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選項中對於道德的理解正確的有
㈠ 下列對於「道」的認識屬於《道德經》觀點的有 A忠恕之道 B天道酬勤C弱者,道之用D天之道,
應該是多選?
C 是肯定有 ,原著中有的
㈡ 對於道德辯護功能的理解
來一種社會意識形態,是人們共同自生活及其行為的准則與規范,具有認識、調節、教育、評價以及平衡五個功能;道德往往代表著社會的正面價值取向,起判斷行為正當與否的作用;然而,不同時代與不同階級,其道德觀念都會有所變化;從目前所承認的人性來說,道德即對事物負責,不傷害他人的一種准則。
㈢ 簡述道德對於人生的意義
道德是一種社會附加的意識形態,本身有其存在的必然性,社會關系越來越密切復雜之後,需要一種觀念上的導向,這也與實際運作社會有關系,而通過道德,把人們之間的關系明確下來,有利於社會的穩定和發展。
㈣ 對於道德如何理解
定義1:由個體自我意識為起始,引影到群體當中,形成的《精神》《語言》《行為》宏觀性微略統一,即為道德。
定義2:道德就是脫離人的自然屬性而適應人的社會屬性。( 這里說的人的自然屬性,實質就是動物性。)
道德應該是合於天理的行為規范。由於人類的智慧可以掌握自然天理的動態規律,來主導天理動態層面的提高,因此,隨著天理動態層面的提高,道德的標准即隨之提高。
定義3:道德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它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准則和規范。不同的時代、不同的階級有不同的道德觀念,沒有任何一種道德是永恆不變的。
道德很多時候跟「良心」一起談及,良心是指自覺遵從主流道德規范的心理意識。
道德不是天生的,人類的道德觀念是受到後天的宣傳教育及社會輿論的長期影響而逐漸形成的。
定義4:道德,指衡量行為正當與否的觀念標准。一個社會一般有社會公認的道德規范。只涉及個人、個人之間、家庭等的私人關系的道德,稱私德;涉及社會公共部分的道德,稱為社會公德。
道德和文化有密切關系,有些時代又打上意識形態的烙印。人類的道德有共通性。不過,不同的時代,不同的社會,往往有一些不同的道德觀念;不同的文化中,所重視的道德元素及其優先性、所持的道德標准也常常有所差異。所謂「性相近,習相遠」,同樣一種道德,在不同文化社會背景中的外在表現形式、風俗習慣往往也相去甚遠。
㈤ 在《道德經》中,對於反的理解正確的是。
在《道德來經》中,自 對於「反」的理解正確的是 ( ABC) A. 禍福相依 B. 相反相成 C. 反向思維 D. 道法自然
㈥ 對於中國革命道德的理解和認識
崇尚道德模範 提升道德水平
公民的道德水平,體現著一個民族的基本素質,反映著一個社會的文明程度.加強公民道德建設,是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質的一項基礎性工程.隨著我國公民道德建設的不斷加強,幹部群眾踐行社會主義榮辱觀的不斷深入,越來越多體現社會主義道德要求的模範人物涌現出來.這次在全國評選表彰來自基層的道德模範,用他們的先進事跡感召群眾,對於在全社會大力弘揚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營造知榮辱、樹正氣、促和諧的社會風尚,促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思想道德保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和作用.這次評選表彰活動反響強烈,廣大幹部群眾和社會各界踴躍參與,充分表明評選表彰全國道德模範對於形成良好社會風尚、提高公民道德素質具有重要推動作用,是公民道德建設的生動實踐,是推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有力抓手.
時代進步需要健康向上的道德風尚來引領,社會發展需要道德楷模的力量來推動.公民道德建設的實踐表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需要千千萬萬個道德模範,也培育著千千萬萬個道德模範.崇尚道德模範,弘揚良好道德風尚,是一個社會健康向上的標志,也是一個社會文明進步的動力.褒獎群眾身邊看得見、摸得著、學得到的「平民英雄」,推崇在基層涌現的「凡人善舉」,能夠有力地引導人們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從身邊小事做起,引導廣大群眾見賢思齊、爭先創優,使道德模範成為大家學習的榜樣,促進全社會文明程度和道德水平的進一步提高.
我們國家正處在大變革大發展的時代,人們思想活動的獨立性、選擇性、多變性、差異性不斷增強,價值取向呈現多樣化的趨勢,道德觀念呈現復雜多變的特徵.人民群眾深情呼喚著、期待著良好的道德風尚.這是我國公民道德建設的新機遇,也是我國公民道德建設面對的新挑戰.我們更加需要褒揚道德模範,弘揚社會正氣,樹立道德新風,以社會主義的主流道德價值觀引領社會道德風尚,促進和諧社會建設.
道德力量是國家發展、社會和諧、人民幸福的重要因素.公民道德重在養成,社會風尚重在培育.大力加強公民道德建設,培育文明風尚,廣泛開展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吸引廣大群眾廣泛參與、自覺實踐,必定能夠使全體公民的道德素質提升到一個新的水平,逐步形成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相適應的社會主義價值觀和道德體系,使古老的中華民族以新的道德風貌屹立在世界東方,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增添新的光彩
㈦ 對於社會公德得理解
一、現在的標准答案
1、社會公德的定義
社會公德是全體公民在社會交往和公共生活中應該遵循的行為准則,涵蓋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新華社2001年10月24日發布。
2、社會公德的規范
①文明禮貌、
②助人為樂、
③愛護公物、
④保護環境、
⑤遵紀守法。
要大力倡導以文明禮貌、助人為樂、愛護公物、保護環境、遵紀守法為主要內容的社會公德,鼓勵人們在社會上做一個好公民。——《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新華社2001年10月24日發布。
3、相關的道德規范
道德規范在中國已經系統化、精煉化,熟記這些規范,不但有助於應對一些重要的考試(考核),更重要的是有助於我們立身做人。
①個人品德(公民基本道德規范):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
②社會公德:文明禮貌、助人為樂、愛護公物、保護環境、遵紀守法。
③職業道德:愛崗敬業、誠實守信、辦事公道、服務群眾、奉獻社會。
④家庭美德:尊老愛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儉持家、鄰里團結。
二、概念的歷史演變
1、社會公德是指社會最基本的道德規范。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二十四條第二款:國家提倡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的公德,在人民中進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國際主義、共產主義的教育,進行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教育,反對資本主義的、封建主義的和其他的腐朽思想。
《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科學地把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改稱為「公民道德建設的基本要求」。
2、社會公德和個人修養相對應
「社會公德是指社會的各種道德規范;個人修養是一個人是否遵守社會公德的基本品性和具體表現,即道德修養。」
3、(社會)公德和私德相對應
「公德,我們可以很簡單地把它理解為在公共領域中的道德;私德,就是在私人生活領域中的道德。」(尤西林,漫談公德與私德——社會轉型中的道德建設,《學習時報》)
有人認為,梁啟超是近代中國首先使用公德概念並對公德問題進行過深入思考的學者。他認為中國傳統倫理偏重於個人的修身養性(束身寡過)和個人與個人尤其是家庭成員之間的道德關系——私德,忽視了個人對社會與國家的道德關系——公德,「私德居十之九,而公德不及其一焉」,並認識到了私德與公德功能上的不同。私德的功能是「人人獨善其身」,公德的功能是「人人相善其群」。
三、筆者的幾點淺見
1、《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對道德的分類和制定的規范是科學的、實用的。
社會主義道德(規范)的分類側重於空間,兼顧時間。
家庭美德是在家中和鄰里的范圍內應該遵循的行為准則;
職業道德是所有從業人員在職業活動中應該遵循的行為准則;
社會公德是全體公民在社會交往和公共生活(主要在公共場所)中應該遵循的行為准則;
基本道德規范是每個公民在任何時空都應該遵循的行為准則;可以簡稱個人品德,與家庭美德、職業道德和社會公德相對應。
2、在道德教育(教學)和宣傳中不易再使用「公德」和「私德」的概念,要完整地使用「社會公德」和「家庭美德」等科學的、規范的概念。
㈧ 對於現代傳媒對道德正能量的傳播理解正確的是哪些
請描述具體理解
將題目補充完整
以便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