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自由民主法治的關系

自由民主法治的關系

發布時間: 2024-09-27 05:41:02

『壹』 民主與法治的正確關系是

一、民主政治與法治是相互聯系、不可分割,相輔相成的

從理論上講,民主政治作為一國政治制度的一個重要體現,是一國進行現代化建設的一個重要方面。法治作為民主政治的一個重要因素,是民主政治邏輯內容的重要體現。民主離不開法治,法治將為民主服務作為其最終目的,法治根本的作用還是保障公民的權利。所以,法治與民主不可分離,離開民主,法治就成了無本之源;沒有法治,民主便得不到切實保障。從實踐角度講,民主與法治是現代一國民主政治發展的兩個重要方面,缺一不可。法治作為政治民主的重要基石,沒有法治也就沒有了政治民主。民主與法治為一體兩面之制度。社會要發展,必須推進民主與法治兩方面發展,缺少了任何一個方面,都會造成民主政治發展的不完善,造成社會的傾斜發展。民主為法治的保障,法治為民主的基石。二者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是相互依存來發展的,任何一方發展脫節,都將會影響社會發展總進程。只有二者相輔相成,充分發揮有利影響,減少弊端,才能使二者相互促進,是一國政治發展取得更大進步,為經濟發展、文化發展、生態發展及和諧社會的構建提供有力的政治保障。必須將民主和法治有機結合起來,充分發揮既有的制度空間,使民主運轉起來。民主與法治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它們互為條件,不可偏廢。沒有憲法和法律的保障,人們的民主權利就會受到侵害,而沒有民主政治的支撐,憲法和法律則有可能成為專制和獨裁的工具。

二、民主政治是實行法治的基礎

實踐表明,沒有民主政治制度,就很難有可靠的法治。民主政治作為法治實行的基礎條件主要表現為:

(一)民主政治決定了法治的價值導向作用從價值導向的作用講,法治的首要前提是作為治理依據的法律是否合理,是否具有正當性。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法律在實踐中的實施和應用。亞里士多德在法治上曾提出:已成立的法律獲得普遍的服從,而大家所服從的法律又應該本身是制定得良好的法律。這里所指的良好的法律即是從法治的價值導向作用角度講的,只有本身是合理合法的法律,才能在實施過程中有良好的價值導向作用。法治是依據法律進行治理的活動,相比於「法制」有很大的價值導向作用,如果沒有價值引導作用,即使是依據法律嚴格辦事,也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法治。如果一個政府僅為了謀取自身利益,不顧人民利益,他可以制定一些是自身行為合法化的法律制度,在依據這些法律制度的基礎上,為所欲為,但僅從法律角度來講其行為是合法的,但這必然不是法治的體現。因為法治不是簡單的按照法律制度來辦事,而是要求所遵循的法律在價值取向上是正確的,是正當的。

(二)民主政治影響著法治實施的有效性法治是依靠法律治理國家的一系列活動。法治不是簡單地依法辦事,但是依法辦事是法治的一個必然體現。可以說依法辦事是法治的必要不充分條件。在不同時代,宣揚法治精神的人們都在不斷強調依法辦事。古代以洛克、盧梭等為主要的代表人物在依法辦事方面都有自己的見解。盧梭①指出:「所以我願意不但國內的任何人都不能自以為居於法律之上,而且國外的任何人也不能迫使這一國家承認他的權威。因為,不管一個國家的政體如何,如果在它管轄范圍內有一個人可以不遵守法律,所有其他的人就必然會受這個人的支配。」古語雲:「王子犯法與民同罪」。鄧小平也曾②指出:「必須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這種制度和法律不因領導人的改變而改變,不因領導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變而改變。」通過以上論述不難看出,法律是否具有合法性和合理性取決於它是否能體現廣大人民的利益和意志,而法律實施的有效性則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法律的合法性和合理性。只有符合廣大人民根本利益和根本意志的法律,人們才會將其內化為自身的行為習慣去尊重、支持、遵守和維護,這樣才能依法辦事,才能做到法治。作為法治重要體現的依法辦事,不僅是要求廣大人民群眾去遵守,而是對全體社會公民,包括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在內。我們所講的民主政治不等同於過去的專制政治。在專制政治的實施中,權力是屬於統治階級的,人民群眾沒有行使權力、並對權力進行監督制約的權利,只能遵守、服從。而在民主政治的實行中,公民在必須履行義務的同時,還享有法律規定的合法的政治權利,可以對政治權力進行監督制約,促使政府單位及其工作人員成為依法辦事的執行者,保證政治權力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運行。政治權力的產生、發展及變化都與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及政治權利息息相關。孟德斯鳩③精闢地論述道:「當立法權和行政權集中在同一個人或同一個機關之手,自由便不復存在了,因為人們將要害怕這個國王或議會制定暴虐的法律,並暴虐地執行這些法律。如果司法權不同立法權和行政權分立,自由也就不存在了。如果司法權同立法權合而為一,則將對公民的生命和自由施行專斷的權力,因為法官就是立法者。如果司法權同行政權合而為一,法官便將握有壓迫者的力量。如果同一個人或是由重要人物、貴族或平民組成的同一個機關行使這三種權力,即制定法律權、執行公共決議權和裁判私人犯罪或爭訟權,則一切便都完了。」通過上述言論可以得知,西方國家實行的三權分立可以有效地將立法機關、司法機關和行政機關相互牽制,到達政治權力的平衡,可以有效防止某一機關或某一團體謀取政治權力,破壞法治。同樣,在社會主義國家,要想實現真正的法治,必須在充分發揚民主的基礎上,使人民的根本利益和意志通過法律的形式得以體現,而且要保證人民擁有民主監督和制約的政治權利,促使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真正做到依法辦事。

三、實行法治是民主政治的保障

民主政治是一國的重要制度,主要表現為人民的主權得到保障。法治則是在良法的前提下,全體社會公民(尤其是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要做到依法辦事。顯然,民主政治是內容,而在民主政治的基礎上的法治則是主要的形式,是人民主權得以實現的保障。如果一國民主政治高度發達,而沒有法律的相關約束,那不過是國家在「自由」的名義下隨心所欲罷了,人民的根本利益和最大意志並沒有得到切實保障。我們所追求的自由不是絕對的,不是放任不管,而是相對的,是在有限范圍內的最大自由。如果人人打著「自由民主」的旗號隨意行事,置國家、集體及他人的合法利益於不顧,必然會助長自私自利的社會風氣,國家所追求的「民主」也將發生偏差,可能會導致暴民政治。同時,法治是促進一國民主政治建設的重要途徑。如果一國在追求民主過程中,在對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的監督方面沒有相應的法律規范、方式和程序,公民在政治權利方面沒有相關的法律保障,那將會出現人治大於法治的情況。相反,如果各方面有相對完善的法律規章制度,利用法律的嚴肅性和權威性,做到有法可依、執法必依、違法必究,將會更好的發展一國的民主政治建設。總之,民主政治是一國實行法治的前提和基礎,而法治則是一國民主政治建設的重要保障。二者是和諧存在,相互適應,相互促進的有機統一體。

『貳』 對法治的認識

中國社會發展的戰略目標之一是由人治逐步過渡到法治,在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各個領域實現依法治國。下面由我為大家整理的對法治的認識,希望大家喜歡。
法治的認識篇一
一、法治的本質

‘法治’ 一詞很多時候被人們簡單的認為就是指依法治國,其實法治的精神所在遠非於此,法治是一種規則之治,但其內在包含的卻是自由與民主的精神。

二、法治與政治的關系

我國的學者給政治下的定義是指通過一切手段對國家的綜合治理。我國的學者對法治下的定義就是指依法治國。如果這樣來解釋這兩個概念,我們不難看出政治是包含法治的,是高於、大於法治的,依法之治是眾多國家治理手段中的一種。而政治包含了人治、法治等。在很多國家我們不難看出政治的確是大於法治的。法治的精神就是一種規則之治,法即規則,但是法治絕不應該在政治之中,更不應該在政治之下。應該法治在政治之上,先有法,後有政。我們所說的憲政,就是先有法,後有政的體現。憲也可以解釋為最高的法。把政治放在法之下的國家才是真正的法治國家,把法治放在政治之中的國家,其實本質還是一中人治的體現。

三、法治與人治的關系

法治是一種規則之治,而人治的國家同樣有規則,同樣有法律,人治的國家同樣可以用法律來治理國家。其實法治與人治的本質區別不在於是否有法律,而在於法律由誰來制定,由誰來實施,由誰來維護,最終為誰而服務。法治國家的法律應該由每個公民或者公民推選的代理人來制定、實施、維護,最終應該為每個公民服務。這里的每個公民不分種族、信仰、性別、哪怕是罪犯都應該受到公平的對待。法治國家的法律應該是保護每個公民的合法權益,不受任何不法的侵害,哪怕是最強大的國家權力也不行。

四、法治與自由的關系

法律是用來保護自由的,同樣也是來限制自由的。絕對的自由是不存在的,如果我們允許絕對的自由,每個人想干什麼都被允許,那將是多麼可怕。試想一下一個人人都可以殺人的社會將是多麼可怕。法治的精神應該是賦予每個公民有限的自由,而這些被賦予的有限的自由,應該給予充分的保障。

五、法治與民主的關系

法律應該是公民共同制定的,或者是被公民賦予權力的代理人共同制定的,因為法律包含了每個公民的權利和義務,需要每個公民用義務來換取在這個國家所亨有的權利。
法治的認識篇二
所謂“立法”,首先應當確定無疑的是立法是體現國人多數人的意志,而不是“被代表”,提議廢除貪官死刑是代表了那些國人的意志?

所謂“執法”,應當公平,公正。在這方面,我和一些網友有同樣的疑惑:炒火車票的黃牛黨可以大張旗鼓的處理,而炒房子的投機客卻安然無恙。這是為什麼?二者的危害到底誰大,這是不言自明的。由於提款機的故障而從提款機上多取錢十幾萬就被重判無期(後來在輿論的壓力下改判),而貪污十幾萬就判幾年,這又是為什麼?這是執法的公平公正嗎?

所謂“守法”,應當形成獎懲嚴明社會風氣。違法,要付出違法的慘痛代價,守法,要得到社會的褒獎,只有這樣,才能逐步形成一個良好的法制氛圍。

是不是一個法治社會,社會的表現最有說服力。一個良好的法治社會,應當是一個和諧美滿,安居樂業的社會,應當是一個“夜不閉戶,路不拾遺”社會,應當是一個“六億神州盡舜堯”的社會。反之,一個貪官遍地,黃賭毒泛濫,黑社會猖獗,兇殺不斷,民憤鼎沸……的社會是一個法治社會嗎?

自從秦朝統一中原,形成全國的統一法律條文,時至今日,眼下是立法條文最多的時代,但是,這么多的法律條文使得誰人成為最大的受益者呢?答案是明顯的:執法者和律師。君不見重慶打黑,李庄們興高采烈,大喊“夠黑,人傻,錢多”。

在思索何為法治社會時,有兩件事是我感觸甚大,一是中國歷史第一次陳勝吳廣農民起義,秦朝的法律可謂暴政,不可取。但是,記得歷史課上得到的信息是,陳勝吳廣由於天氣原因不可能按期到達,按照秦朝法律,他們面對只有死。我曾假設過,放到今天,有律師為之說辭,再給法官點錢,不就沒有了這次起義了嗎?另一個就是電視劇“天下糧倉”中,“筷子浮起,人頭落地”。沈石的母親都餓死,但是他還是沒有逃脫被殺的命運,這樣的做法,有些不近人情,但是,說明了執法的嚴苛。
法治的認識篇三
一、社會主義依法治國方略的確立。

依法治國,作為一種先進的治國方略與法律文化,是社會進步、社會文明的重要標志。依法治國不是從來就有的,而是一種與市場經濟、民主政治、相當發達的社會文化共存亡同興衰的社會現象。

社會主義國家不僅應當是人民真正當家作主的民主國家,而且也應當成為真正實行依法治國的法治國家。社會主義的依法治國必然是而且應當是人類歷史上全新的、最高歷史類型的依法治國。

社會主義國家要真正實現了依法治國方略,建成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也必須具備三個基本條件。也就是說,“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相當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要相當完善,社會主義新文化要相當發達。”這些條件都不是在短期內、特別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所能完全達到的。另外,社會主義法律制度的完善,社會主義法律運作機制的建構,全體社會成員法律文化素養的提高,也都需要一個相當長的歷史過程。所以,實行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必然要經歷一個很長的歷史過程。

二、社會主義依法治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作為一種理想的治國手段,依法治國是社會主義國家與資本主義國家都可運用的治國方略。但作為一種現實的政治制度,社會主義依法治國與資本主義依法治國有著根本的不同。

(一)社會主義依法治國是堅持社會主義道路的依法治國,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的法律保障。

社會主義制度是中國歷史發展的必然選擇,社會主義道路是中華民族繁榮富強的必由之路。社會主義依法治國要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以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與實現共同富裕為目標。中國的依法治國與法制建設實踐已經也必須進一步堅持這一方向。

(二)社會主義依法治國是堅持人民民主專政的依法治國,是實現人民民主的基本保證。

人民民主專政是中國的國家制度,是社會主義法制的政治基礎。人民民主專政決定著社會主義法與社會主義依法治國的本質,同時,社會主義依法治國也離不開人民民主專政的支持;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政權,是創制、執行、適用社會主義法的權力主體,是實現社會主義法制變革與現代化的強大力量。

三、社會主義依法治國的基本要求

(一)具備完備的法律體系。

有法可依,是立法方面的要求。這是依法治國的法律前提,也是依法治國的首要環節。有法可依是指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需要法律調整的領域和方面都有良好的法律可以依據和遵循。

社會主義依法治國要做到以下幾點:

(1)要做到真正反映和充分表達以工人階級為領導的廣大人民的意志和利益。(2)要做到以“三個有利於”為根本標准,反映社會生活與時代發展的客觀需要。(3)要做到尊重和保護公民的各項人格尊嚴、人生自由、民主權利、政治自由、經濟權利和其他社會權利。總之,社會主義依法治國在實質上應當實現人民性、合理性、公正性、合規律性幾個方面的深刻統一。

(二)有法必依

有法必依是指一切政黨、國家機關、社會團體、企事業單位、公民都必須依法辦事。這是依法治國的中心環節。有法必依的具體要求包括:(1)黨必須在憲法和法律的范圍內活動。執政黨作為國家的領導核心,能否做到在憲法和法律的范圍內活動,能否依法決策和依法辦事,是依法治國能否實現的關鍵。就此,江澤民同志曾明確指出,“我們絕不能以黨代政,以黨代法。”

(2)廣大社會成員要依法辦事。廣大社會成員不但要自覺以法律為行動指南,還要善於運用法律來爭取和捍衛自己的權力和自由,勇於同一切破壞法律秩序的違法犯罪行為作斗爭,維護法律的威嚴。這是依法治國廣泛而深厚的社會基礎,是依法治國真正實現的重要標志。

(三)執法必嚴

依法治國的關鍵是執法,難點和重點也在執法。執法必嚴,是指執法機關和執法人員嚴格依照法律規定辦事,堅決維護法律的權威和尊嚴。另外司法獨立是法治社會的內在要求,對保證司法裁判的公平、正義,維護社會秩序,滿足社會成員對效益的需求,真正做到依法治國具有重要的意義。雖然我國早已確立了人民法院依法獨立行使審判權的原則,有人稱之為“中國特色的司法獨立”,但日漸加快的社會民主化、國家法治化進程使這司法獨立的種種不足暴露無遺。建立完備的制度來保障司法真正獨立已經迫在眉睫。

(四)違法必究

違法必究,就是要嚴格追究違法犯罪行為人的法律責任。這是依法治國的必要保證,是法律威嚴的重要體現。當前,在違法必究這個問題上,我們要堅決反對幹部搞特權、有責不究、重犯輕罰。鄧小平同志曾強調:“越是高級幹部子弟,越是高級幹部,越是名人,他們的違法事件越要抓緊查處,因為這些人影響大,犯罪危害大。”

四、促進社會主義依法治國的途徑

實行依法治國方略,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是社會主義制度自我完善的過程。這也是一個前無古人的偉大創舉,是一項艱巨復雜的系統工程,要經歷一個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當前,要實行和堅持依法治國方略,加快法治國家的建設步伐,我們認為應著重抓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一)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全方位推進社會主義法制建設

(二)堅定不移地貫徹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不斷開創社會主義法制建設新局面

(三)以建立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為目標,進一步加強立法工作

(四)以加強和完善執法、司法為目標,推進行政執法制度與司法制度改革

再有,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本特徵,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在這樣一種人們嚮往的社會里,只有堅持依法治國,才能保障和促進社會全面進步、和諧發展。

依法治國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可靠保障。法治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手段,也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內在要求;因此,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加強法律建設,依法治國。


看過“對法治的認識”的人還看了:

1. 談談我對中國法治的認識

2. 談談你對全面依法治國的理解

3. 淺談全面依法治國心得體會

4. 法治文章

5. 法治工作經驗總結

『叄』 簡述民主和法治的關系

①社會主義民主是主權在民、人民當家作主的制度。人民有權以有秩序的方式、以符合中國國情的方式選舉官員、罷免官員、監督官員;各級官員必須對選民負責,而不是對上司負責;實行言論自由,新聞應當反映民意而不是官意;權力必須相互制約,司法充分獨立;落實地方自治制度,同時確保國家的統一,禁止分裂國家等違憲行為。
②社會主義法治根本不同於專制社會的鎮壓人民、制御百姓的法制。社會主義法治,第一要確保人民的主權,制御、約束各級統治者;第二要保護人權,尊重多數人的選擇,保護少數人的權利;第三要制裁違規者,打擊違法犯罪者。社會主義法治要求:憲法必須不折不扣地履行,法規制度不得違背憲法;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特別是各級統治者要模範守法;實行無罪推定製度,不得逼供,公民非經法律程序不得被逮捕、被剝奪財產;保證司法實體正義、程序合法。

『肆』 民主與法治的關系

民主與法治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約。

民主與法治是我國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的目標與基本內容。民主與法治既相輔相成,不可分割,又存在本質區別甚至相互制約。正確認識民主與法治的關系,有助於正確把握並深入貫徹落實「民主法治15條」的精神實質。

民主與法治也非絕對的天然盟友。缺乏民主的法治,法律往往淪為工具,法治就不可能真正實現,成為「形式法治」。而缺乏法治的民主,由於缺欠憲法與法律制約,往往借「民主」之名,實施多數人暴政,人權無法得到保障,難免走向另外一種極端。在現代民主法治社會中,以法治支持民主秩序,並藉助民主來完善法治。

『伍』 淺析經濟基礎與民主,法治,自由等的關系

隨著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實踐的發展,民主與法制的關系不斷被人們深入認識,強調法制是民主政治的保障,重視民主政治的法律化和制度化。這些認識基本上都是立足於法制來看待民主與法制的關系。那麼,在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要求下,民主與法治又是什麼樣的關系呢?民主是法治原則確立的前提。法治並不簡單地是指法律制度本身,它更重要的是指人們行為的合法性內涵,其中最重要的是國家行為的合法性內涵,它要求國家權力必須以法律為依據,源於法律並依法行使,即法治原則。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法治是一定民主政治的法律化和制度化,是依法行使國家權力,不允許任何組織或個人享有凌駕於法律之上的特權的一項原則和制度。這樣一種法治原則從歷史上來看是近代社會的產物,是民主革命的結晶。法律成為規范國家權力的根據,其前提是社會產生了制約國家權力的力量和觀念。直至近代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力量的出現和主權在民觀念的確立,權力制約的原則才開始在人們的觀念和國家結構中紮下根來,法治原則的建立和推行才有了堅實的基礎。西方國家的法治以多元民主為基礎,我國社會主義的法治有著不同於西方國家的政治基礎,社會主義國家在人類歷史上以無可比擬的廣度和深度實現了民主和主權在民原則,同時在此基礎上建立了社會主義的法治原則。社會主義的法治也只能建立在社會主義民主的基礎上,在這一點上,不同性質的社會分享著共同的經驗。但是,社會主義民主的先進性決定了社會主義法治的內容不同於西方國家的法治。民主制度的不健全是法治缺陷的深層原因。建國以來,由於對法制的認識存在一些誤區,導致法制建設相對落後。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法制建設快速發展,法律體系逐漸完善,並確立了「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治國方略。在法制建設取得可喜成就的同時,也存在一些令人憂心的問題:法律制度的過程化嚴重不足。如果將法治看成是法律規范制度及其機構的建立(制度化)與這些制度規范在實際過程的有效運作(過程化)兩方面的有機結合,那麼相對於「制度化」而言,法制的「過程化」顯得匱乏,有法不依,執法不嚴,違法不究的現象比較普遍,實際工作中「以言代法、以權代(壓)法、以錢代法、執法犯法的現象仍時有發生,執法問題已成為我國法制建設中急需改進的一個極端重要的問題。為何我國的法制會出現這種缺陷?法律「制度化」本身存在的一些問題,諸如法律體系不完善,立法質量不高,法律缺乏統一性、穩定性和可作性等原因會影響法律的「過程化」不足。認識到這一點非常重要,但法制建設上的缺陷不僅僅只是一個法律問題,在深層次上,它是一個民主問題,反映了民主政治建設的不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和共產黨的領導是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和基本政治制度,是我國民主政治的基本結構。然而,由於初級階段的局限性,我國民主政治生活具體環節上的缺陷使得民主機制的運轉存在一些不理想的局面,沒有充分發揮社會主義民主制度的優越性,由此引發出一系列問題。在實踐中這些問題主要以破壞法制的形式表現出來。文革時期我國法制建設破壞殆盡,根本原因是民主政治遭到嚴重破壞。民主政治改革是法治原則完善的保證。法制實踐中存在的問題根源於民主政治的不完善性,因此,解決問題的手段就要同時加強法制建設和民主建設,其中,民主政治建設尤為重要和優先,民主政治建設是完善法治原則的前提保證。並且,法制建設的許多內容其實就是民主政治建設的題中之意。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法制建設所取得的每一進步,都是以政治體制改革的深入發展為後盾的。鄧小平同志多次強調指出,要通過政治體制改革來健全法制,處理好法治與人治的關系

熱點內容
甘肅政法學院偵查學 發布:2024-09-27 23:31:33 瀏覽:15
河北房產律師 發布:2024-09-27 23:12:52 瀏覽:401
維護生命道德 發布:2024-09-27 22:46:13 瀏覽:591
河源法律援助不援助怎麼辦 發布:2024-09-27 22:04:41 瀏覽:523
民政局蓋過章的離婚具有法律效力嘛 發布:2024-09-27 22:03:16 瀏覽:871
規章制度的監督與執行情況報告 發布:2024-09-27 20:11:46 瀏覽:459
嘉興市友義法律咨詢有限公司 發布:2024-09-27 19:35:37 瀏覽:186
刑法第二十七條 發布:2024-09-27 18:48:45 瀏覽:632
人民調解員的法律責任 發布:2024-09-27 18:37:57 瀏覽:325
電大合同法紙質作業1 發布:2024-09-27 18:06:42 瀏覽: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