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與信仰的關系
Ⅰ 為什麼說信仰是道德的核心
信仰是最後判決。道德可以是對人不對己,如不可剎人,沒有人想刻意剎人,但當身體面對被剎的危機,是否可以自衛。耶穌面對這一考驗,但他信神救他的靈魂,所以說:父啊!我將我的靈魂交在你手裏。
Ⅱ 道德、法律和信仰的關系是什麼
信復仰、道德、法律三制者之間的關系,在一定意義上可以稱之為一種互釋互約的解釋學循環。信仰是人們發自內心的,以自己內心的信仰約束自己的行為,與道德類似;道德,是人們以社會規范為標准來約束自己的行為;而法律則是上層建築,即信仰、道德都約束不了行為是才以法律來規范社會行為和制裁違法行為。
基於解釋學循環對三者之間關系進行重新考察,對於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具有重要意義。尤其在社會發展內在矛盾凸顯期,正確處理和運用三者之間關系,有利於社會的實際發展走向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健全和完備。
Ⅲ 什麼是信仰什麼是道德
信:相信,信任。
仰:仰望,敬仰,景仰,
信仰:相信,並心嚮往之。真正的信仰是相信並實踐,說得倒,也做得到。說得倒,做不到,不是真信,而是半信半疑。
道德,道可道非常道,還是參道德經吧。
Ⅳ 怎樣理解"道德是最高的信仰"這一觀點
第一,這是以道德為核心的信仰價值觀。
第二,把道德最為最高信條,在人生和社會規范中的指引作用。
第三,道德應該是全人類的最高行為准則,甚至超越法律。
第四,道德是一種最高的理想追求,而現實未必符合道德,所以道德被定義在至高無上的信仰層面。
Ⅳ 道德和宗教信仰有必然關系嗎
沒有。中國的傳統道德,從起源看,都跟宗教信仰沒太大的關系。
從發展看,可能會受到宗教的影響。
社會主義道德,更是以馬克思主義哲學為指導的。
Ⅵ 宗教與道德的聯系與區別
一、聯系:
宗教與道德同為社會意識形態,存在著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關系。宗教與道德之間的相互影響,既為經濟基礎所決定,也隨著經濟基礎的變革而發生相應的變化。在原始社會,原始宗教通過宗教神話和宗教禮儀來強化道德的社會影響力。
在階級社會中,統治階級總是利用宗教為自己的階級利益服務,用神和天命的安排來神化現在的統治秩序和人與人的階級關系,用來世的天堂使被統治階級安於現實的苦難。
在階級社會中,道德始終是階級的道德,它或者為統治階級的統治和利益服務,或者當被壓迫階級變得足夠強大時,代表被壓迫者的利益反抗統治階級的壓迫。宗教對道德的影響也體現在這兩個方面,即把統治階級的道德神聖化和成為被統治階級反抗統治階級的道德的宗教外衣。
宗教與道德的關系具有與以往階級社會不同的特點。經過宗教制度的改革,我國的佛教、道教和伊斯蘭教中的封建剝削制度被革除;天主教、基督教中開展的反帝愛國運動使得這兩個宗教成為中國人民獨立自主自辦的宗教。我國的宗教已不再是剝削階級利用的工具。宗教在我國社會主義社會的存在是因為還存在著宗教賴以存在的條件。
在社會主義時期,雖然宗教道德中涉及人與神關系的部分仍然是約束信教群眾行為的准則和規范,但是宗教道德中涉及人與人關系的部分,如佛教的"五戒十善",基督教、天主教的"十誡"等等,與社會主義的道德有某些共同之處。
宗教信徒以宗教道德中涉及人與人關系的世俗性道德約束自己的行為,與社會主義社會所提倡的道德原則對人們行為的要求並不沖突。這是宗教能與我國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的一個重要方面。社會主義的道德應該吸收宗教道德和教規、教義中的某些積極因素,宗教道德只有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才能存在。
二、區別
1、從存在的維度來看:
道德存在的領域始終不出人與人關系的現實維度,宗教則與道德不同,始終走在人與神關系的維度上。
2、從與生存活動距離來看:
宗教離生存活動遠,而道德離生存活動近。
3、發揮作用的方式:
道德是非強制的,約束主要來自於內在的良知,而宗教對於信仰者是絕對的權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