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起源流派
Ⅰ 先秦九流十家,指的是哪九流
九流:指的是法家、道家、墨家、儒家、陰陽家、名家、雜家、農家、縱橫家。
「九流十家」包括:
(1)儒家:仁義禮智信,提倡仁政,代表人物是孔子、孟子、荀子。
(2)道家:大道無為,代表人物是老子、莊子、列子。
(3)墨家:兼愛和非攻,代表人物是墨子、孟勝。
(4)法家:提倡法制,代表人物是管仲、韓非子、李斯、李悝、商鞅、申不害。
(5)名家:擅長論辯,代表人物是鄧析、宋鈃、惠施。
(6)雜家:顧名思義,取諸子百家,多有涉獵。代表人物是呂不韋、淮南王劉安。
(7)農家:以神農為祖師,勸耕桑,足衣食,代表人物是許行。
(8)縱橫家:或連橫或合縱,縱橫捭闔,代表人物是張儀、公孫衍、蘇秦。
(9)陰陽家:陰陽五行,代表人物是鄒衍。
(10)九流以外還有一個小說家:記錄民間之街談巷議,代表人物是虞初。
(1)道德起源流派擴展閱讀
諸子百家是對春秋戰國時期各種學術派別的總稱,據《漢書·藝文志》的記載,數得上名字的一共有189家,4324篇著作。
其後的《隋書·經籍志》《四庫全書總目》等書則記載「諸子百家」實有上千家。但流傳較廣,影響較大,最為著名的不過幾十家而已,歸納而言只有10家被發展成學派。
傳統上關於百家的劃分,最早源於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他在《論六家要旨》中,將百家首次劃分為:「陰陽、儒、墨、名、法、道德」等六家。
後來,劉歆在《七略》中,又在司馬談劃分的基礎上,增「縱橫、雜、農、小說」等為十家。
班固在《漢書·藝文志》中襲劉歆,並認為:「諸子十家,其可觀者九家而已。」後來,人們去「小說」家,將剩下的九家稱為「九流」。自此,中國古代學術界都本班固,百家就成了「九流」。
而後,呂思勉在《先秦學術概論》一書中再增「兵、醫」,認為:「故論先秦學術,實可分為陰陽,儒,墨,名,法,道德,縱橫,雜,農,小說,兵,醫十二家也。」
Ⅱ 古代學派有哪些
古代學派主要有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
儒家學派
儒家學派是起源於中國古代,以孔子為中心創立的一種思想流派。它強調道德、禮儀和教育的價值,主張仁、義、禮、智、信五常。儒家認為,通過教育和道德修養,人們可以達到個人和社會的和諧。這一學派對中國古代社會及文化產生了深遠影響。
道家學派
道家學派以老子和莊子為主要代表人物。它主張道法自然,強調無為而治,重視與自然和諧相處。道家認為,人應該順應自然的規律,追求內心的平靜和超脫,反對過度干預自然和社會。這一學派思想在中國古代哲學中佔有重要地位。
墨家學派
墨家學派由墨子創立,強調兼愛非攻,主張普遍的愛和反對進攻他國。墨家注重實用主義和功利主義,強調實用和效果。此外,墨家還注重科學技術的發展和應用。雖然墨家思想在古代逐漸衰落,但其對後世仍有一定影響。
法家學派
法家學派主張以法治國,強調法律和制度的重要性。法家認為,通過制定嚴格的法律和制度,可以維護社會秩序和穩定。這一學派在中國秦朝時期得到了廣泛應用,對後世法制建設產生了重要影響。
以上各大學派在古代中國社會中相互影響、相互融合,形成了豐富多彩的文化和思想體系,對中國古代的政治、文化、哲學、教育等領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Ⅲ 大一思修論述道德的起源及形成過程
社會的他律性需求與個體的自律性需求。前者是道德產生的外在吸引力,是道德產生的宏觀整體要求,後者是道德產生的內在驅動力,是道德產生的微觀人性基礎;前者是外顯的、表層的因素,後者是內隱的、深層的因素。
前者使道德產生之後呈現出工具性的特點,即道德是維護社會秩序和保護社會利益的手段與工具;後者使道德產生後呈現出目的性的特點,即道德以協調人的內在需求和完善提升人的品質為目的。
道德的產生是生物適應性演化和人類有意識、有目的創化的共同結果,既是客觀實在的生理基礎(人性和基因基礎)和自演化機制所致,也是人的主體意識性和目的性的創化機制所致,其目的在於保障人的生存發展,現實價值源於人過好生活的需要。
由此出發以新的視角闡述了道德演化與宗教、法律、制度等現象的關系以及道德的目的、存在的價值、評價標准、階級性、歷史性、普世性等一系列問題。
(3)道德起源流派擴展閱讀:
道德屬於倫理學范疇,其題材是人的活動或實踐,其目的是人的幸福。道德定律與自然定律或邏輯定律不同,它不是一個百分之百確定的定律,這是由於道德定律對應的題材本身的不確定性造成的,所以也有人因此懷疑道德定律是否存在。
一個有教養的人只尋求與題材的確定度相匹配的定律,對於道德定律不可強求其確定度,關於道德的知識只要有助於我們的活動或實踐也就足夠了。
凡是人的活動都是為了獲得某種幸福,區別在於幸福的種類和完滿的程度不同。道德的活動既然是一種活動,當然也不能例外,它也是為了追求某種幸福。
人類的靈魂可以粗略的分成三個部分,即營養和繁殖的部分,感覺和慾望的部分,心靈和理性的部分。道德既然與實踐和活動密切相關,所以它的目的就在於追求人類靈魂中感覺和慾望部分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