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人道德論
① 什麼是社會主子道德觀念
道德觀念是人們對自身,對他人,對世界所處關系的系統認識和看法。屬於社會倫理的范疇。中國傳統哲學中的道德觀主要是指以儒家為正統的知傳統道德。
指善與惡、榮與辱、正義與非正義等觀念。是道德意識最基本的形式。對人們的道德行道為起指導作用。
道德
: 以善惡評價為標准,依靠社會輿論、傳統習俗和人的內心信念的力量來調整人們之間相互關系的回行為規范的總和。貫串於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如社會公德、婚姻家庭道德、職業道德等。它通過確立一定的善惡標准和行為准則,來約束人們的相互關系和個人行為,調節社會關系,並與答法一起對社會生活的正常秩序起保障作用。有時專指道德品質或道德行為。
② 客人要尊重主人的成語,或者中國名言警句、古話。
是那個股東的不適,惡仆,鳩占鵲巢,對付這種人時間會給他教訓,貌似我說晚了。
③ 家庭倫理道德觀的名人名言
道德是永存的,而財富每天在更換主人。 作者:普盧塔克
道德應當成為科學的指路明燈。 作者:布夫勒
修身潔行,言必由繩墨。 作者:王安石
心體光明,暗室中有青天;念頭暗昧,白日下有厲鬼。明·洪自誠《菜根譚》 暗昧:不光明。厲鬼:凶惡的魔鬼。情操不同,對客觀環境事物的體驗迥異。 作者:洪自誠
我們大家要學習他毫無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從這點出發,就可以變為大有利於人民的人。一個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這點精神,就是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益於人民的人。 作者:毛澤東
至誠無息。《禮記·中庸》 真誠是沒有止境的。永遠以真誠自勉。 作者:《禮記·中庸》
美德是智力最高的證明。 作者:約翰生
內不欺己,外不欺人,上不欺天,君子所以慎獨。清·金纓《格言聯璧·持躬》 有道德的人時刻注意光明正大。 作者:金纓
感情有著極大的鼓舞力量,因此,它是一切道德行為的重要前提,誰要是沒有強烈的志向,也就不能夠熱烈地把這個志向體現於事業中 作者:凱洛夫
真理的發見,或道德責任的完成,都引起我們的歡欣,使我們整個生命震顫…… 作者:克羅齊
房子是應該經常打掃的,不打掃就會積滿了灰塵;臉是應該經常洗的,不洗也就會灰塵滿面。 作者:毛澤東
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 作者:唐·神秀
人類的食糧大半是謊言,真理只有極少的一點。人的精神非常軟弱,擔當不起純粹的真理;必須由他的宗教、道德、政治、詩人、藝術家,在真理之外包上一層謊言。 作者:佚名
明人不做暗事。明·吳承恩《西遊記》第84回 光明正大的人,不做見不得人的壞事。 作者:吳承恩
人能克己身無患,事不欺心睡自安。元·馬致遠《岳陽樓》第二折 人能剋制自己就沒有災禍,做事不昧著良心就自然能安睡。 作者:馬致遠
愛國主義也和其他道德情感與信念一樣,使人趨於高尚,使人愈來愈能了解並愛好真正美麗的東西,從對於美麗東西的知覺中體驗到快樂,並且用盡一切方法使美麗的東西體現在行動中。 作者:凱洛夫
寬宏精神是一切事物中最偉大的。 作者:歐文
一生肝膽向人盡。唐·顧況《行路難》 為人處世,應當肝膽相照。 作者:顧況
你若正直,不要怕人誹謗。 作者:薩迪
牡丹花好空入目,棗花須少結實成。明·佚名《增廣昔時賢文》外表光鮮好看,也不如有實際內容的好。 作者:《增廣昔時賢文》
高行微言,所以修身。 作者:黃石公
生活是欺騙不了的,一個人要生活得光明磊落。 作者:馮雪峰
我深信只有有道德的公民才能向自己的祖國致以可被接受的敬禮 作者:盧梭
教人治己,皆宜以正直為先。宋·王安石《洪範傳》 宜:應該,應當。 作者:王安石
忠誠是人生的本色。 作者:《明儒學案》
誠者,聖人之本,百行之源也。宋·周敦頤《通書》真誠,是傑出人物的根本,也是使百業興旺的源泉。行(háng):職業,事務。 作者:周敦頤
終溫且惠,淑慎其身。 作者:詩經
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 作者:孔丘
人應該裝飾的是心靈,不是肉體。 作者:高爾基
道德是永存的,而財富是每天都在更換主人的
應該熱心地致力於照道德行事,而不要空談道德 作者:德謨克利特
善良既是歷史中稀有的珍珠,善良的人便幾乎優於偉大的人。 作者:雨果
人的美並不在於外貌、衣服和發式,而在於他的本身,在於他的心。要是人沒有心靈的美,我們常常會厭惡他漂亮的外表。 作者:奧斯特洛夫斯基
真正積極的人,只能是會愛別人的人,高尚的人。 作者:車爾尼雪夫斯基
人類最大的幸福就在於每天能談談道德方面的事情。無靈魂的生活就失去了人的生活價值。 作者:蘇格拉底
一般就在部分之中,誰不屬於自己的祖國,那麼他也就不屬於人類。 作者:別林斯基
欲為天下第一等人,當做天下第一等事。明·胡居仁《居業錄》要成為傑出的人物,就應當干出傑出的事業。 作者:胡居仁
真理和美德是藝術的兩個密友。你要當作家,當批評家嗎?請首先做一個有道德的人。 作者:狄德羅
那些立身揚名出類拔萃的,他們憑借的力量是德行,而這也正是我的力量。 作者:貝多芬
好的習慣比法律還正確。 作者:歐里庇得斯
忍耐和時間,往往比力量和憤怒更有效。 作者:拉封丹
憐此皎然質,無人自芳馨。唐·白居易《詠牡丹》 憐:憐愛。皎然:潔白。 作者:白居易
鏡子明則塵埃不染,智明則邪惡不生。清·史襄哉《中華諺海》 能明辨是非,就能抑止邪惡行為的萌發。 作者:史襄哉
虛榮的人注視著自己的名字;光榮的人注視著祖國的事業。 作者:何塞·馬蒂
點燃了的火炬不是為了火炬本身,就像我們的美德應該超過自己照亮別人,否則等於沒用。 作者:莎士比亞
只有心地善良的人才能易於接受道德的熏陶。誰要是沒有受到過善良的教育,沒有感受過與人為善的那種歡樂,誰就不感覺到自己是真實而美好的事物的堅強勇敢的衛士,他就不可能成為集體的志同道合者。 作者:蘇霍姆林斯基
品德,應該高尚些;處世,應該坦率些;舉止,應該禮貌些。 作者:孟德斯鳩
從惡德中逃避是美德的開始。 作者:賀瑞斯
道德常常能填補智慧的缺陷,而智慧卻望遠填補不了道德的缺陷。 作者:但丁
沒有情感,道德就會變成枯燥無味的空話,只能培養出偽君子。 作者:蘇霍姆林斯基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論語·子路》 和:和順。 同:隨聲附和。君子和順而不苟同,小人苟同而不和順。 作者:《論語·子路》
山中人自正,路險心亦平。唐·孟郊《游終南山》山中的隱士,自身純正,雖然艱險,心中也感到坦然。 作者:孟郊
真理和美德是藝術的兩個密友。你要當作家,當批評家嗎?請首先做一個有德行的人。 作者:狄德羅
一個人必須把他的全部力量用於努力改善自身,而不能把他的力量浪費在任何別的事情上。 作者:列夫·托爾斯泰
非關道德合,只為錢相知。 作者:諺語
學者必求師,從師不可不謹也。 作者:程頤
守正直而佩仁義。宋·朱熹《宋名臣言行錄》 宋:操守。做人要存正直之心,行仁義之德。 作者:朱熹
道德衰亡,誠亡國滅種之根基。 作者:章炳麟
每一個人都知道,這些喝酒上了癮的,是因為做了錯事而受到良心的呵責的人。人人可以注意到,過著不道德生活的人比旁人更缺少不了使自己昏迷的葯物;強盜或小偷,賭徒與妓女沒有麻醉品是不能生活的。 作者:托爾斯泰
我情願變成一枝兩頭點燃的蠟燭,照耀人們前進! 作者:盧森堡
惟天下之至誠,為能化。 作者:《禮記·中庸》
我寧願靠自己的力量打開我的前途,而不願求有力者的垂青。青雲得意的道路是很多的,如果我用阿諛奉迎的辦法換取有力者的提拔,我早該得志了。但這不是我的道路。 作者:雨果
不管時代的潮流和社會的風尚怎樣,人總可以憑著自己高貴的品質,超脫時代和社會,走自己正確的道路。 作者:愛因斯坦
涵養、致知、力行三者,便是以涵養為首,致知次之,力行又次之。 作者:朱熹
人在智慧上應當是明豁的,道德上應該是清白的,身體上應該是潔凈的。 作者:契訶夫
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 作者:禮記
意志來自道德感和自身利益這兩個因素。 作者:林肯
禮貌是最容易做到的事,也是最珍貴的東西! 作者:岡察爾
吾人最大之知識,系反躬自省。 作者:中國諺語
我寧願要那種雖然看不見但表現出內在品質的美。 作者:泰戈爾
體力勞動對於小孩子來說,不僅是獲得一定的技能和技巧,也不僅是進行道德教育,而且還是一個廣闊無垠的驚人的豐富的思想世界。這個世界激發著兒童的道德的智力的審美的情感,如果沒有這些情感,那末認識世界(包括學習)就是不可能的。 作者:(前蘇聯)蘇霍姆林斯基《給教育的建議》
精誠所加,金石為虧。漢·王充《論衡·感虛》 精誠:真誠。 虧:虧蝕。只要真心誠意從事,任何困難都可以克服。 作者:王充
君子養心,莫善於誠。《荀子·修身》 培養個人的品德,最主要的是個人的真誠。 作者:《荀子·修身》
最愛發牢騷的人就是沒有能力反抗,不會或不願工作的人。 作者:高爾基
只有在不僅消滅了階級對立,而且在實際生活中也忘卻了這種對立的社會發展階段上,超越階級對立和超越這種對立的回憶的、真正人的道德才成為可能。 作者:恩格斯
欲影正者端其表。 作者:桓寬
應念嶺表經年,孤光自照,肝膽皆冰雪。宋·張孝祥《念奴嬌·過洞庭》嶺表經年:在嶺南過了一年。嶺表,五嶺以南,今廣東、廣西地區。孤光自照:謂自己心地光明磊落。孤光,指月亮。肝膽比冰雪:謂自己玉潔冰清。 作者:張孝祥
道德方面的偉大,就在於對朋友始終不渝的愛,對敵人不可磨滅的恨。 作者:萊辛
最有道德的人,是那些有道德卻不須由外表表現出來而仍感滿足的人。 作者:帕拉圖
美德大多存在於良好的習慣之中。 作者:佩利
教育技巧的全部訣竅就在於抓住兒童的這種上進心,這種道德上的自勉。要是兒童自己不求上進,不知自勉,任何教育者就都不能在他的身上培養出好的品質。可是只有在教師首先看到兒童優點的那些地方,兒童才會產生上進心。 作者:(前蘇聯)蘇霍姆林斯基《要相信孩子》
修身不言命,謀道不擇時。 作者:無稹
道德能幫助人類社會升到更高的水平,使人類社會擺脫勞動剝削制。 作者:列寧
心正何愁著鬼迷。明·周螺冠《錦箋記》第二十齣 心地端正就不怕受鬼迷。 作者:周螺冠
道德中最大的秘密就是愛 作者:雪萊
一個人如果不是真正有道德,就不可能真正有智慧。精明和智慧是非常不同的兩件事。精明的人是精細考慮他自己利益的人;智慧的人是精細考慮他人利益的人。 作者:雪萊
修養的花兒在寂靜中開過去了,成功的果子便要在光明裡結實。 作者:冰心
由智慧養成的習慣成為第二天性。 作者:培根
富貴不傲物,貧賤不易行。 作者:晏子
功莫大於去惡而好善,罪莫於去善而為惡。 作者:賈誼
好諛是人生大病。清·申居鄖《西岩贅語》喜歡奉承是人的一大弊病。 作者:申居鄖
好習慣是一個人在社會交場中所能穿著的最佳服飾。 作者:蘇格拉底
享有特權而無力量的人是廢物。受過教育而無影響的人是一堆一文不值的垃圾。有些人在知識道德宗教信仰方面受過教養,但沒有成為社會上行善的積極力量,這些人就對不起為培育和供養他們而花費的代價。如果他們也算是基督徒,他們就犯了因偽裝而受尊敬的罪。他們本應成為世上的鹽,而鹽的首要責任應當有鹽味。 作者:亨利·范·戴克
蘭生幽谷,不為莫服而不芳;舟在江海,不為莫乘而不為;君子行義,不為莫知而止休。《淮南子·說山訓》 蘭:香草名。幽谷:僻靜的山谷。莫服、莫乘:沒有人佩帶、乘坐。行義:施行仁義。不為莫知而止休:不因沒有人知道而停止。比喻君子行仁義之事不求名不避寵。 作者:《淮南子·說山訓》
因為有這種種假文學,所以我近來不看人的文章,只看人的行徑。這樣把道德與文章混為一談,似乎不合理,但是此中有個分別。創作的文學之高下為標准,但是理論的文學,卻要看其人能不能言顧其行。我很看不起阮大鋮之為人,但是仍可以喜歡他的《燕子箋》。這等於說比如我的廚子與人通姦,而他做的點心仍然可能很好吃。 作者:林語堂
好的習慣愈多,則生活愈容易,抵抗引誘的力量也愈強。 作者:詹姆斯
支配和統治一切的,在君主政府中是法律的力量,在專制政府中是永遠高舉著的君主的鐵拳,但是在一個人民的國家中還要有一種推動的樞紐,這就是美德。 作者:孟德斯鳩
心正不怕影兒斜。清·文康《兒女英雄傳》 正:純正,端正。思想純正行為也就正派。
美德有如名香,經燃燒或壓抑而其香愈烈:蓋幸運最難顯露惡德而厄運最能顯露美德也。 作者:培根
要人知重勤學,怕人知事莫做。明·馮夢龍《警世通言》第33卷 知重:敬重。 作者:馮夢龍
所謂惡人,無論有過多麼善良的過去,也已滑向墮落的道路而消逝其善良性;所謂善人,即使有過道德上不堪提及的過去,但他還是向著善良前進的人。 作者:杜威
沒有情感, 道德就會變成枯燥無味的空話, 只能培養出偽君子。 作者:蘇霍姆林斯基
君子以其身之正,知人之不正;以人之不正,知其身之所未正也。宋·蘇軾《私試策問》 身:自己。人:別人。 作者:蘇軾
心不負人,面無慚色。宋·普濟《五燈會元》第4卷 負:違背。慚:慚愧。不做對不起別人的事,就不會有慚愧之感。 作者:普濟
④ 歷代名人論道德的名言警句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劉禹錫《陋室銘》
天下有三危:少德而多內寵,一危也;才下而位容高,二危也;身無大功而受厚祿,三危也.——《南淮子.人間訓》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惟賢惟德,能服於人. —— 劉備
土扶可城牆,積德為厚地. —— 李白
善氣迎人,親如弟兄;惡氣迎人,害於戈兵. —— 管仲
天下有大勇者,猝然臨之而不驚,不故加之而不怒. —— 蘇軾
知恥近乎勇. —— 孔丘
侈則多欲.君子多欲則念慕富貴,枉道速禍. —— 司馬光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 諸葛亮
奢者狼藉儉者安,一凶一吉在眼前. —— 白居易
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儉;斯以伐根而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長也. —— 魏徵
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破由奢. —— 李商隱
霸祖孤身取二江,子孫多以百城降.豪華盡出成功後,逸樂安知與禍雙? —— 王安石
不是不能見義,怕的是見義而不勇為. —— 謝覺哉
貧而無諂,富而無驕. —— 子貢《論語》
強本而節用,則天不能貧. —— 荀況《荀子.天論》
⑤ 道德經論理念是什麼
《道德經》是人類傳統文化皇冠上的一顆明珠,東方的傳統文化,其實就是一部中華道德傳統文化,道德思想深植於華夏子孫的靈魂之中,我們的祖先對宇宙真理的認識要比現代人深刻得多,他們縱觀陰陽,玄覽隱顯,跨越太極弦線的障礙,認識自然,掌握自然,順應自然,是生命的真正主人。老子的《道德經》瑰集了遠古祖先們對自然大道本質的真知灼見,並且親身實踐聖人之治的方法論,性命圓成,回歸自然。他站在自然的高度,所撰寫的《道德經》也就自然地成為人類道德論的鼻祖,老子的思想和精神,引領著我們復興道德,回歸德道。 道德,既是精神性的也同樣是物質性的,這種物質特性,由於它超越人類的物理認識論的觀念,暫時還不能被智觀所認識和掌握,只有在慧觀中才能產生真知。這種玄觀的物質特性,不因我們智識的否認而消失,始終與人類形影不離,滋養著萬物眾生。中國古代的醫學經典《黃帝內經·靈樞》中曾指出「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氣也,德流氣薄而生者也。」這段話所揭示的就是人類生命的真諦,道光德能就是生命的源動力,德性物質在體內的流動,才使生命體中的性體系統具有活力。 「天德養神,地谷養形」。更進一步深刻地闡發了這一生命原理。這也就是說道的德能,以炁的物質方式,營養滋養著人們的精神系統,也就是靈魂系統。而地上的五穀,所滋養的是我們的形體,也就是肉身。老子曾經深刻地指出地,對於一般人、普通人而言:「天食人以五氣從鼻入,地食人以五味從口入」。這也就是說天上的五種德性的不可見不可觀的氣,仁德、義德、禮德、智德、信德這五種道的德性能量,滋養著我們的精神和靈魂,支撐著體內眾生(靈魂系統)的工作。我們體內的眾生,就是依賴於這五種德性的能量,才能正常地在體內擔負起生命活力的各項工作。離開這些五德能量的「炁」的滋養,我們性命兩大系統中的性體系統,也就無法正常地在體內工作,生命的健康和旺盛的活力也就難以維持。道所產生的五種德性能量,對常人而言只能從鼻孔經過呼吸系統引入體內。但是對道德修養實踐者而言,如果將命體上的穴位門窗都打開煉開,也就充分能地增強五德之氣進入體內的途徑,能夠更多地吸收天德之炁,進入體內給體內的眾生傳輸補充能量,使它們處於富營養狀態。現代人由於離道失德日久年深,無法觀察到道德能量對性命中性體系統的生理作用,將道德觀念虛化,不能認識道德的能量和營養作用,片面追求可見的物質享受,認假作真,本末倒置,只知以物養命,盲目追逐「有之以為利」而不知以德養性,忽視甚至忘卻性命的真主人,造成性與命和諧統一的陰陽失衡,因而疾病叢生,疑難雜症蜂起,社會犯罪率居高不下,整個世界災難重重。人們盲目地追求物質利益,私心慾望沒有扼制地膨脹擴張,使體內的道德能量日趨下降,私慾利己的個性張揚,陰我心神毫無道德制約。人們只知命不識性,人心的道德觀已經下滑到信德不存的最後底線。心靈道德的沙漠化已經發展到了極其危險的境地,這是人類亟待解決的共性問題。 「地食人以五味從口入」,地球上的五味,是指的五穀麥、黍、稷、稻、豆等五穀,泛指一切有形有象物質的營養,酸苦甘辛咸之味。這些有形的五穀營養成份,通過口,進入消化系統滋養著我們的形體,營養著我們的肉身這個看得見的命體系統。各類五穀和一切有形可供食用的有形物質中,雖然也含有一定含量的氣,但是它們只能轉化成命體的營氣、衛氣供給形體肉身使用,並不能直接給性體(靈魂)系統提供能量。人們生命中的性體系統,只能從宇宙大道的德性能量場中獲得營養補充。如果人們不能大量從宇宙中獲得道光德能進入體內補充,就會耗干體內先天的元精、元氣,因為僅靠鼻的吸入,遠遠不能滿足體內性體系統新陳代謝的需求。天德養神,地谷養形。這是自然對人類生命中性命兩大系統的基本法則,只有遵循這一自然基本法則,修養道德,用道光德能滋養我們的靈魂,人類才會達到真正的健康,民族才會真正強盛,社會才能進入真正的長治久安, 道,無形無相,無為無名,清虛自然,化生長養萬物,「生之蓄之,生而弗有,長而弗宰也,是謂玄德。」《德道經·無不為》。她運用無窮的德性能量,昭示她的慈悲和特性,百姓日用而不知,猶如魚兒在水而不知水,不知水對它生存的意義。天德的能量彌淪於宇宙空間之內,萬物形體之中。宇宙空間中的道光德能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不增不減。《老子·德道經》中說:「同於德者,道亦德之;同於失者,道亦失之」。這也就是闡明道德能量與人之間關系的辯證法和因果關系,道光德能雖然無處不在,但卻必需「同氣相求」,只有我們本身具有道德的特性,心身之內具有道德,才能與其發生諧振,通過一種自然的和諧的「同頻共振」而接收到道光德能進入心身之中。我們自身的德性修持具備之時,道即用德能的五德之氣飼(食)之於我們。仁德修持好者,即能獲得陽木之氣;禮德修持完善者,即能獲得陽火之氣;信德修持真一者,即能獲得陽土之氣;義德修持上佳者,即能獲得陽金之氣;智德修持誠實者,即能獲得陽水之氣。五德全部都修持到淳厚無雜者,也就與道同體復歸於道。 在人體之內,陽五行就是五德能量,五德能量的強弱多少,決定著五臟六腑三焦內眾生的營養狀態。缺失過多,必然離道越遠,「道亦失之」而不能主持臟腑的正常工作,出現疾病和災咎。人類要想真正的健康,必須要高度重視性體系統(靈魂)的健康,道德的健康,精神的健康。只有德性的健全,才能實現生命的真正健康,社會的健康發展。 《老子·德道經》揭示了整個自然萬物健康生存與發展的真諦,人類將在深入學習和實踐《道德經》的過程中,真正正確地認識自然,認識道德,認識生命的真理,從而實現回歸德道。首屆國際《道德經》學術研討會,為我們共同構築了一個探討、研究、實踐和普及《道德經》的平台。我們相信,在各位大德的鼎力支持、積極參與下,在各兄弟單位的緊密協作下,《道德經》的精神,必定會在世界各地廣泛傳播。道德經的哲學思想,科學理念,人文精神,聖人之治的方法論,必定會在世界各地生根發芽,開花結果。當前《道德經》已經在中國流傳了幾千年之久,在世界上也在廣泛的流傳。目前《道德經》的翻譯本,已經達到了560種語言版本,是不經人為推崇而僅次於《聖經》的多語言書籍。由此可見《道德經》的無窮能量和精神魅力。 《道德經》本身是超越一切宗教的自然大道學說,她是人類的共同財富。多年以來,世界各國眾多的有識之士,許多的科學家,哲學家,思想家,政治家,藝術家、文學家都從《道德經》裡面吸取豐富的精神食糧,完善他們思想,升華他們的品格,啟迪他們的智慧。我們相信通過《道德經》的解讀和學習,特別是實踐,將會使整個人類都變得美好。我們共同祈願世界德道的回歸,祝福整個世界早日道光普照,人類早日復歸淳德!
⑥ 尼採的道德論
如果我們從世俗的角度來看,尼採的一生是不幸的,他的結局是悲慘的。他是一個典型的失敗者:他的思想的發展未能達到預期的目標;在他生活的年代能夠理解他的人寥寥無幾,可怕的孤寂始終包圍著他;最後,病魔緩緩地悄然而至,甚至成了他的生命的一部分。反過來,人們也可以這樣說,如果沒有他的患病與疾病的折磨,他的生平與著作都是無法想像的。 但是,任何一個沒有偏見的人拿起尼採的著作,都會發覺它們才氣橫溢、光彩奪目、豪氣沖天。當然,這裡面也夾雜了誇張和神經質式的自我陶醉。在這些著作中,尼采以非凡的勇氣和驚人的洞察力輕而易舉地顛倒了各種公認的觀念,奚落了一切美德,贊揚了所有的邪惡。尼采並沒有建立一個封閉而龐大的哲學體系,他只寫散文、格言和警句;在他的字里行間並不證明什麼,只是預告和啟示;但恰恰不是憑借邏輯推理而是憑借神奇的想像力,他征服了全世界;他獻給人類的不只是一種新的哲學,也不僅僅是一首詩或一段警句,而且還是一種新的信仰、新的希望、新的宗教。很可惜,尼採的生命歷程太短暫,閱歷太簡單,還沒有來得及把自己的片面真理發展成智慧。如果他能活得更長一些,如果他能再多得到一些鼓勵,也許他會把自己那粗糙混亂的觀念梳理成和諧優美的哲學。 無論如何,尼采思想是現代思想的一座巍然聳立的里程碑。在尼採去世後的一個世紀中,他的思想深深地影響了如雅斯貝爾斯、海德格爾、里爾克、赫塞、托瑪斯曼、斯蒂芬喬治、蕭伯納、紀德、薩特和馬爾盧這樣一些著名的思想家;他的著作不僅在德、法語區域聞名遐邇,而且還流傳於遙遠的北美、南美、亞洲、大洋洲、非洲。 尼采大無畏地反對哲學形而上學及其在認識論方面的絕對優勢;反對千百年來哲學以純理性觀察宇宙、運用邏輯推理程序建立的以理性為中心的龐大思辯體系;他熱愛生命,提倡昂然的生命力和奮發的意志力,肯定人世間的價值,並且視自然界為惟一的真實世界,給歐洲古典哲學注入新鮮血液並開辟了古典語言學的嶄新時代。從這個意義上說,他開創了人類思想史的新紀元,哲學史可以以尼采前和尼采後來劃分。在尼采之後,傳統的哲學體系解體了,哲學由非存在轉變為存在,從天上回到了地上,由神奇莫測、玄而又玄轉變為引起億萬人心靈的無限共鳴。
⑦ 察人論道文言文翻譯
項羽已經自立為西楚霸王,定都彭城。
狙邱先生從齊國趕到楚國,牧豬的人請求拜見,問他道:「先生到什麼地方去?」狙邱先生說:「我將去拜見西楚霸王。」牧豬的人說:「先生是平民百姓,卻去拜見楚霸王,有什麼高見嗎?」先生說:「楚霸王起兵於草莽,替天下除掉了暴秦,分封諸侯而做了盟主,我將用仁義道德規勸他,做帝王的事。」牧豬的人說:「先生的盛情真是太好了!那拿楚國的功臣元老怎樣辦呢?」狙邱先生不高興地說:「小人也能有智慧嗎?這不是你所能理解的。」
牧豬的人說:「我是個放豬的,家裡窮沒有豬,就給人家放豬。豬繁殖快長得肥,主人就高興,因而給的工錢就多,否則就工錢少。因此我放豬,就是舒舒服服的,天大亮了才去放牧,讓它們在草叢灌木中來回走動,整天用鼻子拱糞土,吃骯臟的東西,在亂草叢中打滾,渾身糊著泥漿跑來跑去,而我同樣悠閑自得不感到放牧辛勞,因而獲得主人的歡心,從沒拖欠過我的工錢。我家西邊鄰居家的兒子,很羨慕牧豬有利,就向我求教放牧的方法,我吝惜而想獨自專享,沒有告訴他。西邊鄰居家的兒子不能使豬繁殖好,主人便責怪他,常常不給夠他的工錢,因此他就給豬修築了安睡的窩。把那圈牆修得高高的,把豬槽沖刷得乾乾凈凈的,天剛亮就把豬趕出去,太陽未落山就把它們趕回來,選擇飼料給它們吃,不讓它們吃污臭的東西。弄得豬不得安逸,就都跑丟到野外去了。主人大怒,就把他攆走了。如今那些與楚國利害相關的大臣,都像那豬一樣,他們安定了,楚霸王就高興,他們不安定,楚霸王就不高興了,哪有工夫顧及他人呢?但先生您卻想讓他改變主意,而實行您的主張,但願他不聽,這是先生的福啊。他如果聽了您的話,但等不到最後施行,不但您的主張還沒有見成效,反而使楚霸王的那些豬先跑掉了,楚霸王就必定對您發怒了。從前商鞅用古代賢明君王的那一套辦法勸說秦孝公,孝公始終聽不進去,等到商鞅轉而把稱霸的謀略告訴孝公的時候,還沒說多久,秦孝公不知不覺地移膝靠近商鞅來求教,這是為什麼呢?因為那些只求功名利祿的君王,很少有不追求眼前利益而忽視長遠利益的,所以,不是像堯、禹那樣的君王,不可以和他論說道德,不是像商湯、周武那樣的明君,不可以同他商討仁義。如今的楚霸王是什麼樣的人呢?那些和他一起建立功業計議政事的人,不是被處刑、被流放的罪犯,就是些殺人搶劫的亡命之徒,他們全是些追名逐利貪欲熏心的人啊,而要和他們論道德行仁義,這和給麋鹿披衣戴帽,並讓它們跟人在一起飲食相比,有什麼兩樣呢?可楚霸王是非這樣做不可的,只怕要拒絕先生的高見因而對您的主張沒什麼好處吧?況且先生的品德不如孔子,就像一個在天上一個在地下啊。孔子曾多次被諸侯聘請,但最終還是奔波勞碌,沒有誰贊同他的主張,後來在匡地遭危難,在宋國被圍困,在陳、蔡兩地之間挨飢餓,幾乎不能避免死的厄運。現在楚霸王的威勢,更不能同孔子時的諸侯大夫相比,先生的行動,我私下裡感到疑惑不解了。」
君子們評論說,狙邱先生有挽救時弊的好心,但卻不如放豬人識時務、知時勢。
⑧ 親社會道德理論的親社會道德理論的提出
柯爾伯格的理論是否正確地概括了兒童道德判斷這一領域的全貌呢?他本人認為他的理論適用於兒童對各種不同類型道德沖突所做的推理。許多人對此提出異議,其中較有代表的是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的心理學家南希·艾森伯格所持的觀點。她認為,道德作為一個總的領域,包括許多不盡相同的具體方面,兒童對這些具體方面的判斷會有所不同。科爾伯格研究所用的兩難故事在內容上幾乎都涉及到法律、權威或正規的責任等問題。如海涅該不該偷葯的故事中,海涅必須在偷葯和妻子死亡之間作出選擇,偷葯就會犯法,而保護妻子免於死亡又是每一個丈夫的責任。這些法律、責任等問題會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兒童對故事沖突所作的推理。因此,柯爾伯格運用其兩難故事只是研究了兒童道德判斷推理的一個方面——禁令取向的推理(prohibition oriented reasoning)。艾森伯格則區分並設計出不同於柯爾伯格兩難情境的另一種道德兩難情境——親社會道德兩難情境(prosocial moral dilemmas)來研究兒童的親社會道德判斷。親社會兩難情境的特點是「一個人必須在滿足自己的願望、需要和(或)價值與滿足他人的願望、需要和(或)價值之間作出選擇」[5],助人者的個人利益和接受幫助者的利益之間存在著不可調和的矛盾。例如,一個城鎮的居民必須在是否與另一個城鎮遭受洪水災害的災民分享食物之間作出選擇,一個人必須在幫助一個遭搶劫的婦女和保護自己之間作出選擇等等。在親社會兩難情境中,故事的主人公是唯一能提供幫助的人,但助人就意味著自我犧牲。這種助人行為是「職責以外的行為」(acts of supererogation)[2],它高於一個人正規的責任、源於公平考慮的責任等。正是在這一意義上,艾森伯格認為,在親社會兩難情境中並不強調法律、懲罰、權威和正規的責任,這也正是親社會兩難情境與柯爾伯格的兩難情境之區別所在。
⑨ 求超人哲學中主人道德與奴隸道德的內容及2者的關系
尼採在《超越善惡》中指出兩種主要道德類型:主人道德和奴隸道德。
尼采所謂奴隸道德是指他比作畜群的普通人、「下等人」所尊奉的道德。這些人缺乏旺盛的生命力和激情,沒有奮發有為的生活理想和自我創造的願望,他們把獲得功利當作生活和行為的准則,把憐憫、同情、仁慈、寬恕等品性贊美為美德,把強者和具有獨立個性的個人當作惡人。這種奴隸道德正是基督教的道德、以之為標準的文化必然是頹廢的文化,以這種道德為思想和行為准則的個人必然是喪失了人的本真的自我的個人, 也就是被異化了個人。尼采有此人為歐洲文明的墮落、頹廢正是這種道德原則支配的產物。
主人道德是他比作貴族老爺階級的少數奮發有為的人、上等人所奉行的道德。這些人的生命和本能得到了充分表現,不受任何確定的、被認為是普遍道德原則的約束,超出於奴隸道德的善惡標准之外、他們完全以自己的意志為尺度來創造價值、制定道德觀念。高貴的人把一切高尚的、威嚴剛毅和值得驕傲的東西,即一切能發揮個人的內在生命力和本能、發揮個人的創造性、能動性的東西當作善。把一切卑劣的、柔弱平庸、循規蹈矩、沒有創造新神的東西,一切乞求同情、憐憫之類的東西當作惡。總之,主人道德是一種以人的非理性的生命和本能為出發點的道德原則。
兩者的關系:奴隸道德是屬於傳統的扼殺個人所獨特地擁有的生命力和原始的本能沖動的舊觀念,而主人道德則是一種因對前者這種使人消沉頹廢、麻木不仁的觀念的反對的新道德,主人道德是對奴隸道德的否定,也是尼采對歐洲理性主義傳統的批判的重要方面;通過使人明白這兩種道德的具體所指,以及產生的後果,為人相信自己的力量確認自己的價值提供了一種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