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法治保障網

法治保障網

發布時間: 2024-08-29 21:20:11

A. 如何深入推進法治株洲建設意見和建議

一、株洲法治建設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總體目標
1、株洲法治建設的重大意義。加強株洲法治建設是貫徹依法治國基本方略,落實建設「法治湖南」決策部署的重要舉措,也是加強和改善黨的執政方式,加快推進株洲民主政治建設的必然要求。多年來,市委高度重視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大力推進依法治市進程,在民主制度建設、依法行政、公正司法、法制宣傳教育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為株洲法治建設奠定良好的基礎。當前,株洲正處於大轉型、大投入、大調整、大發展的重要時期。這一時期既是發展的戰略機遇期,又是社會矛盾的凸現期。社會主義先進生產力的快速發展、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推進、人民群眾民主法制意識的日益增強,對法治建設提出了新的要求,對黨的執政能力特別是堅持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全市各級各部門要全面把握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本質要求和主要內容,深刻理解加強株洲法治建設是認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與和諧社會、提高黨的執政能力的必然要求,是貫徹中央關於社
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四位一體」總體布局的重大舉措,是落實省委「干在實處、走在前列」要求的具體行動,對我市加快推進「兩個社會」建設、提前基本實現現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
2、株洲法治建設的指導思想:高舉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偉大旗幟,認真落實科學發展觀,致力於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與和諧社會,牢固樹立社會主義法治理念,以依法治國為核心內容,以執法為民為本質要求,以公平正義為價值追求,以服務大局為重要使命,以黨的領導為根本保證,大力推進民主法治建設,不斷提高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各個領域的法治化水平,加快建設民主更加完善、法制更加完備、人民政治經濟和文化權益得到切實尊重和保障的法治社會,使法治建設整體上走在全省前列,為推進株洲「兩個社會」建設提供堅強的法治保障。
3、株洲法治建設的基本原則
堅持黨的領導。在黨的領導下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社會,實現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
堅持以人為本。堅持一切權力屬於人民,以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尊重和保障人權,做到執法為民。
堅持公平正義。在執法、司法活動中維護社會公平正義,做到公開、公平、公正,維護公民合法權益,維護國家和公共利益。
堅持法治統一。以憲法和法律為依據,緊緊圍繞黨和國家大政方針和重大工作部署,結合株洲實際開展執法、司法工作。
堅持法治與德治相結合。堅定不移地實施依法治國的基本方略,充分發揮以德治國的重要作用,在加強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同時,進一步加強社會主義道德建設。
4、株洲法治建設的總體目標:力爭到2020 年,基本實現我市經濟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和社會生活的法治化,切實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基本建成民主健全、法制完備、公共權力運行規范、公民權益切實保障的法治社會。「十一五」時期的主要目標是:
加快民主政治建設,促進民主制度化和規范化。黨的領導地位進一步加強和鞏固,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能力得到提高,黨的建設全面加強;堅持民主集中制,深化完善黨代會常任制,增強黨內團結和活力,擴大黨內民主;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深化「民主懇談」制度,深化民主法治村和民主法治社區創建活動,不斷豐富基層民主實現形式。
推進依法行政,加快建設法治政府。積極穩妥地推進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加快轉變政府職能,到2010年,國務院提出的建設法治政府的基本要求得到全面落實;完善行政決策的規則和程序,全面推進政府決策的科學化、民主化和法制化;進一步明確和規范政府各部門的職權及行政程序,改革和完善行政執法機制;加強市場監管,整頓和規范市場經濟秩序,依法平等保護市場主體的合法權益;嚴格教育、培訓、管理制度,建設一支政治合格、懂法守法、嚴格依法行政的公務員隊伍。
維護司法公正,切實保障社會公平正義。認真落實司法體制改革的各項措施,確保司法權的依法獨立行使,到2010年,中央提出的社會主義司法制度必須保障在全社會實現公平和正義的目標要求在全市各地得到全面貫徹和落實;積極推進各級政法機關執法行為規范化建設,爭取用三年左右時間把各項執法工作納入規范有序的軌道;規范法律服務行為,建立便捷、高效的法律服務體系。
深入開展法制宣傳教育,著力提高全民法律素質。制定和實施株洲市「五五」普法規劃,加強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教育,提高全民法律意識和法律素質,增強領導幹部和公務員隊伍的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加強思想道德建設,提高全民思想道德素質;加強法學教育和研究,為我市法治建設提供理論支持和智力保障。
完善公民權益保障機制,維護和實現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深入持續開展依法維權活動,重點做好婦女、未成年人、老年人、殘疾人、農民工、外來務工人員等社會群體的維權工作;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提高社會治安防控能力;加強社會公共安全管理,完善各類突發性公共事件預警和應急處置機制,提高應對突發事件和風險的能力。
二、堅持和改善黨的領導
5、完善黨的領導方式。堅持在黨委統一領導下推進株洲法治建設,加強和改進各級黨委對同級人大、政府、政協等各種組織的領導,發揮這些組織中黨組的領導核心作用。按照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原則,規范黨委與人大、政府、政協的關系,支持人大依法履行國家權力機關的職能,支持政府履行法定職能、依法行政,支持政協圍繞團結和民主兩大主題履行職能。加強和改進黨對政法工作的領導,支持政法機關發揮職能作用。加強黨對工會、共青團、婦聯等人民團體的領導,支持他們依照法律和章程開展工作,更好地成為黨聯系廣大人民群眾的橋梁和紐帶。
6、提高依法執政水平。加強黨對法治建設工作的領導,推進依法治市進程。督促、支持和保證國家機關依法行使職權,在法治軌道上推動各項工作的開展。支持審判機關和檢察機關依法獨立行使審判權和檢察權,樹立司法權威。依法加強對司法活動的監督和保障,確保司法公正。黨員幹部特別是領導幹部要帶頭學習法律,遵守法律,維護憲法和法律的權威,自覺成為株洲法治建設的實踐者、推動者、宣傳者。
7、全面加強黨的建設。加強黨的思想、組織、作風和制度建設,不斷提高執政能力和領導水平。堅持用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武裝頭腦,學習好、遵守好、貫徹好、維護好黨章,深化幹部教育培訓工作,切實提高黨員幹部的思想政治素質和業務能力。鞏固和擴大先進性教育成果,建立有株洲特色的黨員長期受教育、永葆先進性的長效機制。深化幹部人事制度改革,切實加強領導班子和幹部隊伍建設,建設一支政治堅定、能力突出、作風過硬、群眾信任、善於領導科學發展的幹部隊伍。堅持「兩個務必」,大興求真務實之風,按照「七個減少」和「四個不」的要求,深入開展創建「人民滿意機關活動」和機關效能建設,轉變工作作風。扎實推進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完善有效預防和懲治腐敗體系。認真落實黨內監督十項制度,落實領導幹部個人重大事項報告、經濟責任審計、述職述廉、誡勉談話等制度,嚴肅查辦職務犯罪,抓住群眾反映強烈的問題開展糾風治亂。加強黨內監督,充分發揮紀委作為黨內監督專門機關的作用。健全黨的領導制度和工作機制,改革和完善決策機制,提高決策水平。堅持民主集中制原則,積極探索發展黨內民主的有效途徑和方式,擴大和深化黨代會常任制,堅持實行黨代會年會制度,下半年全市鄉鎮黨委換屆,全面推行黨代會常任制試點。堅持和完善黨代表提案、建議、意見制度,進一步發揮全委會在重大決策、重大事項、重要人事任免中的作用,推進黨的建設和黨內生活制度化、規范化。鼓勵和維護黨員講真話、講心裡話,保障黨員的民主權利。
三、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8、支持和保證人大及其常委會依法行使各項職權。要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黨對人大工作的領導,黨委要適時聽取人大黨組工作匯報,認真研究解決人大工作中的重要問題,支持和保證各級人大及其常委會依法行使監督權、重大事項決定權和選舉任免權。各級人大及其常委會要自覺在黨的領導下全面擔負起憲法和法律賦予的各項職責,使市委的重大決策經過法定程序成為全市人民的意志,使黨組織推薦的人選經過法定程序成為國家政權機關的領導人,充分發揮國家權力機關的作用。要正確履行監督職責,緊緊圍繞黨委工作大局,把改革發展穩定的重大問題和關系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熱點、難點問題作為監督重點,綜合運用聽取和審議工作報告、預算審查、執法檢查、執法評議等形式,加強對政府、法院、檢察院工作的監督,確保憲法和法律得到正確實施,確保行政權、審判權、檢察權的正確行使,確保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得到尊重和維護,切實增強監督的針對性和實效性。要依法行使重大事項決定權,明確界定重大事項范圍,規范重大事項決定程序,凡屬人大及其常委會法定職權范圍內討論、決定的重大事項,政府、法院、檢察院應依法及時提交人大及其常委會審議。對人大及其常委會作出的決議、決定及審議意見,政府、法院、檢察院應當認真貫徹執行。要進一步完善任免監督機制,把人大常委會對所任命幹部述職評議和民主測評的結果,作為考核、任免幹部的重要依據之一。
9、充分發揮人大代表的作用。改進人大代表選舉工作,完善代表候選人公示制度,優化人大代表的知識、年齡、專業結構。加強對各級人大代表的法律知識培訓,不斷提高代表的綜合素質和履行職責的能力。堅持實行差額選舉制度和選民、代表聯名提名推薦候選人制度,尊重、維護和保障選民、代表的選舉權利。規范和創新人大代表的活動方式,增強代表履職實效。各級政府和「兩院」要加強同人大代表的聯系,建立健全代表知情知政的機制。加強人大代表議案、建議的辦理和落實,建立落實政府領導領辦重點建議制度和承辦單位辦理建議工作領導負責制,確保辦理質量和效率。積極探索人代會閉會期間議案的提出和處理工作。代表在閉會期間要積極開展活動,密切聯系選舉單位和選民,及時反映人民群眾的呼聲和要求,支持代表依法履行職責、行使權力,逐步建立和完善代表履職考核制度和辭職制度,建立健全代表工作激勵約束機制,推行人大代表向選民和選舉單位述職、接受評議制度。
10、加強人大常委會制度建設。各級人大常委會要圍繞堅持黨的領導、發揮代表作用、履行憲法和法律賦予的職責,進一步完善組織制度和運行機制。完善人大常委會的議事程序和會議制度,建立和完善人大代表列席人大常委會會議和公民旁聽人代會、人大常委會會議制度,促進人大及其常委會工作制度化、規范化、法制化。優化人大常委會組成人員結構,逐步提高專職比例。健全學習和培訓制度,進一步重視和加強人大常委會機關幹部隊伍建設和辦事機構建設,努力提高依法履行職責的能力。
四、堅持和完善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
11、切實加強人民政協的政治協商。進一步完善政治協商制度,把政治協商納入決策程序,就經濟發展社會等重要問題在決策之前和決策執行過程中進行協商,充分發揮人民政協的政治協商在重大決策中的作用,提高決策的科學化和民主化水平。在積極推進人民政協政治協商的制度化、規范化和程序化的同時,積極探索政治協商新形式,拓寬政治協商途徑,使政治協商開展得更加生動活潑,更加富有成效。
12、積極推進人民政協的民主監督。進一步明確民主監督的內容,完善民主監督的形式,健全民主監督的機制,暢通民主監督的渠道,加大民主監督的力度,提高民主監督的實效,切實發揮人民政協民主監督的作用。各級黨委和政府要自覺接受民主監督,認真聽取來自人民政協的批評和建議,切實發揮政協提案和建議案在民主監督方面的作用。認真貫徹市委批轉的《關於實行委派民主監督員工作制度的意見》精神,支持政協不斷探索民主監督新方式,努力形成民主監督長效機制。黨委和政府的監督機構以及新聞媒體要密切與人民政協的聯系,加強工作協調和配合,提高民主監督的質量和成效。
13、積極支持人民政協參政議政。各級人民政協要圍繞黨委和政府的中心工作,對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生活中的重要問題以及人民群眾普遍關心的重大問題,特別是發展中具有綜合性、全局性、戰略性、前瞻性的問題,深入調查研究,開展咨詢論證,積極建言獻策,並充分發揮人民政協的政治優勢,積極協助黨委和政府做好協調關系、化解矛盾、理順情緒、維護穩定的工作。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加強與人民政協的聯系和溝通,為人民政協參政議政創造良好條件。
14、加強人民政協自身建設。充分發揮人民政協作為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的重要機構的作用,支持各民主黨派和無黨派人士參與重大決策的討論和協商及其履行職責的各種活動。適應改革開放和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情況,進一步擴大人民政協的團結面,增強人民政協的包容性,認真探索發揮各階層、各界別作用的方法和途徑。依法保障政協委員的各項民主權利,鼓勵和支持政協委員議政建言,充分發揮政協委員在履行政協職能中的主體作用。著眼於統一戰線和人民政協事業的長遠發展,加強人民政協機關建設,努力造就一支政治堅定、作風優良、學識豐富、業務熟練的高素質政協工作幹部隊伍。
五、加強法治政府建設
15、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深化政府機構改革,合理劃分和依法規范各級政府和政府各部門的職責許可權,實現政府職責、機構和編制的法定化。根據中央和省委關於加快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要求,全面實施鄉鎮機構改革,切實轉變鄉鎮政府職能,精減內設機構和領導職數,嚴格核定和控制財政供養人員編制,強化鄉鎮公益性事業單位的公共服務職能,加快鄉鎮經營性事業單位改制,著力提高鄉鎮政府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能力。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進一步減少行政審批項目,簡化審批程序,降低審批成本,提高辦事效率;加強行政服務中心建設,強化服務功能。深化投資體制改革,規范核准制,健全備案制;合理界定政府投資范圍,嚴格規范政府投資行為,建立健全政府投資決策責任追究制度和投資項目績效評估制度。推進公共財政體制改革,優化財政支出結構,嚴格控制財政風險;繼續深化部門預算、國庫集中收付、政府采購和收支兩條線管理制度改革,規范行政事業性收費等政府非稅收
入及管理,建立健全財政預算、資金使用績效評估制度和專項審批制度。
16、加快政府職能轉變。按照職權法定、依法行政、有效監督、高效便民的要求,積極推進政府職能轉變,全面履行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完善經濟調節機制,全面貫徹執行中央宏觀調控政策,加強和改善金融管理,積極推進資源要素配置的市場化改革,促進經濟結構的調整和優化,深度推進民營經濟的國際化進程,創建中國民營經濟創新示範區;完善經濟社會發展統計體系和經濟運行的監測、評估、預警機制,保持經濟持續快速協調發展。規范市場經濟秩序,加強對食品、葯品、餐飲衛生等行業的市場監管,完善市場交易規則,嚴肅查處商業賄賂,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健全市場監管體系和產品質量監管機制,打破部門保護、地區封鎖和行業壟斷,維護公正、公平、競爭的市場秩序;加強誠信體系建設和信用監管,建立稅務、工商、金融、衛生、公安、質監等部門全方位監控的信用黑名單制度和信用公開評價制度,依法保護各類市場主體的合法權益,加快形成統一、開放、競爭、
有序的現代市場體系。強化社會管理,落實社會管理的各項法定職責,依法查處損害公共利益、影響社會秩序的違法行為,加大環境資源保護、安全生產、勞動和社會保障等領域的執法力度,加快建設環境友好型和資源節約型社會。優化公共服務,深化醫療衛生體制改革,大力發展城鄉社區衛生服務,健全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逐步解決看病難、看病貴問題;深化教育體制改革,強化政府對教育特別是義務教育的保障責任,積極探索和快速推進保障城鄉公民教育資源平等的權利;深化社會保障制度改革,進一步規范失業保障制度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健全就業服務體系、社會福利體系;改革公共服務供給模式,推行公共服務社會化,鼓勵和支持社會投資進入公共服務領域,逐步建立統一、公開、公平、高效的現代公共服務體系,為社會提供優質高效的公共產品和服務。
17、全面推進依法行政。認真貫徹國務院《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實施綱要》,按照合法行政、合理行政、程序正當、高效便民、誠實守信、權責一致的基本要求,深化法治政府建設,切實做到行政權力授予有據、行使有規、監督有效。全面貫徹《行政許可法》,嚴格實施行政許可,依法完善行政許可定期評價和清理工作制度,積極探索行政許可權的相對集中行使。嚴格依照法定許可權和程序制定行政規范性文件,規范起草、審核、發布程序,完善前置審核和備案審查制度,建立健全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對行政規范性文件提出異議的處理機制。完善行政決策的規則和程序,健全與群眾利益密切相關的重大事項社會公示制度和聽證制度,完善重大決策專家咨詢制度,聘請律師、法學專家及相關專業人員組成政府法律顧問團,參與重大決策咨詢,實行決策的論證制度和決策失誤責任追究制度,推行行
政決策事項跟蹤反饋制度和績效評估制度,加快推進決策的科學化、民主化和法制化。推進電子政務建設和政務公開,完善政府內部辦公業務專網建設,擴大網上辦公范圍,實現資源整合和信息共享,推進政府管理自動化、信息化;加強政府門戶網站建設,為公眾信息咨詢、申請許可等提供便利條件;深入推進政務(信息)公開,重點加大對財政收支、行政審批事項、國有資產管理、重大建設項目等領域的公開力度,切實保障公眾的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創新行政管理方式,聘請律師擔任政府法律顧問,引導和規范行業組織、中介機構的發展,逐步將行政機關承擔的行業標准制定、資信資格認定、檢驗檢測、信用評價等移交行業組織和中介機構,降低行政管理的服務成本。改革和完善行政執法機制,按照權力與利益脫鉤、權力與責任掛鉤的原則,適當下移行政執法重心,減少行政執法層次,加快形成權責明確、行為規范、監督有效、保障有力的行政執法體制。規范行政執法活動和執法程序,合理行使行政
自由裁量權,完善行政執法責任制、行政執法評議考核機制和責任追究制度,保證行政執法機關嚴格依法行使職權、履行職責。積極籌建城市管理領域綜合執法機構,重點推進文化、交通、農業、環境保護、食品安全等領域的綜合執法工作。同時,調整規范鄉鎮政府的行政執法職能。完善行政監督制度,創新層級監督方式,支持監察、審計等部門依法獨立開展專門監督,強化社會監督,完善行政投訴處理機制。各級政府要自覺接受人大監督、政協民主監督以及人民法院依照行政訴訟法規定對行政機關實施的監督;發揮行政復議功能,加強行政訴訟應訴工作,建立健全行政機關法定代表人出庭應訴制度。
18、建設一支政治合格、懂法守法、嚴格依法行政的公務員隊伍。認真貫徹實施《公務員法》,增強法律意識,提高法律素質;建立健全公務員學習法律制度、依法行政情況考核制度,實施科級以上領導幹部任前法律知識培訓考試制度,不斷提高公務員依法行政的觀念和能力;加強對行政執法人員的職業道德教育,強化執法為民的觀念;加強對行政執法人員的資格管理,實行上崗執法人員定期培訓制度,不斷提高執法業務水平,對於不具備執法資格的一律不得上崗執法。嚴格依法懲處執法人員徇私枉法、貪贓枉法、執法犯法等行為,繼續加強各級政府和政府各部門的法制機構和隊伍建設,健全法制員培訓教育制度和聯系制度,更好地為建設法治政府服務。
六、加強司法體制和工作機制建設
19、認真落實司法體制改革的各項措施。按照中央和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的統一部署,穩步推進市和縣、市、區兩級法院、檢察院改革,及時總結經驗,進一步健全權責明確、相互配合、相互制約、高效運行的司法體制,切實維護司法公正。改革司法機關工作機制和人財物管理體制,逐步實現審判權、檢察權與內部行政事務相分離。加強對司法工作的監督,嚴厲懲治司法領域的腐敗。深化司法人事制度改革,完善法官、檢察官遴選制度和評價體系,建設一支高素質的司法隊伍。
20、規范司法行為。堅持實體公正與程序公正並重,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嚴格規范司法審判行為,堅持和完善立案與審判、審判與監督、審判與執行三個分立,全面落實公開審判制度、檢察長列席審判委員會制度,繼續深化審判權運行的制約機制,完善合議庭和獨任法官審判責任制以及法官違法審判責任認定和追究制度。堅持和完善行政訴訟異地交叉審判制度。建立健全執行威懾機制和執行聯動協作機制,切實解決執行難問題。嚴格規范檢察執法行為,加強對刑事偵查行為的監督和對訴訟活動的監督,大力推進檢務公開,健全主辦、主訴檢察官辦案責任制。堅決杜絕刑訊逼供等嚴重損害當事人合法權益的現象。認真貫徹寬嚴相濟的刑事政策,努力實現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的統一。建立健全刑事執法與行政執法相銜接的制度,防止和糾正以罰代刑。健全司法糾錯機制,依法及時糾正司法過錯行為,切實維護司法權威。
21、加強和規范法律服務。完善律師、公證、民商事仲裁、司法鑒定、基層法律服務等管理制度。加強律師隊伍建設,積極探索建立政府公職律師、公司律師,完善律師監管機制,規范律師執業活動,確保律師依法參與各項訴訟行為,維護當事人合法權益。規范公證管理和公證服務,建立公證行業誠信保障體系,提高公證的公信力。規范民商事仲裁,提高仲裁水平。完善司法鑒定管理制度,明確司法鑒定人的主體責任,建立面向社會的統一的司法鑒定體制。進一步規范城鄉基層法律服務,促進其健康發展。

B. 推進法治政府建設著力解決9大問題是什麼

從全局看法治、法治行政、法治金融、法治教科文、法治保障、法治財稅、法治國企、法治公益、法治監督九大問題闡明觀點。
十八屆四中全會明確了法治政府「職能科學、權責法定、執法嚴明、公開公正、廉潔高效、守法誠信」的內涵,為法治政府建設指明了方向。對加快法治政府建設提出了明確要求: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職能;健全依法決策機制;深化行政執法體制改革;堅持嚴格規范公正文明執法;強化對行政權力的制約和監督。按照十八屆四中全會精神,我們要重點抓好以下工作:深化政府部門學法活動。全面建立重大行政決策法定程序。堅持完善行政決策合法性審查制度。全面建立政府法律顧問制度。建立重大決策終身責任追究制度及責任倒查機制,完善糾錯問責機制。加強和改進政府立法制度建設,完善行政法規章制定程序,完善公眾參與政府立法機制。實行機構、職能、許可權、責任法定化,推進政府權力清單、責任清單和負面清單制度。清理優化行政權力事項,統一清理公布市、縣行政許可項目清單,清理取消非許可行政審批事項。深化行政執法體制改革,大力推進綜合執法,完善市、縣政府行政執法管理。健全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銜接機制,實現行政處罰和刑事處罰無縫對接;加強行政機關內部權力制,強化內部流程式控制制。建立行政裁量權基本制度,細化、量化行政裁量標准,規范裁量范圍、種類、幅度。全面推進政務公開,推進決策公開、執行公開、管理公開、服務公開、結果公開。建立和加強政府智庫建設。制定「深入推進依法行政,加快建設法治政府」的意見。
法治行政就是在運用國家權力對社會進行管理過程中,要以法律法規為行政依據。法治行政的實施必須從社會管理機制出發,注重培育良好的行政生態,注重行政與執法的過程中的機制建設,科學促進法治與司法獨立。國家行政必須以法治為前提,法治行政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內涵:首先,法治行政指的是依法行政。一方面行政體體系的建設需要行政法規,也就是行政系統的依法建設,另一方面,只有依法行政才最大程度上體現國家意志,才能杜絕隱患叢生的人治。杜絕人治並不是屏蔽「能人治世」之路,而是更高層次上的利用「能人」。法規也是能人發揮才能的前提與基礎。其次,法治行政的第二層含義就是依法行政的基本出發點是以社會各系統的存在為前提,以維護社會各系統健康運行為目的,並從國家戰略出發,實施行政管理。第三,法治行政的最重要內涵是注重系統性生態建設。社會各系統的存在方式既要相互補益,也要相互制約,而實現這一點,需要的是社會制衡力的平衡。只有這樣,社會各系統才會形成一個閉合的制衡力圓周,才會達到一個高度穩定的平衡狀態。
從經濟平衡的角度入手,法治金融至少包含內涵:首先,用法規的形式規範金融運營方式將是法治金融的首要內涵。其次,金融的體量是衡量一個經濟體是否健康的指標之一,具體來說,當一個經濟體不斷發展壯大,產業資本向金融資本轉化之時,既表明經濟發展已進入成熟期,也表明,金融安全問題開始浮出水面。第三,法治金融的第三方面含義是規範金融的運營模式。從金融的基本功能出發,以經濟平衡為著眼點,改變金融自由發展的軌跡,切實發揮金融對經濟與社會的建構作用,並以法治手段來營造安全健康的金融。
教育科技與文化也是依法治國的重要內容。在教科文中,文化系統的國家經費投入是相對較低的,文化系統系統性改革相對來說較經濟體制改革要落後很多,改革的機制尚不夠健全。教科文屬於社會公共建設,體現的是國家意志與發展方向,是中華復興的關鍵中的關鍵。首先,我們仍需致力於全民教育,並從宏觀政策出發,以適學人口變化為依據,合理建構教育機構,並建立順暢的從教人員進出教育系統的機制。建設法治科教文的一個重要思想就是要從文化復興的角度用未來的目光來看待教科文的發展,並將教科文的發展提高到法治高度,以保障促發展,以發展促繁榮,以教科文的繁榮來提升社會的整體素質與良好的社會風氣。
社會保障既體現著人本主義思想,也體現著一個社會的文明程度以及社會建構的健康程度與水平。社會保障也需從法治高度來進行合理建構。編織一張橫覆13.5億人口,縱貫養老、醫療、就業、社會救助和福利的安全網,將這個高速發展的經濟社會包在裡面,緩沖各種失速與不平衡帶來的風險。作為社會系統中至關重要的建設,法治是社會保障的基礎與前提,也是社會保障的保障。首先要有科學合理的社會保障法規。從宏觀的角度來說,提高經濟社會的健康水平,縮小收入及財富差距,健康經濟社會運行模式,一方面要充分注重經濟社會運行機制建構,一方面也要充分注重社會保障機制的建構。只有從這兩個方面進行努力,才有可能最大程度上建構一個健康的社會機制體系;從微觀的角度來說,社會保障體系的建構需要的是一個科學立法,以及科學規定與劃分保障條目與保障人群以及科學運營的過程。在中國社會轉型過程中,或者說,在整個社會工業化水平以及城鎮化達到穩定狀態前,社會保障將是經濟社會發展不可或缺的重要輔助,而我們致力於推動的社會保障基金建設,必將成為政府聯結社會公眾的重要紐帶,亦必將最大程度上提高政府公信力與凝聚力,並促進社會煥發出生機。
隨著社會各系統的改革,財稅改革亦是一個必然趨勢。目前,我國公共財政的資金來源一般由以下幾部分組成:1.稅收收入;2.債權收入;3.國有資產收益;4.政府費收入;5.其他形式收入。法治財稅就是將法治納入財稅機制建設,實現依法確立財稅體系,依法運行財稅體系,依法監督財稅體系的運行。立法是財稅改革的基礎與前提,依法建構財稅運行機制以及改革財稅規章是財稅改革的核心,依法監督則是財稅體系建設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而協調財稅體系與社會各系統的協調關系則是財稅工作的重中之重。
什麼叫法治國企?一是國企的作為、行動和目標是有法律根據的。二是不僅要有法律根據,而且還要有規則性的制度配合,這樣法治國企才能真正行動。在新形勢下,作為國有企業的領導幹部,當務之急就是積極培養和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深化國有企業改革、推動國有企業發展、化解國有企業矛盾、維護國有企業穩定。深化國企改革的全過程,需以法治為框架。維護國企的和諧穩定,需用法治作支撐。面對如今的現狀,國企的領導幹部應更加註意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妥善協調企業與國家之間、企業與企業之間、企業與職工之間的利益關系。特別是在應對企業職工群眾各種訴求和處理各種突發事件時,既要注意運用經濟、政策、行政等手段,更要注重運用法治手段,確保解決辦法和處理結果經得起實踐檢驗,從而更好地維護企業的和諧、穩定。

何為法治公益?社會公益系統建設是社會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需從法治高度出發,從完善社會公益系統性功能的角度依法推進社會公益體系的改革。而從目前的現狀而言,社會公益系統的建設重在完善相關的政策法規,注重提升自身的質量,推進社會公益系統的社會監督體系建設,並注重完善社會激勵機制。
什麼是法治監督?法治監督是依法治國的重要內容,也是法治政府的重要組成部分。法治監督也是憲法賦予監督機構的重要職能。此外,必要的監督也是維護社會各系統健康運行的重要手段。而從系統建構的角度來說,法治監督也是保證系統健康的關鍵中的關鍵。推進法治監體系的建構以及推進法治監督的創新是一項持久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監督工作的模式與監督的手段也不可能一程不變,也會隨經濟社會的發展而發展,因此,法治監督的創新也是一項因時而宜的工程。從此出發,充分理解法治監督的重大意義,以及充分把握經濟社會的發展對法治監督的需求,適時調整法治監督的運行模式則是法治監督的生命力之所在。
董志龍認為,從整體來看,推進法治政府的建設要從行政、金融、教科文、保障、財稅、國企、公益、監督等各個方面滲透,只有從根本上惠及、保護了人民的利益,社會才會井然有序,國家才會更加繁榮富強。同時,我們也要從個人做起,遵循法律規章制度,保護好建立起來的法律體系,讓人民在法治的和諧社會里幸福的生活。

C. 人民法治網合法嗎

人民法治網合法。
【拓展資料】
近日,新華網5G媒體實驗室思客針對民法典頒布後在社會生活中的運用對網民進行了調查,結果顯示超過50%的受訪者認為民法典對於民眾的工作、住房、婚姻有較大影響,另有超過四成的受訪者認為民法典對養老、學習產生明顯影響。《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於2020年5月28日頒布,一年以來,它引發了社會的極大關注,活力日益彰顯。民法典作為「社會生活的網路全書」,關懷「人」的一生,與公民的社會活動息息相關。人們從生活中認識民法典,而民法典也有自己的成長故事。在其頒布一周年之際,我們一起來回顧民法典的前世今生,以更好地認識民法典。
中國民法典是新中國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其誕生是伴隨著新中國的發展進程,浸潤了法律、法學界幾代人的心血。新中國成立後,曾分別於1954年、1962年和1979年三次啟動民法典的起草工作。《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於1986年頒布,被稱為「權利的宣言書」。之所以被冠以如此重磅的「名頭」,原因在於這部法好具有的特殊歷史意義和時代價值。但是這部僅有156條法則的民法通則顯然不能滿足市場經濟的飛速發展和民主法治建設的迫切需要。從1998年開始,我國民法典先後經歷四次起草和修訂,歷時20餘年,其編纂工作以「兩步走」的方式進行,第一步是制定民法總則,第二步是編纂民法典各分編,然後再與民法總則合並為完整的民法典草案。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把「編纂民法典」寫入報告,讓民法典的立法進程得以堅定的推進。最終,民法典共7編,1260條,10萬余字於2020年5月28日頒布,於2021年1月1日正式實施,它也是迄今為止我國法律體系中條文最多的基本法律。
從民法典漫長的演進過程中,我們可以發現民法典的三個基本要義,一是在各歷史時期中國共產黨都高度重視民事法律制度的發展。從單行法、民法通則到民法典,我國民法典的發展在黨的領導下穩步推進,不斷完善。二是整個新中國民事法律制度的發展映射了中國「人」的發展。民法典注重私權保障,是一部以「人」為本的法典,在推動「人」的全面發展方面至關重要。

D. 公平正義怎麼保障

公平正義怎麼保障

一、公平正義的呼聲為何強烈

公平正義,是中國共產黨的一貫主張,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內在要求,我們黨領導人民幹革命、抓建設、搞改革,就是為了建設真正公平正義的社會,讓人民過上幸福生活。新中國的成立和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建立,為實現公平正義奠定了根本政治制度。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以世界上少有的速度持續快速發展起來,中國人民穩定地走上富裕安康的廣闊道路。這30多年,是我國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大幅提升的時期,是改善民生力度最大、人民得到實惠最多的時期。比如,2億多貧困人口脫貧,免費義務教育全面實現,高等教育進入大眾化階段,建成了世界上最大規模的基本醫療保障網、最大規模的養老保障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扎實推進。今天,人們正在享受著越來越多的改革發展成果,公平正義得到更多重視和保障。

從現實來看,黨和政府促進公平正義的努力有目共睹,但另一方面,人們對公平正義的呼聲也越來越高。在前不久人民日報微博推出的「我期待」系列調查中,對於「讓社會更和諧,你最期待」的問題,選擇最多的是「進一步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占被調查人數的59%。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

有社會不公平現象凸顯的原因。比如,潛規則在一些領域比較盛行,有的人靠鑽空子、搞門道一夜暴富,有的人靠「蘿卜招牌」捧上「好飯碗」,有的人靠「拼爹」獲得「火箭式提拔」。求人的事屢見不鮮,無論是升學、看病、生孩子、還是辦企業、上項目,很多都得走關系、靠背景,甚至有的人說「中國人從搖籃到墳墓都要求人「。再比如。中國奢侈品消費居世界第二,但還有不少人生活在貧困線以下。這些都直接影響著人們對公平正義的感受。

有政策制度不完善的原因。群眾反映強烈的社會不公現象,大都與一些領域改革不到位有關。比如,城鄉二元結構尚未打破,城鄉居民在醫療、養老等方面待遇差別較大:戶籍制度改革呼聲很高,但進展還不盡人意,導致農民工等流動人口「徘徊」在城市邊緣,享受不到應有待遇;養老保險接續、隨遷子女高考等方面的政策不完善,也加劇了一些人的不公平感。

有人們權利意識增強的原因。隨著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人們的民主觀念、權利意識明顯增強,對公平正義的訴求日益強烈。一旦自身權益受到侵害,許多人不再保持沉默,而是積極爭取和維護。據一項網路調查顯示,當遇到不公平現象時,83%的網民選擇通過各種渠道表達訴求。

也有媒體傳播放大的原因。過去,不公平的事件影響范圍有限。現在,隨著互聯網、手機等新媒體的快速發展,人人都有「麥克風」,不公平事件一旦發生,很快就能「壞事傳千里」。再加上有些人看待不公平現象時,容易帶有非理性和極端化情緒,利用網路進行炒作,誇大了不公平的程度。

事不公則心不平,心不平則氣不順,氣不順則難和諧。公平正義問題已經成為當前我國社會諸多矛盾的交結點,成為廣大群眾關注度很高的問題。在新的起點上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就應當把公平正義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使追求公平正義體現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更好地促進社會和諧穩定。

二、如何正確看待公平正義

2012年年底,圍繞異地高考問題,一些非北京籍學生家長與北京籍學生家長在網上展開辯論。一方認為,只有消除歧視,讓隨遷子女享有與本地孩子同等的高考機會,才是公平的體現;另一方則認為,若放開戶籍限制,就會影響本地孩子升學機會,這是不公平的。

面對同一件事,為何人們的理解迥然不同?在公平正義問題上,可謂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由於人們的立場、角度不一樣,對公平正義的理解也不盡相同。那麼,應該怎麼看待公平正義?

首先,應歷史地看。公平正義,是一個古老而又常新的話題。人類社會對公平正義的思考和追求從未停止過。自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以來,思想家們就從未停止過對公正問題的探討。因此,公平正義是一個發展著的歷史范疇。在不同社會制度下,公平正義的標準是不一樣的。在階級社會,不同的階級由於階級利益的差別,對公平正義的理解也不同。

社會主義制度在我國的確立,為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公平正義奠定了制度基礎。但同時也要看到,公平正義不會自然而然地實現,而是與經濟社會發展階段相聯系,是一個不斷向前推進的歷史過程。我國是在經濟文化比較落後的基礎上建設社會主義的,雖然經過改革開放30多年發展,經濟總量已躍居世界第二,在維護公平正義方面也取得了很大進步。但我國仍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仍是一個發展中國家,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排在世界第80多位,約為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只有發達國家的1/8左右。在這樣的歷史條件下,一方面,面對經濟社會中的矛盾和問題,要通過維護公平正義,激發社會活力,促進經濟社會更好更快發展;另一方面,我們講公平正義,又不能脫離基本國情,只能「就米下鍋」。立足經濟社會發展實際去滿足人們的要求。

在這方面,現實生活中的一些例子就很能說明問題。比如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這是國家為解決廣大農民的後顧之憂、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的一項制度安排,每個月55元的基本養老金由國家提供,在基本養老金之上的部分根據個人繳費情況而定。這項制度開始試點之後,受到廣大農民群眾的熱烈歡迎。很多農村老人說:我們也可以像城裡人一樣領養老金了!但推行一段時間後,也有部分農村群眾開始提意見了,他們覺得基本養老金標准太低,與城鎮居民養老金水平差距太大。應該說,在現階段的經濟發展水平上,「新農保」只能從低水平起步,做到廣覆蓋,同時隨著經濟發展、國家財力增強,逐步提高基本養老金標准。那種企望與城鎮養老水平進一步對接的想法,出發點可能是好的,但卻是不現實的。

「羅馬城不是一天建起來的。」公平正義是一個逐步實現的過程,將隨著經濟社會發展不斷螺旋式上升。我們一方面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力求在現有條件下,最大程度實現公平正義。另一方面,要大力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把蛋糕做大,為實現更高層次的公平正義創造堅實的物質基礎。

其次,應相對地看。絕對的公平正義,從來都是沒有的,只存在於人們的觀念和幻想中。在現實社會中,由於社會成員個人情況的不同,天賦有差別,能力有大小,不可能每個人都處在同一起跑線上。純粹的起點平等是做不到的,競爭的最後結果可能導致不公平,只能求得大致公平,相對公平。如果追求絕對的公平,苛求整齊劃一、完全一致,只會回到平均主義的老路,最終導致公平正義的倒退。

最後,應具體地看。討論公平正義,不能泛泛而談,必須放在具體領域、結合具體問題來分析。比如,平等競爭、優勝劣汰的原則,在經濟領域是適用的,體現了公平正義的要求,如果拿到社會領域來,則會導致一些社會困難群體,連基本的生存需求都得不到保障,這顯然是不公正的。

三、如何通過制度改革為公平正義護航

從2003年啟動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到2007年啟動城鎮居民醫療保險,再到2008年在全國推開。短短5年時間,城鄉居民醫療保障制度從無到有、從布局到整體、完成了全覆蓋。這項制度改革,使城鄉居民享受到了平等的醫療保障,是促進公平正義的一個重要實例。
公平正義,從美好理念轉化為實踐,需要制度的有力保障。近些年來,我們在制度建設方面進行了積極探索,但也存在制度不健全的問題。黨的十八大提出,要加緊建設對社會公平正義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逐步建立以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為主要內容的社會公平保障體系。

公平正義的制度保障網如何織就?關鍵還是改革。30多年來的實踐證明,改革是事業發展的強大動力,也是制度建設的根本途徑。既應改革不合時宜的制度,也要把實踐中成功的做法制度化,還要探索建立適應未來發展需求的新制度,使社會公平保障體系更加完善。具體來說,要從以下幾方面來努力。

一是權利公平。在我國,不論民族、性別、職業、財富等,每個人都應一律平等地享有基本權利。應加大法制建設力度,完善法律制度體系,保障公民合法的政治權利和經濟文化社會等方面權利,建立健全公平享有和行使權力的體制機制、保障人民當家作主。重點完善公共財政制度、義務教育和職業教育制度、基本醫療衛生制度、收入分配製度、社會保障制度等,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使不同地區、不同人群都能享有平等「待遇」。完善全力維護和保障機制、著力解決征地拆遷、環境污染、工資拖欠等群眾權益受損的突出問題,確保權利公平的實現。

二是機會公平。在現實生活中,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理想追求,都渴望平等擁有拼搏奮斗、展現自己的機會。應強化政策保障,拆除制度「籬笆」,取消不合理的准入限制,使盡可能多的人有打拚的舞台。比如,2013年5月國務院出台政策規定,大學生就業不得設置畢業院校、年齡、戶籍等限制要求。同時搭建更多平台,疏通上升渠道,讓人們的創造活力迸發出來,使大家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機會。對那些困難群體,還要給予更多關懷和扶持,避免「無機會群體」出現。

三是規則公平。任何一個社會都需要有一套規則來保證運行,而公平正義則應是這套規則的靈魂。一方面,通過科學合理的制度安排,確保規則公正嚴明、不偏不倚;另一方面全社會都應嚴格按照規則辦事,堅決抵制潛規則。比如,我國公務員「逢進必考」的規則,堵上了過去那種憑條子、找關系的門路,「國考」成為人們普遍認可的、體現公平競爭原則的人才選拔方式。數據顯示,近3年來,中央和國家機關新錄用公務員九成來自非公務員普通家庭。

維護公平正義,還須反對特權現象。哪裡有特權,哪裡就不公平。在我國,任何組織和個人都沒有超越憲法和法律的特權,所有公職人員都不得謀求法律和政策規定之外的任何權利和特權。但在現實生活中,一些幹部搞特殊、耍特權,比如違規佔有多套住房、違規佔有公家車輛,以各種形式侵佔公共利益、群眾利益,明裡暗裡為子女親屬陞官發財奔走,群眾對此意見很大。如果幹什麼事都要靠關系、搞門道,有背景的就能得到等多照顧,沒有背景的再有本事也無法出頭、勢必嚴重影響社會公平正義。應採取得力措施,堅決反對和克服特權思想、特權現象。進一步完善權力制約監督機制,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保證權力依法運行、最大限度地防止公權私用變特權。

四、如何用法治守護公平正義

「公平正義是每個法律人的信仰。」這是北京市房山區人民法院法官厲莉的座右銘。在審理一起保險賠償案的過程中,她勇敢挑戰顯失公平的行業規則,不僅是原告贏得了訴訟,更使中國保險行業協會修改了相關條款。她用自己的堅定與執著、果敢與擔當,展現了法治在維護公平正義中的力量。

人們常說,司法是維護公平正義的最後一道防線。但這些年來,司法不公現象時有發生,引發人們的持續關注。「同案不同判,同罪不同罰」,「前門進後門出」的減刑假釋等問題,一樁樁、一件件都在拷問著司法的公正性。如果守不住這道防線,就會縱容和放大社會不公,阻斷老百姓維護權益的「正道」,造成嚴重的社會問題。正如一位思想家所說,犯罪好比污染了水流,而不公正的審判好比污染了水源。如何堅決維護法治的權威、尊嚴和公信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審理中都感受到公平正義,已成為當前必須解決的重要任務。

以公平促公正。公開透明才能公道公正,暗箱操作則會問題叢生。2009年12月,最高人民法院發布《關於司法公開的六項規定》,要求公開立案、庭審、執行、聽證、文書、審務等方面內容,有力促進了司法在陽光下運行。今後將繼續加大司法公開力度,完善公開審判和公開執行制度,推廣庭審電視網路直播、網上曬判決書等做法、完善新聞發言人制度和人民陪審員制度,讓司法公正成為人們看得見、摸得著、感受得到的東西。

以完善體制促公平。科學規范的體制和制度,是阻止金錢、權力、人情干擾司法公正的隔離牆。近年來,我國司法體制改革不斷深化,推出一系列措施,向著「公正高效權威」的目標邁進。下一步的關鍵,是按照黨的十八要求,進一步深化司法體制改革,確保審判機關、檢察機關依法獨立公正行使審判權、檢察權。進一步優化司法職權配置,創新和加強審判管理,改進司法權運行機制,完善內部和外部監督制約機制,確保司法公正不斷向縱深推進。

以強隊伍促公平。司法隊伍頭頂天平、手握准繩,是公平正義的化身。建設一支廉潔正派、執法公正的司法隊伍,是維護司法公正的關鍵。這些年涌現出了「柔情的女法官」陳燕萍、「法官媽媽」詹紅荔、「全國模範檢察官」鄭喜蘭等一批先進典型,同時也存在少數司法工作人員知法犯法、執法犯法、貪贓枉法,滋生了司法腐敗,加強司法隊伍建設的任務還很重。應強化職業道德建設,牢固樹立公正、廉潔、為民的價值理念,注重教育培訓和社會實踐,加強紀律作風建設,加大對違紀違法行為的查處力度,切實提高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能力。

維護公平正義不只是司法部門的事情,全社會都應樹立法治理念,增強遵法守法用法意識,自覺做公平正義的守護者。各級政府應依法行政,善於運用法制思維和法制方式深化改革、推動發展、化解矛盾、維護穩定。廣大群眾要依法維護自身權益,不斷提高學習運用法律的能力、避免在維權的同時違法。社會輿論應依法、客觀公正地進行監督,努力防止「權力」傷害「權利」現象的發生。

實現公平正義是一條很長的路,但前景必然越來越廣闊。只要我們大家共同攜手、持續努力,不斷朝著更加公平和諧的社會邁進,我們每個人也必將贏得屬於自己的美好人生。

E. 法治保障和法制保障的區別

根據相關資料查詢顯示:性質不同,內容不同。
1、法制保障是通過制定完善的制度體系來保障。不但包括法律保障,還包括黨紀、部門制度等內部文件保障。法制保障不僅指國家制度保障還指單位或企業內部的制度保障。
2、法治保障就是法律維護保護。法律是國家制定或認可的,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以規定當事人權利和義務為內容的具有普遍約束力的社會規范。

F. 廣義的法治保障體系是什麼

法治保障體系所包括的【隊伍】、【經費】、【技術】因素都屬於典型的剛性約束條件。

法治保障體系是四中全會提出的一個新概念,包括法治正常運轉所不可或缺的各種保障條件,如隊伍保障、經費保障、技術保障等。

法治保障體系概念的提出深刻地揭示了法治的剛性約束條件。影響一個國家法治運轉狀況的因素有很多,但有一些因素對法治運轉狀況的影響是柔性的和間接的,有一些因素對法治運轉狀況的影響則是剛性的和直接的。

前者可稱為法治的軟性約束條件,文化因素屬於典型的軟性約束條件。後者可稱為法治的剛性約束條件,法治保障體系所包括的隊伍、經費、技術因素都屬於典型的剛性約束條件。


涵義

這就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貫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形成完備的法律規范體系、高效的法治實施體系、嚴密的法治監督體系、有力的法治保障體系,形成完善的黨內法規體系。

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實現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實現這個總目標,必須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堅持從中國實際出發。

G. 推進國家安全的法治保障王蛟發布的時間

國家安全法出台時間是2015年7月1日。

1993年2月22日,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三十次會議通過 ,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令第68號公布施行過一部國家安全法,主要是規定國家安全機關履行的職責特別是反間諜工作方面的職責。但隨著國家安全形勢的發展變化,這部法律已難以適應全面維護各領域國家安全的需要。

2014年11月1日,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一次會議審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反間諜法》,相應廢止了1993年2月22日通過的國家安全法。

2015年7月1日,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五次會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令第29號公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安全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7)法治保障網擴展閱讀

國家安全法的創新亮點:

一、確立了以總體國家安全觀為指導思想。國家安全法第三條規定,國家安全工作應當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這是新形勢下國家安全工作的指導思想,貫穿國家安全法始終。

總體國家安全觀是在正確分析、科學整合傳統國家安全觀的基礎上提出的,契合了我國國家安全形勢變化新特點新趨勢,揭示了當代國家安全和國家安全工作的全面性、整體性和系統性,是新時期做好我國國家安全工作的根本遵循。

二、突出強調以人民安全為宗旨。國家安全法第三條規定,國家安全工作以人民安全為宗旨。這表明,人民的安全和利益是國家安全的核心,是國家安全活動的根本目的,體現了以人為本、以民為本的安全觀,體現了我國社會主義國家政權的民主本質。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安全法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國家安全法的六大亮點

熱點內容
志願者宣傳民法典 發布:2024-12-25 13:31:52 瀏覽:760
宅基地紅本法律效力 發布:2024-12-25 13:29:41 瀏覽:635
2最新公司法 發布:2024-12-25 13:29:32 瀏覽:947
2020初級會計經濟法30下午 發布:2024-12-25 13:06:51 瀏覽:329
交通法規實施細則 發布:2024-12-25 12:57:50 瀏覽:694
國家法官學院徐繼軍 發布:2024-12-25 12:56:40 瀏覽:796
國有獨資公司遵守什麼法律 發布:2024-12-25 12:49:05 瀏覽:421
南昌大學法學調劑 發布:2024-12-25 12:42:17 瀏覽:599
唐代的司法制度 發布:2024-12-25 12:42:16 瀏覽:591
人權保障與我國刑法的完善 發布:2024-12-25 12:37:04 瀏覽:4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