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社會主義法治理念論文

社會主義法治理念論文

發布時間: 2024-10-24 08:55:36

『壹』 淺談依法治國的形勢與政策論文(2)

淺談依法治國的形勢與政策論文篇二
《依法治國與依法行政》

摘要: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為依法行政創造了前提條件。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國的基本內容和重要組成部分,是依法治國的關鍵。政府的權力來自法律的授權,政府的一切行為必須遵守憲法和法律,要求行政機關和國家公務人員牢固樹立依法行政的觀念,在憲法和法律規定的范圍內正確行使行政權力,從而保證依法治國方略的順利實施。

關鍵詞:依法治國 依法行政

一、依法治國與依法行政的內涵

「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是黨的十五大明確提出的基本方略。九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把「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制國家」寫進了憲法。這是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對鄧小平理論的繼承與重大發展。江澤民同志在十五大報告中深刻地揭示了依法治國的科學含義,明確指出:「依法治國就是廣大人民群眾在黨的領導下,依照憲法和法律規定,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文化事業,管理社會事務,保證國家各項工作都依法進行,逐步實現社會主義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這是新時期黨的治國方式和領導方式的重大轉變,標志著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進入了一個嶄新的階段。

依法治國是一個系統工程,涉及到社會各個領域,各個方面,各個環節。其中,依法行政,嚴格執法是依法治國的關鍵。依法行政的根本含義,就是行政機關行使行政權力,管理公共事務,必須有法律的授權並且依據法律。法律是行政機關活動的准繩,也是對行政行為進行監督和評價的依據。首先,依法行政是對行政機關提出的要求。在法治國家裡,政府和公民都要遵守法律,但首先是要求政府守法,依法行政。國務院1999年在全國依法行政工作會議上強調,依法行政主要是「依法治官,依法治權」。第二,依法行政的內容是,行政機關行使行政權力,管理公務事務,一要有法律授權,二要依據法律的具體規定。同時,必須加強對行政權的監督。而對行政機關進行監督的標準是法律,監督的機制、手段也是由法律規定。第三,依法行政的最終目的是保護公民的權益。黨的十五大報告指出,「一切政府機關都必須依法行政,切實保障公民權利」。第四,依法行政的機關,包括各級政府及其工作部門,也包括經法律、法規授權行使權力的組織。

二、依法治國與依法行政的關系

依法治國基本方略,是依法治理國家的思想、原則和制度的總稱,涵蓋了政治、經濟、社會生活各個方面,是全方位的。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制國家這一系統工程,主要包括立法司法、行政、監督、普法、依法治理以及基層民主建設等幾個組成部分,只有全面規劃、整體推進、各司其職,協調配合、相互促進,才能發揮出最佳的整體效應。依法治國是通過各部門、各行業、各地方實踐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的依法治理來實現的。依法行政是以各級、各類國家機關為主導,公民廣泛有序地參與,在黨的領導下,依據國家憲法和國家法律的規定來治理國家、管理社會事務的法制實踐活動,使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活等各項事務,在法制的調整、規范、引導下健康有序地發展,推進依法治國的進程。

依法行政是在實施依法治國方略,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過程中對行政機關提出的要求。依法治國方略的確定,為實現依法行政開辟了道路,創造了前提條件。依法行政不是孤立的,它需要權力機關加強立法和必要的授權,需要司法機關的保障,需要全國人民有良好的法律素養以及來自各方面的監督,等等。沒有依法治國的大環境,就談不上依法行政。

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國的基本內容。黨的十五大報告在論述「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要求時,明確指出,各級政府依法行政是其最重要的內容之一。「幹部依法決策、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國的重要環節。」依法治國,對政府機關和政府工作人員來說,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要依法行政、依法辦事。

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國的關鍵和核心。目前,在中國努力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歷程中,由於傳統的黨政不分,政府包攬一切的思維合理模式不會在一夜之間銷聲匿跡,行政權的過分強大仍然是不容迴避的事實。首先,代表人民意志所制定的法律,80%以上是依靠行政機關執行的,行政機關在依法治國中擔負著最大量、最繁重的任務。其次,行政權力具有運用資源的最大力量,具有積極主動干預人們的社會活動和私人活動的特性。在國家的所有權力中,行政權總是最龐大、最直接影響國家和社會的安定和發展、影響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和自由的力量。沒有依法行政,依法治國就失去了最主要的支柱。其次,依法治國要求全體公民和國家機關都奉行「法律至上」的信念,以法律為行動的准則。但從某種意義上,政府守法比老百姓守法還重要。因為,老百姓違法只是搞混了一攤水,而政府如果違法,則把水的源頭也弄臟了。

依法行政也是依法治國的難點所在。首先,在任何國家、任何時代,行政權都具有自我擴張的特性。歷史經驗告訴我們,「一切有權力的人都會充分地使用權力,直到遇到它的邊界方才罷休」;「一切有權力的人都容易濫用權力。」這既道出了依法行政的重要,也暗示了依法行政的艱難。其次,行政機關先例行政權力的特點之一是首長負責制,是權力的相對集中和命令與服務。行政事務的繁雜性和緊迫性,要求行政機關必須強調行政效率,為此,賦予政府人員行政優先權和行政用益權,承認他們的行為在一般情況下具有公定力、拘束力和執行力,並給了行政機關在行使職權時以較大的自由裁量權。這些特點使行政人員習慣了按個人意志辦事,忽視按照法律規定行使行政權力。再次,在法治過程中,公民守法和行政機關依法行政是一對矛盾,而矛盾的主要方面在行政機關。行政機關不依法行政,就無法要求被管理者守法。公民的守法並不難,難的是行政機關工作人員嚴格依法辦事。

我國當前推行依法行政的艱難還因為我們正處在一個社會轉型的特殊時期,面臨一些特殊困難。長期以來,在計劃經濟體制下,人們生活在一個行政權無處不在、無所不能的社會。過多的行政權窒息了企業的活力,侵犯了個人的自由,以致我們的改革開放可以說是從「簡政放權」開始,以行政權部分地退出社會為標志的。然而,我們處在一個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從封閉到開放的社會轉型時期,我們還面臨著「致富奔小康」、「趕超世界」的發展的壓力。這要求政府積極引導,乃至主動干預。而轉型時期積累起來的社會問題又迫使政府不得不面對「社會穩定」的嚴峻考驗。所有這一切,決定了當代社會行政權仍然強大,也決定了行政權的行使在相當長時期內還不可能完全有序化、規則化。即使已經制定的法律規范,也可能因為自身無法應付過於復雜的社會現實以及執法者的玩忽和怠懈而被虛置。正因為這樣,濫用行政權而侵犯個人權利、損害社會利益的現象,也觸目驚心,不易控制;也正因為這樣,實現依法行政,規范行政權力行使,控制權力濫用,才顯得那樣的重要和迫切。

三、依法行政的基本要求

根據依法行政的自身特點,我們可以把依法行政的基本要求歸納為「有限政府、守法政府和責任政府」,即行政機關的權力來自法律,行政行為應當遵守法律,行政違法同樣應當承擔責任。在這三項基本要求之下,還有一系列的法律原則和具體制度,共同構築起我國行政法的體系。

(一)行政機關的權力來自法律

依照民主和法治的理念,政府的權力來自人民的授權,而人民的意志又集中體現為法律。因此,政府的權力必須來自法律的授權。「無法律即無行政」,這一經典的法治理論在今天仍有現實意義;至少在涉及人民權利的領域,沒有法律的相應授權,行政機關不能作出任何可能損害公民權利的行為。這就是「職權法定原則」。

政府的職權與公民的權利是不同的。對公民而言,公民的權利是無限的,除非法律禁止;對政府而言,恰恰相反,除非法律授權,否則就無任何權力。

現實中,一些行政人員乃至領導幹部缺乏「職權法定」的意識,以為自己只要是「為公家的」,就什麼都可以干。當前一些恣意妄為、觸目驚心的事件往往與此相關。在依法行政的過程中,行政人員第一個考慮的就應當是:「這件事法律有規定嗎?」

在現代社會,立法權呈現分散化,法的形式呈現多樣化。在我國憲法所確立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下,人民是國家的主人,依法選舉產生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行使國家立法權,地方人民代表大會以及其會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規在該地方實施,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會可以制定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在該民族自治地方施行。但是,由於社會事務的廣泛性和復雜性,單靠立法機關已經無法勝任立法任務。為此,作為國家根本法的憲法授權作為最高國家行政機關的國務院制定行政法規,授權國務院的各部委以及一定層級的地方政府制定行政規章。此外,各級人民政府都可以制定具有普遍約束力的規范性文件,規定行政 措施 。

(二)行政行為必須遵守法律

由於政府掌握著巨大而廣泛的行政權力,它與公民在實力上是不平等的,但政府同樣應當遵守法律,政府的一切行為應當服從法律。我國憲法規定:「一切國家機關和武裝力量、各政黨和各社會團體、各企業事業組織都必須遵守憲法和法律……任何組織或者個人都不得有超越憲法和法律的特權。」換句話說,依法行政就是「法律高於政府」。

關於政府守法,有兩個方面:一是行政行為合法的條件;二是如何對待行政機關的自由裁量。

行政合法的要件:①主體合格。通常情況下,作出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必須是依法成立的享有行政管理權的行政機關,其中主要是由人民代表大會產生或者列入國務院編制序列的行政機關。某些情況下,經過法律、法規授權,一些事業單位或者其他組織也取得行政管理職權。在法律、法規允許的情況下,經行政機關委託,一些非行政機關也可以以委託的行政機關的名義行使職權。除此之外,其他的組織和個人都不是實施行政行為的合格主體。例如,臨時機構、行政機關的內部科室,都不能以自己的名義行使行政職權。②具有職權。作出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必須享有相應的職權。不在該機關的法定職權范圍以內的行政行為,就是「超越職權」,構成違法。超越職權既可能是平級部門之間的職權跨越,也可能是下級對上級的僭越。③內容合法。指行政機關實施具體行政行為,必須符合法律、法規、規章和其他規范性文件關於行為內容的要求;制定行政規范,必須符合高層級法律規范的規定和精神。④程序合法。行政行為不但要求內容合法,還要求實施行政行為的過程符合法律規定的方式 方法 、步驟順序和時限,做到程序合法。

程序違法往往導致結果的錯誤。《行政訴訟法》第54條明確規定,「違反法定程序」是一種獨立的違法情形,應當予以撤銷。據此,一個行政行為只要違反了法律規定的程序,不問行為者動機是否善良,不論其是否可能影響結果的公正,也不管其結果是否「正確」,都屬於違法,應當予以撤銷。

行政自由裁量行為的准則:①行政行為需出於正當的行政目的,不能考慮法律上無關的因素。這一條是從主觀上反對假公濟私,打擊報復,或者摻雜私心雜念。②講求誠實信用。在民事交往中,誠實信用是一條基本原則,並被我國民法奉為基本原則。在行政行為中,誠實信用也是起碼要求。如果允許政府誆騙百姓,或者出爾反爾,即使一時得逞,最終必將損害政府聲譽,導致政府行為喪失公信力。③遵循正當程序。由於我國行政程序制度還很不健全,法律對許多行政行為沒有明確、具體的程序規定。在此情況下,出於對程序公正的期望,行政機關應當自覺奉行公認的或者起碼的程序准則。④平等對待。同類情形同樣處理。涉及雙方爭執或者多方競爭的,應當公平對待。⑤行為適度。所採取的行政措施、處理決定應當與想要達到的行政目的相稱,公共利益與私人利益兼顧。

(三)行政違法必須承擔責任

行政機關對於自己的違法行為,應當承擔責任。行政機關工作人員、內設機構以及受行政機關委託的組織和個人行使行政職權的行為,從法律後果上歸屬於該行政機關;行政機關應當對後者違法行使職權的後果承擔責任。行政機關發現自己的行為違法,應當自動糾正。如果行政機關拒不糾正,後者對是否違法有爭議,可以通過行政復議、行政訴訟等法定途徑解決。行政機關承擔責任的方式有:撤銷違法的行政行為,必要時可以重新作出或者責令重新作出行政行為;對於行政機關拒不履行法定義務的違法(法律上稱為「不作為違法」),可以限期履行;某些情況下,撤銷或者限期履行已經沒有實際意義,則可以採用「確認違法」的形式宣告該行政行為違法;如果行政機關的違法行為給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造成損害,行政機關則應當根據《國家賠償法》予以賠償。

對於經過行政復議或者行政訴訟,確定行政機關應當向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承擔侵權責任,而行政機關不履行的,當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強制執行。

四、牢固樹立依法行政的新觀念

依法行政的關鍵在於各級領導幹部依照憲法和法律的規定來治理國家,管理社會事務,保障人民群眾的合法權益。要有效提高國家機關和公職人員依法行政和依法辦事的自覺性,必須牢固樹立依法行政的新觀念。

一是憲法至上的觀念。憲法是國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一切機關、組織和個人都必須以憲法為根本的活動准則,負有維護憲法尊嚴、保證憲法實施的職責;在憲法、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規章等各種層次法律規范構成的我國法律體系中,憲法居於最高地位,其他一切法律規范都必須以憲法為依據,凡與憲法抵觸的則無效。行政公務人員應做遵守憲法、實施憲法、維護憲法的模範。

二是尊重人權的觀念。我國現行憲法第4次修改將「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載入憲法,突出地強調了保障公民權利、規范國家和權力這一現代憲法的核心價值理念,突出地宣示了我國憲法的人權關懷。這就要求行政公務人員增強人權觀念,在行政管理過程中自覺尊重和依法保護公民的基本權利,避免發生行政機關隨意侵害公民平等權、財產權、人身權的事件。

三是行政許可權的觀念。行政權力是一種能夠支配大量社會資源的公權力,具有無限擴張、易於濫用的特性。這就要求行政公務人員必須具備權力界限的意識,依法行使行政職權,注意上下左右不越界。一些地方政府首長責令當地人民法院採取不予立案、強迫原告撤訴等措施來配合政府搞土地開發、強制拆遷,這些做法就擺錯了行政機關與立法機關、司法機關的位置,嚴重侵害了公民權益,大大損害了政府形象,這是缺乏法治主義觀念特別是權力界限意識的表現。

四是行政民主的觀念。行政民主是一種世界性潮流,它呼喚行政機關與行政相對人之間的良性互動,要求為行政相對人參與行政管理過程提供更多機會。在我國行政管理和行政法制諸環節已出現了越來越多的行政民主的要求和規范。例如,行政立法過程中的座談會、論證會,行政執法過程中的聽證會和當事人陳述事實、申辯理由,行政相對人評議行政機關與行政首長,採取具有協商性和可選擇性的行政合同、行政指導等柔性靈活的方式實施行政管理,等等。行政公務人員對此應當充分了解並積極推行。

五是行政服務的觀念。隨著市場導向的經濟體制改革不斷深入,轉變政府職能、建設服務型政府,已成為完善行政管理、健全行政法制的重大課題。行政公務人員應當樹立服務意識、改進管理方式,由原來的管理行政、指令行政轉向服務行政、發展行政、指導行政,積極向行政相對人提供信息、政策、專為技術等方面的指導幫助以及各種公共服務。

六是行政程序的觀念。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逐步克服法律虛無主義之後,重實體法、輕程序法的問題逐漸凸現出來,行政程序違法的典型案例很多,社會影響惡劣,教訓非常深刻。因此,必須增強程序法治意識,依照法定的方式、步驟、順序、期限等方面的行政程序規定來實施行政管理。行政管理、行政復議和行政訴訟都必須依靠證據鏈條來支撐法律事實和權利主張。同時,行政信息以公開原則,增強行政公開觀念,尊重並保障行政相對人的知情權。

七是政府誠信的觀念。政府應是最講誠信的正式組織機構,政府機關的行為應有連續性和可預期性,不能朝令夕改,即便出於重大公共利益的考慮需要徵用財產、調整政策、改變行為,例如,收回政府機關頒發的許可證照,也應按照依賴利益保護原則,給予權益受到影響的行政相對人公平補償。因為行政相對人出於對政府機關的信任,按照政府機關的意願去行動,難免付出一定代價,而且會形成一種依賴利益,這應當受到尊重和保護。

八是監督責任的觀念。有效監督是防止權力腐敗的關鍵;責任機制是建設法治政府的關鍵。行政權力在行使過程中具有擴張和濫用的頑強傾向,必須加以有效監督和約束。行政機關和行政公務人員必須自覺接受人大監督、民主監督、輿論監督、群眾監督等外部監督,以及上級監督、監察以及審計監督等內部監督,通過監督來判明責任,包括法律責任、政治責任和道義責任。不言而喻,行政機關和行政公務人員還必須認真履行監管職責,依法糾正市場主體的違法行為,努力創造良好的市場環境。

九是權利救濟的觀念。行政管理工作難免對行政相對人造成損害,有損害必有救濟,這是現代法治的基本精神。行政相對人的合法權利受到損害後的現有救濟 渠道 ,包括行政申告、行政復議、行政訴訟、行政賠償、行政補償,在此基礎上拓展和完善救濟渠道、樹立權利救濟和善待行政原告的觀念,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目前,我國的社會救助機構仍然存在不容忽視的缺陷和實施不到位的問題,行政公務人員對此應有正確認識和積極態度。

參考文獻:

1、《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作者:方世榮。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

2、《行政法的新理念》。作者:張明傑等。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1997。

3、《社會主義法制理論讀本》。作者:張福森、劉一傑。人民出版社,2002。

4、《法治系統工程參考資料》。作者:常遠。中國政法大學學報,2001。

5、《中國憲法教程》。作者:廉希聖。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

淺談依法治國的形勢與政策論文相關 文章 :

1. 2016關於依法治國的形勢與政策論文

2. 依法治國的相關毛概論文3000字

3. 淺談依法治國的毛概論文

4. 關於一帶一路的形勢與政策論文

5. 本科法學專業論文

6. 談談你對全面依法治國的理解

『貳』 2017大一思修課程論文2000字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是大學生進入大學階段接觸到的第一門思想政治課,是對大學生進行社會主義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的主渠道。下面是我給大家推薦的2017大一思修課程論文2000字,希望大家喜歡!

2017大一思修課程論文2000字篇一

《試述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及其現實意義》

摘 要: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是貫穿於整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領域的指導思想和精神動力。作為法治理念與中國社會主義實際相結合的產物,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提出具有針對性。目前學術界關於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內涵的界定還沒有統一的認識,因此,本文試著從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概念入手,深化對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內涵認識,探求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在社會主義法治建設中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法治理念;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現實意義

一、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內涵

社會主義法治理念作為法治理念與中國社會主義實際相結合的產物,對其概念的深入理解有助於推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進程,目前學術界關於其概念的理解主要集中以下幾種觀點。

第一種,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是體現社會主義法治內在要求的一系列觀念、信念、理想和價值的集合體,是指導和調整社會主義立法、執法、司法、守法和法律監督的根本方針和基本原則。

第二種,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就是對社會主義法治這一客觀事物的理想態的本質性、關鍵性要素的認識表述,是主導、引導人們從事社會主義法治實踐活動的精神範式。

第三種,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為人們關於社會主義法治的理想、信念和價值評判的集合體,是關於社會主義法治的性質、功能、應然模式、制度設計、組織機構、實踐運作等法律現象的整體認識和宏觀把握,是指導建構社會主義法律制度、推動社會主義法治實踐的基本原理。

關於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定義不同的學者從不同的角度進行闡述,總的來說包括四個方面內涵:一是知識層面。它體現了人們對社會主義法律和法律現象的理解和認識水平。二是感情層面。指人們對社會主義法律制度和法治實踐所持的態度及所作的價值評判,是肯定還是否定,是認同還是反對。三是意志層面。主要是指人們對法律制度是否有遵從的意願,是否養成了嚴格守法,依法作為的思想意識和行為習慣。四是信念層面。指人們對法治、法律是否建立一種明確、堅定的信仰、堅持和追求。這四個層面相互聯系,彼此影響。

二、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提出具有針對性

(一)針對封建主義的人治和專制理念

在我國漫長的封建、半封建的社會中,我國主要奉行的是人治和專制理念,它以君權神授、專制獨裁和權大於法為核心,強點國家至上、君本位和官本位,漠視個人利益及權利;主張重刑主義,實行嚴刑峻法絲毫不重視法的客觀存在及作用。

(二)針對黨和國家的“左”的政治理念

黨和國家“左”的變現主要體現在:一是強調階級斗爭的作用,依靠群眾運動解決社會矛盾,而無視法律程序;把政法機關簡單的視為階級斗爭的工具和無產階級專政的工具,重視法律的 強制和懲罰功能,忽視其保護人權的功能;有罪推定,先入為主,請其他證據;重實體,輕程序。二是領導人凌駕於法律和法律機關之上的特權思想,無視法律的制約和監督,緊把法律作為辦事的參考,當個人意志與法律沖突時往往以權代法,以言廢法。甚至到後期還出現了個人崇拜和“兩個凡是”的錯誤主張。“左”的錯位給黨和國家造成了嚴重的損失。

(三)針對資本主義法治理念

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更是針對西方法治理念的。現代法治起源於西方,西方法治理念具有一定文明意義的上歷史進步性,例如,提倡依法而治,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契約自由,承認私人勞動成果,保護私有財產等。中央提出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概念,是馬克思主義法學基本理論與中國法治實踐相結合的產物,進一步豐富了依法治國方略的內涵,標志著中國共產黨人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規律、共產黨執政規律認識的進一步深化。

三、樹立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現實意義

(一)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對社會主義法治建設具有指引意義

法治建設包含著理念和制度兩個層面。社會主義法治大廈構建必須要有理念支撐。沒有正確的理念,或者理念不清、定位不準,都將導致法律制度的紊亂,再好的法律制度也會變得毫無價值或形同虛設,甚至有法律而無法治,有法制而無正義的狀況。所以,推進社會主義法治,既要重視法律制度的構建,更要注意發掘、培植與發展法治理念,這兩方面缺一不可。

社會主義法治建設必須以社會主義法治理念作指導,並在其指導下努力推進。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對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指引意義,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第一,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深化了依法治國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國作為基本的治國方略必須具體化為若乾的理念,才能為廣大人民群眾所接受並將其付諸實踐。第二,社會主義法治理念體現了法律意識的核心內容。法治理念的普及和深化必將在更高的層次上提升全社會的法律意識水平。第三,社會主義法治理念促進著法律體系的不斷完善。用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指導未來的立法,審視既有的立法,加快法律體系建構與完善的進程,我們才能確保整個法律體系不斷發展,直至相對完備和不斷完備。

(二)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破除了西方在法治理念的話語權

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既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又是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行動指南,它科學地回答了“什麼是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如何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這一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標志著黨和國家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規律的深刻把握。

胡錦濤提出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命題有著鮮明的現實針對性,其中有一點就是就是針對資本主義的法治理念提出來的。為了貫徹黨的十七大關於“樹立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戰略部署,中央政法委會同中央有關領導部門,組織編寫了《社會主義法治理念讀本》,系統闡明了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基本理論、基本內容與基本要求,具有重大的理論和實踐意義。它意味著我國已經擁有了嚴謹的、科學的、系統的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法治理論,有了自己的話語體系,從而破除了西方在法治理念上的話語霸權。

(三)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前提和基礎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包含了“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六個方面的內容,而民主法治居於和諧社會之首。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需要體現出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精髓,這種社會必然是一個講法治的社會,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是在科學發展觀指導下形成的指導政法工作科學發展的強大思想武器。努力踐行科學發展觀,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創造良好的法制環境,是法治工作進一步服務大局的具體體現。

在我國只有牢固樹立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才能促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為和諧社會建設提供強有力的法治保障。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政治生活、經濟生活、人與自然生活,都必須以民主法治為由,充分體現社會主義的法治精髓,用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去思考問題,正確行使行政權、司法權,防止公權的濫用和失控,使社會主義的民主法治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實踐中得到充分的落實。

(四)社會主義法治理念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等在內的科學理論體系。這一理論體系是中國共產黨珍貴的精神和政治財富,是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團結奮斗的思想基礎。其中,這個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還包括關於法治建設的戰略思想。

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從依法治國、執法為民、公平正義、服務大局和黨的領導五個方面,豐富和發展了社會主義民主法治理論,是馬克思主義法學與當代中國法制建設實踐相結合的產物,是我們黨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道路上的一次重大理論創新。它標志著黨中央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法治發展規律和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規律認識的進一步深化,也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進一步豐富和發展。

參考文獻:

[1]張文顯.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導言[J].吉林:法學家.2006年第5期.

點擊下頁還有更多>>>2017大一思修課程論文2000字

『叄』 如何建設社會主義法制國家論文

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偉大實踐,需要有科學的理念指導。改革開放20多年來,我們已經形成了正確的法治理念,有效地推進了法治建設的實踐。很多法治理念都是突破性的,沒有這些理念上的突破,就沒有法治建設今天的大好局面。

但也要看到,目前法治理念指導受到的干擾也是很多的,其影響不可低估。主要表現在:一是西方法治思想的影響,一些人總認為我們黨委、人大、政協和「一府二院」「多條腿」的體制不如西方議會、政府、司法「三條腿」的體制合理,自覺不自覺地以西方的法治模式來評價我們的法治狀況,來設計我們的法治建設方向。二是「左」的殘餘思想影響,一些執法者管理的意識、斗爭的意識相對比較強,而人權保障的意識、和諧的意識相對比較弱。三是市場經濟利益法則的影響,有少數人往往把執法權力與自身利益掛鉤,追求自身利益比追求公平正義更重要。四是封建人治思想的影響,不少人仍把行政官與司法官混為一體,或者違法干預司法部門依法獨立辦案,或者特權思想嚴重,習慣以「父母官」、「管人者」自居。這些理念上的偏差,必然導致實踐上的混亂。

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概括的五句話,科學地回答了「建設什麼樣的法治國家,怎樣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等一系列重大問題,是對各種非社會主義法治思想的正本清源。依法治國,表明我們不能搞「人治」,一定要把國家政治生活規范到法治軌道上來;執法為民,反映我們的法治是人民的法治,一切權力屬於人民,法治的根本目的是保障人民群眾的合法權益;公平正義,反映了社會主義法治的價值追求,社會主義法治就是要消除一切不公平的現象;服務大局,反映了社會主義法治的重要使命,它不是為法治而法治,而是服務於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四位一體的總體格局,必須服從和服務於黨、國家、民族、人民利益的大局;黨的領導,反映了我國的法治建設是在黨領導下進行的,從而保證我國的法治建設能夠沿著符合人民根本利益的方向積極穩妥地推進。這五個方面是一個有機整體,彼此互為條件,互為前提,相輔相成,體現了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與依法治國的統一。這就很好地解決了堅持什麼,澄清什麼,反對什麼,更新什麼的問題。今後不管人家怎麼說,我們只要堅持社會主義的法治理念,就能夠保持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正確方向。

『肆』 如何認識全面依法治國的論文

一、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最關鍵的是要堅持黨的領導。堅持黨的領導和堅持社會主義法治之間的關系問題是我國法治建設的核心問題。《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確立了黨的領導地位。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徵,是社會主義法治最根本的保證。把黨的領導貫徹到依法治國全過程和各方面,是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一條基本經驗。

二、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歸結到一點,就是要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法治道路。在「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十六字方針的指引下,開始各領域的立法工作,全面推進依法治國,依法治國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

三、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建設不但要求我們按照法律條文辦事,更主要的是要把它作為一種治國理論和治國方略,與民主結合起來,要求做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包含五個具體的體系,即法律規范體系、法治實施體系、法治監督體系、法治保障體系和黨內法規體系。

四、堅持「兩個堅持」,促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法治中國」,並且把「法治中國」歸結為「三個依法、三個法治」,「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實現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的法制建設十六字方針,為徹底否定人治、全面實行法制提供了根本的政治保障。2012年11月,黨的十八大提出,要推進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這一要求被稱悄液為依法治國的「新十六字方針」。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這是我們法治工作的布局,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依法執政是黨在新的啟爛物歷史條件下執政的基本方式;依法行政是各級政府的基本准則。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支點和保證,法治的能力是國家治理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提升國家治理能歷渣力,提升法治能力是重點

『伍』 關於社會主義道德與依法治國的論文徐玉玉

以下是我本人在博客上寫的一篇有關社會主義德治與法治的帖子,因字數所限,摘錄重點片段,希望對你有幫助。

論社會主義條件下的「法治」與「德治」

本文的目的,就是試圖從「法制」與「德治」或者說「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的本質,去看在社會主義條件下二者的關系。

首先要弄清法律和道德的本質。

所謂法律,按照馬克思主義理論的觀點,法律是統治階級意志的體現,即把統治階級的意志上升為國家意志,是國家統治工具。

所謂道德,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准則與規范。道德往往代表著社會道德是指以善惡為標准,通過社會輿論、內心信念和傳統習慣來評價人的行為,調整人與人之間以及個人與社會之間相互關系的行動規范的總和。道德由一定社會的經濟基礎所決定,並為一定的社會經濟基礎服務。不同的時代,不同的階級具有不同的道德觀念。」如此,我們暫且拋開道德的階級性不談,可以簡單理解為道德的基礎是占人口絕大多數的勞動大眾的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准則與規范,也可以說道德體現的是人民大眾的意志,是廣大人民的意志體現。

據此,我們可以進一步理解,所謂「法治」即「依法治國」,就是用統治階級的意志治理國家。所謂「德治」即「以德治國」,就是用占人口絕大多數的勞動大眾的意志治理國家。在社會主義條件下,法律作為「國家統治工具。」實際上就是人民民主專政的工具!

我們接下來再看看在社會主義條件下二者的關系。

首先,我們任務以中國為例,按照《憲法》中「工人階級是國家的統治階級」,中國的法律是以共產黨為代表的廣大工人階級的意志體現。那麼,在社會主義國家,法律作為統治階級即工人階級的意志體現,無法滿足人民民主專政的需要,而道德作為一種社會意識形態!又是占包括工人階級在內的廣大勞動大眾意志!所以說「德治」,無疑成為社會主義條件下真正實現人民民主專政的必須!

綜合以上,可以得到這樣一個結論:「依法治國」和建設所謂「法治國家」是資本主義社會的專利(如果對此感興趣的話我們以後可以專題探討);「以德治國」是社會主義國家建設的應有之義!是社會主義國家真正的主要特色之一!「以德治國」無論從概念或內涵上都已經包括了「依法治國」的意思!在社會主義條件下單純建設所謂「法治國家」或「法治社會」如果不是別有用心,也無異於痴人說夢!

『陸』 論社會主義法治理念 論文

淺析社會主義法治理念
法治理念是人們對法律的功能、作用和法律實施所持有的內心信念和觀念。先進的法治理念能夠引領和指導國家機關、社會組織和人民群眾的法律活動,是國家機關依法行使國家權力、服務人民、管理社會的行動指南,是社會組織和人民群眾依法行使權利、履行義務、承擔責任的思想基礎和價值標准。

2005年,以胡錦濤總書記為首的黨中央領導集體提出了社會主義法治理念這一意義重大、內涵豐富的政治和法律命題。在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念下,在我們國家法制建設的過程中,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堅持和遵循依法治國、公平正義、公正司法、司法為民等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一、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內涵

「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是關於社會主義法治的理想、信念和觀念,是社會主義法治的內在要求、精神實質和基本原則的概括和反映,是立法、執法、守法和法律監督的基本指導思想。一定的法治理念由一定的社會歷史制度、法律文化和價值觀所決定,一旦形成,便固化於人們的思想中,具有相當的穩定性、持久性;有什麼樣的法治理想、信念和觀念,就會表現為什麼樣的立法、執法及守法行為。法治理念是靈魂,決定著法治的效果。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在領導全國人民進行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的偉大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提出了一系列正確的法治理念。我國社會主義制度是先進的社會制度,我國社會主義法治理念也一定是先進的法治理念,是真正符合廣大人民群眾利益和需要的法治理念。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必須體現以下本質要求,必須反映和堅持社會主義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反映和堅持人民民主專政的國體,反映和堅持黨的領導,反映和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反映和堅持從中國國情出發的原則要求,必須反映和堅持改革創新、與時俱進。

按照這些本質要求,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可以概括為「依法治國,執法為民,公平正義,服務大局,黨的領導」五個方面的內容。依法治國是社會主義法治的核心內容,執法為民是社會主義法治的本質要求,公平正義是社會主義法治的價值追求,服務大局是社會主義法治的重要使命,黨的領導是社會主義法治的根本保證。這五個方面相輔相成,體現了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

二、堅持貫徹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必要性

(一)時代發展的需要

當前我國處於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的發展階段。新的發展時期,必然要對法制建設提出新的要求,政法隊伍、政法工作要適應新形勢的要求,就必須有一個科學、明確、符合時代需要的執法指導思想。當前我國經濟社會正經歷著前所未有的巨大變革,各種經濟成份不斷出現,使經濟實體呈現多元化,必然導致經濟利益的多元化。這一時期,既是戰略機遇期,也是社會矛盾尖銳化時期和社會問題多發期,地區之間的不平衡、各階層收入差距的拉大、就業形勢嚴峻等社會矛盾和問題不斷增多,人們的思想、觀念、利益也同時發生著變化,各種利益沖突不斷發生,這也要求政法機關要有一個科學、正確的法治理念,在實際工作中體現出公平、正義,維護各個階層群眾的合法權益。因此,在我國政法戰線堅持和貫徹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教育是十分必要和非常及時的戰略舉措。

(二)法制建設的需要

隨著我國各項改革的不斷擴大和深化,司法體制的改革和調整也必將提上日程。當前我國立法體制中存在諸多問題,例如,立法的超前、快速、規模龐大、盲目立法等,使出台的法律、法規難於滲透到社會生活實際領域,難於被民眾認同、消化、接受,最後變為一紙空文。目前中國的法律很難經得起理性的檢驗,中國的執法困境,立法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包括司法制度、執法機制怎麼改、如何改才能適應我國民主法制建設和人民當家作主的法制需求,也需要我們有一個統一明確的認識。

(三)社會穩定的需要

中國的發展、富強、崛起和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必須有一個穩定的社會環境。但也要清醒地認識到,目前影響社會穩定與和諧的因素還大量存在,改革和發展中一些深層次的矛盾和問題逐步暴露出來,人民內部矛盾凸顯,有的甚至引發**。社會管理、經濟管理中的新情況新問題也不斷出現,極易滋生和誘發違法犯罪,甚至導致嚴重刑事犯罪高發。而擔負維護穩定重任的政法機關需要進一步明確自己的使命,需要有一個正確的法治理念。

(四)執法的需要

在建設依法治國和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進程中,人民群眾民主法治意識日益增強,人民群眾通過司法程序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的要求不斷提高。而我們政法隊伍、檢察隊伍在執法中存在的執法不嚴格、不公正、不文明、不作為的現象,甚至執法犯法的情況也時有發生,上述行為的背後存在著不合時宜的執法觀念急需糾正,混亂的執法思想需要澄清,不適應新形勢的執法思想迫切需要得到改變。

面對新形勢,法律工作者必須主動應對新挑戰,積極適應新要求,盡快提高化解社會矛盾的能力、防範和打擊違法犯罪的能力、維護國家政治穩定的能力、公正執法的能力。而要做到這些,必須用科學、先進、正確的法治理念武裝政法幹警頭腦,也就是說,用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指導政法工作。

三、踐行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途徑

如何使社會主義法治理念走入執法者頭腦,讓他們在深刻理解、共同感受、真切內化這些法律理念的基礎上,引導和自律執法辦案行為,應當成為政法隊伍建設共同面臨、必須正視和認真對待的一項重要而極有現實意義的任務。

(一)堅持依法治國

所謂依法治國,就是廣大人民群眾在黨的領導下,依照憲法和法律規定,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文化事業,管理社會事務,保證國家各項工作都依法進行,逐步實現社會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實踐依法治國理念對執法工作具體有以下三點基本要求:努力提高法律素養——踐行依法治國理念的前提;堅持嚴格執法——法治的基本內涵;模範遵守法律——執法者的應盡責任。

(二)堅持執法為民

執法為民是社會主義法治的本質要求,是黨「立黨為公、執政為民」執政理念對政法工作的必然要求,是「一切權力屬於人民」的憲法原則在政法工作中的具體體現,是政法工作始終保持正確政治方向的思想保證。

執法為民,就是按照「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質要求,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政法工作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在各項政法工作中切實做到以人為本、執法公正、一心為民。正是因為執法為民理念對於政法工作的重要作用,因此,各級政法機關和廣大政法幹警,要在開展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教育活動中,全面深刻理解執法為民內涵,始終堅持以人為本,牢固樹立執法為民理念。

(三)堅持追求公平正義的理念

公平正義是自古以來人類社會共同的、不懈地嚮往和追求,公平正義是社會主義法治的最高價值目標追求和重要任務,維護和實現公平正義是政法工作的永恆主題和神聖職責,也是政法幹警崇高而偉大的使命。只有樹立公平正義的理念,才能使憲法規定的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任務落到實處,才能真正維護人民的利益,促進社會和諧發展。

1.合法合理。合理性是指執法中正確行使自由裁量權,所採取的措施、作出的決定合乎理性,符合案件事實、情節,防止濫用職權、顯失公平。法律設定自由裁量權是使執法機關具體情況具體分析,既遵守一般要求又體現個別化,按照合理而公正的原則作出正確的選擇和判斷,從而更加准確地貫徹法律的意圖。

2.平等對待。平等對待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則在社會公平正義方面的具體要求,是公平正義的載體和支撐。沒有平等對待,正義便成為抽象的空談。平等對待主要包括以下內容:一是反對特權,法律上的平等對待,排除任何特權,反對給予同等條件者不同的待遇。要求在執法中堅持依法平等保護各類主體的合法權益,不分地域、不分公私、不分貧富、不分民族出身,一律提供平等的司法保護和法律服務。二是禁止歧視,與反對特權相對,法律上的平等對待不允許對任何在社會關系中處於劣勢地位的主體有歧視待遇。按照公平正義原則的要求,這些人不但不應當受到其他人的歧視,而且還應當得到社會給予他們的關懷援助。我國的法律援助制度、司法救助制度、未成年人在刑事訴訟中的特殊規定等都貫徹了這一原則。

3.實體與程序公正並重。程序公正不僅是實體公正實現的前提和保障,而且本身也具有獨立的價值。在現代社會,程序法是否完備並得到嚴格的遵守執行,是衡量一個國家法制文明、司法公正、訴訟民主、人權保障程度的重要標志。程序公正具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目的和價值:一是應當保障實體公正的實現。實體公正是一種結果的公正,而任何結果都是經過一定的過程得以實現的。程序的設計配置,首先是保證執法司法機關正確地發現案件的真實情況,全面客觀地收集證據,准確地適用法律,正確地處理案件,保證實體法的實現。二是賦予當事人充分的權利並提供權利被侵犯時的救濟渠道,有效地保障人權。程序公正要求以人為本,充分尊重當事人、行政相對人的人格尊嚴和主體地位,保障其應有的知情、參與、陳述、抗辯、申訴、獲得法律幫助等各項權利,使其感受到客觀、公平、充分參與、主張和意見得到充分表達,增強行政執法決定和司法決定的可接受性。三是規范執法行為,克服執法者的隨意性,防止權力的濫用。任何權力都有濫用的可能,僅僅把正義實現的希望寄託於執法者良好的道德修養是不夠的。只有藉助制度的力量和約束,人們才能對執法的結果有一個相對穩定的預期,而程序正義的一個突出功能就是對權力可能被濫用進行限制和制約。

(四)樹立服務大局思想

服務大局是社會主義法治的重要使命,是執法機關應切實履行的重大職責。牢固樹立服務大局的理念,要求各級執法部門要把執法工作放到黨和國家工作大局中來認識、把握和部署,立足本職,全面正確履行職責。

1.牢固樹立服務大局的思想。要善於圍繞大局籌劃部署工作。學會從大局出發、從大局著眼,自覺地把各項工作融入到大局之中來思考、謀劃和部署,把本地、本部門的工作作為保障黨和國家大局的必要環節努力做好,使各項工作切實體現服務大局的要求。為此,要做到兩點,一要統籌兼顧;二要善於結合實際創造性地開展工作。同時,適時地根據形勢的發展變化研究工作思路,確定工作重點,調整策略方法,增添工作舉措,確保在服務大局中更有作為。

2.立足本職。立足本職是服務大局的基礎。執法人員要立足各自的工作崗位,結合自己的職責任務去服務大局,切實執好法、辦好案、服好務,不能把大局看成是「摸不到,夠不著」的目標,對服務大局無從著手。實際上,我們的日常工作與大局工作就是緊密相關的,按照崗位職責要求,認真盡職盡責做好每一項工作,辦好每一件案件,就是為大局服務。本職工作做不好,服務大局就會成為一句空話。要依法做好本職工作,按照法律賦予的許可權,嚴格依法辦事,公正文明執法,熱情周到服務,不失職、瀆職,不濫用職權,不違法辦案、執法違法,優質高效地做好崗位職責所要求的具體工作,正確有效地為大局服務,使人民群眾滿意,黨委、政府滿意。

3.正確履職。正確履職是服務大局的關鍵。執法部門、執法人員只有全面正確履行好各自的職責,才能正確而有效地服務大局,取得好的效果。

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是建設法治國家的靈魂。正如胡錦濤同志指出的:「理念是行動的指南。我們實施依法治國的基本方略,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既要積極加強法制建設,又要牢固樹立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特別是在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時期,堅持貫徹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對貫徹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有著重要的戰略意義。

『柒』 有關如何依法治國的形勢與政策論文

自我國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提出「依法治國」方略,並在實踐中取得了很大成就。下面是我給大家推薦的有關依法治國的形勢與政策論文,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依法治國的形勢與政策論文篇一:《略論以德治國與依法治國的辯證關系》
摘 要: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提出「依法治國」方略,並在實踐中取得了很大成就。在新世紀新階段,黨的第三代領導集體適時地提出將「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相結合的治國方略。實踐證明,這種結合是適應時代發展和社會需要的。通過對以德治國和依法治國方略的概念界定,闡明「法治」與「德治」的辯證統一關系;二者的結合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構建的需要;並指出了實現以德治國和依法治國相結合的途徑。

關鍵詞:以德治國;依法治國;和諧社會;辯證統一

「以德治國」與「依法治國」是黨中央在借鑒和 總結 中外歷史 經驗 ,並結合我國社會實際提出的治國方略。對於「德治」和「法治」的探討已有千年的歷史,但是將「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兩種治國方略結合起來是中國治國理論的一次創舉,二者的結合有利於促進我國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有利於國家的長治久安。

一、以德治國與依法治國的概念界定

實現以德治國和依法治國的緊密結合,首先必須要正確地理解和界定二者的概念。對於以德治國和依法治國相結合的提法很多人抱以懷疑態度,特別是以德治國的提出,認為是對封建「人治」落後思想的繼承。殊不知,中國歷史上儒家和法家對於德治和法治的爭論是建立在封建君主專制基礎之上的,是探索「人治」的治國 方法 ,而當今中國是一個社會主義國家,人民是國家的主人,這時提出以德治國與依法治國已經擺脫了封建君主專制的背景,是在民主基礎上的德法之治。

中國現階段以德治國與依法治國有著區別於任何時代的深刻內涵,所謂「依法治國,就是廣大人民群眾在黨的領導下,依照憲法和法律規定,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 文化 事業,管理社會事務,保證國家各項工作都依法進行,逐步實現社會主義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這種制度和法律不因領導人的改變而改變,不因領導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變而改變。」所謂「以德治國」即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為指導,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以集體主義為原則,以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為基本要求,以職業道德、社會道德、家庭美德的建設為落腳點,積極建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社會主義思想道德體系,並使之成為全體人民普遍認同和自覺遵守的規范。」

二、以德治國與依法治國的辯證統一關系

以德治國屬於思想范疇,依法治國屬於政治范疇,二者在治理國家的手段和方式上不盡相同,依法治國具有強制性和權威性,是以國家的強制力保障社會的有序運行和人民的合法權益不受侵犯,它要求任何人和組織不得逾越法律,不得凌駕於法律之上,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行使權力和履行義務,所有違背法律的行為都要受到法律的制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依法治國是外在的「他律」。以德治國則依靠社會輿論、價值評判、良知等無形的力量的維系,通過說服、勸導、感化、教化等形式來指引人們的行為,在社會生活中有極強的滲透力和影響力,通過內心的引導達到社會治理的目的,以德治國是內在的「自律」,通過自律從而實現真正「治本」的目的。

法律與道德,「法治」與「德治」是對立統一的關系。它們既相互區別,又相互統一。相互區別決定了它們能夠相互補充,相輔相成;相互統一決定了它們能夠相互一致,相互促進[1]。江澤民同志曾經指出:「對於一個國家的治理來說,法治與德治從來都是相輔相成,互相促進的,二者缺一不可,也不可偏廢,法治屬於政治建設屬於政治文明,德治屬於思想建設,屬於精神文明,二者范疇不同,但其地位和作用都是非常重要的。我們應始終注意把法制建設與道德建設緊密結合起來,把以德治國與依法治國緊密結合起來」。

1.以德治國是依法治國的道德基礎。道德先於法律產生,德治是法治的源頭,絕大多數的法律都是從道德中提煉出來的,法律是道德的升華。以德治國為依法治國提供道德基礎,體現在法治的各個階段。首先,在立法階段,道德為立法確定了方向和指導思想,為良法的制定提供了標准和出發點;其次,在執法和司法過程中,需要執法者和司法者具有良好的道德標准,嚴格遵守職業道德,按照法律的要求行使國家賦予的權力,同時,道德的評價作用為執法和司法工作提供了輿論監督,有利於執法和司法公正嚴明;最後,在守法階段,道德為公民守法做好道德和思想基礎,提高公民的道德素質,加強公民對法律的認同和信仰,從而使公民從心底願意服從法律的制約,自覺守法。

2.依法治國是以德治國的法律保障。在維護社會穩定、經濟有序和文化繁榮等方面,僅僅依靠以德治國是無法實現的,特別是對於嚴重違法行為和缺乏道德觀念的人來說,依法治國的強制性和權威性是特別必要和關鍵的。正所謂「法律是道德的最後一道防線」,法律通過對嚴重違反道德而觸及法律底線的違法者進行嚴懲和對合法權益的保障,培養公民遵紀守法的習慣,同時也提升了公民的思想道德素養,保障以德治國的順利實施。

3.以德治國與依法治國相輔相成,互相促進。法律具有局限性和滯後性,無法調節社會生活的所有領域,且法律制定需要一定的時間,對社會出現的新問題不能及時調整,而道德無處不在,無時不在,彌補法律空白。同時,由於道德的任意性和無強制性的特點,使道德在受到破壞時無法自助救濟,這就需要法律的強制力和權威的保障。可見,以德治國與依法治國二者相輔相成,互相促進,相得益彰,依法治國需要以德治國的補充,以德治國需要依法治國的保障,只有將以德治國和依法治國緊密結合起來才能實現國家的長治久安。

三、以德治國與依法治國的結合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

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了到2020年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目標和主要任務,其中,法治目標是「社會主義民主法制更加完善,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實,人民的權益得到切實尊重和保障」[2];德治目標為「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明顯提高,良好道德風尚、和諧人際關系進一步形成。」[2]可見,以德治國與依法治國相結合是和諧社會的應有之義,也是和諧社會能否實現的關鍵。

在市場經濟建立和發展過程中,人們的價值觀發生了顛覆性的變化,形成了多元化的道德體系,而由於法制建設還需繼續完善,很多方面未能納到法律調整的范圍內,在這個階段提出將以德治國與依法治國相結合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十分必要的,是由我國現階段的基本國情所決定的。

以德治國與依法治國的結合有利於民主政治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和諧文化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

1.社會主義政治和諧需要以德治國和依法治國的結合。二者的結合為和諧社會構建提供了一套完整的治國方略,為政治和諧奠定了制度基礎。政治和諧首先要求政治民主,以德治國和依法治國的結合是民主政治實現的重要保障,依法治國為政治民主提供了實現途徑,以德治國為政治和諧做好監督、評價和宣傳,使民主政治深入人心。同時,以德治國和依法治國為和諧政治的建立培養優秀的領導幹部,用道德提高其德行素質,用法律來規范其言行。

2.社會主義經濟和諧需要以德治國和依法治國的結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法治經濟,也是道德經濟。市場經濟的發展需要法律保駕護航,同時也需要道德的規范制約。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中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但是在成績背後也存在著一定的問題。中國市場經濟尚需進一步完善,西方敵對勢力從未放棄過對我國的「分化」和「西化」,很多人經不起利益的誘惑和考驗,出現見利忘義、坑蒙拐騙、權錢交易等現象,個人主義、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等思想蔓延,這些問題都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中國社會的發展,為了解決這些問題,我們需要將以德治國和依法治國結合起來,用法律規范市場經濟的發展,懲罰違法亂紀行為,用道德凈化人們的心靈,提高其道德水平,以抵禦市場經濟發展中的不良思想,從而建設一個公平、誠信、和諧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

3.社會主義文化和諧需要以德治國和依法治國的結合。文化建設一直是我黨工作的重心,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也離不開和諧文化。劉雲山同志指出:「建設和諧文化,就是要培育和諧精神,倡導和諧理念,在全社會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規范,不斷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親和力,為構建和諧社會創造良好的人文環境和文化生態。」[2]可見,思想道德建設是和諧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和諧文化建設需要依靠以德治國來實現,同時,和諧文化建設也需要依法治國為其提供法律保障和制度支持。只有將以德治國和依法治國結合起來才能將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主導的和諧文化建設融入到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從而使以思想道德修養和民主法治觀念為主要內容的公民素質得到顯著提高。

4.生態和諧需要以德治國和依法治國的結合。自工業革命以來,各國為了發展,以生態破壞為代價,對自然資源進行掠奪式的開采,進入21世紀以來,全球自然災害增多,如今生態環境問題已成為需要全球各國共同應對的一大難題。中國要實現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生態和諧自然必不可少。要實現生態和諧首先需要國家制定相應的法律制度,將生態保護納入到法律調整的范疇之內,在法律規定的合理范圍內行事,對違反法律破壞生態環境的人和組織依法追究;其次,發揮政府的政策指導作用,引導公民進行生態和諧建設;再次,注重公民的生態道德 教育 和宣傳,建立公民生態理念,為生態和諧打好基礎。

四、如何實現以德治國和依法治國的完美結合

綜上所述,以德治國和依法治國的結合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途徑,而如何才能將二者更好地結合起來是我們現在面臨的一個關鍵性問題。

1.要實現二者的完美結合首先要正確認識以德治國和依法治國的內涵,將其與封建「人治」背景下的「德治」和「法治」區別開來,只有這樣才能破除人們長久以來對於以德治國思想的誤解,使人們自覺地將二者緊密地結合起來。

2.發揮黨員幹部作用,使其成為以德治國和依法治國結合的推動者。中國作為一個社會主義國家,憲法賦予人民以國家主人的地位,人民是治理國家的主體,而作為具體實施權力的黨員幹部是從人民中選出來的一些優秀代表,代替人民治理國家行使權力,黨員幹部是人民的楷模,他的一言一行都在潛移默化地感染著民眾,只有他們自覺地將二者緊密結合起來,並成為促成二者結合的推動者,才能在全社會形成人人遵紀守法、崇尚道德的好風氣。

3.要發揮輿論和教育的作用,充分利用各種宣傳手段,廣泛宣傳以德治國與依法治國相結合的理念,加強公民的法制和道德教育,讓以德治國和依法治國理念深入人心,讓人民認識到社會主義國家建設既需要法治的保障,也需要德治的支持,只有將二者結合起來才能更好地實現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目標。

參考文獻:

[1]劉鎮江,唐昌宏,易景生.以德治國與依法治國的哲學思考[J].湖南社會科學,2001,(4):20.

[2]中共中央關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輔導讀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依法治國的形勢與政策論文篇二:《淺談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的關系》
[摘 要]我國應當如何看待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之間的辯證關系對實現我國建設社會主義的宏偉目標關系重大。法治和德治相比應居於主要地位,德治作為重要的治國方式,對促進法治有著重要的作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堅持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相結合。

[關鍵詞]依法治國;以德治國;法治;德治;關系

在確立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目標後我國應當如何看待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之間的辯證關系對實現我國建設社會主義的宏偉目標關系重大。法治和德治相比應居於主要地位德治作為重要的治國方式對促進法治有著重要的作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堅持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相結合。

一、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的內涵

(一)法治的內涵

以法治為特點的現代國家的形成,是人類社會文明發展的重要成果。縱觀人類發展史,在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以血緣為紐帶的人類活動封閉、保守,倫理規范是社會通行規則,政治生活則趨於專制獨裁。中國古代封建社會也有「德治」,但這種「德治」實際上是家庭倫理道德的放大,本質為人治。法治則截然相反,它根源於隨著社會的經濟發展帶來的政治、文化生活發展的內在需要。生產力的迅速提高帶來的經濟發展使人有了成為獨立平等的權利主體的要求。反映到政治等上層建築上,民主、正義、平等、人權等價值觀念取代把血緣情感、倫理規則等觀念絕對化的倫理體系,體現在法律之中。正如古希臘先賢亞里士多德所言:「法治應包含兩重意義:已成立的法律和獲得普遍的服從,而大家所服從的法律義應該本身是制訂得良好的法律。這段話以「良法」與「普遍服從」兩個特定概念的鏈接,建立了法治的基本內涵。

(二)德治的內涵

社會主義法治同家的德治與中外歷史曾存在上的「德治」有著本質的區別,因此需要明確以德治國與傳統「德治」的界限。傳統「德治」的核心,是將管理國家和社會的權力寄於統治者的個人素質上。其重大缺陷是是統治者擁有最大權力而不受任何制度制約,本質上是「人治」理念。人類發展的歷史表明,當權力不受任何強制力約束時,一定會導致政治不穩定與社會不平等。在中國歷史上,主要寄希望於從思想方面遏制權力的變異,但這種方法無法從政治制度上解決權力缺乏制約的問題。這一歷史教訓對我們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仍有現實意義。鄧小平在總結我國建國以來特別是「「」」的教訓時就深刻指:「我們過去發生的各種錯誤,固然與某些領導人的思想、作風有關,但是組織制度、丁作制度方面的問題更重要。這些方面的制度好可以使壞人無法任意橫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無法充分做好事,甚至會走向反面。」所以,鄧小平十分強調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的重要性。他指出:「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須加強法制。必須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這種制度和法律不因領導人的改變而改變,不因領導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變而改變。」因此,我們現在所倡導的以德治國的重要思想與中國傳統的德治是兩個根本不同的范疇。今天的「以德治國」作為一種治理方法,與社會主義法治精神具統一性;而傳統德治則行人治之實,與民主、法制皆不兼容。兩者的社會基礎、性質、特點是完全不同。

二、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的辯證關系

法治屬於政治建設、德治屬於政治文明德治屬於思想建設、屬於精神文明。在治理的手段上法治帶有權威性和強制性保證社會生活有序運行和人民合法權益不受侵犯德治則更多地依靠社會輿論、價值評判、良知通過說服、勸導來規范人們的行為在社會生活中有極強的滲透力和影響力。兩者雖然形態各異但內容上相互滲透目的上也一致相同,因而二者的關系是相輔相成辯證統一的。江澤民同志在2001年1 月10日的全國宣傳部長會議上明確指出「我們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過程中要堅持不懈地加強社會主義法制建設依法治國同時也要堅持不懈地加強社會主義道德建設以德治國。對一個國家的治理來說法治與德治從來都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二者缺一不可也不可偏廢。法治屬於政治建設屬於政治文明德治屬於思想建設屬於精神文明。我們應始終注意把法制建設與道德建設緊密結合起來把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緊密結合起來。

三、在把握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的關系時要防止幾種片面認識

以德治國重要思想的意義,在於加強社會主義法制建設的同時,加強社會主義道德建設。江澤民同志講話是在闡述法制建設與道德建設重要性時,使用「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概念的。很顯然,「依法治國」、「法治」,使用的是其狹義的概念,即加強社會主義法制建設。而「以德治國」、「德治」,本質上即指加強社會主義道德建設。法制建設與道德建設並重,法治與德治並舉,是對我們黨「兩手抓,兩手都要硬」戰略思想的運用和發展,也是我們正確認識和領會以德治國重要思想,正確把握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關系的出發點。依法治國是實現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立法治社會的必然選擇和根本途徑,是在總結歷史經驗和借鑒別國成功經驗基礎上作出的睿智的抉擇。我國憲法也以憲法修正案的形式對此加以了確認。治國方略層面上的以德治國即德治,也即傳統社會的人治,法治與人治是截然對立不能並存的,這是已達成的共識。

從治國手段上看,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齊用,法制建設與道德建設並重,二者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缺一不可,不可偏廢。鄧小平同志早就強調過「兩手抓,兩手都要硬」,而江澤民同志在講話中也明確指出「在加強社會主義法制建設的同時,大力加強社會主義道德建設。」我國的奮斗目標是將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依法治國,加強社會主義法制建設,與以德治國,加強社會主義道德建設兩者缺一不可。依法治國,加強社會主義法制建設保障著以德治國和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的順利進行,同時,加強社會主義道德建設事業為依法治國提供良好的思想道德環境,並推動依法治國順利進行,加快依法治國的進程。

總之,以德治國重要思想的提出,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國家學說。正確處理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的關系,始終注意把法制建設和道德建設結合起來,把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緊密結合起來,是我們正確認識、認真貫徹這一重要思想的基礎,也是有待在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理論與實踐中進一步研究探索的重要課題。
依法治國的形勢與政策論文篇三:《試談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背景下高職院校法制教育》
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背景下,高職院校開展法制教育工作,可以培養學生的法治理念,促進我國法制建設事業的發展。本文主要分析了在高職院校開展法制教育的重要性以及開展法制教育面臨的問題,並研究了開展法制教育工作的策略與實踐。

一、高職院校開展法制教育的重要性

高職院校的學生正處於容易沖動的時期,價值觀、人生觀容易受到外在環境的影響。只有加強對學生的法制教育,才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學生因一時沖動犯下嚴重的錯誤,甚至做出違法犯罪行為。很多高職學生由於高考失誤,具有較強的心理失落感,一旦受到外界刺激或社會人員的引誘,極易誤入歧途。根據相關調查顯示,大多數高職學生的法律觀念薄弱,遇到問題喜歡拉幫結派、意氣用事。在高職院校開展大學生法制教育工作,可以普及 法律知識 ,培養學生的法治理念,減少校園內的犯罪率。同時,還可以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讓學生在接受法制教育的過程中,形成正確的道德觀、人生觀、價值觀,並養成較好的 邏輯思維 和 理性思維 能力。除此之外,高職院校學生屬於國家培養的專業性人才,是社會主義建設的接班人、建設者,只有讓他們認識到法制教育的重要性,才能讓他們承擔起推進依法治國的重任。

二、高職院校開展法制教育面臨的問題

(一)課程體系不科學

在高職院校開展法制教育工作,主要是在課內完成的。大多數高職院校都設置了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這門課程,但是,教師在課堂上往往比較重視思想道德修養方面的內容,容易忽視同樣重要的法律基礎課程,導致高校法制教育的缺失。同時,很多高職院校為這門課程安排的課時是一周兩節,甚至有的學校只安排了一節課,導致教師的上課時間不夠。為了完成教學任務,教師不得不選擇壓縮課程或者直接忽視法律基礎部分內容。

(二)重視度不高

雖然教育部鼓勵高職院校開設法治課程,但是仍然有部分高職院校對法制教育的重視度不夠,尤其是技術類學校,過分注重專業課教學,忽視了法制教育。學校的不重視直接導致高校教師和學生對這門課程的忽視。同時,由於高職類院校學生的市場競爭力不強,在就業時面臨著重重困難,很多高職院校將工作重點放在提高就業率上,鼓勵學生考證、實習等,側重於培養學生的專業能力,忽視了法制教育和職業道德教育。

(三)缺乏優秀專業教師

大部分高校的思想道德教育教師負責學生的法制教育工作。但是,法制教育需要對法律知識比較了解的、專業的法律教師。這就導致理想與現實之間存在很大的差距。部分教師由於缺乏專業知識,在講課時,只會引用法律條文、國家領導人講話,課程內容枯燥乏味、缺乏新意,嚴重影響了教學質量,也影響了學生們對法治的認知。

三、依法治國背景下高職院校開展法制教育的可行性 措施

(一)充分發揮思想道德修養課的法制教育作用

大多數高職院校都開設了思想道德修養課程,課程中主要包括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兩個方面的內容。要充分發揮思想道德修養課的法制教育作用,學校應從理念上重視這一課程,適當增加課時量,為教師提供足夠的時間。同時,教師要適當減少思想道德教育在課程中所佔比例,增加法制教育比例,將道德教育作為法制教育的基石,在培養學生三觀的同時,樹立學生的法治理念。

(二)打造專業的教師隊伍

高職院校必須要打造專業的法治教師隊伍,增強他們的專業素養,提高他們的教學水平。目前很多高校的法治教師都缺乏專業知識,在講課時照搬法律條文,讓學生失去學習法律知識的興趣,同時也達不到法制教育的目的。要改變這一現狀,必須引進專業的法律人才,必要時可以聘請律師等專業性人才。同時,讓校內的法治教師定期參與培訓,並定期考核,逐漸提高他們的專業素質,增強他們的教學水平。

(三)改變 教學方法 和教學內容

傳統的法制教育課程過分死板,教師在講課時,往往照本宣科,給學生宣讀法律條文、政策規定、領導人講話等,這些內容學生通過自學便可以達到很好的學習效果。因此,教師要改變教學方法和教學內容,將理論知識與實踐結合起來,可以讓學生去附近的法院旁聽,讓他們接觸現實案例,尤其是青少年犯罪案件。同時,在授課時,教師除講解重點法條,還需要引用真實案例,比如最近網路上的 熱點 ,以及近年來受到關注的校園犯罪案件,如復旦投毒案,在授課時,可以還原案件過程,剖析林森浩的犯罪心理,讓學生參與到案件的討論之中。這樣可以培養學生的法律思維,並且在進行法制教育的同時,也進行了道德教育,還可以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率。

(四)創建法制教育環境

要開展法制教育工作,必須在高職院校創建法制教育環境。舉例來說,在政法類院校,即使是非法學專業的學生,也會受到校園環境的影響,形成較高的法律素養。而在非法律院校,學生的法律素養相對較差。因此,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背景下,開展法制教育工作,必須創建良好的校園環境。學校可以定期與政法類院校開展交流活動,讓學生在交流的過程中相互影響;同時,可以組建法治宣傳團隊,定期選擇優秀學員進入團隊學習並宣傳法律基礎知識;舉辦法治講座,普及法律知識;舉辦法律 辯論 會,選擇熱點話題,展開辯論,讓學生在准備及參與辯論的過程中,提高自身的法律素養,而旁觀的學生也會受到影響;可以模擬法庭,讓學生扮演不同的角色,選擇案例時要盡量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並盡量選擇真實案例,這樣可以吸引學生的興趣,同時引發學生的思考,培養他們的法治理念。

(五)加強學生對國家法治的信心,加強學生對依法治國的認識

要加強高職院校大學生的法制教育,必須讓學生對國家的法治充滿信心,同時還要加強學生對依法治國的認識,讓學生從理念上重視國家法治,並逐漸養成學習法律知識的興趣,將法治理念根植於自己的內心深處,並且將實現依法治國作為自己的信仰。當學生們 畢業 進入社會後,也有著較高的法律素養和職業道德素養。

總之,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背景下,在高職院校開展大學生法制教育工作,可以提高學生的法治素養,增強學生的綜合素質,並推進法治建設進程,為社會主義法制建設事業培養合格的接班人。而開展法制教育工作,需要充分發揮思想道德修養課的法制教育作用、打造專業的教師隊伍、改變教學方法和教學內容、創建法制教育環境,同時,還要加強學生對國家法治的信心,加強學生對依法治國的認識。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做好高職院校的大學生法制教育工作,建設法治中國。

猜你喜歡:

1. 淺談依法治國學習心得體會

2. 淺談全面依法治國心得體會

3. 依法治國心得體會範文2000字

4. 學習依法治國心得體會

『捌』 大學生如何加強法治意識的論文

近年來,我省不斷加強法治宣傳工作力度,創新法治宣傳平台,強化集中宣傳教育,積極探索法治文化推廣、宣傳、傳播新手段,深化“法律七進”活動。下面由我為大家整理的大學生加強法治意識的論文,希望大家喜歡。

大學生加強法治意識的論文一

(一)加強大學生法制教育是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需要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必然選擇。大學生作為國家未來的接班人,對其進行法制教育就是要使他們樹立法治觀念,培養其法律意識,提高他們的法律素養,使他們能夠做到遵紀守法、依法辦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需求,成為滿足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合格人才。

(二)加強大學生的法制教育是社會現實的需要近年來,大學生犯罪率直線上升,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關注和反思。據統計,大學生犯罪案件數量及犯罪人數2001年比1999年增加了54.5%,2005年到2007年大學生犯罪增長率在18%以上。因此,如何預防大學生犯罪,已經成為了中國當前面對的主要社會問題之一。毫無疑問,大學生違法犯罪對社會,對高校的影響力和危害力都是極大的,因此面對這樣的社會現實,加強大學生法制教育,提高大學生法律素養,使大學生知法,懂法,守法,用法,這無疑成為預防大學生犯罪,維護校園和社會穩定和諧的主要手段之一。(三)加強大學生的法制教育是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的需要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大力推行素質教育是近年來我國提出的教育改革目標。《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學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見》明確指出,增強適應時代發展、社會進步,以及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新要求和迫切需要的素質教育。要重視培養學生開拓進取、自強自立、艱苦創業的精神;大力加強法律教育特別是憲法的教育。

三、加強大學生法制教育的有效途徑

(一)教育行政管理部門應變革對大學生法制教育的認識定位大學生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同屬於素質教育的內容,因此,相關部門應將法制教育放置於與道德教育同等高度,加大對大學生法制教育的關注力度。首先,教育行政管理部門應將法律基礎知識從《思想道德修養和法律基礎》中獨立出來,專門開設法律基礎課程,並將其與思想政治理論課一同作為大學生的必修課程,制定明確的教育目標和內容,形成較為系統的課程體系。其次,教育行政部門應加強對高校實施的法制教育進行監管,通過規定課時、學分以及師資力量等方式督促高校的法制教育正規化。

(二)高校應完善大學生法制教育的課程設置,豐富教學內容高校作為國家接班人的培養基地,必須採取相應的措施加強大學生的法制教育。首先,高校應專門開設法律基礎課,使其與計算機基礎、大學生英語等公共必修課一同作為大學生的必修科目;同時,根據不同專業的性質和特點開設相關的法律選修課,如此才能使學生在理解法律框架的基礎上有所側重,滿足學生所學專業的發展要求。其次,高校在開設一系列法律課程的基礎上應該注重教學內容,在公共基礎課的內容設置上主要偏向於培養學生的法治精神和法治思維,加強學生憲政理念,使學生對我國的各個部門法有基本的認識;而在相關專業的法律選修課的內容設置上,要注意結合專業特點為學生開始相關的法律課程,使學生對所學專業所涉及的具體法律知識有一定的了解,為其以後從事相關工作奠定法律基礎。

(三)學生社團應開設形式多樣的法制教育活動大學生的法制教育不僅局限於課堂的理論知識學習,開設課外實踐活動同樣具有重要的意義。因此,學校的各類學生社團應積極組織各類法制教育活動,努力創設法制的校園環境,將法制教育由課堂推行的課外,由校內推行到校外,增強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創造機會推動學生下基層進行普法教育活動等等。對於學生社團推行的這一系列活動,學校要給予大力支持,鼓勵以學生社團牽頭,創辦各種實踐活動以開辟學生法制教育的新途徑。

大學生加強法治意識的論文二

時光荏苒,歲月如梭,共和國走過了五十六年的風雨歷程,在這偉大的社會主義國家,中國人民真正得到了公平和正義的法律保護,成為了國家的主人。翻閱中華五千年浩瀚的歷史,在浩如煙海的歷史長河裡,千百年來人們呼喚著一個共同的目標,那就是公平和正義的司法主題!能否強化法律監督,維護公平正義?是關繫到國家命運、人民命運的嚴肅話題。在人生的考場,面對這張人生的試卷,我們能否交上令人滿意的答案,對我們是嚴峻的考驗!

“依法治國、執法為民、公平正義、服務大局、黨的領導”這一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提出,正是應時代呼喚而出,它標志著我們黨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規律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和把握。理論是行動的指南,沒有正確的理論指導,就沒有正確的行動。樹立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是正確理解法治精髓,把握法律本義,正確執法的關鍵,它關繫到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性質與地位,關繫到社會的穩定,人心的向背。沒有正確的法治理念,就難以做到:情為民所系、權為民所用、利為民所謀;沒有先進的法治理念,就難以在改革開放中做好人民的公僕。

在這個小小的演講台上我曾無數次地贊美過身邊的兄弟姐妹們,一次次為戰友們的優秀事跡而感動,之所以總是這樣被感動著是因為他們身上特有的一種精神。可曾記得?為了不延誤開庭,撇下待產的妻子與辯護人唇槍舌戰的公訴人;可曾記得?為了保證嚴打需要認真審核證據,把幼小的孩子獨自遺忘在學校門口的批捕幹警;可曾記得?迎風踏雪追捕逃犯,夜行11個小時不休息的反貪戰士;可曾記得?一年四季一身汗埋頭苦幹,為幹警做好服務的後勤人員……這些發生在身邊平常的不能再平常的事,卻每時每刻都在演繹著不平凡。不畏懼恐嚇的劉道軍;帶著鋼卡審訊的王立新;扎著吊瓶整理案卷的楊獻偉;事無巨細的管家人鄧冠軍……

他們都是新時期我院檢察幹警中的優秀代表,他們都是新時代我院檢察隊伍的精英,他們的事跡感人肺腑,摧人奮進;他們的行動體現了“公平正義、拼搏苦幹、和諧共進、創新爭先”的曹檢精神。正是這種精神使他們不顧干擾,公正辦案;正是這種精神讓他們不惜身體,加班加點;正是這種精神讓他們不顧蚊蟲叮咬,夜行潛伏;正是這種精神使他們不畏壓力,奮勇當先。他們---就是檢察官職業道德的遵循者,他們---就是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在實際工作中的踐行人。帶病工作,他們用生命鑄就忠誠;拒禮拒賄,他們用無私捍衛公正;秉公辦案,他們用奉獻鍛造清廉;公正執法,他們用威嚴塑造嚴明!他們以對黨、對人民、對檢察事業的無限忠誠贏得了人民群眾的愛戴和尊敬!我們有這樣的兄弟姐妹,怎能不為他們驕傲?我們有這樣的兄弟姐妹,如何不為他們而自豪?

低頭看看胸前神聖的檢徽,感到自己的心是和人民一起跳動,做為一名檢察官,我在時刻在告訴自己,人民檢察為人民。只有把社會主義法治理念運用到工作中,以依法治國為核心;以執法為民為本質;以公平正義為追求;以服務大局為使命;以黨的領導為保證,才能維護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自覺的接受人民群眾的監督,才能讓黨放心,讓人民滿意,才能用實際行動弘揚公平和正義的司法主題!

在全面建設平安XX縣的進程中,檢察機關擔負著維護改革發展、穩定大局的神聖使命,這份使命是要通過嚴歷打擊各種犯罪,促進反腐倡廉來實現;這份使命是要通過加強法律監督,維護公平正義來實現!我驕傲,我能夠成為檢察隊伍中的一員!我自豪,我可以用自己的一言一行鐫刻對檢察事業的摯愛!我奮進,我將用汗水與生命鑄造對黨和人民的忠誠!也許,我們每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可是,只要我們努力去做,把我們的力量聚集在一起,這力量就是無限的,讓我們做一塊磚、一片瓦、一粒沙,共同築起一道法治的長城!

大學生加強法治意識的論文三

大學生法治觀念之培養

“法治觀念是社會中的法律現象在人腦中的反映。同時人們的法治觀念又能夠反作用於人們的行為。良好的法治觀念能夠指導人們正確地對待法律實踐,但是錯誤的法治觀念就會阻礙人們的社會實踐活動。”因此,培養大學生正確的法治觀念應該成為大學生法制教育的重中之重,是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法制教育的途徑與方法。首先,要通過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方式培養大學生的法治觀念。理論是實踐的先導,但實踐又檢驗著理論的正確與否,再精緻的理論如果不能通過實踐加以檢驗,也難以為人所信服。“法治”觀念應該是法治理論與法治實踐完美結合後必然生發的一種信仰的力量。

1.課堂講解與課外實踐相結合

大學生法制教育理論與實踐結合的突破口在於法治理論的闡述與法律運作方式對其具體的體現。課堂講解與課外實踐相結合即是將立法、司法、執法、守法等法律運作方式的四個方面設立四個專題。每個方面涉及的法治理論知識由授課教師在課堂上進行講解,同時通過聯系學校駐地的人大、法院、檢察院、公安局在當地建立的大學生法制教育基地,有針對性地將以上課堂知識和實務部門的實際工作結合起來,以直觀的方式讓大學生將學習到的有限的法治理論知識和整個法律體系實際的運作相結合,通過大學生的感同身受培養起基本的法治觀念。

2.理論講解與案例評析相結合

限於大學生法制教育的時空條件,培養大學生法治觀念的主陣地仍然是課堂。在極其有限的課堂教學中,理論講解即使再為精緻,也難以承擔起培養大學生法治觀念的任務,最多也只能引起大學生對法律這種行為規范的興趣而已。因此,理論知識寄於說教不如寓於案例,通過一個個直觀而現實的案例引發大學生的思考,激發大學生求真求實的慾望,春風化雨、水到渠成。應當注意的是,案例教學中選用的案例應當具有典型性、普遍性和歷史性。其次,要通過塑造從課堂到學校多位一體的社會生態環境來培養大學生的法治觀念。一個人的意識往往與自己生活的環境相關,良好的社會環境具有規范行為、陶冶情操、教育矯正等諸多功能,會使生活在其中的人於潛移默化中形成恆定且趨同的心理意識。建構多位一體的校園微生態法治環境,其最大功效在於,讓身處其中的大學生能夠切實感受到法治帶來的益處與不同,讓他們堅信法治應該成為我們共同的生活方式,讓他們能夠自覺地形成法治觀念。因此,高校在自身管理過程中應貫徹校園民主和依法治校,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大學生的法治觀念,這樣可以取得比課堂教學更好的法制教育效果。

四、結論

大學生法律素質的高低,直接影響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步伐,關繫到依法治國方略能否實現。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部分的法制教育,對培養具有全面法律素質的現代合格公民具有重要作用。大學生法制教育的加強和改進是一項系統工程,非一朝一夕能夠完成,然而在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時代背景下,必然要求以“法治”觀念為引導,對大學生法制教育進行全面的反思與重構。高校要從國家的高度重視“法治”觀念的普及,要從社會的廣度重視“法治”觀念的弘揚,要從個人成長與成才的角度重視“法治”觀念的領會。另外,在大學生中普及“法治”觀念,不能僅僅從口號到口號,從理論到理論,需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更需要塑造從課堂到校園多位一體的社會生態環境,讓“法治”如陽關雨露般成為生活之一部分。惟有如此,才能將大學生個人的成長與社會的需要、國家的發展聯系起來,也惟有如此才能將大學生法制教育的實效性落到實處。

『玖』 以法治在我心中為主題寫一篇1000字的議論文

我們生活在法制的國度,處處需有法,處處需遵法,而作為青少年,我們要應該讓法律在心間長駐。我們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以「法律」作為開端的,沒有了法律,我們的社會將會變得一片狼藉、不堪入目。我們社會主義時期的法制、法律以「有益於人民的是好、有害於人民的是壞」標准作為基礎理念建設的。所以無論我們遇到了什麼困難、無論我們處在什麼驚險的境地,我們都得拿出我們的擋箭牌「法律」來保護我們自己,因為法律就是用來保護和保障每個人的權益的。
我經常去書店看一些關於法律的書籍,通過學習法律知識,我對法律有了逐步的認知,法制觀念也由此提高。我懂得了在法律范圍內什麼事該做,什麼事不該也不能做。還能了解怎樣行使權利,如何履行義務……而假如我們都是法盲,也許在觸犯法律後也不知道自己的行為是違法的,由此產生的一切後果就必定是嚴重的,據統計,在各類犯罪人員中,不知道什麼是違法行為或不懂法的人數占總數的一半以上。
我曾經就看過這樣一個故事:
有一個年輕人去公園遊玩,可是由於他的到來卻讓2、3隻珍貴的狗熊慘遭厄運。到底是什麼情況呢?這個年輕人每次去公園的時候都會帶一些化學的物質,而這些化學的物質卻恰恰讓狗好拿熊導致死亡。終於有一次他被警方逮住了。
警方問他:「你為什麼要殺死那些狗熊,難道你不知道這些動物很珍貴嗎?」
年輕人答到:「我喜歡它們還來不及呢,怎麼會殺死它們呢!」
警方很疑惑:「那你為什麼要帶化學物質去殺死他們呢?」
年輕人回答:「我只是想知道那些化學物質對狗熊會不會引起傷害,可是哪裡知道……」
警方更加疑惑了:「那你事前就不知道這樣做是犯法的嗎?」
年輕人低下了腦袋:「犯法?唉!如果我知道的話我就不會這樣做了。我的前程啊!唉……」
看看,這是一個多麼年輕的小夥子啊!就是因為對法律一無所知,才會犯下如此的滔天巨禍,才會斷送了自己的前程,由此可見,不懂得法律是多麼可怕的一件事啊!
就是因為它的重要,所以才更要守法。遵守法律是我們每個公民應盡的義務。俗語曾經說過:「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法律的制定是維護社會秩序的根本途徑,所以為了社會的安定,更是為了我們自身,我們必須自覺守法。而且法律所規定的內容,必友芹搭定是著眼於公民的利益,因此我們沒有理由反對,沒有理由不遵循,更沒有理由背道而馳。雖然我們有追求個性的自由,但這並不意味我們能標新立異,無視法律的存在。與法律抗衡的結果只有一個,就是自毀前程。前面的故事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在我的身邊也曾出現過這樣的一個關於法律的很真實很具體的事情。
我有一個鄰居,她是一個9歲的孩首納子,她的雙親離異,她和奶奶居住在一起。她的媽媽是一個傻子,可她家很有錢,而就是因為錢,孩子的奶奶才和她連親的。嫁妝是一套房子。可是風有不測風雲,一開始說給她們的房子的房產證上的名字卻是別人的,從此之後,孩子的奶奶便虐待她,想逼她離婚。終於今年離異了,離婚後得到的財產:100萬。
其實,法律就在我們的身邊。
法制在我心中,我們就會擁有愛,當我們心藏法制,我們就會約束自己的行為,我們就不會感情用事,我們就不會做違反國家利益,損害別人利益的事,我們會維護國家和人民以至社會,當我們的行為都很好,很規范了,我們的國家就會和平,我們就能生活在一個自由民主的環境里,快樂和幸福就會伴隨著我們。
法制在我心中,我們就不會刀光劍影,仇恨交加了,我們會依照法律解決一切需要解決的矛盾,化矛盾為友誼。法制在我心中,我們就能自主的生活,大家都深藏法律在心中,就會對自己的行為負責,那麼每個人的行為都是端正的,沒有摩擦,就沒有戰爭,我們就有了自由,有了和諧。我們小孩就能健康快樂的成長,做我們自己想要做的事情。
法制在我心中,爸爸、媽媽就不再擔心我們放學的路上遇到壞人;我們的美麗的家裡就可以不再象金絲鳥住的鳥籠,四處都安有防盜窗;我們就可以廣交朋友,不再害怕上當受騙。
法制在我心中,快樂就在身邊。

『拾』 如何建設社會主義法制國家論文

全面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和實踐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政府管理國家與社會事務的重要方針。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時期,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促進經濟又好又快發展,推動社會和諧進步,保證人民當家作主,都迫切需要加快推進法治國家的建設步伐。 一是加強和改進立法工作,不斷提高立法質量。加強立法工作,是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前提。近年來,政府立法工作取得了突出成績。過去五年間,僅國務院就向全國人大常委會提交39件法律議案,制定、修訂了137件行政法規。但是必須看到,我國改革和發展已經站在了新的歷史起點上,立法工作面臨著十分繁重的任務。要進一步增強政府立法工作的計劃性和針對性,緊緊圍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 全面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和實踐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政府管理國家與社會事務的重要方針。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時期,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促進經濟又好又快發展,推動社會和諧進步,保證人民當家作主,都迫切需要加快推進法治國家的建設步伐。

一是加強和改進立法工作,不斷提高立法質量。
加強立法工作,是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前提。近年來,政府立法工作取得了突出成績。過去五年間,僅國務院就向全國人大常委會提交39件法律議案,制定、修訂了137件行政法規。但是必須看到,我國改革和發展已經站在了新的歷史起點上,立法工作面臨著十分繁重的任務。要進一步增強政府立法工作的計劃性和針對性,緊緊圍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認真研究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突出矛盾和問題,按照貫徹科學發展觀的根本要求,繼續加強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產品質量和安全、規范政府自身行為方面的立法;高度重視社會管理、公共服務和人民群眾普遍關注、社會反映強烈的熱點問題的立法;特別要注意加強改善民生、推進社會建設、節約能源資源、保護生態環境等方面的立法。加強立法工作重在提高立法質量。要創新政府立法工作的方法和機制,擴大立法工作的公眾參與。在法律法規起草、修改過程中,要通過組織聽證會、論證會、座談會等多種形式,廣泛聽取社會各方面的意見和建議。制定與群眾利益密切相關的行政法規、規章,原則上要公布草案,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

二是推進依法行政,努力提高行政執法水平。
各級政府部門要加快推進依法行政、建設法治政府的進程,嚴格按照法定許可權和程序行使職權、履行職責。政府的組織、政府的權力、政府的運行、政府的行為和活動,都要以憲法和法律為准繩,都要受到憲法和法律的規范和約束。政府制定的行政法規、政府規章、規范性文件和政策性文件,必須與憲法和法律保持統一和協調。堅持以人為本,樹立以尊重和保障人權為核心的現代行政執法觀念,形成職責許可權明確、執法主體合格、適用法律有據、問責監督有方的政府工作機制。合理界定和調整行政執法許可權,明確執法責任,全面落實行政執法責任制。進一步健全市縣政府依法行政制度。加強對行政收費的規范管理,改革和完善司法、執法財政保障機制。健全行政復議體制,完善行政補償和行政賠償制度。認真做好法律援助工作,幫助困難群眾實現訴訟權利,使人人都能享受到平等法律保護。加強行政執法隊伍建設,增強服務意識,改進工作作風,保持清正廉潔,促進行政執法水平的不斷提高。

三是加強執法監督,確保行政權力正確行使。健全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必然要求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將人民賦予的權力始終用來為人民服務,確保權力正確行使,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接受人民群眾的監督。
要完善權力制約和監督機制,綜合運用各種監督形式,增強監督合力和實效,真正做到有權必有責、用權受監督、違法要追究。堅持用制度管權、管事、管人,建立健全決策權、執行權、監督權既相互制約又相互協調的權力結構和運行機制。健全組織法制和程序規則,保證政府權力按照法定許可權和程序進行行使。各級政府要自覺接受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委會的監督,主動接受人民政協的民主監督。大力推進執法公開,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加大人民群眾的監督力度。改善和加強新聞輿論對行政執法的有效監督。切實強化政府層級監督,充分發揮監察、審計等專門監督的作用。要把加強對領導幹部特別是主要領導幹部、人財物管理使用、關鍵崗位的監督作為重點,健全質詢、問責、經濟責任審計、引咎辭職、罷免等制度,確保監督到位、有力、有效。

四是加強法制宣傳教育,提高全社會的法律意識和法治觀念。積極探索法制宣傳教育的新途徑、新形式,善於運用報刊、廣播、電視、互聯網等多種傳媒,精心組織各種法制宣傳教育活動,增強法制教育的科學性、准確性,防止片面性。突出抓好憲法宣傳教育,增強人民群眾的憲法意識,自覺維護憲法權威,使憲法在全社會得到遵守。
加大有關經濟社會發展的法律法規、規范市場經濟秩序的法律法規以及與人民群眾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法律法規的宣傳力度,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打牢法治思想基礎。法律對社會生活的規范、引導和保障功能,主要是通過權利義務機制實現的。在法制宣傳教育活動中,必須強化權利義務觀念的培養,既要增強人們的民主意識和權利意識,也要增強法治意識和義務意識。具體包括: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都沒有超越憲法和法律的特權;堅持權利和義務相統一,權利的行使不得損害社會公共利益和他人的合法權益;國家保護合法的權利;國家提供權利的保障、救濟和保護。只有讓每個公民都樹立了正確的法制觀念,自覺在法制框架內行使權利、履行義務,才能夠真正把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真正落到實處,建成社會主義法治國家。

簡要回答的話就選標題欄把,需要論證就用全文吧,希望有所參考。 展開

熱點內容
工傷保險條例2009 發布:2024-10-24 12:11:20 瀏覽:545
北京法治在線 發布:2024-10-24 12:02:54 瀏覽:671
司考行政法真題2016 發布:2024-10-24 11:58:27 瀏覽:124
風險社會下環境法的發展 發布:2024-10-24 11:57:37 瀏覽:746
火鍋店的管理規章制度 發布:2024-10-24 11:38:18 瀏覽:316
刑事訴訟法9條 發布:2024-10-24 11:06:12 瀏覽:525
武漢律鑒法律咨詢有限公司 發布:2024-10-24 10:51:51 瀏覽:107
重慶九龍坡法律服務所招兼職 發布:2024-10-24 10:43:10 瀏覽:333
刑法司考真題多選 發布:2024-10-24 10:35:57 瀏覽:168
不適用於合同法的是 發布:2024-10-24 10:04:32 瀏覽: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