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的人的故事

道德的人的故事

發布時間: 2024-10-27 07:52:29

⑴ 古代人品德高尚的事例有哪些

品德高尚的人物事例裂隱有:

1、孔融讓梨

孔融是東漢末年著名的文學家。他年幼時,每次和哥哥吃梨都只拿最小的。父親問他原因,他說:「我是弟弟,年齡最小,應該吃小的。」後來,「孔融讓梨」成為團結族前友愛的典故。

2、程肆穗廳門立雪

北宋時,楊時、游酢兩人一起去向老師程頤求教,湊巧趕上程頤在休息,他們不忍打擾,於是靜靜等待老師醒來。不一會兒,屋外下起大雪,天氣寒冷,等程頤一覺醒來,積雪已經有一尺深了。而「程門立雪」也成為尊敬師長的典範。

3、蘇武牧羊

西漢時期,蘇武奉命出使匈奴。匈奴貴族想招降蘇武,多次威脅利誘,還將他流放至遙遠偏僻的北海牧羊。蘇武拄著代表漢朝的符節,一刻不離身,歲月流逝,節竿上綴的三層氂牛尾都落盡了。雖然歷盡艱辛,他也始終不肯背叛自己的國家。

4、管鮑之交

春秋時,鮑叔牙是齊桓公的謀士,他的好友管仲曾經在齊桓公敵人的門下做事,失敗後被俘虜。齊桓公讓鮑叔牙做相國,他反倒大力推薦管仲。最終管仲做了相國,鮑叔牙則成為其手下,但兩人依然是好朋友。這段友誼在歷史上傳為美談。

5、一諾千金

秦朝末年,楚地有一個叫季布的人,性情耿直,為人俠義好助。只要是他答應過的事情,無論有多大困難,他都會設法辦到。所以楚國人中廣泛流傳著「得黃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諾」的諺語。這也是「一諾千金」成語的由來,形容人重然諾、守誠信。

⑵ 20則100字品德故事

名人道德故事
1.仁智的孫叔敖
孫叔敖,春秋時期的楚國名臣。小時候的孫叔敖就是一個好孩子,他勤奮好學,尊敬長輩,孝敬母親,很受鄰里的喜愛。 有一次,孫叔敖外出玩耍,忽然看到路上爬著一條雙頭蛇。 他以前聽別人說,誰要是看見雙頭蛇,誰就會死去。孫叔敖乍一 見這條蛇,心中不免一驚。他決定馬上把這條雙頭蛇打死,不能 再讓別人看見,於是他拾起路邊的大石塊,打死了雙頭蛇,並把 它深深地埋起來。 回到家裡,孫叔敖悶悶不樂,飯也不吃,一個人坐在油燈前 看書發呆。 他母親看到這孩子的情緒有
些不對頭,便問道:「孩子,你 今天是怎麼啦?」 孫叔敖抬頭看了看母親,搖搖頭說:「沒什麼。」然後低下頭 去,依然無精打采。 母親伸出手,摸了摸他的額頭說:「是不是生病了?」 孫叔敖再也憋不住了,一下扯住母親的衣袖傷心地哭起來。 媽媽感到十分詫異,問道:「孩子,你到底出了什麼事啊,哭得 這么傷心?」 孫叔敖邊哭邊說:「今天我在外面看到了一條雙頭蛇。聽人 說,看見這種蛇的人會死去的,要是我死了,我就再也見不到時您了」 母親邊安慰他邊問道:「那條蛇現在在哪裡呢?」 孫叔敖邊擦眼淚邊回答說:「我怕再有人看見它也會死去, 就把它打死後,埋起來了。」 聽了孫叔敖的話,母親很感動,她高興地摸著孫叔敖的頭說: 「好孩子,你做得對。你的心眼這么好,你一定不會死的。好人 總是有好報的。」 孫叔敖半信半疑地看著母親,點了點頭。 後來,孫叔敖長大成人,由於他的學識品德好,做了楚國的 令尹。在他還沒正式上任時,老百姓就已經很依賴他了。
2.不與人爭功的晏子
晏嬰,又稱晏子,春秋後期一位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外 交家。晏嬰是齊國上大夫之子,齊靈公時期,晏嬰繼任為上大夫。 據說晏嬰身材不高,其貌不揚,卻以生活節儉、謙恭下士著稱。 齊景公從診斷患病後,已經十幾天卧床不起了。這天晚上, 他突然夢見自己與兩個太陽搏鬥,結果敗下陣來,驚醒後竟嚇出 了一身冷汗。 第二天,晏子來拜見齊景公。齊景公不無擔憂地問晏子:「我 在昨夜夢見與兩個太陽搏鬥,我卻被打敗了,這是不是我要死了 的先兆呢?」晏子想了想,就建議齊景公召一個占夢人進宮,先 聽聽他是如何圓這個夢,然後再講道理。齊景公於是委託晏子去 辦這件事。 晏子出宮以後,立即派人用車將一個占夢人請來,占夢人問: 「您我來有什麼事呢?」晏子遂將齊景公做夢的情景及其擔憂告 訴了占夢人,並請他進宮為之圓夢。占夢人對晏子說:「那我就 反其意對大王進行解釋,您看可以嗎?」晏子連忙搖頭說:「那 倒不必。因為大王所患的疾病屬陰,而夢中的雙日屬陽。一陰不 可能戰勝二陽,所以這個夢正好說明大王的腎病就要痊癒了。你 進宮後,只要照這樣直說就行了。」 占夢人進宮以後,齊景公問道「我夢見自己與兩個太陽搏鬥 卻不能上取勝,這是不是預兆我要死了呢?」占夢人按照晏子的 指點回答說:「您所串的病屬陰,而雙日屬陽,一陰當然難敵二 陽,這個夢說明您的病很快就會好了。」 齊景公聽後,不覺大喜。由於放下思想包袱不,再加上合理 用葯和改善飲食,不出數日,果然病就好了。為此,他決定重賞 占夢人,可是占夢人卻對齊景公說:「這不是我的功勞,是晏子 教我這樣說的。」齊景公又決定生賞晏子,而晏子則說:「我的話 只有由占夢人來講才有效果;如果是我直接說出來,大王一定不 肯相信。所以,這件事應該是占夢人的功勞,而不能記在我的名 下。」 最後,齊景公同時重賞了晏子和占夢人,並且贊嘆道:「晏 子不與人爭功,占夢人也不隱瞞別人的智慧,這都是君子所應該 具備的可貴品質啊!」
3.寬厚待人的閔子騫
閔子騫是春秋末期魯國人,孔子的高徒,在孔門中以德行與 顏回並稱,為七十二賢人之一。他以孝為人稱道,明朝編撰的《二十四孝圖》,閔子騫在很小的時候,生身母親就不幸去世了,於 是,父親又給他娶了一個繼母。 開始,後母對閔子騫還過得去,自從她連生了兩個兒子以後, 對閔子騫就越來越不好了。閔子騫常常受到後母的虐待。 繼母對自己的兩個親生兒子非常好,有好吃的,就偷偷地給 自己生的兩個兒子吃。閔子騫不但吃不到時好的,還常常吃不飽 飯。 閔子騫是個極孝順的孩子,他從不把自己受虐待的事跟父親 說。馬馬虎虎的父親也就不知道自己的大兒子天天在受罪。 一年冬天,後母給自己的兩個新生兒子縫了用棉絮做的棉 衣,穿在身上暖暖和和的。給閔子騫穿的卻是用蘆花絮做的棉衣, 閔子騫渾身上下凍得直哆嗦。 一天,子騫的父親坐著他們兄弟三人拉著的車外出去幹活。 數九的天氣,特別冷,西北風呼呼地刮著。閔子騫的蘆花棉衣哪 兒能擋住房寒冷的西北風呢?他凍得臉色灰白,手都被凍僵了, 一點也使不上勁兒。而子騫的兩個弟弟卻因為拉車趕路,身上穿 得又暖和,臉上直冒熱汗,臉色紅撲撲的。 父親一看,弟兄三個同樣幹活,弟弟們熱得直冒汗,子騫卻 冷得瑟瑟發抖。父親連連誇獎兩個弟弟幹活賣力氣,並認為子騫 一定是在耍滑偷懶。父親一氣之下,竟用鞭子抽打子騫。 不料,那鞭子抽得狠了,抽破了棉衣,棉衣里的蘆花絮飛了 出來。父親見狀,這才恍然大悟。父親學生地責備自己:「原來 子騫在受凍,我幹了些什麼啊?」子騫卻連忙安慰父親:「父親 別生氣,都是孩兒不好!」 回到家中,父親把繼母叫出來,指著子騫身上的蘆花棉衣大 大罵她不仁不賢,不配做好孩子的長輩。繼母羞得滿面通紅,連 連說是自己不好,請求丈夫和孩子們的寬恕。但子騫的父親正在 氣頭上,還是把繼母趕回了娘家。 閔子騫一看,心中十分不安,連忙跪在地上哀求父親說:「母 親在您身邊,只有我一個人受寒冷,如果您趕母親走,那我們兄 弟三人都將變得孤苦伶仃啊!」子騫見父親還是不肯原諒斷母, 就替繼母請罪,繼母聽了子騫的話,羞愧極了,連連對丈夫說: 「今後,我再也不對子騫那樣了!」 子騫的父親這才原諒了妻子。子騫的善良寬厚感動了繼母, 從此以後,繼母待子騫勝過親生兒子。

⑶ 關於道德的中國古代名人小故事

關於道德的中國古代名人小故事:
1、《文天祥少年正氣》
南宋末年著名的民族英雄文天祥少年時生活困苦,在好心人的幫助下才有機會讀書。一次,文天祥被有錢的同學誤會是小偷,他據理力爭,不許別人踐踏自己的尊嚴,終於證明了自己的清白,而且通過這件事,更加樹立了文天祥金榜題名的志向。
2、《陳平忍辱苦讀書》
陳平西漢名相,少時家貧,與哥哥相依為命,為了秉承父命,光耀門庭,不事生產,閉門讀書,卻為大嫂所不容,為了消弭兄嫂的矛盾,面對一再羞辱,隱忍不發,隨著大嫂的變本加厲,終於忍無可忍,出走離家,欲浪跡天涯,被哥哥追回後,又不計前嫌,阻兄休嫂,在當地傳為美談。終有一老著,慕名前來,免費收徒授課,學成後,輔佐劉邦,成就了一番霸業。

基本介紹:
道,是萬物萬法之源,是創造一切的力量;德,是為順應自然、社會和人類客觀需要去做事的行為,不違背自然發展規律,去發展自然、發展社會,提升自己的踐行方式。
道是在承載一切;德是在昭示道的一切。大道無言無形、看不見聽不到摸不著,只有通過我們的思維意識去認識和感知它;而德,是道的具體實例、是道的體現,是我們能看到的心行,是我們通過感知後所進行的行為。所以,如果沒有德,我們就不能如此形象地了解道的理念。這就是德與道的關系。
道德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它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准則與規范。

⑷ 道德小故事100字左右不要現代,要古代的

1、孔融讓梨

孔融是東漢末年著名的文學家。他年幼時,每次和哥哥一起吃梨總是拿一個最小的。

父親問他原因,他說:「我是弟弟,年齡最小,應該吃小的。」後來,「孔融讓梨」成為團結友愛的典範。

2、千里送鵝毛

唐朝時,雲南一少數民族的首領派特使緬伯高向太宗貢獻天鵝。在路上,緬伯高不小心讓天鵝飛走了,只剩幾根鵝毛,這個典故比喻禮物單薄,情意卻異常濃厚。到長安後,緬伯高拜見唐太宗,奉上了鵝毛並賦詩「禮輕情意重,千里送鵝毛」。


3、許衡不食無主之梨

許衡是元代理學家。有一次他在盛夏時走路,十分口渴,遇到路邊有一棵梨樹,別人都爭著摘梨吃,唯有許衡獨自端坐。

有人問他,他說,梨樹沒有主人,我的心卻有主人。別人所遺失的東西,即使有絲毫不合乎道義也不能接受。

4、張良拜師

張良在成為劉邦軍師以前,有一天在橋上散步,碰到一個老人故意把鞋子掉到橋下,讓張良把鞋撿上來給他穿上。張良照做後,老人高興地稱他孺子可教,並給他一本《太公兵法》。張良仔細研讀,終於成為一代軍師。

5、荀巨伯捨身救友

荀巨伯是東漢桓帝時的賢士。一次他去探望重病的朋友,恰逢胡兵圍攻城。他不肯獨自逃跑,甘願用自己的性命代替朋友的性命。胡兵大受感動,率軍撤回,全城得救。荀巨伯對友情的忠誠也流傳千古。

⑸ 關於道德的中國古代名人小故事

01 親嘗湯葯
漢文帝劉恆,漢高祖第三子,為薄太後所生。高後八年(前180)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聞於天下,侍奉母親從不懈怠。母親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 衣不解帶;母親所服的湯葯,他親口嘗過後才放心讓母親服用。他在位24年,重德治,興禮儀,注意發展農業,使西漢社會穩定,人丁興旺,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他與漢景帝的統治時期被譽為「文景之治」。
02 嚙指痛心
曾參,字子輿,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稱「曾子」,以孝著稱。少年時家貧,常入山打柴。一天,家裡來了客人,母親不知所措,就用牙咬 自己的手指。曾參忽然覺得心疼,知道母親在呼喚自己,便背著柴迅速返回家中,跪問緣故。母親說:「有客人忽然到來,我咬手指盼你回來。」曾參於是接見客 人,以禮相待。曾參學識淵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論語·學而》)的修養方法,相傳他著述有《大學》、《孝經》等儒家經典,後世儒家尊他為「宗聖」。
03百里負米
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順。早年家中貧窮,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飯食,卻從百里之外負米回家侍奉雙親。父母死後,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國去,隨從的車馬有百乘之眾,所積的糧食有萬鍾之多。坐在壘疊的錦褥上,吃著豐盛的筵席,他常常懷念雙親,慨嘆說: 「即使我想吃野菜,為父母親去負米,哪裡能夠再得呢?」孔子贊揚說:「你侍奉父母,可以說是生時盡力,死後思念哪!」(《孔子家語·致思》)

熱點內容
經濟法與稅收法定主義的關系 發布:2024-10-27 10:15:41 瀏覽:964
司考合同法重點 發布:2024-10-27 10:07:35 瀏覽:781
道德塑造人 發布:2024-10-27 09:36:59 瀏覽:601
民事責任法律體系 發布:2024-10-27 09:24:47 瀏覽:830
道德經竹書 發布:2024-10-27 09:05:15 瀏覽:304
4s投訴抱怨規章制度 發布:2024-10-27 08:36:31 瀏覽:300
行政法的多元化 發布:2024-10-27 08:17:51 瀏覽:844
動產抵押登記條例 發布:2024-10-27 07:52:32 瀏覽:290
道德的人的故事 發布:2024-10-27 07:52:29 瀏覽:967
工齡補償金勞動法 發布:2024-10-27 07:46:46 瀏覽:4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