的概念中不僅以內容的正確性作為定義要素,同時以包括社會實效性要素和權威性制定要素。②因此,非實證主義的法的概念中有 三個要素,而且這三個要素可以進行不同的聯結與解釋。大致上,我們可以將非實證主義的法的概念分為兩類:以內容的正確性作為法的概念的唯一定義要素,‘以 內容的正確性與權威性制定或社會實效性要素同時作為法的概念的定義要素。前者是以傳統的自然法理論為代表,後者的代表是超越自然法與法實證主義之爭的所謂 第三條道路的那些法學理論,例如阿列克西。
非實證主義與實證主義的法的概念的區分是,前者堅持在定義法的概念時除了權威性制定要素和社會實效性要素,必須要以內容正確性作為定義要素。而對於實證主義來說,“法是什麼”僅僅依賴於“什麼已經被制定”和(或)“什麼具有社會實效”。
二、馬克思主義關於法的本質的基本觀點
在馬克思主義看來,要認識“法是什麼”的一個前提是,區分法的現象與本質。本質與現象相區別是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一個重大問題。本質是事物的內在聯系,是決定客觀事物存在的根據;現象則是事物的外在表現和外部聯系,是本質的表現形式。
對“什麼是法”這一問題的回答,構成了法的本體論追問,即從現象到本質以揭示法存在之根本理由的追問。法的本質就是在法的本體論追問過程中呈現出來的,而法的本質的展現過程,則反映了法的本質的層次性。
首先,法的本質表現為法的正式性。法的正式性又稱法的官方性、國家性,指法是由國家制定或認可的並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正式的官方確定的行為規范。無論從形成方式、實施方式或表現形式來看,法 都是正式的國家制度的組成部分。法的正式性反映了法的現象的特徵,是法的本質的表現。法的正式性體現在法總是公共權力機關按照一定的許可權和程序制定或認可 的。現代世界各國,法律越來越具有嚴格的形式主義特徵。這種形式主義不僅要求法律要出自國家機關,而且要求法律出自法定的國家機關——通常是經普選產生的 立法機關。而非經法定機關按程序創制的文件,不具有法的效力。法的正式性還體現在法總是依靠正式的權力機制保證實現。一般而言,法的實現主要依靠社會成員 的自覺遵守,但是,國家強制是不可缺少的。法的`正式性也體現在法總是藉助於正式的表現形式予以公布。人類早期社會曾經歷過一定的神秘法時期,但在法的發展 歷史上,法一般都以官方文件的方式加以公布。近代以來,法的表現形式日益趨於規范化,包括法律文件的格式、名稱、術語、結構都有一定的規格和要求。法的正 式性表明法律與國家權力存在密切聯系,法律直接形成於國家權力,是國家意志的體現。
其次,法的本質反映為法的階級性。法的階級性是 指:在階級對立的社會,法所體現的國家意志實際上是統治階級的意志。法所體現的國家意志,從表面上看,具有一定的公共性、中立性。這種意志由於形成於與社會相脫離的國家,因而具有統攝全體社會成員的“公共性”優勢,任何個人或組織的意志一旦獲得國家意志的表現形式,立即具有了 由公共權力保證的全體社會成員一體遵循的效力。然而,按照馬克思主義觀點,由於國家形成於階級矛盾不可調和的歷史時期,因此,它必然反映階級對立時期的階 級關系。法所體現的國家意志實際上只能是統治階級意志,國家意志就是法律化的統治階級意志。統治階級為什麼“自願”接受法律的約束呢?由於國傢具有公共權 力和普遍權力的形式,因此,通過國家意志表現出來的統治階級意志也就具有高度的統一性和極大的權威性。它的統一性表現在:在國家權力高度統一的情況下,統 治階級意志可以通過高度統一的法律形式獲得集中的體現,並隨著法律的實施,起到將全體社會成員的行為納入統治階級所能接受的范圍的作用;它的權威性在於: 任何法律都是以國家權力為後盾的,任何違法行為都可能受到國家有組織的強力的制裁。鑒於此,統治階級總是把自己的共同意志和根本利益通過法律加以確認。遵 守法律,恰恰是對本階級最大利益的維護。
法的本質最終體現為法的物質制約性。法的物質制約性是指法的內容受社會存在這個因素的制約,其最終也是由一定的社會物質生活條件決定的。馬克思主義法律理論分析社會的特點在於:認為法律是社會的組成部分,也是社會關系的反映;社會關系的核心是經濟關系,經
濟 關系的中心是生產關系;生產關系是由生產力決定的,而生產力則是不斷發展變化的;生產力的不斷發展最終導致包括法律在內的整個社會的發展變化。這就提供了 一個將法律置於物質的能動的社會發展過程中加以考察的唯物史觀的分析框架。按照這種觀點,立法者不是在創造法律,而只是在表述法律,是將社會生活中客觀存 在的包括生產關系、階級關系、親屬關系等在內的各種社會關系以及相應的社會規范、社會需要上升為國家的法律,並運用國家權威予以保護。所以,法的本質存在 於國家意志、階級意志與社會存在、社會物質條件之間的對立統一關系之中。
三、“國法”及其外延
到目前為止,有關法的 概念的爭論並未終結,人們還在為尋找法的恰當定義進行努力。甚至可以說,尋求法的概念的定義就是法學永恆的使命。但是,任何特定國家的法律人在其工作過程 中都必須以該國家現行有效的法律作為處理法律問題的出發點和前提。所謂特定國家現行有效的法,籠統地講,乃是指“國法”(國家的法律)。其外延包括: (1)國家專門機關(立法機關)制定的“法”(成文法);(2)法院或法官在判決中創制的規則(判例法);①(3)國家通過一定方式認可的習慣法(不成文 法);(4)其他執行國法職能的法(如教會法)。“國法”的概念是馬克思主義關於法的本質的理論應有之義,是法理學上的一個核心問題,而其他種種所謂的 “法”,都不過是學者們基於對國法的認識而提出來的。
四、法的特徵
(一)法是調整人的行為的一種社會規范
規 范的含義大體與標准、尺度、准則、規矩和規則(在我國法律術語中,規則通常指較為具體明確的行為標准,而規范的含義要稍微寬泛一些,包括規則和原則)等相 似。社會規范是指人與人相處的准則。社會是由人與人的關系構成的,社會規范則是維系人們之間交往行為的基本准則,進而也是維系社會本身存在的制度和價值。 所以,社會規范既具有社會性又具有個人性。法律就是社會規范之一。
作為社會規范,法律不同於技術規范和自然法則。自然法則是自然現 象之間的聯系,自然現象的存在與人的思維和行動無關,因此它不具有文化的意蘊。而社會規范則是無數思維著的理性的個人行動的結果。從這個意義上說,社會規 范也是一種文化現象。至於技術規范,它的調整對象是人與自然的關系,是規定人們如何使用自然的力量和生產工具以有效地利用自然的行為准則。而社會規范則是 調整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的,違反社會規范會招致來自社會的懲罰,而不僅是自然的懲罰。
作為調整行為的社會規范,法律又不同於其他 社會規范。法律是一種以公共權力為後盾的、具有特殊強制性的社會規范。而習慣、道德、宗教、政策等社會規范則建立在人們的信仰或確信的基礎上,大體上通過 社會輿論、傳統的力量、社團內部的組織力或人們的內心發生作用。因此,它們不僅是人的行為的准則,而且也是人的意識、觀念的基礎。
(二)法是由公共權力機構制定或認可的具有特定形式的社會規范
社 會規范大體上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在長期的社會演變過程中自發形成的,如道德、習俗、禮儀等。這類規范內容上也在不斷變化和豐富,但這一變化過程總體上是 自然的、自發的。另一類社會規范則主要是人為形成的,如宗教規范、政治規范(政策等)、職業規范(紀律等)。這類規范內容的產生往往是人為的、自覺的。法 律有習慣法和成文法之分,前者是自發形成的,後者是人為的、自覺創制的。
無論如何,法律形成於公共權力機構,這是法律與其他人為形 成的社會規范的主要區別之一。其他人為形成的社會規范或出於某一社會組織,或出於某一宗教團體,或出於某一生產生活單位,都不具有普遍的公共性特徵。而法 律則出自於形式上的公共權力機構。這種公共權力機構是建立在一定的“合法性”基礎上的政權。
法律的形成有兩種基本方式:一種是制定 法律,即享有國家立法權的機關,按照一定的許可權劃分,依照法定的程序將掌握政權階級的意志轉化為法律。通過制定方式形成的法律就是成文法或制定法。它一般 具有系統的條文化的邏輯結構,形式上,類似於自上而下的統治者的命令體系。另一種是通過國家認可的方式形成法律,這種形成法律的方式是對社會中已有的社會 規范(如習慣、道德、宗教教義、政策)賦予法的效力。國家“認可”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國家立法者在制定法律時將已有的不成文的零散的社會規范系統化、條文 化,使其上升為法律;另一種是立法者在法律中承認已有的社會規范具有法的效力,但卻未將其轉化為具體的法律規定,而是交由司法機關靈活掌握,如有關“從習 慣”、“按政策辦”等規定。
(三)法是具有普遍性的社會規范
法的普遍性具有三層含義:一是普遍有效性,即在 國家權力所及的范圍內,法具有普遍效力或約束力。二是近代以來,法的普遍性也表現為普遍平等對待性,即要求平等地對待一切人,要求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三是 普遍一致性,即近代以來的法律雖然與一定的國家緊密聯系,具有民族性、地域性,但是,法律的內容始終具有與人類的普遍要求相一致的趨向。這里所講的“法的 普遍性”主要是第一種。
(四)法是以權利義務為內容的社會規范
法是通過設定以權利義務為內容的行為模式的方 式,指引人的行為,將人的行為納入統一的秩序之中,以調節社會關系。法所規定的權利義務,不僅是對公民而言的,而且也是針對一切社會組織、國家機構的。法 不僅規定義務,而且賦予權利。法的存在,意味著人們謀求自身利益的行為的正當性,意味著現實的有生命的個人追求現實利益的正當性。可見,這是法的一個重要 特點和價值。這種調整社會關系的方式,使法進一步與其他社會規范相區別。
從這一點上也可以進一步看出國家法律與自然法則的區別。法 律以權利義務為內容,意味著一定條件具備時,人們可以從事或不從事某種行為,必須做或必須不做某件事。至於法律的要求對或不對,人們的選擇正確與否,就是 另外的問題了。而自然法則則不是人們的選擇問題,一定的條件具備,必然出現一定的結果。
(五)法是以國家強制力為後盾,通過法律程序保證實現的社會規范
規 范都具有保證自己實現的力量。不按照自然法則辦事,會招致自然界報復。不按照社會規范行事,也會受到相應的懲罰。原始人嚴重違反氏族習慣,會被逐出氏族; 社會成員違反公認的道德准則,會受到人們的譴責;教會成員嚴重違反教規,要被趕出教門;工人違反廠規,要受廠規處分;黨員破壞黨章,要受黨紀制裁。可見, 沒有保證手段的社會規范是不存在的。
不同的社會規范,其強制措施的方式、范圍、程度、性質是不同的。法律強制是一種國家強制,是以軍 隊、憲兵、警察、法官、監獄等國家暴力為後盾的強制。因此,法律就一般情況而言是一種最具有外在強制性的社會規范。同時,國家暴力還是一種“合法的”暴 力。所謂“合法的”一般意味著是“有根據的”,而且,也意味著國家權力必須合法行使,包括符合實體法尤其是程序法兩個方面的要求。法律的制定和實施都必須 遵守法律程序,法律職業者必須在程序范圍內思考、處理和解決問題。法的程序性是法區別於其他社會規范的重要特徵。
(六)法是可訴的規范體系,具有可訴性
法 的可訴性是指法律具有被任何人(包括公民和法人)在法律規定的機構(尤其是法院和仲裁機構)中通過爭議解決程序(特別是訴訟程序)加以運用以維護自身權利 的可能性。不同的社會規范,具有不同的實現方式。法律的實現方式不僅表現在以國家暴力為後盾,更表現在以一種制度化的爭議解決機制為權利人提供保障,通過 權利人的行動,啟動法律與制度的運行,進而凸顯法律的功能。所以,判斷一種規范是否屬於法律,可以從可訴性的角度加以觀察。
五、法的作用
法的作用泛指法對社會產生的影響。
理 解法的作用必須首先注意:法的作用與法的本質及目的是密切聯系、相互作用的。唯物史觀認為:第一,法的作用體現在法與社會的交互影響中,在社會發展的過程 中,法作為上層建築的組成部分,其產生、存在與發展變化都是由社會的生產方式決定的。法在由社會所決定的同時,也具有相對的獨立性。這種獨立性在一定意義 上就體現在法能夠促進或延緩社會的發展。第二,法的作用直接表現為國家權力的行使。無論是制定法還是習慣法、判例法,都是與國家權力相聯系的。法律之所以 能夠調節人的行為,起到規范社會關系的作用,就在於它是以國家權力為後盾的,與官方權威相聯系的。這是法與其他社會規范相區別的重要標志。同時,現代法律 在社會生活中作用的擴大,也是國家權力進一步擴大和加強的結果。所以,法律的作用與國家的地位和作用互為表裡。第三,法的作用本質上是社會自身力量的體 現。法能否對社會發生作用,法對社會作用的程度,法對社會所發生作用的效果,不是法律自身能夠決定的。
法的作用可以分為規范作用與 社會作用。這是根據法在社會生活中發揮作用的形式和內容對法的作用的分類。從法是一種社會規范來看,法具有規范作用,規范作用是法作用於社會的特殊形式; 從法的本質和目的來看,法又具有社會作用,社會作用是法規制和調整社會關系的目的。這種對法的作用的劃分使法與其他社會現象相區別,突出了法律調整的特 點;同時,又明確了各個時期法律目的的差異。
法的規范作用可以分為指引、評價、教育、預測和強制五種。法的這五種規范作用是法律必備的,任何社會的法律都具有。但是,在不同的社會制度下,在不同的法律制度中,由於法律的性質和價值的不同,法的規范作用的實現程度是會有所不同的。
指 引作用是指法對本人的行為具有引導作用。在這里,行為的主體是每個人自己。對人的行為的指引有兩種形式:一種是個別性指引,即通過一個具體的指示形成對具 體的人的具體情況的指引;另一種是規范性指引,是通過一般的規則對同類的人或行為的指引。個別指引盡管是非常重要的,但就建立和維護穩定的社會關系和社會 秩序而言,規范性指引具有更大的意義。從立法技術上看,法律對人的行為的指引通常採用兩種方式:一種是確定的指引,即通過設置法律義務,要求人們作出或抑 制一定行為,使社會成員明確自己必須從事或不得從事的行為界限。另一種是不確定的指引,又稱選擇的指引,是指通過宣告法律權利,給人們一定的選擇范圍。
評 價作用是指,法律作為一種行為標准,具有判斷、衡量他人行為合法與否的評判作用。這里,行為的對象是他人。在現代社會,法律已經成為評價人的行為的基本標 准。教育作用是指通過法的實施使法律對一般人的行為產生影響。這種作用又具體表現為示警作用和示範作用。法的教育作用對於提高公民法律意識,促使公民自覺 遵守法律具有重要作用。
預測作用是指憑借法律的存在,可以預先估計到人們相互之間會如何行為。法的預測作用的對象是人們相互之間的 行為,包括公民之間、社會組織之間、國家、企事業單位之間以及它們相互之間的行為的預測。社會是由人們的交往行為構成的,社會規范的存在就意味著行為預期 的存在。而行為的預期是社會秩序的基礎,也是社會能夠存在下去的主要原因。
強製作用是指法可以通過制裁違法犯罪行為來強制人們遵守 法律。這里,強製作用的對象是違法者的行為。制定法律的目的是讓人們遵守,是希望法律的規定能夠轉化為社會現實。在此,法律必須具有一定的權威性。離開了 強制性,法律就失去了權威;而加強法律的強制性,則有助於提高法律的權威。
法的社會作用是從法的本質和目的這一角度出發確定的法的 作用,如果說法的規范作用取決於法的特徵,那麼,法的社會作用就是由法的內容、目的決定的。法的社會作用主要涉及了三個領域和兩個方向。三個領域即社會經 濟生活、政治生活、思想文化生活領域;兩個方向即政治職能(通常說的階級統治的職能)和社會職能(執行社會公共事務的職能)。
當 然,盡管法在社會生活中具有重要作用,但是,法律不是萬能的,原因在於:(1)法律是以社會為基礎的,因此,法律不可能超出社會發展需要“創造”或改變社 會;(2)法律是社會規范之一,必然受到其他社會規范以及社會條件和環境的制約;(3)法律規制和調整社會關系的范圍和深度是有限的,有些社會關系(如人 們的情感關系、友誼關系)不適宜由法律來調整,法律就不應涉足其間;(4)法律自身條件的制約,如語言表達力的局限。在實踐活動中,法律必須結合自身特點 發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