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世不難立法

世不難立法

發布時間: 2024-10-24 01:49:55

1.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名人名言

1,不以規矩,無以成方圓.——孟子

用規和矩,就畫不成方形和圓形。比喻人人遵守規則,才能有良好的秩序。

2,懸衡知平沒規知圓——韓非

意思是規矩一旦被設立,就不會也不可再用脫離規矩的方式來行事。

3,常制不可以待變化,一塗不可以應萬方。——葛洪

用一種固定不變的方法不能處理各種各樣不斷變化的事情。

4,立法令者以廢私也,法令行而私道廢。 ——《韓非子。有度》

翻譯為:確立法令的目的是為了廢止私行。法令得以貫徹,私行就必被廢止。

5,天下之事,不難於立法,而難於法之必行;不難於聽言,而難於言之必效。 ——張居正

意思是國家的事,制定法律規章政策並不難,難的是有法必遵;聽人說話不難,難的是聽到之後去遵守。

2. 關於遵守社會規則的名言警句

1. 關於規則的詩句名言警句
關於規則的詩句名言警句 1.關於規則的名言警句
關於規則的名言警句:「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求必欲得,禁必欲止,令必欲行。」、「立法令者以廢私也,法令行而私道廢。」、「聖王者不貴義而貴法,法必明,令必行,則已矣。」、「天下之事,不難於立法,而難於法之必行;不難於聽言,而難於言之必效。」

1、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

釋義:比喻做事要遵循一定的法則。

出處:《孟子·離婁上》:「離婁之明,公輸子之巧,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

2、求必欲得,禁必欲止,令必欲行。

釋義:有要求必然希望得到,有禁令必然希望制止,有命令必然希望實行。軍事上,喻指令必行,禁必止,部隊才有戰鬥力。

出處:《管子·法法》

3、立法令者以廢私也,法令行而私道廢。

釋義:確立法令的目的是為了廢止私行。法令得以貫徹,私行就必被廢止。

出處:《韓非子·詭使》第六段

4、聖王者不貴義而貴法,法必明,令必行,則已矣。

釋義:聖明的君主不看重仁義而重視法度,制定法律一定要嚴明,頒布的法令一定要執行,這樣就可以了。

出處:《商君書•畫策》

5、天下之事,不難於立法,而難於法之必行;不難於聽言,而難於言之必效。

釋義:國家的事,制定法律規章政策並不難,難的是有法必遵;聽人說話不難,難的是聽到之後去遵守。

出處:張居正上疏明神宗實行考成法時提到。
2.關於規則的名言警句20個
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

------《孟子》 世界上的一切都必須按照一定的規矩秩序各就各位 ------萊蒙特 人們厭煩了寂靜,就希望來一場暴風雨;厭煩了規規矩矩氣度庄嚴地坐著,就希望鬧出點亂子來。 ------契訶夫 你掙得了安適的睡眠,你就會睡得好;你掙得了很好的胃口,你吃飯就會吃得很香。

這兒的情形和人間是一樣的——你得規規矩矩,老老實實地掙一樣東西,然後才能享受它。你決不能先享受,然後才來掙得。

------馬克·吐溫 地獄是一個爐灶,上面放著僧侶的熱鍋。它是教士的專用灶。

天父教士的大廚師,很關心改善僧侶的營養,他把自己的那些不規規矩矩地注意僧侶的誡命的孩子放在烤鍋上。 ------霍爾巴赫 求必欲得,禁必欲止,令必欲行。

——《管子.版法》 仲景諸方,實萬世醫門之規矩准繩也,後之欲為方圓平直者,必於是取則焉。 ------元朱震亨《局方發揮》 天網恢恢,疏而不漏。

——《管子》 立法令者以廢私也,法令行而私道廢。 ——《韓非子。

有度》 言無二貴,法無兩適。 ——《韓非子。

問辯》 聖王者不貴義而貴法,法必明,令必行,則已矣。 ——《韓非子。

八說》 天下之事,不難於立法,而難於法之必行;不難於聽言,而難於言之必效。 ——張居正。
3.關於遵守規則的名言名句
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孟子

世界上的一切都必須按照一定的規矩秩序各就各位 ------萊蒙特

言無二貴,法無兩適。 ——《韓非子。問辯》

火車要受軌道的約束,否則就要傾覆;飛機要受航線的約束,否則就要墜落;幹部要受法紀的約束,否則就要腐敗。

沒有嚴格的執法,哪有人民的安寧;沒有公正的執法,哪有法律的尊嚴。

沒有紀律的隊伍是不可能有戰鬥力的,紀律是勝利之母

學法懂法重在守法,倡廉反腐基於遵法。

人要想不生病,就必須提高免疫能力,幹部要想不腐敗,就得自覺遵守黨的紀律。

法律不僅約束公民,也約束著執法者。
4.規則的名言警句
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誰把法律當兒戲,誰就必然亡於法律。

★執行法,比制定法更重要。★沒有紀律的隊伍是不可能有戰鬥力的,紀律是勝利之母學法懂法重在守法,倡廉反腐基於遵法。

9. 法律不僅約束公民,也約束著執法者。10. 沒有嚴格的執法,哪有人民的安寧;沒有公正的執法,哪有法律的尊嚴。

11. 官以廉為貴,國以法為先。12. 人要想不生病,就必須提高免疫能力,幹部要想不腐敗,就得自覺遵守黨的紀律。

13. 生命也許葬送在你忘記法律的一瞬間。14. 守法——領導者必備的道德品質。

15. 遵紀守法,擋得住誘惑,耐得住寂寞,甘受於清平。16. 廉潔取信百姓,貪欲避不開法眼。

17. 火車要受軌道的約束,否則就要傾覆;飛機要受航線的約束,否則就要墜落;幹部要受法紀的約束,否則就要腐敗。
5.關於規則的名言警句
地獄是一個爐灶,上面放著僧侶的熱鍋。它是教士的專用灶。天父教士的大廚師,很關心改善僧侶的營養,他把自己的那些不規規矩矩地注意僧侶的誡命的孩子放在烤鍋上。

------霍爾巴赫

求必欲得,禁必欲止,令必欲行。

——《管子.版法》

仲景諸方,實萬世醫門之規矩准繩也,後之欲為方圓平直者,必於是取則焉。

------元朱震亨《局方發揮》

天網恢恢,疏而不漏。

——《管子》

立法令者以廢私也,法令行而私道廢。

——《韓非子。有度》

言無二貴,法無兩適。

——《韓非子。問辯》

聖王者不貴義而貴法,法必明,令必行,則已矣。

——《韓非子。八說》

天下之事,不難於立法,而難於法之必行;不難於聽言,而難於言之必效。 ——張居正

你掙得了安適的睡眠,你就會睡得好;你掙得了很好的胃口,你吃飯就會吃得很香。這兒的情形和人間是一樣的——你得規規矩矩,老老實實地掙一樣東西,然後才能享受它。你決不能先享受,然後才來掙得。

------馬克·吐溫
6.關於遵守規則的名言警句
1、梓匠輪輿能與人規矩,不能使人巧

出自戰國·鄒·孟軻《孟子·盡心下》:「梓匠輪輿能與人規矩,不能使人巧。」意思是能工巧匠能夠教會別人規矩法則,但不能夠教會別人巧。

2、無規矩不成方圓

出自戰國·鄒·孟軻《孟子·離婁上》:「離婁之明,公輸子之巧,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意思是:像從前離婁那樣精明的眼睛,公輸般那樣的巧匠,不憑規和矩,是畫不成方圓的。

3、求必欲得,禁必欲止,令必欲行

出自先秦管子《管子·法法》。意思是有要求必然希望得到,有禁令必然希望制止,有命令必然希望實行。軍事上,喻指令必行,禁必止,部隊才有戰鬥力。

4、令行禁止

出自先秦管子《管子·立政》。意思是下令行動就立即行動,下令停止就立即停止。形容法令嚴正,紀律嚴明,執行認真。

5、天網恢恢,疏而不漏

出自春秋《老子》,意思是天道公平,作惡就要受到懲罰,它看起來似乎很不周密,但最終不會放過一個壞人。比喻作惡的人終究逃脫不了天法的懲處。

參考資料來源:搜狗網路-無規矩不成方圓

參考資料來源:搜狗網路-梓匠輪輿

參考資料來源:搜狗網路-令行禁止

參考資料來源:搜狗網路-求必欲得,禁必欲止,令必欲行

參考資料來源:搜狗網路-天網恢恢疏而不漏
7.有關規則的名人名言
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

------《孟子》 世界上的一切都必須按照一定的規矩秩序各就各位 ------萊蒙特 人們厭煩了寂靜,就希望來一場暴風雨;厭煩了規規矩矩氣度庄嚴地坐著,就希望鬧出點亂子來。 ------契訶夫 你掙得了安適的睡眠,你就會睡得好;你掙得了很好的胃口,你吃飯就會吃得很香。

這兒的情形和人間是一樣的——你得規規矩矩,老老實實地掙一樣東西,然後才能享受它。你決不能先享受,然後才來掙得。

------馬克·吐溫 地獄是一個爐灶,上面放著僧侶的熱鍋。它是教士的專用灶。

天父教士的大廚師,很關心改善僧侶的營養,他把自己的那些不規規矩矩地注意僧侶的誡命的孩子放在烤鍋上。 ------霍爾巴赫 求必欲得,禁必欲止,令必欲行。

——《管子.版法》 仲景諸方,實萬世醫門之規矩准繩也,後之欲為方圓平直者,必於是取則焉。 ------元朱震亨《局方發揮》 天網恢恢,疏而不漏。

——《管子》 立法令者以廢私也,法令行而私道廢。 ——《韓非子。

有度》 言無二貴,法無兩適。 ——《韓非子。

問辯》 聖王者不貴義而貴法,法必明,令必行,則已矣。 ——《韓非子。

八說》 天下之事,不難於立法,而難於法之必行;不難於聽言,而難於言之必效。 ——張居正。
8.關於規則的名言警句或童謠
童謠:

校園規則兒歌 校園規則童謠

早晨上學不遲到, 紅領巾,要佩戴,

鮮艷領巾佩戴好。 個人衛生要注意;

遇到老師有禮貌, 排隊做到快靜齊,

見到同學問聲好。 出操動作要有力。

上課專心不吵鬧, 上課鈴響坐端正,

舉手發言肯定要。 聚精會神聽仔細;

早操集合快又好, 作業認真又迅速,

眼保健操少不了。 簿面整潔老師喜;

課間守紀不亂跑, 下課文明休息好,

學校文明新面貌。 同學友愛有生機。

名言: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

------《孟子》

世界上的一切都必須按照一定的規矩秩序各就各位

------萊蒙特

人們厭煩了寂靜,就希望來一場暴風雨;厭煩了規規矩矩氣度庄嚴地坐著,就希望鬧出點亂子來。

------契訶夫

你掙得了安適的睡眠,你就會睡得好;你掙得了很好的胃口,你吃飯就會吃得很香。這兒的情形和人間是一樣的——你得規規矩矩,老老實實地掙一樣東西,然後才能享受它。你決不能先享受,然後才來掙得。

------馬克·吐溫

地獄是一個爐灶,上面放著僧侶的熱鍋。它是教士的專用灶。天父教士的大廚師,很關心改善僧侶的營養,他把自己的那些不規規矩矩地注意僧侶的誡命的孩子放在烤鍋上。

------霍爾巴赫

求必欲得,禁必欲止,令必欲行。

——《管子.版法》

仲景諸方,實萬世醫門之規矩准繩也,後之欲為方圓平直者,必於是取則焉。

------元朱震亨《局方發揮》

天網恢恢,疏而不漏。

——《管子》

立法令者以廢私也,法令行而私道廢。

——《韓非子。有度》

言無二貴,法無兩適。

——《韓非子。問辯》

聖王者不貴義而貴法,法必明,令必行,則已矣。

——《韓非子。八說》

天下之事,不難於立法,而難於法之必行;不難於聽言,而難於言之必效。

——張居正
9.關於「規則」的名人名言或古語
地獄是一個爐灶,上面放著僧侶的熱鍋。

它是教士的專用灶。天父教士的大廚師,很關心改善僧侶的營養,他把自己的那些不規規矩矩地注意僧侶的誡命的孩子放在烤鍋上。

------霍爾巴赫 求必欲得,禁必欲止,令必欲行。 ——《管子.版法》 仲景諸方,實萬世醫門之規矩准繩也,後之欲為方圓平直者,必於是取則焉。

------元朱震亨《局方發揮》 天網恢恢,疏而不漏。 ——《管子》 立法令者以廢私也,法令行而私道廢。

——《韓非子。有度》 言無二貴,法無兩適。

——《韓非子。問辯》 聖王者不貴義而貴法,法必明,令必行,則已矣。

——《韓非子。八說》 天下之事,不難於立法,而難於法之必行;不難於聽言,而難於言之必效。

——張居正 你掙得了安適的睡眠,你就會睡得好;你掙得了很好的胃口,你吃飯就會吃得很香。這兒的情形和人間是一樣的——你得規規矩矩,老老實實地掙一樣東西,然後才能享受它。

你決不能先享受,然後才來掙得。 ------馬克·吐溫。
10.有關守規矩的名言
無規矩不成方圓.清正在德,廉潔在志.身有正氣,不言自威.有公德乃大,無私品自高.官多一分廉,民增一分福.勁松立險處,正氣顯人格.名節重於泰山,利慾輕於鴻毛.多植荷花塘自清,勤反腐敗政自明.莫怨清廉淡滋味,應愁貪婪鐵窗淚.清絲要知廉潔早,莫待進牢愁白頭.反腐莫論事大小,倡廉不在位高低.廉如清風常拂面,貪似毒葯蝕靈魂.為官應立公僕志,從政最貴愛民心.擋不住今天的誘惑,將失去明天的幸福.天天洗臉凈在其外,日日反省明在內心.勤政從一言一行做起,廉政從一分一厘拒之.布勤,無以成就事業;不廉,難以凝聚人心.智者不惑,勇者不懼,勤者不貧,廉者不腐.勤以為民,廉以養德,淡以明志,靜以修身.一言一行不忘公僕形象,一舉一動常思百姓冷暖.一心為公自會寵辱不驚,兩袖清風始能正氣凜然.德如深山幽蘭,不言自芳;欲似長堤螻蟻,無孔不入.戒貪,貪則無品;戒驕,驕則無知;戒情,情則無進.為政重在廉,做人重在誠,說話重在信,辦事重在實.腐敗,只能獲取片刻的享樂; 清廉,卻能換來永久的幸福.廉潔方能聚人,律己方能服人,身正方能帶人,無私方能感人.淡泊名利好比清茶一杯靜心正身,務實為民好比功積如山德載千秋.智者,以別人慘痛的教訓警示自己; 愚者,用自己沉重的代價喚醒別人.為官當自律,甘心清貧,不觸「高壓線」; 做人須正己,誠信守法,勿打「擦邊球」.縱貪欲如落水,不用吹灰之力,終成滅頂之災; 保清廉似上山,定需步步用力,方能攀上巔峰.。

3. 關於規則方面的詩句

1.關於「規矩」的詩詞有哪些

關於「規矩」的詩詞

1.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孟子

2.仁聖之本,在乎制度而已。——白居易

3.立法令者以廢私也,法令行而私道廢。 ——韓非子

4.天下之事,不難於立法,而難於法之必行;不難於聽言,而難於言之必效。

——張居正

5.以戒為基,止觀相踵。大矩崇規,鏈金烹礦。——黃庭堅

6.古器合尺度,法物應矩規。——蘇洵

7.恆言但桑稼,怪志無鵬鵾。規圓而矩方,往往萬巧攢。——陳傅良

8.今朝歲一周,岐嶷傲娥羲。叢珍試初步,動覺應矩規。——陳著

9.天生蒸民,曷其有識。維聖摩勵,規閑矩飭。——洪遵

10.平常是道,不涉平常。顛來倒去,規圓矩方。——釋大方

11.爻象乾連坤斷,形器規圓矩。鬧市相逢聊舉似,東家杓短西家長。——釋正覺

12.肅將王事,集此揚土。凡我同盟,既文既武。鬱郁桓桓,有規有矩。——繁欽

13.魯史標嘉瑞,周詩頌太平。屢游靈疇地,數立紀年名。矩步規行跡,含仁抱義情。盛時期在囿,五緯想儲精。——丁謂

14.八列方隅位,四周分至時。畫疆興庶務,地矩囿天規。——方回

15.明肅惟母,實勤養撫。有臣有虎,有離有附。請王祿產,請廟考祖。古人有作,規呂矩武。——石介

2.有關規矩的詩句

1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 ——《孟子》

2.仁聖之本,在乎制度而已——唐·白居易

3.立法令者以廢私也,法令行而私道廢。 ——《韓非子·有度》

4.天下之事,不難於立法,而難於法之必 行;不難於聽言,而難於言之必效。

—張居正

5.欲知平直,則必准繩;欲知方則圓,則 必規矩。——呂不韋 《呂氏春秋》

6.梓匠輪輿能與人規矩,不能使人巧。—

《孟子·盡心下》

— 孟子

7.求必欲得,禁必欲止,令必欲行。——《管子版法》

8.聖王者不貴義而貴法,法必明,令必行 ,則已矣。 ——《韓非子·八說》

9.言無二貴,法無兩適。——《韓非子·問 辯》

10.天網恢恢,疏而不漏。——《管子》

11.懸衡而知平,沒規而知圓——韓非子

3.關於規則的古詩

我倒~~怎麼感覺你這題目是出著玩的啊??要古詩、也不說要什麼樣的。。是古詩就行是吧?嘻嘻、、我教你首哈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呵呵、、開玩笑的啦。。。

詞行不?我有幾首很喜歡的

《虞美人》李煜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醉花蔭》李清照

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消金獸。佳節又重陽,玉枕紗櫥,半夜涼初透。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有首詩也蠻有意境的耶

《無題》李商隱

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

曉鏡但愁雲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

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

3L的、、《無題》不就是古詩?!你不認詩啊??

4.關於規則的名人名言

1、世界上的一切都必須按照一定的規矩秩序各就各位 ------萊蒙特

2、人們厭煩了寂靜,就希望來一場暴風雨;厭煩了規規矩矩氣度庄嚴地坐著,就希望鬧出點亂子來。

------契訶夫

3、我這輩子說過最讓人無從反駁的話就是:被子根本不用疊,本來就是攤開來睡的,但這句話第一個被人反駁掉,懂么,這是規矩,人類之所一悲哀,就是有太多規矩……——韓寒《三重門》

4、對於一個藝術愛來說,如果能夠打破常規,完全自由進行創作,其成績往往會是驚人的。——卓別林

5、凡事都有規矩。——德謨克利特

6、一個普通人,只能作出規規矩矩的東西,只有非凡的天才才能駕馭創作。——雨果

7、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生活處處需要規則。人們遵守規則,生活才會有秩序,否則就會亂成一鍋粥。規則是為了保證我們在良好的環境中快樂地學習、健康地成長,學校制定了各種紀律和行為規范。這些校紀校規就像校園里的「紅綠燈」,時刻提醒我們注意自己的言行。

8、常制不可以待變化,一塗不可以應萬方。——葛洪

9、法則可以避免錯誤,卻決不會賦予美。——塞·約翰遜

10、誠取天地正氣問人間暖涼,法引規矩方圓律世間萬象。

11、懸衡而知平,沒規而知圓。——韓非子

12、不以規矩不能成為方圓。——孟子

13、寧願跑起來被摔倒無數次,也不願規規矩矩走一輩子。

14、這個偉大的世界永遠旋轉,不斷地改變陳規。——丁尼生

15、不以規矩,無以成方圓。——孟子

(3)世不難立法擴展閱讀:

名人名言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míng rén míng yán。指為人類發展做出貢獻的,富有知識的名人所說的能夠讓人懂得道理的一句較為出名的話。廣泛上來說就是有意義,向人們揭示一定的道理的話。

歷史名言:

1、忘記歷史就意味著背叛。——列寧

2、歷史著作有開始也有結束,但它們描寫的事件卻並不如此。——科林伍德(英)《自傳》

3、歷史是彷徨者的向導。——阿克頓(英)

4、歷史是由活著的人和為了活著的人而重建的死者的生活。——雷蒙·阿隆(法)《歷史哲學》

5、據說,歷史喜歡作弄人,喜歡同人們開玩笑。本來要到這個房間,結果卻到了另一個房間。——列寧

6、歷史的道路,不全是平坦的,有時走到艱難險阻的境界。這是全靠雄健的精神才能夠沖過去的。——李道釗(現代)《艱難的國運與雄健的國民》

5.關於規則的名言警句

關於規則的名言警句:「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求必欲得,禁必欲止,令必欲行。」、「立法令者以廢私也,法令行而私道廢。」、「聖王者不貴義而貴法,法必明,令必行,則已矣。」、「天下之事,不難於立法,而難於法之必行;不難於聽言,而難於言之必效。」

1、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

釋義:比喻做事要遵循一定的法則。

出處:《孟子·離婁上》:「離婁之明,公輸子之巧,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

2、求必欲得,禁必欲止,令必欲行。

釋義:有要求必然希望得到,有禁令必然希望制止,有命令必然希望實行。軍事上,喻指令必行,禁必止,部隊才有戰鬥力。

出處:《管子·法法》

3、立法令者以廢私也,法令行而私道廢。

釋義:確立法令的目的是為了廢止私行。法令得以貫徹,私行就必被廢止。

出處:《韓非子·詭使》第六段

4、聖王者不貴義而貴法,法必明,令必行,則已矣。

釋義:聖明的君主不看重仁義而重視法度,制定法律一定要嚴明,頒布的法令一定要執行,這樣就可以了。

出處:《商君書•畫策》

5、天下之事,不難於立法,而難於法之必行;不難於聽言,而難於言之必效。

釋義:國家的事,制定法律規章政策並不難,難的是有法必遵;聽人說話不難,難的是聽到之後去遵守。

出處:張居正上疏明神宗實行考成法時提到。

6.有關規則的詩歌

遵守規則 廢棄不用的老木屋裡, 有些殘舊腐黃的貼紙, 「一九八三年,我失戀了」 有不知名的人用行楷在紙腳這么寫著。

我是無師自通的盜賊,沒有魚皮夜行衣, 卻想在那年代得到一些收獲。 有人在紙上剜掉反叛, 剩下來的詞句令我驚慌失措, 「愛護公物□□罰款人民幣數額」 堆滿落塵的木桌上, 依稀有不連貫的解構主義畫作, 我只看出一個小女孩捏著火柴在失落, 畫旁註釋:不要愛我。

我能找得些什麼, 這些寫字畫畫的人,連名字都沒有人知道了, 而他們的苦悶, 在這陽光絕跡的老木屋裡, 過完幾個冬天了沒有發霉? 還要嘲笑我。 明年有別人會進來這里吧, 今年冬天有工人在牆外噴了很大的「拆」字就走了 明年想偷盜的人還能進來么? 這個將至的冬天,我不要再做夢了, 我為那些哆嗦的人唱歌。

規則 規則是什麼東西 是那些人為了自身的自由 炮製的一杯毒酒 讓喝下去的人甘願畫地為牢 讓肉體和意志一並醉沉 道德就是規則 政治、經濟、文化、生活的道德 人人都得恪守,才能讓行為順暢 才能把秩序規整的像條條大道 否則,你就是流氓 而那些虛偽的騙子 卻在一遍遍地用美麗的謊言 銹蝕著人們的視聽 把規則打上一道道鉛色的烙印 留給自己的竟是為所欲為 規則是什麼東西 規則是不容羞辱的尊嚴 請不要褻瀆規則 因為規則無邊無際 有至高無上的道義法權 對飛鳥而言 規則就是高掛枝頭的囚籠 一個經緯分明的空間 輕易地把時間和生命吞噬 卻從不覺知和埋怨 你看那籠中的鳥啊多麼自由 衣食無憂地揚聲歡唱 將閃亮的羽毛在陽光下翻曬 它竟不知道唱丟了春天 它竟不知道曬沒了四季 游戲規則 兒時,我跑不過他 在即將被抓住的一刻 我說告假 我只要一動不動 他就沒有辦法 從小學到中學的課桌 用小刀劃一道分界線 左邊刻上他的名字 右邊是我的 我們在各自的領地里 規規矩矩的長大 後來,我們分開了 後來的許多事 我都難以逃過 總是被抓住,被趕出 我找不到回去的路 我的年少時光回不去了 我的單純善良回不去了 我的青春回不去了 我的友誼愛情也回不去 我的夢想也回不去 甚至我的累累傷痕也回不去 我的記憶也回不去 我忘了那縮手憨笑的孩子是誰了 忘了那左上角的名字了 但他有單薄的身影 恍惚的面容向左傾斜 這些都回不去了 我們彼此消失在盛大的人群里 擦肩而過的也許正是我們 我卻在心底把他懷想 【禮儀規則】 1、尊敬師長,團結同學,對人有禮貌,不罵人,不打架。 2、吃飯時,長輩就坐後入坐。

就餐中禮讓他人。 3、與長輩、兄弟、姐妹、鄰居相處和睦。

交通安全詩歌 遵守交規,儲蓄安全,心無交規,路有坎坷 狹路相逢,讓字當頭,禮讓禮讓,人車無恙 違章超速,危機四伏,違章超載,得不償失 酒後駕車,拿命賭博,一次車禍,一生痛苦 處罰違章,毫不留情,遵守交規,關愛生命 居安思危,有備無患,生命一次,平安一生。

4. 心定則安,心靜則祥,世間一切,不過因心立法。是什麼意思

這句話的意思是,當我們內心平靜、安定時,我們的生活也會變得祥和。世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由我們內心的想法和態度所決定的。如果我們能夠保持內心的平靜和安定,我們就能夠更好地應對生活中的挑戰和困難,更好地掌控自己的命運。因此,我們應該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和思維,保持內心的平靜和安定,以便更好地應對生活中的各種變化。

5. 張居正改革是怎樣的典故

十六世紀後半葉,日趨衰敗的明王朝一度出現政治比較清明、國家轉向富強的局面。在這場振弊起衰的轉變中,起主導作用的是傑出的政治家、宰輔張居正。

張居正(1525-1582),字叔大,號太岳,湖廣江陵(古稱南郡,今屬湖北省)人。他童年時,家道小康,所以他說:「正起自寒士,非閥閱衣冠之族。」但他從小「穎敏絕倫」,胸有大志,加上他的孜孜不倦,因此學業進展很快。他十二歲時補荊州府學員。第二年,他到湖廣首府武昌參加鄉試,湖廣巡撫顧磷接見居正,「許以國士,呼為小友」。但為了砥礪張居正為大器,雖然文章出眾,並未錄取。

嘉靖十九年(1540),張居正十六歲,通過鄉試考中舉人,顧磷解犀帶相贈。居正二十歲赴京會試失利,二十三歲再試成功,中二甲進士,改庶吉士,從此開始了他的政治生涯。

庶吉士是在翰林院學習的後備官員,人們目之為「儲相」,即後備宰相。庶吉士讀書翰林院,有條件閱讀外面難得見到的文獻典籍。一般的庶吉士多在文詞上下功夫,張居正慨然以天為己任,每日認真地研究國家的典章制度,總結歷代治亂興衰的經驗教訓,探討治國的大計。後來他在《翰林院讀書說》一文中寫道:「道不兼乎經濟(經國濟民),不可以利用,為學應該『敦本務實』。」三年後,他被授翰林院編修。嘉靖四十二年(1563),張居正任裕王朱載重(古厚字)的日講官,也就是裕王的老師,後升任侍講學士,領翰林院事。

嘉靖四十五年十二月(1567年1月),嘉靖帝病死,裕王即位,是為穆宗。隆慶元年(1567)正月,張居正以裕王舊臣的身份,被擢為禮部右侍郎兼翰林院學士,二月,又晉升為吏部左侍郎兼東閣大學士,進入內閣,參預大政。他入閣後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和當時的首輔徐階共同起草世宗的遺詔,在遺詔中「盡反時政之不便者」,糾正了嘉靖時期的諸多弊政,受到朝野上下的歡迎。

明朝中期,早已度過了它的「黃金時代」,而呈現出一派式微的景象。統治集團內部矛盾尖銳,政治日益腐化;官吏貪污成風,弊端叢集;財政拮據,捉襟見肘;農民的反抗斗爭此起彼伏;邊患叢生,險象迭至,南有倭寇肆虐,北有韃靼逞威。為了緩和階級矛盾,挽救明朝統治的危機,張居正在入閣的第二年,就呈上洋洋幾千言的《陳六事疏》,提出了省議論、振紀綱、重詔令、核名實、固邦本、飭武備等六項政治主張,這些主張切中時弊。但穆宗畢竟不是英明之主,加上首輔李春芳寬和老成,不求興革,但求朝廷安寧。張居正的政治主張,並沒有得到實行。

嘉靖二十九年(1550)八月,由於明朝武備不修,韃靼的俺答汗率眾越過長城,打到北京城下,嘉靖帝和首輔嚴嵩、統帥仇鸞束手無策,聽任俺答大掠三日後回歸塞外,這一年是庚戌年,史稱「庚戌之變」。此後,俺答曾幾次主動提出通貢互市,都為嘉靖帝拒絕,但又無力制止俺答南下,致使長城沿線地區人民深受禍難。面對韃靼貴族的騷擾,張居正力主抵抗。隆慶時,在張居正的建議下,明政府調抗倭名將譚綸、戚繼光等主持薊遼防務,命總兵李成梁鎮守遼東。戚繼光創造了馬、步、車相結合的戰法,變消極防禦為積極防禦,又在東起山海關、西至居庸關的長城防線上加修了「敵台」三千餘座,作為偵候守御之所。張居正對於戚繼光等人的活動,給予了很大的支持,「欲為繼光難者,輒徙之去」。在各族人民的支持下,明政府多次擊退韃靼貴族的進攻。隆慶五年(1571),明朝政府在兵部尚書王崇古的建議下,接受韃靼的臣服,奉行了與蒙古俺答汗之間的茶馬互市政策,此事得到張居正的極力支持。張居正認為:通貢後,朝廷給俺答所部的撫賞不過萬余銀兩,而節省軍費百餘萬,這樣做不僅能使長城地區人民生命得以「全活」,北方的農業生產免於戰爭的破壞,更可以藉此興修屯田,加強邊備。從此以後,約有二三十年間,北邊無戰爭。

張居正的政治思想,主要是講「綜核名實」,就是「凡事務實,勿事虛文」。他認為「天下之事,極則必變,變則反始,此造化自然之理也」,痛斥那些墨守成規的人是「腐儒不達時變」。他主張「尊主權,課吏職,信賞罰,一號令」,目的是要加強中央集權。因此,他改革的主要內容是:

一、整頓吏治,講求實效。張居正認為,吏治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國家機器能否正常運轉。嘉靖、隆慶年間政局混亂,其症結在於吏治腐敗,名實不符。官僚們或「大言無當者,以虛聲竊譽;倜儻伉直者,以忤時難合;而脂韋(圓滑阿諛之意)逢迎者,以巧宦(善於鑽營趨奉)取容」。他還認為,造成明中葉以後農民起義的原因是政治腐敗,官吏貪殘,所謂「吏不恤民,驅民為盜,此皆釀禍之根」。為此,張居正主張整頓吏治,裁汰一批因循苟且的官僚,獎勵一些「急功進取」的官吏。他在執政伊始,就奏請神宗實行考成法。他在上給神宗的奏疏中說:「蓋天下之事,不難於立法,而難於法之必行;不難於聽言,而難於言之必效。若詢事而不考其終,興事而不加屢省,上無綜核之明,人懷苟且之念,雖使堯舜為君,禹皋為佐,亦恐難以底績而有成也。」考成法規定,吏、戶、禮、兵、刑、工六部及都察院對於各項章奏,都應立即轉各有關衙門執行。轉發前,「俱先酌量道里遠近,事情緩急,立定程期,置立文簿存照,每月終注銷」。此外,另立兩本文簿,一本送六科備案,由各科查核執行情況,任務已執行者在冊上注鐺,未按規定執行者則糾舉上奏;一冊送內閣查考,如果發現六科所報有容隱欺蔽者,則加以舉奏。這樣,對於應辦之事,從內閣到六科,從六部到各衙門,都做到心中有數,層層考成,做到「月月考,歲有稽,不惟使聲必中實,事可責成,而參驗綜合之法嚴,即建言立法者,亦將慮其終之罔效,而不敢不慎其始矣」。

按照明朝的祖制,一切行政事務,分屬吏、戶、禮、兵、刑、工六部,各部行政長官有尚書、左右侍郎。同時又有吏、戶、禮、兵、刑、工六科,各科有都給事中、左右給事中、給事中。尚書是二品,都給事中只有七品,但是對於六部有封駁、糾劾之權,六科實際上是六部的監察機關。內閣本來是皇帝的秘書處,事實上不負行政責任,更談不上監察責任。實施考成法之後,居正以內閣控制六科,就從立法上擴大了內閣作為中樞機構的許可權,這不能不說是一創舉。考成法實施後,對於貫徹朝廷政令,特別是在整理賦稅方面,產生的影響最大。與此同時,張居正對於用人行政方面,也針對當時存在的弊端,提出了一些改革意見。他提出今後用人,應當「但問功能,不可拘資格」,苟「非貪婪至無行者,盡可隨才任使」。萬曆二年(1574),為了糾正當時存在的「官不久任,事不責成,更調太繁,遷轉太驟」的消極效應,張居正又推行了內外官久任法。規定:知府、知縣六年一遷,其間如發現某人不宜任某官,某官不宜在某地的,撫、按官可量行更替;各省布政使、按察使三年一遷;中央科、道、部、曹六年一遷。這樣,「藩(布政使)、臬(按察使)、守、令皆得自展」,努力盡心本職工作。他還主張慎選地方官吏。他說;「守令者,親民之吏也。」請求皇帝「勒下吏部,慎選良吏,牧養小民,其守令賢否殿最。惟以守己端潔,實心愛民,乃與上考稱職,不次擢用。若但善事上官,干理簿書,而無實政及於百姓者,雖有才能幹局,止於中考,其貪污顯著者,嚴限追贓,押發各邊,自行輸納,完日發遣發落」。經過一番整頓,萬曆初年吏治情況大為好轉,中央政令,一經發出,「雖萬里外,朝下而夕奉行」。

在職官方面,明朝在永樂十九年(1421),遷都北京後,南京仍保留六部諸寺,但多半形同虛設。嘉靖、隆慶年間曾開始裁革。萬曆三年(1575),在張居正的主持下,朝廷下令:此後南京官員出缺,非緊要者不必一一推補。經過九年的裁革,除了有名望的大官和必須的屬員以外,凡冗濫者皆裁汰之。這些都是居正任內的成績。

二、嚴肅法紀,信賞必罰。張居正在奏疏中一再強調「刑賞予奪,一歸之公道」,「法所當加,雖貴近不宥,事有所枉,雖疏賤必申」,又說,「有功於國家,雖千金之賞,通侯之印,亦不宜吝;無功國家,雖嗍笑之微,敝禱之賤,亦勿輕予。」張居正說到做到。世襲雲南總兵官黔國公沐朝弼作惡多端,擅殺無辜,兵部三法司會議認為法應處死。但其始祖三世,皆大有功於國家,朝廷曾送給鐵券,子孫許免一死,非有反逆實跡,應稍從寬宥,待以不死。張居正根據上述情況,擬旨「沐朝弼屢抗明旨,作惡多年,擅殺無辜,情罪深重。本當依律處死,但念元勛世裔,姑從輕,著革去冠帶為民,押發南京隨住」。萬曆七年(1579),神宗援引武宗和世宗朝的成例,命文書官邱得用,口傳聖旨,進封他的岳父王偉為伯爵,吩咐內閣擬旨。居正無從拒絕,他說:「既有正德以後事例,王偉中宮至親,臣等不敢抗違」。但是他指出:「臣等恭照聖祖定製,公侯伯爵,非有軍功,不得濫封。」他又提到嘉靖八年,世宗曾詔廷臣會議外戚封爵事理,諸臣議稱:「祖宗之制,非軍功不封。夫爵賞者天下之爵賞,人主所恃以勵世之具也。今使椒房之屬(指外戚),與有大勛勞之人,並享茅士(指封爵),非所以昭有功,勸有德也。今除已封見任者,姑准終身外,此後凡皇帝、駙馬、俱要查照祖宗舊制,不許夤緣請封。」申明王偉的爵位只能終其身,子孫不得世襲。直到居正身後,這個限制才被撤銷。

整頓驛遞是張居正嚴肅法紀的又一項內容。明朝政府在從京師到各省的交通干線上都有驛站,專為公差人員提供食宿和旅途方便。驛站的交通工具和民夫都由沿途百姓負擔。民夫三年一幸占,周而復始。這對於交通干線附近的人民,不能不說是規定,只有軍國大事,才能憑「勘合」(護照)使用驛站。但到後來,這一規定漸成具文,有的官員甚至在驛站恣意滋擾,百般需索,致使驛遞「困敝至極」,人民也不堪負擔。萬曆三年(1575),張居正提出整頓驛遞的計劃:「凡官員人等非奉公差,不許借行勘合;非系軍務,不許擅用金鼓旗號。雖系公差人員,若轎扛夫馬過溢本數者,不問是何衙門,俱不許應付。撫、按有違明旨,不行清查,兵部該科指實參治。若部、科相率欺隱,一體治罪……凡內外各官丁憂、起復、給由、升轉、改調、到任等項、俱不給勘合,不許馳驛。」

張居正執法很嚴,而且從自身做起。他的兒子由京師回江陵應試,吩咐兒子自己雇車;父親過生日,吩咐僕人背著壽禮,騎驢回里祝壽。萬曆八年(1580),居正次弟居敬病重回里,保定巡撫給以照顧,發給勘合,居正隨即繳還,並附去一信說:「仆忝在執政,欲為朝廷行法,不敢不以身先之。」最難辦的還是內監和衍聖公。內監是宮內的親信,輕易干涉不得,居正只得吩咐他們的上級去設法。衍聖公是孔子六十四代孫尚賢。他每年從曲阜入京朝貢,沿途騷擾,「百姓如避虜賊」。山東布政使據實秉告居正。居正答書說:「夫聖人秉禮為教,志在從周,假令生今之時,亦必斤斤守朝廷之法,不可逾越,況其後裔乎?後若再行騷擾,亦宜一體參究,庶為持法之公也。」後居正與山東巡撫重新商定,將衍聖公每年入朝,改為「如王府例,每歲只差人進馬入貢,不必親行;或當朝覲之年,預期奏請,得旨而後行,亦為簡便」。從而減少了交通干線附近居民不少的驚惶。經過張居正的一番整頓,驛遞狀況大有改觀,以致萬曆八年(1580),神宗派皇親上武當山祈神賜子,也不敢使用驛站乘傳。

三、治理河患,解決漕運。明代的黃河在今江蘇濱海縣境內出海,其中自徐州至清河(今淮陰西)的一段黃河又是運河河道,時稱「借黃為運」。清河以東到出海口,黃河又與淮河共一河道,黃河水漲,淮水被逼,倒灌運河。當時黃河經年泛濫,常使運河阻斷,漕運不通,農田也大量被淹沒,成為關系國計民生的一大問題。張居正對此極為憂慮。為了解決黃、淮水患,他認為必須統一事權,由一人兼任河道總督和漕運總督。根據他的建議,朝廷於萬曆六年(1578)正月,命吳桂芳兼理河漕。不久吳逝世,居正又推薦有治河經驗的水利專家潘季馴以工部左侍郎兼右都御史銜,總理河漕,許以便宜行事。季馴從「民生運道兩便」出發,採取「築堤障河,束水歸漕,築堰障淮,逼淮注黃」的治水方案,治理黃、淮。在張居正的大力支持下,朝廷批准了他的計劃,又給以充足的經費,潘季馴得以排除干擾,大膽地執行他的方案,改變了黃、淮兩河經常決口,漕運不通的狀況。「數年以來,居民既奠,河水安流」,而「田廬皆盡已出,數十年棄地轉為耕桑」,漕船也可直達北京,對農業生產和南北經濟交流起到一定的作用。

四、推行一條鞭法。張居正改革的最主要內容是改革賦役制度,推行一條鞭法。他在任首輔後即曾尖銳指出:「自嘉靖以來,當國者(指嚴嵩)政以賄成,吏股(juān、捐,剝削)民膏以媚權門,而繼秉國者(指徐階)又務一切姑息之政,為逋負(拖欠稅賦)淵藪,以成兼並之私。私家日富,公室日貧,國匱民窮,病實在此。」為了富國足民,他認為必須從根本上整頓國家的賦役;為了均平賦役,必須首先清丈土地。萬曆六年(1578),張居正下令清丈全國各種類型的土地,限三年完成,並且規定對破壞清丈者,要「下詔切責」。這次清丈正如他所說的,「在小民實被其惠,而於官豪之家殊為未便」。經過三年的努力,共丈得天下土田七億畝,比弘治十五年(1502)超出二億八千萬畝。盡管這一田畝數額不免有所誇張,但畢竟使一些豪強地主受到了抑制。萬曆九年(1581),張居正又在丈量土地的基礎上,把嘉靖初年已在福建、江浙等局部地區施行的一條鞭法,下令在全國范圍實行。一條鞭法的內容比較復雜,各地施行也不一致。根據《明史·食貨志》和其他史書記載,它的主要內容是:統一役法,把原來的里甲、均徭、雜泛合並為一,不再區別銀差、力差,一律折銀徵收,力差由官府僱人應役。原來按照戶、丁派役的辦法改為按照丁、糧派役。丁和糧各佔多少比例,沒有統一規定,各地實行不一,或丁六糧四,或糧六丁四,或丁糧各半。賦役數目,以縣為單位計算,以原有稅額為基準,不得減少。這種把田賦和名目繁多的力役,總編為一條的辦法,稱為「一條鞭法」(亦稱「一條編」)。它的特點概括起來說,就是賦役合一,按畝計稅,用銀交納,手續簡便。施一條鞭法的實施,從實際效果來說,在一定程度上起了抑制兼並和均平賦役的作用,減輕了一些地區農民的負擔。《明史·食貨志》說:「賴行條鞭法,無他科擾,民力不大絀(拮據)。」這種賦役制度,上承唐代的兩稅法,下啟清代的「地丁合一」制,反映了賦役逐漸趨向一元化的歷史進程。它規定的賦役征銀,既是商品經濟發展的必然產物,又反轉過來促進商品經濟的進一步發展,有利於資本主義萌芽的成長。以銀代役,相對鬆弛了對農民的人身控制,客觀上有利於生產的發展。從萬曆十年至十五年(1582-1587)短短的五年間,太倉積粟達一千三百餘萬石,可支全國五六年之用,國庫積銀也有六七百萬兩之多,使明朝政府的財政支絀情況有所好轉。誠如談遷所說:張居正「洵經濟之才也」。

萬曆十年(1582)六月,張居正病逝,神宗開始獨自處理政務。由於居正的改革在某些方面同至高無上的皇權發生矛盾,竟招來身後的不測之禍。萬曆十一年(1583)三月,神宗為了發泄他對張居正「威權震主」的積怨,加上新進者的參奏攻擊,竟強加張居正以亂政不忠等罪名,下詔剝奪張居正生前官號,並下令查抄張居正在江陵的老家,因此,張居正的改革也隨之半途而廢。然而,歷史並不能由萬曆定是非,張居正作為封建社會傑出的政治改革家,其功績誠如崇禎朝吏部尚書李日宣等所言:「故輔居正……肩勞任怨,舉廢飭弛,弼成萬曆初年之治。其時中外安,海內殷阜,紀綱法度,莫不修明。功在社稷,日久論定,人益追思。」這一評論還是公允的。

熱點內容
上海步界律師事務所 發布:2024-10-24 04:21:00 瀏覽:893
2019二級建造師法規考試真題 發布:2024-10-24 04:19:45 瀏覽:118
東方時尚法規考試帶包 發布:2024-10-24 04:02:19 瀏覽:848
17年瑞達行政法講義 發布:2024-10-24 03:51:39 瀏覽:659
法院侯迅 發布:2024-10-24 03:33:25 瀏覽:738
2019年新勞動法法規 發布:2024-10-24 02:42:41 瀏覽:475
孫憲忠民法 發布:2024-10-24 02:31:43 瀏覽:207
網路游戲相關法律法規 發布:2024-10-24 02:31:04 瀏覽:264
新交通法規超速 發布:2024-10-24 02:21:43 瀏覽:722
世不難立法 發布:2024-10-24 01:49:55 瀏覽: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