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的精華

道德的精華

發布時間: 2024-10-12 06:42:50

Ⅰ 中華傳統文化、中華傳統道德、中華傳統美德三者之間有什麼關聯嗎

有關聯。
1、傳統文化包括傳統道德,此外還有傳統藝術等等;
2、傳統道德包括傳統美德,此外還有不當道德,愚忠愚孝等等。
反過來說,傳統美德是傳統道德的精華部分,傳統道德是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

Ⅱ 為什麼中國傳統倫理道德至今還具有生命力他的精華和糟粕表現在哪裡

第一個問題就不用回答了!好的東西自然是要被人們所傳承和發揚的!至於不好的東西要拋棄也需要一些時間!

精華

中國傳統文化的主要特點是:
在人與自然的關繫上重視人與自然的統一,在人與人的關繫上人與人的和諧。中國哲學向來不認為人與自然是敵對的關系,而認為人與自然是相輔相成的關系,人與人之間更應互助合作。強調群體犧牲精神,強調以義生利,勤勞敬業。義利觀構成了儒家經濟論理在生產行為方面的價值取向。與以義生利相襯托的是人們的工作態度,早在源點時代一勤勞敬業精神就是令人贊賞的美德,並衍生化為社會共識,所謂「民生在勤,勤則不匱」。儒家文化在處理個人與社會的關系中,提倡莊重自製,重視教育感化,追求技能,提倡社會責任感,勤奮工作,很少強調私利,這就形成了追求群體的和諧和有效率的發展,表現出比個人主義文化的更大的優勢。
以儒家思想為主體的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它一旦與外來文化的積極因素相結合,特別是同體現著現代市場經濟發展要求的西方觀念相結合,就可以成為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精神動力。這方面有日本和亞洲「四小龍」經濟的高速發展為證,這些國家和地區都處於中華文化輻射圈內,都與中國文化有不解之緣。

糟粕

奴性作為中國人人性中的一個重要特徵,為何如此根深蒂固?這與儒家思想的深遠影響密不可分。或者說,正是儒家思想培育了中國人的奴性,造就了一代又一代的奴才。

「三綱」奠定了奴才思想的架構

先看看董仲舒的「三綱五常」。雖然它也講仁、義、禮、智、信這些人際交往的規矩(即五常),但是它的三綱是根本。三綱(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要求臣子必須無條件絕對服從君王,妻子必須無條件絕對服從丈夫,兒子必須無條件絕對服從父親。後來的儒學鼓吹者更進一步發展成這樣的行為規范:君雖不君,臣不可以不臣;夫雖不夫,妻不可以不妻。也就是說,君王其行為不論有多荒唐,作為臣民的只有忠心跟隨的份兒,絕對沒有任何懷疑或批評的權利。

這樣的思想,不但徹底抹殺了任何可能存在的批判精神,還是把全國臣民變成了君王一人的奴才。而儒家思想的所論述的「君權天授」,更是赤裸裸地徹底剝奪了人民的參政權利,使得君王可以凌駕於全國人民之上作威作福不受制約。這種思想基礎,正是集權主義者求之不得的溫床。

等級觀念造就了不平等的社會

儒家思想更卑鄙的理論還在於把人分成三六九等,而且這種成分劃分是與生俱來的。中國搞的那些階級成分劃分,正是儒家思想的「革命版」。而目前的中國,農民的孩子一出生就只能有農村戶口,在醫療、教育、就業等各方面的生存和發展機會都遠遠不如有城市戶口的孩子。至於那些高乾子弟比普通民眾的子弟有更多的機會在官場上發跡這一事實也是有目共睹的。這種論出生、論血統的倫理思想從哪裡來?從儒家思想來的!

孔子的訓條扼殺了人民的創造性

儒家思想最窒息人性的,要數孔子的這個訓條了:「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就是說,沒有統治者的允許,人民是不能去看、去聽、去說話、去行動的。
在民主社會里,只要不違反法律法規所指明的條款,人們就可以做他們想做的事情、看他們想看得東西、說他們想說的話。如果人們做的某些事情會引起新的社會問題,那麼新的法律條款就必須因應而生。在新的法規出台之前,人們的行動應該不受制裁。所以文明國家裡的法律是對人們行動的具體制約,而不是指明人們如何行動的行為准則。孔子的教條與此恰恰相反,它規定人民的一舉一動都必須符合皇家貴族們制定的行為規范,它是束縛人民行動和思想自由的枷鎖。而歷史上專制統治正是得益於這個思想。長期以來,全國人民只有統一思想的份兒,只有與上保持一致的份兒,只有按照上面規定說話做事的份兒,而絕對不允許人民懷疑和批評。孔子的這個思想,不但徹底扼殺了中國人的創造性,還為統治者造就了一代又一代的奴才。

「忠孝」所包含的思想糟粕

再來說說儒家提倡的忠孝。如果是對國家的效忠,比如岳飛的事例,那當然比效忠一個政黨或效忠某個「偉大領袖」更符合人民的利益。象岳飛這樣的軍人,在文明國家裡都是要效忠國家的,這是軍隊國家化的結果,是便飯,是最基本的要求,根本就不值得大書特書。相反,在中國歷史上,軍隊往往都是效忠當朝皇上的,所以岳飛的故事才顯得與眾不同。

對於那個「孝」字,其中的糟粕路人皆知。儒家所言:「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現今如果有個女人因為身體上的疾病不能生育,或者她根本就不想生育,你能指責她最為不孝嗎?這儒家思想分明就是要將女人變為沒有自尊又沒有自決權的生育機器。其荒唐、反人性之意不言自明。

以期盼明君來麻痹人民

《大學》里有這么一段: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後人簡述而成: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可是在中國三千多年有史書記載的歷史上,哪個帝王統治者是靠自己的修身養性來治理國家的?哪個帝王不是靠軍隊殺戮、血腥鎮壓、恐怖統治、甚至焚書坑儒來坐穩其帝王交椅的?

對於當權者而言,如果其權力來源不是來自人民的授權,如果其權力不受限制,任何一個人去當權,不論其修身養性的層次有多高,結果一定是個獨裁者,甚至是個暴君。

世界上也有不用靠血腥鎮壓、不用靠屠殺人民、不用靠恐怖統治而上台的政府,但這些政府多數出自不受儒家思想影響的歐美國家。這些國家的統治者即使自身的涵養不太完美,象柯林頓還亂搞男女關系,但是國家卻可以治理得井井有條、人民安居樂業、生活自由自在。

為何會有這樣的天壤之別?事實已經一再證明,單強調個人的修身養性是絕對不能造福於人民的。

不單單中國的歷史,即使在世界歷史上,在實施民主制度之前也沒有哪個帝王是靠個人的修身養性來治理國家的。只有民主制度才能把帝王的權利交給人民,讓人民來決定誰當國家領導人,並有權更換不合格的領導人。只有這樣的制度才能確保長治久安、天下太平、人民自由、社會進步。

儒家思想片面強調人的修身養性,極具欺騙性,而絕口不談那些不受制約的皇權正是產生腐敗和荼毒生靈的根源。其實,真正可以使天下太平的至關重要的因素是民主的社會制度,不是個人的什麼修行。正是與民主制度相對立的專制制度導致了人的墮落、暴君的肆虐、人民的惶惶不可終日、以及對人民創造性的嚴重壓制。

儒家思想一直提倡「君權天授」,而不是「君權民授」。為了讓人民有個盼頭,它告訴人民:如果君王也修身養性,天下就會太平,人民就會幸福。它的目的是麻痹人民,讓人民整天做夢,永遠期盼出一個修身養性層次極高的「明君」,卻不讓人民直接參政、不讓人民選擇心目中最佳的君王人選。可是中國歷史上出過幾個明君呢?確切地說:一個也沒有!但是人民就這樣在儒家思想麻醉之下期盼「明君」期盼了幾千年。儒家思想是中國最成功的精神鴉片。

專制制度不但充分利用儒家思想,還篡改歪曲儒家的部分論述來為其服務

對於帝王而言,任何有利於集權統治的思想都是求之不得的。既然儒家思想有濃重的奴才意識,歷代帝王崇尚儒學也就順理成章了。非但崇尚儒學,更有把儒學斷章取義者,如把《詩經·小雅·谷風之什·北山》中的一句牢騷話「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大夫不均,我從事獨賢」,變成這樣一個集權統治的理論依據而流傳千百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

Ⅲ 中國傳統美德中倡導的什麼的精神和良好行為規范,是中國傳達道德的精華

中華傳統美德中倡導的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精神和良好行為規范,是中國傳統道德的精華。

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具有影響,可以繼承,並得到不斷創新發展,有益於下代的優秀道德遺產。概括起來就是:中華民族組織優秀的品質、優良的民族精神、崇高的民族氣節、高尚的民族情感以及良好的民族習慣的總和。它標志著中華民族的「形」與「魂」。它也是我國人民兩千多年來處理人際關系、人與社會關系和人與自然關系的實踐的結晶。

(3)道德的精華擴展閱讀:

「仁、義、禮、智、信」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核心價值理念和基本要求,帶動整個社會道德體系的發展和社會道德水平的提升,在整個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中具有重要地位。

中國是文明古國、禮儀之邦,重德行、貴禮儀,在世界上素來享有盛譽。自古以來,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始終是中華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道德根基和思想基礎,始終是中華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重要精神支柱和精神動力。

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形成和發展已經有幾千年的歷史,從口頭傳承到文字記載,內容博大而精深。但歸納起來,在歷史典籍里加以明確、歷代歷朝基本形成共識的內容主要是「仁、義、禮、智、信」五個要素。

當然,在傳統道德方面還有很多表述,但大部分都包含在這五大要素之中,或者是這五大要素的延伸,或者是這五大要素的豐富,或者是這五大要素的發展。

Ⅳ 老子《道德經》的精髓是什麼

「道法自然」是《道德經》中老子思想的精華。「道」作為《道德經》中最抽象的概念范疇,是天地萬物生成的動力源。「德」是「道」在倫常領域的發展與表現。「道」與「法」在規則、常理層面有相通點,但不同於西方自然法。「法」應效法自然之道,在辨證的反向轉化之中發揮其作用。

哲學上,「道」是天地萬物之始之母,陰陽對立與統一是萬物的本質體現,物極必反是萬物演化的規律。倫理上,老子之道主張純朴、無私、清靜、謙讓、貴柔、守弱、淡泊等因循自然的德性。政治上,老子主張對內無為而治,不生事擾民,對外和平共處,反對戰爭與暴力。

這三個層面構成了《道德經》的主題,同時也使得《道德經》一書在結構上經由「物理至哲學至倫理至政治」的邏輯層層遞進,由自然之道進入到倫理之德,最終歸宿於對理想政治的設想與治理之道。也就是從自然秩序中找出通向理想社會秩序的光明正道。

(4)道德的精華擴展閱讀:

據文獻記載,老子靜思好學,知識淵博。他的老師商容教授知識過程中,老子總是尋根問底,對知識非常的渴望。為了解開自己的疑惑,他經常仰頭觀日月星辰,思考天上之天為何物,以至於經常睡不著覺。後來,商容老師「實乃老夫之學有盡。」推薦老子入周都深造。

文獻記載:」老子入周,拜見博士,入太學,天文、地理、人倫,無所不學,《詩》《書》《易》《歷》《禮》《樂》無所不覽,文物、典章、史書無所不習,學業大有長進。

博士又薦其入守藏室為吏。守藏室是周朝典籍收藏之所,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書,汗牛充棟,無所不有。」通過這段經歷,老子積累了豐富的學識,也使他遠近聞名。

老子生於春秋戰國時期,當時的環境是周朝勢微,各諸侯為了爭奪霸主地位,戰爭不斷。嚴酷的動亂與變遷,讓老子目睹到民間疾苦,作為周朝的守藏史,於是他提出了治國安民的一系列主張。

Ⅳ 傳統道德精華指什麼

說在中國傳統文化的寶庫中,中國傳統道德是最重要的一部分內容,這話完全正確。因為從世界各國來看,像中國這樣幾千年如一日重視倫理道德的還沒有第二個國家。什麼叫中國傳統道德?或者說中國傳統道德有哪些內容呢?這個問題很復雜,每個人的回答都可能不一樣。我講講自己的看法,我想這裡面起碼應包括這么幾部分內容。

第一,正如我的老師——清華大學陳寅恪教授曾經說過的,《白虎通》當中的「三綱六紀」是中國文化的精華。什麼叫「三綱」呢?就是君臣、父子、夫婦。他講的當然是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這里邊有糟粕,如夫妻應該是平等的,怎麼男人成了女人的綱了呢?這個我們先不講它。「六紀」,一是諸父,就是父親的兄弟姊妹;二是兄弟;三是族人;四是諸舅,就是母親家的人;五是師長;六是朋友。他說,這「三綱六紀」是中國文化的中心,我看他的話很有道理。因為人類自有社會以來,必然要有一種規則來維系,不然的話社會就會亂七八糟。現在馬路上為什麼要有交通警?為什麼要有紅綠燈?這就是一種規則,一種規章制度,要求大家都來遵守,這樣社會生活才能進行。要是沒有這些規則,社會生活就不能進行。《白虎通》的「三綱六紀」,把當時社會所有的人際關系都規定了。

第二,我們的文化還有一個提法,是我們的特點,就是「格、致、正、誠、修、齊、治、平」。意思就是格物、致知、正心、誠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八個步驟。先從自己開始格物,就是了解事物,了解以後致知,把規律找出來,正心、誠意就不用講了,修身就是修自己,然後齊家,把家治好,然後再治國,治國以後是平天下,就是從個人內心一直到天下。那麼,什麼叫國,什麼叫天下呢?在周代來講,像齊國、燕國、鄭國等國是國,天下則指整個周代的中國。現在像中國、日本叫國,天下就是世界。個人要從內心出發,正心、誠意,一直推到治國、平天下。這套系統的步驟,屬於倫理道德范疇,也屬於政治范疇,是其他任何國家所沒有的。

第三,「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就是說,禮義廉恥是國家的四個支柱。除了這個提法外,古人還提出了「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等說法,意思都差不多。

上述三個方面是古代倫理道德最先最主要的內容。懂得了這三個方面的內容,大體就了解了中國倫理道德最基本的內容。我們的道德倫理又全面又有體系,其他的內容當然就多了,需要寫一部中國倫理學史來闡述。

中國傳統道德是中國傳統文化當中最精華的內容,它在世界人類文明遺產中的特殊性非常之明顯。為什麼這么說呢?因為世界上任何國家,從古希臘一直到古印度,盡管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道德規范,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道德規范,可是內容這么全面、年代這么久遠、涉及面這么廣泛的道德規范,在全世界來看,中國是唯一的。現在中國周圍這些國家,像日本、韓國、越南等,有一個名詞叫漢文化圈,屬於漢文化圈的國家基本上都受我國的影響。

我們一向講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現在我們的考古發現越多,就越證明我們的歷史長久。隨著考古學的不斷進步,我估計將來考古發現不但有夏、有禹,一定還會有更古的堯、舜,還要往上發展。總而言之,我的看法是考古發現越多,我們的歷史越長。這是從形成的歷史時間看。

那麼從具體內容上看,我們民族的特點就更明顯了

比如「孝」這個概念,「三綱五常」裡面都有。除了中國以外,全世界各國都沒有這么具體。何以證之呢?可以看一看歐洲現在社會的情況跟我們作比較。當然現在青年人也不像以前那樣愚忠愚孝,「割肉療母」我們也不提倡,可是就拿眼前來講,我們中國的青年人還比世界各國的要孝得多,雖然程度不如以前了,我是研究語言的,有件事很有意思:把「孝」這個詞翻譯為英語,用一個詞翻譯不出來,得用兩個詞。什麼原因呢?因為雖然不能說外國沒有孝,但是孝並非作為一個很重要的概念,所以譯過去就得用兩個詞。英文里而兩個什麼詞呢?就是兒女的「虔誠」與「尊敬」,而在中文中光一個「孝」就夠了。這就說明「孝」這個詞有中國的特點。

我認為中國倫理道德中兩點值得提倡,第一點是講氣節、骨氣。 一個人要有骨頭。我們現在不是還講解放軍硬骨頭六連嗎?文章也講風骨。骨頭本來是講一種生理的東西,用到人身上,就是指人要講氣節。孟子就講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富貴我們也不怕,貧賤我們也不怕,威武我們也不怕,這在別的國家是沒有的。就足說作為一個人,我有我的人格,頂天立地,不管你多大的官,多麼有錢,你做得不對我照樣不買你的賬。例子很多。《三國演義》里有個禰衡敢罵曹操,不怕他能殺人。近代的章太炎,他就敢在袁世凱住進中南海稱帝時,到中南海新華門前罵袁稱帝。這種骨氣別的國家也不提倡。「骨氣」這個詞也不好譯,翻成英文也得用兩個詞:道德的「反抗的力量」或者「不屈不撓的力量」,我們用一個「氣節」、「骨氣」,多麼簡潔明了。我們中國的小說中,隨便看看,都有像禰衡這樣的人。我們為什麼崇拜包公?就是因為他威武不能屈。皇帝掌握生殺大權,但皇帝做錯了包公照樣不買賬;達官顯貴雖然有錢有勢.包公也照樣不買賬。這種品行外國是不提倡的。

我常對年輕人講,不僅在國內要有人格,不能一見錢就什麼都不講了,出國也要有國格,不能忘記自己是中國人,不能忘記國格。

第二點是愛國主義。世界上真正提倡愛國主義的是中國。比如蘇武北海牧羊而氣節不改的故事,連小孩都知道。寫《滿江紅》的抗金英雄岳飛,他的愛國精神更是歷代傳誦,後人在杭州西湖邊專給他蓋了一座廟。又如文天祥,誰都知道他的名言「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全國各地都有他的祠堂。近代、現代的愛國英雄也多得很,如抗日戰爭中的張自忠、佟麟閣,等等。

當然,我們講愛國主義要分場合,例如抗日戰爭里,我們中國喊愛國主義是好詞,因為我們是正義的,是被侵略、被壓迫的。壓迫別人、侵略別人、屠殺別人的「愛國主義」是假的,是軍國主義、法西斯。所以我們講愛國主義要講兩點:一是我們決不侵略別人,二是我們決不讓別人侵略。這樣愛國主義就與國際主義、與氣節聯繫上了。

關於中國傳統道德在世界文明史中的地位問題,我想最好先舉例來說明。大家都知道《歌德談話錄》這本書,在l827年1月30日歌德與埃克曼的談話錄中,歌德說:我今天看了一本中國的書——《好逑傳》,中國人了不起,在中國人眼中,人跟宇宙合二為一(這是我這幾年宣傳的人與大自然和諧),男女談情說愛,相互彬彬有禮,那麼和諧、和睦,這個境界我們西方沒有。可以說,《好逑傳》在中國文學史上最多與《今古奇觀》處在一個水平,甚至中國文學史也不會寫它。可是傳到歐洲,當時歐洲文化的第一代表人歌德卻大加贊美。但他是有根據的。雖然我國這類才子佳人題材的小說有些理想化,像《西廂記》。但是在當時的西方文化泰斗看來,起碼中國作者心中的境界是很高的。歌德指出的這一點不是很值得我們回味嗎?

我認為,從世界文化的發展趨向看,中國文化包括中國道德的精華,在21世紀的將來,會在人類精神文明的發展中,發揮更重要的作用。這是我所期望的。

熱點內容
快遞偽造簽字法律責任 發布:2024-10-15 05:41:17 瀏覽:263
婚姻法司法解釋二第21 發布:2024-10-15 05:17:47 瀏覽:230
企業員工舉報勞動法 發布:2024-10-15 04:22:03 瀏覽:341
法律援助律師什麼時候拿到錢 發布:2024-10-15 02:05:18 瀏覽:968
勞動法無底線地扣錢嗎 發布:2024-10-15 01:25:29 瀏覽:685
政法幹警民法考點 發布:2024-10-15 01:01:37 瀏覽:470
民法學1形成性考核冊答案 發布:2024-10-15 00:49:56 瀏覽:276
廣州法院拍賣房產 發布:2024-10-15 00:15:42 瀏覽:80
眼花有法治嗎 發布:2024-10-15 00:01:08 瀏覽:140
法學加金融 發布:2024-10-14 22:47:26 瀏覽: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