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經今解

道德經今解

發布時間: 2024-10-17 19:12:54

① 《老子道德經·第一章·道可道》翻譯與解讀

《老子道德經·第一章 道可道》翻譯與解讀

道可道,非常道01。名可名,非常名02。無名,天地之始03;有名,萬物之母04。故常無,欲以觀其妙01;常有,欲以觀其徼02。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03。玄之又玄,眾妙之門04。

今 譯

若能用語言說清楚的道,並非永恆之道。若能用語言說清楚的道的名稱,並非永恆的道的名稱。無名稱,是天地的開始;有名稱,是萬物產生之母體。所以,從常無中能觀察大道無形的奧妙,從常有中能觀察道產生萬物的歸宿。無與有同出於大道而異名,同樣稱為玄妙!玄妙又玄妙,是眾妙產生的根本。

評 議

此章為《老子》的首章,是論說宇宙起源的哲學問題。老子認為,道是宇宙的本體,其中包含有三層內涵:一是說道不可言,沒有名稱。二是說道無名稱,無名稱是天地的開始;道生天地,天地生萬物,便有了名稱,有名稱之天地是萬物的母體。三是說無形的道,與有形的天地,皆同出於道,同出而異名,同樣是玄微幽遠。玄微幽遠之道,是產生眾妙之根本。顯然,其中蘊含有玄虛神秘的色彩。因此,已故高亨先生說它「表現了老子的唯心主義成分」(《老子注譯》),也是事出有因的。世人稱《老子》、《莊子》與《周易》為「三玄」,其深奧玄虛,令人費解,可想而知。老子曰:「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老子》第21章)又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老子》第25章)即說明老子之「道」具有物質屬性,屬於唯物主義。

在古代,《老子》的注本和研究版本甚多,據統計多達五千六百種。古代《老子》的不同版本,包括楚簡本《老子》(不足兩千字)、漢墓帛書《老子》(甲乙本)、王弼《老子注》等等,皆為手抄本。《老子》的真本,尚未發現。由於《老子》皆為手抄本,在傳抄過程中抄者有所增損,是不可避的。今天,我們只能根據不同版本,擇善而從。就現行的《老子》幾種主要版本而言,有的篇章,由於斷句不同,就出現不同的訓釋。即以首章為例,予以簡單的說明。「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這兩句,王弼注曰:「凡有皆始於無,故未形未名之時,則為萬物之始;及其有名有形之時,則長之育之,亭之毒之,為其母也。」高亨先生沿襲王弼舊說,將此兩句斷為:「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老穗雀子注譯》)陳鼓應先生的《老子注譯及評介》這兩句斷句與高亨先生相同。此等斷句,並不符合老子本意。又「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兩句,河上公《老子道德經章句》、嚴遵《老子指歸》、王弼《老子注》等,皆斷句為:「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這不符合老子本意,是顯而易見的。林希逸《老子鬳齋口義》、奚侗《老子集解》、高亨《老子注譯》皆斷句為:「常無,以觀其妙;常有,以觀其徼。」糾正了河上公、王弼等的錯誤斷句。

老子生活在兩千多年前我國的春秋時代,由於受當時社會條件和科學水平的限制,老子對宇宙起源的認識和論說,存在玄虛神秘的色彩,這是難以避免的。對於宇宙是怎樣形成的哲學命題,只有用先進的現代科學技術,才能揭開它神秘的面紗。

不過老子的宇宙起源說屬於唯物主義,是不應動搖的。恩格斯說:「凡斷定說精神先於自然界存在,因而歸根到這樣或那樣承認創世說的人,便組成唯心主義營壘。凡認為自然界是基本起源的,則屬於唯物主義各派。」(《馬克思恩格斯文選》兩卷本第二卷第三六七頁)老子說:「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就是認為自然界是宇宙的本源,所以,老子是唯物主義者。

注釋



01道可道:上「道」字,謂大道。下「道」字,作動詞,謂說。「常」:原字為「恆」,為避漢文帝劉恆之諱,而改「恆」為「常」。兩句謂若能用語言說得清楚的道,並非是永恆之道。西漢河上公釋「非常道」曰:「非自然常生之道也。」(《老子道德經章句》,下同。)

02名:上「名」字,謂永恆常存之名,即大道之名。下「名」字,謂可命名之名。魏王弼曰:「可道之道,可名之名,指事造形,非其常也;故不可道,不可名也。」(《老子注》,下同。)宋代林希逸曰:「常者,不變不易之謂也。可道可名,則有變有易猜搭早;不可道不可名,則無變無易。」(《老子鬳齋口義》,下同。)

03無名:謂道本來無名稱。道產生天地枝肆,故謂「無名」為「天地之始」。河上公曰:「無名者謂道,道無形,故不可名也。始者道本也,吐氣布化,出於虛無,為天地之本始也。」

04有名:謂天地。天地產生萬物,故謂之為「天下之母」。河上公曰:「有名謂天地,天地有形有位,有陰陽,有柔剛,是其有名也。萬物母者,天地含氣生萬物,長大成熟,如母之養子也。」林希逸曰:「『有名,萬物之母』,母者,言自此而生也。」

01常無:謂大道。妙:微妙,玄妙。王弼曰:「妙者,微之極也。萬物始於微而後成,始於無而後生。」

02常有:謂天地。徼:河上公曰:「徼,歸也。」唐代陸德明曰:「徼,小道也,邊也,微妙也。」(《經典釋文》,下同。)清代王夫之釋「徼」為「邊際」(《老子衍》)。清末奚侗曰:「徼,歸終也。」(《老子集解》,下同。)與河上公訓釋相同。林希逸曰:「此兩『欲』字有深意,欲者,要也,要如此究竟也。」

03此兩者:指「有」與「無」。奚侗曰:「有生於無,故曰『同出』;有、無對立,故曰『異名』。」同出:謂同出於大道。玄:奚侗曰:「玄,《說文》:『幽遠也』。有、無相生,其理幽遠。」

04玄之又玄,眾妙之門:奚侗曰:「高延第曰:『玄之又玄』,即《莊子》『深而又深』、『神而又神』,贊道之詞。道生萬物,故雲『眾妙之門』。」

林希逸曰:「玄者,造化之妙也。」又曰:「玄之又玄,眾妙之門,即《莊子》所謂『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始者也,有未始有夫未始有始也者』,但贊言其妙而已,初無別義。」

按元代吳澄曰:「上篇之首句曰『道可道』,故以『道』名篇,尊之而曰『經』。他本或作《道德經》上,則是以《道德經》為一書之總名,而分上下篇也。」(《道德真經吳澄注》,下同。)

② 老子道德經全文及譯文

1、原文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2、譯文

「道」如果可以用言語來表述,那它就是常「道」(「道」是可以用言語來表述的,它並非一般的「道」);「名」如果可以用文辭去命名,那它就是常「名」(「名」也是可以說明的,它並非普通的「名」)。「無」可以用來表述天地渾沌未開之際的狀況;

而「有」,則是宇宙萬物產生之本原的命名。因此,要常從「無」中去觀察領悟「道」的奧妙;要常從「有」中去觀察體會「道」的端倪。無與有這兩者,來源相同而名稱相異,都可以稱之為玄妙、深遠。

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奧,而是玄妙又玄妙、深遠又深遠,是宇宙天地萬物之奧妙的總門(從「有名」的奧妙到達無形的奧妙,「道」是洞悉一切奧妙變化的門徑)。

(2)道德經今解擴展閱讀

作品賞析

《道德經》主要論述「道」與「德」:「道」不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個體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應必備的特殊的世界觀、方法論以及為人處世之方法。

老子的本意,是要教給人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礎,道是德的升華。沒有德的基礎,為人處世、治家、治國,很可能都失敗,就沒有能力去「修道」。

所以修「德」是為修道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修道者更需要擁有寧靜的心境、超脫的人生,這也缺「德」不可。《道德經》德經部分,在經文中佔了很大部分,這是修道的基礎。

「道」是渾全之朴,「眾妙之門」。「道」生成了萬物,又內涵於萬物之中,「道」在物中,物在「道」中,萬事萬物殊途而同歸,都通向了「道」。

③ 道德經 全文及譯文

道德經 全文 譯文 .txt

道德經.txt

求點贊,o(* ̄︶ ̄*)o

老子名言:

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2.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3.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恆也。

4.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

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5.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6.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7.穀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8.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

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9.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10.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11.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

身退,天之道也。

12.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

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13.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

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14.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

15.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16.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17.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

有所屬:見素抱朴,少思寡慾,絕學無憂。

18.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19.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

20.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多,多則惑。

21.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

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22.希言自然。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

23.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

24.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強字

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

25.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26.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27.重為輕根,靜為躁君。輕則失根,躁則失君。

28.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更多老子名言敬請關注習古堂國學網的相關文章。

29.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30.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將軍居左,上將軍居右,言以喪禮處之。殺人之眾,以悲哀泣之,戰勝

以喪禮處之。

31.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32.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可以不殆。

33.譬道之在天下,猶川穀之於江海。

34.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

亡者壽。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

35.將欲歙之,必故張之;將欲弱之,必故強之;將欲廢之,必故興之;將欲取之,必故與之。是謂

微明。

36.柔弱勝剛強。魚不可脫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37.道常無為而無不為。更多老子名言敬請關注習古堂國學網的相關文章。

38.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無為而有以為。上仁為

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

而後義,失義而後禮。

39.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

40.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生;侯得一以為天下正。

41.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42.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故建言有

之: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上德若谷;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無

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

43.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

44.人之所惡,唯孤、寡、不穀,而王公以為稱。

45.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

46.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

47.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

48.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

49.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50.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沖,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

51.靜勝躁,寒勝熱。清靜為天下正。

52.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

53.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54.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明,不為

而成。

55.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

56.無為而無不為。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57.聖人常無心,以百姓心為心。

58.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59.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動之於死地,亦十有三。

60.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

61.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成之熟之;養之覆之。生

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62.修之於身,其德乃真;修之於家,其德乃餘;修之於鄉,其德乃長;修之於邦,其德乃豐;修之

於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邦觀邦,以天下觀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

以此。更多老子名言敬請關注習古堂國學網的相關文章。

63.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64.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故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

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故為天下貴。

65.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人多利

器,國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盜賊多有。故聖人雲:「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

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朴。」

66.其政悶悶,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是以聖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

耀。

67.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孰知其極?其無正也。正復為奇,善復為妖。人之迷,其日固

久。

68.治人事天,莫若嗇。

69.治大國,若烹小鮮。

70.大邦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牝常以靜勝牡,以靜為下。故大邦以下小邦,則取小邦;

小邦以下大邦,則取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邦不過欲兼畜人,小邦不過欲入事人。夫兩者各得

所欲,大者宜為下。

71.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

72.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

能成其大。

73.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是以聖人猶難之,故終無難矣。

74.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75.民之從事,常於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

76.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民之難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

國,國之福。

77.江海之所以能為百穀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穀王。是以聖人慾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

民,必以身後之。是以聖人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

與之爭。

78.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79.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今舍慈且勇;舍儉且廣;舍後且先;死矣!

夫慈以戰則勝,以守則固。天將救之,以慈衛之。

80.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與;善用人者,為之下。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

人之力,是謂配天古之極。

81.禍莫大於輕敵,輕敵幾喪吾寶。故抗兵相若,哀者勝矣。

82.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83.言有宗,事有君。夫唯無知,是以不我知。

84.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聖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85.民不畏威,則大威至。

86.無狎其所居,無厭其所生。夫唯不厭,是以不厭。是以聖人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故去彼取

此。

87.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此兩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惡,孰知其故?更多老子名言敬請關注

習古堂國學網的相關文章。

88.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89.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若使民常畏死,而為奇者,吾得執而殺之,孰敢?

90.民之飢,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飢。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民之輕死,以其上求

生之厚,是以輕死。夫唯無以生為者,是賢於貴生。

91.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是以兵強則滅,木強則折。強大處下,柔弱處上。

92.天之道,其猶張弓歟?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

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93.是以聖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

94.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

95.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96.和大怨,必有餘怨;報怨以德,安可以為善?

97.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

之。使民復結繩而用之。

98.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99.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100.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④ 道德經註解

道德經註解1
第一章 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微。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註解:『道』,可以說出它的大體含義,但不能說出它的具體所指。名稱,是人們給予的,並不是固有不變的。宇宙間的萬物在開始的時候,是沒有名稱的。有了名稱,人們才逐漸把萬物加以分別。所以,從追究萬物起源,來明白事物的規律。從細化事物的分科分類命名,了解物質更微細的成分,研究事物的詳細情節。研究事物起源和規律,精細分析細微的不同,這兩者是無止境的,是人們明白一切具體道理的根本方法。
第二章 無為之事,不言之教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己;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己。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合,前後相隨。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持,功成而弗居。夫惟弗居,是以不去。
註解:人們知道了什麼事物美好,才比較出醜陋;知道怎樣的行為是善,才比較出不善。所以有和無、難和易、長和短、高和下、音和聲、前和後都是相對應的,對立的事物不能單獨存在。所以聖人會順應事物的自然規律,不以自己主觀願望強求別人,萬物按自己的規律運行不息。自己努力的所得不要認為應該佔有,(即使是自己所創造的)。積極奉獻但不能自持有功,取得成功不居功自傲。只有不居功,人們就對他的功績才不會忘記。
第三章 淡泊明志,寧靜致遠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盜;不見可欲,使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知者不敢為也。為無 為,則無不治。
註解:不崇尚有學問的人,人們就不會爭名譽;不珍貴稀有難得的貨物,人們就不去千方百計求取;不鼓勵競爭,人們的心就會安定;所以聖人認為,剋制人們的慾望,滿足生活需要,限制競爭慾望,讓人們有健康的身體。經常使人民滿足現實,使少數不滿足的人不敢挑起爭端。只要人們對自己的處境都感到滿足而不爭斗,社會就安定。
第四章 挫銳解紛,和光同塵
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挫其銳,解其紛,和棋光,同其塵。湛兮似若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註解:『道』不具體指任何事物,但卻包羅萬象,具體應用不會窮盡。『道』包含萬物的規律,是認識事物的根本方法。有了過激就加以克制,出現矛盾就加以調解,太光亮刺眼就使其柔和,求得與世間萬物和諧相處。這道理是確實存在的,不是誰創造的,好像是人類出現之前已經存在。
第五章 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天地之間其猶橐龠(tuoyue)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註解:宇宙、地球對於自然界萬物沒有偏好,同樣對待。聖人對待人民不分親疏,一視同仁。天地之間就像風箱,空虛但不窮盡,越動風越大。話說得過分,就沒有餘地,不如適可而止。
第六章 穀神不死,是為玄牝 。
穀神不死,是為玄牝。玄牝之門,是為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註解:『道』是永恆不滅的,就像雌性的生殖器官,是產生天地萬物的根源,因此世界上不斷地有新生的事物出現,作用是不會窮盡的。
第七章 天長地久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註解:天地所以會長久存在,是因為不是自己生長的,所以長久。因為聖人隨從民眾的意願所以能領導民眾,做事不是為了自身的利益而能長久生存於社會,不就是因為無私而顯示出自己的偉大嗎?
第八章 上善若水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乎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註解:上等的愛心就像水。水滋養萬物,而不爭利益;甘願處於低下的位置,低下是大多數人所不情願的,所以好像道。選擇適於自己的環境,心胸寬闊。對人有愛心,多與善良的人結交。言語適當講信用,處事公正合理。選擇做自己能夠做好的事情,行動選擇合適的時機。只有不與人爭利益,就不會有煩惱。
第九章 功成身退,天之道。
持而盈之,不如其己;揣而銳之,不可常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註解:如端著滿盆的水,不能持久;勇力和銳氣,不能永久保持。有了過多的財富,不可能長久守住;如果富貴後就驕橫,那是自己造災禍。取得成功有了榮譽就要主動退隱,這才是符合道的精神。
第十章 養生修行
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至柔,能如嬰兒乎?滌除玄覽,能無疵?愛民治國,能無為乎?天門開闔,能無雌?明白四達,能無知?生之蓄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註解:形神合一,能無雜念嗎?(道教的閉關、佛教的坐禪及流行於印度的瑜伽,都是使人寧心靜氣方式,要求形神合一,心境平和,身體放鬆。)。靜心至心身柔和狀態,能像嬰兒一樣無憂無慮嗎?排除雜念,能不以留一點遺漏嗎?愛民治國,能不以自己的主觀意志行事嗎?產生性慾望的時候,能不想到異性嗎?有了高超的智慧,能表現的像無知一樣純真嗎?做出了奉獻,生養子女,不是為了自己佔有;做出成績不要自認為有功;身為一方的首腦,不憑自己的意志主宰一切;這才是最高的仁德。
第十一章 有之為利,無之為用。
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研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 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為利,無之為用。
註解:車軸有了孔,才能插輻條,才用於製作車輛。製造容器,中間掏空,才能盛東西。蓋房子,開門窗才能居住。所以有和無是利和用的關系。
第十二章 去彼取此,清靜無為。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田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註解::各種顏色炫目,使人們看不清真實,久聽各種樂器耳朵會失聰,經常美味佳餚反而淡而無味。縱情狩獵使人心亢奮。稀有難得的物品吸引人們去求取、攀比。所以聖人吃飯是為身體營養所需,不是為好看和面子。不追求聲色犬馬的刺激享樂。
第十三章 寵辱不驚,乃真賢士。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寵為上,辱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為寵辱若驚。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故貴以身為天下者,則可寄予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者,乃可以托於天下。
註解:得寵和受辱都會令人驚恐,根本原因是為自身著想。什麼是得寵和受辱?辱是低下。得到了就驚喜,一旦失去就驚慌,是寵辱若驚。什麼是貴大患身?因為是為自身著想;如果不為自身著想,就不會因得失而煩惱。所以,把人民大眾的利益當作自己利益,就可以為人民大眾做事。愛人民大眾之所愛的人,就可以把國家的大事託付給他。
第十四章 不見其首,不見其後
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其上不皎,其下不昧。繩繩不可名,復歸於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謂道紀。
註解:看不見的稱作夷,聽不見的稱作希,觸摸不到的稱作微。道是看不見、聽不到、觸摸不到的,在上面沒有光亮,下面沒有陰影。即存在,又沒有實物。是沒有形狀的。是模糊的。前面看不到開始,後面看不到結尾。把自古以來符合事物規律的成功經驗,用於現實環境。明白過去的事物起源和規律,是道的根本原則。
第十五章 微妙玄通,深不可識
古之善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客;渙兮,若冰之將釋;敦兮,其若朴;曠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濁。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孰能安之以久,動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註解:古時候道德修養高的人,處事恰到好處,智慧高超,難以全面認識。只因為不能准確認識,所以勉強形容:小心謹慎,像冬天在冰面行走;擔憂做錯事,像敬畏四鄰;態度端莊,像在作客;神態溫和,像冰在融化。純潔,像未經雕刻的玉石。胸懷寬廣,像寬闊山谷。厚道朴實,像是愚笨的樣子。單純和糊塗的恰到好處,渾濁的水靜止不動就逐漸清澈,能保持長久安寧,要動的時候又會逐漸增強。按道的精神行事的人,不要求過滿。就像成水的容器,只有不滿,才能加入新的東西。
第十六章 虛極靜篤
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其復。夫物雲雲,各歸其根。歸根曰靜,是謂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到乃久,沒身不殆。
註解:內心清靜到無雜念,守住空明清靜心。我能看到萬物如何繁衍生息。世間萬物有生有滅,各自按自己的規律,生命是在重復著各自的規律,萬物生死(事物的盛衰)是客觀規律,是正常狀態,知道事物運行的規律就是內心明白。不知道事物的規律,不按照事物的規律行事,必然會產生不好的結果。明白事物的正常規律,就會公正,公正就是各方面周全,全部事物的規律就是自然規律,各種事物的規律相和諧適應就是『道』。適應各種事物的規律就會長久,不會產生危害。
第十七章 猶其貴言,功成事隨
太上,不知有之;次之親之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猶兮其貴言,攻成事隨,百姓皆曰:「我自然」。
註解:事情做的最好的人,是人們不知道是誰在發揮作用。其次是受到人們的親近和贊譽。再次,人們畏懼。再次,受到人們的唾罵。自己不講誠信,不會受到信任。最好是少說空話,把事情辦好,人們都認為事情應該如此(順應人民的意願,按民眾的意願行事)。
第十八章 大道廢,有仁義
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註解:人們不按宇宙自然規律行事(為私慾的惡性競爭),才要求仁愛正義;出現聰明智巧現象,就伴隨虛假、欺詐的事(任何科技進步都會有對人類利和害的兩面性);親屬之間不和睦,才提倡孝敬和慈愛;國家昏亂的時候,才顯出忠臣。
第十九章 少私寡慾
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朴,少私寡慾,絕學無猶。
註解:不尊崇智慧的人,不鼓勵智謀競爭,對人民更有利。不用倡導仁愛和正義,人民自然孝敬和慈愛;人們不追求技巧和利益,就不會去偷盜、搶劫。這三方面,用文字表述都不準確,可以概括為:放棄奢華,堅守純朴,剋制私慾,道的精神就會持久。
二十章 獨異與人,貴與食母
唯之與阿,相去幾何?善之與惡,相去何若?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獨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嬰兒之未孩,乘乘兮,若無所歸。眾人皆有餘,而我獨若遺。我愚人之心也哉!俗人昭昭,我獨若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澹兮若海,漂兮若無所止。眾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似鄙。我獨異與人,而貴食母。
註解:順從與反對,結果差別在那裡呢?善與惡,差別有多少?人們所敬畏的,不可不敬畏啊!人們都來來往往,享樂太平,如同春天登高觀景。我自己卻淡泊名利,好像看不見,單純的像嬰兒,散漫的不知道走向何方。大家都富足,唯獨我被遺忘了。我真是愚蠢的心啊!普通人都聰明,唯有我糊塗!普通人都精明,唯獨我愚鈍。真如飄浮海上,隨波逐流!眾人都有主見,唯有我愚頑、笨拙。我不與他人相同,主要是堅持道的精神。
第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唯道是從
孔德之容,唯道是從。道之為物,唯恍唯忽。忽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忽夕,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閱眾甫。吾何以眾甫之然哉!以此。
註解:高尚的精神境界,是一切按道行事。『道』是一個概念,又是模糊的存在著。包羅萬象,有具體形象,有具體事物,有精細,有真實,又有可以掌握的規律。『道』永遠不會消失,依據道觀察萬物,人們明白各種事物的規律。我也因此認識各種事物。
第二十二章 曲則全者,全而歸之
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弊則薪;少則多,多則惑。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不見故自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固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天下莫能於之爭。故所謂曲則全著,其虛言哉!誠全而歸之。
註解:委曲可以保全,屈枉可以伸直;低窪處可以匯集流水,損壞的可以更新;少取可以得到,貪多使人痴迷。所以聖人堅守道,是天下的榜樣。不自以為聰明而明智,不自以為是而被人們尊敬,不自我誇耀而有功勞,不自恃功勞而能長久。唯有不爭名利,才不會有人與自己爭。古語所謂委曲求全,難道是虛假的!實在是做事周全的根本。
第二十三章 希言自然
希言自然。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何況人於乎?故從事於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同於道者,道亦樂得之;同於德者,得亦樂得之;同於失者,失亦樂失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註解:少發指令,順應事物的自然規律。狂風不會持續一個早晨,暴雨不會持續一整天。這是天地所為。天地都不能持久,何況人?所以從事於道的人,事物的規律符合他。追求仁德的人仁德行為伴隨他。邪惡的人隨時有邪惡行為。(一切結果都是各自的追求和行為所造成的。)因為自己沒有誠信,他人才不信任。
第二十四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著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其於道也,曰餘食贅形。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也。
註解 :踮著腳站不長久,大步跨著走不遠。固執己見不明智,自以為是不會被人們尊敬。自吹自擂的人不會有功勞,自恃有功的人不長久。在道說來,這些都是多餘的。是人們所厭惡的,所以有道的人不會去做。
第二十五章 師法自然,可以成道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之謂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發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註解:有一個東西渾然自成,在天地形成以前就存在著。無形無聲,獨立存在而不改變,循環運行而不停止,可以作為萬物的根源。我不知道它的名字,用『道』這個字命名,強加個名字稱『大』,大到無限就是遙遠無邊,遙遠無邊反歸本源(因為無限,我們所處的任何點都是本源)。所以道大,天大、地大、人也大。宇宙中有這四大,人是其中之一。人遵從地球的規律,地球遵從宇宙的規律,宇宙規律遵從道,道遵從自然規律。
第二十六章 重為輕根,靜為躁君
重為輕根,靜為躁君。是以聖人終日行,不離輜重。雖有榮觀,燕處超然。奈何萬乘之主,而以身輕天下?輕則失根,躁則失君。
註解:輕飄的東西要用重的東西固定,內心清靜能戰勝煩躁不安。因此聖人整天行事,卻不輕舉妄動。雖有地位和榮譽,但如同沒有一樣。為什麼作為大國的君主,反而以輕浮的態度對待天下的事呢?輕浮不自重就會失去臣民的愛戴 ,暴躁會失去君主之道。
第二十七章 常善救人,常善救物
善行不轍跡,善言不瑕嘀,善數不用籌策;善閉無關鍵不可開,善結繩約而不可解。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隨智大迷,是謂要妙。
註解:善於做事的人不會照搬別人方法,善於言辭的人不是挑剔別人,善於計算的人不用籌碼,善於關閉的人不用栓鎖也難開啟,善結繩的打結少而難解。所以聖人常救助人,而不拋棄任何人;可以利用萬物,而沒有無用之物;這樣才是徹底明智。所以有愛心的人,是無愛心人學習的榜樣,無愛心的人是有愛心的人警示。不尊重有愛心的人,對其他的人又沒有愛心,即使是頭腦聰明,也是沒有追求的糊塗人,這是根本所在。
第二十八章 常德乃足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為天下溪,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忒(te) ,復歸於無極。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於朴。朴散則為器,聖人用之,則為官長。故大治不割。
註解:知道自己具備強硬的能力,但要保持柔和狀態,就象小溪流水。象小溪流水,堅持道德修養,使自己純凈質朴象嬰兒。知道具有智慧能力,但要認識到自己的不足(需持續探索提高),這是天下普遍的道理。不斷的提高道德修養,提高道德修養是無限的。知道自己的奉獻所得榮耀,但要保持謙遜把自己放在低下的位置,這樣得胸懷就像深谷。有寬廣的胸懷,就會有崇高的道德修養,這樣又會純靜質朴。象天然的玉石可以製成器具。聖人遵守這樣的原則,可以作為一方的領導。這樣正常的社會秩序就不會破壞。
第二十九章 去奢去泰
將於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為也,不可執也。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故或行或隨,或吸或吹,或強或贏,或載或墜。是以聖人去甚,去奢,去泰。
註解:想奪取天下而實行自己的主張,我認為不得已才去做。政權不是用來強行自己的主張,也不可以執掌長久。強行自己的主張會失敗,執掌政權會喪失。所以聖人不強行個人的主張,而不會失敗。不把持政權,也不會失去。所以應區別情況,分別對待,順應民意,合理的就由其發展,過盛就加以克制,過低就加以抬高。因此聖人不求過分,不求奢侈,不圖安逸。
第三十章 善果而已,不以取強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其事好還。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軍之後,必有凶年。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強。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驕,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強。物壯則老,是為不道,不道早已。
註解:有道的人輔佐君主,不主張用軍力稱霸天下,這樣會有好的結果。發生戰爭的地方,田地荒蕪;戰爭過後,必定有災荒。不得已的戰爭是為取得適當的結果,不能逞強。取得結果,不要沾沾自喜自吹自擂;不要驕傲,通過戰爭所取得結果是不得已;不要恃強凌弱。逞強不能長久,必然會衰弱,用兵稱霸不符合道,不符合道就會提早滅亡。
第三十一章 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
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勝之不美,而美之者,是樂殺人。夫樂殺人者,則不可得志於天下矣。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將軍居左,上將軍居右。言以喪禮處之。殺人之眾,以悲哀泣之;戰勝以喪禮處之。
註解:戰爭會給人民帶來災難,民眾都厭惡戰爭,所以有道的人避免戰爭。有愛心的人們主張謙遜,但戰爭是追求取勝。戰爭產生災難,不是有愛心的人所願從事。不得已的戰爭,只求適可而止。取得勝利不要高興,如果因為戰爭而高興,是樂於殺人。樂於殺人的人,不可能為人們所尊敬。少計算戰爭成績,多考慮戰爭造成的損失。上陣廝殺的將軍處於服從位置,統帥全軍的人為主。發布軍令態度莊重如喪禮。戰場殺人過多,應表現悲哀;戰爭勝利應對死者舉行哀悼儀式。
第三十二章 知之不殆
道常無名。朴雖小,天下不敢臣。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即有,夫亦將知之,知之可以不殆。譬道在天下,猶川穀之於江海。
註解:道常被人們忽視。雖然像天然玉石,但天下沒有任何事物能主宰它。君主如能堅持道的精神,世間萬物都會和諧。天地和諧,風調雨順,人民不用命令就自然安寧。道開始有了名稱,既然有了名稱,就應該讓人們了解意義,明白道的意義避免危害。比喻道在天下,如川穀和江海。(川穀空虛能容四方之水)
第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註解:清楚地了解別人是有智慧,自己認識自己是明智。勝過別人是有能力,戰勝自己弱點是堅強。知足的人就是富有,克服困難堅持自己的目標是有志氣。不喪失信念能堅持長久,死後仍被人們懷念就是長壽。
第三十四章 終不為大 能成其大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萬物持之而生而不辭,功成不名有。愛養萬物而不為主,常無欲,可名為小;萬物歸焉而不為主,可名為大。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
註解:大道廣泛存在,誰能左右它!萬物按道而發生,道沒有言語表示,事情成功而人們不知道是誰的功勞。撫養萬物而不居為私有,沒有自己的慾望,也可以稱作『小』;萬物都歸順它而不能主宰它,可以稱為『大』。因為聖人堅持謙遜,所以被人們尊崇。
第三十五章 執大象,天下往
執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樂與餌,過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可既。
註解:事物的自身規律決定一切,天下的一切都運行在相互關系之中。互相影響而沒有危害,就安定平和。音樂和香味食物,吸引過客止步。講道的精神,人們聽起來平淡無味。看不見具體實物,聽不到具體聲音,用起來又不是具體方法。
第三十六章 將欲奪之,必固與之
將欲闔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奪之,必固與之。是謂微明。柔弱勝剛強。魚不可脫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註解:想關閉嚴密,必須先開大。事情將要衰敗,必然有強盛高峰。將要廢棄的事物,必然有人故意去提倡。想要從對方取得利益,必須先給予對方利益。這是明顯的道理。顯示柔弱勝過顯示剛強。魚離開深水就危險,國家的特別戰爭優勢不能輕易顯示。
第三十七章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朴。鎮以無名之朴,夫亦將無欲。無欲以靜,天下將自定。
註解:道是順應事物的規律,不以自己的主觀意願行事;只要符合事物規律的事,都可以去做。君主如果能按道行事,世間萬物就會和諧相處。如果有不和諧現象出現,就用道去調解。用道調和,不和諧的現象就消除。人們沒有強行作為的慾望就平靜,天下也就安定。
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有為而有以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註解:上等道德的人,不追求道德的榮譽,是真正有道德;下等道德的人追求道德的榮譽,不是真正的有道德。上等道德的人不以自己的主觀意願行事,是無私心;下等道德的人是憑自己的意願去行事。上等的仁愛是無私心的人,上等的義士行事固執於自己意志。堅持禮節的人不還之以禮,就會摑人耳光。所以人們不去自覺地按事物的規律行事,才主張善良仁愛;沒有善良仁愛,才提倡懲惡揚善;人們不能懲惡揚善,才要求人們遵守禮法。禮法是因為人們的自然的真誠和愛心不足才建立的,社會的混亂狀態也出現了。
第三十九章 以賤為本,以下為基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為天一正。其致之,天無以清,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廢;神無以靈,將恐歇;萬物無以生,將恐滅;侯王無以貴高,將恐厥。故貴以賤為本,高必以下為基。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 ,非以賤為本邪?非乎!是故至譽無譽,是故不欲綠綠如玉,鉻鉻如石。
註解:古時候能遵從道的精神,天空順從道而晴朗,地符合道而安寧;神符合道而靈驗;深谷符合道而盈滿;萬物符合道而生生不息;候王順從道天下公正 。如果違背各自的規律而相反,天不清回裂開,地不安寧就毀壞,神不靈驗,無人供奉。萬物不生而滅絕。侯王不為人尊敬會被廢。所以受人尊敬,是尊從人們的意願行事的結果。高大的建築,必定從底下的基礎開始。因此侯王自稱孤寡,是表示低下。至高的榮譽不追求榮譽,不炫耀的榮譽反而會有永久的榮譽。不做炫目的寶石,寧為普通的石頭。
第四十章 無生於有 有生於無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註解:道就在於任何事物都有對立的兩方面,使弱的方面增強是道的作用。天下萬物產生是有物質基礎,基本物質由無產生。

⑤ 《道德經》終極解讀第20章——【古來聖賢皆寂寞 】

原文

唯之與呵,相去幾何?善之與惡,相去若何?人之所畏(者),不可不畏人。

荒兮,其未央哉!

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獨泊兮其未兆,如嬰兒之未孩;

傫(lěi)傫兮若無所歸。

眾人皆有餘,而我獨若遺,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

俗人昭昭,我獨昏昏;

俗人察察,我獨悶悶。

澹兮其若海,飂(liù)兮若無止。

眾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且鄙。

我獨異於人,而貴食母。

譯文

各種各樣的人在隨波逐流,無論高高在上的還是低三下四的、美的還丑的,人人都在隨大流。如果不隨大流,那麼就會被孤立,無法立足,太可怕了。

可怕的潮流就像廣闊的沙漠。(潮流是由少數人引導的)

人們因為各種潮流而聚在一起,人山人海,熱熱鬧鬧。只有我覺得沒意思,我就是他們眼中的另類。在他們眼裡,我就像無知小兒。

我似乎和這個世界格格不入,因為這里並不是我真正的家。(真正的家在天宮,空心的月球里)

人們都在瘋狂地進行著世俗追求,在他們眼裡我像缺心眼的傻子一樣沒有世俗追求。

人人都覺得自己精明無比,在他們眼中的我又傻又呆。

人人都在進行著各種算計,而我很多時候都不想計較,覺得差不多就得了。

人人都嚮往精明有本事,他們覺得我像個開不了竅的榆木疙瘩。

只有我與眾不同,認為最重要的事就是研究並明白宇宙天道。(食就是咀嚼、消化、研究,母就是《道德經》第1章里的萬物之母也就是宇宙,也是第40章里的「有」,也是第52章里的母)

解讀

              古來聖賢皆寂寞

先舉個例子,有一位美國運動員加入中國籍,為中國贏得了金牌,被中國網友追捧,稱她為「天降紫薇星」。此運動員很快又擔任了美國申奧大使,接受采訪時,她的回答被網友們稱:「姑娘太聰明(精明)了,深得我國(中國)太極推手的精髓,回答的滴水不漏,既像回答了,又像什麼都沒說。」

說了等於沒說、雲里霧里、不得罪人、會做人、只有極少數人有這樣的天賦。其他大多數人盲目羨慕、追捧、嚮往、效仿、攀比,導致大多數人活的太累。

大多數世人在追逐潮流、追名逐利,嚮往成為精明有本事的成功人士,他們覺得人生就應該活成這樣。只有少數人淡泊名利、返璞歸真、追尋大道、大智若愚,老子認為這才是最難能可貴的。是社會病了?還是老子病了?到底是誰不正常?

哲學家叔本華曾經說過:「在這個世界上,真正可供我們選擇的路只有兩種,要麼享受孤獨,要麼淪入世俗。凡是人群扎堆聚集之處,主要話題無外乎三個,要麼拐彎抹角炫耀自己,要麼添油加醋貶低別人,要麼相互窺探搬弄是非。」

古今中外,人性都差不多是這樣子:大多數人喜歡扎堆到一起共同淪為世俗。少數人是有良知的真正優秀的人,卻很難遇到具有同等能量的同類,因此只能獨處,享受孤獨。

著名作家馬克·吐溫曾經說過:「當你發現自己站在了大多數『人』(麻瓜)一邊,你就應該停下來進行反思了。」

明白天道的少數聖賢,適合自己一個人做事,也適合和有共同目標的聖賢一起做事,目的明確,量力而為。不懂天道的大多數人組成了烏合之眾,他們混在一起,胡作非為,逐漸沒有了自我意志,成為任人擺布的炮灰或道具。

很多人在二三十歲時就「死了」(變成了被功名利祿驅使的機器人,在以後的日子裡,他們只是在模仿之前的自己,重復著之前的所作所為、所思所想),七八十歲時才被埋葬,他們沒有覺醒、沒有自我、沒有使命、沒有未來,只有「過去」(時間線上的低級劇情),在「過去」像NPC一樣輪回讀檔。他們就是《哈利波特》里的「麻瓜」(認知低下且無法升級的靈長目生物,也可指麻木的吃瓜群眾),就是諾貝爾獎得主所說的行屍走肉,就是《未來簡史》里的無用之人,就是《封神演義》里的小兵炮灰,就是天道劇情歷史大戲里的群眾演員或任人擺布的道具。

《創造宇宙說明書》里講的外星人創世造人進行科學實驗,為了規避未知的災難推算未來、反推過去,根據推算結果領悟了天道以後,幫助人類、點化人類,未來人類會進入大同世界成聖,進入星際時代成神和外星人合作共贏。這么好的題材,這么純正的中國文化,只有少數聖賢可以領悟對接。麻瓜們就喜歡看打打殺殺、見誰殺誰的黑暗科幻。

根據讀者數據分析,喜歡讀科幻名著《創造宇宙說明書》的大多是30歲以上的人。一般而言,真正的人(非麻瓜),30歲時開始尋找良知,知道什麼是好書,知道自己想看什麼樣的書。40歲時基本掌握了良知,基本不會被各種虛假的信息忽悠了。50歲時完全明白天道。60歲時,認知遠高於周圍的人,無論周圍人說什麼也不會影響到自己了。70歲時,能做到自然而然的順應天道。

古代占星官說:「臣夜觀天象,紫薇星亮。」代表天下太平。如果說:「臣夜觀紫薇,發現忽明忽暗。」那麼就暗示江山不穩。依據預言,紫薇星已經不在天上了,已經來到地球了,要點亮人心,點亮世界。人心亮了,天人感應,天自然就亮了。可是有很多人是《道德經》講的無心的麻瓜和無道無德的敗類,很難被點亮,天也很難亮起來。雖然困難重重,但是終究會亮起來的。人類文明將進入全球美好的大同世界(聖級劇本)和無比輝煌的星際時代(神級劇本)。

熱點內容
民事訴訟法有沒有破產償債 發布:2024-10-17 22:11:39 瀏覽:197
行政法相關條文 發布:2024-10-17 21:54:19 瀏覽:235
建築工人死亡的法律責任 發布:2024-10-17 21:43:54 瀏覽:36
運用法律知識談一情 發布:2024-10-17 21:42:21 瀏覽:272
全國151所法律碩士招收院校 發布:2024-10-17 20:12:10 瀏覽:299
合同法註解與配套 發布:2024-10-17 19:46:27 瀏覽:289
危險品刑法2015 發布:2024-10-17 19:33:56 瀏覽:659
道德經今解 發布:2024-10-17 19:12:54 瀏覽:256
與婚姻有關的法律法規 發布:2024-10-17 18:59:24 瀏覽:330
法治化能力 發布:2024-10-17 17:42:15 瀏覽: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