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畢業論文法學

畢業論文法學

發布時間: 2024-08-27 03:14:29

A. 法學本科畢業論文選題原則

法學本科畢業論文選題原則

無論是什麼專業,在畢業前夕都需要撰寫好本專業的論文,法學本科畢業論文需要作者大量閱讀相關文獻資料,法學本科畢業論文的選題有什麼原則嗎?現在又有什麼好寫的法學論文題目?本期小編給大家分享相關知識。

法學選題是撰寫法學論文的起點,作者需要綜合運用資料和自己的知識儲備,研究和法相關的學問。從復雜,各色的題目中進行篩選、比較,法學論文的選題不僅反映出作者對法學領域的獨特思考,同時也對作者的法學理論素養與能力具有一定要求。

法學選題應該遵循以下原則:

(1)選題研究是否有價值

研究是否對治國、法律的推動具有借鑒意義,是否對立法司法與公民教育具有推動性的建設作用。

(2)創新性

例如前人沒有研究過,或者是法律空缺的地方需要補充。

(3)符合自己擅長的領域

一般法學的學術性比較強,只有選擇適合自己領域的題目,才能體現自己在該領域的知識基礎深厚,可行性度高。

(4)題目適中

題目適中是指所選題目要與內容恰當,題目太大,會出現草率成篇,內容無法寫得面面俱到的問題;題目太小,前人或許已經研究透徹,再去研究就是多此一舉。

法學本科畢業論文題目:

1、勞動法中經濟補償金問題研究

2、「買賣型擔保」法律適用研究

3、公司存續中股東出資加速到期制度研究

4、我國涉外民商事審判中域外法查明問題研究

5、論基於遺贈發生的物權變動

6、刑事案件律師辯護全覆蓋問題研究

7、表情包著作權侵權問題研究——以葛優訴藝龍網案為視角

8、違約金酌減問題研究

9、互聯網法院審理電商糾紛的研究

10、拒不執行判決、裁定罪司法適用若干問題研究

11、案外人執行異議之訴研究

12、一方經營性負債情形下的夫妻共同債務問題研究——基於「小馬奔騰遺孀負債案」的分析

B. 法學各專業畢業論文題目選題

法學又稱法律學、法律科學,是以法律、法律現象以及其規律性為研究內容的科學,它是研究與法相關問題的專門學問,是關於法律問題的知識和理論體系。下面我給大家帶來法學各專業 畢業 論文題目選題2021,希望能幫助到大家!

婚姻法畢業論文題目

1、中國婚姻法 文化 考論

2、婚姻契約觀念的限度與嬗變

3、秦漢家族法研究

4、我國民法典親屬法編立法構建研究

5、中美婚內侵權行為之比較法研究

6、當代中國婚姻法與婚姻家庭研究

7、中國維吾爾族婚姻習慣法研究

8、建國初期山東省宣傳貫徹婚姻法研究

9、建國初期山西省貫徹婚姻法運動研究

10、論我國離婚訴訟中房產分割的若干問題

11、離婚訴訟中無房女性利益的法律保護問題研究

12、《婚姻法解釋(三)》中不動產登記效力研究

13、《婚姻法解釋(三)》中夫妻財產制度的研究

14、民國時期婚姻法的文學省思

15、土地革命時期婚姻立法問題研究

16、從社會性別視野看《婚姻法司法解釋(三)》對夫妻財產的規定

17、從伴侶法到婚姻法

18、《婚姻法》司法解釋(三)中房屋確權問題之探討

19、建國初期河北省宣傳貫徹婚姻法運動研究

20、建國初期重慶地區貫徹婚姻法運動研究(1950-1953)

21、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在綏遠省的宣傳與貫徹(1950年-1953年)

22、婚姻法中社會性別意識變遷研究

23、論家務勞動價值的婚姻法保護

24、論婚姻法定位之研究

25、離異女性生活權益保障

26、我國《婚姻法》夫妻財產制司法解釋研究

27、《婚姻法解釋(三)》房產歸屬論

28、論法律與社會間的緊張、疏離與相互影響

29、近代以來中國婚姻立法的移植與本土化

30、中華民國時期婚姻法研究

31、通過法律的秩序建構

32、論婚前個人財產婚後所得孳息的歸屬

33、從《人民日報》的宣傳報道看《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的宣傳和貫徹(1950-1953)

34、我國夫妻共同財產制度若干問題探討

35、新中國首部《婚姻法》的制定與實施問題研究

36、婚後父母出資為子女購置房產的歸屬問題研究

37、試析婚姻法中的夫妻財產制度

38、從婚姻法解釋三的角度論我國夫妻財產制度的新變化

39、離婚時「婚前按揭房」分割問題研究

刑事訴訟法畢業論文題目

1、美國刑事訴訟法對隱私權的保護

2、刑法與刑事訴訟法交互作用研究

3、論偵查權的憲法控制

4、技術偵查證據若干問題研究

5、新刑事訴訟法視野下的刑事和解制度研究

6、論新《刑事訴訟法》對犯罪人的人權保障

7、偵查權新論

8、技術偵查 措施 研究

9、專家輔助人的訴訟地位

10、新刑事訴訟法背景下刑事和解制度研究

11、論司法鑒定啟動程序的修改與完善

12、論辯方證據開示義務

13、程序性制裁機制研究

14、我國技術偵查制度研究

15、附條件不起訴制度研究

16、刑事訴訟中非法證據排除規則研究

17、新刑事訴訟法視野下的職務犯罪偵查工作研究

18、我國刑事訴訟法中違法所得沒收程序研究

19、刑事訴訟法寬容倫理觀及其實現

20、逮捕必要性問題研究

21、論非法證據排除制度

22、論刑事訴訟法中違法所得沒收程序

23、論刑事訴訟法中的人權保障

24、從新《刑事訴訟法》的角度淺析職務犯罪案件的偵辯關系

25、我國刑事訴訟法中關於未成年人特別程序研究

26、我國監視居住制度之理性思考

27、非法證據排除制度研究

28、刑事訴訟法中的「等」字研究

29、我國偵查階段律師會見權研究

30、論我國技術偵查制度

31、論檢察機關的調查權

32、論刑事訴訟法修正案之被害人權利保障

33、新刑事訴訟法下的附條件不起訴制度研究

34、新刑事訴訟法下監視居住制度研究

35、未成年人犯罪訴訟程序研究

36、刑事和解制度的適用問題研究

37、新刑事訴訟法背景下刑事和解制度研究

38、論新《刑事訴訟法》中的技術偵查措施

39、論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的證據銜接

40、論新刑事訴訟法下的證人出庭作證制度

金融法論文題目

1、 金融科技重塑金融生態——訪西南 財經 大學中國金融法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唐清利

2、 保險 消費者合法權益保護的金融法路徑探析

3、 金融安全與我國金融法體系的完善

4、 金融法上信息披露制度的缺陷及其改革——行為經濟學視角的 反思

5、 互聯網金融對金融法變革的促進作用

6、 智慧金融將讓生活更美好——訪中央財經大學金融法研究所所長黃震教授

7、 電子支付對金融法的挑戰及應對

8、 站在金融法角度淺談精準扶貧

9、 金融稟賦結構理論下金融法基本理念和基本原則的革新

10、 探究金融安全和國內金融法系統的健全方式

11、 探析我國金融安全與金融法體系的完善

12、 國際金融法的新近發展及其重大影響分析

13、 利率市場化、風險與金融法防範機制的構建

14、 我國風險投資的金融法環境分析

15、 金融公平的法治思路——讀《收入分配的金融法進路》有感

16、 中國金融法學研究的實證分析——以1979年以來CLSCI金融法論文為分析對象

17、 我國風險投資的金融法環境分析

18、 全球化背景下國際金融法的研究及完善分析

19、 金融科技的金融法適應性研究——以智能理財的理財資質為例

20、 金融法的「三足定理」及中國金融法制的變革

21、 金融公平理念下的金融法教學改革

22、 論金融法的市場適應性

23、 國際金融法視野下的G20峰會:「立法」特色與中國選擇

24、 金融科技的金融法適應性研究——以智能理財的理財資質探討為例

25、 信息賦能、信息防險與信息調控——信息視野下的金融法變革路徑

26、 我國金融法體系構成之再認識——以金融體系和法治金融為視角

27、 金融法價值的「新二元化」均衡構造

28、 金融法與經濟刑法的博弈——以民間融資和非法集資為視角

29、 論金融法的法典化

30、 風險回應型的金融法和金融規制——一個面向金融市場的維度

31、 人民幣時代:中國金融·法人才培養的困境及對策

32、 高職院校「金融法」翻轉課堂實踐探析

33、 微信支付遭北大金融法研究中心質疑 二維碼存在巨大交易風險

34、 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金融法控制分析

35、 情景模擬教學法在金融法課程中的應用

36、 金融功能異化的金融法矯治

37、 房地產限貸措施性質的金融法研究

38、 淺議金融安全與我國金融法體系的完善

39、 P2P借貸到普惠金融:網路貸款平台異化的金融法矯正

40、 從金融法領域探析銀行暴利壟斷的現狀

41、 預付卡監管制度完善的金融法之維

42、 芻議金融調控與監管的差異性及金融法審視

43、 金融法視角下的余額寶法律規制研究

44、 金融法價值目標下的民間金融監管邊界

45、 P2P網貸支持我國體育產業發展:基於金融法視角的可行路徑

46、 論金融安全與我國金融法體系的完善

47、 金融法視閾下我國體育銀行設立及其運行若干法律問題

48、 金融創新語境下金融法教學反思

49、 論述金融功能異化的金融法矯治

50、 從金融法領域探析銀行暴利壟斷的現狀


法學各專業畢業論文題目選題相關 文章 :

★ 法學相關專業的論文題目與選題方向

★ 法學多方向的畢業論文選題與題目

★ 法學畢業論文題目大全

★ 法學專業畢業論文題目大全

★ 電大法學畢業論文題目

★ 2021法學專業畢業論文題目

★ 法學相關專業的本科畢業論文題目


C. 法學畢業論文

法學畢業論文

大學生活又即將即將結束,大家都知道畢業前要通過最後的畢業論文,畢業論文是一種有準備、有計劃、比較正規的、比較重要的檢驗大學學習成果的形式,畢業論文應該怎麼寫才好呢?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法學畢業論文,歡迎大家分享。

法學畢業論文 篇1

摘要: 在當代中國,隨著社會的向前發展,經濟實力逐漸增強的今天,,由於多方面的原因,搶劫罪問題仍然還很突出。其造成的社會危害是人所共知的,因而加強對搶劫罪的犯罪構成和對搶劫罪的定罪問題進行討論是法學界關注的重要課題。本文運用法理學、法律社會學等多學科理論,綜合分析了當代中國搶劫罪的各種狀態、特點,及罪與非罪的對策。第一章從搶劫罪的概念入手,闡述了構成搶劫罪幾個要件。第二章討論了社會危害性是判斷罪與非罪的根本標准。第三章從暴力下限入手,分析了實施犯罪的手段的暴力問題,第四、五、六、七章從不作為的脅迫與暗示的脅迫劫財、不動產及財產性利益、對象以侵犯甲的人身權為手段,當場獲取乙的財物等幾個方面是否構成搶劫罪入手,研究了常見的幾種難把握的搶劫罪。結論提出了在實踐中對搶劫罪定罪量刑應注意的問題。

關鍵詞: 搶劫罪社會危害性罪與非罪對策

目錄

中文摘要……………………………………………………………………………(1)

目錄…………………………………………………………………………………(2)

前言…………………………………………………………………………………(3)

一、搶劫罪的概念…………………………………………………………………(3)

二、社會危害性是判斷罪與非罪的根本標准……………………………………(3)

三、實施犯罪的手段的暴力問題…………………………………………………(4)

四、不作為的脅迫與暗示的脅迫劫財是否構成搶劫罪…………………………(5)

五、不動產及財產性利益能否成為搶劫罪對象…………………………………(7)

六、以侵犯甲的人身權為手段,當場獲取乙的財物是否構成搶劫罪…………(9)

結論…………………………………………………………………………………(9)

參考文獻……………………………………………………………………………(10)

致謝…………………………………………………………………………………(10)

前言

搶劫罪是一種嚴重侵犯人身權利、財產權利的犯罪,歷來為我國刑法重點打擊。現實生活中,我們經常見到這類案件的發生,且案情非常復雜。《刑法》第263條對此作了一個較具體的規定。但由於立法對文字簡明性、概括性的要求,使得法條不可能明確而全面地表述所有實際情形。對於搶劫罪的許多方面,歷來多有討論,首先,在罪與非罪方面,因為涉及是否需要立案、採取偵察措施、提請逮捕、起訴等問題,因而是個首要問題。本文試選擇幾個對定罪有著重要影響且有爭議的問題加以討論,以期對實際工作有所裨益。

一、搶劫罪的概念

搶劫罪是指以非法佔有為目的,當場使用暴力、脅迫或者其他方法強行劫取公私財物的行為。本罪侵犯的客體是公私財物的所有權和公民的人身權利。

本罪侵犯的客體是復雜客體,在實施搶劫行為時,不僅造成公私財產的損失,而且可能造成人身傷亡,這既是搶劫罪區別於其他財產犯罪的重要標志,又使搶劫罪成為侵犯財產罪中的最嚴重犯罪。犯罪對象是公私財物和他人的人身。

本罪客觀方面表現為對財物的所有人、持有人或者保管人當場使用暴力、脅迫或者以其他方法,劫取財物的行為。暴力,是指對被害人的身體實行打擊或強制,使被害人不能或不敢反抗的行為。如毆打、捆綁、傷害、禁閉等。暴力行為只要足以抑制對方的反抗即可,不要求事實上抑制了對方的反抗,更不要求具有危害人身安全的性質。脅迫,是指以當場立即使用暴力相威脅,對被害人實行精神強制,使其不敢反抗的行為。脅迫既可以是用語言脅迫,也可以通過動作、手勢進行。其特點是如不交付財物或者進行反抗,便立即實現脅迫的內容。其他方法,是指除暴力、脅迫之外,使被害人不知反抗或喪失反抗能力的強制方法。如用葯物麻醉、用酒灌醉、使人中毒等。

本罪犯罪的主體是一般主體。主觀方面是故意,並具有非法佔有公私財物的目的[1]。搶劫的故意是指,行為人明知自已的搶劫行為會發生侵犯他人人身與財產的危害結果,並且希望或放任這種結果的發生。其中,行為人對他人造成財產上的損害只能是希望心理,但對他人造成人身上的侵害則可能是放任。由於造成他人人身傷亡不是搶劫成立所必需的要件,所以從整體上來說,搶劫罪的故意是一種直接故意,即以非法佔有為目的。

二、社會危害性是判斷罪與非罪的根本標准

嚴重的社會危害性是犯罪的本質特徵。一種行為之所以成為犯罪且受到刑罰的懲罰,其根本原因是這一種行為嚴重侵犯了刑法所保護的社會關系。犯罪構成是社會危害性的外在法律體現。一般地,行為如果符合犯罪構成,那麼這一行為的社會危害性就達到犯罪行為的社會危害程度,這一行為就構成犯罪。但實際情形並不總是這樣簡單。犯罪構成要件只不過是從繁雜的實際犯罪情形中概括、歸納出來的,是決定犯罪行為社會危害性的主要方面,並非全部。許多不為犯罪構成所包括的方面,諸如犯罪的動機、情勢的需求(如國家根據社會治安形式的變化在不同時候採取從重或從輕的刑事政策)、實際情形的變化(如投機倒把行為在計劃經濟年代與市場經濟年代罪與非罪的變化)等等方面都會影響行為在特定條件下的社會危害性。有許多行為,從犯罪構成要件上看,是完全具備的,但一旦綜合考慮行為的方方面面,其社會危害性就減低而不夠刑罰標准。正是考慮到這一情形的實際存在,為了盡可能准確到做到罪刑相適應,保證刑罰預防目的的實現,《刑法》在總則第十三條賦與執法者自由酌量的權力:「但是情節顯著輕微危害不大的,不認為是犯罪。」實際工作中,我們往往只顧及行為是否具備搶劫罪的犯罪構成要件而不綜合考慮行為社會危害性的大小,因而出現許多不妥的地方。如:

因為搶劫罪是一種嚴重侵犯人身權、財產權的犯罪,因此《刑法》沒有象盜竊罪一樣對財物數額作出要求,而且年滿14周歲以上的公民都可成為犯罪主體。司法實踐中,對一些青少年,甚至是剛滿14周歲的在校生,以輕微的暴力行為如打幾個耳光,踹幾腳,向同學索要幾元錢的行為,一律以搶劫罪刑拘、逮捕、起訴。從犯罪構成角度看,這樣的行為無疑是符合搶劫罪的構成要件的,但正如上文所述,相對於社會危害性來講,犯罪構成是一個極抽象的概念。實際上在執法過程中,不但要分析這些特殊情況是否符合搶劫罪的犯罪構成,還應根據一般的社會常識及公眾心理,分析這樣一些行為的社會危害性程度是否達到或接近搶劫罪的社會危害性。搶劫罪的最低刑期是三年有期徒刑,如果類似本文列舉的這樣的行為都以搶劫罪定罪判刑,筆者以為,無論是從對青少年犯罪以教育為主,懲罰為輔這個刑事政策角度,還是從刑罰追求罪刑相適應,以期達到預防目的這個角度講,都是不妥的。而且,雖然在刑法裡面,沒有對搶劫罪的財物數額作出一個下限規定,但刑法總則第九條關於罪與非罪的規定,無疑對刑法分則是有指導意義和法律束縛力的。當然,對於某些所搶財物數額雖小但手段較嚴重的行為,則是依法應予嚴懲的。搶劫罪侵犯的是公民人身權和財產權。只有對這兩種權利的侵害程度的綜合,才能說明某行為的社會危害性程度。

三、實施犯罪的手段的暴力問題

「暴力行為」是搶劫罪最常用的手段行為方式,侵犯公民人身自由權、健康權直至生命權的施加於人身的強力打擊和強制行為,還包括捆綁、強力禁閉、扭抱、毆打、傷害直至殺害等程度不同的侵犯人身的表現形式。搶劫罪的暴力行為必須是當場實施的,而且是被作為當場強行非法佔有他人財物的手段行為加以實施的。這種暴力行為指向的對象,一般是財物所有人或者保管人本人,因為在多數情況下,只有向這些人施加暴力,才可能進而非法佔有財物;但是,在某些情況下,暴力也可能施加於在場的與財物所有人或保管人有某種親密關系的人。與「財物數額不是搶劫罪成立的必備要件」這一共識相反,理論和司法實踐中,對於暴力行為的上下限問題,各人理解不一。暴力行為的上限即「以暴力手段實施搶劫致人死亡」是否包括故意殺人,本文認為,如果行為人把故意殺人作為當場劫取財物的一種手段行為,則以搶劫罪而非故意殺人罪定罪判刑。對為了事後獲得被害人的財產,先將被害人殺死的應認定為故意殺人罪,而不是搶劫罪[1]。但對於暴力程度的下限問題,在實際工作中往往沒有一個明確的認識,很難把握。前蘇聯、日本、北朝鮮等國都明確規定暴力行為的程度必須達到「危及被害人生命與健康」或「足以抑制被害人的反抗」等程度[2]。目前我國對此法還無明文規定,筆者認為,不應規定暴力程度的下限,理由如下:

一是搶劫罪既侵犯了公民的財產權,又侵犯了公民的人身權。兩種權利的被侵害程度對於說明某一搶劫行為的社會危害性程度而言,具有相等的意義。認為財物數額可以沒有下限而暴力程度需要下限,這是沒有道理的。

二是以暴力劫財的本質特徵是:以暴力為手段行為,意圖使被害人不敢、不能或不知反抗,從而達到當場劫財的目的。只要行為人主觀上意圖以此暴力行為達到當場取財的目的,而且客觀上實施了暴力劫財行為,就符合搶劫的本質特徵,而不問這一暴力是否足以危害生命、健康或足以抑制他人的反抗。而且每個被害人的身體狀況都是不同的。有些時候,較重的暴力行為不一定能危及生命、健康或足以抑制被害人的反抗,而有些時候較輕的暴力卻能夠做到。如果認為暴力程度一定要有所謂的下限,那麼,前者不成立搶劫罪而後者成立,這顯然是不附合邏輯的。

三是輕微的暴力劫財與脅迫劫財的社會危害性相當。脅迫的暴力內容,不管有多嚴重,它畢竟只是一種現實可能性,末造成實然的人身傷害結果。輕微暴力雖然程度輕微,但畢竟已造成實然的傷害結果。從這點上講,哪怕最輕微的暴力行為都要比脅迫行為的社會危害性大。前者定性為搶劫,而後者不定為搶劫,沒有道理。

四是從實際操作情況看,如果承認暴力程度下限的存在,則因為"輕微暴力"是一個極其模糊的概念,易造成執法者理解不一,而導致執法混亂。

當然,在理解「暴力程度沒有下限」的時候,跟理解「財物數額沒有下限」一樣,除了考察這兩者本身,還應綜合這兩者來判斷行為社會危害性的大小。

四、不作為的脅迫與暗示的脅迫劫財是否構成搶劫罪

對於脅迫的習慣理解,如暴力一樣都是一種主動的作為。但不作為同樣可以成立脅迫。實際情形中,也常常存在通過不作為的脅迫當場取財的情形。主要有如下三種情況:

D. 法學畢業論文論題

題目是法學論文的一個組成部分,可以起吸引讀者的作用。下面是我帶來的關於法學畢業論文論題的內容,歡迎閱讀參考!

法學畢業論文論題(一)

1、論法治社會中的人權保障

2、同案不同判的反省與現實出路

3、當代中國案例指導制度的構建與困境

4、論網路輿論監督的法治意義

5、網路輿情對司法公正的影響

6、論法治社會構建中的權利沖突

7、當代中國法治社會構建中的公權力定位

8、網路監督與司法公正

9、能動司法的意義及其局限

10、法制現代化中的問題及其解決

11、司法體制改革的困境與出路

12、網路時代的法治秩序建構

13、審判方式改革與司法獨立

14、和諧社會的法治標准

15、當代中國法律職業共同體建構的意義與問題

16、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實踐價值及其培育

17、論法的正義價值

18、論法治的社會基礎

19、論法的自由價值

20、論法律解釋的必要性及其局限

法學畢業論文論題(二)

1. 論法官有限自由裁量權的意義及其局限

2. 論當代中國法律實施中的文化阻礙及其克服

3. 當代中國司法實踐中法律論證的應用

4. 論法律解釋的原則

5. 論司法裁判中法律原則的功能

6. 當代中國法治進程的困惑與出路

7. 論當代中國法治社會中習慣法的價值

8. 論網路時代的司法監督

9. 論中國法律文化傳統中的合理因素及其當代價值

10. 論法律權利與人權的關系

11. 論和諧社會構建中的法與道德關系

12. 論法律原則的生成與實踐價值

13. 公民文化與法治社會的構建

14. 論當代中國公民法律信仰的培育

15. 論法治國家的公民社會基礎

16. 當代中國法治國家構建中法與道德關系的重新審視

17. 論當代中國法治發展中的傳統文化優勢與阻礙

18. 論中國傳統法律文化中的和諧精神

19. 和諧社會構建背景中的權利與義務的關系

20. 轉型中國的法治秩序建構與困境

法學畢業論文論題(三)

1、中國奴隸製法制特點研究

2、成文法的公布及其對中國法律發展的意義

3、秦律研究

4、漢律研究

5、“文景之治”與漢代的刑制改革

6、唐律研究

7、白居易判詞研究

8、宋代司法審判制度研究

9、明大誥研究

10、中國古代清官現象研究

11、清代少數民族立法研究

12、清代法制對中國資本主義萌芽的扼殺

13、中國死刑制度的發展演變研究

14、領事裁判權制度研究

15、清末變法改制研究

16、太平天國法律制度研究

17、中國古代法官自由裁量問題研究

18、國民黨六法全書評析

19、東北解放區土地立法問題研究

20、黑龍江流域金代法制研究

E. 法學本科論文

法學是一門嚴謹的學科,各位法學本科畢業生們,大家知道怎麼書寫一份畢業論文嗎?以下是法學本科論文範文,請參考!

關於違約責任的歸責原則【1】

論文關鍵詞:違約責任歸責原則 嚴格責任

論文摘要:違約責任是合同法中的一項最重要的制度,而違約責任的歸責原則則是該制度的核心內容。

目前,對違約責任的歸責原則。

到底是採用嚴格責任還是過錯責任,無論是在法學理論界還是在司法實務界都存在比較大的爭議,文章從違約責任及其歸責原則的概述、兩大法系中關於違約責任的歸責原則的比較研究出發,結合我國合同法的相關規定,對違約責任的歸責原則進行論述。

一、違約責任及其歸責原則的概述

違約責任是指合同當事人因違反合同義務所應承擔的民事法律責任

違約責任的歸責原則是指當合同當事人不履行合同義務或履行義務不符合合同約定時,應憑由何種依據來使其負責。

這種依據實際上就反映了法律的價值判斷標准。

從各國的民事立法來看,有關合同責任的歸責方面,主要採納了過錯責任和嚴格責任兩種歸責原則。

確定不同的歸責原則,對違約責任的承擔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主要表現在:

1 歸責原則直接決定著違約責任之構成要件。

採納過錯責任的歸責原則,就意味著過錯乃是構成違約責任的一般要件。

而采嚴格責任的歸責原則,則表明其責任的構成不以過錯為要件,違約方是否存在過錯並不影響其對違約責任的承擔。

2 歸責原則決定了舉證責任由誰承擔。

在過錯責任的歸責原則下,非違約方僅就違約方不履行義務或履行史務的不符合約定的事實負舉證責任。

而同時採納過錯推定的方式,要求違約方承擔反證自己主觀上沒有過錯的舉證責任。

而在嚴格責任的歸責原則下,則一般不要求違約方負上述之舉證責任,也即一般不考慮其違約方的主觀過錯。

3 歸責原則決定了免責事由。

過錯責任原則的適用中,不可抗力是主要的免責事由。

但債務人因遭受意外事件且不存在個人過錯時也可以免責。

而在嚴格責任原則的適用中。

法定的免責事由主要是不可抗力。

4 歸責原則對違約責任的大小也有一定之影響。

由於過錯責任原則要以過錯為違約責任的一般要件。

因而對於違約後損失的承擔上也必然要參照雙方當事人過錯的大小。

而采嚴格責任的歸責原則,則一般不考慮雙方的過錯程度。

因此,從以上來看,弄清楚違約責任的歸責原則問題就顯得十分必要了。

二、兩大法系中關於違約責任的歸責原則的比較

1 大陸法系國家關於過錯歸責原則的規定。

羅馬法是在《阿奎利亞法》的基礎上,通過後來的判例和學術解釋加以補充、詮釋和發展,形成了自己系統的成熟的以過錯為基準的民事歸責原則;這一原則又在查士丁尼《國法大全》中得到了進一步的確立和完善。

隨著社會發展。

僅有過錯責任原則還不足以維護良好的經濟和社會秩序,因此又有了無過錯責任原則。

這在羅馬法當然是作為例外。

大陸法系各國,秉承羅馬法的傳統,均以過錯責任作為違約責任的一般歸責原則。

《法國民法典》第1147條規定:“凡債務人不能證明其不履行債務系由於有不能歸究於其本人的外來原因時,即使在其本人方面並無任何惡意,如有必要,均因其債務不履行,或者遲延履行而受判支付損害賠償。

”這個條文在規定違約責任的條件時,並未提到當事人的“過錯”。

對此,可以理解為該條文所規定的當事人“不履行義務的行為”中,已當然地包含了當事人的過錯。

因為債務人盡管不能期待每一個合同都能夠得到完好的履行。

在某些情形下甚至不能期待合同能夠得到履行,但有權期待債務人將竭力做到使之能履行。

如果因債務人的過錯致合同不能履行或者不能適當履行,則債務人應當對其過錯造成的損失承擔賠償責任。

法國現代合同理論對合同責任進行了限制,即對債務人責任的追究。

須根據其過錯的嚴重程度。

為此,過錯被分為欺詐性過錯、不可原諒的過錯、重過錯以及一般過錯。

《德國民法典》第276條規定:“(1)除另有其他規定外,債務人應對其故意或者過失負責。

在交易中未盡必要注意的,為過失行為。

(2)債務人因故意行為而應負責任,不得事先免除。

”德國學者認為,債務人承擔責任的條件是,違反履行義務必須是由債務人的行為造成的。

而其行為必須具有過失性。

2002年1月1日施行的《德國債法現代化法》對第276條未作大修訂,仍堅持過錯責任原則。

大陸法系各國,在堅持過錯責任原則的同時,規定了嚴格責任原則的例外適用。

例如。

金錢債務的遲延責任、不能交付種類物的責任、瑕疵擔保責任、債權人受領遲延責任、遲延履行後的責任等,均適用嚴格責任原則,債務人不論其主觀上是否具有過錯,都應承擔違約責任。

2 英美法系國家關於過錯歸責原則的規定。

與大陸法系國家不同。

英美法系國家以嚴格責任作為違約責任的一般歸責原則。

在英國法上,許多合同義務是嚴格的。

確定當事人是否絕對地受有拘束去做約定的事情或者他們只是受有拘束盡可能地保障合同的履行,也就是合同當事人是否對非因自己的過錯發生的違約負責,在英國合同法上,被認為是一個合同解釋問題,即解釋當事人合同義務的范圍。

在一般意義上,此問題的答案是,合同債務是絕對的,而過錯的欠缺不成其為抗辯。

因違約引起的損害賠償責任的請求不考慮過錯。

一般來說,未能履行其注意義務是無關緊要的,被告亦不能以其盡到注意義務作為其抗辯理由。

在美國法上,強調違約損害賠償不具有懲罰性,合同法在總體的設計上是嚴格責任法,相應的救濟體系是不過問過錯的。

美國《合同法重述》(第2版)第260(2)條規定:“如果合同的履行義務已經到期,任何不履行都構成違約。

”當然,英美法系國家在堅持嚴格責任原則的同時,也規定了過錯責任原則的例外適用。

3 兩大法系國家對過錯歸責原則不同規定的法理分析。

兩大法系國家將過錯責任原則或者嚴格責任原則作為違約責任的一般歸責原則。

但並不否認其他歸責原則的適用。

也就是說,在違約責任的歸責體繫上,兩大法系國家均採用了二元制的歸責體系。

這是由交易關系的多樣性、違約發生的原因和所致的後果的復雜性所致。

一元制的歸責體系有其無法避免的缺點,即法官在審理合同糾紛案件中,難以根據具體需要而靈活運用法律來處理歸責問題,從而不利於平等地保護合同雙方當事人的合法權益。

採用:元制歸責體系,可以彌補一元制歸責體系的不足,從而實現違約責任的基本目的。

正如學者所指出的:“合同法歸根到底是要規范市民的生活,作為一種國家的上層建築,固然可以通過設定不同的構成要件。

經由法上的因果關系,達到一定的法律效果;然彼此類似的社會經濟文化生活條件既為不同的法律規則、原則提供了相似的調整基礎,又為之提出了相同的調整要求,也正因為如此,才出現了眾多殊逢同歸的結局。

三、我國合同法中的歸責原則

我國違約責任到底來何種歸責原則。

學者

間存在爭論,主要有三種觀點。

第一種觀點(亦是主流觀點)主張為嚴格責任原則。

《合同法》第107條中並沒有出現“當事人能夠證明自己沒有過錯的除外”的字樣,被認為是採取了嚴格責任原則。

第二種觀點主張為過錯責任原則。

我國《合同法》所有規則制度和條款,乃至合同法之全文都自始至終地貫穿著過錯責任的原則。

因此,只能而且必須得出“我國《合同法》體系是建立在過錯責任原則的基礎上”的唯一結論。

第三種觀,最主張以嚴格責任原則為主,以過錯責任原則為輔。

這有利於促使合同當事人認真履行合同義務,有利於保護受害方的合法權益,也符合國際上的一般做法。

筆者認為。

第一種觀點較為合理和可取。

1 在現行的合同法律中,《涉外合同法》和《技術合同法》都已經確立了無過錯責任。

前者第18條規定: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或者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條件,即違反合同的,另一方有權要求賠償損失或者採取其他合理的補救措施。

採取其他補救措施後,尚不能完全彌補另一方受到的損失的,另一方仍有權要求賠償損失。

後者第17條有基本上相同的規定。

看來,將違約責任定義為無過錯責任在我國的合同法上是有先例的,並非新合同法的首創。

對《合同法》的制定極具價值的《聯合國國際貨物買賣合同公約》及《國際商事合同通則》均規定了嚴格責任原則,新近制定的《歐洲合同法原則》亦肯定了該原則,這“應該被認為是兩大法系的權威學者在經過充分的斟酌權衡之後所速成的共識,反映了合同法發展的共同趨勢”。

在國際商業交往規則中,大多採取無過錯責任原則。

2 在訴訟中原告只需向法庭證明被告不履行合同義務的事實,不需證明被告對於不履行有過錯,也不要求被告證明自己無過錯。

這里的邏輯是有違約及有責任,違約責任的構成僅以不履行為要件,被告對於不履行有無過錯與責任無關。

免責的唯一可能性在於證明存在免責事由。

不履行與免責事由屬於客觀事實,其存在與否的證明和認識判斷相對容易,而過錯屬於主觀心理狀態,其存在與否的證明和判斷相對困難。

因此。

實現嚴格責任原則可以方便裁判,有利於訴訟經濟,有利於合同的嚴肅性,有利於增強當事人的責任心和法律意識。

3 違約責任以存在合法有效的合同關系為基礎,合同是雙方自由協商簽訂的,當然完全符合雙方的意願和利益,違約責任是由合同義務轉化而來,本質上出於雙方約定。

不是法律強加的,此與侵權責任不同。

因此,違約責任應比侵權責任嚴格。

侵權責任發生在預先不存在密切聯系的當事人之間,權利沖突的廣泛存在使損害的發展難以完全避免,因此,法律要求除損害事實之外還要有過錯要件,過錯等同於可歸責性,它使侵權責任具有合理性和說服力。

而違約責任本質上出於當事人自己的約定,這就足夠使違約責任具有了充分的合理性和說服力,無須再要求使違約責任具有合理性和說服力的其他理由。

有的學者認為在意外事故情形下,嚴格責任對債務人是不公平的。

筆者認為由於客觀原因違約,違約一方當然在主觀上並無過錯,但受害方更無過錯,況且。

債權人基於對債務人承諾的信賴,往往改變了他的處境,如果一味主張債務人無過錯而免除其違約責任,則無異於讓債權人自行承擔風險。

這顯然更不合理。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

歸責原則與歸責事由及免費事由有不同的涵義,歸責原則是貫穿於整個違約責任制度並對責任規范起著統帥作用的立法指導方針。

同一法律領域不能同時存在兩個相互矛盾的歸責原則。

嚴格責任原則是我國合同法領域的唯一歸責原則。

盡管《合同法》的相應條款規定了過錯歸責事由和免責條款,但是這些條款只是一般原則的例外,並不能改變嚴格責任原則在合同法領域的唯一性和主導地位。

論侵權法中的可救濟性損害理論【2】

熱點內容
銀行法務和法官選哪個 發布:2024-11-15 19:40:41 瀏覽:362
勞動法不定期勞務關系 發布:2024-11-15 19:39:25 瀏覽:819
道德與社會關系 發布:2024-11-15 19:15:26 瀏覽:101
合肥高新技術法院 發布:2024-11-15 19:10:25 瀏覽:542
滕州法律援助收費嗎 發布:2024-11-15 18:25:41 瀏覽:893
檢察院委託辯護人申請法律援助告知書 發布:2024-11-15 18:17:22 瀏覽:997
安徽城市市容管理條例 發布:2024-11-15 18:09:31 瀏覽:311
山東司法大學 發布:2024-11-15 18:09:30 瀏覽:754
行政法范疇論文題目 發布:2024-11-15 17:49:43 瀏覽:676
學習經濟法的收獲體會 發布:2024-11-15 17:14:28 瀏覽: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