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與法治拐賣

道德與法治拐賣

發布時間: 2024-09-18 08:35:51

A. 12年前,在內蒙被拐賣多次的四川女子曹小琴,被救出後現狀如何

人為財死,鳥為食亡」馬克思就曾說過,當人們所面對的利益達到百分之一百,他們就敢於踐踏人間的一切法律。人類的慾望可是無底的深淵,一不小心就會把你吞噬掉。

東野吾圭的《白夜行》里說到:「世上不能直視的唯有太陽與人心。」太陽刺眼,人心叵測,雖說三字經中有著人之初,性本善的言論,但荀子也有說「人之處,性本惡」的論斷。

法治的存在,便是為了限制人性之惡,當法治不能起作用的時候,造成又是什麼?什麼叫法不責眾,某個村的一戶人家拐賣婦女,全村人都幫助看守,逮捕過全村人嗎?這就是「法不責眾」。

小結:

面對如此社會,法治的存在便顯得尤其重要了。「法不責眾」不是法的力度不夠,而是因為在利益面前,「眾」已經不是眾了,他們已經喪失了做人最基本的道德心,法對他們來說已經毫無意義了,他們的思想已經扭曲。

就像:「我拐賣了你,我侵犯了你。可我還讓你吃喝,讓你結婚生子。你憑什麼指責我。做人要以德報怨,你要感激、感恩我對你的好。」

在他們成為獸之前,他們難道沒有人性的一點善良嗎?人之初,性本善,教育的普及,法治的普及更多的是喚醒人們內心深處中的善於抑制人性中的惡,在今天,拐賣的事情依舊會發生,但我相信,這類似的事件已經越來越少了。

B. 《道德經》第六十五章賞析

【原文】

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①民,將以愚之②。民之難治,以其智多③。故以智治國,國之賊④;不以智治國,國之福。知此兩者⑤,亦稽式⑥。常知稽式,是謂玄德。玄德深矣,遠矣,與物反矣⑦,然後乃至大順⑧。

【注釋】

1.明民:明,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之知曉巧詐。明民,意為讓人民知曉巧詐。

2.將以愚之:愚,敦厚、朴實,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之沒有巧詐之心。不是愚弄、蒙昧。此句意為使老百姓無巧詐之心,敦厚朴實、善良忠厚。

3.智多:智,巧詐、奸詐,而非為智慧、知識。

4.賊:名詞用作動詞,傷害的意思。

5.兩者:指上文「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

6.稽式:法式、法則,一本作「楷式」。

7.與物反矣:反,通返。此句意為『德』和事物復歸於真朴。

8.大順:自然。

【譯文】

古代善於運用大道的人,不是教導人民知曉智巧偽詐,而是教導人民淳厚朴實。人們之所以難於統治,乃是因為他們使用太多的智巧心機,相互欺詐不以誠待人。所以用智巧心機治理國家,國家沒有常規的法治,就必然會危害國家,不用智巧心機治理國家,才是國家的幸福。了解這兩種治國方式的差別,就是一個法則,經常了解這個法則,就叫做「玄德」。玄德又深又遠,和具體的事物復歸到真朴(與具體的事物表面相反),然後才能極大地順乎於自然。

【賞析】

1.對「明民與愚民」的理解。人們常常把愚民政策的源頭歸給道家思想,其實這是一種誤解,也是對人性的不了解。道家思想研究的是道(自然規律和社會規律),社會規律又必然與人性聯系在一起,愚民並不是讓人民愚蠢,而是對人民要分級別的共享一些信息資源,不能夠無限制的把所有的信息都通報給全體人民。就像一個家庭,不能把成人世界的所有一切都提前教給孩子一樣,不在這個年齡階段應該知曉的事情就盡量避諱一些,提前知曉不是關愛孩子,而且有可能害了孩子。就像早戀現象一樣,青少年相互愛慕一下,純屬正常,但是如果過早的涉及到成人的生活,那就會對生理心理以及未來的幸福生活,家庭生活都有一定的影響。

2.對「民之難治,以其智多」的理解。這里的智不是智慧之智,而是智巧,心機等的意思。老子在57章就講到:「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人多利器,國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盜賊多有。」人們的心機智巧多了,就會相互算計,就少了一份淳樸的民風,就會勇於私鬥,怯於公利,對國家集體的管理就沒有好處。

3.對「玄德深矣,遠矣,與物反矣,然後乃至大順」理解。「玄德」一詞在《道德經》中出現了多次,每一次含義都不盡相同。這次「玄德」的含義有三點就是:「深矣,遠矣,與物反矣」,就是深刻有遠見,與表面現象相反的意思。比如國家法律的制定就非常深遠:有的人認為殺了人,拐賣兒童就應該判處死刑。殊不知,這兩種罪犯之中也有情節輕重的不同,如果不視其情節輕重而量刑,那麼,對受害者和罪犯都起不到保護作用,不是公平的,這個法律也就不能夠深遠地起到維護社會秩序的作用了。所以不同國家、不同朝代的不同的量刑理念就是體現了法律制定者的「深、遠、反」的高瞻遠矚的特點。

C. 論道德與法律的關系分析論文

道德與法律的關系,是法哲學的基本問題之一;自然法學派認為,道德與法律有本質的聯系。下面是我帶來的關於道德與法律的關系論文的內容,歡迎閱讀參考!

道德與法律的關系論文篇1

淺談道德與法律的關系

道德與法律有許多相似之處,但畢竟二者屬於不同的社會調整規范,有著各自的調整領域。對它們的調整范圍界限不清的話,會導致社會評價標准不一,終將造成社會秩序的混亂。法律與道德的區別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在產生方式上,法律是由國家制定或認可的行為規范體系,道德是在人類社會發展的過程中自發形成的共同認識;

第二,在調整對象上,道德通過影響人們的內心信念來調整外部行為,而法律則直接指向人的外部行為;

第三,在調整范圍上,道德調整的范圍幾乎覆蓋社會生活的每一個領域,相比較來說,法律調整的范圍就很有限了,法律調整的主要是對國家利益、公共利益和他人利益產生實在影響的行為和關系;

第四,在表現形式上,道德存在於觀念中,缺乏明確的標准,而法律是確定且邏輯嚴密的規范的集合;

第五,在調整手段上,道德主要依靠人們內在信念和社會輿論的譴責來發揮作用,而法律主要依靠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

道德與法律的沖突。大多數情況下,道德與法律在本質上是統一的,但在實踐中二者發生沖突的現象時有發生。道德與法律產生沖突的原因有哪些呢?

首先,法律與道德之間不是對等的關系。違法行為在受到法律制裁的同時,還要受到社會道德的譴責,而違背道德的行為卻不一定違反法律。究其原因,並不是所有的道德規范都具有法律效力,統治階級通過立法的形式把體現本階級利益的道德准則上升為法律,從而維護統治的社會價值觀念基礎。反之,若把所有的道德准則都變成法律,那麼道德就取代了法律的地位,這與制定法律的初衷是相悖的。

其次,一方面,法律對道德變化的適應具有滯後性。道德觀念隨著物質條件的發展而變化,這種變化需要在長時間的潛移默化中完成,而法律通常產生於道德之後,加之法律的穩定性的要求,法律不能及時快速地作出相應地調整。另一方面,法律在制定時往往具有前瞻性,可能超越當時的主流社會道德。當道德與法律的步調出現不一致,二者之間的沖突就隨之產生了。

再次,由於道德本身的范圍是模糊的,當法律對其所轄范圍內的概念闡述不清時,法律的強制力就容易與道德規則的約束力相沖撞,由此引發沖突。

對道德與法律沖突的選擇

當道德的指向與法律的規定發生分離時,擁有裁判權的法官到底該如何選擇,在社會上曾引發了無數爭論。筆者認為,在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的大背景下,法律的至高無上性不容置疑,道德以及其他規范應當服從法律;而在法律規則模糊不清以及無法涵蓋的領域,則是道德的用武之地。這是由道德本身缺乏客觀性和可實際操作性等限制因素所決定的,在缺少法律約束的條件下,擴大道德的適用范圍必然會引起評價標準的混亂。

結語

法律與道德的沖突是亘古存在的一個問題,但是,二者之間的矛盾並非是不可調和的。立足 傳統 文化 與現代法治,道德的法律化是解決法律與道德沖突的問題重要途徑。我們可以嘗試在現實中找到二者的契合點,將盡量多的合理化的道德納入法律的調節體系,立法時應盡量追求與道德的統一。

道德與法律的關系論文篇2

淺談道德與法律在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一、道德與法律的關系

道德,是隨著人類社會發展而產生的一種特殊的社會現象,是對生活在一定物質生活條件下的人通過善惡規范、准則、義務、良心等形式,來規范和約束其行為的一種准則。它是關於是非、榮辱、善惡、美醜等觀念、規范和原則的總和,本身不具有強制力,但具有較強的約束力,主要依靠社會輿論評價、風俗習慣和內心良知來保證實施並發揮效用。道德屬於精神范疇,是社會意識中上層建築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人類社會的產生而出現。

法律,是由一定政治經濟條件所決定的反映統治階級意志的,由國家制定並頒布實施的,具有普遍約束力用以調整人們社會行為的規范總和。較之道德,法律具有強制力,它的實施主要依靠外在的強制力迫使人們去遵守,如果違反法律的相關規定就必須承擔相應的責任,受到法律的制裁。法律不是從來就有的,其產生和發展受制於一定的條件,是隨著國家和階級的出現而產生的,在整個意識形態中居於核心地位,起著主導作用。

道德和法律都是上層建築的重要組成部分,兩者有著共同的經濟基礎,法律的運行以道德為基礎,道德的延續以法律為支撐。道德作為觀念上層建築,指導著作為政治上層建築的法律的產生和發展,同時作為政治上層建築的法律又為觀念上層建築的實施提供了保證,兩者相互聯系,相互促進,共同促進社會秩序的穩定和發展。

二、道德在中國現代化變遷中的具體表現

「修身」、「治國」、「平天下」,這是中國5000年優秀文化中孕育的治國安邦之道,這也是歷代賢明的君主尊崇的座右銘。然而,伴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人類生產方式、生活方式、 思維方式 發生了巨大變遷,中國社會素來穩定的倫理道德文化也隨之發生了不可避免的震盪,而且一發不可收拾。

道德是一定生產方式的產物,是對經濟基礎比較直接的反映,道德具有歷史繼承性,不同的時代道德也具有不同的觀念和評判標准。當前,中國已經實現了從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的轉變,道德倫理也隨之發生了深刻的變革,建立與現代化相應的新的道德觀念。道德由他律轉向自律,由苛求轉向寬容和諒解,由感性轉向了理性,伴隨著道德價值的轉向,道德不僅使社會個體層面實現了自我完善,同時也滿足了社會集體層面規范的作用。這極大的調動了個人的勞動積極性和創造性,促進社會財富的快速積累。「亂世重典,治世隆禮」,在道德的規范和約束之下,整個社會的法治也在不斷的完善,社會主義民主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保證。

任何一個事物都是矛盾體,當我們在滿懷喜悅地展示改革以來道德領域所取得的進步和成績時,又不能不理性的正視道德生活中存在的種種弊病。當前中國社會處在大的變革和轉型時期,伴隨著利益主體的多元化,人們的道德價值也呈現出多極化的特點。被人們奉為民族血脈的道德文化,在社會演變的過程中開始失重,人們似乎迫不及待的擺脫道德的種種束縛而去追求一種所謂自由、民主的生活方式,一種非理性價值觀念逐漸替代傳統的理性價值,致使道德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評價標准和威懾力;當個人的價值和作用在傳統的義利觀中得到肯定和尊重的同時,人們在追求價值的過程中似乎又轉向了另外一個極端,拜金主義又席捲而來,有很多人在利益的驅使之下,無視道德的約束,不擇手段的謀取自身的利益。

權錢交易、兜售假冒偽劣產品、販賣毒品、拐賣婦女 兒童 等現象屢見不鮮,金錢是社會地位的象徵,在這種錯誤思想的影響之下,黨的一些幹部被腐蝕,脫離了人民群眾,不法商人見利忘義,置他人生命安全於不顧,這些現象不僅破壞了社會主義民主法治,甚至危及到社會的和諧與穩定。

不僅如此,改革開放以來,受西方思潮的影響,以及部分敵對勢力的干涉,中國傳統的美德也岌岌可危,「尊老愛幼」,「勤儉節約」、「尊師重道」等傳統的價值觀念被逐步的弱化,例如當前社會老人過馬路不敢攙扶、公交車上沒人願意給年邁的老人讓座,一部分教師缺少師德向學生索要錢物,這些現象都顯現了當前道德的缺失和冷漠。中國傳統的美德是中國5000年燦爛文化得以延續的主要動力和源泉,道德的缺失和淪喪,必然會給中華民族帶來沉重的傷痛,這必須要引起社會的高度重視。

三、如何發揮道德在法治建設中的作用

道德和法律作為社會意識形態的重要組成部分,古往今來我國一直強調以德治國和依法治國相結合,在德治和法治共同作用下,推動社會的進步和發展,社會秩序的穩定。當前我國道德信仰出現了一系列的問題,這是有著深層次的原因:在市場經濟的作用下,市場過多的注重物質財富的積累,在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不高的情況下,使人們在追求利益的過程中變得拜金和冷漠;在社會領域,權力監督力度不夠、社會和市場缺乏監督,社會缺乏公平正義、缺少民主法治、人民的訴求不能得到響應,權益得不到維護,這也直接造成當前道德滑坡的重要原因;在文化領域,利益的多元化,也直接造成了人們思想的多元化,一些消極的文化滲透到了社會生活之中,而主流文化卻處在弱化的狀態,這也是當前道德危機的重要原因。

十八屆四中全會,黨中央專題討論依法治國問題,這在黨史上尚屬首次。道德和法律是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兩條紅線,社會的公平、正義、民主、法治、誠信、友愛需要法律和道德一起發揮作用。道德和法律都蘊涵著深厚的民族文化內容,道德指引著法律的制定和實施,同時也是依法治國的重要基礎和保障。當前在我國法治建設的過程中存在著一系列的問題,公民法律素質較低、民主法律意識淡薄,有些人甚至在正當權益受到侵害時都渾然不知,更不知道採用何種方式來維護自身的權益,通常採用聚眾鬧事、自焚等極端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訴願;目前我國的法律體系已經建成,但是卻不夠完善,缺乏體系,這直接造成了法治實施的不徹底,因而導致法律在應用的過程中具有明顯的行政色彩,難以實現真正的有法可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

法律是道德建設強有力的支撐,法律將道德中的價值運用到法律實施過程當中,不僅能夠維護道德風尚也能培養道德意識,法律和道德兩者之間是高度統一的關系,法律實施的不完善也會直接影響道德發揮作用,道德的缺失會影響法治的建設,因此要想早日建成社會主義法治社會,我們必須堅持法律與道德「兩手抓」、「兩手都要硬。」

首先,要加快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設,推動生產力的發展,為道德建設提供良好的物質基礎和生存空間;

其次,要加強社會管理,促進社會的公平、正義,為道德的發展創造條件;第

三,加強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加強和完善社會主義道德 教育 ,將傳統文化與先進文化結合起來,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的指導,在全社會樹立一種新風尚。

最後,加強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立法工作堅持「以人為本」,全面深入的考慮道德的因素,貼近人民實際生活,把相關的社會問題上升到法律的高度以保障人民的合法權益;強化法律的實施,法律是國家統治階級意志的體現,為了維護統治的穩定而制定的制度保障,如果不能有效的實施,最終會失去存在的意義,影響社會的和諧發展,為此國家必須強化法律實施、完善法律監督,營造良好的法律環境,形成全社會守法、維法的氛圍,最後形成全社會講道德、受法律的文明風尚,促進社會的進步和發展。

>>>下一頁更多精彩的「道

D. 以在當代社會中,道德和法律哪個重要為題的1000字作文

當北京遇上西雅圖,發生了一串愛情故事,當法律遇上道德,會怎樣? 以我們這年級談法律來著有點像在書上看一個學術名次似的,如果問法律是什麼?那就相當於直接唄政治概念一樣,簡單地說,法律就是一些比較嚴格的規定。國有國法,家有家規,學校有紀律。法律和紀律,都是一些規定,只不過法律是由國家制定的帶有強制性的規定而已說嚴密規范一點,法律就是治國安邦、維護秩序、抑惡揚善、促進社會發展的工具。這工具常常表現為一部部法律,它們各司其職,比如專管國家大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打擊犯罪的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促進我們健康成長的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末成年人保護法》等等。雖然說起來一條一條的,頭頭是道,但實際上卻並不重視,只有當事實擺在眼前時才會有心靈上的觸動 其實就像書上說得那樣,法律與道德時相輔相成的,法律也是弘揚道德的一種形勢改革開放以來,由我國最高權力機關頒布的法律有三百多部。假如我們國家現在沒有法律,同學們想想社會會怎麼樣?可以說,沒有法律,社會將一片混知己人們將面監災難如果沒有法律,殺人、搶劫、盜竊事件就會越來越多,人們的生命財產就受到嚴重威脅;如果沒有法律,拐賣兒童的犯罪分子會日益猖獗,小朋友的人身安全就不能得到保障;如果沒有法律,假冒偽劣產品就會充斥大街我們就很難買到貨真價實的東西了…… 但是道德也同樣重要,例如"小悅悅"事件,因為道德意識薄弱,才會有那麼多"看客"不聞不問,令人心寒。也因道德意識不好,終究引發了法律後果。 法律是我們的保護神。當今,世界上的發達國家幾乎都是法治國家。幾千年的歷史證明,用法律治理國有是所有治國方法中最好的方法。改革開放二十年來,我國發展很快,但是我們國家的法制還不健全。因此,黨的十五大確立了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奮斗目標。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必須要有一大批法律人才。然而,我們中國目前缺乏法律人才,將來更缺。我國現有專職律師10萬左右,僅佔全國人數的萬分之零點三。再過十多年,我國人口將達到15億,以萬分之四的比例計算,僅律師一項專門人才就需補充45萬多人。到那時,正是我們成才之際,正是我們為國家貢獻青春才智的大好時機。 將來,如果我們當了律師,就可以依法為受害人打抱不平;如果我們當了檢察官,就可以挑起與兒子罪分子作斗爭的重擔;如果我們當了法官,就可以肩負起為社會伸張正義的神聖職責。到那時候,不管是法官、檢察官,還是律師,都是社會上很受人尊敬的法律人才,因為他們不僅待遇高、地位高,更重要的是有共同的作為,這就是維護法律的權威。到那時候,如果我們當了科學家、作家、畫家或者其他的專家,也得知法、懂法、用法,也得維護法律的權威。這是因為,我們利用法律武器維護自身合法權益取得的勝利,也是法律的勝利。 法律和道德維護著我們健康成長,因此同學們,我們必須增強法律意識才能在將來立足於這競爭激烈的社會中!

熱點內容
貴州省司法改革 發布:2024-12-24 10:37:27 瀏覽:841
推動全社會自覺尊法護法學法 發布:2024-12-23 15:00:14 瀏覽:943
有關道德的名言名句 發布:2024-12-23 14:57:37 瀏覽:867
初級會計經濟法基礎記憶方法 發布:2024-12-23 14:51:02 瀏覽:697
香港大學mcl法律碩士 發布:2024-12-23 14:13:35 瀏覽:190
司法考試需要准備多長時間 發布:2024-12-23 14:05:39 瀏覽:791
離職押工資符合勞動法嗎 發布:2024-12-23 13:42:30 瀏覽:842
博弈論對法學 發布:2024-12-23 13:19:50 瀏覽:933
簡說民法典 發布:2024-12-23 13:10:02 瀏覽:29
勞動法員工請假的時間規定 發布:2024-12-23 12:59:56 瀏覽: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