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的基礎

道德的基礎

發布時間: 2020-12-17 21:42:55

道德的基礎由什麼組成的

「誠信」是一切道德的基礎和根本,是一個人最重要的品德,是一個社會賴以生存和內發展的基容石。

一個民族或國家一旦喪失或弱化了誠信意識,各種不道德和腐敗現象的產生就是必然的了。

誠信可以最大限度地減少社會生活中各種內訌和摩擦,減少社會生活的風險和代價,降低社會運行成本,並有助於構築良好的人際環境,消除矛盾激化的潛在因素,有利於增加社會的價值認同和凝聚力,進而激發社會的活力。

現實中誠信的重要性體現在方方面面。

沒有誠信就不能立足於社會,沒有誠信就交不了朋友,沒有誠信談不成生意,沒有誠信幹不了大事,沒有誠信社會秩序就會混亂。

所以說,誠信是做人最基本的道德底線。

誠實是人生的命脈,是一切價值的根基。

我們無論在生活中,還是在學習上,都要秉承誠信的道德底線。

一方面我們要忠誠老實、講信譽,也就是說要忠於事物的本來面貌,不隱瞞自己的真實思想,不掩飾自己的真實感情。

在與人交往時,要不說謊,不做假,不為不可告人的目的而欺瞞別人,要以誠待人。

另一方面,我們要在工作學習上不弄虛作假,要抱著「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的原則,勤奮學習,努力工作。

❷ 道德品質的基礎是

選C

道德信念是道德品質的核心。
道德意志是道德品質的重要保證。
道德認識是道德品質的前提和基礎。
道德情感是道德品質的必要環節。

❸ 法律從何而來道德是法律的基礎,還是法律是道德的基礎

1、法律的由來

道德從最初的習慣演化而來,再從道德中逐漸演化成為獨立的法律。隨著國家的出現,法律也隨之強化。

2、道德是法律的基礎和最早來源

道德作為一個完整的概念,根源於風俗和習慣,在原始社會,人們生活在以血緣關系為基礎的氏族社會中,氏族成員之間主要靠風俗習慣調整的,從食物分配到婚姻締結,都體現了風俗習慣的積極作用。

然而隨著社會生活的復雜化,社會關系愈變得復雜,單純的靠風俗和習慣已不可能完全調整,因此道德便產生了,所以道德的產生並不是抽象的來源於人們的內心,更不是來源於宗教神學,而是在一定的物質基礎上產生的。


(3)道德的基礎擴展閱讀

法律與道德的關系

1、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內心的法律。法律和道德都具有規范社會行為、調節社會關系、維護社會秩序的作用,在國家治理中都有其地位和功能。法安天下,德潤人心。法律有效實施有賴於道德支持,道德踐行也離不開法律約束。法治和德治不可分離、不可偏廢,國家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協同發力。

2、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成功經驗和深刻教訓,把依法治國確定為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把依法執政確定為黨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這條道路的一個鮮明特點,就是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強調法治和德治兩手抓、兩手都要硬。

❹ 道德的基礎是什麼

道德的基礎是誠信。
誠信是我國道德體系的根本和基礎。
誠信是完人的核心價值,承諾思想行動一致,客觀證明有信用。相反無誠信者是偽君子。有關誠信,在古今中外都有談及,包括倫理學、宗教、專業操守、人事管理及政治學《君王論》。
「誠」即誠實誠懇,主要指主體真誠的內在道德品質;「信」即信用信任,主要指主體「內誠」的外化。「誠」更多地指「內誠於心」,「信」則側重於「外信於人」。「誠」與「信」一組合,就形成了一個內外兼備,具有豐富內涵的詞彙,其基本含義是指誠實無欺,講求信用。千百年來,誠信被中華民族視為自身的行為規范和道德修養,形成具有豐富內涵的誠信觀。
「誠」與「信」作為倫理規范和道德標准,在起初是分開使用的。孟子說「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中庸》中也說:「誠者天之道,誠之者人之道。」信的基本含義是指遵守承諾,言行一致,真實可信。最先將「誠」與「信」連在一起使用的是在《逸周書》中:「成年不嘗,信誠匡助,以輔殖財。」「父子之間觀其孝慈,兄弟之間觀其友和,君臣之間觀其忠愚,鄉黨之間觀其信誠。」這里的「信誠」實際上表達的是「誠信」的意思。就是說,從一般意義上,誠信是指誠實不欺,講求信用,強調人與人之間應該真誠相待,言而有信。而做到這一點,就必須待人以誠,納人以信,方為真正的誠信。

❺ 什麼是道德的直接基礎

社會主義道德是以抄社會主義公有制為主襲體的經濟基礎的反映;是在無產階級自發形成的樸素的道德基礎上,以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為指導,由無產階級自覺培養起來的道德;是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以集體主義為原則,以誠實守信為重點,以社會主義公民基本道德規范和社會主義榮辱觀為主要內容,以代表無產階級和廣大勞動人民根本利益和長遠利益的先進道德體系。

1、科學的道德教育是道德建設的基礎;
2、正確的道德導向是道德建設的核心;
3、良好的道德環境是道德建設的土壤;
4、合理的道德獎懲是道德建設的手段

❻ 我國職業道德的核心和基礎是 ( )

職業道德的核心和基礎是:愛崗敬業。

職業道德的主要內容是:愛崗敬業,誠實守信,辦事公道,服務群眾,奉獻社會,素質修養。其中愛崗敬業是核心和基礎。

職業道德,就是同人們的職業活動緊密聯系的符合職業特點所要求的道德准則、道德情操與道德品質的總和,它既是對本職人員在職業活動中的行為標准和要求,同時又是職業對社會所負的道德責任與義務。

尊職敬業是從業人員應該具備的一種崇高精神,是做到求真務實、優質服務、勤奮奉獻的前提和基礎。從業人員,首先要安心工作、熱愛工作、獻身所從的行業,把自己遠大的理想和追求落到工作實處,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做出非凡的貢獻。

從業人員有了尊職敬業的精神,就能在實際工作中積極進取,忘我工作,把好工作質量關。對工作認真負責和核實,把工作中所得出的成果,作為自己的天職和莫大的榮幸;同時認真進行分析工作的不足和積累經驗。

(6)道德的基礎擴展閱讀:

每種職業都擔負著一種特定的職業責任和職業義務。由於各種職業的職業責任和義務不同,從而形成各自特定的職業道德的具體規范。

由於職業具有不斷發展和世代延續的特徵,不僅其技術世代延續,其管理員工的方法、與服務對象打交道的方法,也有一定歷史繼承性。如「有教無類」、「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始終是教師的職業道德。

職業道德的基本職能是調節職能。它一方面可以調節從業人員內部的關系,即運用職業道德規范約束職業內部人員的行為,促進職業內部人員的團結與合作。如職業道德規范要求各行各業的從業人員,都要團結、互助、愛崗、敬業、齊心協力地為發展本行業、本職業服務。

另一方面,職業道德又可以調節從業人員和服務對象之間的關系。如職業道德規定了製造產品的工人要怎樣對用戶負責;營銷人員怎樣對顧客負責;醫生怎樣對病人負責;教師怎樣對學生負責等等。

❼ 亞瑟·叔本華《論道德的基礎》的主要思想是什麼

叔本華認為人類行為的動機可以分成三種:希望自己快樂,希望他人痛苦,希望別人快樂。他將這三種動機分別概括為利己、惡毒、同情,其中利己和惡毒是非道德的推動力,只有基於同情是真正的道德行為。
關於道德的基礎問題,叔本華反對把人的幸福或快樂滿足作為道德的基礎的傳統觀點,認為幸福或快樂與道德之間並沒有必然聯系。相反,道德行為本身意味著對個人幸福的否定,意味著行為者本身必然要忍受更大的痛苦,或者乾脆說,道德是對生命意志的否定和犧牲。因為道德行為只能是一種為他的給予,它建立在犧牲自我利益的基礎上,這恰恰與生命意志的本性是背道而馳的。
在叔本華看來,人的本性不能產生出道德,道德只能是「人為的產物」。與其說是道德的基礎在於人性,毋寧說在於人類共同本性的要求。這種要求改變了人類行為動機的結構,使單純的利己主義動機變成了一種多因素的復合動機。叔本華認為,人類行為的動機不外乎三種,即,(1)利己主義(egoism),(2)惡意(malice),(3)同情(compassion)。從利己主義只能是自私利己的行為,這屬於普通人的生活境界,是人性正常的表現,它是人類行為最基本最普遍的動因;從惡意的動機出發,必然是只關注他人的災禍,它不僅是自私自利的行為,而且是一種意志侵略和掠奪,這有違正常的人性,屬於動物式的生活境界,它是純粹的意志沖動;這兩種行為都無道德價值可言,只有從第三種動機出發的行為才有道德意義。同情是自我對他人的奉獻,是以壓抑自我生命意志為代價換取他人生命意志的發展。因此,它是強制性的、痛苦的、相對的。在叔本華看來,從同情出發的行為有兩種道德價值意義:一種是履行公正,一種是履行仁愛,由此形成了公正與仁愛兩種基本德性。

❽ 列寧指出,共產主義道德的基礎是什麼

列寧明確提出,為鞏固和完成共產主義事業而斗爭,是共產主義道德的基礎。
共產主版義道德作為一種權與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經濟條件相適應的社會意識形式,一方面,只有為共產主義事業而斗爭的偉大實踐,才為其開辟形成和發展的廣闊源泉,促使其不斷完善;另一方面,只有通過每個人為共產主義事業而斗爭的實踐活動,才會現實地成為個人自覺遵守的行為准則。

❾ 法律是道德的基礎嗎

法律不是道德的基礎,道德才是法律的基礎。
法律的基礎就是道德,沒有道德,法律一天都不能存在,就算制定了非常完善的法律也不會起作用。
譬如民法,民法講契約,契約的根本是誠信,而誠信是每個人心中的道德,法律上的誠信首先建立在道德的誠信上,如果一個人在道德上沒有誠信可言,合同就是一紙空文,契約就沒有效力。所以法國保守主義邁斯特說過,真正的法律不是用墨水寫在紙上的,而是用道德寫在人們心中的。就像簽合同只是一個法律形式而已,生意最後做得成做不成,最根本的還是簽約者心中的誠信。所以孔子說:「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如果一個人沒有信用,根本就不能在社會上立身行事,所以我們說誠信是民法的基礎,而誠信不是法律,是我們心中的道德。
有了這個誠信的道德作基礎,法律才有效力,契約才能履行。如果沒有道德,民法制定得再多再細,也不會有作用。孫中山先生曾經說過,以前在南洋做生意的華人,從來不簽合同,帶過口信貨就發過來了,或者款就寄過去了,非常有信用
。如果一個人要求簽合同,這個人就會被生意圈內的人看作異類,因為他的這一做法就是在質疑其他人的道德,是對其他人道德人品的不尊重,最後會從生意圈子中淘汰出去。這說的是一百多年前的事,那時中國的傳統文化和傳統道德還存在。
綜上所述,道德是法律的基礎,如果我們要建立具有中國文化特色的民法制度,具有中國文化特色的民法制度的基礎就是中國文化中所體現出來的傳統道德。

❿ 道德的基礎是什麼

道德,道既是客觀規律,道理;
德就是結果,德者得也。
道德,道講的規專律,講的是本質,屬德講的是結果,講的是現象,是遵循客觀規律所必然發生的結果,是違背客觀規律所必然帶來的惡果。

道德的基礎就是因果,也就是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這是根本之道,是宇宙間唯一永恆不變的真理,是一切事物包括人事都包含和遵從的根本規律。道家的根基是《太上感應篇》。《道德經》是高深的理論經典,是智慧的高度結晶。道德基礎要從《太上感應篇》做起,從《弟子規》(弟子規講的是做人的道理,是人與人和諧相處的道理)做起,從信因果做起。

熱點內容
持續性履行的合同終止法律責任 發布:2025-01-11 00:13:24 瀏覽:784
法律法規和客戶要求管理程序 發布:2025-01-10 23:55:20 瀏覽:847
法律碩士如何調劑 發布:2025-01-10 21:39:50 瀏覽:616
助產假勞動法 發布:2025-01-10 21:31:58 瀏覽:223
律師私章樣式 發布:2025-01-10 21:12:08 瀏覽:845
行政法學第19章在線測試 發布:2025-01-10 20:54:56 瀏覽:363
道德經全文pdf 發布:2025-01-10 20:19:12 瀏覽:210
中政律師 發布:2025-01-10 19:29:49 瀏覽:247
民法59條 發布:2025-01-10 19:24:10 瀏覽:850
民法典有幾個編 發布:2025-01-10 19:19:47 瀏覽: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