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法治國知網
① 法治與經濟有什麼關系
法制是指社會的制度和環境。我們講法制社會,依法治國。這是社會的大制度專和環境,在這個制度和屬環境下我們可以發展經濟、文化、醫療等事業。大力發展經濟是目前我們國家的發展主體,和主要任務。所以,針對經濟發展,法制有相應的經濟法、金融法等與經濟相關的,用於約束和規范經濟發展的法律法規。
通俗的比喻法治是路,經濟是車。車無論往哪跑,怎麼跑,跑多快一方面是根據道路條件(法制的完善、健全程度),另一方面跑在路外面(不能違法)。
② 《人民法治》屬於國家級期刊嗎
《人民法治》雜志創辦於2015,影響因子,國家級期刊,2014年9月6日,中國行為法學會、《內人民法治》雜志容社在人民大會堂舉行了首發式暨「焦裕祿式的好乾部」、「積極推動法律實施的好法官、好檢察官、好警官」宣傳表彰活動啟動儀式。
十屆全國政協副主席羅豪才,中國法學會黨組成員、副會長張鳴起,中國行為法學會會長、中紀委常委、最高人民法院黨組副書記副院長江必新等150名來自相關單位的領導、專家學者及有關人士出席了首發式和啟動儀式。
(2)依法治國知網擴展閱讀
《人民法治》充分利用中國法學會、中國行為法學會聚合的權威專家資源,致力追求研究性、思想性、前瞻性、可讀性,推進法學理論創新、法律制度創新和法治文化創新。
促進法學研究成果的推廣和應用轉化,從而為依法治國和國家治理現代化提供充分的理論論證和有力的智力支持,實實在在地推動法治中國建設。
③ 人民法治雜志是不是核心期刊
《人民法治》知網全收錄,但不是核心期刊。
《人民法治》(月刊)創刊於2015年,是由專中國法學會主管屬、中國行為法學會主辦的一份法治類綜合性期刊。《人民法治》充分利用中國法學會、中國行為法學會聚合的權威專家資源,致力追求研究性、思想性、前瞻性、可讀性,推進法治理論創新、法律制度創新和法治文化創新,促進法治研究成果的推廣和應用轉化,為實現依法治國總目標提供理論和智力支持,從而推動法治中國建設。《人民法治》以「為良法善治發聲、為公平正義張目、為法治中國建言、為中華復興鼎力」為辦刊宗旨,<SPAN style="DISPLAY: none" id=hidden_div>主要面向全國各級政府、公檢法司等國家機關、高等院校法學教育部門和法治研究機構和相關學術團體,以及有關企事業單位。《人民法治》雜志主要欄目有:特別策劃、法律實施、法治論壇、法治評論、人物訪談、法治觀察、法治實踐、法治調查、一線報道、法治文化、法治資訊。
④ 《法治現代化研究》這本雜志好嗎
《法制現代化研究》這本雜志目前來說辦刊的質量還是比較高的,當然了,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感受和見解,要看學術研究的需求了。
(4)依法治國知網擴展閱讀:
《法治現代化研究》雜志是由江蘇省教育廳主管,南京師范大學、江蘇省法學會主辦,國內刊號:32-1869/D,於2017年經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批准正式創刊的政法類系列雜志的省級期刊。
《法治現代化研究》雜志收錄與榮譽:
知網收錄(中)、維普收錄(中)、國家圖書館館藏、上海圖書館館藏、中國期刊全文資料庫(CJFD)
《法治現代化研究》雜志社下單時間:1個月內
《法治現代化研究》雜志特色:
1、《法治現代化研究》文稿應資料數據准確、具有科學性。應立論新穎,文責自負(嚴禁抄襲),文字要精煉。
2、《法治現代化研究》姓名在文題下按序排列,排列應在投稿時決定。作者姓名、單位、詳細地址及郵政編碼必寫清楚,多作者稿署名時須徵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後次序,接錄稿通知後不改動。
3、《法治現代化研究》文章要求在2000-2400字元,格式一般要包括:題目、作者及單位、郵編、內容摘要、關鍵詞、正文、參考文獻等。文章標題字元要求在20字以內。
4、文章中的圖表應具有典型性,盡量少而精,表格使用三線表;圖要使用黑線圖,繪出的線條要光滑、流暢、粗細均勻;計量單位請以近期國務院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定計量單位》為准,不得採用非法定計量單位。
5、為縮短刊出周期和減少錯誤,來稿一律使用word格式,並請詳細註明本人詳細聯系方式。
6、請勿一稿多投,3個月內未收到本刊的用稿通知,作者可自行處理。來稿一般不退,也不奉告評審意見,請作者自留底稿。
⑤ 論憲法實施的監督
憲法實施離不開憲法監督,憲法監督是保證憲法實施、維護憲法權威的重要制度形式。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必須把宣傳和樹立憲法權威作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重大事項抓緊抓好,切實在憲法實施和監督上下功夫。依據憲法規定,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擔負著監督憲法實施的重要職責。
對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司法解釋等規范性文件開展備案審查,是全國人大常委會履行憲法監督職責的一項重要工作,是維護憲法法律權威、保障憲法法律實施的重要制度安排。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健全法規、規章、規范性文件備案審查制度。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完善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憲法監督制度,加強備案審查制度和能力建設,把所有規范性文件納入備案審查范圍,依法撤銷和糾正違憲違法的規范性文件。
貫徹落實黨中央要求,全國人大常委會不斷加強備案審查制度和能力建設,加快建設全國統一的備案審查信息平台,落實「有件必備、有備必審、有錯必糾」,不斷加大監督糾正力度,取得明顯成效。
黨的十九大提出,加強憲法實施和監督,推進合憲性審查工作,維護憲法權威。這是黨中央對憲法監督工作提出的新任務、新要求。這次憲法修改,全國人大「法律委員會」更名為「憲法和法律委員會」,在繼續承擔統一審議法律草案工作的基礎上,增加推動憲法實施、開展憲法解釋、推進合憲性審查、加強憲法監督、配合憲法宣傳等職責。
要切實擔負起憲法賦予的監督職責,堅決落實黨中央為保障憲法實施、維護憲法權威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抓緊建立健全合憲性審查機制,對合憲性審查的原則、內容、標准、程序、責任等各方面、各環節作出具體規定。
要始終堅持黨的領導,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積極穩妥地推進合憲性審查工作,努力實現政治效果和法律效果相統一。嚴格落實「一切法律、行政法規和地方性法規都不得同憲法相抵觸」的規定,既做好規范性文件出台後的合憲性審查,依法撤銷和糾正違憲違法的規范性文件。
也積極開展重大決策、重要規定出台前的合憲性咨詢、確認等工作,為中央決策和重大改革提供有力的憲法支撐,為堅持和加強黨的領導夯實憲法基礎。與此同時,要健全憲法解釋程序機制,適時開展憲法解釋工作,強化憲法監督功能和效力。
(5)依法治國知網擴展閱讀
在監督機關審查處理違憲案件的方式上,各國也各不相同。就處理法律、法令等規范性文件與憲法相抵觸的案件來說,有以下兩種不同方式:
①事後審查,即在規范性文件頒布實施之後審查。大多數國家採取事後審查的方式;
②事前審查,即在規范性文件頒布實施以前,先由憲法監督機關審查。採取事前審查制度的國家很少。
中國憲法規定,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有權撤銷與憲法相抵觸的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等規范性文件,這屬於事後審查的方式;
憲法同時規定,自治區人民代表大會制定的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要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批准後生效,這就帶有事前審查的性質。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憲法監督
⑥ 《人民日報》是不是屬於國家級刊物
《人民法治》知網全收錄,但不是核心期刊。
《人民法治》(月刊)創刊於2015年,專是由中國屬法學會主管、中國行為法學會主辦的一份法治類綜合性期刊。《人民法治》充分利用中國法學會、中國行為法學會聚合的權威專家資源,致力追求研究性、思想性、前瞻性、可讀性,推進法治理論創新、法律制度創新和法治文化創新,促進法治研究成果的推廣和應用轉化,為實現依法治國總目標提供理論和智力支持,從而推動法治中國建設。《人民法治》以「為良法善治發聲、為公平正義張目、為法治中國建言、為中華復興鼎力」為辦刊宗旨,主要面向全國各級政府、公檢法司等國家機關、高等院校法學教育部門和法治研究機構和相關學術團體,以及有關企事業單位。《人民法治》雜志主要欄目有:特別策劃、法律實施、法治論壇、法治評論、人物訪談、法治觀察、法治實踐、法治調查、一線報道、法治文化、法治資訊。
⑦ 大學生提高法治素養的途徑
堅持法德同宣同講,深化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法治宣傳教育主題實踐活動。下面由我為大家整理的大學生提高法治素養的途徑,希望大家喜歡。
大學生提高法治素養的途徑篇一
一、大學生創業者法治素養培育及研究現狀
1.大學生創業者法治素養培育現狀。雖然現階段各高校普遍加強了對大學生的創業教育,比如高校廣泛開設了大學生《創業基礎》課及相關課程。但是,高校創業教育教學活動對於大學生創業者關注更多的是創業意識激發、創業能力和創業品質的培育,很少向學生講授與創業相關的法律常識和專業法律程序,就算有所涉及也只是淺嘗輒止。由此,導致大學生創業者普遍缺失基本的創業法治素養,更有部分創業者挺而走險,邁上違法犯罪的不歸路。此外,為數不少的大學生創業者缺乏基本的法律維權意識,導致大學生在創業過程中不能很好地運用現行法律保護自身合法權益,大大挫傷了大學生的創業熱情。從國家層面來看,現階段關於大學生創業問題的規范多集中在政策規定層面,令出多門、雜亂、層次低且實操性有限,缺失立法位階高、系統化的有關大學生創業的法律法規,不利於大學生創業者法治素養的培育和養成,同時也間接地削弱了大學生創業者創業動機的形成和創業能力的塑造。
2.「大學生創業者法治素養培育」研究狀況。目前,我國對大學生創業者法治素養培育的系統、專項研究較少。在中國知網期刊資料庫進行文獻檢索後發現,以「創業者」為篇名關鍵詞的論文有2558篇,以「大學生創業者」為篇名關鍵詞的論文只有41篇,占所有創業教育論文的1.6%,檢索到的在核心期刊發表的論文僅有6篇;而以「大學生創業者」和「法治素養」為篇名關鍵詞的論文為0篇。由此不難看出,大學生創業者法治素養培育理論研究嚴重滯後於社會現實發展需要。我國在現階段對大學生創業者的研究偏重於對創業者的創業策略分析,對創業者思想道德素質、知識素質、能力素質和身心素質等基本創業素質的研究,對創業者管理能力的研究和創業者部分個體特徵的探索等。比如,李幼平(2011年)指出,「影響大學生創業的主要個體因素為自身能力、性格及學識……大學生創業特徵直接對創業績效發生作用。」[1]李海東(2013年)指出,「大學生創業者素質不僅是書本知識、間接經驗和熟練的專門技能,更重要的是指有關的社會知識、經驗以及處理社會關系、問題的技能和技巧……大學生創業者應當克服自己的弱點,將其轉變為優勢。」[2]此外,部分課題組也對大學生創業相關問題開展了專項研究,但研究層面大多停留在創業機制、創業路徑和創業者個體創業素質的探索上,對大學生創業者法治素養現狀及培育問題較少涉及,課題研究的片面性可見一斑。故此,系統研究「創客」時代大學生創業者法治素養問題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二、大學生創業者法治素養培育的必要性
1.大學生創業者法治素養培育是「法治中國夢」的應有之意。2014年11月,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作出了《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了我國未來法治建設的總目標和基本方向,勾畫出了法治中國的美好藍圖。高校大學生肩負著實現「法治中國夢」的偉大歷史使命,是社會主義國家法治建設的中流砥柱;大學生創業者作為推動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的關鍵力量,其法治素養的高低必將對我國經濟建設和法治建設的進程產生影響。因此,大學生創業者法治素養培育是推動「法治中國夢」實現的重要環節之一。
2.利於推動社會經濟轉型發展。高等學校具有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和文化傳承創新四大基本功能。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產業轉型升級、各領域倡導創新驅動發展。作為專業技術人才和創業人才培育主要陣地的高校,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是目前我國地方普通本科高校的重要功能之一。高校主動探索大學生創業者法治素養現狀及培育路徑,以改革創新精神大刀闊斧地推進創業教育,有利於高校主動適應和引領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主動融入產業轉型升級和創新驅動發展。
3.利於推動應用型高校專業人才培養改革、全面深化高等教育改革。2015年5月,國務院辦公廳發布的《關於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指出「創新創業教育理念滯後,與專業教育結合不緊……實踐平台短缺,指導幫扶不到位,創新創業教育體系亟待健全。」[3]2015年11月,教育部、國家發改委、財政部聯合印發了《關於引導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指導意見》明確指出高校辦學思路應「轉到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上來,轉到產教融合校企合作上來,轉到培養應用型技術技能型人才上來,轉到增強學生就業創業能力上來。」[4]當前,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唯有積極將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改革和課程體系改革緊密銜接融合,將專業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有機結合,努力探索大學生創業者法治素養培育的科學路徑並付諸實踐,才能有效提升大學生就業創業能力、超前實現自身轉型發展的改革目標。
4.利於提高大學生創業績效、實現以創業促就業。面對當前日益嚴峻的就業形勢,針對如何解除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黨和政府開出的一劑良方是鼓勵和支持大學生創業、形成以創業帶動就業的良性互動局面。但是,長期以來,大學生創業的現實情況異常嚴酷,大學生創業意願高、踐行少、成功率低。在此背景下,系統研究大學生創業者法治素養培育問題,凝練大學生創業者法治素養的內涵與外延、明確培育大學生創業者法治素養的科學路徑、培育大學生創業者法治思維,從而避免出現因不懂法、不守法或過失違法犯罪最終導致創業失敗,對於有效提高大學生創業者的創業熱情和成功率具有重要意義。
三、大學生創業者法治素養培育的基本路徑
1.將創業法治素養培育納入本科人才培養方案、打造全新育人體系。第一,統籌全局、將創業法治素養培育納入各專業本科人才培養方案。從高校層面出發,對創業者法治素養的培育並非某個院系一家之事,大學生創業者法治素養培育應當有全局性的頂層設計。高校應將創業法治素養培育納入本科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之中、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將專業教育與創業法治教育有機結合。在具體設計人才培養方案時,應注重淡化專業界限,加強專業、學科之間的交叉與融合,強化實踐運用能力的培養。以此實現促進教師和學生協同創新創業,這也是人才培養與社會實踐緊密聯結的需要。此外,創業法治教育還應具有針對性,與創業相關的部分核心法律課程應考慮作為必修課程開設;對與創業相關的次要法律課程可考慮作為任選課程或公共選修課程開設;對有實際創業需求的學生,可考慮設置專題選修課或開設雙學位課程。在高校日常教育教學過程中,可考慮在現有的通識課程中,適當進行課程改革,有針對性地加強大學生創業法治意識的教育,比如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中適度通過課程改革加強對大學生創業法治意識的教育,在就業指導課程中強調大學生勞動法律知識教育等,從而保證教育的連續性、覆蓋學生從入校到畢業的整個時間段。
第二,深入開展課程改革、合力打造全新就業創業育人體系。對創業者法治素養的培育並非某一教學單位或某一職能部門單獨作戰就能完成的,應形成在學校統一協調下的教學單位與團委、學生處、教務處等職能部門協同配合、攜手推進的育人體系。首先從課程體系設計層面來看,大學生創業者法治素養的培育應關注創業法律基本理論知識的學習和法律基本實踐運用能力的培育。在課程內容的設計上,可依據企業創辦、經營、管理的時間軸線將創業者需要具備的基本法律知識劃分為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與市場主體相關的法律,如公司法、合夥企業法、獨資企業法、破產法等;二是與市場主體經營行為相關的法律,如民法、侵權責任法、合同法、產品質量法、擔保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知識產權法、物權法、財稅法、反不正當競爭法等法律知識;三是與市場主體管理行為相關的法律,如勞動法、勞動合同法、社會保障法等;四是與市場主體維權相關的法律,如民事訴訟法、刑事訴訟法、行政訴訟法、仲裁法、調解法等。其次在具體教育教學實施層面來看,應打造以提升學生就業創業能力為目標的課程設計方案,應徹底改變過去「填鴨式」「灌輸式」的教學模式,全面推行案例式教學、項目式教學、體驗式教學和討論式教學等新型教學方式,逐步擴大學生自主選擇課程的權利,形成學生主動參與課堂內外教育教學實踐活動的良好氛圍,實現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有效提高。
2.將創業法治素養納入創業競賽評價體系。目前,在國內外影響力較大的大學生創業競賽活動,有「挑戰杯」中國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國際大學生物聯網創新創業大賽、牛津國際青年創業大賽(YBD)、哈佛大學「中國大智慧」(HSEC)、AWS全球創業大賽等賽事。統觀以上賽事,國內競賽多由政府主導,重點關注的是育人目標,旨在營造創業氛圍、倡導創業文化,競賽性和展示性明顯多於創業實操性。而國外賽事則多由學會、企業、高校主辦,政府參與極少,重點關注項目的後續轉化和項目的經濟效益。如何兼顧創業競賽的教育性和實操性,提高創業競賽的專業性和模擬性,實現由教育導向至實戰導向的轉型是當前我國創業競賽及創業教育體系急需解決的問題。為避免創業者因缺失基本的法治素養而承擔不利法律後果或遭受他人非法侵害,應在改良創業競賽評價體系時,將基本的創業法治素養凝練成具體的考核內容,科學合理地納入創業競賽評價體系。比如,可通過構建創業法律實訓測試系統,來測試競賽參與者處理創業相關法律事務的能力,主要包括模擬企業創辦登記文件的填寫、模擬經營性法律文書的簽定、模擬法務事件的處理流程等等。
3.構建「國家、高校、行業協會」三位一體的創業法治培育機制。盡管大學生創業者在主觀上具備法治思維、法律意識對提高創業績效影響深遠,但若只有主觀意識而無具體實踐行動,法治就只能是空中樓閣、可望而不可及。為使大學生創業者法治實踐和諧健康運行,應積極構建「國家、高校、行業協會」三位一體的創業法治培育機制。在此機制的運行過程中,國家主要負責優化創業法治環境,在立法、執法和司法層面有針對性地為大學生創業者提供良好的法治實踐環境,包括可考慮有針對性地制定大學生就業創業相關法律法規、提供專項法律援助等;高校應承擔起大學生創業法治意識培養、創業法治常識教育普及和創業法治文化宣傳的責任;行業協會則應積極為大學生創業者提供相關行業法治實踐的培訓、咨詢和指導服務。
大學生提高法治素養的途徑篇二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推進法治中國建設。推進法治中國建設,必須深入開展法制宣傳教育,增強全社會學法尊法守法用法意識。大學生是推進法治中國建設的重要力量,其法律素養如何直接影響法治中國建設的成效。當前,高校法制課堂教學效果還不夠理想,需要採取多種舉措進行優化,以更有效地提升大學生法律素養。
加大資源投入。一些高校對法制課堂教學不夠重視,資源投入不足,直接影響了法制課堂教學質量和大學生法律素養的提升。改變這種狀況,一方面應加強法制課堂教師隊伍建設。目前,高校法制教育與思想道德教育在同一門課程中講授,任課教師的專業學科背景絕大部分是思想政治教育,難以完全勝任法制教學任務。應在加強對現有法制課堂教師法律專業培訓的同時,引進具有法律專業背景的教師,並吸納具有豐富法律實踐經驗的檢察官、法官等擔任兼職教師。另一方面應加大法制課堂教學經費投入。除了加大法制課堂日常教學所需經費投入,還應加大傳統「小課堂」之外系列校園法制教育活動經費投入,如學生法律知識競賽、法制校園文化建設、法制教育網站建設與維護等。
豐富教學內容。教學內容教條僵化、現實針對性差、缺少實踐環節,是高校法制課堂教學在內容方面存在的主要問題,也是優化法制課堂教學需要下大力氣解決的問題。在豐富教學內容上必須有與時俱進的精神,使高校法制課堂教學內容與法治中國建設的生動實踐相適應。首先,應樹立從法律知識傳授、法律意識塑造和法律能力培養三個方面設計每一堂課教學內容的理念。其次,應從現實生活中挑選典型案例作為教學素材嵌入法制課堂,豐富課堂教學內容。再次,應關注我國立法與司法動態,及時選擇一些合適的材料補充進課堂教學內容。
改進教學方法。根據相關調查分析,教學方法是影響高校法制課堂教學效果的第一大因素。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理論講授式教學方法,已不適應新時代法制課堂教學要求。高校法制課教師應堅持以學生為中心、以提升學生法律素養為導向的教學理念,根據學校和學生實際情況,以現代信息技術為基礎,綜合運用問題式、案例式、探究式、討論式等教學方法。比如,可以通過設置問題引發學生思考,通過生活中的現象(案例)激發學生學習法律條文和法律理論的積極性,通過討論、探究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判斷問題的能力,通過社會實踐提高學生應用法律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有效提升大學生法律素養。與此相適應,可以將法制課大班教學改成小班教學,並適當增加法制課的課時。
完善評價方式。「平時成績+期末考試」是當前高校法制課堂教學採用的主要評價方式。從實際運行效果看,這種教學評價方式對法制課堂教學質量的監測和提升作用十分有限,導致一些學生根據期末考試「過關」需要來學習法律,功利色彩濃重,體會不到學習法律的樂趣,偏離了提升大學生法律素養這一教學目標。應引入現代教學評價方式,充分發揮其對法制課堂教學活動引導、調節、反饋和改進的作用。具體來說,應以提升大學生法律素養為目標綜合設計各主要教學環節的評價方法,特別是加強對學生平時學習的考核,提高學生參加法律實踐的評價比重,以引導學生不僅重視掌握法律知識,而且重視增強法律意識和法律能力。
大學生提高法治素養的途徑篇三
法律修養也稱法律素養,是指一個人認識和運用法律知識的能力。近年來,大學生法律修養在整體上並沒有明顯的提高,許多大學生對法律認識不足,馬加爵案、劉海洋案、葯家鑫案、李剛案等頻發的大學生犯罪彰顯出當代部分大學生法律知識貧乏,法制觀念淡薄,漠視法律的尊嚴。據有關統計近幾年青少年犯罪佔到了社會刑事犯罪的70%到80%,其中大學生犯罪佔到其中的17%。另據有關統計資料表明,我國高等院校學生犯罪的人數占高校總人數的1.26%,在校大學生犯罪率呈上升趨勢。因此,新時期提高大學生的法律修養,培養大學生的法律思維方式更加具有現實意義。
1 大學生要養成法律思維方式
社會主義法律思維能否深入人心是依法治國的方略的順利實施的重要保證。我們的高校法制教育不僅肩負著給學生宣傳並普及法律知識的任務,還志在提高大學生的法律思維水平。培養大學生的法律思維水平的方法有很多,諸如學習法律知識、積極參與法律實踐等,大學生可以在實踐中養成法律思維習慣。
1.1 大學生要學習掌握法律知識
進入新世紀以來發生在大學校園和大學生身上的一些違法犯罪案件,呈現出逐年增加的態勢。據調查,南方某城市校園犯罪的大學生中,有31%的人員來自重點院校,其中甚至還有博士生、碩士生。這不禁給了我們重要的啟示,我們的大學教育不應僅注重學生的成績,還需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而法制教育對全面提高大學生的價值觀、道德修養、思維方式及精神狀態等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能有效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促進大學生法律思維方式的形成。因此,現今的大學生應當掌握相應的法律知識,理解社會主義法律原理、法律原則,只有這樣才能領會社會主義法治精神,培養社會主義法治理念。
1.2 大學生必須掌握一定的法律方法,積極投身於法律實踐
什麼是法律方法呢?簡單說法律方法就是人們站在法律的立場去思考解決現實具體問題的一種方法。大學生要培養法律思維方式,就必須了解和掌握基本的法律方法。法律思維方式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是通過實踐來形成的,可以說,法律方法離不開法律實踐,因此,大學生要積極投身於社會法律實踐,在實踐中養成法律思維的習慣,運用法律方法,在法律實踐活動中樹立法律信仰。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組織學生參加法律實踐:
(1)讓學生直觀地了解法律的運用過程。引導大學生關注社會熱點,從法的角度剖析熱點的成因以及嘗試思考如何用法律武器來解決熱點中的問題,讓學生感受法律在社會實踐中的巨大作用。
(2)學校在制定各種與學生利益密切相關的規章制度時,充分尊重學生的權利,積極聽取學生的意見和建議,加強學校制度建設的同時,增強學生的法律意識,引導學生參加法律實踐。
(3)積極組織學生深入社會,開展社會實踐,堅持校內與校外教育相結合,充分發揮校外活動場所和各類法制教育基地的作用。大學生的法制教育不能局限於校園,而應該開展社會實踐活動,走向社會去了解法律的社會影響力。
2 增強大學生的法律信仰
黨的十七大強調,政治體制的改革需要繼續深化民主法制建設,以適應擴大人民民主和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由於民主的法治思維方式不可能自然而然地產生於人們的頭腦當中,因此只有不斷進行教育,才能改變人們的固定思維模式。我國要實現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其最重要的前提條件,同時也是必要條件,就是在大學生中樹立起社會主義法律信仰。借用伯爾曼的名言「法律必須被信仰,否則它將形同虛設」,可以說,所有尊重法治的人們都應當樹立起對法律的信仰。法律信仰是人們對法律的理性推崇,也寄託著公民對法律的終極關切。大學生法律信仰,即大學生在現代社會環境下對法及法律現象反應過程中所形成的法律理想信念。當代大學生的法律意識已經有了很大程度的覺醒和提高。他們認同正義、民主、平等、自由等現代化法律觀念,但大多數仍停留在感性認知水平上,只有使大學生在情感上認同法律,對法律產生崇敬、依戀和尊重的情感,從而在潛移默化中形成並樹立起法律信仰。而正確樹立和培養大學生法律信仰的前提是形成法律的情感,以社會、國家、學校在改善法治環境、加強法制教育為途徑,逐步建立起整個國家的法律信仰的良好氛圍當代,當代大學生肩負著祖國偉大復興的重任,應當通過認真學習法律知識,深入理解法律在現代社會中的重要作用,深刻把握我國社會主義法律的精神,從而樹立起對我國社會主義法律的信仰。
3 變革高校法制教育的認識定位
當今各個高等院校對大學生的法制教育都缺乏系統性和長遠規劃,沒有將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中法律知識作為一門課程來對待,也沒有將其作為一種大學生個人素質的培養納入學校素質教育的整體規劃中。
大學生掌握法律知識是高校法制教育的前提。而當前高校教育的實踐忽視了法制教育,甚至將其同法律知識教學相互混淆,法律知識的教學又缺乏系統性、整體性、連貫性。現行高校的《法律基礎》課已經成了各部門法的大雜燴,內容龐雜,教材越編越厚,由於教學課時少,內容多,很多高校教師授課要麼蜻蜓點水,要麼疲於應付,師生之間又缺乏必要的交流,討論課、典型案例、社會現象分析等也因課時限制而不能很好地開展。這種情況直接導致了大學生法律知識不少,但只是停留在筆記里,劃在書本上,缺乏對大學生法律意識的真正培養。
看過「大學生提高法治素養的途徑」的人還看了:
1. 如何提高當代大學生法律基本素養
2. 提高大學生禮儀素養的途徑和方法有哪些
3. 當代大學生提高個人修養的途徑有哪些
4. 提高大學生思想道德修養的途徑有哪些
5. 論大學生法律意識的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