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中國古代法治格言

中國古代法治格言

發布時間: 2024-07-31 21:24:06

❶ 關於法制的古代名言

當我們駐足回望歷史時。我們會發現每一個朝代的興衰都與法制息息相關。你知道關於法制的古代名言有哪些嗎?下面我給你帶來的是關於法制的古代名言的內容,希望你喜歡!

關於法制的古代名言(經典版)
1) 省刑之要在禁文巧。

2) 是法平等,無有高下。

3) 法不殉情。

4) 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5) 立法之業,益為政治上第一關鍵,覘國家之盛衰強弱者,皆於此焉。

6) 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

7) 法令所以導民也,刑罰所以禁奸也。

8) 聖人之立法,本以公天下。

9) 喜不可從有罪,怒不可殺無辜。

10) 所以能制勝於天下者,用法明也。

11) 以至詳之法曉天下,使天下明知其所避。

12) 誅不避貴,賞不遺賤。舉事不私,聽獄不阿。

13) 守一而制萬物者,法也。

14) 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

15) 一民之軌,莫如法。

16) 爵不可以無功取,刑不可以貴勢無。

17) 法無古今,惟其時之所宜與民之所安耳。

18) 罰不諱強大,賞不私親近。

19) 罪疑惟輕,功疑惟重。與其殺不辜,寧失不經。

20) 法施於人,雖小必慎。號令不虛出,賞罰不濫行。
關於法制的古代名言(最新版)
1) 法無古今,惟其時之所宜與民之所安耳。 張居正

2) 善製法者,為匠人之用矩,不善製法者,如陶人之用型。(明、庄元臣)

3) 立憲利於國,利於君,利於民。 清、鄭觀應

4) 立法之業,益為政治上第一關鍵,覘國家之盛衰強弱者,皆於此焉。清、梁啟超《飲冰室合集》

5) 法令明具,而用之至密,舉天下惟法之知。 蘇軾《策別第八》

6) 以至詳之法曉天下,使天下明知其所避。 蘇軾

7) 雖有巧目利手,不如拙規矩之正方圓也。故巧者能生規矩,不能廢規矩

8) 而正方圓;聖人能生法,不能廢法以治國。《管子、法法》

9) 有道之君,行法修制,先民服也。 《管子、法法》

10) 法立於上,教弘於下。 《三國志、魏書、鍾會傳》

11) 設若上無道栓,則下無守法。 (晉、葛洪《抱朴子、判子》)

12) 不必法古,苟周於事,不必循常,法度制度,各因其宜。(唐、馬總《意林、淮南子》)

13) 立善法於天下,則天下治,立善法於一國,則一國治。(王安石《周公》)

14) 設而不犯,犯而必誅。

15) 當事而立法,因時而制禮。

16) 民不舉官不究。

17) 歷法禁,自大更始,則小臣不犯矣。

18) 法立,有犯而必施;令出,惟行而不返。

19) 天下從事者,不可以無法儀,無法儀而其事能成者無有也。

20) 人能勝乎天者,法也。……法大行:則是為公是,非為公非。
關於法制的古代名言(熱門版)
1) 吏不良,則有法而莫守;法不善,則有財而莫理。

2) 有法度之制者,不可巧以作偽,有權衡之稱者,不可欺以輕重,有尋丈之數者,不可差以長短。

3) 愛多者則法不立,威寡者則下侵上。

4) 法者,見功而與賞,因能而受官。

5) 刑入於死者,乃罪大惡極。

6) 沒有法律,就沒有自由。

7) 誅禁不當,反受其央。

8) 法生於義,義生於眾適,眾適合於人心,此治之要也。

9) 言行而不軌於法令者必禁。

10) 盡忠益時者雖仇必賞,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

11) 聖人之為國也,觀俗立法則治。

12) 法平則吏無奸。

13) 先王以明罰敕法。

14) 視時而立儀。 《管子,國難》

15) 有法度之制者,不可巧以作偽,有權衡之稱者,不可欺以輕重,有尋丈之數者,不可差以長短。《管子、明法》

16) 不為重寶輕號令,不為親戚後社稷,不為愛民枉法律,不為爵祿分威權。《管子、法法》

17) 聖人立法以導民之心,各使自然。使生者無德,死者無怨。《文子、自然》

18) 聖人之為國也,觀俗立法則治。 《商君書、算地》

19) 法不察民情而立之,則不威。 《商君書、壹言》

20) 當事而立法,因時而制禮。 《商君書、更法》

看了關於法制的古代名言還看:

1. 古代法治的名言警句

2. 法制的古代名人名言

3. 中國古代法制名人名言大全

4. 古代法制格言警句

5. 古代法制名言

❷ 關於法律的古文名言

法律又是什麼?法律就是取得勝利掌握國家政權的階級的意志的表現。古代起就有很多的 名言 是關於法律的,以下是我分享的關於法律的古文名言的內容,希望你喜歡!

關於法律的古文名言
1) 有治人,無治法。——荀子

2) 有事不避難,有罪不避刑。——《國語·晉語七》

3) 刑一而正百,殺一而慎萬。――桓寬(漢)《鹽鐵論·疾貪》

4) 刑罰知其所加,則邪惡知其所畏。――諸葛亮(三國·蜀)《便宜十六策·賞罰》

5) 宥過無大,刑故無小。——《尚書·大禹謨》

6) 有法而行私,謂之不法。——慎到

7) 有法而不循法,法雖善與無法等。——沈家本

8) 有法度之制者,不可巧以作偽,有權衡之稱者,不可欺以輕重,有尋丈之數者,不可差以長短。——《管子·明法》

9) 欲著其罪於後世,在乎不沒其實。——歐陽修《魏梁解》

10) 言行而不軌於法令者必禁。——《韓非子·飾邪》

11) 有道之君,行法修制,先民服也。《管子·法法》

12) 用賞貴信,用刑貴正。——《鬼穀子·符言》

13) 以至詳之法曉天下,使天下明知其所避。蘇軾

14) 以道為常,以法為本。——《韓非子·飾邪》

15) 一民之軌,莫如法。——《韓非子·有度》

16) 陽為德,陰為刑,刑主殺而德主生。——董仲舒

17) 石以砥焉,化鈍為利;法以砥焉,化愚為智。――劉禹錫(唐)《砥石賦》

18) 小惡不容於鄉,大惡不容於國。――蘇軾(宋)《策別安萬民六》

19) 五權憲法。——孫中山

20) 唯奉三尺之律,以繩四海之人。——唐·吳兢《貞觀政要》
古代關於法律的名言
1) 誅惡不避親愛,舉善不避仇讎。——《漢書》

2) 誅不避貴,賞不遺賤。舉事不私,聽獄不阿。——《晏子春秋·內篇》

3) 治國者,必以奉法為重。《三國演義》

4) 治國無其法則亂,守法而不變則衰。——《唐·歐陽詢·藝文類聚》

5) 治國無法則亂,守法而弗變則悖,悖亂不可以持國。《呂氏春秋·慎大覽·察今》

6) 治大國而數變法,則民苦之。——《韓非子·解老》

7) 制治於未亂,保邦於未危。——《尚書》

8) 執法如山,守身如玉。——金纓《格言聯壁·從政》

9) 先王以明罰敕法。——《易傳·象傳·噬嗑》

10) 喜不可從有罪,怒不可殺無辜。——諸葛亮《便宜十六策·喜怒》

11) 法者,天下之儀也。所以決疑而明是非也,百姓所縣命也。――管子(戰國)《管子·禁藏》

12) 律者,所以定分止爭也。――管子(戰國)《管子·七臣七主》

13) 法律的真諦,就是沒有絕對的自由,更沒有絕對的平等。——我國著名法學家郭道暉

14) 法令所以導民也,刑罰所以禁奸也。――司馬遷(漢)《史記·循吏列傳》

15) 法令者,所以抑暴扶弱,欲其難犯而易避也。――班固(漢)《漢書·刑法志》

16) 立善防惡謂之禮,禁非立是謂之法。――傅玄(晉)《傅子·法刑》

17) 法,國之權衡也,時之准繩也。――吳兢(唐)《貞觀政要·公平》

18) 法者,所以禁民為非而使其遷善遠罪也。――歐陽修(宋)《劍州司理參軍董壽可大理寺丞制》

19) 要使事物合乎正義(公平),須有毫無偏私的權衡;法律恰恰正是這樣一個中道的權衡。――亞里士多德(古希臘)《政治學》

20) 政令必行,憲禁必從。曲木惡直繩,重罰惡明證。——王符《潛夫論·考績》
有關法律的古文名言
1) 為人上者釋法而行私,則人臣者援私以為公。——《管子·君臣上》

2) 為法,必使之明白易知。——《商君書》

3) 王子犯法,庶民同罪。——夏敬渠《野叟曝言》

4) 王者之政莫急於盜賊。——李悝(kui)

5) 徒善不足以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孟子

6) 天下有定理而無定法。——王夫之(明末清初)

7) 天下從事者,不可以無法儀,無法儀而其事能成者無有也。《墨子·法儀》

8) 知為吏者奉法利民,不知為吏者枉法以害民。(漢·劉安《說苑·政理》)

9) 言出為箭,執法如山。——李綠園《歧路燈》

10) 言不中法者,不聽也,行不中法者,不高也,事不中法者,不為也。——《商君書·君臣》

11) 大海和陸地服從宇宙,而人類生活是受最高法律的命令的管轄。――西塞羅(古希臘)《法律篇》

12) 聖人能生法,不能廢法而治國。――管子(戰國)《管子·法法》

13) 法令者,治之具,而非制治清濁之源也。――司馬遷(漢)《史記·酷吏列傳》

14) 凡法始立必有病。――韓愈(唐)《錢重物輕狀》

15) 法大行,則是為公是,非為公非。――劉禹錫(唐)《天論上》

16) 法小弛則是非駁。――劉禹錫(唐)《天論上》

17) 規外求圓,無圓矣;法外求平,無平矣。――宋祁(宋)《宋景文筆記》

18) 法寬則刑者少,刑者少則民為恥矣。――崔敦禮(宋)《芻言》

19) 法律的真正目的是誘導那些受法律支配的人求得他們自己的德行。――阿奎那(意)《神學大全》

20) 法者,治之端也。――荀況(戰國)《荀子·君道》

看了關於法律的古文名言還看:

1. 古代法治的名言警句

2. 中國古代法律諺語格言名言

3. 古代關於法律的名言

4. 中國古代法制名人名言大全

5. 中國古代法律名言

❸ 關於法律的古人名言

在民主的國家裡,法律就是國王;在專制的國家裡,國王就是法律。這是馬克思關於法律的名言,你還知道古人關於法律的名言有哪些嗎?下面我給你帶來的是關於法律的古人名言的內容,希望你喜歡!

關於法律的古人名言(經典版)
1) 法小弛則是非駁。――劉禹錫(唐)《天論上》

2) 規外求圓,無圓矣;法外求平,無平矣。――宋祁(宋)《宋景文筆記》

3) 法寬則刑者少,刑者少則民為恥矣。――崔敦禮(宋)《芻言》

4) 法律的真正目的是誘導那些受法律支配的人求得他們自己的德行。――阿奎那(意)《神學大全》

5) 法者,治之端也。――荀況(戰國)《荀子·君道》

6) 法分明,則賢不得奪不肖,強不得侵弱,眾不得暴寡。――韓非(戰國)《韓非子·守道》

7) 水者火之備,法者止奸之禁也。――桓寬(漢)《鹽鐵論·申韓》

8) 刑入於死者,乃罪大惡極。——歐陽修《縱惡論》

9) 刑過不避大臣,賞善不遺匹夫。——《韓非子·有度》

10) 憲律制度必法道。——《管子·伍法》

11) 天網恢恢,疏而不失。——《老子》

12) 太平之世不立刑。——康有為

13) 所以能制勝於天下者,用法明也。——諸葛亮《論斬馬謖》

14) 雖有巧目利手,不如拙規矩之正方圓也。故巧者能生規矩,不能廢規矩

15) 私情行而公法毀。——《管子·八觀》

16) 私情行而公法毀。《管子·八觀》

17) 守一而制萬物者,法也。——《羲冠子·度一》

18) 守法為官,一生平安;守法做人,清白本分;守法處事,達理明志;守法致富,根基穩固。——田桑

19) 是法平等,無有高下。——史襄哉《中華諺海》

20) 視時而立儀。《管子·國難》
關於法律的古人名言(最新版)
1) 聖人之為國也,觀俗立法則治。——《商君書·算地》

2) 聖人之立法,本以公天下。——陳亮

3) 聖人為法國者,必逆於世,而順於道德。——《韓非子·奸劫弒臣》

4) 聖人立法以導民之心,各使自然。使生者無德,死者無怨。——《文子·自然》

5) 省刑之要在禁文巧。——《管子·牧民》

6) 罪疑惟輕,功疑惟重。與其殺不辜,寧失不經。——《尚書·大禹謨》

7) 誅禁不當,反受其央。——《馬王堆漢墓帛書·國次》

8) 誅惡不避親愛,舉善不避仇讎。——《漢書》

9) 誅不避貴,賞不遺賤。舉事不私,聽獄不阿。——《晏子春秋·內篇》

10) 治國者,必以奉法為重。《三國演義》

11) 治國無其法則亂,守法而不變則衰。——《唐·歐陽詢·藝文類聚》

12) 治國無法則亂,守法而弗變則悖,悖亂不可以持國。《呂氏春秋·慎大覽·察今》

13) 治大國而數變法,則民苦之。——《韓非子·解老》

14) 制治於未亂,保邦於未危。——《尚書》

15) 執法如山,守身如玉。——金纓《格言聯壁·從政》

16) 先王以明罰敕法。——《易傳·象傳·噬嗑》

17) 喜不可從有罪,怒不可殺無辜。——諸葛亮《便宜十六策·喜怒》

18) 法者,天下之儀也。所以決疑而明是非也,百姓所縣命也。――管子(戰國)《管子·禁藏》

19) 律者,所以定分止爭也。――管子(戰國)《管子·七臣七主》

20) 法律的真諦,就是沒有絕對的自由,更沒有絕對的平等。——我國著名法學家郭道暉
關於法律的古人名言(熱門版)
1) 以道為常,以法為本。——《韓非子·飾邪》

2) 一民之軌,莫如法。——《韓非子·有度》

3) 陽為德,陰為刑,刑主殺而德主生。——董仲舒

4) 石以砥焉,化鈍為利;法以砥焉,化愚為智。――劉禹錫(唐)《砥石賦》

5) 小惡不容於鄉,大惡不容於國。――蘇軾(宋)《策別安萬民六》

6) 五權憲法。——孫中山

7) 唯奉三尺之律,以繩四海之人。——唐·吳兢《貞觀政要》

8) 為人上者釋法而行私,則人臣者援私以為公。——《管子·君臣上》

9) 為法,必使之明白易知。——《商君書》

10) 王子犯法,庶民同罪。——夏敬渠《野叟曝言》

11) 王者之政莫急於盜賊。——李悝(kui)

12) 徒善不足以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孟子

13) 天下有定理而無定法。——王夫之(明末清初)

14) 天下從事者,不可以無法儀,無法儀而其事能成者無有也。《墨子·法儀》

15) 知為吏者奉法利民,不知為吏者枉法以害民。(漢·劉安《說苑·政理》)

16) 言出為箭,執法如山。——李綠園《歧路燈》

17) 言不中法者,不聽也,行不中法者,不高也,事不中法者,不為也。——《商君書·君臣》

18) 大海和陸地服從宇宙,而人類生活是受最高法律的命令的管轄。――西塞羅(古希臘)《法律篇》

19) 聖人能生法,不能廢法而治國。――管子(戰國)《管子·法法》

20) 法令者,治之具,而非制治清濁之源也。――司馬遷(漢)《史記·酷吏列傳》

看了關於法律的古人名言還看:

1. 古代法治的名言警句

2. 中國古代法律諺語格言名言

3. 古人與法律有關的名言

4. 中國古代法制名人名言大全

5. 古代關於法律的名言

❹ 法律格言

一、管子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和經濟學家。春秋戰國時期,中國正處於社會轉制、國家轉型的關鍵時期,諸侯各國的思想家進行著激烈的思想大論戰。儒家、法家、道家、墨家等學派在治國方略的選擇和運用上,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其中核心的是法家的「德治」與「法治」之爭,而最早提出「法治」主張的思想家是時任齊國國相的管仲。管仲推行了一系列社會變革措施,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治國理論,即以法治國的主張。作為法家的重要代表之一,管子的思想豐富而有影響力。《管子》主張以法治國,執法公正,同時,也非常重視「德」對民眾的教化功能,充分認識到人民在國家社會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德治與法治相輔相成,相互促進,共同構成了《管子》治國理民的思想方略。
1、「法者,天下之程式也,萬事之儀表也。」(《管子·明法解》)
釋義:法是治國的標尺,是社會的客觀准則,如果沒有法,國家就將混亂不堪,人們的行為將沒有規矩約束,法之所以這么重要其根據在於法本身是公平正義的。
2、夫生法者,君也,守法者,臣也;法於法者,民也。君臣上下貴賤皆從法,此謂為大治.《管子•任法》
釋義:這是對周朝「刑不上大夫」、「刑有等級」制度的巨大挑戰,他要求君主和官吏在適用法律上要「不知親疏、遠近、貴賤、美惡,以度量斷之。」因為法律是公平的,法在根本意義是代表國家的整體利益的,是統一天下的最高標准。管仲將法律稱為「公法」,認為法具有最高權威,具有普遍適用的價值功能,任何社會成員都不能置於法外,凌駕於法律之上。即使法自君出,但是法律高於意欲,君主也應帶頭遵守法律,君主不得隨意更改法律,也應有悟守法律的義務,並要求官吏和百姓同樣遵守法律。
3、法律令者,吏民規矩繩墨也《管子•法禁》
釋義:君主大臣和百姓平民同樣應當遵從法律。
4、「不知親疏、遠近、貴賤、美惡,以度量斷之。」《管子•任法》
釋義:法是衡量一切事物的標准,在法律面前沒有高低貴賤之分。
5、「治國使眾莫如法,禁淫止暴莫如刑。威不兩措,政不二門,以法治國」《管子•明法解》
釋義:作為法家先驅的管仲以尚法、重法而著稱,他反對西周把「禮治」作為政治生活的最高准則,主張治理國家應當以法為依據,任法而國治,舍法而國亂。

6、人主之所以令行禁止者,必令於民之所好,而禁於民之所惡也。民之情莫不欲生而惡死,莫不欲利而惡害,故上令於生利人,則令行;禁於殺害人,則禁止,令之所以行者,必民樂其政也」《管子.形勢解》
釋義:要立治民之刑、法,必先符合民情,為民所樂,才能「令行禁止」,可謂從心理上把握住了「治民」的要害。
7、凡法事者,操持不可以不正」《管子.版法解》
釋義:在國家的管理過程中,法是一種十分具體的工具。如何正確地使用法,直接關繫到社會的穩定和國家的安危。要執法必嚴,執法公正。
8、法者,定分止爭也。
釋義:典出《管子•七臣七主》「法者所以興功懼暴也,律者所以定分止爭也,令者所以令人知事也。定分:確定名分。止爭:止息紛爭。法律中常用這個詞語表示確定物的權屬。
二、孟子(約前372~前289),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名軻,鄒(今山東鄒城市)人。約生於周烈王四年,約卒於周赧王二十六年在孟子生活的時代,百家爭鳴,「楊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孟子站在儒家立場加以激烈抨擊。孟子繼承和發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一套完整的思想體系,對後世產生了極大的影響,被尊奉為僅次於孔子的「亞聖」。
孟子繼承和發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發展為仁政學說,成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他把「親親」、「長長」的原則運用於政治,以緩和階級矛盾,維護封建統治階級的長遠利益。
孟子把倫理和政治緊密結合起來,強調道德修養是搞好政治的根本。他說:「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後來《大學》提出的「修齊治平」就是根據孟子的這種思想發展而來的。
孟子哲學思想的最高范疇是天。孟子繼承了孔子的天命思想,剔除了其中殘留的人格神的含義,把天想像成為具有道德屬性的精神實體。他說:「誠者,天之道也。」孟子把誠這個道德概念規定為天的本質屬性,認為天是人性固有的道德觀念的本原。孟子的思想體系,包括他的政治思想和倫理思想,都是以天這個范疇為基石的。

1、徒法不足以自行,徒善不足以為政。 《離樓上》!
釋義:只有善德不足以處理國家的政務,只有法令不能夠使之自己發生效力。意謂治理國家必須把行善政與行法令結合起來。
2、有恆產者有恆心,無恆產者無恆心。苟無恆心,放辟邪侈,無不為已。
釋義:有一定的產業收入的人才有一定的道德觀念和行為准則,沒有一定的產業收入的人便不會有一定的道德觀念和行為准則。假若沒有一定的道德觀念和行為准則,就會胡作非為,違法亂紀,什麼事都幹得出來。
三、 韓非子是法家創始人,主張依法治國人人平等的原則。後來法家發展成霸道思想,與孔孟之道儒家思想演變出的王道思想,共同用於社會治理之道。韓非子生活於公元前3世紀,是戰國後期韓國的王族,他口吃,不善言辭卻善著書。
韓非子生活的時代,韓國國勢日益削弱,他出於愛國心,屢次上書韓國國王,建議變法,主張統治者應當以富國強兵為重要任務;但國王並沒有採納。於是,他根據歷史上治國的經驗教訓和現實社會狀況,寫出了《五蠹》、《孤憤》、《內外儲說》、《說林》、《說難》等十餘萬字的政治論文,輯為《韓非子》一書。他的這些論文在韓國不受重視,卻傳到當時的強國秦國,很受秦始皇的喜歡。秦始皇舉兵攻韓國,韓國國王派遣韓非出使秦國求和,秦始皇留下他准備重用,當時任秦國丞相的李斯是韓非子的同學,深知韓非子的才能高過於他,出於嫉妒,於是向秦始皇進讒言誣陷他。秦始皇聽信讒言,將韓非子投入監獄並毒死了他。
韓非子的主要著作《韓非子》是先秦法家學說集大成者的著作。這部書現存五十五篇,約十餘萬言,大部分為韓非自己的作品。當時,在中國思想界以儒家、墨家為代表,崇尚「法先王」和「復古」,韓非子的法家學說堅決反對復古,主張因時制宜。韓非子攻擊主張「仁愛」的儒家學說,主張法治,提出重賞、重罰、重農、重戰四個政策。韓非子提倡君權神授,自秦以後,中國歷代封建專制主義極權統治的建立,韓非子的學說是頗有影響的。

1、言無二貴,法不兩適。
釋義:除了君主的命令,沒有第二尊貴的言論,國家的法令不能同時迎合公私雙方。
2:一民之軌,莫如法;厲官威民,退淫殆,止詐偽,莫若刑。刑重,則不敢以賤易貴;法審,則上尊而不侵
釋義:統一人們的行為規范,沒有比法律更好的;整飭官吏,威懾民眾,消除荒淫怠惰的行為,禁止欺詐虛偽的風氣,沒有比用刑更好的。刑罰重,低賤的人就不敢侵犯高貴的人;法律嚴,君主就受人尊重而不被侵凌。

3、「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世異則事異」「事異則備變」《韓非子·五蠹》
釋義:要根據今天的實際來制定政策。
4、「法不阿貴」「刑過不避大臣,賞善不遺匹夫」《韓非子·有度》
釋義:制定了「法」,就要嚴格執行,任何人也不能例外。
5、黃帝有言曰:上下一日百戰
釋義:沒有制度、規則、法治的約束,沒有人民的主權、治權,上下一日百戰的戲會沒完沒了地上演
6、故明主之治國也,明賞(釋義:明確地行賞),則民勸功(釋義:勸勉立功);嚴刑,則民親法(釋義:重視刑罰)韓非子主張實行嚴刑峻法。
7、故治民無常,唯法為治。法與時轉則治,治與世宜則有功
釋義:治理臣民沒有永恆不變的常規,只有用法律。法律隨時代而變化則社會穩定,治國的措施適應社會現實,就會發揮作用。(法家眼睛向前看,主張變法)
8、行義示則主威分,慈仁聽則法制毀
釋義:表彰個人品行,就分去了君主的威勢;聽信於仁義說教,就敗壞了法制
9、明主之道,臣不得以行義成榮,不得以家利為功,功名所生,必出於官法。
釋義:英明君主的治國之道是,臣民不得因給私家謀利而得到功名,功名的取得,必須根據國家的法律。
10、峻法,所以禁過外私也;嚴刑,所以遂令懲下也
釋義:峻法是用來禁止過失、排除私心的,嚴刑是用來執行命令、懲罰臣下的
11、法不阿貴,繩不撓曲
釋義:法律不會奉迎顯貴臣子,就像墨繩不會避繞木頭的彎曲之處一樣。
四、法家另一代表人物商鞅:商鞅戰國時期政治家,思想家,著名法家代表人物。「少好刑名之學」,專研以法治國,受李悝、吳起等人的影響很大。
1、名言:一兔走,百人追之。積兔於市,過而不顧。非不欲兔,分定不可爭也
釋義:一個兔子跑,很多的人去追,但對於集市上的那麼多的兔子,卻看也不看。這不是不想要兔子,而是所有權已經確定,不能再爭奪了,否則就是違背法律,要受到制裁。
2、 禁奸止過,莫如重刑,刑重而必得,則民不敢試,故國無刑民,國無刑民,故曰明刑不戮。行刑重其輕者,輕者不生,則重者無所至矣,此謂治之於其治也;行刑重其重者,輕其輕者,輕者不止,則重者無從止矣,此謂治之其亂也
——《商君書·賞刑篇》

其他:
1、『刑為盛世所不能廢,而亦盛世所不尚』清.紀昀《四庫全書·政法類·法令之屬按語》
2、有此上士,則必天網恢恢,疏而不漏! 東漢.虞延
3、懲其未犯,防其未然 長孫無忌《唐律疏議》
4、禮禁未然之前,法施已然之後 ——司馬遷《史記·太史公自序》
5、法能刑人而不能使人廉,能殺人而不能使人仁……所貴良吏者,貴其絕惡於未萌,使之不為非,非貴其拘之囹圄而刑殺之也 —— 西漢.桓寬《鹽鐵論》
6、 國不可無法,有法而不善與無法等——沈家本
上下5000年,中國的法律文化博大精深,歷朝歷代都有著名的代表人物和歷史事件。在法律思想上也是百家爭鳴。法律和政治是密不可分的。很多思想家也是法的大家,也是政治家。中國古代法律思想有很多,如:墨家的兼愛、非攻;儒家的德主刑輔等,至今仍對對中國政治思想產生著深遠的影響。中國法律思想的變遷是中華民族幾千年精神文明的自然承續。對中國古代法律格言的理解要去粗存精,有些內容已和現代的法治理念不相適應,要辯證分析。我提供的上述內容僅僅滄海一粟、掛一漏萬。建議 laoyang707可以讀一讀中國法制史和中國法律思想史這一類的書籍,那裡有很多關於這方面的知識。一般在法學本科的課程中都有這兩門課程的。
以上內容謹供參考。

❺ 墨家與儒家、道家、法家法律思想比較研究

孔子:儒家 春秋 仁、克己復禮、有教無類
孟子:儒家 戰國 民貴君輕、仁政、性本善
老子:道家 春秋 清靜無為
墨子:墨家 戰國 非攻兼愛
韓非子:法家 戰國 法治(注意不是法制)

首先說一下儒家:

引用

儒家基本上堅持「親親」、「尊尊」的立法原則,維護「禮治」,提倡「德治」,重視「人治」。儒家思想對封建社會的影響很大,被封

建統治者長期奉為正統。

儒家的「禮治」主義的根本含義為「異」,即使貴賤、尊卑、長幼各有其特殊的行為規范。只有貴賤、尊卑、長幼、親疏各有其禮,才能

達到儒家心目中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婦婦的理想社會。國家的治亂,取決於等級秩序的穩定與否。儒家的「禮」也

是一種法的形式。它是以維護宗法等級制為核心,如違反了「禮」的規范,就要受到「刑」的懲罰。

儒家的「德治」主義就是主張以道德去感化教育人。儒家認為,無論人性善惡,都可以用道德去感化教育人。這種教化方式,是一種心理

上的改造,使人心良善,知道恥辱而無姦邪之心。這是最徹底、根本和積極的辦法,斷非法律制裁所能辦到。

儒家的「人治」主義,就是重視人的特殊化,重視人可能的道德發展,重視人的同情心,把人當作可以變化並可以有很復雜的選擇主動性

和有倫理天性的「人」來管理統治的思想。從這一角度看,「德治」主義和「人治」主義有很大的聯系。「德治」強調教化的程序,而「人治

」則偏重德化者本身,是一種賢人政治。由於儒家相信「人格」有絕大的感召力,所以在此基礎上便發展為「為政在人」、「有治人,無治法

」等極端的「人治」主義。

下面說一下法家:

引用

法家是先秦諸子中對法律最為重視的一派。他們以主張「以法治國」的「法治」而聞名,而且提出了一整套的理論和方法。這為後來建立

的中央集權的秦朝提供了有效的理論依據,後來的漢朝繼承了秦朝的集權體制以及法律體制,這就是我國古代封建社會的政治與法制主體。

法家在法理學方面做出了貢獻,對於法律的起源、本質、作用以及法律同社會經濟、時代要求、國家政權、倫理道德、風俗習慣、自然環

境以及人口、人性的關系等基本的問題都做了探討,而且卓有成效。 但是法家也有其不足的地方。如極力誇大法律的作用,強調用重刑來治理

國家,「以刑去刑」,而且是對輕罪實行重罰,迷信法律的作用。他們認為人的本性都是追求利益的,沒有什麼道德的標准可言,所以,就要

用利益、榮譽來誘導人民去做。比如戰爭,如果立下戰功就給予很高的賞賜,包括官職,這樣來激勵士兵與將領奮勇作戰。這也許是秦國軍隊

戰鬥力強大的原因之一,滅六國統一中國,法家的作用應該肯定,盡管它有一些不足。

法家的思想簡略介紹如下:

反對禮制

法家重視法律,而反對儒家的「禮」。他們認為,當時的新興地主階級反對貴族壟斷經濟和政治利益的世襲特權,要求土地私有和按功勞

與才幹授予官職,這是很公平的,正確的主張。而維護貴族特權的禮制則是落後的,不公平的。

法律的作用

第一個作用就是「定分止爭」,也就是明確物的所有權。其中法家之一慎到就做了很淺顯的比喻:「一兔走,百人追之。積兔於市,過而

不顧。非不欲兔,分定不可爭也。」意思是說,一個兔子跑,很多的人去追,但對於集市上的那麼多的兔子,卻看也不看。這不是不想要兔子

,而是所有權已經確定,不能再爭奪了,否則就是違背法律,要受到制裁。

第二個作用是「興功懼暴」,即鼓勵人們立戰功,而使那些不法之徒感到恐懼。興功的最終目的還是為了富國強兵,取得兼並戰爭的勝利



「好利惡害」的人性論

法家認為人都有「好利惡害」或者「就利避害」的本性。像管子就說過,商人日夜兼程,趕千里路也不覺得遠,是因為利益在前邊吸引他

。打漁的人不怕危險,逆流而航行,百里之遠也不在意,也是追求打漁的利益。有了這種相同的思想,所以商鞅才得出結論:「人生有好惡,

故民可治也。」 「不法古,不循今」的歷史觀

法家反對保守的復古思想,主張銳意改革。他們認為歷史是向前發展的,一切的法律和制度都要隨歷史的發展而發展,既不能復古倒退,

也不能因循守舊。商鞅明確地提出了「不法古,不循今」的主張。韓非則更進一步發展了商鞅的主張,提出「時移而治不易者亂」,他把守舊

的儒家諷刺為守株待兔的愚蠢之人。

「法」「術」「勢」結合的治國方略商鞅、慎到、申不害三人分別提倡重法、重勢、重術,各有特點。到了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韓非時,

韓非提出了將三者緊密結合的思想。法是指健全法制,勢指的是君主的權勢,要獨掌軍政大權,術是指的駕御群臣、掌握政權、推行法令的策

略和手段。主要是察覺、防止犯上作亂,維護君主地位。 法家思想和我們現在所提倡的民主形式的法治有根本的區別,最大的就是法家極力主

張君主集權,而且是絕對的。這點應該注意。法家其他的思想我們可以有選擇地加以借鑒、利用。

上面對法家的思想算是一個總體概括,思想體系為以法治國!

接著應該是兵家:

引用

中國古代兵家管理思想是中華民族燦爛的古文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歷代軍事家對戰爭決策、指揮、統籌及其規律方面的理性認識的總

和。

中國古代兵家管理思想包括若干科學的管理觀點,它既把政治、經濟、軍事、天文、地理、國際關系等各種客觀因素作為決定勝負的條件

,並把它們看成是相互關聯的管理決策的統一整體同時又把戰爭主觀指導,即主體的決策、指揮、組織、運籌等軍事理素質(所謂的「將能 」

、「將才」)作為一項基本因素,並由此而引出爭取戰爭勝利的一系列戰法。

關於計謀(戰略)的論述,可以說是中國古代兵家管理思想中內容最豐富方面,它所揭示的許多帶有規律性的原則,是至今仍必須遵守的

。許多名言已成為膾炙人口的管理格言,諸如:「知彼知己,百戰不殆知天知地,勝乃可全」,「居安思危」,「有備無患」,「先計後戰」

,「遠交近攻」,「攻其無備、出其不意」,「避實擊虛」,「 以眾擊寡 」,「兵貴勝、不貴久」,「兵貴神速」;「兵貴其和,和則一心

」,「三軍一人,勝」,「三軍可奪氣,將軍可奪心」,「密察敵之機,而速乘其利,復疾擊其不意」 等等。這些著名的兵家管理格言運用的

一些基本原則,與現代科學理的理論,不僅基本精神一致在語言上也有明顯的淵源關系。

兵家的主要思想應該是詭辯!

接著說說道家:

引用

在中國,儒道經常是相互滲透,相互補充的。儒家主張「一張一弛文武之道」,「大丈夫能屈能伸」,條件允許便積極奮斗,遇到阻力,

便拐個彎走,退居山林。所以,道家的「避世」、「無為」,恰恰反映了中國文化的柔韌一面,可以說對儒家思想是個補充。

引用

道家以道為世界的本原和普遍法則 ,認為天道無為 ,道法自然 ,據此提出無為而治 、貴柔守雌、以柔克剛等政治、軍事策略。

古代道家的政治思想比儒家還要龐雜。老子的思想主要是「無為而治」和「小國寡民」;莊子逃避政治,並且是無君論的宗師;楊朱是「

人人不損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黃老道家在繼承老子「無為而治」的同時,又雜糅了其他學派的思想,如法家的權術;魏晉時

期的阮籍和嵇康實踐了政治上的個人不服從主義,此後,道家對政治的看法轉化為道教的政治思想,我對此不熟悉,故略之。

西方政治學中有這樣的觀點:「政府充當的是守夜人的角色」,「管得最少的政府是最好的政府」。老子的無為而治與此有許多相似之處

,同時,老子的「我無為而民自化」也與哈耶克的「自發秩序」有許多相似之處,但老子的無為是對專制政府的告誡,而西方的那些思想都是

從自由民主的理念而來。老子的「小國寡民」說的是古代社會自然村落的狀態,不過卻和現代社會的自治理想有許多相似之處。

莊子逃避政治的思想使人們認為整個道家都是主張逃避主義的。事實上,莊子對社會政治的批判精神是無與倫比的,他可以說是古代無君

論的師。這種思想中經阮籍、鮑敬言、《無能子》、鄧牧等,成了黃宗羲批判君主專制制度的寶貴資源。

楊朱被人們看成了一毛不撥自私自利的典型,但他們的自私是建立在不損害別人利益之上的自私,這對中國的集體本位思想是大膽的反叛

。頗有點現代「經濟人」的形象,如果他們的政治理想變為現實,那就是先秦版的「帕累托最優」。

人們對道家還有一個誤解,那就是權謀的代表,其實權謀雖然和道家思想有關,一開始卻是法家的專利。後來黃老道家將道家思想和法家

思想糅合在一起,就形成了所謂的人主南面之術。不過黃老道家將無為而治的思想發揚光大,主張清靜自定,漢唐盛世以及宋代的繁榮都與黃

老道家有密切的關系。

魏晉時期,阮籍和嵇康實踐了政治上的個人不服從主義,這與印度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美國馬丁路德非暴力群眾直接行動運動有顯

著的區別;至於魏晉玄學不過是統治者橫征暴斂得過且過的遮羞布,留下了空談誤國的說法。

接著說說墨家吧:

引用

儒家講以德治國,崇尚模範作用;墨家走極權主義治國道路,崇尚服從上級(尚同)。(「上之所是皆是,上之所非皆非」,這話大家恐

怕很熟悉 ,就是來自墨子。

墨子是墨家學派的創始人,戰國初期偉大的思想家 、政治家,也是一位有卓越貢獻的自然科學家。在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諸子創說

,學術空氣十分活躍,涌現出了許多思想家和科學流派。墨家就是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學派。

墨子名翟,生卒年不詳。近代學者一般認為,墨子生於公元前476年左右,卒於公元前390年左右,也有人考證說墨子大約出生在周敬王四

十年(公元前480年)左右,卒於周威烈王六年(公元前420年)左右。

墨子出生何地,也有爭議。《史記·孟荀列傳》說他是宋國的大夫。《呂氏春秋·當染》則認為他是魯國人。也有文章相傳他原為宋國人

,但後來長期居住在魯國。墨子可能屬於當時的「士」階層,但他本人曾經當過製造器具的工匠,具有豐富的生產工藝技能。據說,他製作守

城器械的本領比歷史上最著名的巧匠魯班還要高明,曾經在楚惠王面前與魯班互比攻守城池的技術,結果斗敗了魯班。

相傳墨子初學於儒術,但由於不滿儒術所提倡的繁瑣的「禮」,學習大禹刻苦簡朴的精神,因而自立新說,創建了墨家學派。墨子的學說

對當時的思想界影響很大,與儒家並稱「顯學」,墨家學派是儒家學派的主要反對派。 墨子的門徒很多,大多來自社會的下層。他們組成了一

個組織嚴密的政治性團體,紀律要求非常嚴格。這些人能夠吃苦耐勞,勤於進行實驗,作戰十分勇敢,平時從事生產勞動。墨子及其門人為人

們做好事,即使是犧牲了個人性命也在所不惜。因此《淮南子》中說:「墨子服役者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還踵。」而且他們功成

不受賞,施恩不圖報,過著極其簡朴和艱苦的生活。

墨子的一生都是在為扶危濟困的正義事業而奔忙,班固《答賓戲》中說:「孔席不暖,墨突不黔」,就是說墨子像孔子一樣為天下事而終

日奔勞,連將席子坐暖和將爐灶的煙囪染黑的功夫都沒有。他「日夜不休,以自苦為極」,長期奔走於各諸侯國之間,宣傳他的政治主張。

相傳他曾阻止強大的楚國進攻弱小的宋國,實施「兼愛、非攻」的主張。後來魯陽文君要攻打鄭國,墨子知道後又前去說之以理,說服魯

陽文君停止攻鄭。他「南遊使衛」,宣講「蓄士」以備守御。又多次訪問楚國,獻書楚惠王。但後來他拒絕了楚王賜給他的封地,離開了楚國

。 墨子晚年來到齊國,企圖勸止項子牛討伐魯國,但沒有成功。越王邀請墨子作官,並許給他以五百里的封地。墨子以「聽吾言,用我道(聽

我的勸告,按我講的道理辦事)」作為前往條件,而不計較封地與爵祿,目的是為了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和思想主張。

墨家學派在政治上所代表的是廣大小生產者、小私有者階層的利益。墨子的學說,如「天志、明思」等仍脫離不了殷周的傳統思想,但賦

以了「非命、兼愛」的內容,以反對儒家的「天命」和「愛有差等」的思想。墨子認為,「執有命是天下之大害」,極力主張「兼相愛、交相

利」,不應有親疏貴賤之別。他更有「摩頂放踵,利天下為之」的獻身精神。

他的「非攻」思想,體現了當時人民反對掠奪戰爭的意向。他提出「非樂」、「節用」、「節葬」的主張,反對當權貴族的「繁飾禮樂」

和奢侈享樂的腐朽生活。他意識到了勞動人類生活的基礎,提出強調重視生產和「賴其力者生,不賴其力者不生」的主張。在政治上,他主張

改善勞動者和小生產者的社會地位和經濟地位,提倡「必使飢者得食,9*寒者得衣,勞者得息,亂則得治」,並且提出「尚賢」和「尚同」的

觀點,認為,「官無常貴,民無終賤」。

對於知識和邏輯等問題,墨子有較深的研究,制定了作為認識真理准則的「三表」,並且提出了「非以其名也,以其取也」的唯物主義認

識論。 墨子的教育思想是「艱苦實踐、服從紀律」,提出「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的教育目的。

墨學在先秦時期曾為一時之「顯學」,可是到了漢代就衰落不顯了。但是,墨家精神並未失傳,漢代以後的俠士是墨家「兼愛」精神的繼

承者。中國的民間社黨「四海之內皆兄弟」的平等互助的俠義精神,在很大程度上是墨家精神的真傳。中國歌頌俠義精神的詩歌和俠士小說,

其精神源頭莫不與墨家思想有著密切的聯系。墨家思想在中國民間的社會底層流傳著,對中國文化的影響之大,並不亞於儒學和道學。

/來自中華網社區 club.china.com/

使用道具收藏此帖復制地址好友分享
內容舉報您可以點擊好友分享和論壇里的朋友分享此帖。登陸之後可享受論壇更多服務。
注冊 登錄我知道了,下次不用再提醒關閉×020

熱點內容
他人代簽合同的法律效力 發布:2024-12-26 13:19:42 瀏覽:487
醉駕撞死人同車人法律責任 發布:2024-12-26 12:28:10 瀏覽:193
和平法治公正 發布:2024-12-26 12:05:35 瀏覽:841
新源公司法人 發布:2024-12-26 12:02:41 瀏覽:561
電子版offer有法律效力嗎 發布:2024-12-26 11:56:54 瀏覽:593
有關於經濟法搜題的公眾號 發布:2024-12-26 11:47:20 瀏覽:386
自治區教育法律法規 發布:2024-12-26 11:46:02 瀏覽:19
湖南水務行業法律法規 發布:2024-12-26 11:43:39 瀏覽:731
公司解僱懷孕員工最新勞動法如何賠償 發布:2024-12-26 11:13:28 瀏覽:376
援額法官 發布:2024-12-26 10:31:27 瀏覽:8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