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刑法學
Ⅰ 法學界的兩大現象具體是怎麼回事
你說的法學界的兩大現象也就是法學界的兩個現象一個是西政現象,另一個則是南陽現象。
河南省南陽地區出了很多法學家,被法學界成為南陽現象,著名的包括
1、張文顯教授,博士生導師,河南省鎮平縣人,原吉林大學黨委書記,現任吉林省高級人民法院院長,中國法學會副會長,中國法理學研究會副會長,主要研究領域:法理學; 2、郝鐵川教授,博士生導師,河南省鄧州市人,中共上海市委宣傳部副部長,曾任華東政法學院副院長,主要研究領域:法理學/法律史學;
3、樊崇義教授,博士生導師,河南省內鄉縣人,中國政法大學訴訟法學研究中心主任,中國法學會訴訟法學研究會常務理事兼秘書長,主要研究領域:刑事訴訟法學;
4、楊振山教授(已故),博士生導師,南陽人,曾任中國法學會民法、經濟法研究會副會長,中國政法大學,主要研究領域:民法學;
5、趙秉志教授,博士生導師,南陽人,北京師范大學法學院院長,中國法學會刑法學研究會會長,主要研究領域:刑法學;
6、周 密教授,河南省鄧州市人,北京大學,主要研究領域:刑法學/法史;
7、付子堂教授,博士生導師,河南省新野縣人,西南政法大學副校長,中國法學會法理學研究會常務理事,主要研究領域:法理學;
8、馮 果教授,博士生導師,河南省鎮平縣人,武漢大學,主要研究領域:民商法; 9、劉海年教授,博士生導師,河南省唐河縣人,中國社會科學院人權研究中心主任、中國法學會信息法研究會會長.主要研究領域:法律史/人權,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所長;
10、侯國雲教授,博士生導師,南陽人,中國政法大學,主要研究領域:刑法學;
11、郝宏奎教授(滿族),博士生導師,南陽人,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偵查系主任,主要研究領域:偵查學;
12、王新清教授,博士生導師,河南省新野縣人,中國人民大學黨委副書記,主要研究領域:訴訟法;
13、王軼教授,河南省鎮平縣人,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中國民法學研究會副秘書長, 主要研究領域:民商法;
14、曹富國教授,河南省唐河縣人,中央財經大學法學院教授,中央財經大學政府采購與公共工程研究中心主任;
15、鄭人瑋副教授,法學博士,河南省唐河縣人,中央財經大學法學院副教授。
16、李漢軍 教授,漢族,南陽人,1964年8月出生,北京大學法學博士,中國犯罪學研究會理事。歷任海南大學法學院教授、海南大學特區法制研究所所長、海南大學法學院學術委員會委員、訴訟法專業碩士研究生導師、海南省重點學科訴訟法學科組成員,國家重點研究基地中國人民大學刑事法律科學研究中心兼職研究員;
17、王志祥 南陽人,法學博士。現為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博士後研究人員,河北大學政法學院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近年來,在《法學家》、《法商研究》、《政治與法律》、《刑法論叢》、《刑法評論》、《法制日報》等報刊上發表學術論文40餘篇,編撰(譯)和參與編撰(譯)《歐盟刑事司法協助研究暨相關文獻中英文本》、《聯合國反腐敗公約暨相關重要文獻資料》、《「9·11」委員會報告》、《美軍虐囚報告》、《有組織犯罪比較研究》、《外國刑法學概論》、《中國廢止死刑之路》、《英美刑法學》等著作10餘部;
18、喬寶泰 法學家,南陽人。1948年參加國民黨軍隊去台灣,後患病退伍,擔任育達商職工友,嗣任台北市大安區群英里幹事,先後畢業於「中國地方自治函授學校」專修班、政治大學法學院政治學系、中國文化學院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及博士班,獲台灣第一個三民主義「國家法學博士」學位。後執教中國文化學院,累升教授、總務長、教務長、副院長、院長,中正文教基金會董事。曾當選「國大代表」,1971年列名台灣第9屆「十大傑出青年」。長期從事三民主義理論研究。著有《國父權能劃分學說之研究》、《一個理想的政治制度》、《中華民國憲法與五五憲草之比較研究》等。
Ⅱ 李希慧的代表著作
《刑法解釋論》,獨著,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年版;
《刑法探微》,獨著,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
《環境犯罪研究》,合著,知識產權出版社2013年版;
《刑法解釋專題整理》,合著,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
《刑法各論》,主編,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
《刑法爭議問題研究》,副主編,河南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新刑法教程》,副主編,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
《刑法學》,副主編,中國法制出版社1999年版;
《刑罰通論》,合著,武漢大學出版社1996年第一版,1999年修訂版。
《妨害社會管理秩序罪新論》,主編,武漢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
《貪污賄賂罪研究》,主編,知識產權出版社2004年版。
《中國刑事立法研究》,主編,人民日報出版社2005年版。
《刑法總論》,主編,武漢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
《刑法各論》,主編,武漢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
《刑法修改研究》,主編,武漢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
《刑法學總論研究述評(1978—2008)》,副主編,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
《刑法分則要論》,副主編,中國法制出版社2010年版。
《英美刑法學》,副主編,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第一版,科學出版社2010年第二版。
《刑法新教程》,副主編,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
Ⅲ 陳志軍的學術著作
《刑法司法解釋研究》,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年版,獨立專著《菲律賓刑法典》,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獨立譯著《保加利亞刑法典》,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獨立譯著《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刑法典》,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獨立譯著《匈牙利刑法典》,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獨立譯著《冰島刑法典》,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獨立譯著《波蘭刑法典》,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獨立譯著《土耳其刑法典》,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獨立譯著《巴西刑法典》,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獨立譯著《古巴刑法典》,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獨立譯著《葡萄牙刑法典》,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獨立譯著《希臘刑法典》,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獨立譯著《墨西哥聯邦刑法典》,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獨立譯著《刑法條文·說理·案例》,中國法制出版社2007年版,獨立編著《英美刑法學》(趙秉志主編),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參編《中國刑法案例與學理研究》(第二卷、第三卷、第六卷)(趙秉志主編),法律出版社2004年9月版,參編《危害國防利益罪》(黃林異主編),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參編專著《刑法分則實務研究》(王作富主編),中國方正出版社2003年版,參編專著《新編中國刑法學通論》(王志祥主編),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2005年版,副主編《犯罪總論比較研究》(高銘暄、趙秉志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參編專著《刑罰總論比較研究》(高銘暄、趙秉志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參編專著《中國勞動教養制度的檢討與改革》(趙秉志主編),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參編專著 《刑法教學案例》(趙秉志主編),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參編編著
Ⅳ 目前我國教育法律體系中的教育法律都有哪些
自己在google上查,一查一大堆
Ⅳ 楊誠的學術經歷
1984-1990年:在華東政法學院任教,曾主持創辦比較法學研究教學工作,講授中國刑法學總論、分論和英美刑法學、港澳台法等課程,並實際負責該校《世界法學》雙月刊的編輯部工作。
1986年至1987年及1990年:受英國劍橋大學犯罪學研究所、法學院及沃夫森學院和聖約翰學院等著名院校邀請,作為新中國首位法學界赴英訪問學者赴劍橋大學,並在該校和倫敦大學高級法學研究所、利茲大學法學院研究及舉辦講座。
1993至1994年:在加拿大西蒙菲沙大學攻讀博士期間,兼任加拿大《精神健康與法》雜志副主編,並應邀在西蒙菲沙大學和菲沙河谷大學學院講授警察學和中國商法等課程。
1995-2007年:任加拿大刑法改革與刑事政策國際中心高級研究員及中加刑事司法合作項目主任,負責由加拿大聯邦政府國際發展署根據中加兩國政府協議提供資助的中加刑事司法合作國家級大型系列項目,中方合作機構包括北京師范大學刑事法律科學研究院、中國人民大學刑事法律科學研究中心、中國政法大學刑事法律研究中心、中國監獄學會、中國最高人民檢察院、國家檢察官學院、中國司法部及省市司法機關。2004-2007年兼任加拿大律師協會與中國司法部合作開展的中加法律援助和社區法律服務項目的加方高級項目執行顧問。此外,還先後接受聯合國開發計劃署(UNDP)、美國福特基金會等國際機構以及加拿大外交和國際貿易部和駐華使館等聘請,作為其專家參與在華法制合作及中加政府間雙邊人權對話項目。
2002年:被聯合國秘書長任命為聯合國人權事務高級專員辦事處(高專辦)高級項目官員,並作為高專辦專家協助聯合國人權高專羅賓遜夫人等國際要人參與對華人權法制合作項目。
2001至2002年:在澳門大學法學院任教,主講比較法、犯罪學和用英語講授的中國法概論等課程。
2002-2007年:在澳門科技大學法學院任教授和博士生導師,主講比較法、刑法學、刑事訴訟法學、國際刑法學、犯罪學、國際犯罪與跨國犯罪研究、刑事司法研究生指導閱讀等課程。指導8位博士生和數十位碩士生。2005年5月至2007年六月任法學院副院長。
1996年後:在中國先後接受最高人民檢察院國家檢察官學院海外客座教授、上海市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特約研究員、國家重點研究基地中國人民大學刑事法律科學研究中心客座教授、中國人民大學國際刑法研究中心研究員、國家重點研究基地中國政法大學訴訟法研究中心兼職教授、北京師范大學刑事法律科學學院兼職博導和講座教授、四川大學法學院兼職教授、深圳大學特約教授、華中科技大學客座教授等名譽性聘書,並在這些院校和中國人民公安大學、上海交通大學、上海財經學院、海南大學、北京警察學院、上海公安學院、廣東司法幹部管理學院等十多所院校為舉辦各類講座。
曾加入的學術團體有:國際反貪局聯合會、中國法學會、犯罪學會、英國公立法律教師協會、國際刑法改革協會、美國刑事司法學會、美國犯罪學會、英國犯罪學會及澳門律政學會等。
實務經歷:於1985年在上海獲律師執業證書,在上海市第四律師事務所兼任律師六年,從事訴訟和非訟業務,曾參與處理重大案件和有全國性影響的事件。1987-1990年兼任《民主與法制》雜志社的社長助理和法律顧問,並任研究部主任和要案記者。1995年至1997年兼任美國甘那、何蒂斯律師事務所國際法律專家,參與重大投資談判。1991年以來多次作為加拿大移民及難民委員會確認的專家證人參與難民案件聽審。2001年受加拿大移民部指定作為專家證人參加加拿大對中國廈門遠華案件嫌疑人賴昌星難民案的審判。2005年後兼任澳門仲裁協會和珠海仲裁協會仲裁員、北京市共和律師事務所高級顧問。
媒體報道:接受鳳凰衛視、中國中央電視台、南方周末、南方都市報、二十一世紀經濟導報、新京報、星島日報、明報、亞洲周刊、以及加拿大中英文報刊和電台、電視台等媒體的專訪和報道。2006年,被加拿大英文主流報紙《溫哥華太陽報》評為不列顛哥倫比亞省「最具有影響力的百位加拿大華人」之一
Ⅵ 求論文,題為「比較英美刑法中的犯意與我國的犯罪主觀方面的異同」!
所謂犯意,是指成立必不可少的罪過心理狀態。比較而言,英美刑法學上的犯意(mens rea),大體上與中國刑法學中犯罪的主觀方面相似。但是犯意究竟包括哪些內容,英美刑法學者的認識似乎並不統一。我們這里根據英美刑法學的傳統理論,將犯意分為四項基本內容,即:意圖、明知、輕率以及疏忽。
一、犯意的四項基本內容
1、意圖(intention or intent)
意圖通常指預見到可能發生某種結果,並希望這種結果發生的一種心理狀態。一般而言,意圖本身並無法律上的意義,但是當行為人在特定的意圖支配下實施某種法律所限制的行為時,意圖便具有了特別重要的法律意義。因為此種情況下意圖與刑事責任就具有了不可分割的關系。
意圖所具有的刑法意義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1)是構成故意犯罪必不可少的因素。對於任何故意犯罪來說,意圖都是判斷行為人之行為是否構成犯罪的重要依據,無意圖即無故意犯罪。
(2)是區分不同犯罪的重要因素。意圖的內涵極為復雜,不同的犯罪意圖是區分此罪與彼罪的重要根據。
在刑事司法實踐中,犯罪人之犯罪意圖往往需要根據客觀行為事實來認定。因為意圖本身具有一定隱形性,而且犯罪人一般會在刑事審判中拒不承認自己具有犯罪意圖。英美刑事司法時間一般認為,可以根據行為人之特定行為情況或行為情節來推定其意圖。下列情況均可以作為推定行為人具有犯罪所需意圖的參考:
(1)按照常人的見解,公認為行為人已經預見到其行為將會導致某種危害社會的結果;
(2)行為人理智健全,因而必然能預見到與其行為相聯系的直接結果;
(3)行為人在實施其行為之前或者實施其行為的過程中,沒有受到足以造成其精神紊亂的強刺激。
2、明知(knowledge)
明知不僅包括行為人實際知道事實情況,而且還包括推定行為人知道某種事實。法律認為行為人在當時特定情況下應當知道,不論行為人是否真實知道,也將其視為明知。如果一個人故意不去了解事實真相,或者對明顯的應當知道故意視而不見,那麼法律就會推定行為人具有明知。在刑事訴訟中,如果被告人沒有「明知」有合理理由應當明知的事實,被告人對其行為引起的危害社會結果仍然應當負「明知」的責任。
關於明知的判斷標准,英國刑法採取了「常人標准」說。《1997年防止侵擾法》第1條規定:「(1)不得實施下列行為:(a)侵擾他人的行為;以及(b)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構成侵擾他人的行為。(2)就本條而言,如果一個佔有同樣信息的理性人,認為某一行為的實施構成侵擾他人,則實施該行為的人就應當知道其行為侵擾了他人。」本法所說「佔有同樣信息的理性人」當然是指社會上的一般理智健全只人。
3、輕率(recklessness)
在英美刑法中,當法律使用意圖一詞時,是指行為人以造成某種特定結果為目的而實施其行為;當法律使用明知一詞時,是指行為人對其行為結果將要出現是知曉的;而當法律使用輕率一詞時,法院在案件審理中所關注的將不是行為人希望產生某種結果,也不是行為人知道某種結果將會出現,而是行為人對與其行為有關的結果的「無知」。換言之,此種情況下行為人的罪過在於:沒有考慮到或者沒有充分考慮到其行為的有關危險性。
英國刑法上將輕率分為:
(1)主觀的輕率:是指行為人意識到其行為可能導致某種危險發生,但是行為人對此後果漠不關心。
(2)客觀的輕率:則是指一個理性之人本該知道危險的存在或者將要出現而行為人卻輕率地沒有意識到。
二者的區別在於:在主觀輕率情況下,行為人意識到了正在冒險;而客觀輕率情況下,行為人作為一個理性之人本該意識到卻沒有意識到存在的危險或者將要出現的危險。但是應當指出的是,在兩種情況下,行為人均不希望危害結果發生。
在主觀輕率的案件中,起訴方必須證實被告人認識到了存在不合理的冒險行為。在客觀輕率的案件中,要求證明被告人本該考慮到存在不合理冒險行為,但是被告人卻沒有考慮到危險存在的可能性。
4、疏忽(negligence)
法律意義上的疏忽,是指根據法律的要求,在行為人行為之時的特定情況下,一個理性的人應當注意而行為人卻沒有盡到法律所要求的注意義務。
疏忽與輕率具有一定聯系。從歷史傳統的角度來看,輕率的基本含義是指在有認識的情況下進行的不正當的冒險;而疏忽則是指在無認識的情況下進行的冒險。晚近英美刑法上的疏忽的典型含義乃是:雖然被告人考慮到了是否存在危險,但是行為人得出了不存在危險或者危險性很小的錯誤結論或不合理結論,行為人對這一切漠然視之,實施了引起危害結果的行為。
英美刑法學者認為,成立刑法上的疏忽要滿足四項基本條件,即標準的注意、違反了標準的注意、具有最接近的原因以及產生了危害或損害結果。
標準的注意,涉及每個人行為的法律責任,或者說每個人都有義務不得損害他人之利益或社會安全。這里所稱標準的注意,是指普通法和制定法所要求的一個人對他人或社會負有的注意義務。
違反了標準的注意,是指行為人沒有進到普通法與制定法所要求的注意義務。例如,法律並不要求路上的行人有救助陌生人的注意義務。但是一旦行為人救助陌生人,他就負有了以合理之注意行為的義務。此種情況下,如果行為人不履行必要注意義務而導致被救助的陌生人的利益損害,則有可能構成刑法上的疏忽。
最接近原因,是指行為人的行為與危害結果之間具有最接近因果關系。
產生了危害或損害後果,則是指必須是行為人的疏忽引起了事實上的實害後果,否則,即使行為人存在疏忽,也不能認定為刑法上的疏忽犯罪。
二、關於犯意的其他問題
1、轉移犯意
轉移犯意作為犯意認定的一項一般原則,奠基於判例法。轉移犯意的犯意內容必須是行為人的行為所構成的犯罪要求的正確犯意。有兩點須注意:
(1)轉移犯意一般在性質相同的犯罪行為中可以認定,而在性質不同的犯罪中則很難認定;
(2)在出現轉移犯意的情況時,行為人真實意圖實施的犯罪沒有完成,在法律有規定的情況下,對此仍然可以按照犯罪未遂認定。
2、犯意與犯罪行為須同時發生
所謂同時發生,必須是行為人之犯意或精神狀態「激發」其身體行為實施了特定犯罪行為,犯意或精神狀態在罪與罪之間是不可互換的。比如,A決意要謀殺B,但一直沒有找到謀殺B的適當時機。一日,A駕駛汽車時意外地交通肇事致B死亡,不能認定A犯有謀殺B之罪。
3、一致性原則
所謂一致性原則,是指犯意與犯罪行為在內容上相一致,犯意應當是與相關犯罪行為相匹配的精神狀態。
4、動機非犯意
動機與犯罪的成立與否沒有必然聯系。有時候,甚至良好的動機也可能導致犯罪。刑法上關注的動機,通常是激發行為人實施犯罪的心理情狀,如為了繼承祖父的財產在祖父的飲料里投毒。英美學者也認為,動機對刑罰輕重具有重要影響,具有自由裁量權的法官在量刑時往往明顯偏向於具有良好動機的被告人,從而會對他們從寬量刑;而對那些具有邪惡動機的犯罪人,法官量刑時就會考慮給以較為嚴厲的處罰。
Ⅶ 人大刑法學的研究方向有哪些
刑法學專業介紹
一、本專業是博士學位授予點
二、專業研究方向、研究內容、培養目標
本學科點的主要研究方向:中國刑法學、國際刑法與比較刑法學、犯罪學與刑事執行法學、刑事政策學等。
(一)中國刑法學研究內容與培養目標
中國刑法學以中國刑法的發展演變歷史、中國刑法基本理論、中國刑法實務、中國刑法立法、中國刑法解釋等為主要研究內容,其培養目標是:為國家培養高層次的熟悉中國國情,精通中國刑法理論和實務,勝任中國刑法學教學研究以及從事中國刑法實務(刑事審判、刑事檢察、刑事辯護)或刑法立法工作的專門人才。本研究方向基本情況如下:
(1) 本方向重視刑法學原理的開拓與研究,出版了《刑法專論》、《刑事責任論》、《刑罰價值論》、《犯罪構成及其關系論》、《犯罪論的比較與構建》、《中國刑法現代化研究》、《犯罪故意與犯罪過失》、《共同犯罪論》、《死刑通論》、《刑事法探究》等百餘部有分量的專著,三卷本的《刑法學原理》榮獲三項國家級獎勵,顯著地深化了我國刑法學原理的研究。(2)注意結合社會發展和司法實踐研究刑法分則問題,及時推出了《破壞市場經濟秩序罪研究》、《刑法分則實務研究》(三卷本)、《新型經濟犯罪研究》、《中國刑法案例評論》(1-2卷)等著作,受到司法界的廣泛重視。(3)學術研究堅持理論聯系實際,且與立法、司法機關密切聯系協作,使理論研究充滿了活力與動力。(4)高層次專門人才培養體系完整,包括博士後、博士生、碩士生、國內外訪問學者、高級法官等。(5)學術開拓性強,經常能夠以有新意、有分量的學術論著和學術活動引導與促進全國刑法學科的發展。
本方向是新中國最早確立的刑法學科研究方向。早在1950年本方向即已開始招收研究生;1979年成為國內首批招收刑法專業碩士生單位;1984年成為全國第一個刑法專業博士學位授予單位;1988年被評為全國唯一的刑法學國家級重點學科點;1992年成為全國法學領域第一個招收博士後研究人員單位;1999年成為首批建立的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設立我國刑事法領域唯一的國家重點研究基地「中國人民大學刑事法律科學研究中心中」。本研究方向在我國刑法教學與研究等領域長期保持著開拓與領先地位,在我國刑法學界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並具有一定的國際聲譽和影響。本學科的特點還在於:
(1)教學科研成果突出。在國內較早開設研究生層次的專業課,30年來主編了幾乎所有種類的全國性刑法統編教材,並出版近400餘部書籍、發表3000餘篇論文,科研成果在全國具有廣泛而重要的影響。(2)高層次人才培養成效顯著。30多年來培養博士生150餘人、碩士生300多人、博士後10餘人、高級法官400餘人,所培養的高層次專門人才已在國家政法機關和教學科研單位發揮重要作用。(3)參與國家立法、司法決策。新中國建立以來尤其是近30年來,本方向的專家學者直接參與了國家幾乎所有的刑事立法工作,並參與了國家最高司法機關大量司法解釋的研擬工作,為國家刑事法治建設做出了重要的貢獻。(4)是中國法學會刑法學研究會名譽會長與副會長單位,在刑法學研究會中發揮了重要組織領導作用。
(二)國際刑法與比較刑法學研究內容與培養目標
本研究方向主要研究國際刑法的基本理論與國際法院的實務問題,包括國際刑事程序法的理論與實務問題,研究世界主要國家的刑法立法與刑法基本理論,為中國刑法理論和刑事司法實務提供借鑒。其培養目標是:主要培養國際刑法和比較刑法方面的高層次教學研究專門人才。本研究方向基本情況:
本方向與國外刑法學教學研究機構保持密切的合作交流關系,在國際刑法、外國刑法、比較刑法研究領域非常活躍;不僅重視對大陸法系、英美法系國家刑法的比較研究,同時密切關注祖國統一進程中我國大陸地區刑法與港澳台地區刑法的比較研究;在研究內容上,不僅關注各國刑事立法的演變,而且重視刑法理論的發展變化;在研究方法上,不僅重視第一手資料的收集、翻譯和第二手資料的運用,而且積極與國外同行進行實質性的科研合作;既注重成果的積累,更重視人才的培養和隊伍建設。 其特點是:
(1) 1993年10月成立了全國第一個國際刑法研究所,組織、吸收全國50餘位刑法學者積極開展國際刑法與比較刑法的研究;2005年8月又成立了國內第一個外國刑法研究所,和世界上重要國家的刑法學教學研究所建立了廣泛合作交流關系;(2)迄今已出版國際刑法文庫10餘種以及《比較刑法學研究》、《金融犯罪的全球考察》、《外國刑法原理》、《英美刑法學》、《台、港、澳刑法與大陸刑法比較研究》、《歐陸刑罰制度與刑罰價值原理》等一批重要著論著;同時還組織翻譯了《刑法哲學》、《行為、規范、刑法》、《刑法總論概說》、《日本刑法總論》、《日本刑法各論》、等大量專著,以及翻譯出版了兩大法系15個重要國家的刑法典;(3)與英、美、法、德、日、韓等國同行就刑法國際指導原則暨經濟犯罪、侵犯人身權利犯罪的國際化及對策等問題進行了合作研究,成果已在國內外產生了很大影響;(4)是國際刑法學協會副主席暨中國分會主席所在單位,在全國國際刑法學界擔當了引導與組織的角色。
(三)犯罪學與刑事執行法學研究內容與培養目標
本方向是刑法科學領域重要的研究方向,與中國刑法學、外國刑法學、比較刑法學、刑事政策學等研究方向之間存在著極為密切的聯系。本研究方向主要研究犯罪發生發展的規律、原因及對策,研究刑事處罰的基本理論與實務問題,培養高層次的犯罪學和刑事執行法學的教學研究人才以及從事犯罪預防和刑事處罰執行工作的高級專門人才。
本研究方向承擔了多項國家、省部暨與國內外合作的犯罪學、刑事執行法學的科研項目,相應的研究成果理論性與操作性突出,某些研究成果(如 「北京地區外來人口犯罪研究」的最終成果)已受到政府決策部門的關注,並被作為制定有關規劃或制度的主要依據。同時,本方向還是中國犯罪學研究會副會長暨常務理事、中國監獄學會副會長所在單位,在國內犯罪學與刑事執行法學研究中居於重要的地位。其具體表現:
(1)為本科生、碩士生開設犯罪學和刑事執行法學的課程,刑法專業碩士生是作為專業必修課設置的;(2)在已經入學的刑法專業碩士生中確定有志於研究犯罪學、刑事執行法學者主攻本方向;(3)進行犯罪學、刑事執行法學有關理論與實踐問題的科學研究,迄今已出版《經濟犯罪與犯罪變化》、《犯罪統計學》、《刑事執行法學原理》、《刑事執行法學問題研究》、《中國特色監獄制度研究》、《監獄學問題研究》、《犯罪學研究》、《刑事執行法學研究》等一批有影響的學術專著。
(四)刑事政策學研究內容與培養目標
本研究方向主要研究刑事政策的發生發展規律以及刑事政策制定與推行的基本理論和實務問題,特別注重中國刑事政策基本理論研究和如何解決中國刑事政策問題的實證研究。其培養目標是:主要培養刑事政策教學研究的高層次人才以及從事刑事政策制定和推行方面的高級專門人才。本研究方向基本情況:
刑事政策乃是整個刑事法學的靈魂,本學科點一向重視刑事政策學的研究,特別是近10年來,刑事政策學研究更是取得了顯著成果,並成為本學科點的一個新的創新增長點和亮點。本學科點承擔了多項與刑事政策有關的國家級或省部級重要課題,出版了《中國刑事政策研究》、《中國刑事政策報告》(1-3卷)、《和諧社會語境下的刑事和解》、《刑罰正義論》等一批有重要影響的刑事政策研究成果,其中,國家社科基金課題《中國刑事政策研究》受到原最高人民法院院長肖揚首席大法官的重要批示。本學科點也是我國較早給碩、博士生開設刑事政策學課程的教學研究單位,至今,已撰寫出10餘篇專門研究刑事政策的博士論文。本學科點的刑事政策學方向關注國內外刑事政策研究最新成果和發展動向,特別注重立足於中國實際探討研究有中國特色的刑事政策問題,為國家制定和推行科學有效的刑事政策提供理論支持。2007年,本學科點在國內召開了第一次關於刑事政策的大型國際學術研討會,現在已經與歐、亞、美地區10餘國家或地區刑事政策教學研究機構建立合作交流關系。
Ⅷ 犯罪構成理論中,蘇聯的「四要件說」和德日的「三階段說」哪種更適合中國國情呀
四要件旨在定罪,沒有邏輯支撐,以社會危害為中心。通俗講,維穩,統版治。定罪基礎權是口供為主,忽略視頻等物證。
三階層旨在分析判斷有沒有罪,基礎是事情還原。以邏輯為基礎。體現公正。
蘇聯已經滅亡了。它活著也不能說他是新的事物先進科學的,有多邪惡不是非得讓你體會才能知道。人,有分析判斷的能力。
值得學習的國家,美國日本德國等一線國家。
法律是維護統治階級的工具,誰是統治階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