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辯論賽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

辯論賽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

發布時間: 2021-01-07 21:48:10

A. 德治與法治辯論賽

所謂「法制」與「德治」,我們可以簡單理解為「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本文的目的,就是試圖從「法制」與「德治」或者說「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的本質,去看在社會主義條件下二者的關系。

要看清二者的本質,我們得首先弄清法律和道德的本質。

所謂法律,按照馬克思主義理論的觀點,法律是統治階級意志的體現,即把統治階級的意志上升為國家意志,依照法定程序制定並頒布,並由國家強制力(軍隊、法庭院等國家暴力機關)保證實施的規范總稱(網路解釋為法律是全體國民意志的體現)。是國家統治工具。

所謂道德,按照詞典的解釋,道德「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准則與規范。道德往往代表著社會的正面價值取向,起判斷行為正當與否的作用。 道德是指以善惡為標准,通過社會輿論、內心信念和傳統習慣來評價人的行為,調整人與人之間以及個人與社會之間相互關系的行動規范的總和。道德由一定社會的經濟基礎所決定,並為一定的社會經濟基礎服務。不同的時代,不同的階級具有不同的道德觀念。」如此,我們暫且拋開道德的階級性不談,可以簡單理解為道德的基礎是占人口絕大多數的勞動大眾的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准則與規范,也可以說道德體現的是人民大眾的意志,是廣大人民的意志體現。

據此,我們可以進一步理解,所謂「法治」即「依法治國」,就是用統治階級的意志治理國家。所謂「德治」即「以德治國」,就是用占人口絕大多數的勞動大眾的意志治理國家。在社會主義條件下,法律作為「國家統治工具。」實際上就是人民民主專政的工具!

我們接下來再看看在社會主義條件下二者的關系。

首先,我們任務以中國為例,按照《憲法》中「工人階級是國家的統治階級」,那麼中國的法律是以共產黨為代表的廣大工人階級的意志體現。《憲法》又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也就是說人民民主專政是社會主義國家的統治手段。主體是指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勞動人民;對象是指那些違反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勞動人民意志(道德+法律)的人或事。不僅僅是指違反工人階級的意志。如此一來,在社會主義國家,法律作為統治階級即工人階級的意志體現,無法滿足人民民主專政的需要,而道德作為一種社會意識形態!又是占包括工人階級在內的廣大勞動大眾意志!所以說 「德治」,無疑成為社會主義條件下真正實現人民民主專政的必須!

綜合以上,我們似乎可以得到這樣一個結論:「依法治國」和建設所謂「法治國家」是資本主義社會的專利(如果對此感興趣的話我們以後可以專題探討);「以德治國」是社會主義國家建設的應有之義!是社會主義國家真正的主要特色之一!「以德治國」無論從概念或內涵上都已經包括了「依法治國」的意思!在社會主義條件下單純建設所謂「法治國家」或「法治社會」如果不是別有用心,也無異於痴人說夢!

B. 以德治國和依法治國哪個重要,今晚辯論會,求破

必須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國家和社會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回德共同發揮作用答。必須堅持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中華傳統美德,培育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既重視發揮法律的規范作用,又重視發揮道德的教化作用,以法治體現道德理念、強化法律對道德建設的促進作用,以道德滋養法治精神、強化道德對法治文化的支撐作用,實現法律和道德相輔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

C. 辯論:以德治國比以法治國重要

為什麼說以德治國比以法治國更重要。
多少年來我們一直在提以法治國,建立社會主義法制國家,是因為我們覺得發達國家都在實行法治,而發達國家之所以發達,就是因為人家法律制度比較完善,這是一個很大的誤區。我的意思並不是說法律不重要,不應該實行以法治國,而是不能為了建立法制國家就把以德治國放在一邊。一個國家能否發達,不在於法律制定了多少,而取決於這個國家公民的道德水平。因為一個淺顯道理是「法靠官來行」,如果我們的法官業務能力不錯,但道德水平不高,換句話說私心嚴重,那法律實行的結果可想而知,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便只能是一句空話,這也就解釋了為什麼在法律越來越健全的今天,冤假錯案反而越多了。回顧我國五千年的歷史,最繁榮的要屬唐朝了,而唐朝時期也正是儒家思想(儒教)的鼎盛時期。而儒教影響了周邊的許多國家,中華民族的文化底蘊也就在於此。而現在我們卻有被西方發達國家日趨同化的危險,一些傳統的道德觀念(價值觀念)受到了挑戰。我們在儒教的繼承上遠不如我們鄰居日本和韓國,而兩個國家只所以有今天,是與國家推崇儒教分不開的。我們不能在學習別人長處的時候,而拋棄了自己的優良傳統,馬列主義不能使中國復興,盲目學習西方會迷失自己,只有把儒家思想發揚光大,實行以儒教為核心的德治,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才能實現。

D. 准備辯論賽,辯題為:當今中國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哪個重要我們的觀點是依法治國重要,請大家幫忙找找材料啊!

推薦來看朱蘇力的文章,劉星《中國源法律初步》,辯論的時候不在乎你准備了多少,關鍵是把你准備的東西用了多少,其實現在大學的辯論賽看的不是你懂多少,而是你能表現多少。

你是大一的吧,大一就愛搞這些無聊小玩意,我上大一的時候也是這個題目,看來不是中國法治沒有進步,就是學校教育沒有進步,要不然就是選題目的老師沒進步,兄弟(或者是姐妹),學習的重點是懂多少,不是表現了多少,辯論賽就是一場游戲

E. 辯論會 怎樣用以德治國反對依法治國

不要拘泥於抄法與德襲的對立性
繞開這個主要矛盾
從好的「法」應該建立在德的基礎之上這方面入手
也就是說,依法治國做的再好,這個法如果得不到廣大群眾心目中的「德」的認同,也是不長久的
最終這個「法」是會被修改成符合「德」的標準的。
事實上也是這樣的,現在很多法律的不完善以及空白,不僅是技術上的問題,更多的是很多法律法規隨著社會進步以及人的意識的更新,「德」所涵蓋的范圍變化,法律已經不能夠很好的體現「德」的意志。所以就產生了「完善法律法規」的說法了。

F. 准備辯論賽,辯題為:當今中國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哪個重要我們的觀點是依德治國重要,請大家幫忙找找材料啊!

這個,從中國歷史上一些成功的案例可以引用的,這是正面的,反面從現代社會中一些道德缺失導致違法亂紀的例子證明一下.個人意見,希望有點點幫助.祝成功.

G. <<辯論邀請>>以德治國與依法治國誰更重要

法的概念: (1)法是民眾的行為規則
(2)法是由國家制定和公布的成文命令
(3)法是確定等級名分的制度
(4)法是關於賞罰的規定
法的性質:(1)法具有強制性和制裁力
(2)法具有客觀性和公平性
(3)法具有等級性
(4)法還具有合情性和適時性
法的作用:(1)"禁惡止亂","民治國安"
(2)"定賞分財""定分止爭"
(3)"以法勝民,一民使下"
(4)"君尊主重""獨制四海"
"法治"是法家提出的口號,並成為法家法律思想的核心。他們主張將新興地
主階級的利益和要求制定為"法",以"法"作為治國和統一天下的主要方法,即所
謂"以法治國"、"垂法而治"或"緣法而治",簡稱為"法治"。

法家"法治"思想的主要內容包括:
"法治"的內容和實質:
(1)"法治"是針對"禮治"所維護的宗法制而提出的。
二者在維護等級制方面是一致。但是,二者在對待宗法制的態度上不同,"禮
"是代表貴族利益的制度,"法治"是代表新興地主階級的利益。禮治主張分封世
襲制,法治主張中央集權制。因此,法治的提出,旨在用地主的新 "法"代替
貴族的舊"禮",是兩種制度的對立。

(2)"法治"是針對"禮治"的重視"德治"、教化而提出的。儒家主張"以德服
人",法家主張"以力服人","法治"是最可行有效的方法。二者的分歧表現了
"務德"於"務法"兩種統治方法上的對立。

(3)"法治"又是針對"禮治"強調"人治"而提出的。儒家把治理國家的希望放在
"聖賢"及個人道德才能上,法家則認為治國的關鍵是"法"有了好的法令,一般
能力德"中主"或才能低下的"庸主"也能整理好國家。二者的分歧在於對發揮"君
主"的作用的看法,表現為重視"君智"還是"君法"的對立。

法家"法治"的理論根據:法家以人性論和進化觀作為"法治"的理論基礎。

(1)"好利惡害"的人性論。法家認為,人人都具有"好利惡害"或者"就利而避
害"的本性,人的這種本性是不可改變的。"利"可以使弱者變強,怯者變勇。
因此,不能以道德論人,必須用利害察人。在"好利惡害"的人性面前,仁義道
德是無濟於事的,只有法令賞罰才能奏效。

(2)發展進化的歷史觀。法家通過對歷史演進的敘述和古今社會的對比,論
證"法治"的現實可能性。他們認為歷史是在不斷變化,社會是逐漸向前發展
的。商鞅把人類社會分成四個階段:上世、中世、下世和今世。時代不同,
統治方法也必須改變。不能沿用以前 "親親"、"仁義"等舊方法。其結論是:
"不法古,不修今",必須"當時而立法"。

法家推行"法治"的方法:法家從立法、執法、運用上法,處理法與權勢,
法與策略手段的關系方面提出了一整套推行"法治"的方法。

(1)立法原則:循天道;因民情;隨時變;量可能;務明易。

(2)執法主張:明法;任法;壹法法。

(3)運用賞罰:"信賞必罰";"厚賞重罰";"賞功罰罪"、"賞勇罰怯"、"賞
富刑貧";"賞譽同軌,非誅俱行";少賞多罰和輕罪重刑。

(4)法、術、勢相結合:"法"指法令,"勢"指權勢、權力,"術"指統治策略
和手段。法家對於如何處理這三種政治現象之間的關系提出了自己的見解。前
期法家重,商鞅重"法",慎到重"勢",申不害中"術"。後來韓非總結前期法家
德得失,強調必須"以法為本",使法、勢、術緊密結合,才能實現"法治"。首
先,以法為本;其次,法與勢相結合;最後,法與術也要結合。
★商鞅的"不法古,不修今"的變法理論
商鞅在秦國變法時,遭到舊貴族的強烈反對,為了說明變法的必要和正確,
商鞅提出了自己的變法理論。
首先,商鞅駁斥了"法古無過,循禮無邪",即認為古代的制度沒有過錯,
遵循舊禮不會走入歧途的傳統觀念,指出法令制度都是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
為此,商鞅提出了"不法古,不修今"的口號,主張"禮法以時而定,制令各順
其宜"。
其次,商鞅指出只有變法更禮,才能強國立民。他認為禮法都是為了強國
而定,因此,只要能夠強國,就不必沿用舊的法度。商鞅變法的鋒芒主要指向
了對舊禮的改革。
再次,商鞅指出必須根據時代要求,社會現實和民情風俗來更禮變法。他
指出當時的社會形式是"強國事兼並,弱國務力守",時代的要求不同,不能恪
守舊規。
總之,商鞅用來說明變法的必然性的理論依據是歷史進化的觀點。在他看
來,時代不僅是變化的,而且在不斷的向前發展,統治方法和法令制度既不能
復古,也不能保守,以此作為變法革新和以法治國的有利依據。

H. 辯論依法治國與以法治國 以德治國 人治的區別

依法治國是按照法律規定來治理國家,以法治國是以法律為依據治理國家,以德治國以教育手段提高品德,達到治理國家的目的,人治是用權力治理國家。

I. 關於辯論賽"當今社會以德治國更重要還是以法治國更重要"的開場白

在第一環節的開篇陳詞中,正方07級新生從假設情景入手,通過對具體事例的剖析內,指出享受容成果容易, 取得成果難,在共同創造成果的過程中,選擇同甘比選擇共苦更容易取得成績,同甘易於共苦。反方06級 老生則從概念解釋入手,運用主次矛盾的唯物...

熱點內容
閩侯上街人民法院電話 發布:2025-04-30 13:04:21 瀏覽:413
國家法律規定什麼是安全生產的責任主體 發布:2025-04-30 13:01:37 瀏覽:471
政府法律顧問制度實施意見 發布:2025-04-30 12:47:16 瀏覽:665
道德經講離別 發布:2025-04-30 12:38:48 瀏覽:365
律師王宏周 發布:2025-04-30 12:36:50 瀏覽:891
廣西拆遷律師 發布:2025-04-30 12:35:08 瀏覽:326
安澤司法 發布:2025-04-30 12:23:11 瀏覽:413
民法總則187 發布:2025-04-30 11:47:33 瀏覽:342
婚姻法24條規定 發布:2025-04-30 11:28:02 瀏覽:69
法律與道德的例子 發布:2025-04-30 11:21:01 瀏覽: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