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道德經成書於
A. 讀道德經的感悟。高分
怎樣才能讀懂老子,《道德經》解讀方法
木子: 您認為《道德經》是一部講述什麼內容的書?
草樹先生: 如果你問一百個研究道德經的人會有一百個答案。因為絕大部分人對道德經的研究方式都好比是盲人摸象。
《道德經》其實是一個完整的哲學理論體系,是修道、修德、做學問、做領導的方法論,是啟發我們看問題的思考方式。
所以,道德經不會使人變得更聰明,但可以開發你的大智慧。佛家講「聰明於塵境發,究竟愚痴;智慧自本心生,終歸正覺」
木子: 在不少《道德經》的翻譯解讀中,我看到不少「意識形態和教條主義」的理解,不同程度的曲解了老子的本意。
草樹先生: 的確如此。對於修道也好、做學問也好一定不要輕易相信別人的見解,要敢於懷疑,獨立思考。
木子: 歷史上,被認為讀懂《道德經》的人幾乎只有莊子一個人?
草樹先生: 在有歷史記載的人中,莊子對道德經的理解最接近老子本義,但這也是相對而言的。莊子還是帶有自己的一些角度,還沒有完全站在大「道」的角度,所以還不是究竟。後世對《道德經》的消極見解與莊子不無關系。
當年釋迦穆尼如果看到道德經的話,我相信他將是有史以來最懂得道德經內涵的人。
木子:為什麼這樣說呢?
草樹先生: 如果您對金剛經和道德經又較為全面的認知的話就會發現,佛的主張都是對「道」的進一步註解和展開。可以說,釋迦穆尼的佛理與老子的道德見解幾乎沒有任何沖突的地方。
木子: 請問,以你的見解,怎樣才能最有效的讀懂《道德經》呢?
草樹先生: 《道德經》這部哲學體系就像是一棵參天大樹,而總章「道可道,非恆道......」則是這棵樹的種子(本體),其它八十章都是由這粒種子生長出來的。
所以,要真正讀懂老子的道德哲學思想,就要從「道德」總章開始,尤其要對此章的內容進行定性化分解(分類)。理解了總章,再來解讀其它章節也就好比順藤摸瓜——順理成章了。
木子: 一般認為,現《道德經》第一章「道可道,非恆道......」是道經總章。
草樹先生:然而,我的研究則認為它是「道德」總章——道經和德經的總章。
何謂「德」?老子是如何定義德的?在《道德經》裡面,有人能指出來具體的回答來。
木子: 好象是找不到。
草樹先生: 其實是有的,但老子沒有直接用德字。它就在第一章裡面,與 「道」交替進行了論述,還指出了兩者的關系——「兩者同出,異名同謂」。
研究道德經其實並不難。只是研究《道德經》的人都忽略了一個基本的學術研究常識,那就是對研究對象的從大類到小類的定性化分解和結構研究——分類、歸類。
比如科學家發現了一種新的物種,那麼他們首先會根據這個物種的體貌、習性、飲食等明顯的大特徵將它與其它物種進行比較,從而將此物種歸入某種大的類別,然後再按照某些小特徵在大類別裡面一層一層的歸入更小的類別裡面去,並最終實現對這個新物種的全面了解。
然而,《道德經》的研究者們往往習慣了儒家橫向思考問題為主的簡單邏輯方式,而不能按照整體邏輯的思考方式去思考問題。所以才導致了你前面提到的對道德經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 盲人摸象式的七零八散、意識形態和教條主義的文本解讀。
--------------------------2009年9月3日於廣州白雲山
國學大師誤讀「絕聖棄智,民利百倍」
----對「絕聖棄智」和「不上賢」,普遍的解釋都只是從字面上去理解,或許違背了老子的本意。甚至還有 「智者」試圖為老子「平反」,而將簡本「絕聖棄智」篡改成「「絕智棄辯」等。
-----老子《道德經》第十九章」絕聖棄智,民利百倍…」是在第三章」不上賢,使民不爭…」觀點的基礎上得出的根本措施。
-----我認為,老子所言「不上賢」的意思是:不要象製造偶像、明星一樣把那些較充分發揮出自己的潛能,在某些方面才能突出,有較大成就,或名氣、地位較高的人,塑造成在民眾心目中高高在上的個人價值的普遍典範。
如何理解 「不上賢,使民不爭」?
草樹先生
何謂「不上賢,使民不爭」?老子為什麼提出「不上賢」的主張?
不崇尚有才能的人並不代表社會不需要有才能的人。
事實上,人人都是天才,個個都是聖賢。這是真理。因為,每一個人都是由自然創造,都有自己潛在的,獨一無二的才能和特長,就象山上山下的各種花、草、樹、木、蟲、魚、鳥、獸一樣,在保持社會自然生態方面都有各自不可或缺的價值。
然而,一旦這個社會將個別人的才能、特長,作為普世價值觀的做法時,就必將導致個人自性的自然需要與內心慾望不一致,以及實際能力與預期能力不一致。
這種不一致必然個人內心的沖突,從而導致社會矛盾、斗爭的產生,而這又必然導致生社會生態的失衡。
有矛盾和斗爭就必然會導致投機取巧、弄虛作假、虛榮、欺世盜名等現象的出現。
所以,不崇尚有才能的人——即人與人之間互不將對方的價值標准作為自己的價值標准時,自身的潛力才有可能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內心的沖突也才會降至最低。這樣,人類的矛盾與紛爭自然也就能夠得到最大限度的消解,自然、和諧、安定,富足的社會就會實現。
因此,老子所言「不上賢,使民不爭」的意思是:不要象製造偶像、明星一樣把那些較充分發揮出自己的潛能,在某些方面才能突出,有較大成就, 或名氣、地位較高的人,塑造成在民眾心目中高高在上的個人價值的普遍典範,這樣就能夠消除個人內心的沖突,從而最終避免了社會的矛盾與紛爭。
-----草樹先生 [email protected]
何謂「執大象」「天下往」往哪裡?
《道德經》執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 樂與餌,過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可既。
---------對於「執大象」,一般的解釋都是把握規律或法則,我以為此解釋不夠准確。
---------因為,掌握了規律、法則只代表掌握了理論,理論只有在與實際情況相結合時才會產生價值。
---------譬如,按照社會的自然發展規律,下一階段(未來十年、二十年、五十年…)將會產生怎樣不可逆轉的變化,政府如能及時的順應這種變化,自然也就能夠得到國民的擁戴,政權也就可以穩固。
---------然而,理論與實際如何才能結合,准確的預測道未來的發展趨勢的呢?這就需要對象和數的准確把握了。
---------所謂的「象」也就是現象,而「數」則是對現象的數據化測量、歸納、分析的結果。
---------南懷瑾老先生說,《易經》所要告訴我們的是揭示世界上一切奧秘的方法,總結起來也就是五個字:理、象、數、通、變。這其中理、象、數是解開宇宙萬物奧妙的方法,而「通」和「變」則是宇宙的特點。
---------所以,掌握了事物發展變化的「理」——規律、法則,再通過「數」——對過去和現在的大現象的數據化分析,就能夠預知未來的發展趨勢,提前作好准備,從而能夠從容應對社會的變化,和滿足大多數人們的願望,並得到大多數人們的擁戴了。
---------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古今中外掌握社會發展之「道」——理、象、數、通、變的人大都是專家學者,而不是統治者。但「天下往」,歸順的肯定是統治者,而不是專家學者。
---------老子說:「孔德之容,唯道是從」,開明的統治者只是按照專家學者的意見來治理國家。所以說,統治者「執」的「大象」不可能是指「大道」——自然規律和法則,而是指大自然發展的大方向、大趨勢。
---------因此,對於「執大象,天下往」,可以理解為統治者只要尊重人才、重視人才、重用人才、為人才的培養提供良好的條件,那麼制定出來的國家發展和管理政策、方針就能夠順應社會、民心的發展變化需要,也因而能夠得到人們的擁護和愛戴。
{草樹先生[email protected]}
何為德?《道德經》老子如何定義德?
【草樹先生試解】
道、德、仁、義者。
道乃德之因;
德乃仁之因;
仁乃義之因。
「孔德之容,唯道是從」
在自然界,道創造萬物潛在本體內涵,德使萬物潛在本體演化為物理世界具體存在的各種事物。
《莊子》:「物得於生,謂之德」。
「有,名萬物之母」
就人事而言,
研究人和社會一切方面的發展規律和趨勢,並規劃人事目標、方向者為「道人」。
古代三公(司徒、司馬、司空)是朝廷最大的官,就是為國家發展做戰略規劃的。
而「大德」則是掌握、組織社會資源,最大限度的使社會發展按照自然規律、民意進行的最高領導人,也包括幫助他人實現生命和人格完善的人。
「萬物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
以古今觀之,知慧者受人尊重,就連帝王也對有大學問的人恭敬有加。而擁有最高權力的人,則擁有或掌管著最多的資源,因此稱為「貴」。
道者尊,而尊者未必道;德者貴,貴者未必德。
【提示】:對形而上的哲學問題的研究,可以參考別人的研究方法,但不要輕易相信別人的見解。
B. 易經,道德經,黃帝內經都成書於何時哪部成書在前陰陽五行八卦辯證這些思想是誰先首創提出的
易經 什麼時候成書有爭議,周朝,春秋,西漢都有說法,現代比較傾向於內不是哪朝哪代某個人獨立完容成,是長期的累積發展。黃帝內經也是如此,先秦、戰國、西漢都有說法。也是長期發展而來的。
道德經比較確定,應當是春秋時代,所以是這三部書裡面成書最早的。
所以陰陽五行八卦這些思想誰先提出也不可考。
C. 《老子》是一部什麼樣的書它成書於什麼時期,有哪些特點
老子在函谷關前著有五千言的《老子》一書,又名《道德經》。《道德經》、《易經》和《論語》被認為是對中國人影響最深遠的三部思想巨著。《道德經》分為上下兩冊,上下共五千字。
《道德經》是後來的稱謂,最初老子書稱為《老子》而無《道德經》之名。其成書年代過去多有爭論,至今仍無法確定,不過根據1993年出土的郭店楚簡「老子」年代推算,成書年代至少在戰國中前期。
《老子》以「道」解釋宇宙萬物的演變,以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乃「夫莫之命(命令)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為客觀自然規律,同時又具有「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恆意義。《老子》書中包括大量樸素辯證法觀點,如以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兩面,「反者道之動」,並能由對立而轉化,「正復為奇,善復為妖」,「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又以為世間事物均為「有」與「無」之統一,「有、無相生」,而「無」為基礎,「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此外,書中也有大量的民本思想:「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民之飢,以其上食稅之多」;「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其學說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深刻影響。
《老子》從古至今有很多種翻譯,就光原本也有很多的版本,所以研究起來比較艱難。
D. 孔子和老子兩個誰先出生
老子比孔子先出生。
1、老子(公元前571年春秋晚期出生)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大約出生於公元前571年春秋晚期陳(後入楚)國苦縣(古縣名)。老子是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一,與莊子並稱老莊。在道教中,老子被尊為道教始祖,稱「太上老君」。在唐朝,老子被追認為李姓始祖。
2、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出生)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
孔子是當時社會上最博學者之一,在世時就被尊奉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更被後世統治者尊為孔聖人、至聖、至聖先師、大成至聖文宣王先師、萬世師表。其思想對中國和世界都有深遠的影響,其人被列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4)老子的道德經成書於擴展閱讀
老子和孔子的主要成就:
1、老子的主要成就:
老子的成就主要體現在《老子》一書里。《老子》,又名《道德經》或《德道經》,和《易經》《論語》被認為是對中國人影響最深遠的三部思想巨著。
此書共計五千字左右,最初稱為《老子》而無《道德經》之名。後來稱《道德經》,並分成八十一章,編為上下兩篇,上篇道經三十七章,下篇德經四十四章。全書的思想結構是:道是德的「體」,德是道的「用」。
3、孔子的主要成就:
孔子建構了完整的「德道」思想體系:在個體層面主張「仁、禮」之德性與德行。德道思想體系是以性善論(「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為基礎,以立人極(「三極之道」)為旨歸,以人道與天道、地道相會通,人道中庸又適時之變為方法論的完足思想體系。
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內容是「禮」與「仁」,在治國的方略上,他主張「為政以德」,用道德和禮教來治理國家是最高尚的治國之道。這種治國方略也叫「德治」或「禮治」。這種方略把德、禮施之於民,嚴格了等級制,把貴族和庶民截然劃分治者與被治者。打破了貴族和庶民間原有的一條重要界限。
E. 關於思想道德的書籍有哪些
有 道德與法 思想品德等等,還可以把他們分為 思想和道德,思想包括心境和對生活的態內度。道德包括處事行容為。在這推薦《思想品德》《品德教育》《人文觀察》《心態決定命運》《關系決定命運》《社會與法》等等 望採納
F. 《老子》是一部什麼樣的書它成書於什麼時期,有哪些特點
老子~來道家的創始人,(前600年—前源470年之後),字伯陽,又稱老聃,後人稱其為「老子」,河南鹿邑縣人。
《老子》又稱《道德經》。《道德經》究竟是何時所著,是一個很有爭議的問題。若從史記推測,應該大概和孔子同一時期。但史記對老子的記載有很多疑點。 《道德經》是後來的稱謂,最初老子書稱為《老子》而無《道德經》之名。其成書年代過去多有爭論,至今仍無法確定,不過根據1993年出土的郭店楚簡「老子」年代推算,成書年代至少在戰國中前期。
老子的「道」具有雙重屬性,即既具有物質的特性,又具有精神的特性。
《老子》中「道」具有本原性特點和終極性特點
《老子》中具有豐富的辯證法思想
關於社會控制和治理,《老子》中提出了「無為而無不為」的治理理念
G. 老子大約成書於
探求《道德經》成書年代的問題很多人依據就是郭店出土的帛書《道德經》,許專多人把它定屬在了春秋到西漢前期,其實這個答案也很籠統。如果《道德經》的作者真的是周朝的圖書管理員的那個老聃的話,如果王肅的《孔子家語》記述的孔子訪老聃真成立的話,那麼《道》的成書年代應該屬於春秋時期。可是,在從對《道》探索的過程中,我又隱隱感覺到了他有戰國時代的氣息,如對戰爭(尤其是對車左、車右的記述,我在自己的文章中曾做過解析)、對帝王的統治方法,如果成書於春秋的話,當時的社會狀態還真的沒有那麼激烈的動盪,個人比較傾向於戰國此種說法。
H. 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意思
功業成就而不自我誇耀。正因他不自我誇耀,所以他的功績不會泯沒。
一、出版自:戰國 老子《道權德經》第二章:
是以聖人居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也,為而弗志也,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二、譯文:
所以有道的人以「無為」的態度來處理世事,實行「不言」的教導。讓萬物興起而不加干涉;生養萬物而不據為己有;作育萬物而不自恃己能;功業成就而不自我誇耀。正因他不自我誇耀,所以他的功績不會泯沒。
(8)老子的道德經成書於擴展閱讀
一、創作背景
老子靜思好學,知識淵博。他的老師商容教授知識過程中,老子總是尋根問底,對知識非常的渴望。為了解開自己的疑惑,他經常仰頭觀日月星辰,思考天上之天為何物,以至於經常睡不著覺。
老子生於春秋戰國時期,當時的環境是周朝勢微,各諸侯為了爭奪霸主地位,戰爭不斷。嚴酷的動亂與變遷,讓老子目睹到民間疾苦,作為周朝的守藏史,於是他提出了治國安民的一系列主張。
二、相關成語
功成弗居[ gōng chéng fú jū ]
【解釋】:形容立了功而不把功勞歸於自己。同「功成不居」。
【出自】:戰國 老子《道德經》:為而弗志也,功成而弗居。
【譯文】:作育萬物而不自恃己能;功業成就而不自我誇耀。
I. 《道德經》屬於什麼文體,成書於何年
《道德經》文學體裁:散文。創作年代:春秋時期。
《道德經》,又稱《道德真經》、《內老子》、《五容千言》、《老子五千文》,是春秋時期老子(即李耳)所作的哲學著作。在秦時《呂氏春秋·注》稱為《上至經》,在漢初則直呼《老子》。自漢景帝起此書被尊為《道德經》,至唐代唐太宗自認是老子李耳之後,曾令人將《道德經》翻譯為梵文。唐高宗尊稱《道德經》為《上經》,唐玄宗時更尊稱此經為《道德真經》。
司馬遷在《史記老子傳》中記載老子「居周久之,見周之衰,乃遂去。至關,關(令)尹喜曰:子將隱矣,強為我著書,於是老子言道德五千言而去,莫知始終」,尹喜感動了老子,老子遂以自己的生活體驗和以王朝興衰成敗、百姓安危禍福為鑒,溯其源,著上、下兩篇,共五千言,即《道德經》。
J. 丟掉官職騎青牛出關的哲學家老子,為何會深受西方的歡迎
《史記》雲:「老子者,楚苦縣厲鄉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老子是周朝的史官,掌管周室歷史。
公元前551年,老子入周王室任守藏室史。在被推薦入周室效力之前,老子跟隨常樅(商容)學習知識。公元前535年,老子因受權貴排擠,被甘簡公免去守藏室史之職,出遊魯國。在魯國巷黨主持友人葬禮,孔子助葬。時孔丘十七歲,問禮於老聃。公元前530年,老子被甘平公召回仍任守藏室史。公元前526年,孔子適周觀光,拜訪老子。公元前516年,老子因守藏室典籍被王子朝擄至楚國,被罷免守藏室史職務,回故里居住。
老子為何深受西方歡迎?
《史記•老子韓非列傳》曰:「老子修道德,其學以自隱無名為務;居周久之,見周之衰,乃遂去。至關,關令尹喜曰:『子將隱矣,強為我著書。』於是老子乃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餘言而去,莫知其所終。」
老子長期生活在周朝,又是守藏史,對周朝的發展歷史了如指掌,對周朝德衰有深刻的認識。司馬遷說「其學以自隱無名為務」,是老子對周朝不斷衰落的反思,以自己無為而治的思想,為統治者治國理政指點迷津。倘若老子沒有深入研究周朝歷史,形成自己的治世思想,即使關令尹喜強使著書,也不可能在短時間內寫出震古爍今的五千餘言的《道德經》。
老子認為不斷發展的農業社會,鼓勵人們爭高下、比窮富、辨善惡、別美醜、判智愚,直接把人民引導到盜賊戰亂上去了。整個社會人心不古,禮崩樂壞,諸侯紛爭,殺人掠地,如江河日下,不可遏止。他把禍根歸結到聖人頭上,所謂「聖人不死,大盜不止」。他極言開罵:「大道甚夷,而人好徑。朝甚除,田甚蕪,倉甚虛。服文彩,帶利劍,厭飲食,財貨有餘,是謂盜誇,非道也哉。」老子希望由智詐、尚力、巧飾、爭名、逐利的農業社會回歸到自然、淳樸、少私、寡慾的漁獵採集社會。
老子描繪了自己嚮往的社會圖景:「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兵甲無所陳之。使民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莊子是老子之後道家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也是我國古代著名的哲學家和文學家。莊周曾經做過蒙地的漆園吏,是管理漆樹園的小官。莊子在生活上一直比較貧窮,他曾穿著帶補丁的粗布衣服,用帶子系著破鞋去見魏王。他認為自己的貧窮是統治者昏庸無能造成的,有志之士處昏上亂相之間是不可能不貧窮的,因此絲毫不以自己的貧窮為恥。
但莊子的精神生活是宏富的,他說他與世界創始者為朋友,以輕虛之氣為乘鳥,飛於六極之外、無何有之鄉、曠遠之野,在想像的天地自由馳騁。
莊子認為凡是出於本然的狀態都應安其自然,如野鴨子的腿雖然短,但並非不足,硬要接長,必然帶來憂傷;仙鶴的腿雖長,但並非多餘,硬要截短,必然帶來痛苦;腳趾並生雖連無用之肉,手生傍枝雖有無用之指,但二者都是生性之自然,所以不應切開並生的腳趾,不應砍掉多餘的手指。馬在自然環境中,蹄子可以踏霜雪,毛可以御風寒,吃草、飲水,奔騰、跳躍,自由自在,這是馬的自然本性,等到有了伯樂善於治馬,於是給馬剪鬃、燙印、鏟蹄、釘掌、加絆,上籠頭,戴鐵嚼,栓入馬槽,這樣把馬折磨得死去十分之二三,之後又會遇到飢渴,並被驅趕奔跑,或被訓練列隊進退,前有鐵嚼勒口,後有皮鞭威脅,這樣馬被折磨死的就有一半。所以伯樂治馬,必傷害馬之真性,而統治者治理天下的結果則破壞了人的自然本性。聖人推行仁義禮樂非但無利於天下,反而有罪於天下,非但不是匡正時弊之良方,反而是引起種種弊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