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財富管理未來立法
❶ 財富(權力)分配與人類社會的進步
財富與權力的秩序:社會進步的推手與挑戰
社會演進的脈絡中,財富與權力的分配猶如社會的骨骼,塑造著生產力的分布與社會結構。生產關系的創新,如同生命的細胞分裂,定義著資源如何從生產端流向消費端。貨幣,作為財富的象徵,承載了權力的分配權,它的變遷映射出社會變遷的鏡像。
從史前的部落共融,到奴隸制的嚴苛劃分,再到封建與資本主義的分層競爭,每一種社會形態都揭示了財富與權力如何隨歷史的車輪流轉。中國的現代化進程中,金融手段巧妙地維系著私有制的基石,但未來的關鍵在於如何平衡社會資源的爭奪,實現公平與效率的雙贏。
權力與市場的博弈,揭示了計劃經濟與市場機制的局限。落後的制度易滋生階層沖突,而過度的干預可能導致活力減退。理想的框架是小政府、扁平化管理和自由市場,貨幣作為分配工具的作用日益凸顯,金融成為權力的重要載體,通過調控實現財富的再分配。
中國的發展歷程,既有計劃經濟的公平一面,也暴露了其效率短板和貧富差距。市場經濟與公有制的融合並非易事,金融手段在理論上能應對生產過剩,但現代世界中,財富的集中與分配權的爭奪愈發引人關注,社會階層的劃分也因此變得微妙。
在理想的社會模型中,政府扮演著服務者的角色,投資於公共福利,如教育的公立公平與個性化,確保公民的基本需求得到滿足。市場經濟為主導,政府通過征稅間接調控,精簡職能,聚焦於社會治安、防衛和必要產業的引導,同時通過立法和司法機制,確保公正與秩序。
貨幣的發行與需求掛鉤,通過勞動和市場機制決定,養老保險和個人消費上限有所限制,稅收則主要來源於鑄幣稅、金融部門的增值稅以及遺產稅,以防止大資本的過度膨脹。數字貨幣的引入,不僅提高了稅務效率,也為社會公平增添了新的可能。
總的來說,財富與權力的分配,是社會進步的試金石,也是我們必須不斷探索和改革的領域。在這個過程中,平衡、公正與效率的追求,構成了人類社會進步的永恆主題。
❷ 財務管理畢業論文
題目: 淺議知識經濟時代企業制度下的財務管理工作
指導教師: 林治澤
布置畢業論文寫作要求,指導學生選題,撰寫開題報告.
審查開題報告,指導論文寫作,針對一稿提出修改意見.
指出二稿存在的問題並提出修改意見,指導三稿撰寫.
指導論文三稿,提出修改意見.
指導學生定稿及課件製作.
輔導學員進行論文答辯及准備工作.
畢業論文評語:
畢業論文建議成績:
指導教師:
年 月
封3:
遼寧廣播電視大學
" "專業本科答辯記錄卡
分校: 時間:
學生姓名:
主答辯教師:
論文指導成績:
指導教師:
畢業論文題目:
是否學位論文:
項 目
評 價
自述部分
答辯部分
答辯小組成員
平均成績
成 績
綜合成績:
答辯組長(簽字):
注:本表由記錄員填寫 記錄員:
目錄
內容摘要----------------------------------------------1
寫作提綱----------------------------------------------2
正文
一,要建立以財務管理為中心,必須堅持以資金管理為重點來促進企業生產經營的良性循環
開辟融資渠道---------------------------------------------------------3
要建立健全企業各項定額指標體系---------------------------------------4
資金要集中,統一管理,盤好用活資金-----------------------------------5
苦練內功,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6
增收節支,開源節流,節約資金,減少浪費,提高資金利用率---------------7
二,用現代管理會計的理論,方法和技術,搞好企業的生產經營預測,決策
(一)現代企業制度下的現代企業會計的服務對象是會計主體-------------------------------------------------------------------------8
(二)運用管理會計職能進行經營決策,投資決策,成本控制和經營成果考核分析等,為企業內部管理層次服務---------------------------------------------------9
三,現代企業會計制度需要建立健全會計信息管理體系,這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
(一)現代企業制度下的會計工作的地位和作用,要求我們必須全心全意地為 市場經濟服務-------------------------------------------------------------------10
(二)建立健全會計信息管理體系,有效的利用會計信息資源滿足各種層次的需要
(三)現代企業會計要用現代科學管理方法,確保會計信息真實,准確,完整-----11
參考文獻-----------------------------------------------------------------12
內容摘要
人類社會的每一次重大發展,總是以思想的進步和觀念的更新為先導的.任何物質生產和生活的內容及其方式的進步,總是伴隨著人的思想和觀念的進步.當前,人類社會正在邁進知識經濟時代.
"科學管理"是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伴隨生產力和社會經濟的發展而不斷豐富和完善的,它是現代企業制度改革的精髓和主心骨.
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更需要充分發揮企業會計的管理職能,運用現代管理會計的理論,方法和技術,在企業內部充分發揮會計預測,決策,核算,控制,監督,分析和考核等管理職能,從而有效的使用各種資金,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
在現代企業制度下,企業的會計信息需要量日益增多,對會計信息的內容要求也越來越高和日益多樣化,而近幾年由於社會環境的影響致使會計信息普遍存在失真問題,這就會使會計信息失去價值,會計工作也就等於喪失了生命.
知識經濟時代,電子商務,網上公司及其他新的經濟現象的出現,使得企業的業務流程及會計程序,會計組織機構要進行重新設計.
新的世紀,新的格局,新的機遇,新的挑戰.我們既面臨著大好地發展環境,也面對著困難和挑戰.廣大財會工作者,讓我們以飽滿的熱情.深厚的感情,澎湃的激情,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的科學精神,奮發有為,敬業奉獻,扎扎實實地做好各項工作,不斷開創財會改革與發展的新局面,使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沿著一條健康大道迅猛發展.
寫作題綱
《淺議知識經濟時代企業制度下的財務管理工作》
一,要建立以財務管理為中心,必須堅持以資金管理為重點來促進企業生產經營的良性循環.
開辟融資渠道.
要建立健全企業各項定額指標體系.
資金要集中,統一管理,盤好用活資金.
苦練內功,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
增收節支,開源節流,節約資金,減少浪費,提高資金利用率.
二,用現代管理會計的理論,方法和技術,搞好企業的生產經營預測,決策
(一)現代企業制度下的現代企業會計的服務對象,已不是過去那種計劃經濟時期的狀況了,企業會計只要為會計主體服務.
(二)運用管理會計職能進行經營決策,投資決策,成本控制和經營成果考核分析等,為企業內部管理層次服務.
三,現代企業會計制度需要建立健全會計信息管理體系,這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
(一)現代企業制度下的會計工作的地位和作用,要求我們必須全心全意地為 市場經濟服務.
(二)建立健全會計信息管理體系,有效的利用會計信息資源滿足各種層次的需要.
(三)現代企業會計要用現代科學管理方法,確保會計信息真實,准確,完整.
淺議知識經濟時代企業制度下的財務管理工作
在商品經濟條件下,在中央加緊老工業基地建設的步伐下, 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是社會經濟對企業的要求,其目的就是要求達到"產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科學管理"這是我國現代企業改革的方向.現代企業管理,必須以《企業財務通則》和《企業會計准則》為依據,以現代管理為手段,企業必須堅持建立以財務管理為中心,來全面推動企業管理上水平,上台階.
人類社會的每一次重大發展,總是以思想的進步和觀念的更新為先導的.任何物質生產和生活的內容及其方式的進步,總是伴隨著人的思想和觀念的進步.當前,人類社會正在邁進知識經濟時代.知識經濟作為一種新的經濟形態,它是以知識的生產和人的智力的充分發揮為支撐,以信息化和網路化為基礎,通過持續,全面的創新,最合理,有效地利用資源,促進科技,經濟,社會的和諧統一,實現可持續發展.這已經是人類社會發展不可逆轉的主流.人類社會的這一重大發展,同樣影響著會計這一古老而重要的職業.為了適應知識經濟時代的要求,我們必須拋棄一些陳腐而不合時宜的觀念,運用全新的思維,創造出一系列知識經濟時代全新的會計理念,我們的企業也在知識經濟潮水般猛烈的沖擊下,不斷的更新自己的經營方式和管理手段.現代企業制度的建立則是大勢所趨,人心所向.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目的,就是要求企業達到"產權明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科學管理,"這是我國現代企業改革的方向.這四句話十六字方針是一個不可分割在有機整體,我們應該全面,系統,全方位的理解並加以實施.我認為,對"產權明析,權責明確,政企分開"這三句話,只要下決心,抓住時機,積極推進,在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的精心組織下,在較短的時間內是完全可以獲得成功的,而"科學管理"則是一項艱苦,細致,長期的系統工作.要求:一,建立以財務管理為中心,必須堅持以資金管理為重點,來促進企業生產經營的良性循環.二,運用現代管理會計理論,方法和技術,搞好企業的生產經營預測,決策.三,現代企業會計制度需要建立健全會計信息管理體系,這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
"科學管理"是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伴隨生產力和社會經濟的發展而不斷豐富和完善的,它是現代企業制度改革的精髓和主心骨.在企業內部,要使企業管理科學化,就必須建立以財務管理為中心,狠抓企業內部財務管理來帶動整個企業的全面科學管理.以財務管理為中心,是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也是加強企業管理促進企業不斷發展的需要.
一,要建立以財務管理為中心,必須堅持以資金管理為重點來促進企業生產經營的良性循環.
資金嚴重短缺是當前國有大中型企業面臨著的一個十分突出的問題,雖然阻礙企業生產經營及正常運轉有諸多因素的影響,但資金短缺問題是當前諸多矛盾的主要矛盾.首先是流動資金總量不足,特別是企業自有國拔資金微乎其微,只佔整個定額流動資金的百分之幾,有90%以上是銀行貸款,這是造成資金"貧血"的原因之一;其二企業本身資金投向問題,造成資金過於分散,挪用流動資金搞基本建設或房地產開發,使企業的正常生產投入受到嚴重影響;其三是因企業產品結構不合理,不顧市場需求,盲目投入,造成在產品和產成品資金積壓;其四是企業規模擴大,分離出若干個獨立核算的分廠或分公司,相應地帶走了一些資金,使本來已經"貧血"的企業更加"貧血".因此,我們必須要強化資金管理,調整資金投向,優化資金結構,提高投入產出比例,加大盤活資金力度,提高資金運營效率.
(一)開辟融資渠道.
目前老工業基地技術改造資金十分短缺,要通過改革開辟各種融資渠道.符合上市條件的老企業要盡快上市;能債轉股的盡快實現債轉股;一時不具備上市和債轉股條件的,也要通過多種方式吸收社會資金.加強資金內部控制制度,優化資金結構,提高資金運營效率.加強內部資金控制制度就是要變事後結算為事前事中控制.對資金事前控制,主要是進行預測,規劃,要編制出比較科學的資金計劃,在此基礎上,結合企業現有資金存量,來合理的籌集和使用生產經營資金,事中加強資金控制,主要是對資金在使用環節上進行有效的事中監督,控制,防止盲目和無效的使用資金,以致造成資金的浪費.如何優化企業內部流動資金結構,這是市場經濟賦予我們的一個新課題.企業流動資金包括貨幣資金,其他應收賬款.存貨等多種形態的資金,企業應針對自己生產的現狀,充分考慮市場需求的變化,"以銷定產"來合理的組織安排生產,特別是對存貨中的儲備資金,在產品資金和產成品資金,要求安排在一個什麼"量"上比較合理,這就需要我們有一定的科學管理技術,也就是優化資金結構,以較小的資金在各個環節中能始終保持正常的運轉,從而提高資金運營效率,是企業達到最佳的經濟效益.
(二)要建立健全企業各項定額指標體系
嚴格控制資金佔用個別部門內部還要形成一個科學的定額管理體系,定期修訂各種消耗定額指標,特別是流動資金定額.首先,是對企業存貨中的儲備資金要核定最高和最低儲備量,以防止盲目采購造成物資積壓而過多佔用資金,同時還要加強物資購入,驗收,調拔以及發出等環節,進行嚴格把關,防止浪費,以盡可能減少庫存量,降低存貨成本,縮短存貨周轉周期.其次,是要對在產品資金的投入按投入產出比進行控制,以避免在產品資金周期過長而增長資金的投入量,造成資金佔用過多.因此,企業在控制資金投入量時,必須堅持"以銷定產,以產定料,以料定資,產銷平衡"的原則,盡量避免流動資金積壓,以加速資金周轉,相應提高資金利用效果.
(三)資金要集中,統一管理,盤好用活資金
資金管理和使用要相對集中,統一調度.目前,國有大中型企業下屬分廠,公司比較多,一般都是獨立核算,自負盈虧或自計盈虧.企業的財務部門要增強金融管理意識,積極引進銀行運行機制,建立"'內部銀行'管理機制,樹立資金有償使用觀念.在企業內部要劃分若干個責任中心,核定各責任部門資金定額,並積極組織'存款',發放'貸款',按照銀行同期利率收取資金佔用率.這樣高度集中資金,可以發揮一定的優勢,集中精力打殲滅戰".反之,如果資金過於分散,等於分散兵力,不能形成優勢,就沒有"戰鬥力",因此,企業的資金採取集中管理,統一調度對盤活資金存量,優化資金結構,加速資金周轉,提高資金運營效率能起著不可估量的積極作用.
(四)苦練內功,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
增強資金運營能力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浪潮中,企業已走向市場,只能積極創造條件爭取良好的外部環境.必須要瞄準市場,苦練內功,挖掘潛力,依靠高科技,高質量,積極開發一批有一定競爭能力的新產品打入市場,在廣闊的市場大潮中謀生存,求發展.很多企業被資金短缺問題困擾著,其實質問題,還是一個市場問題.要解決資金短缺,走向市場是企業的根本出路,向市場要"資金",向市場要"效益",到市場中去捕捉機遇,這是市場經濟為我們開拓的新思路,我們的工作思路必須與市場接軌.要牢牢地掌握市場競爭的主動權,市場需要什麼我們就生產什麼,市場需要多少,我們就生產多少,企業資金的投向,完全由市場決定.只有把企業置身於市場之中,才能審時度勢,佔領市場,駕馭市場,資金周轉才能做到良性循環,最終達到緩解資金短缺的目的.
(五)增收節支,開源節流,節約資金,減少浪費,提高資金利用率
企業一邊喊資金短缺需要增加銀行貸款,一邊浪費資金的現象卻還相當嚴重.一是有些企業不作市場調查,盲目開發產品,亂投入,造成沉澱資金;二是有些企業雖然有過市場調查,但投入過多,供大於求,只求高產值光榮,不顧積壓浪費可恥,造成大量的產成品資金浪費;三是物質采購不比質比價,質次價高的材料購進無人過問,增加了產品成本,減少了經濟效益;四是產品缺乏質量意識,粗製濫造,造成了"內部損失成本"和"外部損失成本"過高;五是大搞基本建設亂鋪攤子,設備購置不精打細算,造成投資多,效益低等等.這些現象都是嚴重的浪費資金.因此,企業必須要強化管理,而財務管理又必須以資金管理為中心.常柴公司和寶鋼集團的經驗就是為我們摸索出一條很有價值的新路,常柴公司分析企業所處的"戰略三角",制定企業長期發展的戰略目標;建設兩個"特區"實施技術開發和市場並行的工程;走市場化運行和質量效益發展之路;倡導學習之風,鼓勵科技創新.這都是常柴公司財務管理方面的做法.寶鋼集團搞全面預算中的資金流量控制,貨幣資金集中管理,利用資金收支的時間差來創造資金效益,將計算機信息網引入資金管理等等,這些都是我們借鑒的好經驗.
二,用現代管理會計的理論,方法和技術,搞好企業的生產經營預測,決策
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更需要充分發揮企業會計的管理職能,運用現代管理會計的理論,方法和技術,在企業內部充分發揮會計預測,決策,核算,控制,監督,分析和考核等管理職能,從而有效的使用各種資金,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
(一)現代企業制度下的現代企業會計的服務對象,已不是過去那種計劃經濟時期的狀況了,企業會計只要為會計主體服務,在國家的財政經濟政策允許的條件下,企業的會計在投資,籌資決策方面都會從會計主體的利益出發,進行周密而穩鍵的決策.但是,在現代企業制度下,由於投資主體多元化,企業經營方式的多樣化,投資者又遍及全社會各階層,除國家授權投資的國有資產經營代表,還有跨地區,跨行業,跨所有制的投資人以及國家政府部門投資者,證券交易機構及新聞媒介等,都要及時,規范地提供財務信息,為之服務.所以,在現代企業制度下,我們企業會計的服務對象也應該相應的調整了,也就是擴大了企業會計的服務范圍.
(二)運用管理會計職能進行經營決策,投資決策,成本控制和經營成果考核分析等,為企業內部管理層次服務.因為企業的一切經濟活動必須以盈利為目的,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都要以增加經濟效益為宗旨,所以我們必須要懂管理,善決策,運用現代管理會計理論,方法進行預測,決策,如:企業在對某種產品配件是自製還是外購的經營決策中,我們就可以利用管理會計中的變動成本法進行預測,即:一看差別成本,二看機會成本,三看新增固定成本,最終以成本低,效益高為宜;如果企業要分析研究對虧損產品是否停產,轉產的決策時,我們可以通過"邊際貢獻"分析來確定是否停產,轉產;在投資決策方面我們可以通過投資報酬率,回收期等決策信息進行決策;成本控制方面著重於生產過程的控制,一是對變動成本的控制方法,側重於材料消耗定額的先進合理;二是固定成本和可控費用的控制或以提高產量來相應降低產品成本;三是加速生產資金運營,提高周轉效率,以較少的投入獲得最大的效益.所以,我們企業會計在新時期肩負著具有歷史意義的重任.
三,現代企業會計制度需要建立健全會計信息管理體系,這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
在現代企業制度下,企業的會計信息需要量日益增多,對會計信息的內容要求也越來越高和日益多樣化,而近幾年由於社會環境的影響致使會計信息普遍存在失真問題,這就會使會計信息失去價值,會計工作也就等於喪失了生命.會計信息失真,編造虛假會計信息也就成為了一些單位和個人謀求不正當利益的手段,嚴重干擾了國家宏觀調控和市場經濟秩序.造成這些現象的原因,主要是各種社會經濟因素的綜合表現,這既有企業領導人的原因,也有上級主管部門的原因,還有我們會計人員本身的原因,與社會環境也有很大關系.有一個這樣的故事:一個在日本打工的留學生,同其他留學生一樣,在課余為日本餐館洗盤子以賺取學費.日本的餐飲業有一個不成文的行規,即餐館的盤子必須用水洗上七遍.由於洗盤子的工作是按件計酬的,這位留學生一天累下來也得不了多少工錢,於是他計上心頭,以後洗盤子時便少洗一兩遍.果然,勞動效率便大大提高,他也因此受到老闆的器重工錢自然迅速增加.一起洗盤子賺學費的日本學生便向他請教技巧.他毫不避諱,說:"你看,洗了七遍的盤子和洗了五遍的有什麼區別嗎 少洗兩次嘛."日本學生諾諾,卻與他漸漸疏遠了.日本人看人,有兩個預先推定:一個你是無罪的;另一個,你是誠實的.所以,餐館老闆只是偶爾抽查一下盤子的情況.一次抽查中,老闆用專用的試紙測出盤子清洗程度不夠並責問我們這位留學生時,他振振有詞"洗五遍和洗七遍不是一樣保持了盤子的清潔嗎 "老闆只是淡淡地說:"你是一個不誠實的人,請你離開."這位留學生走到大街上,還對老闆的決定憤憤不平.為了生計,他又到該社區的另一家餐館應聘洗盤子.這位老闆打量了半天,說:"你就是那位只洗五遍盤子的留學生吧.對不起,我們不需要!"第二家,第三家~~~他屢屢碰壁.不僅如此,他的房東不久也要求他退房,原因是他的"名聲"對其他家住戶的工作產生的不良影響.學校也專門找這位留學生談話,希望他能夠轉到其他學校去,因為他影響了學校的生源.
先不說上面故事中所說的老闆和學校是不是太刻薄,只單說誠信對一個人來說是多麼重要啊,因此,我們必須加大會計改革的力度,特別是要加強會計工作的法制建設,為會計人員和會計工作創造一個良好的工作環境.會計和財務管理人員更應該先把好我們自己這一關,一定要把盤子洗夠七遍.
(一)現代企業制度下的會計工作的地位和作用,要求我們必須全心全意地為市場經濟服務,市場經濟越發展,會計工作就越重要.項懷誠同志曾在講話中說:"財政工作取得如此之大的成績,是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英明領導的結果,也是財政戰線廣大幹部艱苦奮斗,勇於拼搏的結果.要說英雄,一線財政財會工作者才是真正的英雄,要多宣傳基層,宣傳一線人員."為此,我們會計人員應該珍惜自己的會計職業工作,同時還要樹立崇高的職業道德,積極的投身到市場經濟大潮中去,全心全意地為市場經濟服務.無論是宏觀決策還是微觀管理,會計工作都處在十分重要的位置.
(二)建立健全會計信息管理體系,有效的利用會計信息資源滿足各種層次的需要在現代企業制度下,會計信息已不是原來簡單的資金來源,資金佔用和成本費用等情況下的信息.在新形勢下,應該有一個較大的轉變.要及時准確的向企業行政領導以及廣大債權人和投資者提供各種會計信息.第一,有關企業重大的生產經營決策,運用本—量—利方法分析出盈虧臨界點級成本計劃,成本控制,成本考核和成本分析等信息;第二,重大的投資方案決策,預測投資回收期,投資報酬率,先進流量,凈現值等決策信息;第三,企業經營承包責任制中的內部責任中心劃分(資金中心,成本中心,利潤中心),以及業績考核,分析,獎懲等控制信息;第四,企業報告期內的財務成果,財務狀況變動,盈利情況以及利潤分配等會計信息;第五,有關企業發展前景,未來的盈利水平,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的幅度,現金流量,財務狀況變動等預測信息;第六,各項經濟指標完成情況,銷售利潤率,總資產,報酬率,資本收益率,資本保值增值率,資金負債率,流動比率.應收賬款周轉率,存貨周轉率,社會貢獻率,社會積累率等財務會計信息;第七,企業的財務管理和會計業務處理與國家的法律,法規的一致性,進出口的匯兌損益因素及其原因分析等重要信息;第八,企業對社會主義負擔的社會勞動保險,企業,職工各類保險,環境保護,社會福利等社會信息資料.這些會計信息在現代企業制度下,對企業的生存和發展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三)現代企業會計要用現代科學管理方法,確保會計信息真實,准確,完整.會計電算化是現代企業管理最科學最迅速的管理方法,也是會計人員必須掌握的一門科學,按照《企業會計准則》的要求,會計人員提供的財務會計信息除了要准確,及時,還要規范化,這就要求會計人員必須達到"數出一門,信息共享"的目標,所有資料都必須保證"合法,真實,准確,完整",這樣就可以避免會計信息失真的現象.會計工作肩負著對企業經濟活動監督的重任,它應該是獨立,客觀,公正的對企業經濟活動所提出的各種會計信息.做出正確的評價.我們可以藉助這准則來維護當前經濟和會計工作秩序,確保會計信息真實,准確.
知識經濟時代,電子商務,網上公司及其他新的經濟現象的出現,使得企業的業務流程及會計程序,會計組織機構要進行重新設計.財會部門的規模將縮小,會計崗位也將進行調整.但是其職能作用在信息集情況下將得到更充分的發揮.由於大量的會計核算工作由計算機自動完成,知識經濟條件下會計人員的工作重心將轉向企業的財務管理和分析工作,真正參與到企業的預測,決策活動中去.會計人員的工作不再是簡單的收集,整理會計信息,而是要使會計信息增值和創造更高的效能.知識經濟對會計人員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會計人員應是兼具IT與管理知識,具有多元知識結構和創新思維的高智能的復合型人才.
所以在知識經濟時代的大潮中,財務工作不僅要求我們認真准確的完成"傳統"的財務任務,還要求我們對各方面襲向財務管理學科的沖擊給予應對,所以我認為知識經濟條件下財務管理應該創新,創新的內容至少應該涉及以下五個方面:(1)知識經濟時代,會計作為重要的經濟管理活動,必須包涵可持續發展的觀念,才能不落後於時代.綠色會計正是在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上產生並建立起來的,可持續發展關繫到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和傳統會計理論撞擊便形成了綠色會計,綠色會計的目的是要找到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最佳結合點.它所要做的是把環境看成是有價值並能被計量的經濟資源;同時資產化為環境資產,即這種資產在保證經濟效益的基礎上,提高社會效益,維護生態效益.綠色會計觀念要求把眼界由單一的會計主體擴大到會計主體與生態環境的關系,充分考慮到可持續發展問題,將整個社會生產,消費和相應的生態循環都納入會計的核算之中,以便衡量和揭示會計主體的活動是否給社會,環境帶來經濟影響,而不能僅僅從傳統的利潤最大化原則出發進行項目決策,即從空間上要把會計主體放到其周圍環境中考慮,使項目能兼顧企業經濟效益和國家的長遠社會效益,從時間上要防止透支未來財富,濫用自然資源.(2)籌集知識取代籌集資金,知識是知識經濟時代最重要的生產要素,而資金是工業經濟時代最重要的生產要素,重要的生產要素決定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社會形態的變化,"籌知"代替"籌資"成為必然趨勢.(3)投資戰略調整為"投知"或"投智".企業從事生產經營活動所需要的投資,技術市場和員工等,均以員工的知識能力為基礎,這就決定了"投知"或"投智"的重要性.(4)利潤分配由按資分配調整為按"經濟要素"分配.經濟要素包括:土地,勞動,資本和知識.知識經濟社會,腦力勞動無疑成為勞動的重要形式,所以說按經濟要素或者知識分配財富,是知識經濟社會的必然結果.(5)財務評價指標的創新.知識與其他生產要素一樣,都能給所有者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而知識及其產品本身又具有其獨特性:一方面知識積累,更新的速度越來越快;另一方面隨著知識要素的開發,社會生產的潛在產出水平也會隨之增加,但是增加的質和量事先無法預測,事後也難以測算.所以必須對傳統的財務評價指標進行創新.有人提出知識經濟時代財務評價指標可分為投入產出,存量和流量以及網路指標.我們認為此三類指標的劃分過於粗略,缺少相應的量化指標.然而指標過多也許能比較全面地反映企業生產經營狀況,但指標間出現矛盾的可能性也將隨這增大.因此反映知識經濟時代企業生產經營狀況指標體系還有待於進一步探索.
新的世紀,新的格局,新的機遇,新的挑戰.我們既面臨著大好地發展環境,也面對著困難和挑戰.廣大財會工作者,讓我們以飽滿的熱情.深厚的感情,澎湃的激情,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的科學精神,奮發有為,敬業奉獻,扎扎實實地做好各項工作,不斷開創財會改革與發展的新局面,使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沿著一條健康大道迅猛發展.
主要參考文獻:
張培林:促進老工業基地振興的稅收經濟政策研究,《稅務》2003.11
張連起:誠信是綱,綱舉目張,《財務與會計》2003.3
馬紅霞:知識經濟時代財務管理更需創新,《稅務》2003.8
張衛國《如何處理財會人員與企業負責人之間的關系》,財務與會計2003.6
孫國光《後安然時代我國會計發展的思考》,財務與會計2003.6
《企業會計制度百問百答》,經濟科學出版社2002.2
蓋地《誠信會計與會計誠信》,財務與會計2002.10
《如何正確使用會計科目》,中華財會網2003.3.17.80
葛家澍,劉鋒主編《會計導論》(第二版),立信會計出版社 2000.7
謝濤《中國的會計制度離國際化還有多遠》, 財務與會計導刊2001.11
袁小勇《如何作好會計工作》,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03.1
吳競成《會計實戰》,廣東經濟出版社2003.6
❸ 簡述我國的立法選擇
法國民法典中的「財產權」概念與我國立法的選擇
(本部分系作者與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民商法博士生黃暉的合作作品。)
目前,我國立法中使用「物權」還是「財產權」的概念,存在不同意見。開展討論,是非常必要的。無論立法中採用了哪一個,只要在討論中把問題弄清了,對法學界,對立法機關,都是一個認識提高的過程。
一、 中國「入世」與法學界對兩大法系傳統認識的變更
「大陸法系(也稱歐陸法系)與英美法系的概念、體系、理論、表達方式截然不同、相互無可借鑒性」,這只是我國法學界部分人的傳統認識。在上一世紀七十年代歐共體包容了不同法系的典型英、法、德之後不久,實際情況就已有了很大改變,因此歐共體法(及後來的歐盟法)才得以出現。在歐洲地區范圍內如此,在世界范圍內也是如此。我國法學界部分人的傳統認識,可能還沒有跟上這種變化。
例如:歐陸法系國家的「債權法」理論及立法,是在不斷發展變化的。過去只在合同法中被動地承認守約一方的「不安抗辯」權的德、法等國,在1980年締結《國際貨物買賣合同維也納公約》時,接受了英、美法系早已實行的以主動方式保護守約一方的「預期違約」理論。而按照「預期違約」理論,即使「違約」行為並未實際發生,亦即在不守約一方應履約的時間尚未到來之前,守約方也不僅可以訴對方違約,甚至可以要求對方賠償。這在傳統的歐陸法系民法原理看來,本來是說不通的。中國《合同法》在這一點上,沒有顯露出滯後。
如果說上述國際條約中兩大法系融合或互相借鑒的事實,仍未引起我國法學界的應有注意,那麼,WTO中的這一融合,在中國入世之後,則實在應引起我們陳舊認識的變更了。
侵權法中的「即發侵權」理論與合同法中的「預期違約」理論是相對應的。WTO與上述國際貿易合同領域的公約相應,規定了對「即發侵權」的制止,是理所當然的。立法者在修正我國《專利法》、《商標法》及《著作權法》時,已經引入這一制度,為今後立法及修法作出了示範。
我國有的論著把「物權」說成是歐洲大陸國家特有的概念,把「財產權」說成是英美法系國家特有的概念,認為二者不相容。這種說法從歷史上看是不確切的。因為它忽視了歐陸法系主要國家法國。從當代的現實看,這種說法是不正確的。因為它不了解「財產權」概念已經滲入一大部分歐陸法系國家的民法及民法理論,以及國際公法領域。
法國法與德國法,就財產法這個分支來講,都來源於古羅馬法。作為古拉丁語,羅馬法中的「res」既有「物」(或「事物」)的含義,又有「財產」的含義。它在法國民法中發展為「財產權」,在德國民法中發展成「物權」,是不足怪的。
《法國民法典》中強調「財產」及「財產權」。這是19世紀初的事。雖然在該民法典出台的千年之前,古羅馬民法中已經有了「物」及「財產」的概念。
19世紀後半葉的《德意志民法典》,重新強調「物」與「物權」,其後被日本、台灣地區效法。這是19世紀末到20世紀70年代前的事。
20世紀後期,國外一部分民法(如越南民法,俄羅斯民法)的發展,有返回法國民法制度的趨勢。其中主要原因之一,即無形的知識產權以及無形的服務(Service),其作為財產的重要性,越來越與有形的「物」分庭抗禮。
二、 物、財產
單獨的物或者抽象的物在法律上並沒有意義,只有當某人就該物具有可以對抗他人的權利時,該物才具有法律上的意義。一旦具有這種對抗他人的法律意義,該物就不再是一個自為的存在,而是作為財產存在。
人們對財產的關注最初主要集中在不動產。英國的普通法法院主要就是解決不動產糾紛的,而衡平法法院則處理相對不太重要的動產糾紛。但隨著歷史的發展,動產的地位開始上升,並開始出現以股權、給付債權乃至確定的服務為客體的無體動產,近二百年來財產的客體進一步擴展到人類抽象的勞動成果,出現了知識產權。但不論財產的內容如何變化,也不論管理這些不同客體的規則如何不同,一個最基本的事實仍然不會改變,那就是:它們仍然是作為財產的客體而不是作為與人無關的客體而存在,對於這種權利最好的概括仍然是「財產權」。
法國民法典中只在兩種場合出現了物(chose)的概念:一種是規定財產權指向的對象,例如544條中為了規定所有權,就必須提到標的物,同時對動產、不動產對象的列舉也是指向物的,714條則規定不屬於任何人的物(choses communes)的歸屬和使用原則;另一種是規定用於保證債權實現的質押或抵押等「從物權」,例如2071條提到用來出質的「動物」(chose mobilière),和「不動物」( chose immobilière)。但除此之外,法國民法典就不再涉及單純的物,而總是將它們作為財產(biens)來看待和規范。
關於法律用語、法律名稱的建議
我國絕大多數法律,是「名實相符」的。但有很少一部分法律,名稱與內容不大相符。這樣的法律大致分以下三類:
第一種類型是剛剛頒布的《婚姻法》(修正案)。該法已經頒布50餘年,而且系由人民代表大會頒布,在修正它的常委會上要改名稱較困難。但是,在這部法律中有大量條文是規范兄妹、姐弟等等之間的撫養關系,或其他與「婚姻」完全不同的關系。以「婚姻」法冠其名,使人感到不妥當。這一類,屬於今後在時機成熟時,仍須更改名稱的。例如,可以在進一步研究並充實「家庭」方面的條文的基礎上,在召開代表大會作較大修訂後,更名為「婚姻家庭法」。
第二類是名稱欠妥,且已頒布一段時間,但不象《婚姻法》那麼長,又並非代表大會頒布的法律。這一類的典型可推《著作權法》。在漢語習慣中,文字作品之外的創作成果,很難稱為「著作」,而文字作品在「著作」權法中只佔受保護內容的1/9.該法名稱為「著作」權法之不妥,是十分明顯的。文字作品與其他一切作品的作者,必須有權控制對其作品的批量復制;而作品傳播的前提也是復制。所以,「復制權」對作者是最根本的權利。而對作品的批量復制,來源於印刷出版,即來源於我國的印刷術。「復制」在這個涵義上來源於「復版」。所以,「著作權法」名稱改為《版權法》,既使名與實相符,又向國內外(特別是向國人)提示了這種知識產權的中國來源,而且與大多數國家的法律名稱(Copy-right Law)相一致。因為,「Copy」 既是「復制」的意思,也是「復版」的意思。這類法律應當在對其作首次修正時,考慮把名稱及時改過來,而不應強調「不影響實質就不改」,「可改可不改就不改」。因為有時形式失當,必然會影響實質。
第三類是尚在起草中的法律。這類法律在頒布前即應反復推敲其名稱,以免頒布後使人感到不妥,再來討論其名稱改還是不改。這一類的典型是「物權法」。從法哲學角度看,古羅馬時,將法律分為「人法」、「物法」、「行為法」(或債法)。19世紀初法國民法典起草時,起草人意識到法律不可能調整人與物的關系;物的形式下掩蓋的仍然是人與人的關系。故當時更改「物法」部分為「財產法」。因為「財產」反映的則是人與人的關系。19世紀末,德國民法典起草時,在哲學上走了回頭路。雖然德國民法從條理上、體繫上比法國民法進了一大步,但在法律究竟是調整人與人還是人與物的關系問題上,則退回到古羅馬時代了。這與19世紀初,歷史唯物主義處於上升階段,而19世紀末,歷史唯物主義處於又一個低谷的事實,不是沒有關系的。即使拋開法哲學不談,《物權法》也存在顯然的名實不符。例如:物權法中劃分所有人掌握的物時,仍劃為「動產」與「不動產」,卻不按其邏輯劃為「動物」與「不動物」。可見該法起草者在解決實際問題時仍自覺不自覺地回到「財產權」的理論上去。
上述第一類的用語不當或名實不符,是我國立法早期經驗不足造成的。而後兩類,則主要是不加分析地照搬日本法律用語造成的。「著作權」、「物權」均是日本法中使用的漢字原文。而如果我們直接從德國法中借用相關術語,也未必用「物權」。因為德國民法典中相應的「Dingliche Rechte 」或英文中的「Real Right」 ,意譯為「實在權」還是譯為「物權」更合適,仍有研究的餘地。
我們的法學家或法律起草者,走捷徑而直接從日文中把相應漢字搬來(或台灣地區先搬去,我們又從台灣間接搬來),對加速我國立法有一定益處,但也不應不加分析地大量搬來。因為自我國唐代大量向日本移植漢字之後的千年中,漢字在兩國不同經濟、文化環境下,有些已有了完全不同的發展反向,我們不加分析地大量搬來,肯定會嚴重破壞我國語言的純潔性。除上述提及的法律名稱外,還有許多從日本搬來的用語,已經使我國法律用語離大眾語言太遠了。例如:「瑕疵」在我國語言中本來是「小缺陷」的意思。但現在的中國《合同法》等法律中,無論有關標的缺陷有多大,乃至大到整個標的都是假的或完全壞掉的,也稱為「有瑕疵」。這一類用語如果大量搬到我國法律中來,對我國語言文字的影響是可悲的。
再談我國應立「財產法」而非「物權法」
(本部分系作者與外交學院副教授、法學博士薛虹的合作作品)
我國在制訂、頒布調整市場經濟的法律文件的過程中,應當學習、借鑒國外的立法經驗,但前提是對國外立法的理論基礎和法律體系進行了深入的研究,理解了國外經驗之所在。否則,自以為某國立法的某項優點未必是優點,自以為某國立法的某項缺點也未必是缺點。
在合同法終於告一段落之後,「物權法」又成為新的焦點。其實關於物權法的研討和爭論已經有很長一段時間了。與合同法相比,「物權法」的制定要復雜得多。
一、究竟什麼是德國的物權法
一種觀點認為,德國民法典採納了物權而不是財產權的概念,在民法中建立了一個獨立的制度,即物權法,並在此基礎上形成了民法典的科學體系;法國民法典採用了財產權的概念,在財產和財產權的規定方面顯得比較凌亂,如果我們要採納法國的模式,不僅要排除物權的概念,而且要徹底改變法典的體系。
在討論德國民法典的「科學體系」之時,需要對德國民法典的物權法體系有整體的把握。德意志民法典總則編包括民事主體制度和法律行為制度兩部分,其中法律行為制度是其核心內容。法律行為概念之所以能夠被成功地抽象出來並在德國民法總則中擁有牢固的立足之地,其根本原因是德國民法分則各部分必須包含有具體的法律行為,即「物權法的法律行為」、「債權法的法律行為」、「親屬法的法律行為」、「繼承法的法律行為」。法律行為制度是總則編的核心內容,而物權法的法律行為(物權合意)與債權法的法律行為(合同)是法律行為理論的支柱。如果沒有「物權合意」的創設,也就難以從物權法和債權法中抽象出「法律行為」的概念。可見,法律行為制度的成立是物權行為和債權行為共同支持的結果。無物權行為理論,則無法律行為制度;無法律行為制度,則無民法總則編設立之必要。故物權行為理論是德國民法典體系建立的基礎和支柱之一。
因此,要學習和接受德國的物權法體系就不能迴避或否定物權行為的獨立性和無因性。但是,物權行為是高度的理論抽象,在沒有德國法律傳統的國家引進物權行為的概念是非常困難的。我國廣大學者早就指出獨立的物權行為在我國不能成立,不符合我國司法實踐和人民習慣。我國曾經出現的「物權法」草案也沒有承認所謂物權行為的獨立性。然而,拋開了獨立的物權行為,談借鑒德國民法典的「科學體系」就無異於斷章取義,甚至歪曲原意。
沒有了獨立的物權行為,物權就只能從合同等債的行為中產生,即物權的設立都可以建立在同一債權合同基礎上,因此「債」就是取得「物」這種有形財產的方法。我國合同法制訂過程中,將合同的定義由「設立、變更、終止債權債務關系的協議」改為「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權利義務關系的協議」,就足以說明根據我國合同法的規定,合同不僅是引發債權、債務關系法律事實,而且可以是引發物權關系的法律事實。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國一直採取的體系恰恰接近於法國民法典的體系(即分為財產和取得財產的方法),而不是德國的體系。
二、明確不同含義的「財產權」
有學者主張財產權是個上位概念,包括債權、物權、知識產權等十分廣泛的具有財產價值的權利。用財產權代替物權,將把除人身權以外的全部權利囊括其中,就不應該有獨立的債和合同制度。
主張用來代替「物權」的「財產權」顯然並非所謂上位概念「財產權」。把財產權定義為包括物權、債權、知識產權等之上的總的權利已經被證明是錯誤的觀點,而且這種一直沿用的提法有很令人費解之處。這種觀點屬於受了德國法的不完全影響。德國法中不使用財產權的概念,也不把物權和債權統一到財產權上。如果硬要把非常不同的物權和債權統一到財產權的旗下,就只能抽幹了物權和債權的全部不同(絕對權和相對權的不同,對世權和對人權的不同),歸結為都屬於經濟利益的權利這一空洞的基點上。但即使在這一點上,也是不正確的,債不僅包括財產利益(debt),還包括非財產性質的責任、義務(obligation)。
因此,主張「財產法」的「財產權」應被定位為不包括債權的對世權,而不是被掏空了內涵的所謂總括性的權利。「債」作為取得財產的方法,因此應該有獨立的債及合同制度(債權的特性在於對人性,對世化了的債權應當被歸入財產權范疇)。財產法並非無所不包,是與債法並列的法律制度。
三、財產法不會擾亂民法體系
否定財產法的學者認為財產法會打亂民法體系,不能嚴格區分物權和債權,不能區分一般債權和擔保物權。
其實這些憂慮都是沒有根據的。學習外國立法經驗,當然應當注意研究其體系結構,更要注意研究其本質和精神。法國民法典與德國民法典一樣歷久不衰。僅就調整有形財產(物)關系而言,並不存在所謂德國「物權」關系明晰而法國「財產」關系混亂的狀況。法國的他物權(用益物權和擔保物權)同樣非常發達。這就象從喜馬拉雅山南坡登頂可以成功,從北坡登頂也可以成功一樣。如果不把「財產權」作為統轄債權、物權的所謂「上位概念」,就不會打亂我國的民法體系,也不會無法區別財產權和債權。當然,債權、物權的區別並不絕對的,在我國的民法體系中,「債」與「所有權及與所有權有關的財產權」兩部分本來就是相通的,並不如德國民法典那樣嚴格。區分嚴格或者不嚴格一是取決於體系的完整性、一貫性(如德國的嚴格區分就是一貫的、體系化的,我國學者則只取了其中一部分),二是取決於調整現實法律關系的需要。當不需要嚴格的時候,就不應當嚴格區分。採用了財產權的概念也不會導致所謂「他物權」與一般債權的混淆。財產權對世性的凸現已經決定了其在多個權利沖突中優先於對人的一般債權的地位。權利的稱謂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法律的規定及公示、公信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證明其對世性)。公示、公信制度在物權法框架下可以建立,在財產法框架下同樣可以建立。
四、建議用「財產法」代替「物權法」
設立財產法,而非物權法,根本原因在於,物在財產中的比重已經很小,「物」又是一個缺乏彈性和延伸性的概念。如果以「物權」為起點立法,就會造成調整社會財富關系的基本法律卻將社會財富的主要部分排除在外的結果。這種結果是完全不能被接受的。
20世紀後期,無形財產和無形服務作為社會和私人財產的重要性日增,越來越與有形的「物」分庭抗禮。目前,金融服務、郵電服務、計算機網路服務、醫療服務、律師服務等行業快速發展,社會財富構成中所佔比例越來越大。但是「服務」與「物」或「物權」沒有直接關系,僅以合同法的體系容納或規范,不足以保護和促進這些服務行業的發展。在建立世界貿易組織的國際多邊談判中,歐、美、日等國際貿易的幾強都將服務貿易、貨物貿易和知識產權並列為國際條約規范的三大部分內容。當然,「物」或「物權」也不能容納以知識產權為代表的無形財產。
法國法採取了「財產」的概念,這一19世紀初的選擇卻正好迎合了20世紀末的現實。財產和財產權的概念完全能夠包括無形財產和服務的內容,當然,對於無形財產中的知識產權,法國另立了知識產權法典。
我國如果真要制定一部調整社會財產關系的基本法律,就應當認真考慮法國法中財產權的概念,不要再把有形的「物」作為主要的、甚至唯一的財產形式來對待,也不要把蒸汽機時代形成的過時的規則移植到網路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