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紫書

道德紫書

發布時間: 2024-10-27 23:54:21

1. 道德寶章道德寶章一卷(內府藏本)

宋朝時期,道家學者葛長庚撰寫了道德寶章一卷,原書作者被誤署為紫清真人白玉蟾,實為葛長庚的別號。此書的獨特之處在於,它並未詳細訓詁字句,而是直接表達,注釋內容相對簡略,語言風格近似禪宗偈語,反映出佛、道思想的淵源相通。該版本是由元朝趙孟頫親筆書寫,字跡工整,被精心雕版成書。明代陳繼儒也在《匯秘笈》中收錄了它,但改名為《蟾仙解老》,與原書名不符。


跋文中提及萬曆癸未年適園居士的兩則評述,其中提到董逌《藏書志》未收錄此書,然而關於張道相的記載存在疑問。張道相為唐朝人,不可能是南宋寧宗時期的作者。而跋文中的說法可能源於對道德經的誤解。長庚被世人傳為神仙,但《劉克庄集》中記載,他與其他四位丹家,如鄒子益、曾景建、黃天谷等人的生平並不符合常人想像,甚至有說他因罪亡命,被認為是奸妄之人。陳振孫的《書錄解題》也提及,白玉蟾確為閩清人,但其品行與世俗傳說存在差異。


盡管葛長庚的個人品行被流俗誤解,但他的著作本身具有價值,因此我們不必過於深究他的個人生活。道家往往對自己的教義充滿尊崇,這導致了關於其人的傳說可能存在一些附會。然而,我們應關注其思想貢獻,而不是過多關注其人品。


(1)道德紫書擴展閱讀

關於《道德經》的註疏,歷代不絕。白玉蟾對《道德經》的注釋頗具特色。他的注本叫《道德寶章》,被元代大書法家趙孟頫以楷體抄錄,清時收入《四庫全書》。

2. 道家除了道德經,還有什麼經典的著作 啊

《管子》 《老子》 《列子》 《清戒》
《莊子》 《百字碑》 《翠虛篇》 《翠虛吟》
《大道論》 《道竅談》 《地理說》 《福壽論》
《關尹子》 《管窺編》 《淮南子》 《還源篇》
《黃庭經》 《慧命經》 《金丹歌》 《楞嚴經》
《七破論》 《敲爻歌》 《日用經》 《入葯鏡》
《十二嘆》 《十二笑》 《說戒喻》 《胎息經》
《太玄經》 《天口篇》 《通關文》 《悟道錄》
《悟真篇》 《西升經》 《下苦歌》 《泄天機》
《修道辯》 《玄膚論》 《玄要篇》 《玄珠錄》
《訓世文》 《陰騭文》 《玉皇經》 《指玄篇》
《坐忘論》 《韜光歌》 《百回詳注》 《百字碑注》
《碧苑壇經》 《常清靜經》 《唱道真言》 《初真十戒》
《大成捷要》 《大丹直指》 《大道真傳》 《道門語要》
《恨六賊歌》 《黃帝四經》 《既濟真經》 《金丹妙訣》
《金丹問答》 《金丹要訣》 《金丹真傳》 《金華宗旨》
《金仙證論》 《敬日月文》 《孔易闡真》 《煉陰精歌》
《靈寶畢法》 《呂祖心經》 《七言律詩》 《青華秘文》
《三車秘旨》 《神室八法》 《水石閑談》 《譚子化書》
《天仙心傳》 《通玄真經》 《銅符鐵卷》 《五篇靈文》
《五言律詩》 《悟真直指》 《西遊原旨》 《西遊箴言》
《象言破疑》 《修真辯難》 《修真後辨》 《修真後辯》
《修真九要》 《玄機直講》 《玄科戒律》 《玄譚全集》
《延生心經》 《玉井奧訣》 《雲笈七簽》 《蟄龍睡功》
《正易心法》 《周易闡真》 《?i冠子》 《赤文洞古經》
《道德經真義》 《得道了身經》 《洞天福地記》 《還丹復命篇》
《還源篇闡微》 《黃帝陰符經》 《金丹就正篇》 《金丹四百字》
要找的話還有。。

3. 《道德經》到底在講什麼你真的讀懂了嗎

4. 關於"老子"

老子

老子 老子

公元前571年農歷2月15日,在世界的東方楚國苦縣厲鄉曲仁里,即現在的河南省鹿邑太清宮鎮降生了一位偉人老子。他是中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思想家、道學家派的創始人,被當代評為世界百位名人之一。大家知道在老子之前,社會上僅有一些哲學觀點出現,從《老子》開始形成了系統的哲學理論。因此,鹿邑這塊寶地,即是降聖的仙鄉,又是東方哲學的發源地。

據司馬遷《史記》卷六十三《老子韓非列傳》記載:「老子者,楚苦縣厲鄉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伯陽、謚號聃,周守藏室之史也。孔子適周,將問禮於老子」。司馬貞《史記索隱》雲:「苦之史也。孔子適周,將問禮於老子」。司馬貞《史記索隱》雲:「苦縣本屬陳,春秋時楚滅陳,而苦又屬楚,故雲楚苦縣。」酈道元《水經注》稱:「邊韶老子碑雲老子楚相人也,相虛荒,今屬苦,城猶存,在賴游鄉之東,渦水處其陽」,(元初渦河由太清宮南邊改道走太清宮北邊)。翻閱歷代國史,各種詞書,名人論著以及《河南省志》、《歸德府志》、《鹿邑縣志》、《江南通志》、《安徽省通志》、《毫州志》都明確記載,老子生地在河南省鹿邑縣太清宮鎮。史學界、哲學界、宗教界及研老專家,或著書立說,或撰寫老證論文,認為老子生於鹿邑太清宮鎮證據鑿鑿。據《毫州志》記載:「太清宮在城西四十五里,今屬鹿邑,老子所生地」。《江南通志》(清順治時期,今安徽與江蘇合稱江南省)卷二百,有一項「辨訛」,專門考證舊志中的訛錯其中有對李耳的考證。結論是:「李耳,歸德鹿邑人,非今江南地。唐宋之毫州,鄰六縣,惟譙、城父二縣今江南境,余俱屬河南。舊志載李耳鳳陽人物中,誤矣」。在重修《安徽省通志》卷二百六十,卻有這樣兩段記載:「太清宮在毫州西四十五里,老子所妊之地,基地猶存,舊名紫極宮,唐天寶二年改」。再一段是:「陳摶為毫州真源人,今河南歸德府鹿邑縣地,舊志收入穎州,與老子誤同,茲並削之」。寫得明明白白,自動糾正了過去的錯誤記載。一九九一年,新華社合肥五月十日電,報道安徽毫州決定舉行世界老子學術研討會的消息稱:「生於二千五百多年前的老子,又稱聃,是與孔子同時代並齊名的一位古代思想家,也是中國道家學派的創始人,其家鄉在與毫州毗鄰的今河南省鹿邑縣」。實事求是,是我們傳統的學風,應該發揚光大。

老子在中國思想史、文化史、宗教史上都是有巨大影響的人物。老子是人,但要從宗教文化去研究,他又是神,是道教的教主。群眾尊稱為老君爺。老子由人而神有一個歷史衍化過程。唐代封老子為「太上玄元皇帝」並非突然而來,蓋早有「太上玄元」之名。從司馬遷講「蓋老子百六十餘歲,或言二百餘歲,以其修道而養壽也。」說明西漢時已流傳著老子修道養壽是活了幾百歲的活神仙了。東漢邊韶《老子銘》曰:「老子先天地而生」,又曰「老子離合於混沌元氣,與三光為始」。老子在後漢時期,已經完全神化,成為尊神、教主,所以漢桓帝於宮中產黃老浮屠之祠,把黃老與浮屠並列,前者是道教的教主,後者是佛教的教主。這里所謂的「黃老」即指老子而言。因此在漢桓帝延熹八年(公元165年)命中常侍左官到苦縣(鹿邑)祭祀老子。延熹九年(166年)桓帝在濯龍宮親祠老子。可見這時老子已經成為神聖的教主。現在全國各地都有道教宮觀,鹿邑的太清宮始建於漢延熹八年,老君台始建於唐初,香火久盛不衰,老子以太上老君受到群眾的尊奉。

老子留下的五千言《道德經》,博大精深,中國文化的大寶藏—也是中國哲學本體論的第一部名著。其內容涉及哲學、文學、兵學、美學、醫學、社會學、倫理學、天文學、養生學,被譽為網路全書。他的清靜無為的學說,一物兩項的轉變率的辯證理論,深邃的天人之際的哲理,兩千五非多年來一直影響著中國人民的思想和行為。作為文化基因,滲透到人們的生存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之中。影響著中國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審美觀、生死觀等各種文化觀念。《道德經》不但影響了漢代以來兩千年的思想史,而且也受到西方思想家的重視,已成為世界哲學寶典之一。從古至今注釋者三千餘家,出版發行量居世界第二。當今,興起了全球的「老子」熱,老學研究空前高漲。最近幾年各地連續召開國際性的老子學術研討會議。一九九三年德國舉辦老子國際學術研討會議;一九九四年鹿邑舉辦老子國際學術研討會議;一九九五年中國社科院在西安舉辦道家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議。這樣頻繁的國際性研老活動,歷史上是沒有的,它樗著老學研究推向了新的階段,達到了新的水平。

老子思想所以能夠發生這樣巨大的歷史影響,一方面是由於對遠古以來的文化傳統作了系統的概括和總結,有著極其深厚的思想文化基礎;另一方面是老子在繼承的基礎上又開拓了文化發展的新方向,在中國歷史上首次創立了以「道」為本體論的哲學體系,為中國文化發展奠定了哲學基礎。老子思想對中國文化發生了全主位的影響,並對現代文化發展具有非常積極的意義。老子在中國哲學史上最大的貢獻,就是指出了作為宇宙萬物本原及其存在的根據的形上之「道」,創立了以「道」為核心,包括體體論、辨證法、認識論和人生哲學等內容的系統的哲學思想體系。老子的本體思考和方法思考,使「道」真正成為中國思想中最崇高的概念,最基本的原動力。從先秦道家、兩漢黃老學、魏晉玄學、隋唐佛學、宋明理學對老子道論的繼承和對老子提出的諸如「道」、「德」、「有」、「無」、「動」、「靜」、「無極」等范疇的援用可以看出,老子哲學是中國傳統哲學的基礎。由於老子思想是一個概念豐富的思想體系, 對自然、社會和人本身都有許多深入、准確的洞察,因此,它獲得了某種特殊的理論品質,蘊藏著許多理論生長點和不同思想體系。所以現代中國哲學和中國文化的發展,仍需要借鑒老子哲學思想。老子的智慧對於解決現代人類所面臨的種種問題具有啟迪意義。他提出了作為人生價值根源和基礎的「道」范疇。老子的「道」既是宇宙萬物的根源,又是萬物存在和發展的根源。形而上的「道」落實到人與自然的關系,人與社會的關系,人與自身的關繫上,就成為人的行為方式和處世。在人與自然的關繫上,老子強調人的主體性和自然規律的客觀性,主張人應順任自然,反對人對自然的掠奪。在個人與他人、與群體的關繫上,老子提出「無爭」的處世原則,主張挫脫解紛,和光同塵,反對爭功名利祿,達到人與人、人與社會的和諧相處。在個體生命的自我完善上,老子提出了「深根固柢」的「長生久視之道」。老子思想不僅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形成和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而且對人類目前和未來的文化和生活提供著積極的智慧。我們要弘揚祖國的優秀傳統文化,開拓和諧的天下,創造美好的人間。
春秋時思想家,道家的創始人。一說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陽,楚國苦縣(今河南鹿邑縣)人。做過周朝「守藏室之史」(管理藏書的史官)。孔子曾向他問禮,後退隱,著《老子》。一說老子即太史儋,或老萊子。
《老子》書中用「道」來說明宇宙萬物的演變,提出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和「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的觀點。強調人們在思想上、行為上應效法「道」的「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他抨擊當時的統治者:「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他提出的「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所伏」,充滿著辯證唯物思想,是人們經常引用的經典語言。在物質上,他強調「知足」與「寡慾」,進一步在政治上提出「無為而治」的思想,指出人無私心時處理事情就能做到「無為而無不為」,從而使人與人之間各盡其力而不爭名利、和睦相處、共同發展。這是現代企業管理的重要思想。他提出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觀點,體現尊重客觀規律、保護自然的思想,這和當今重視環境保護的觀點相當吻合;或者反過來說,早在二三千年前,我們的先人就先知先覺地提出過環境保護的重要性。難怪當代著名學者季羨林先生強調,21世紀東方文化將逐漸取代西方文化,即「以東方文化的綜合思維濟西方文化分析思維之窮,把全人類文化提高到發展到一個更高更新的階段。」

老子,姓李,名耳,謚曰聃,字伯陽,楚國苦縣(今鹿邑縣)人。約生活於前571年至471年之 間曾做過周朝的守藏史。老子是我國人民熟知的一位古代偉大思想家,他所撰述的《道德經》開創了我國古代哲學思想的先河。他的哲學思想和由他創立的道家學派,不但對我國古代思想文化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而且對我國2000多年來思想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老子為春秋時代的思想家。道教將其神化,奉為祖師。相傳著有《老子》,即《道
德經》。他生活的時代,先秦時眾說一致。《禮記》和先秦諸子書或稱他「老聃」,或
稱他「老子」。《禮記·曾子問》載孔子語「吾聞諸老聃」雲雲,說明老子與孔子同時
但稍前於孔子。但自西漢司馬遷為老子作傳持存疑的態度時起,至今學術界對於老子其
人其書的年代以及姓氏等等,看法仍有分歧,茲不細述。至於籍貫也有異說。
但漢代以後,一般都認為老子是苦縣(今河南鹿邑東)人,並在此地設其廟祀。
老子的生平事跡,先秦書僅有零星記述,其中如《莊子》記老子之死,前人以為寓
言。比較可信的是有關孔子問禮於老子的記載。《史記·老子韓非列傳》稱孔子至周問
禮於老子,老子答曰:「子之所言者,其人與骨皆已朽矣,獨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時
則駕,不得其時則蓬累而行。吾聞之,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驕
氣與多欲、態色與淫志,是皆無益於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事後,孔子盛
贊老子其人曰:「鳥,吾知其能飛;魚,吾知其能游;獸,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為罔,
游者可以為綸,飛者可以為矰。至於龍吾不能知,其乘風雲而上天。吾今日見老子,其
猶龍邪!」老子修道德,其學以自隱無名為務。見周衰,於是離去,至關(函谷關),
應關令尹喜之請,著書上下篇五千餘言,言道德之意而去,莫知其所終。大體上說,老
子活動於公元前6世紀前後。
一般認為老子是道家創始人。他的思想以「恆無名」之「道」為核心,以動反、用
弱為法要,以清靜自然、返樸歸淳為旨歸,兼有治國和治身兩大方面內容。不過司馬談
《論六家要指》講的「道家」實包括「有法」與「無法」兩大派;
《漢書·藝文志》敘道家學說,也區分「知秉要執本,清虛以自守,卑弱以自持,
此君人南面之術」與「及放者為之,則欲絕去禮學,兼棄仁義,曰獨任清虛可以為治」
兩種情況。前者指戰國黃老學派,後者則為後人所說老莊道家。老子本反對法令,而申
不害、慎到、韓非等皆學黃老道德而主於刑名法術。莊子以放任的態度解說老子的思想,
韓非則以權勢的法家觀點闡釋、批評《道德經》,作有《解老》《喻老》篇。戰國時代,
由老子的某些思想結合刑名法治觀點而形成黃老之學。西漢初,黃老之學盛行,陳平、
張良、蓋公、曹參、吳公、王生、黃子、張釋之、司馬談等人皆治黃老術,統治者也奉
行黃老清靜因循之治。西漢時代還出現了專門解說老子思想的著作,見錄於《漢書·藝
文志》就有《老子鄰氏經傳》《老子傅氏經說》《老子徐氏經說》和劉向的《說老子》;
成帝時蜀隱士庄遵(即嚴君平)著有《老子指歸》,京兆長陵人安丘望之著《老子
章句》。
道教形成於東漢中期,它主要源於上古巫術神道和戰國秦漢方仙道,但並非與老子
毫無關系。道教以老子為祖師,這是因為:
第一,老子書中本有清靜寡慾、養神致壽之理。這也是黃老之學的一大特徵,故司
馬談特別提到道家的「神者生之本也,形者生之具也」,必「先定其神」,而後「有以
治天下」。①馬王堆漢墓帛書《十六經·五正》也說,要「始在於身,中有正度,後及
外人」。這在闡發老子思想的《淮南子》等書中有更明顯的體現。庄遵進而指出:「游
心於虛靜,結志於微妙,委慮於無欲,歸指於無為,故能達生延命,與道為久。」②
《史記》又稱「老子百有六十餘歲,或言二百餘歲,以其修道而養壽也」,表明老子身
行其修道致壽思想。即使相信《莊子》所言,非「不知所終」,據今人馬敘倫《老子校
詁》考證,「孔子五十一歲見老子,為周敬王十八年(前502),蓋已八九十歲」,也是
長壽者。這些都與道教貴生之旨相吻合。《老子》書中又有「穀神不死」等語,極易被
作宗教化的解釋:修道成仙。
第二,任何比較成熟的宗教都有比較完備的宗教哲學和道德規范,而巫術或神仙方
術都缺乏這方面內容,只有老子既具本體論和宇宙論,又有慈善、謙退、儉約、清靜、
質朴、寡慾等等道德主張,可以作為道教據以成立的基礎。老子的《道德經》採用極富
感染力的韻語形式,又不失其思辨色彩,西漢時就被視為「經」。其文句洗練、含蓄,
便於作多種解釋。
尤其是老子提出那玄奧的、不可言說的「道」是無始無終的、絕對的大全,就給道
教修煉提供了終極的價值目標和精神支柱,它符合追求肉體的或精神的永恆存在的需要。
第三,推崇老子並非始於道教,《莊子·天下》篇中尊稱他為「古之博大真人」,
而《莊子》對真人的描寫原帶有神化色彩。神仙家最早託名黃帝。老子素與傳說中的黃
帝並列,合稱「黃老」,威信極高,其地位在孔子之上。故至晚在兩漢之交,老子也被
仙化和宗教化。例如,《莊子·寓言》篇說「老聃西遊於秦」,西漢末劉向把老子收入
神仙傳記,說:「老子西遊,關令尹喜望見有紫氣浮關,而老子果乘青牛而過也」③雲
雲,實為後世「化胡」說張本。至東漢初,桓譚《新論·祛蔽》又有「老子用恬談養性,
致壽數百歲」這種誇張之說。
明帝、章帝之際,益州太守王阜作《老子聖母碑》,又說:
「老子者,道也。乃生於無形之先,起於太初之前,行於太素之元;浮游六虛,出
入幽冥,觀混合之未別,窺清濁之未分」④,將老子等同為先天地而生的神靈之「道」。
與此幾乎同時,讖緯書中有《老子讖》,表明已將老子視為宗教預言家。
就歷史的連續性而言,道教乃順應這種仙化和神化老子的趨勢,故東漢早期道教概
稱「黃老道」。其時,崇尚神仙道術之人,均將老子當作神仙。桓帝延熹八年(165),
陳相邊韶作《老子銘》,謂老子「當幽王時三川實震,以夏殷之季陰陽之事鑒喻時王」。
「世之好道者觸類而長之,以老子離合於混沌之氣,與三光為終始,觀天作讖,P(升)
降升(斗)星,隨日九變,與時消息,規矩三光,四靈在旁,存想丹田,太一紫房,道
成身化,蟬蛻渡世。自犧、農以來,世為聖者作師」。⑤
儒家尊崇孔子,道教自創教始便祖述老子,主要是為了跟儒家相抗爭。例如,據信
為張魯所作的《老子想爾注》貶斥儒家為「大偽」,「其《五經》半入邪」。又注「孔
德之容,唯道是從」說:「道甚大,教孔丘為知;後世不信道文,但上孔書,以為無上;
道故明之,告後賢。」正如前輩學者所指出的那樣,佛教初入中國,常自附於黃老神仙
方術,當時社會上流傳「老子入夷狄為浮屠」⑥之說,原非道士有意貶抑佛教。
但晉代以後佛教大盛,道教徒堅執「老子化胡」說,則是為了同佛教相抗衡。
道教奉老子《道德經》為主要經典,其教法或經書多託言太上老君降授,對於老子
也有種種神奇的傳說。《老子想爾注》稱「一者,道也」,「一散形為氣,聚形為太上
老君」。
《抱朴子內篇·雜應》繼說:「老君真形者,思之,姓李名聃,字伯陽,身長九尺,
黃色,鳥喙,隆鼻,秀眉長五寸,耳長七寸,額有三理上下徹,足有八卦,以神龜為床,
金樓玉堂,白銀為階,五色雲為衣,重疊之冠,鋒鋋之劍,從黃童百二十人,左有十二
青龍,右有二(三)十六白虎,前有二十四朱雀,後有七十二玄武,前道十二窮奇,後
從三十六辟邪,雷電在上,晃晃昱昱,此事出於仙經也。見老君則年命延長,心如日月,
無事不知也。」《神仙傳》《玄妙內篇》《高上老君內傳》等並雲老子從李母左腋而生。
諸如此類,不一而足。神化老子的經書、仙傳不少,經書以《太上老君開天經》《天尊
老君名號歷劫經》《老子化胡經》等為代表;紀傳中影響較大者有託名尹喜作的《高上
老君內傳》、唐尹文操撰《太上老君玄元皇帝聖紀》、北宋賈善翔撰《猶龍傳》、南宋
謝守灝撰《混元聖紀》等。當然,老子雖為道士所共奉,但在道教各派中的地位卻略有
等差。例如,在南天師道的神仙系統中,太上老君僅次於太清玄元無上三天無極大道,
而上清、靈寶派則將太上老君排名於元始天尊(上清派稱「元始天王」)和太上道君
(即靈寶天尊,上清派稱「太上高聖玉晨大道君」)之後。上清派還有一位上清金闕後
聖九玄帝君(上清派道書《靈書紫文》即全稱《皇天上清金闕帝君靈書紫文上經》),
姓李,簡稱「後聖李君」。在陶弘景《真靈位業圖》中,這位金闕帝君排在第三中位,
謂「壬辰下教太平主」。另有老聃,排在太極右邊後位。而太清太上老君則降在第四中
位,為太清道主(上清派稱舊天師道為「太清家」)。北魏道士寇謙之也聲稱太上老君
授其道經而創北天師道。諸派之中,樓觀道尤推崇老子,大倡「化胡」說,對老子在唐
代地位的上升起了推進作用。
歷代帝王崇奉老子,初立廟祠祀,後又專設道宮,加號冊封。漢代始立祠(一說始
於秦)。東漢延熹八年(165),桓帝派遣中常侍管霸到苦縣祠老子,次年又親祠老子於
濯龍宮,設華蓋之坐,用郊天樂。至唐代,對老子尤加崇奉。武德三年(620)五月,晉
州人吉善行聲稱曾於羊角山面見老子,並要他:「語唐天子,吾、汝祖也。今年平賊後,
子孫享國千歲」。⑦高祖乃立廟於其地。太宗即位後,詔稱:「朕之本系,起自柱史」
⑧,奉老子為其祖先。高宗乾封元年(666)二月至亳州謁老君廟,追封老子為「太上玄
元皇帝」。其後,玄宗又於天寶年間一再加號為「大聖祖玄元皇帝」、「聖祖大道玄元
皇帝」、「大聖祖高上金闕玄元天皇大帝」,並於西京、亳州升設太清宮。宋真宗為避
宋室聖祖趙玄朗諱,改稱老子「真元皇帝」。大中祥符六年(1013)八月,詔加號為
「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次年親至亳州真源縣朝謁太清宮,奉上冊寶。此封號在道
教中沿用至今。唐玄宗時以二月十五日為老子誕辰,宋徽宗重和元年(1118)四月,又
詔以混元皇帝二月十五日生辰為貞元節(一作「真元節」)。此日至今為道教重大節日。
註:
①③ 《史記》第10冊3292頁,第7冊2141頁,「集解」引《列仙傳》,中華書局,1959年
② 《道藏》第22冊229頁,文物出版社、上海書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聯合出版,1988年
④ 《全後漢文》卷三十二
⑤ 《隸釋》卷三
⑥ 《後漢書》第4冊1082頁,中華書局,1965年
⑦ 《唐會要·尊崇道教》
⑧ 《唐大詔令集》卷一百十三:《道士女冠在僧尼之上詔》

熱點內容
刑法學基礎 發布:2024-10-28 01:36:59 瀏覽:392
名章使用繁體字有法律效力嗎 發布:2024-10-28 01:36:25 瀏覽:250
立法加班 發布:2024-10-28 01:19:52 瀏覽:657
文縣杜律師 發布:2024-10-28 01:07:19 瀏覽:260
充分展現了法官 發布:2024-10-28 00:56:10 瀏覽:329
法官程春 發布:2024-10-28 00:38:57 瀏覽:318
什麼法規是公開的 發布:2024-10-28 00:20:49 瀏覽:114
法律援助可以公證嗎 發布:2024-10-28 00:14:09 瀏覽:437
第五十三章道德經 發布:2024-10-27 23:57:36 瀏覽:777
道德紫書 發布:2024-10-27 23:54:21 瀏覽: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