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健康與道德

健康與道德

發布時間: 2021-01-08 03:29:22

道德與健康有什麼關系呢

1、道德有利於健康;
2、心理健康是道德的重要條件。

Ⅱ 如何做一個道德健康的人

健康的標准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道德健康、心理健康、行為健康、飲食健康、軀體健康。
以上五大健康是平衡健康的五大基石。只有這五大健康要素達到了整體平衡,和諧統一,人真正的心身健康才得以實現。

1.道德健康
道德健康是平衡健康的第一要素,健康應「以道德為本」。 「道」,既是指人在自然界及社會生活中待人處世應當遵循的一定規律、規則、規范等,也是指社會政治生活和做人的最高准則。「德」是指個人的品德和思想情操。可以說,道德是人類所應當遵守的所有自然、社會、家庭、人生的規律的統稱。違反了這些規律,人們的心身健康就會受到傷害。
道德健康的核心是「仁愛.
仁愛」從以下十個方面來具體理解。
? 一是表現在對自己要嚴於律己、自尊自愛、養生惜身;
?二是表現在對父母的關繫上是孝敬;
? 三是表現在夫妻關繫上是相親相愛;
? 四是表現在對待子女要嚴格、慈愛;
? 五是表現在兄弟姐妹關繫上是互敬互愛;
? 六是表現在與他人關繫上是謙讓友愛;
? 七是表現在對物要愛惜節儉;
? 八是表現在工作上要愛崗敬業、任勞任怨;
? 九是對國家民族要忠貞愛國、有民族自尊。
? 十是表現在對自然萬物要順應自然、親和萬物、珍愛生命。
「仁愛」是傳統道德的精髓,也是道德健康的核心,有「仁愛」之德的人自然心身平衡,而且能與自然、社會、他人和諧相處,視他人為親人,與人為善,樂在其中。
2.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是道德健康在心理層面的具體表現,是心身健康的基礎。
現代人時常面臨學習工作壓力過重、社會競爭激烈、感情與家庭的變故、經濟緊張、人際關系復雜多變、缺乏精神關愛、網路依賴、心靈空虛等諸多困擾,往往造成心理嚴重失衡,進而可引發多種疾病。影響人心理健康的還有人的各種慾望,對現代人健康傷害最大的莫過於「淫、賭、毒」這三大社會問題,「無私」與「利人」能夠消除各種慾望和不良情緒對人心身的傷害,是心理健康的核心。「自私自利」是百病的禍根,而「無私利人」則是根治心理疾病的良葯,是健康快樂的源泉。
3. 行為健康:
行為健康必須以道德健康為基礎,道德健康必須落實到行動上,與良好的行為習慣相統一才能真正達到平衡健康,行為健康的核心是「和諧」,「和諧」就是人的道德、心理、行為、生理相統一,人與社會、自然環境相適宜。
4.飲食健康:
「飲食者,人之命脈也」。平衡健康理論提倡合理的膳食結構與科學的飲食習慣,尤其強調「自然、均衡」的飲食原則。
「自然」是指自然飲食:人類在數百萬年的進化、繁衍過程中均是從天然食物中獲取營養的,而且主要是植物性食物。天然植物性食物中所含的營養物質全面而均衡,最適合人體的吸收和利用,且沒有任何毒副作用。因此飲食應回歸自然,以自然植物性食物為主。
5.軀體健康:
軀體健康是指人體各種生理功能正常,形態結構完善,精力體力旺盛,充滿生命活力的一種良好狀態。現代醫學一直把軀體健康與否作為劃分疾病與健康的第一標准。
平衡健康理論認為,軀體健康的核心是「臟腑平衡」,指以人體五臟六腑為中心所構成的五大臟腑系統之間,其生命物質、生命能量、生命信息在生生不息地運動變化中達到的一種最佳的生理穩態。只有當各臟腑系統處於和諧平衡的穩態時,人體與生俱來的「自愈能力」才能充分發揮作用,維護健康,甚至使疾病不治而愈。贊同17| 評論

Ⅲ 道德健康的標准

健康的標准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道德健康、心理健康、行為健康、飲食健康、軀體健康。
以上五大健康是平衡健康的五大基石。只有這五大健康要素達到了整體平衡,和諧統一,人真正的心身健康才得以實現。

1.道德健康
道德健康是平衡健康的第一要素,健康應「以道德為本」。 「道」,既是指人在自然界及社會生活中待人處世應當遵循的一定規律、規則、規范等,也是指社會政治生活和做人的最高准則。「德」是指個人的品德和思想情操。可以說,道德是人類所應當遵守的所有自然、社會、家庭、人生的規律的統稱。違反了這些規律,人們的心身健康就會受到傷害。
道德健康的核心是「仁愛.
仁愛」從以下十個方面來具體理解。
? 一是表現在對自己要嚴於律己、自尊自愛、養生惜身;
?二是表現在對父母的關繫上是孝敬;
? 三是表現在夫妻關繫上是相親相愛;
? 四是表現在對待子女要嚴格、慈愛;
? 五是表現在兄弟姐妹關繫上是互敬互愛;
? 六是表現在與他人關繫上是謙讓友愛;
? 七是表現在對物要愛惜節儉;
? 八是表現在工作上要愛崗敬業、任勞任怨;
? 九是對國家民族要忠貞愛國、有民族自尊。
? 十是表現在對自然萬物要順應自然、親和萬物、珍愛生命。
「仁愛」是傳統道德的精髓,也是道德健康的核心,有「仁愛」之德的人自然心身平衡,而且能與自然、社會、他人和諧相處,視他人為親人,與人為善,樂在其中。
2.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是道德健康在心理層面的具體表現,是心身健康的基礎。
現代人時常面臨學習工作壓力過重、社會競爭激烈、感情與家庭的變故、經濟緊張、人際關系復雜多變、缺乏精神關愛、網路依賴、心靈空虛等諸多困擾,往往造成心理嚴重失衡,進而可引發多種疾病。影響人心理健康的還有人的各種慾望,對現代人健康傷害最大的莫過於「淫、賭、毒」這三大社會問題,「無私」與「利人」能夠消除各種慾望和不良情緒對人心身的傷害,是心理健康的核心。「自私自利」是百病的禍根,而「無私利人」則是根治心理疾病的良葯,是健康快樂的源泉。
3. 行為健康:
行為健康必須以道德健康為基礎,道德健康必須落實到行動上,與良好的行為習慣相統一才能真正達到平衡健康,行為健康的核心是「和諧」,「和諧」就是人的道德、心理、行為、生理相統一,人與社會、自然環境相適宜。
4.飲食健康:
「飲食者,人之命脈也」。平衡健康理論提倡合理的膳食結構與科學的飲食習慣,尤其強調「自然、均衡」的飲食原則。
「自然」是指自然飲食:人類在數百萬年的進化、繁衍過程中均是從天然食物中獲取營養的,而且主要是植物性食物。天然植物性食物中所含的營養物質全面而均衡,最適合人體的吸收和利用,且沒有任何毒副作用。因此飲食應回歸自然,以自然植物性食物為主。
5.軀體健康:
軀體健康是指人體各種生理功能正常,形態結構完善,精力體力旺盛,充滿生命活力的一種良好狀態。現代醫學一直把軀體健康與否作為劃分疾病與健康的第一標准。
平衡健康理論認為,軀體健康的核心是「臟腑平衡」,指以人體五臟六腑為中心所構成的五大臟腑系統之間,其生命物質、生命能量、生命信息在生生不息地運動變化中達到的一種最佳的生理穩態。只有當各臟腑系統處於和諧平衡的穩態時,人體與生俱來的「自愈能力」才能充分發揮作用,維護健康,甚至使疾病不治而愈。

Ⅳ 從心理學和健康學的角度,應該如何解釋社會道德健康這一概念

從心理學角度來看,社會道德健康就是

(1)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能為大學生的人生提供導向,也為其心理活動提供「定位系統」,為培養良好的心理素質奠定基礎。



「德」是指個人的品德和思想情操。可以說,道德是人類所應當遵守的所有自然、社會、家庭、人生的規律的統稱。違反了這些規律,人們的身心健康就會受到傷害。

Ⅳ 為什麼道德修養與健康衰老有關

為什麼道德修養與健康衰老有關?

人們常說,好人一生平安。這不僅是對與人為善者的一句安慰話,而且是有其科學道理的。

善良是養生的要素。古今中外養生學家都把「樂善好施」視為養生的靈魂。我國明代醫學家張景岳雲:「欲壽,惟其樂;欲樂,莫過於善。」我關研究表明,長壽者多是敦厚、善良、豁達之人。社會心理學家認為,一個心中充滿善意、多行善事,視他人為朋友,樂於助人,使他人擺脫困境,心中必然會湧起欣慰之感;一個人堅信自己活在世上於他人有益,甚至是他人的生活支柱,這就會成為自己的一種精神力量。這種欣慰之感和精神力量,不僅是自我完善的催化劑,更是養生的營養素。因為欣慰使人精神愉快,而一個經常處於愉快之心境之中人其免疫力高,抗病力強,就不容易生病。

所以,我們認為道德修養與健康衰老有關!

Ⅵ 「道德健康」的簡介

世界衛生抄組織(WHO)關於健康的概念有了新的發展,即把道德修養納入了健康的范疇。健康不僅涉及人的體能方面,也涉及人的精神方面。將道德修養作為精神健康的內涵,其內容包括:健康者不以損害他人的利益來滿足自己的需要,具有辨別真與偽、善與惡、美與丑、榮與辱等是非觀念,能按照社會行為的規范准則來約束自己及支配自己的思想和行為。
把道德健康納入健康的大范疇,是有其道理及科學根據的。善良的品性,淡泊的心境是健康的保證,與人相處善良正直、心地坦盪,遇事出於公心,凡事想著人民,這磁便無煩憂,使心理保持平衡,有利健康。良好的心理狀態,能促進人體內分泌更多有益的激素、酶類和乙醯膽鹼等,這些物質能把血液的流量、神經細胞的興奮調節到最佳狀態,從而增強機體的抗病力。促進人們健康長壽。
但是,有悖於社會道德准則的人,其胡作非為必然導致緊張、恐懼、內疚等種種心態。
食不香、睡不安。惶惶不可終日。這種精神負擔,必然引起神經中樞,內分泌系統的功能失調,干擾其各種器官組織的正常生理代謝過程,削弱其免疫系統的防禦能力,最終在惡劣心境的重壓和各種心身疾病的折磨下,或早衰,或喪生。

Ⅶ 健康與道德的周記

道德,抄是最美麗的花兒,隱藏在人們的心底,散發出它那迷人的清香。道德,是一種愛心,當別人在需要幫助時,給予最真誠的幫助。道德,是一種美德,是一種財富,更是一種智慧。道德有時是只是種誠信,踏踏實實地生活和做生意。道德有時是渺小的,多做一個動作,多說一句話,你就已經獲得了道德。
從小,媽媽就教育我一定要做一個有道德的人。因為沒有道德,就好像沒有靈魂。沒有靈魂的人就好像動物、植物和任何沒有生命的東西一樣。所以我知道,一定要做一個有道德的人。

Ⅷ 《學徒健康與道德法》,是一項以什麼為

英國在18世紀後半期,工作日竟延長到每晝夜14小時、16小時甚至18小時。18世紀末期至19世紀初版期,無產階級反對權資產階級的斗爭由自發性的運動發展到了有組織和自覺的運動,工人群眾強烈要求頒布縮短工作時間的法律。1802年英國政府終於通過了一項紡織工廠童工工作時間的法律《學徒健康與道德法》。這一法律規定,禁止紡織工廠使用9歲以下學徒,並且規定18歲以下的學徒其勞動時間每日不得超過12小時和禁止學徒在晚9時至次日凌晨5時之間從事夜間工作。該法被認為是資產階級「工廠立法」開端,是一部最早的工作時間的立法,從此揭開了勞動立法史的新的一頁。

Ⅸ 道德健康和心理健康之間有什麼關系

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是學校全面發展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們對於學生的成人和成才具有重要作用。二者之間既有區別,又有聯系。只有既從理論上探討它們的關系,又在教育教學實踐上使二者有機結合,才能促進學生道德素質和心理素質的全面優化,使學生得到健康全面的發展。

3、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的重要基礎。心理健康教育為學校思想品德教育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施給學校思想品德教育帶來了嶄新的教育理念,這主要體現在以學生為主體,育人為本,教師不再是教育活動中的權威者、塑造者,而是教育活動中的指導者。心理健康教育為學校思想品德教育提供了有效的實施途徑和方法。心理健康教育的興起和不斷發展,拓寬了思想品德教育所主要採用的理論灌輸、說服、榜樣示範、行為引導等的教育方法,這些方法可以使思想品德教育的功效得以充分發揮,學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為形成良好道德品質奠定基礎。

Ⅹ 世界衛生組織提出:健康包括軀體健康、______健康、______良好和道德健康四個方面

健康是指一個人在身體上、心理上和社會適應等方面都處於良好的狀態內.傳統的健康容觀是「無病即健康」,現代入的健康觀是整體健康,世界衛生組織提出「健康不僅是軀體沒有疾病和不虛弱,還要具備心理健康、社會適應良好和有道德」.
故答案為:心理;社會適應

熱點內容
合肥法律顧問律師事務所 發布:2025-04-30 21:08:40 瀏覽:436
合同法與租賃合同關系 發布:2025-04-30 21:00:19 瀏覽:278
獨立法人法人 發布:2025-04-30 20:39:42 瀏覽:955
社會主義法治的價值原則 發布:2025-04-30 20:24:13 瀏覽:378
道路交通安全規章制度 發布:2025-04-30 20:13:53 瀏覽:30
物理法學小說 發布:2025-04-30 19:55:33 瀏覽:242
經濟法學名詞解釋 發布:2025-04-30 19:55:32 瀏覽:873
道德違禁感 發布:2025-04-30 19:54:57 瀏覽:766
最新勞動法2017辭退 發布:2025-04-30 19:45:58 瀏覽:810
合同法承包合同期限 發布:2025-04-30 19:42:43 瀏覽: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