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建立法治政府的舉措是

建立法治政府的舉措是

發布時間: 2024-07-28 07:42:36

❶ 依法治國的幾大措舉

三大舉措實現依法治國:

加強立法工作,使社會生活各方面有法可依。立法活動是國家重要的政治活動,立法工作關系黨和人民事業發展大局。隨著法治中國建設的全面推進,我們的立法工作更需要大有作為,地方立法只能加強、不能削弱。

政府要依法行政,司法機關要公正司法。行政機關的管理權涉及到國家政治、經濟、科技、教育、文化等各個領域,它與每個社會組織和公民的切身利益密切都息息相關,因此沒有依法行政作為堅實的基礎,就不可能落實依法治國的方略。

要大力開展普法教育,增強人民群眾的法治意識。增強全體公民的法律素養是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的最重要的基礎工作,而當前尤為重要的就是增強法律意識,懂得依法辦事。

❷ 鏀垮簻淇℃伅鍏寮鏉′緥鍙告硶瑙i噴

娉曞緥鍒嗘瀽錛氭帹琛屾斂搴滀俊鎮鍏寮錛屾槸鎻愰珮鏀垮簻縐戝︽墽鏀褲佹皯涓繪墽鏀褲佷緷娉曟墽鏀胯兘鍔涳紝鏋勫緩鍜岃皭紺句細鐨勫繀鐒惰佹眰鎺ㄨ繘紺句細涓諱箟姘戜富錛屼績榪涜屾斂鏈哄叧渚濇硶琛屾斂錛屽緩璁炬硶娌繪斂搴滅殑閲嶈佷婦鎺寤虹珛琛屼負瑙勮寖銆佽繍杞鍗忚皟銆佸叕姝i忔槑銆佸粔媧侀珮鏁堢殑琛屾斂浣撳埗鐨勯噸瑕佸唴瀹瑰簻淇℃伅鐨勫叕寮錛屾嫇瀹戒簡緹や紬鍙傛斂璁鏀跨殑娓犻亾錛屽姞寮轟簡瀵規斂搴滆屾斂琛屼負鐨勭洃鐫o紝瀵嗗垏浜嗘斂搴滀笌浜烘皯緹や紬鐨勫叧緋伙紝淇冭繘浜嗗嫟鏀垮粔鏀垮緩璁撅紝浜烘皯緹や紬鐨勬嫢鎶ゅ拰鏀鎸併

娉曞緥渚濇嵁錛氥婁腑鍗庝漢姘戝叡鍜屽浗鏀垮簻淇℃伅鍏寮鏉′緥閲婁箟銆 鏄鎺ㄨ屾斂搴滀俊鎮鍏寮錛屾槸鎻愰珮鏀垮簻縐戝︽墽鏀褲佹皯涓繪墽鏀褲佷緷娉曟墽鏀胯兘鍔涳紝鏋勫緩鍜岃皭紺句細鐨勫繀鐒惰佹眰鎺ㄨ繘紺句細涓諱箟姘戜富錛屼績榪涜屾斂鏈哄叧渚濇硶琛屾斂錛屽緩璁炬硶娌繪斂搴滅殑閲嶈佷婦鎺寤虹珛琛屼負瑙勮寖銆佽繍杞鍗忚皟銆佸叕姝i忔槑銆佸粔媧侀珮鏁堢殑琛屾斂浣撳埗鐨勯噸瑕佸唴瀹瑰簻淇℃伅鐨勫叕寮錛屾嫇瀹戒簡緹や紬鍙傛斂璁鏀跨殑娓犻亾錛屽姞寮轟簡瀵規斂搴滆屾斂琛屼負鐨勭洃鐫o紝瀵嗗垏浜嗘斂搴滀笌浜烘皯緹や紬鐨勫叧緋伙紝淇冭繘浜嗗嫟鏀垮粔鏀垮緩璁撅紝浜烘皯緹や紬鐨勬嫢鎶ゅ拰鏀鎸併

❸ 當前中國政府推進依法治國有哪些具體舉措

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總目標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一共有180多項新舉措,主要分四大范疇:
一是有關憲法、立法和人大的新舉措。全會明確堅持依法治國首先要堅持依憲治國,堅持依法執政首先要堅持依憲執政。憲法具有至高無上的地位。遵守憲法是最大的守法,違憲也是最大的違法。要加強對憲法的實施和監督,今年12月4日,我們就要迎來第一個國家憲法日了。要健全憲法解釋程序機制,健全有立法權的人大主導立法工作的體制機制,完善立法項目徵集和論證制度,加強重點領域的立法,要讓人民群眾參與立法活動和司法實踐活動。
二是有關執法和黨、政府實施法治的新舉措。全會提出把法治建設成效作為衡量各級領導班子和領導幹部工作實績的重要內容,納入政績考核指標體系。也不是說GDP不考核了,現在要把是否遵守法律、依法辦事作為考察的一個重要內容加進來。《決定》也第一次提出健全依法決策的機制的全新命題,《決定》講要有公眾參與、專家論證、風險評估、合法性審查、集體討論決定,把這些確定為依法決策的法定程序,把合法性審查作為決策的前置性條件,就是做決策之前,首先要看跟法律有沒有抵觸、有沒有違法,違法了就馬上叫停。《決定》提出了建立重大決策終身責任追究制度及責任倒查機制。過去很多是「三拍幹部」,叫做「拍腦袋決策、拍胸部執行、拍屁股走人」,現在走不了了,是「吃不了兜著走」,要追究你的責任,這里邊特別強調「終身」兩個字,有了這樣的規定以後,各級幹部今後決策一定會慎之又慎,因為你無處遁形,它終身跟著你。要健全執法體制機制,行政自由裁量權應該有一個基準制度,另外也要落實行政執法責任制和糾錯問責制。
三是有關司法和司法系統與法治隊伍的新舉措。確保依法獨立公正行使審判權和檢察權。現在有司法不公的情況,就是因為我們的法院、檢察院不能夠依法獨立的進行審理、判案。《決定》提出來要建立領導幹部干預司法活動、插手具體案件處理的記錄、通報和責任追究制度。領導去干預司法審理、審判的情況,往往打電話、遞條子、打招呼,現在要記錄在案。回頭就進行責任追究,今後誰還敢打電話、遞條子?《決定》還提出了建立健全司法人員履行法定職責的保護機制、建立最高人民法院巡迴法庭、設立跨行政區劃的人民法院和人民檢察院、建立檢察機關提起公益訴訟制度、實行辦案質量終身負責制和錯案責任倒查問責制、完善檢察機關行使監督權的法律制度、加強法治工作隊伍建設、堅決懲處違法違紀司法人員,從根本上杜絕「關系案」、「人情案」、「金錢案」等現象的發生。
四是有關法治文化和法治教育的新舉措。《決定》非常強調法治文化的重要性,要開展法治文化教育,這是最根本的。法律是一個他律,而法治文化包括理念、精神、思維、道德,是一個自律。要加強對法治人才的培養機制,推動法治教育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這樣才能不斷培養出法律的專門人才,同時也對全民的法治教育起到根本作用。

❹ 財政違法行為處罰處分條例解讀

《財政違法行為處罰處分條例》(下稱《條例》)於2005年2月1日起頒布實施,《條例》是在1987年《國務院關於違反財政法規處罰暫行規定》(下稱《暫行規定》)的基礎上修訂而成的,是對原有規定的補充和完善,對於加強財政監督,實施依法理財具有積極作用。

解讀之一:《條例》的頒布實施對於糾正市場經濟條件下財政違法行為,維護財政經濟秩序,推進財政法治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一是《條例》的頒布實施,是下財政改革與發展的客觀要求。隨著的逐步建立和完善,現行的一些財政監督規章與法規已難以適應發展和財政改革與發展的要求。《條例》的頒布不僅適應了新形勢的要求,而且彌補了財政監督立法方面的缺陷和不足,使財政監督執法機關對財政違法行為的處理、處罰、處分真正做到了有法可依。

二是《條例》的頒布實施,是全面推進依法理財,建設法治政府的重要舉措。國務院關於《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實施綱要》明確提出,全面推進依法行政,經過十年左右堅持不懈的努力,基本實現建設法治政府的目標。財政是國家政權的重要組成部分,財政部門是政府的重要組成部門。實現建設法治政府的目標,首先包括實現依法理財目標。

三是《條例》的頒布實施,有利於提高財政資金分配使用的安全性、規范性和有效性,維護財政經濟秩序。《條例》將涉及財政資金收支活動的單位和個人均納入其調整范圍,不僅對財政違法行為的主體規定了明確的法律責任,而且對財政資金運行的各個環節、各個方面可能發生的各種違法行為都規定了具體的法律責任,這無疑將有助於保證財政資金的安全運行和規范有效使用。

解讀之二:《條例》涵蓋面廣、針對性強,界定了16類400種違法行為,基本達到了市場經濟條件下,糾正財政違法行為有法可依的目標,財政法治建設有了新飛躍。

《條例》針對我國經濟體制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市場主體的種類和數量大大增加,經濟行為呈現多樣化,違法行為手段和方式不斷翻新的新情況。在廣泛徵求各方意見的基礎上,對許多問題作了進一步規范、細化,囊括了16類近400種財政違法行為,基本涵蓋了目前 實踐 中發生的財政違法行為。這是新條例的主要特點。

一是全新界定了14項財政違法行為。針對實踐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條例》新界定了14項財政違法行為,這主要是指在現行的法律、行政法規中沒有規定或者沒有相應的處罰、處分手段,而實踐中卻經常發生的行為,具體內容見表一。

二是對23項財政違法行為進行了局部補充界定。局部補充界定的財政違法行為主要是指,在現行的法律、行政法規中雖然有規定,但規定不完整的行為。為此,《條例》對其進行了補充和完善。

解讀之三:擴大了適用范圍,凡是涉及財政收支活動的單位和個人都成為了《條例》調整的對象,非國有單位和個人也可能受到處罰。反映了財政嚴格執法、嚴密執法的機制正在進一步完善

與《暫行規定》相比,《條例》適用的范圍擴大。由適用范圍僅限於國有單位的規定,擴大到涉及財政收支分配活動的所有單位和個人。

《條例》第十三條規定,企業和個人隱瞞應當上繳或截留代收財政收入,或有其他不繳、少繳財政收入行為,依照本條給予相應的處理、處罰。企業應當上繳的財政收入包括稅收收入和非稅收入,如企業所得稅、各類政府性基金等。企業代收的財政收入指依法委託具有代收職能的企業所收取的財政收入。

對於企業和個人不繳或者少繳財政收入的行為,屬於稅收方面的違法行為,依照有關稅收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處理、處罰。對於不屬於稅收方面的違法行為,依照《條例》規定進行處理、處罰,即責令違法企業改正,調整有關會汁賬目,收繳應當上繳的財政收入,對企業給予警告、沒收違法所得,並處不繳或者少繳財政收入10%以上30%以下的罰款。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也將受到3000元以上5萬元以下的罰款。

《條例》第十四條規定,企業和個人有違反財政支出管理規定行為的,依照本條例給予相應的處理、處罰。《條例》中規定的有關資金指存放在金庫或者金融機構中的財政收入、國債資金、政府貸款和捐贈收入、預算外專戶資金等。其中,政府承貸或者擔保的外國政府和國際金融組織貸款指世界銀行、亞洲開發銀行、國際農業發展基金會等貸款(含聯合融資、與曰本國際協辦銀行曰元貸款和不附帶件條貸款)和其他政府(混合)貸款。此類貸款一般由我國政府向外國政府(機構)和國際金融組織貸款統一籌借,並由我國政府對外統一擔保,承擔償債責任。由於這些貸款來自國外,騙取、違反規定使用則不僅造成浪費和流失,而且嚴重影響著我國政府的信譽,因此,加強對這些資金使用的管理和監督具有重要意義。

對於違反規定使用、騙取有關資金以及貸款的行為,依據《條例》的規定,除責令違法的企業改正,調整有關會計賬目,追回違反規定使用、騙取的資金,給予警告、沒收違法所得外,並處被騙取有關資金以及貸款10%以上50%以下的罰款或者被違規使用有關資金以及貸款10%以上30%以下的罰款;對直接負責人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處3000元以上5萬元以下的罰款。上述規定說明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分所有制性質,只要是發生了財政違法行為都將受到處罰和處分,充分體現了財政將進一步完善嚴格執法和嚴密執法機制。

解讀之四:財政監督執法主體地位進一步明確,縣級以上財政部門被賦予執法主體資格,各級財政部門及其相關部門的系統資源將得到有機整合,財政監督執法環境將更加優化。

《條例》有兩點新規定格外引入注目,其一,明確了縣級以上的財政部門具有執法主體地位;其二,賦予省級以上人民政府財政部門的派出機構執法主體資格。可以說《條例》的這一規定彌補了原來財政監督執法主體不明確的不足,具有突破性的意義。近幾年來的實踐證明,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的財政部門作為財政違法行為的處罰主體能夠保證行政處罰的嚴肅性和正確性,也能夠節約相應的行政成本,符合我國行政機關設置的基本原則,有利於防止行政處罰權濫用,也有利於維護行政相對人的利益。

為了避免執法主體對財政違法行單位的重復執法,《條例》還規定監督機關不得重復檢查和調查。第二十九條規定,財政部門、審計機關、監察機關及其他有關監督檢查機關對有關單位或者個人依法進行調查、檢查後,應當出具調查、檢查結淪,有關監督檢查機關已經作出的調查、檢查結論能夠滿足其他監督檢查機關履行本機關職責需要的,其他監督檢查機關應當加以利用。

為了避免職權交叉,在明確了各部門或者機關職權范圍後,還規定了移送制度。對於非本部門職權范圍內的違法行為應依法移送。《條例》第三十條規定:「財政部門、審計機關、監察機關及其他有關機關應當加強配合,對不屬於其職權范圍的事項,應當依法移送。受移送機關應當及時處理,並將結果書面告知移送機關。」案件的移送不僅包括部門內部上下級或者同級單位之間移送,而且包括財政部門、審計機關、監察機關及其他機關之間的移送。」

解讀之五:執法手段有新突破,《條例》賦予了財政監督部門多種強制手段,進一步強化了財政監督檢查行為,為堅持違法必究的原則提供了法律保障。

一是財政監督部門有權要求被監督單位配合執法機關開展檢查和調查工作,被監督單位和個人應當予以配合。《條例》第二十—條規定:「財政部門、審計機關、監察機關依法進行調查或者檢查時,被調查、檢查的單位和個人應當予以配合,如實反映情況,不得拒絕、阻撓、拖延。」同時要求,在檢查、調查過程中被監督單位還應該提供必要的工作條件。

二是有權要求被監督對象的相關單位,配合執法機關開展調查和檢查工作,相關單位應當配合。《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財政部門、審計機關、監察機關依法進行調查或者檢查時,經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財政部門、審計機關、監察機關的負責人批准,可以向與被調查、檢查單位有經濟業務往來的單位查詢有關情況,可以向金融機構查詢被調查、檢查單位的存款,有關單位和金融機構應當配合。」顯然,這—規定是財政監督法規上的突破。按照《會計法》第三十二條規定,向「被監督單位開立賬戶的金融機構查詢有關情況」的只能是「國務院財政部門及其派出機構」,而《條例》將這一查詢權擴大到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財政部門、審計機關、監察機關。這種查詢權的擴展體現了國家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加大了財政監督檢查工作的力度。但是,需要強調的是,為了正確行使查詢權,避免濫用權力,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財政部門、審計機關、監察機關在具體行使查詢權時,執行人員不得少於2人,並應當向當事人或者有關人員出示證件;查詢存款時,還應當持有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財政部門、審計機關、監察機關簽發的查詢存款通知書,並負有保密義務。

三是在特殊情況下,有權對被監督單位實施先行登記保全措施。《條例》第二十三條規定:「財政部門、審計機關、監察機關依法進行調查或者檢查時,在有關證據可能滅失或者以後難以取得的情況下,經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財政部門、審計機關、監察機關的負責人批准,可以先行登記保存,並應當在7曰內及時作出處理決定。在此期間,當事人或者有關人員不得銷毀或者轉移證據。」本條對調查或者檢查程序中執法手段作出了規定。證據先行登記保存,是一種帶有強制性的行政措施,各級執法機關應當嚴格依法實施。

四是有權對被監督單位正在進行的財政違法活動採取強制措施。《條例》第二十四條規定:「對被調查、檢查單位或者個人正在進行的財政違法行為,財政部門、審計機關應當責令停止。拒不執行的,財政部門可以暫停財政撥款或者停止撥付與財政違法行為直接有關的款項,已經撥付的,責令其暫停使用;審計機關可以通知財政部門或者其他有關主管部門暫停財政撥款或者停止撥付與財政違法行為直接有關的款項,已經撥付的,責令其暫停使用,財政部門和其他有關主管部門應當將結果書面告知審計機關。」本條對調查或者檢查程序中執法手段作出了規定。財政部門、審計機關對被調查、檢查單位或者個人正在進行的財政違法行為,有權進行制止和糾正,即制止糾正權。對於無直接強制執行手段的審計機關,本條規定可以通知財政部門停上撥付與財政違法行為直接有關的款項。由此可見,《條例》還體現了不同監督查檢部門之間的協調關系。旨在形成監督合力,建立健全財政監督體系,更好地發揮系統監督功能。

財政違法行為處罰處分條例的條例修改

為進一步深入貫徹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維護法制統一,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國務院在1983年以來已對行政法規進行過4次全面清理的基礎上,根據經濟社會發展和改革深化的新情況、新要求,再次對截至2009年底現行的行政法規共691件進行了全面清理。經過清理,國務院決定:

一、對7件行政法規予以廢止。(附件1)

二、對107件行政法規的部分條款予以修改。(附件2)

本決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附件:1.國務院決定廢止的行政法規(略)

2.國務院決定修改的行政法規

附件2

國務院決定修改的行政法規

一、對下列行政法規中明顯不適應和社會發展要求的規定作出修改

六、對下列行政法規中引用法律、行政法規名稱或者條文不對應的規定作出修改

(一)對下列行政法規中引用法律、行政法規名稱作出修改。

99.將《財政違法行為處罰處分條例》第三十二條第二款中的「《國家公務員暫行條例》」修改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員法》」。

❺ 我國確立今後五年法治政府建設路線圖,法治政府該如何建設

眾所周知,中國是一個講究法治的國家,中國的各個部門也應該堅持“法治”原則。近日,我國確立了今後五年法治政府的建設路線圖,從這幅圖中可以看出我國將通過以下四個方面來建設“法治政府”。1、貫徹新精神;2、立足新起點;3、明確新方位;4、提出新舉措

1、貫徹新精神

首先,我國經過多年的建設,其實已經建立起一個比較完善的法治社會了,但是依然有可進步的空間,我國政府也將持之以恆地去完成這個目標。在最近的國務院大會中,各位代表都提出了自己的新觀念,國家領導也提出了新的理念,而各級政府應該做的第一點,就是貫徹國家的新精神。

4、提出新舉措

最後,我國多年來一直在法治的道路上探索,以前的各項大會中也提出過很多舉措,但是這些舉措可能不是很適用於現在的中國了,所以建立法治政府的時候,必須要按照政府現在的情況,和百姓們的真實生活,來制定新的方法和舉措。

❻ 如何堅持依法行政,加強法治政府建設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對「推進法治中國建設」作出部署,強調「建設法治中國,必須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建設法治政府是建設法治中國的關鍵和著力點,也是依法治國的重心。陝西省要確保與全國同步實現到2020年基本建成法治政府的目標,必須在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加快建設法治政府上實現新突破。
一、建設法治政府是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的重要舉措
建設法治政府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現實需要。當前,我國正處於經濟社會轉型期,改革發展也到了攻堅克難的關鍵階段,一些深層次的矛盾和問題逐步顯現,人民群眾的利益訴求呈現多元化,社會利益調整更加復雜困難,這些都對建設法治政府提出新的挑戰和要求。法治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略,也是解決新時期各類矛盾和問題的根本途徑。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處理行政事務,把法律法規和政策規定全面准確落實到位,就能創造公平的社會環境,提高政府的公信力,從根本上減少矛盾糾紛,保障和促進改革發展進一步深化。
建設法治政府是提高政府自身建設和管理水平的客觀要求。政府要不負人民的重託,履行好憲法和法律賦予的職責,至關重要的是加強自身建設,提高行政管理水平。建設法治政府,是促進各級政府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全面履行經濟調節、公共服務、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環境保護等職能的必要前提,是增強公務人員依法行政的能力,維護好公共利益、人民權益和社會秩序的必然要求。我們必須加快法治政府建設步伐,從根本上提高行政管理效能。
建設法治政府是建設「三個陝西」的基礎和保障。趙正永書記在「樹立法治思維運用法治方式建設法治陝西工作座談會」上指出,建設富裕陝西、和諧陝西、美麗陝西,必須要法治陝西,要確立「前提是法,關鍵在治,基礎靠法制宣傳教育」的理念。法治是實現「三個陝西」的有力保障。法治陝西是建設「三個陝西」的根本要求。因此,建設法治政府是陝西經濟社會實現跨越式發展的必備條件和現實需要。
二、推進法治政府建設必須著力抓住六個重點
著力提高全省依法行政水平。依法行政既是法治政府建設的核心,也是政府工作的生命線。各級政府和部門要抓好依法行政各項工作落實。各級法制機構必須積極履行依法行政工作的統籌規劃、綜合協調、督促指導等職能,並進行深入研究,有針對性地提出意見建議。要持續抓好依法行政示範創建活動,適度擴大范圍,發揮好典型引領作用,推進全省依法行政工作取得新成效。要嚴格落實領導幹部法律學習培訓和法律知識測試等制度,縣級以上政府每年要組織3次以上領導集體學法,把依法行政納入各級幹部培訓的教學內容,提高領導幹部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的能力。要深入開展法制宣傳教育,大力弘揚法治精神,提高各級幹部學法遵法守法用法意識,努力形成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環境。
著力推進依法科學民主決策。政府治理始於決策,決策是否科學民主,對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群眾利益有重大影響。要健全科學民主決策機制,把公眾參與、專家論證、風險評估、合法性審查和集體討論決定作為重大決策的必經程序,凡作出的決策不得與法律及其精神相抵觸。凡涉及重大公共利益、容易引觸社會穩定問題的,必須進行社會穩定風險評估。要強化決策責任,建立健全重大決策跟蹤反饋評估機制,及時採取措施糾正偏差,減少決策失誤所造成的損失。對出現重大決策失誤、造成重大損失的,要按照「誰決策、誰負責」的原則,嚴格追究責任,而且要終身追究。
著力提高立法質量。完備的法制是依法行政、營造良好發展環境的前提。按照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維護社會公平正義、規范行政權力運行的要求,要把立法重點轉到全面深化改革開放、保障和改善民生、創新社會管理上來,立經濟社會急需之法,立人民群眾期盼之法。同時,健全定期清理機制,及時修訂和廢止不適應形勢、有礙發展的法規規章。要掌握真實情況,不盲目追求數量,制定真正管用的措施,使法規規章反映客觀規律,符合省情實際,切實解決問題。要將群眾路線貫穿於立項、調研、起草、審議等各環節,通過徵集民意、專家咨詢、座談論證等方式,拓展公民有序參與立法途徑,使立法充分反映民意、集中民智、體現民情。要嚴格立法程序,更加註重利益的協調平衡,重視立法的科學性、針對性和可執行性。法制機構在立法工作中要堅持原則、加強協調,堅決克服立法中的「部門利益化」傾向,多立高質量的法,提高立法的生命力。
著力規范行政執法。行政執法是群眾對政府的「第一印象」,直接影響著法治政府建設的成效。要深化行政執法體制改革,在縱向上,合理劃分各級政府職權,推進執法重心下移;在橫向上,積極推進相對集中行政執法權和綜合執法工作,著力解決多頭執法、交叉執法和重復執法的問題。要推進嚴格規范公正文明執法,完善行政執法程序,細化自由裁量權,最大限度地壓縮執法「彈性」。不斷創新執法方式,嚴格執法人員管理制度,狠抓執法紀律和職業道德教育,增強行政執法人員依法行政能力。落實縣級行政執法部門編制和人員工資福利待遇,行政執法經費要向基層傾斜,嚴格執行收支兩條線和罰繳分離制度,杜絕亂收費、亂罰款,決不允許無資格人員從事執法活動。
著力強化行政監督。要繼續簡政放權,大力推行權力清單制,積極推進網上電子審批、一個窗口集中辦理等,為群眾提供優質高效的審批服務。全面推進政務公開,創新公開方式,扎實開展「邀請公民代表走進政府」等活動,擴大重大決策、公共資源配置、部門財政預算等公開內容,不斷增強政府工作的透明度。要依法自覺接受人大的法律監督、政協的民主監督,加強司法監督,支持新聞媒體對違法行政行為進行曝光,積極回應網路輿論監督。要把行政不作為、亂作為作為重點,加強對安全生產、食品葯品、環境保護等領域的監督檢查,及時糾正違法和不當的執法行為。加強法制監督與行政監察的協調配合,做到有權必有責、用權受監督,違法必追究。強化規范性文件的監督管理,在全省推行規范性文件「統一登記、統一編號、統一發布」制度。堅持好規范性文件「逢文必審」制度,加大規范性文件備案審查力度,從源頭上防止行政行為違法。
著力化解社會矛盾糾紛。切實發揮行政復議的主渠道作用,暢通復議受理渠道,改革和完善審理方式,提高行政復議的公信力。加強行政復議工作規范化建設,在總結渭南、延安行政復議委員會試點經驗的基礎上,擴大試點范圍,推進行政復議機制創新。把行政調解作為各級政府及其部門的重要職責,建立健全行政調解工作機制,落實工作責任,積極引導當事人採用行政調解方式解決矛盾糾紛。加強與人民調解、司法調解的有效銜接,形成合力,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諧因素、減少不和諧因素,推動建立「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社會管理體系。
三、發揮好三個作用,確保法治政府建設落到實處
發揮好各級領導的「領頭雁」作用。建設法治政府,關鍵在領導。各級行政首長作為依法行政的第一責任人,應親自研究部署,每年至少聽取2次依法行政工作匯報,及時解決突出問題;分管領導應加強依法行政工作的協調、督促和指導;其他領導也應堅持抓好依法行政工作,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
發揮好依法行政考核的「指揮棒」作用。要認真落實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把依法行政納入各級政府及其部門的年度目標責任考核,建立科學的法治政府建設指標體系和考核標准,不斷完善考核監督制度,使法治政府建設真正成為一種硬標准、硬要求、硬約束。
發揮好法制機構的「參謀部」作用。重視和依靠法制機構推進依法行政,應是各級政府和領導幹部的明智選擇。要進一步加強各級法制機構特別是縣市法制機構和隊伍建設,努力改善工作條件,保障其充分履行職能。各級法制機構也要准確把握法治政府建設的內在規律和任務要求,擔負起到2020年基本建成法治政府的重擔,振奮精神、強化素質,開拓創新、扎實工作,為建設法治政府當好參謀和助手。

❼ 簡答題:依法行政,建設法治政府的基本要求有哪些

一、建設法治政府,必須進一步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
認真落實綱要提出的各項任務,是各級國家行政機關的重要政治責任。當前,需要結合實際,在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提高制度建設質量、確保法律實施、提高行政機關工作人員尤其是領導幹部的法律素養等方面取得扎扎實實的成效。 進一步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是推進依法行政、建設法治政府的體制保障。為此,需要抓緊四項工作:
第一,轉變政府職能,落實「三個優先」原則。「三個優先」原則是行政許可法確定的重要原則,其基本內涵是:凡是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能夠自主解決的,市場競爭機制能夠調節的,行業組織或者中介機構通過自律能夠解決的事項,行政機關不要通過行政管理去解決。落實「三個優先」原則,首先需要認識三個問題:(1)人民的政府,並不意味著人民群眾的一切事情都要政府通過行政管理去解決。(2)政府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並不意味著政府要成為一個「經濟人」。在市場與政府的關繫上,市場是第一位的,政府是第二位的,盡管市場中的一些問題有時需要超市場的力量——政府權力去解決,但總的來說,政府不能凌駕於市場之上,更不能試圖改變市場的運行規則。政府和政府工作人員要善待各類市場主體。(3)社會中介組織通過自律來解決某些問題,比政府通過行政權力來解決更有效、成本更低廉、副作用更小、更具親和力。我們的政府要大力培育中介組織,克服兩個「不放」:不放心、不放手。
第二,恪守信賴保護原則。信賴保護原則是現代憲政的重要基礎,主要是指:行政機關公布的信息必須全面、准確、真實;行政機關發布的政策和作出的決定要保持相對穩定,不能朝令夕改;確需改變的要盡可能給相對人合理的預期,由此造成相對人損害的,行政機關要依法予以補償。落實這個原則,要求政府想問題、辦事情務必縝密、周到、慎重,切忌出爾反爾。做到這一點,實踐中會有難處,也要付出一定代價。但是,該負的責任、該承擔的風險、該付出的代價是躲不過的。分散風險、分別解決矛盾總比積攢風險、集中解決矛盾要好得多。因此,遵守信賴保護原則說到底就是化解風險、分散責任的有效辦法。
第三,公開透明。凡是需要老百姓知曉、執行的政策、決定,都要公開;凡是老百姓比較關注且需要他們遵守執行的政策,在制定和執行中應當多聽老百姓的意見。這是確保決策科學合理的保障,是決策得到老百姓認同並執行的社會基礎。公開透明還有一個要求,就是行政機關的信息資源應當盡量共享。這是樹立規則權威(由服從組織到服從規則的轉變)、克服部門保護主義、精簡機構、提高行政效率的基礎。
第四,創新管理方式。我國現行行政管理方式主要是以權力導向型管理為特徵的,這種管理方式的缺點是隨意、沒有預期、強調命令,而且副作用大。規則導向型的管理方式的優點是比較穩定、規范、有預期且副作用小。其具體要求是:在直接管理和間接管理之間,重在間接管理;在靜態管理和動態管理之間,重在動態管理;在事前管理和事後管理之間,重在事後管理;在管理與服務之間,強調服務。總之,規則導向型的管理方式要求具有間接、選擇、協商的特點。政府管理方式體現這一特點,就會最大程度地減少因管理方式不當而引起的問題。
二、建設法治政府,必須提高包括立法在內的制度建設質量
(一)對制度建設要有科學認識。制度建設是一門科學。制度建設是國家機關的權力活動,具有權力的一般特性;但它又不同於一般的國家權力,它屬於決策權范疇,具有決策的一般特性和理論基礎。從認識論上講,制度建設是一種認識活動,制度建設的過程是一個認識過程。從事制度建設工作,研究制度建設問題,必須善於認識、把握制度建設的基本規律和內在規律。
第一,制度建設是主觀性與客觀性的統一。這是認識、把握制度建設規律的認識論前提。從根本上說,制度是人的主觀見之於客觀的反映,一方面,制度是依據人的主觀認識來制定的,一項制度制定的好與壞,與制度建設者的認識水平和能力有很大關系;另一方面,制度所調整的社會關系(所要解決的問題)又是客觀的。因此,制度建設必須從實際出發,深入調查研究掌握第一手材料,不能從本本、概念出發,不能搞土教條,也不能搞洋教條。
第二,制度建設是應然性與實然性的統一。應然性是指所確立的制度應當是什麼樣,實然性是指所確立的制度實際上是什麼樣。制度建設的應然性要求:所確立的制度必須符合事物的本質和規律,必須符合人們本來的價值追求,具有公認的道德基礎。制度建設的實然性要求:一切制度必須符合客觀現實的需要與可能,對客觀條件不具備或者目前還過高的一些要求,在制度建設中就要注意加以避免,否則,所確立的制度就會行不通,改革時期制度建設的應然性與實然性矛盾非常突出。理想與現實是一對永恆的矛盾,也正是這一矛盾,制度才不斷發展,不斷完善。因此,做好制度建設工作必須善於發現問題和矛盾。一方面,要力求實現制度建設的科學性,使制度符合事物的本質、規律和發展方向;另一方面,對一些問題由於實踐經驗不足,人們的認識還難以統一,可以暫不予規定,待條件成熟時再作補充。
第三,制度建設是普遍性與特殊性的統一。制度所規范的社會現象是紛繁復雜的。做好制度建設工作,首先,必須善於對復雜的社會現實及個案進行全面的分析和把握,以從中抽象出普遍使用的規則。其次,任何普遍規則都有例外,要在確立普遍規則時,妥善地規定例外,以保持制度的適用性。第三,在研究、確定規則時,對重大原則問題必須是非分明,態度明確,敢於堅持,同時又要注意照顧各種具體情況和不同意見,實事求是地靈活處理各種矛盾。
第四,制度建設是民主性與集中性的統一。多謀才能善斷,體現多數人的智慧是制度優越性的表現。要充分聽取各方面的意見,尤其是基層單位、基層群眾、基本群眾的意見。集中性主要是把各種意見集中到黨的路線、方針、政策上來。
(二)認識、把握衡量制度建設質量的標准。衡量制度建設質量的標准,是一個復雜、動態的體系。從實際情況看,這個體系至少應當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符合法定許可權和程序,以維護法制統一。「法不公則不善」,立法應當嚴格遵守憲法和上位法,避免各自為政、相互矛盾。(2)遵循並反映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律,包括該制度所調整事項的規律,為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服務。要避免一些法律規范成為影響甚至阻礙生產力發展、阻礙社會財富增加的繩索。(3)堅持以人為本,充分發揮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任何制度都應當有利於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為多數人所認同,而不是相反。這是制度得以實施,充分發揮其效能的社會基礎。(4)制度內容具體、明確,具有可操作性,能夠切實解決實際問題;內在邏輯要嚴密,語言要規范、簡潔、准確。
(三)提高制度建設質量應當採取的措施。
第一,從實際出發,突出重點,科學安排立法項目。立什麼法要從實際出發,總結實踐經驗,把握立法規律。要統籌考慮城鄉、區域、經濟與社會、人與自然以及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等各項事業的發展,在繼續加強有關經濟調節、市場監管方面的立法的同時,更加重視有關社會管理、公共服務方面的立法。需要明確:制度是要解決問題的,但所要解決的問題,必須是客觀存在的,不能是主觀想像的;必須是反復出現的,不能是偶然發生的;必須是普遍的,不能是個別的。對需要用制度調整的事項,也要「當時而立法」。要特別注意,不能事事都要求助於制度、尤其是法律制度,避免法律對社會的過度干預。
第二,總結經驗,把握規律,確保制度的科學性。制度建設是科學性、規律性很強的工作。只有在總結實踐經驗的基礎上,把握規律,才能確保制度建設的質量。為此,需要處理好以下關系:(1)正確處理公共利益與公民合法權益的關系。制度建設必須維護公共利益,這樣才能從根本上維護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利益。同時,也要注意維護公民的合法權益,做到實現公共利益和公民合法權益的平衡。為此,要對一切合法的勞動收入和合法的非勞動收入,對為祖國富強貢獻力量的社會各階層人們的合法權益,都要切實維護。要確立這樣的觀念,只要是不損害公共利益和公民合法權益的行為,都不應受到制度的干預。(2)正確處理權力與責任的關系。責任是行政權的核心。制度在賦予行政機關必要行政權力的同時,必須規定其相應的責任,並有嚴密的程序作保證。這樣才能真正實現規范和約束行政權力,確保權力與責任相統一,做到有權必有責、用權受監督、違法要追究、侵權要賠償。(3)正確處理強制與引導的關系。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要求特別注意發揮制度的引導功能。為此,我們的制度建設要重在為解決問題提供一種供人們自己判斷是非、自己承擔風險、自己分配責任的規則來解決問題。要鼓勵、引導市場主體之間以契約等自治形式來規范、約束自己的行為,以激發其積極性和創造性。(4)正確處理立足現實和改革創新的關系。當前,我們正處於新舊體制轉軌時期,如果制度建設不顧現實,就會行不通;如果不加區別地把現實肯定下來,有可能妨礙改革。因此,制度建設要立足現實,著眼於未來,把制度決策與改革決策緊密結合起來,體現改革精神,用制度引導、推進和保障改革的順利進行。對現實中合理的東西,要及時肯定並採取措施促進其發展;對那些不合理、趨於衰亡、阻礙生產力發展的東西,不能一味遷就。總之,制度建設要在總結實踐經驗的基礎上不斷探索,力求在體制、機制、制度上不斷有所創新。(5)正確處理實體與程序的關系。實體與程序都非常重要,且相輔相成。當前,制度建設要改變重實體、輕程序的現象。要下功夫研究如何通過設定程序制約權力的行使、保障權利的實現。
第三,改進工作方法和機制,進一步提高社會公眾對制度建設的參與程度。為此,需要建立以下制度:(1)公開徵求意見和聽證制度。確保制度能很好地反映群眾,尤其是基層群眾的意見,這也是確保制度得以很好實施的基礎。(2)制度的成本效益分析制度。這里的成本主要是制度得以實施所需的成本。(3)專家咨詢制度。(4)爭議協調制度。(5)定期清理制度。這項制度旨在及時消除制度之間的矛盾與沖突,提高制度的適應性。
三、建設法治政府,必須理順執法體制、確保法律實施
法律得以順利實施,一般取決於三個條件:(1)該法律本身是一部良法;(2)有一套比較健全的法律實施機制;(3)具有有利於法律實施的社會基礎。其中,良好的實施機制是確保法律得到實施的關鍵。從理論上講,法律由預期效益到實際效益客觀上是遞減的。因為法律實施的每一個環節都是有成本的,成本支付帶來的往往是效益遞減。法律實施機制的主要任務就是通過整合各種成本(支付必要成本、降低甚至取消不必要的成本),以確保法律在實施過程中將效益遞減降到最低。我們現行的法律實施制度,往往重在機構的設立,而不重視機構的保障,包括人員與經費保障,更不重視法律運行機制的建設。結果是,沒有機構法律效益要遞減,有了機構法律效益遞減有時甚至更快。因為機制不暢,就往往從增加人員上找對策,這勢必增加法律運行成本;經費無保障,執法人員又往往只好「自費」執法,甚至搞「執法者養違法」。就行政機關而言,確保法律實施,需要從理順體制、完善機制著手,抓緊以下工作:
第一,深化行政執法體制改革。建立行政執法體制的總的要求是:權責明確、行為規范、監督有效、保障有力。(1)相對集中行政執法權,盡量改變「大蓋帽」滿天飛的狀況;目前需要繼續開展相對集中行政處罰權工作,積極探索相對集中行政許可權,推進綜合執法試點。(2)減少行政執法層次,改變行政執法「上下一般粗」的狀況。目前可考慮適當下移執法重心,對於人民群眾日常生活、生產直接相關的行政執法活動,主要由市、縣兩級行政機關實施。上下級行政機關的執法職能要分解。基層行政執法機關重在解決事實問題,上一級行政執法機關重在解決法律問題。(3)行政執法權與執法者的利益要徹底脫鉤,執法經費必須予以保障。(4)下大力氣建設清正廉潔的高素質執法隊伍。
第二,行政機關必須嚴格按照法定許可權和程序行使權力、履行職責。亂執法與不執法是目前行政執法中最突出的問題。各級行政執法機關必須做到既不失職、又不越權,嚴格按程序辦事。要克服「運動式」執法的弊端,糾正領導批示才執法、領導不批示就不執法的現象。要公平、公正執法,平等對待當事人,不得濫用權力。在執法過程中,應當依法保障當事人和利害關系人的知情權、參與權和救濟權。
第三,建立健全行政執法主體資格制度。行政執法是一項重要的行政權力,應當由行政機關在其法定職權范圍內實施,非行政機關的組織未經法律、法規授權不得行使行政執法權。要實行行政執法人員資格制度,沒有取得執法資格的人員不得從事行政執法工作。
第四,健全行政執法案卷評查制度。這是確保法律實施的重要舉措。這項制度的核心是:記錄真實,立卷歸檔,公開查閱。凡作出行政處罰、行政許可、行政強制等決定以及對有關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監督檢查,都必須有記錄,記錄有簽字,有關證據材料、執法文書連同有關記錄都要立卷歸檔。歸檔的案卷必要時可以公開,供有關人員依照規定查閱。這有利於增強行政執法人員的歷史責任感,促使執法人員在執法過程中兢兢業業、依法辦事。
第五,強化對行政執法的監督。(1)推行行政執法責任制,積極探索行政執法績效評估和獎懲辦法。(2)強化行政復議監督。(3)加強監察、審計等專門監督。(4)強化社會監督,完善群眾舉報違法行為的制度,高度重視新聞輿論監督。(5)嚴格執行行政賠償和補償制度。
四、建設法治政府,必須下大力氣提高行政機關工作人員的法律素養
行政機關工作人員尤其是領導幹部的法律素養,關乎依法行政進程,關乎行政機關的形象,關乎行政權力的行使是否符合人民的意願,關乎整個社會法律意識的養成,關乎民主法制建設的進程。客觀地說,法律素養的提高是一個漫長過程,在我們這樣一個封建傳統比較多,民主法制傳統比較少的國家更是如此。當前,培養行政機關工作人員的法律素養需要把握以下幾點:(1)要掌握法律知識,包括憲法和憲法性法律知識,規范行政機關共同行為的法律知識,自己所從事專業的法律知識等。通過掌握這些知識,使行政機關工作人員知道手中的權力從哪裡來?權力邊界在哪裡?(2)要提高法律意識,培養行政機關工作人員對法律的信仰與忠誠。法律不僅是解決問題的工具,而且是人們追求美好生活的組成部分。在我國,行政機關工作人員對法律的信仰就是對黨和人民的信仰,對法律的忠誠就是對黨和人民的忠誠。(3)要培育法律思維和能力,使行政機關工作人員能用法律思維來研究情況、分析問題、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法律思維就是一種權衡利弊、瞻前顧後、照顧其它的思維方法。這種思維方法既要考慮解決眼前問題,又不能給將來埋下隱患;既要考慮解決實際問題的效果,又要顧及所支付的成本;既要考慮當事人的利益,也要考慮其他相關人員的利害得失。越是情況緊急,越是問題突出,就越要用法律思維、運用法律手段來解決問題,這是一個行政機關工作人員具備較高能力的標志。

❽ 《法治政府建設實施綱要》提出的法治政府建設主要任務有哪些

《綱要》主要有七大任務,為建設法治政府提供有力保障:

1、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職能。

2、完善依法行政制度體系。

3、推進行政決策科學化、民主化、法治化。

4、堅持嚴格規范公正文明執法。

5、強化對行政權力的制約和監督。

6、依法有效化解社會矛盾糾紛。

7、全面提高政府工作人員法治思維和依法行政能力。

(8)建立法治政府的舉措是擴展閱讀:

措施:

1.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全面清理行政審批事項,全部取消非行政許可審批事項。最大程度減少對生產經營活動的許可,最大限度縮小投資項目審批、核準的范圍,最大幅度減少對各類機構及其活動的認定。取消不符合行政許可法規定的資質資格准入許可,研究建立國家職業資格目錄清單管理制度。

直接面向基層、量大面廣、由地方實施更方便有效的行政審批事項,一律下放地方和基層管理。加大取消和下放束縛企業生產經營、影響群眾就業創業行政許可事項的力度,做好已取消和下放行政審批事項的落實和銜接,鼓勵大眾創業、萬眾創新。

嚴格控制新設行政許可,加強合法性、必要性、合理性審查論證。對增加企業和公民負擔的證照進行清理規范。對保留的行政審批事項,探索目錄化、編碼化管理,全面推行一個窗口辦理、並聯辦理、限時辦理、規范辦理、透明辦理、網上辦理,提高行政效能,激發社會活力。

加快投資項目在線審批監管平台建設,實施在線監測並向社會公開,2015年實現部門間的橫向聯通及中央和地方的縱向貫通。加快推進相對集中行政許可權工作,支持地方開展相對集中行政許可權改革試點。

全面清理規范行政審批中介服務,對保留的行政審批中介服務實行清單管理並向社會公布,堅決整治「紅頂中介」,切斷行政機關與中介服務機構之間的利益鏈,推進中介服務行業公平競爭。

2.大力推行權力清單、責任清單、負面清單制度並實行動態管理。在全面梳理、清理調整、審核確認、優化流程的基礎上,將政府職能、法律依據、實施主體、職責許可權、管理流程、監督方式等事項以權力清單的形式向社會公開,逐一釐清與行政權力相對應的責任事項、責任主體、責任方式。

省級政府2015年年底前、市縣兩級政府2016年年底前基本完成政府工作部門、依法承擔行政職能的事業單位權力清單的公布工作。開展編制國務院部門權力和責任清單試點。實行統一的市場准入制度,在制定負面清單基礎上,各類市場主體可依法平等進入清單之外領域。

建立行政事業性收費和政府性基金清單制度,清理取消不合法、不合規、不合理的收費基金項目,公布全國性、中央部門和單位及省級收費目錄清單,減輕企業和公民負擔。

2015年年底前,沒有法律法規依據且未按規定批准、越權設立的收費基金項目,政府提供普遍公共服務或體現一般性管理職能的行政事業性收費,沒有法定依據的行政審批中介服務項目及收費,一律取消;擅自提高徵收標准、擴大徵收范圍的,一律停止執行。

熱點內容
單位法律知識講座通知 發布:2024-11-16 02:30:12 瀏覽:182
觀其復道德經 發布:2024-11-16 02:21:55 瀏覽:301
七零九律師 發布:2024-11-16 02:20:19 瀏覽:465
廣東司法親子鑒定 發布:2024-11-16 01:59:43 瀏覽:104
民法典之意 發布:2024-11-16 01:57:40 瀏覽:269
勞動法最近案例 發布:2024-11-16 01:43:34 瀏覽:741
刑法總論ppt 發布:2024-11-16 01:33:36 瀏覽:572
法院的作用與職能 發布:2024-11-16 01:21:15 瀏覽:135
巴南區人民法院 發布:2024-11-16 01:13:28 瀏覽:890
刑事訴訟法關於凍結期間 發布:2024-11-16 01:12:36 瀏覽: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