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經唐

道德經唐

發布時間: 2024-08-07 17:05:38

① 《道德經》這本書講的是什麼內容

《道德經》主要論述「道」與「德」:「道」不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個體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應必備的特殊的世界觀、方法論以及為人處世之方法。

老子的本意,是要教給人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礎,道是德的升華。沒有德的基礎,為人處世、治家、治國,很可能都失敗,就沒有能力去「修道」。

所以修「德」是為修道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修道者更需要擁有寧靜的心境、超脫的人生,這也缺「德」不可。《道德經》德經部分,在經文中佔了很大部分,這是修道的基礎。

「道」是渾全之朴,「眾妙之門」。「道」生成了萬物,又內涵於萬物之中,「道」在物中,物在「道」中,萬事萬物殊途而同歸,都通向了「道」。

「道」不只是有形的「物質」、思慮的「精神」、理性的「規律」,而是造成這一切的無形無象、至虛至靈的宇宙本根。「物質」、「精神」、「規律」皆是「道」的派生物。

「道」是先天一炁,混元無極,「道」是其大無外、其小無內、至簡至易、至精至微、至玄至妙的自然之始祖、萬殊之大宗,是造成宇宙萬物的源頭根本。

(1)道德經唐擴展閱讀:

據文獻記載,老子靜思好學,知識淵博。他的老師商容教授知識過程中,老子總是尋根問底,對知識非常的渴望。為了解開自己的疑惑,他經常仰頭觀日月星辰,思考天上之天為何物,以至於經常睡不著覺。後來,商容老師「實乃老夫之學有盡。」

推薦老子入周都深造。文獻記載:」老子入周,拜見博士,入太學,天文、地理、人倫,無所不學,《詩》《書》《易》《歷》《禮》《樂》無所不覽,文物、典章、史書無所不習,學業大有長進。

博士又薦其入守藏室為吏。守藏室是周朝典籍收藏之所,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書,汗牛充棟,無所不有。」通過這段經歷,老子積累了豐富的學識,也使他遠近聞名。

② 道德經是誰寫的

道德經》,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回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答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傳說是春秋時期的老子李耳(似是作者、注釋者、傳抄者的集合體)所撰寫,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並分為81章。是中國歷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學著作。

③ 《道德經》第十章的原文是

原文: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滌除玄鑒,能無疵乎?愛民治國,能無為乎?天門開闔,能為雌乎?明白四達,能無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譯文:精神和形體合一,能不分離嗎?聚結精氣以致柔和溫順,能像嬰兒的無欲狀態嗎?清除雜念而深入觀察心靈,能沒有瑕疵嗎?愛民治國能遵行自然無為的規律嗎?

感官與外界的對立變化相接觸,能寧靜吧?明白四達,能不用心機嗎?讓萬事萬物生長繁殖,產生萬物、養育萬物而不佔為己有,作萬物之長而不主宰他們,這就叫做「玄德」

《道德經》是春秋時期老子的哲學作品,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

(3)道德經唐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老子生於春秋戰國時期,當時的環境是周朝勢微,各諸侯為了爭奪霸主地位,戰爭不斷。嚴酷的動亂與變遷,讓老子目睹到民間疾苦,作為周朝的守藏史,於是他提出了治國安民的一系列主張。

文獻記載:」老子入周,拜見博士,入太學,天文、地理、人倫,無所不學,《詩》《書》《易》《歷》《禮》《樂》無所不覽,文物、典章、史書無所不習,學業大有長進。

博士又薦其入守藏室為吏。守藏室是周朝典籍收藏之所,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書,汗牛充棟,無所不有。」通過這段經歷,老子積累了豐富的學識,也使他遠近聞名。

④ 《道德經》這本書講的是什麼內容

《道德經》主要論述「道」與「德」:「道」不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個體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應必備的特殊的世界觀、方法論以及為人處世之方法。

老子的本意,是要教給人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礎,道是德的升華。沒有德的基礎,為人處世、治家、治國,很可能都失敗,就沒有能力去「修道」。

所以修「德」是為修道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修道者更需要擁有寧靜的心境、超脫的人生,這也缺「德」不可。《道德經》德經部分,在經文中佔了很大部分,這是修道的基礎。

「道」是渾全之朴,「眾妙之門」。「道」生成了萬物,又內涵於萬物之中,「道」在物中,物在「道」中,萬事萬物殊途而同歸,都通向了「道」。

「道」不只是有形的「物質」、思慮的「精神」、理性的「規律」,而是造成這一切的無形無象、至虛至靈的宇宙本根。「物質」、「精神」、「規律」皆是「道」的派生物。

「道」是先天一炁,混元無極,「道」是其大無外、其小無內、至簡至易、至精至微、至玄至妙的自然之始祖、萬殊之大宗,是造成宇宙萬物的源頭根本。

(4)道德經唐擴展閱讀:

據文獻記載,老子靜思好學,知識淵博。他的老師商容教授知識過程中,老子總是尋根問底,對知識非常的渴望。為了解開自己的疑惑,他經常仰頭觀日月星辰,思考天上之天為何物,以至於經常睡不著覺。後來,商容老師「實乃老夫之學有盡。」

推薦老子入周都深造。文獻記載:」老子入周,拜見博士,入太學,天文、地理、人倫,無所不學,《詩》《書》《易》《歷》《禮》《樂》無所不覽,文物、典章、史書無所不習,學業大有長進。

博士又薦其入守藏室為吏。守藏室是周朝典籍收藏之所,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書,汗牛充棟,無所不有。」通過這段經歷,老子積累了豐富的學識,也使他遠近聞名。

⑤ 道德經簡介

道德經簡介

《道德經》,又稱《老子》、《道德真經》、《老子五千文》。根據《史記》記載,此書為為春秋時代周王朝史官老子所撰。老子,姓李氏,名耳,字聃,楚國人。為先秦道家思想的代表著作,後來為道教所吸納,於是成為道教主要經典之一。

《道德經》歷代流傳版本多種,全文五千餘字。今日流行的版本分為81章,據考始自東漢河上公註解本。《道德經》包含上、下二經。上經,又稱《道經》,共37章;下經,又稱《德經》,共44章。1993年中國湖北省出土的郭店楚墓竹簡本,共有甲、乙、丙三本,年代大約戰國中期,是目前所見最早的傳本。1973年中國湖南省出土的長沙馬王堆漢墓帛書本,有甲、乙兩本,《德經》在前,《道經》在後,不分章,年代為秦末至西漢初之際。另外可能抄寫於西漢武帝後期的北京大學藏漢竹簡本,註明老子上經、老子下經之標題,共分為77章,也屬於《德經》在前,《道經》在後之傳本。

關於《道德經》的註解,唐代以後,以東漢河上公、三國魏王弼二注本最為廣傳。而從魏晉至隋唐,根據唐末道士杜光庭《道德真經廣聖義》統計共有六十餘家,其中多半為道士。宋代以下,《道德經》的集注本形式逐漸興起,如元代劉惟永《道德真經集義大旨》便參考了唐宋註解130多家。明清時期注家輩出。自戰國以後,歷代註解本計有1600多家,蔚為大觀。至於道教的注本,則以敦煌寫本《老子想爾注》最具代表性。其中王弼注本,屬於哲學性的著作。而河上公注,則發揮了養生思想。想爾注本,多以道教神學、戒律等觀點作詮釋。所以《道德經》不只在中國歷史上擁有不可抹滅的地位,也是除了《聖經》以外被譯成外國文字而且發行量最多的世界名著。

《道德經》是因應當時禮壞樂崩、政治社會失序的時代難題,而被創作出來的。所以全書的內容,雖然偏重哲學議題,但是也涉及政治、社會、軍事、教育、文化、禮樂、道德、倫理等范圍,並希望透過無為、自然的方法,根本解決上述各種問題,以便政治社會秩序回歸正軌。

老子被道教視為至上的三清尊神之一太清道德天尊的化身,又稱太上老君,所以《道德經》在道教史上更是一部根本大經。東漢《老子河上公注》,向來在道教界中流傳,為道教徒所重。而東漢末五斗米天師道《老子想爾注》,更是教團內部與《老子五千文》同被列為必讀經典。唐玄宗詔令《老子》為天下州郡所必修,尊為《道德真經》。今日《正統道藏》洞神部本文類中便收錄了《道德經》註疏50多部。大抵從哲理、易學、內外丹、 *** 存思、道德倫理等多元角度進行詮釋,充實了道教文化的深度與廣度。

《道德經》在哲學上的影響力,更是難以估算。《道德經》建構了以「道」為核心概念的哲學體系,認為「道」是天地萬物的本源、宇宙最高法則,並且創造出道、德、物、無、有、玄、名、一、虛、靜、氣、無為、有為等等哲學概念,對於後代的形上學、宇宙論、語言哲學等,具有決定性的影響。此外《道德經》的學說,更是道家、黃老思想、魏晉玄學乃至於法家發展之源頭與不可或缺的養料。特別是魏晉時期,與《周易》、《莊子》一起並稱「三玄」,從而主導魏晉玄學的主題與方向。

⑥ 兵者,凶器也,聖人不得已而用之 出處

出自《道德經》

拓展資料

原文:

烽火然不息,征戰無已時。野戰格鬥死,敗馬號鳴向天悲。烏鳶啄人腸,銜飛上掛枯樹枝。士卒塗草莽,將軍空爾為。乃知兵者是凶器,聖人不得已而用之。

翻譯:

從古至今,邊疆上就烽火不息,征戰沒完沒了。戰土在野戰的格鬥中而死,敗馬在疆場上向天低徊悲鳴。烏鴉叼著死人的腸子,飛到枯樹枝上啄食。士卒的鮮血塗紅了野草,將軍們在戰爭中也是空無所獲。要知道兵者是凶器啊,聖人是在不得已的情況下才用它的。

《道德經》是春秋時期老子(李耳)的哲學作品,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並分為81章。

《道德經》文本以哲學意義之「道德」為綱宗,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而多以政治為旨歸,乃所謂「內聖外王」之學,文意深奧,包涵廣博,被譽為萬經之王。

《道德經》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名著之一,對傳統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刻影響 。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道德經》是除了《聖經》以外被譯成外國文字發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道德經》主題思想為「道法自然」。「道法自然」是《道德經》中老子思想的精華。「道」作為《道德經》中最抽象的概念范疇,是天地萬物生成的動力源。「德」是「道」在倫常領域的發展與表現。「道」與「法」在規則、常理層面有相通點,但不同於西方自然法。「法」應效法自然之道,在辨證的反向轉化之中發揮其作用。
老子在《道德經》開篇闡明:「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這是老子對於「道」這個概念的總括性的描述:道,非當時社會一般的道, 即人倫、常理之道,也非當時時人所能命名之道。「道」在老子那裡已經超越了世俗社會生活,更加接近於自然法則之道,因為天地萬物的始基與母源在於「道」,由道開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由此,老子用「玄之又玄」來描述道的特殊性與深奧性,而其實這個「道」雖然「視之而弗見」、「聽之而弗聞」、「捪之而弗得」,但老子所言之道並不遠人,這里只是老子用「玄」來強調他所言之道與當時社會所言之道的差異性,並且闡述他所言之道的超然性與根基性。
所以老子在後面的論述中又坦言,「吾言,甚易知也,甚易行也,而人莫之能知也,而莫之能行也。」老子感慨道:「知我者希,則我貴矣。是以聖人被褐而懷玉。」
老子所言之「道」即「有物混成,先天地生。蕭呵,潦呵,獨立而不垓,可以為天地母。吾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這句話意思是,在天地生成之前,宇宙中就有混沌的物體存在,它幽靜無聲,廣闊無邊,無依無靠又長存不改,它就是化育萬物的慈母。「我」——老子不知道它的名字,就勉強稱它為「道」,命名為「大」。
由此得知,老子所言之道首先具有物質性,是天地萬物生成的原始動力源,並且它的存在獨立而不可丈量,具有無限性。對於「道」這種力量,老子自己是無法給予它確切的描述的,所以他認為,道只是權宜之稱。

熱點內容
援額法官 發布:2024-12-26 10:31:27 瀏覽:861
深圳電大經濟法基礎網上形考作業答案 發布:2024-12-26 10:24:09 瀏覽:114
注會稅法和經濟法 發布:2024-12-26 10:16:57 瀏覽:170
人民法院的作用 發布:2024-12-26 10:00:28 瀏覽:674
婚姻法共同債務 發布:2024-12-26 09:53:17 瀏覽:419
灌木火災法律責任 發布:2024-12-26 09:49:21 瀏覽:419
自考國際經濟法概論大綱 發布:2024-12-26 09:48:19 瀏覽:650
中牟法律援助 發布:2024-12-26 09:38:32 瀏覽:583
個人原因屬於勞動法那條 發布:2024-12-26 09:35:08 瀏覽:489
五五普法常用法律知識學習讀本 發布:2024-12-26 09:35:03 瀏覽: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