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經原文及翻譯

道德經原文及翻譯

發布時間: 2024-08-03 22:15:36

『壹』 道德經原文及譯文

道德經原文及譯文如下:

《老子》,又稱《道德真經》《道德經》《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傳說是春秋時期的老子李耳(似是作者、注釋者、傳抄者的集合體)所撰寫,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並分為81章。

『貳』 《道德經》翻譯及賞析

分類: 教育/科學 >> 學習幫助
問題描述: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泮,其微易散。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民之從事常於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是以聖人慾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復眾人之所過,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

翻譯一下,賞析一下

謝,謝謝,謝謝謝,謝謝謝謝,……

解析:

【原文】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

其脆易泮,其微易散。

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

合抱之木,生於毫末;

九層之台,起於壘土;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為者敗之,執者失之。

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

民之從事,常於幾成而敗之。

慎終如始,則無敗事。

是以聖人慾不欲,不貴難得之貨;

學不學,復眾人之所過。

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

【譯文】

局面安定時容易維持,情勢未明朗時容易圖謀,事物脆弱時容易消解,事物微小時容易散失。要在事情未開始時就有所打算,要在禍亂未發作之前就早作預防。

合抱的大樹,長成於細小的萌芽;九層的高台,堆壘於土坯;千里的遠行, 開始於腳下。對於這些漸進的過程,如果妄逞權能而揠苗助長,就會導致失敗;如果執意於某一情態而加抗拒,就會反而使局面失去控制。因此,聖人不妄逞權能,所以不會失敗;不抗拒漸進的演變,所以不會使局面失控。人們做事,常在接近成功的時候失敗,慎終如慎始,就不會有敗事。因此,聖人要別人之所不要,不使稀貴資源的供應更形緊張;學別人之所不學,以便牽正人們的偏激過失。藉此以輔導萬物行於其自然而不強加干涉。

【評析】

本章緊承前章,是對如何保持系統化工程的合意穩態的論述。老子認為系統在穩態時容易維持,異變在微弱時容易散失,所以,他認為要以預防先於治療的原則來保證系統合意穩態的維持,並通過這種穩態的保持來求得工程目標的漸進實現。對漸進的演變過程,老子既主張保持警惕以防微杜漸,加以利用以求事業的成功,又主張加以因順以保持平穩的演變,並要求聖人充分發揮他的調節指向作用以保證事態的勻稱自然發展。

在現代系統理論角度看,一些漸進的量變因素,特別是那些處於系統反饋盲區之中的細小量的積累,往往造成最難以避免的突變。對這種漸進的演變,如果執意於原先的穩態而人為地加以抗拒,就會導致系統勢能的蓄積,把系統推向高勢位使突變前景更不確定而增長了局面失控的危險。所以,老子的「執者失之」、「無執故無失」的說法是非常有道理的。老子所提出的或防微以杜漸、或積少以求成、或順變以自保的處置方略不失為對漸變過程所可能施行的正確方略。

本章提出的「慎終如始」地「輔萬物之自然」說是老子一系列思想的高度概括。通過見微知著的「味無味」,並通過投身介入的「輔萬物」,使之「之自然」而退步抽身,構成了「為無為」的入世、在世、出世三步曲。通過審慎的介入以求得悠閑的退出是道者的一大理想;不求獨攬大權,但求天下安康,成了道者的人生准則。

『叄』 道德經全文翻譯 道德經1到3章翻譯及原文

1、第一章譯文:可以用言語描述的道,就不是恆久不變的道;可以叫得出的名,就不是恆久不變的名。有了空間,才開始呈現出天地;有了根源,才開始孕育萬物。所以,如果一個人經常保持寧靜無欲的心態,就可以深入觀察到天地萬物的微妙之處;如果常存慾望,就只能看到天地萬物表層的東西。空間與物質同時出現而有不同的稱謂,橘拿它們都很神秘。那神秘又深遠的極處,便是產生天地萬物之所在。

原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簡伍派。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2、第二章譯文:如果世間的人都明了美的東西是美的,那麼丑惡的東西就暴露出來了;都知道善良的行為是善的,那麼不善良的行攔賀為就顯露出來了。有和無產生於相互對立,難和易形成於相互對應。因此,長和短顯現於相互比較,高和下存在於相互依賴,音和聲和諧於相互應和,前和後出現於相互對比。所以聖人所做的事就是順其自然,不主張人為。聖人的教育就是順應人心而不倡導言語教化,隨任萬物生長而不加以限制,孕育了萬物而不佔為己有,幫助了萬物而不依賴它們,建立了功勞而不倨傲。正因為不居功,所以也不會失去什麼。

原文: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弗辭,生而弗有,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3、第三章譯文:不尊崇賢能的人,使百姓不爭邀功名;不珍藏貴重物品,使百姓不做盜賊奪利;不顯露那些可以引起貪心私慾的事物,使百姓思想不混雜迷亂。因此聖人治國的辦法是:減少百姓的焦慮而使他們能溫飽,削弱百姓的慾望而增強他們的體質。永遠使百姓沒有知識、沒有慾望,使那些聰明人不敢隨意的去做事情。執行無為政策,世間就會安定、祥和。

原文: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知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肆』 道德經原文及翻譯是什麼

原文: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故常無回,欲以觀其妙;常答有,欲以觀其徼。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譯文:

道可以說,但不是通常所說的道。名可以起,但不是通常所起的名。

可以說他是無,因為他在天地創始之前;也可以說他是有,因為他是萬物的母親。

所以,從虛無的角度,可以揣摩他的奧妙。從實有的角度,可以看到他的蹤跡。

實有與虛無只是說法不同,兩者實際上同出一源。這種同一,就叫做玄秘。玄秘而又玄秘啊!宇宙間萬般奧妙的源頭。

(4)道德經原文及翻譯擴展閱讀:

《道德經》,春秋時期老子(李耳)的哲學作品,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並分為81章。

《道德經》文本以哲學意義之「道德」為綱宗,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而多以政治為旨歸,乃所謂「內聖外王」之學,文意深奧,包涵廣博,被譽為萬經之王。

『伍』 求《道德經》全文及整體翻譯

幫你找到了!

http://cache..com/c?m=&p=8b2a945
ec88411a058ee8f215b41&user=

『陸』 道德經全文及譯文解釋是什麼

《道德經》全文節選: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翻譯】: 道可以說,但不是通常所說的道。名可以起,但不是通常所起的名。可以說他是無,因為他在天地創始之前;也可以說他是有,因為他是萬物的母親。

所以,從虛無的角度,可以揣摩他的奧妙。從實有的角度,可以看到他的蹤跡。實有與虛無只是說法不同,兩者實際上同出一源。這種同一,就叫做玄秘。玄秘而又玄秘啊!宇宙間萬般奧妙的源頭。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恆也。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翻譯】:

1、天下的人都知道以美為美,這就是丑了。都知道以善為善,這就是惡了。

2、有和無是相互依存的,難和易是相互促成的,長和短互為比較,高和下互為方向,聲響和 迴音相呼應,前邊與後邊相伴隨。

3、所以,聖人從事的事業,是排除一切人為努力的事業;聖人施行的教化,是超乎一切言語 之外的教化。 他興起萬物卻不自以為大,生養而不據為己有,施予而不自恃其能,成了也不自居其功。他不自居其功,其功卻永恆不滅。

作品賞析

《道德經》主要論述「道」與「德」:「道」不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個體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應必備的特殊的世界觀、方法論以及為人處世之方法。

老子的本意,是要教給人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礎,道是德的升華。沒有德的基礎,為人處世、治家、治國,很可能都失敗,就沒有能力去「修道」。

所以修「德」是為修道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修道者更需要擁有寧靜的心境、超脫的人生,這也缺「德」不可。《道德經》德經部分,在經文中佔了很大部分,這是修道的基礎。

「道」是渾全之朴,「眾妙之門」。「道」生成了萬物,又內涵於萬物之中,「道」在物中,物在「道」中,萬事萬物殊途而同歸,都通向了「道」。

『柒』 道德經全文原文及翻譯

道德經全文原文及翻譯如下:

原文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道德經》的核心內容

《道德經》的核心思想是為道法自然。「道」作為《道德經》升改中最抽象的概念范吵橋判疇,是天地萬物生成的動力源,而「德」是「道」在倫常領域的發展與表現。「道」與「法」在規則、常理層面有相通點,但不同於西方自然法。「法升改」應效法自然之道,在辨證的反向轉化之中發揮其作用。



熱點內容
新民法院l 發布:2024-11-16 00:26:38 瀏覽:506
公司願不願法律仲裁 發布:2024-11-16 00:07:01 瀏覽:855
山東省養老保險條例實施辦法 發布:2024-11-16 00:01:33 瀏覽:31
網路買賣法律責任 發布:2024-11-15 23:49:59 瀏覽:297
勞動法工傷休假規定 發布:2024-11-15 23:46:21 瀏覽:32
武漢競誠法律咨詢服務有限責任公司水滴 發布:2024-11-15 23:45:26 瀏覽:771
合同法租賃合同部分 發布:2024-11-15 23:00:34 瀏覽:400
物權法106條合同法51條 發布:2024-11-15 22:50:41 瀏覽:122
道德與法治姐姐不在家 發布:2024-11-15 22:41:21 瀏覽:71
司法兩個堅持 發布:2024-11-15 22:34:56 瀏覽:6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