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什麼是立法化

什麼是立法化

發布時間: 2024-10-24 22:07:34

立法程序制度化、法律化有什麼意義

人無完人,即使是那些直接行使立法權的人,我們不能保證每個人都能公正無私的行使權利,不能確定誰在什麼時候會犯錯誤,所以我們需要用嚴格的程序保證最大限度的避免錯誤,這就是程序存在的必要,程序要得到切實的遵守,就必須使之成為法律,就是法律化。嚴格按照程序,難免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人的能力的發揮、會對效率造成一定損害,但是相對它帶給我們的穩定與可預期性來說,這些損失是值得的。

② 立法是什麼意思

一個梗。立法就是國家通過法定程序將國家意志制度化、法律化,創製法律規則的重要政治活動。制定、修改、廢止和解釋規范性法律文件的活動。現場立法來自於經濟法的一場考試中,一名考生因為著急想不出來,原本難編的一條法律被通報批評。

此事被網友得知之後,變成了一個梗,就是現場立法。現在多用於形容那些不懂裝懂,和考試不做准備的人。

第一,它是國家意志形成和表達的必要途徑和方式。第二,掌握國家政權的階級必須利用立法手段,來確認那些有利於自己的社會關系和社會秩序。第三,立法者利用立法手段協調社會關系,解決社會矛盾。

第四,立法還有指導未來的預測功能。第五,立法是民主制度化、法律化的前提條件,是依法治國,建設法治國家的基礎性活動。

立法解釋的范圍:

張明楷教授開場即對「立法解釋」這個稱謂表示質疑,他說,這個詞本身就是有問題的,因為立法機關的解釋就是法律本身,「解釋具有法律效力」這也是法律規定。立法解釋不存在溯及力,這一點和法律一樣。

他接著介紹了目前界定的立法解釋的范圍,大致包括刑法中的解釋性規定、刑法草案的說明、立法機關的條文解釋這三個方面。張教授認為,這三點都值得商榷。

刑法中的解釋性規定是刑法條文的組成部分,這種解釋就是法律自身,因此不能再叫立法解釋;關於刑法草案的說明也不應屬於立法解釋范圍,這種說明實際上是關於國家機關通過的刑法,而不是草案;立法機關的條文解釋表面上是全國人大常委會的立法解釋。

但實際上也只是起草者的解釋。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不存在立法解釋。

司法解釋立法化的案例

一、1984年最高人民法院與最高人民檢察院聯合發布的《關於當前辦理經濟犯罪案件中具體應用法的若干問題的解答(試行)》則可視為這種變化的一個初步體現。同年最高人民法院還發布了《關於貫徹執行<民事訴訟法(試行)>若干問題的意見》,分管轄、訴訟參加人、調解、證據、強制措施、起訴與受理、普通程序、簡易程序、特別程序等13部分,計82條。在1991年《民事訴訟法》修訂後,最高人民法院隨即頒發了長達320條的《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意見》,條文數量比源法律的270條多出50條。更為突出的是,在《合同法》頒布以後,最高人民法院不惜用12條共17款的篇幅對該法第73條有關代位權的規定進行解釋 形式的規范化與效力的准法律化則是司法解釋「立法化」的又一重要表現。

二、為了更加系統、規范地進行司法解釋,最高人民法院甚至在1997年專門就此發布了《關於司法解釋工作的若干規定》。該規定共分17條,分別就其制定依據、司法解釋權的行使主體、制定程序、各類解釋文件及其適用范圍、司法解釋的效力及適用方式等做了具體規定。在名稱上,依其性質與內容分「解釋」、「規定」和「批復」三類,在形式上則採用法律、行政法規的編排體例(除了不設「編」、「章」、「節」外)。同時,該規定還對解釋的生效、沖突的處理等做了詳盡的規定。據此,最高人民法院2000年3月發布的《關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以下簡稱《解釋》)明確規定:「本解釋自發布之日起施行,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同時廢止;最高人民法院以前所作的司法解釋以及與有關機關聯合發布的規范性文件,凡與本解釋不一致的,按本解釋執行。」最高人民法院不但明確將自己所作的司法解釋定位為「規范性文件」,而且將自己所作的司法解釋置於檢察解釋之上,在事實上獲得了對法律文本的最終解釋權,並使這種解釋獲得與國家立法類似的法律效力,不但對各級法院司法裁判具有直接的法律約束力,而且成為法院裁判案件時必須優先考慮和適用的依據。

④ 法制化和法治化有何區別

第一,在構成要件和價值取向上,法制注重法律的形式特徵,即統一性、普遍性、強制性和可操作性等,與法律的內容和價值取向無必然聯系,而法治不僅注重法律的形式特徵,更加強調法律的實質內容和價值取向,要要求明確區分好法與劣法、善法與惡法,為此,推行法治要求遵循以下原則:法律至上、尊重及保障人權、以權利為本位、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政治權力相互制衡、司法獨立;
第二,在社會基礎上,任何社會均可推行法制,不管是健全的還是不健全的,也不管是好的還是壞的,而真正的法治則必須要求以民主政治、市場經濟和市民人本主義三位一體構成的社會結構為其基礎;
第三,在實現條件上,法制僅僅體現為一系列的法律條文和保證其實施的制度實施,只要存在立法者、執法者和司法者即可,而法治所要求的實現條件則要高得多,如:民主公正的立法體制,靈活創新的法律實施機制,獨立完善的法律監督體系,高素質的法律職業隊伍,廣泛深入的守法護法意識,等等。
法制與法治固然有諸多區別,但二者並非是絕然分離的,有著密切聯系,不能簡單地將法制與法治割裂開來,對立起來。法製作為法律制度的簡稱,相對於法治是較低層次的,處於相對靜止的狀態,要解決的是有法可依的問題;法治則包括立法、執法、守法、法律實施和法律監督全過程,是一個相互配合全面治理的系統工程,相對法制處於較高層次,是一個由許多運動中的狀態聯系成的一個使法律從觀念走向現實、從精神走向物質的過程,無非是對法律制度的運用和實施,要解決的是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的問題。因而,完全可以這樣說,法制是法治的前提和基礎,法治是法制的立足點和歸宿。法制規定得好壞,關繫到法治能否真正實現,統治是否實現,也關繫到法制是否可以進一步得到發展和完備。
綜上所述,我們既要重視法制建設,更要努力推進法治進程,從法治的高度來完善我國的立法工作。

⑤ 立法程序制度化,法律化的意義

一、立法程序制度化、法律化的意義:意味著有立法權的國家機關在嚴格遵版循法定權程序時才能立法,從而才能保證立法的質量。
二、相關介紹:
1、立法是國家通過法定程序將國家意志制度化、法律化,創製法律規則的重要政治活動。
2、2000年3月九屆全國人大第三次會議最終通過的立法法,在總則中明確規定的中國立法基本原則有四項:一是憲法原則,二是法治原則,三是民主原則,四是科學原則。這表明,立法法草案在比較長的時間里所確定的三項立法基本原則,在草案成為正式法律的那一關鍵時刻有所變化。
現在,這四項基本原則,成為法律化和制度化了的中國立法的正式基本原則。
3、以立法法的誕生為標志,中國現時期的立法基本原則,就實現了由觀念形態向法律化和制度化的轉變。

熱點內容
黑手道德 發布:2024-10-24 23:31:30 瀏覽:498
什麼是立法化 發布:2024-10-24 22:07:34 瀏覽:544
堅定法治信仰心得 發布:2024-10-24 22:00:03 瀏覽:716
法院村裡 發布:2024-10-24 21:48:46 瀏覽:96
英國行政法教科書 發布:2024-10-24 21:47:07 瀏覽:996
勞動法拖欠工資的標准 發布:2024-10-24 21:00:43 瀏覽:133
婚姻法一方死亡 發布:2024-10-24 20:58:54 瀏覽:151
如何參與法治建設 發布:2024-10-24 20:28:26 瀏覽:112
海濱司法所 發布:2024-10-24 20:22:37 瀏覽:393
朱峰律師 發布:2024-10-24 19:11:11 瀏覽:7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