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西周的立法指導思想有

西周的立法指導思想有

發布時間: 2024-11-02 01:00:46

① 電大中國法制史形成性考核冊答案

中國法制史形成性考核作業題

作業一

一、名詞解釋

1.刑名從商:指後世歷朝歷代的刑名皆沿襲商朝的,這說明商朝的刑罰種類繁多,而且殘酷,主要是針對廣大的奴隸和平民的。

2.九刑 :有兩種說,一是指西周成文刑書,共分九篇;一是指西周里九種刑罰,即墨、劓、刖、宮、大辟、贖、鞭、流、撲。

3.質劑 :西周時期的買賣契約,內容相同,長短不一,雙方各執一份。

4.田裡不鬻:西周時期,周天子對土地和依附在土地上的奴隸有最高所有權,周天子有權把土地和奴隸封賞給諸侯和臣屬。諸侯和臣屬對土地只有佔有、使用權而無處分權,不許買賣。

5.六禮:指西周時期婚姻締結的六道程序: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和親迎。

二、問答題

1.簡述戰國時期立法指導思想

a.刑無等級,即「不別親疏,不殊貴賤,一斷於法」。除國君之外,不論是誰,只要違法犯罪,都要按法律論罪處罰。這樣開始打破刑不上大夫的壁壘。b.法布於從,即「法者,編著之圖籍,設立於官府,而布之於百姓者也」。制定了成文法,就要向百姓公布,使人人知法又有法可依。從而否定了刑不可知則威不可測的秘密法。c.重刑主義,即「行刑,重其輕者」。在定罪量刑的時候,加重對輕罪的刑罰,這樣就可以使民眾不敢輕易犯罪輕罪,重罪就更不用說了。這三個方面的立法指導思想,是春秋戰國時期法家的思想,在這種立法思想的指導下,春秋時期我國出現了歷史上第一次公布成文法的活動,同時,各國紛紛變法,以確認新興地方階級的權利,取消沒落奴隸貴族的特權,使得封建的法制有了一個形成和發展的基礎,並促進了新興封建經濟的發展。

2.簡述《法經》的內容和歷史意義

《法經》是我國第一部比較系統比較完善的封建成文法典,它的內容包括盜、賊、囚、捕、雜、具六篇。盜法是針對危害財產安全的犯罪行為的法律;賊法是規定危害人身安全的犯罪行為的法律;囚法和捕法主要是規定抓捕、審判、囚禁犯罪人的法律;雜法是規定其他危害社會秩序的違法犯罪行為的法律,六禁;具法是規定刑罰的加減方面的法律。

歷史意義:a.《法經》初步確立了封建法制的基本原則和體系。六篇的內容包括實體法和程序法,包括總則性的規定和分則性的規定,初步確立了封建法制的一些基本原則以及法典的體系,此後秦朝和漢朝等封建王朝的法律無不受其影響。所以《法經》是封建律典的藍本。b.《法經》對當時封建經濟的形成和鞏固,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

三、思考題

1.請分析奴隸制時期立法指導思想的演變

夏商時代的神權法思想,西周的「以德配天,明德慎罰」和「親親、尊尊」立法指導思想,到春秋時期的「刑無等級、法布於從、重刑主義」思想。

2.結合法治建設,談談如何理解春秋公布成文法的歷史意義

法治是一種依法治國的方略,法治建設要求有明確、公開的法律,公布成文法使得法律具有明確性和公開性,法律能夠成為普遍的社會調規范。公布法律是一種初級形態的法治建設。春秋時期公布成文法的活動,打破了奴隸製法秘密法的狀態,打破了奴隸主貴族壟斷法律的局面,促進了封建經濟的發展,也為封建法制的形成和發展奠定了基礎,同時,這也是戰國法家形成「法治」思想的基礎。

作業二

一、問答題

1.簡述《宋刑統》和「編敕」

(1)《宋刑統》。全稱是《宋建隆詳定刑統》,是歷史上第一部刊印頒行的法典。該法典於963年撰成。編撰體例沿用《大周刑統》。它形成了律令合編的法典結構。

(2)編敕。敕,原為皇帝詔令一種,宋代的敕成為皇帝對特定人或事所做的隨時決定,成為斷案依據。編敕是將一個個單行的敕令整理成冊,上升為一般法律形式的一種立法過程。其特點是:仁宗前,敕律並行;神宗時,敕的地位提高,達到了破律、代律的地位。

南宋在敕令、格、式並行和編敕基礎上,將敕令格式以「事」分類加以編纂,形成《條法事類》,形成新的法典編纂體例。南宋時還有編例,即對皇帝與中央司法機關發布的單行條例或審判的典型判例加以匯編,以補充律敕。敕、例廣泛應用是導致宋代法制混亂的重要原因,並影響至明、清。

2.唐律的主要內容

狹義的唐律是指《唐律疏議》,唐的主要內容,集中反映在《唐律疏議》上,《唐律疏議》共十二篇,500條,其篇目依次為:名例、衛禁、職制、戶婚、廄庫、擅興、賊盜、斗訟、詐偽、雜律、捕亡、斷獄。篇目的排列有內在的規律,體現了立法者對各項內容及其關系的認識。
《唐律疏議》中,名例律例於全律之首,相當於現代刑法中的總則,是統率其他各篇的大綱、貫徹全律始終的核心,在十篇中居於首要地位。它集中規定了唐律的立法宗旨和五刑、十惡、八議等各項重要的法律制度、刑罰制度及適用於各分則的刑法原則等,是唐律基本精神、原則和特點的集中體現。其後九篇為分則,規定了各種具體的犯罪及其相應的刑罰。最後兩篇規定有關追捕逃犯和審判、執行方面的內容,在現代法律中多屬於程序法的范圍。
十二篇的主要內容如下:
第一篇名例律57條"名者,五刑之罪名;例者,五刑之體例",規定了唐朝的刑法和刑罰原則,相當於現代刑法的總則部分,集中體現了唐律的立法精神和基本原則。具體包括:五刑、十惡、八議、請章、減章、贖章、官當、劃分公罪與私罪、犯罪自首的要件、對老幼廢疾者犯罪的減免等等。
第二篇 衛禁律33條是有關警衛宮殿和關津要塞的規定。
第三篇 職制律59條是關於懲治官吏違法失職的法律。唐
第四篇 戶婚律46條"戶口、婚姻"。唐朝的土地分配、賦稅徵收及徭役攤派,均以戶籍為依據。
第五篇 廄庫律28條是有關公私牧畜飼養、管理和官府倉庫管理方面的規定。
第六篇 擅興律24條,擅為擅發兵,興為興造。擅興律是對違法興造工程、差遣丁夫等行為進行處罰的規定。
第七篇 賊盜律54條是關於懲治侵犯封建政權和人身、財產等方面犯罪的法律規定。
第八篇 斗訟律60條,是關於毆斗傷人和控告申訴方面的法律。
第九篇 詐偽篇27條,偽即偽造,詐即詐騙,是關於懲治偽造和詐騙的法律。
第十篇 雜律62條雜律所包含的內容,涉及面較寬。主要包括涉及市場管理、債權債務、犯奸失火的以及其他一些輕微危害杜會秩序和經濟關系的行為規范。
第十一篇 捕亡律18條是有關捕捉逃亡罪犯和其他逃亡者的規定。
第十二篇 斷獄律34條是關於司法審判和獄政方面的法律。包括審判原則、法官責任、拷訊囚犯、刑罰執行以及監獄管理等方面的確定。

3.中國封建司法機關的發展演變

提示:這道題要求把中國法制史上從秦朝開始一直到清朝,把司法機關的發展演變做一個說明。
秦朝:中央司法機關是廷尉,長官名稱也是廷尉,是九卿之一。 是最高司法審判機關它的主要任務是:a負責皇帝詔令審理的案件,b審理地方送來的疑難案例以及重大案例的復審。這部分內容在教材的第110頁。
漢朝:a.中央有廷尉,在東漢時曾改名為大理寺;職責:詔獄、上報的疑難案件。屬官:廷尉正、左右監、左右平等;丞相有誅罰大權,尚書也在漢武帝之後有司法審判權。御史台是監察機關,職責是監察百官,參與重大案件的審判。b.地方:郡縣兩級,郡守、縣令下也設有專職的司法官吏,如賊曹、辭曹等。鄉有有秩、嗇夫、游繳等,調解處理輕微刑民案件。這部分內容可參考教材第157到158頁。
魏晉南北朝:中央仍為廷尉或大理寺,只有北周稱為秋官大司寇。東漢以後中央三省制逐漸形成,尚書台成為是高行政機關,尚書台下屬都設有掌管司法行政和兼理刑獄的機構,如三公曹、二千石曹。地方上,形成了州、郡、縣三級,由縣令、郡太守、州刺史掌握地方司法審判。這部分內容參見教材第180頁。
隋唐:大理寺是最高的審判機關,刑部是中央司法行政機關,御史台是最高監察機關。注意說明這三大機關的各自的職責。地方上,形成州縣兩級,州設有司戶參軍事和司法參軍事。參見教材第227頁。
宋元:元朝,元初中央審判機關是大宗正府,後還權於刑部和地方政府。此外,內史府、樞密院、奧賽、宣政院等部門也有一定的司法審判權。地方上,有路、府、縣的達魯花赤掌握地方司法。還有監察機關,具體說明中央的御史台,地方的行御史台以及提刑按察使(肅政廉訪司)。注意元朝司法機關的特點,這些在教材第 249頁都有。
明清:中央司法機關:大理寺、刑部和都察院,注意大理寺和刑部之間職責的變化。地方上,縣、州、府、省四級,有關審級的規定,會審制度也應該稍加說明。這些在教材的第276頁。
清末:司法機關,刑部改為法部,專門負責司法行政;大理寺改大理院,是最高審判機關;設總檢察廳。四級三審制。清末是司法機關近代化的時期,封建時代的司法機關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也應該說明的。參見教材第323頁。

二、小論文

1.試述中國封建法律對貴族特權的規定

提示:這道題倒不用對有關貴族特權的規定的發展演變作出說明,但也要求總結出各個朝代的有關貴族特權的規定。這里重點要說明漢朝的先請、魏晉南北朝所形成和發展出來的八議(其實早在周朝就已有,只是到了這個時期才制度化了)、官當、雜抵、例減、贖等方面的規定。隋唐的議、減、贖、當制度。
首先,說明以上各種制度的含義。其次要說明它們的形成和發展,特別是一些前後相沿的制度,比如晉朝的雜抵,其實是此後北魏和陳律里規定的官當的初形。贖刑的規定可以追溯到夏商(商朝的《呂刑》把贖刑制度化了)。最後還要說明它們的意義(當然主要就是要保護貴族官僚的特權)。
這些方面可以參見教材第132頁、第157頁(漢律里的官員有罪先請原則)、第168頁(八議)、第170頁(雜抵)、第175頁(官當)、第187頁(隋律里的議、減、贖、當)、第204頁(唐律里的議、請、減、贖、官當、免官)、第268頁(清朝的有關規定)。此外,還可以說明秦朝在官吏的選任上的任子制度(第92頁)和漢朝的沿用(第129頁)。這也是對貴族官員的特權規定。

還可以參考網站上有關的論述。

作業三

課堂發言

1.試比較《欽定憲法大綱》和《十九信條》

提示:A.從制定的背景和宗旨上來比較:前者在1908年制訂和頒布,當時革命處於萌發時期,民權思想也不興盛,所以它的宗旨是「君主專權,人民無權」;而後者是在辛亥革命之後,全國革命形勢緊張,各地紛紛發電要求變革憲政,民權思想也十分興盛,故它的宗旨是貶君權,伸民權。B.從內容和體例上來比較:前者基本上來自於1898年日本帝國憲法,包括正文和附錄兩部分,正文為君上大權,附錄為臣民權利義務。後者在內容各體例上有所變化,一是採用英國式的虛君共和制,二是形式上限制了皇權,三是由資政院經過法定程序制定,屬於臨時憲法。C.從意義和性質上來比較,兩者基本上維持了「大清帝國萬世不易」「皇帝神聖不可侵犯」的基本精神。前者作為第一部近代意義的憲法性文件,客觀上對當時人們的思想起了比較大的沖擊作用,打破了傳統中華法系的法律體系,結構也比較完整。後者則是為了緩和革命,屬於臨時憲法。

2.清末修訂法律館主持制定的法律有哪些,主要內容是什麼

提示:A.《大清現行刑律》,作為過渡性的刑法典,P309。主要內容:改律名、取消六部名稱的篇名,重回唐宋律的體例。改革刑罰制度、取消過時法條,增加新罪名。B.《大清新刑律》,主要內容:分總則、分則,仿資產階級刑體例;罪刑法定原則;刪去 「八議」、十惡之類的內容;P311。C.《大清商律草案》P305。《交易行律草案》、《破產律》。D.民律中的總則、債權、物權三編。具體內容教材 P319。E.刑事訴訟律草案、民事訴訟律草案,具體內容見教材P322。

3.清末司法權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

提示:主要是說明A.領事裁判權:凡是在中國享有領事裁判權的國家,其在中國的僑民不受中國法律和司法機關的管轄。他們如成為民、刑事訴訟的被告時,中國法庭無權審理,只能由各該國的領事按其本國的法律裁判。和B.會審公廨:在租界內設立的中外法官共同審案的法院。名義上是中國的司法機關,實際上完全被外國領事所把持。是帝國主義進一步干涉中國司法權的半殖民地化的司法制度。帝國主義國家在中國取得領事裁判權,始於1843年7月簽定的中英《五口通商章程》領事裁判權的確立是清末司法制度半殖民地化的重要標志,領事裁判權是指外國在中國的僑民成為民刑被告時,如其本國與中國訂有不平等條約,則中國法庭無權裁判,只能由其本國領事按其本國法律裁判。領事裁判權在中國持續了一百年,直到1943年才正式廢除。1864年清政府與英、美、法三國駐上海的領事協議在租界內設立法院,從此公審會廨在上海組成,以後又擴大到廈門等地。會審公廨管理各國租界內各等案件。凡牽涉有約國洋人必須到案的洋華訴訟,無約國洋人與華人的互相訴訟及被外國人僱傭和延請的中國人的訴訟,外國領事均有權參加會審。會審公廨名義上是中國的司法機關,但實際上完全被外國領事所把持。這兩個制度對清末司法權的侵犯,清廷也從國內立法上對之確認,同時,司法權也保留了封建的傳統,說明了司法權的半殖民地化半封建化。領事裁判權的確立是清末司法制度半殖民地化的重要標志。它和會審公廨是此時期司法制度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主要表現。

4.《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提示:《臨時約法》是中國歷史上具有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憲法性質的文件,共7章56條。包括:《總綱》、《人民》、《參議院》、《臨時大總統副總統》、《國務員》、《法院》、《附則》。它以孫中山民權主義為理論基礎,吸收西方資產階級國家「三國分立」、「私有財產神聖不可侵犯」、「平等自由」等憲法原則而制定,集體中體現了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精神。主要內容包括:

1、確認中華民國是民主共和國

2、仿效歐美建立「三權分立」政治制度

3、具體規定了人民權利義務和保有財產及營業的自由

5.國民黨政府的司法機構:參見教材P387。

6.六法全書

參見教材P375。

7.《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憲法大綱》的基本內容是什麼

參見教材P397。

8.試述《中國土地法大綱》的主要內容及其歷史意義

參見教材P427。

作業四

一、名詞解釋

1.刖刑 :商朝的一種肉刑,具體見教材P28。2.非所宜言罪:秦朝的一個罪名,P101。 3.劓殄:商朝的一種死刑方法,P28。 4.官當:《北魏律》和南陳律里規定的貴族官僚的特權,見P175。

二、簡答題

1.簡述《法經》在中國法制發展史上的主要意義:P74。

2.簡述唐朝的法律形式:P195。

3.簡述太平天國處決死刑的主要方法:P341。

4.元律如何嚴禁臣下結黨和內外官交接的:應該是明律規定的內容,這里元律是錯的。P260。

5.國民黨的特種刑事法庭:P388。

三、論述題

1.八議

提示:論述題應該先說明八議的概念,八議的起源和發展(從周禮到三國時魏入律),具體內容以及它的意義和性質。

2.十惡:同上題也應該說明十惡的概念,起源和發展(北齊律中重罪十條,經隋唐發展而成為十惡),具體內容以及意義和性質。

3.試述《中國土地法大綱》:它的制定、主要內容和意義都應該說明。P427。

② 司法考試法制史考點:西周的立法指導思想

司法考試法制史考點:西周的立法指導思想

1. 「以德配天,明德慎罰」思想的內容

(1)「天」仍是夏商以來一直尊奉的「上天」,但周初統治者認為,「上天」只把統治人間的「天命」交給那些有「德」者,一旦統治者「失德」,也就會失去上天的庇護,新的有德者即可以應運而生,取而代之。因此,作為君臨天下的統治者應該「以德配天」。

(2)「德」的要求,主要包括三個基本方面:敬天,敬祖,保民。也就是要求統治者恭行天命,尊崇天帝與祖宗的教誨,愛護天下的百姓,做有德有道之君。在這種「以德配天」基本政治觀之下,周初統治者具體提出了「明德慎罰」的法律主張。

(3)「明德慎罰」的主張要求統治者首先要用「德教」的辦法來治理國家,也就是通過道德教化的辦法使天下人民臣服,在適用法律、實施刑罰時應該寬緩、謹慎,而不應一味用嚴刑峻罰來迫使臣民服從。「明德慎罰」的具體要求可以歸納為「實施德教,用刑寬緩」。其中「實施德教」是前提,是第一位的。「德教」的具體內容,周初統治者逐漸歸納成內容廣博的「禮治」、即要求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都按既有的「禮」的秩序去生活,從而達到一種和諧安定的境界,使天下長治久安。

2.「以德配天,明德慎罰」思想的影響

(1)代表西周初期統治者的基本政治觀和基本治國方針。

(2)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形成了西周時期禮刑結合的宏觀法制特色,被後世奉為政治制度理想的原則與標本。

(3)這一思想漢代中期後被儒家發揮成「德主刑輔,禮刑並用」的基本策略,從而為以「禮法結合」為特徵的中國傳統法制奠定了理論基礎。

2016司法考試論述題萬能模板

③ 高分徵求「古代法制史」測試題答案

1、西周的立法指導思想及主要原則
是明德慎罰與以德配天以及親親與尊尊,具體到刑事立法指導思想就是「義行義殺」和「明德慎罰」。西周法律思想反映西周統治者立法思想的成熟與豐富,有利於政權和社會的穩定發展。
所謂「義行義殺」,就是針對國內不同地區、不同的情勢,選擇最適宜的刑罰手段來對付社會犯罪,反對不分青紅皂白,一味刑殺的方法。
所謂「明德慎罰」,就是在對付社會犯罪問題上,要提倡德治,提倡倫理道德的強行灌輸,以期在人們頭腦中構築預防犯罪的精神堤壩,有效地預防可能發生的犯罪。同時在鎮壓時,採取審慎的方針,即區分嚴重犯罪與一般犯罪的界限,對一般犯罪採取寬緩的原則;對嚴重犯罪才施以重刑。
2、《法經》是由戰國時期的魏國丞相李悝制定的。他在總結春秋以來各個諸侯國新興地主階級的立法經驗的基礎上制定了《法經》共六篇。《法經》是我國封建社會最早的一部粗具體系的法典,是適應日益發展的封建經濟關系的要求而出現的。《法經》的篇名依次是:盜法、賊法、網法、捕法、雜法、具法,主要是關於懲治盜賊罪以及其他重大犯罪行為的規定。

《法經》的階級本質:第一,它的鋒芒主要是指向農民和其他勞動者的。《法經》開宗明義規定「王者之政,莫急於盜賊」並不是偶然的,它反映了當時農民和地主階級之間的矛盾已經相當尖銳。第二,《法經》的目的是要維護君主制度。第三,《法經》還要維護封建等級制度。

《法經》在我國法制發展史上具有重大意義。

首先,《法經》初步確立了封建法制的基本原則和體系。在當時對各國立法產生很大影響,商鞅就是攜帶《法經》入相於秦,並在《法經》的基礎上制定了《秦律》,而漢代蕭何則在《法經》六篇的基礎上制定了《九章律》。漢代以後歷代封建法典都是在秦、漢舊律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的,而且都吸收了《法經》的基本原則,把鎮壓農民反抗活動作為立法的主要任務。所有這些都說明《法經》的確是封建法典的藍本。

其次,《法經》對當時封建經濟的形成和鞏固,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法經》頒布的本身就是封建制度勝利的標志,它是作為封建經濟基礎的上層建築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正因為如此,加上魏國其他有關富國強兵政策的推行,使魏國很快在戰國初期強盛一時。

3、秦朝的法律指導思想仍然採用法家的思想,主要表現為:

1.法令由一統。這一思想有兩層含義,第一層含義是全國實行統一的法律;第二層含義就是最高立法權屬於皇帝。

2.事皆決於法。秦朝專任刑罰,規定了各種法律來規范人們的行為。

3.以刑殺為威。這一思想有三層含義:第一,法網嚴密;第二,嚴刑重罰;第三,濫施刑罰。

立法活動

秦朝法律制度的許多內容直接來源於商鞅變法期間以及商鞅變法以後秦國所確立的制度。秦統一後主要是頒布各種單行的法律法令,立法活動頻繁,但沒有制定一部大而全的統一法典。

4、漢朝的法律思想經歷了兩個發展時期,漢初到文景帝時期採用黃老的無為而治作為統治思想,到了漢武帝之後確立了封建正統的儒家法律思想。後世封建王朝基本沿襲封建正統法律思想。

1.漢初至文景時期

漢初至文景時期以黃老思想為主,並輔以法家思想為法治的指導思想。

漢初,由於秦朝的苛政和連年戰爭,社會生產遭到嚴重破壞,統治者需要有一個相對穩定的局面,使人民得以休息生養,恢復和發展生產,以鞏固剛剛建立的封建政權。這時,劉邦總結秦亡的教訓,作為借鑒。劉邦手下陸賈根據黃老思想,結合當時的社會情況,提出「道莫大於無為」。當時統治階級從皇帝到丞相無不尊崇黃老思想。文景時期尤為顯著。無為而治的思想反映在立法指導思想上就是「輕徭薄賦」、「約法省刑」。結果,出現了生產發展、人民生活改善的繁榮景象。

2.漢武帝以後

漢武帝以後是以儒家思想為主,並輔以法家思想為法制指導思想。其核心是「德主刑輔」。

漢初社會政治經濟經過七十年的恢復和發展,國家積累了大量物質財富。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製得到鞏固,但漢初分封的諸侯王室力量也逐漸強大起來,同中央發生了尖銳的矛盾。土地兼並嚴重,加上匈奴不斷入侵,最高統治者就亟需進一步加強中央集權,尋求新的法制指導思想。漢武帝招賢納士,董仲舒以「春秋大一統」思想應對。他指出,要建立大一統的中央集權制,首先要統一思想。進而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董仲舒的儒術,是將儒家思想與陰陽家思想結合起來,使之神秘化。他指出,事件萬物都分為陰和陽,德為陽,刑為陰,德主則刑輔。這也是總結秦朝「轉任刑罰」的教訓,提倡先用德禮進行教化,教化無效再輔以刑罰。這種剛柔並濟的治國之道,是漢武帝行之有效的統治方法。這一思想對後世歷代王朝的立法影響很大,是以綱常名教為核心的封建正統法律思想的開端。

5、三國兩晉南北朝立法活動的主要成就
●封建法律形式逐漸趨於完備。
●法典體例增加了科學性。
●法律概念進一步規范。
●基本確立封建制五刑。
●豐富了封建法典的內容。
法律內容的主要發展
1、經濟立法
●頒布「占田令」或「均田令」,確認土地的等級佔有制度。
●推行租調法令,保障封建國家的財政收入。。
2、刑事立法
● 「八議」、「官當」入律。
●確立「重罪十條」。
●改革刑罰制度。
司法制度
l、司法機關
中央審判機關仍為廷尉,或稱大理。至北齊,廷尉改名並擴大為大理寺。
2、訴訟制度
這一時期訴訟制度的主要變化,是以皇帝為首的中央政府對司法權的控制日趨加強;
●皇帝更加頻繁、直接地干預和參與司法審判。
●規定了嚴格的死刑復核制度。
●加強了自上而下的司法監督。
●限制人民的訴訟權利。
3、監察機關
這一時期建立了皇帝直接領導的獨立的監察機關一御史台。
6、從《周禮》、《齊語》的雷同和類似之處,再考慮到管仲變革發生於齊國,而《周禮》亦成書於齊國,我們可以推斷,《周禮》的產生與管仲變革有密切關系,也就是說,管仲變革是《周禮》的真正發源之處。我們可以作這樣一個推測,管仲變革之時,統治者中的改革派提出了許多具體的改革方案,有的被採納施行了,有的未被採納實行,這些方案中的一部分為後人整理加工,再加上其他一些內容,遂成《周禮》一書。《周禮》中所記社會組織及職官設置過於規整且繁雜,這本身就是它成書於一些改革方案的證據。從《周禮》與《齊語》對應之處甚多來看,《周禮》所保存的這類改革方案中有許多是已經實行了的,特別是有關經濟變革的部分。當然,《周禮》中也會存在一些管仲變革之前社會的遺跡,這是由於,管仲變革打著沿襲昔「聖王治天下」之法、「修舊法,擇其善者而業用之」(《國語·齊語》。)的招牌,他給許多變革披上了舊的外衣,特別是在對被剝削者的統治手法上,另外,其復雜的成書過程也使許多管仲以前的東西匯總了進去,但是,《周禮》的主流、特別是其中社會經濟部分反映了管仲所推行的社會變革。
7、唐律的制定過程
1.《武德律》是唐代首部法典,武德律以隋《開皇律》為藍本,共十二篇,五百條。
2.《貞觀律》基本確定了唐律的主要內容和風格,增設加役流,確定了五刑、十惡、八議以及類推原則與制度。
3.《永徽律疏》
又稱《唐律疏議》,高宗永徽二年(公元651年),長孫無忌、李績等在《貞觀律》基礎上修訂。唐高宗在永徽三年下令召集律學通才和一些重要臣僚對《永徽律》進行逐條逐句的解釋,於永徽四年十月經高宗批准,將疏議分附於律文之後頒行。計分12篇,共30卷,稱為《永徽律疏》。至元代後,人們以疏文皆以「議曰」二字始,故又稱為《唐律疏議》。
《永徽律疏》總結了漢魏晉以來立法和注律的經驗,不僅對主要的法律原則和制度作了精確的解釋與說明,而且盡可能引用儒家經典作為律文的理論根據。《永徽律疏》的完成,標志著中國古代立法達到了最高水平。作為中國封建法制的最高成就,《永徽律疏》全面體現了中國古代法律制度的水平、風格和基本特徵,成為中華法系的代表性法典,對後世及周邊國家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
《永徽律疏》是迄今保存下來的最完整、最早、最具社會影響的古代成文法典。
(二)十惡
1.從「重罪十條」到「十惡」。
所謂「十惡」是隋唐以後歷代法律中規定的嚴重危害統治階段根本利益的常赦不原的十種最嚴重犯罪,淵源於北齊律的「重罪十條」。隋《開皇律》在「重罪十條」的基礎上加以損益,確定了十惡制度。
【注意】重罪十條北齊創,《開皇律》中變十惡。
2.唐律中「十惡」的具體內容:
(1)謀反:謂謀危社稷,指謀害皇帝、危害國家的行為;
(2)謀大逆:指圖謀破壞國家宗廟、皇帝陵寢以及宮殿的行為;
(3)謀叛:謂背國從偽,指背叛本朝、投奔敵國的行為;
(4)惡逆:指毆打或謀殺祖父母、父母等尊親屬的行為;
(5)不道:指殺一家非死罪三人及肢解人的行為;
(6)大不敬:指盜竊皇帝祭祀物品或皇帝御用物、偽造或盜竊皇帝印璽、調配御葯誤違原方、御膳誤犯食禁,以及指斥皇帝、無人臣之禮等損害皇帝尊嚴的行為;
(7)不孝:指控告祖父母、父母,未經祖父母、父母同意私立門戶、分異財產,對祖父母、父母供養有缺,為父母尊長服喪不如禮等不孝行為;
(8)不睦:指謀殺或賣五服(緦麻)以內親屬,毆打或控告丈夫大功以上尊長等行為;
(9)不義:指殺本管上司、受業師及夫喪違禮的行為;
(10)內亂:指奸小功以上親屬等亂倫行為。
唐律中「十惡」制度所規定的犯罪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一為侵犯皇權與特權的犯罪,一為違反倫理綱常的犯罪。而且,唐律規定凡犯十惡者,不適用八議等規定,且為常赦所不原,此即俗語所謂「十惡不赦」的淵源。
(三)六殺、六贓與保辜
1.六贓。
六贓指《唐律》規定的六種非法獲取公私財物的犯罪
(1)「受財枉法」,指官吏收受財物導致枉法裁判的行為。
(2)「受財不枉法」,指官吏收受財物,但未枉法裁判行為。
(3)「受所監臨」,指官吏利用職權非法收受所轄范圍內百姓或下屬財物的行為。
(4)「強盜」,指以暴力獲取公私財物的行為。
(5)「竊盜」,指以隱蔽的手段將公私財物據為己有的行為。
(6)「坐贓」,指官吏或常人非因職權之便非法收受財物的行為。
明清律典中有「六贓圖」的附配。
2.保辜。
指對傷人罪的後果不是立即顯露的,規定加害方在一定期限內對被害方傷情變化負責的一項特別制度。
唐律規定:「手足毆傷人限十日,以他物毆傷人者二十日,以刃及火傷人者三十日,折跌肢體及破骨者五十日。」在限定的時間內受傷者死去,傷人者承擔殺人的刑責;限外死去或者限內以他故死亡者,傷人者只承擔傷人的刑事責任。
唐代確定保辜期限,用以判明傷人者的刑事責任,盡管不夠科學,但較之以往卻是一個進步。
(四)五刑與刑罰原則
1.唐律中的五刑。
唐律承用隋《開皇律》中所確立的五刑即笞、杖、徒、流、死五種刑罰,作為基本的法定刑,其規格與《開皇律》稍有不同:
(1)笞刑:由10到50,每等加10;
(2)杖刑:由60到100,每等加10;
(3)徒刑:由一年到三年,每等加半年;
(4)流刑:由2000里到3000里,每等加500;另外有加役流。
(5)死刑:分絞、斬二等。
2.唐律中的刑罰原則。
(1)區分公、私罪的原則。
公罪是指「緣公事致罪而無私曲者」,即在執行公務中,由於公務上的關系造成某些失誤或差錯,而不是為了追求私利而犯罪,
私罪包括兩種:一種是指「不緣公事私自犯者」,即所犯之罪與公事無關,如盜竊、強奸等。另一種是指「雖緣公事,意涉阿曲」的犯罪,即利用職權,徇私枉法,如受人囑托,枉法裁判等,雖因公事,也以私罪論處。
【記憶口訣】公罪從輕,私罪從重。
(2)自首原則。
①嚴格區分自首與自新的界限。唐代以犯罪未被舉發而能到官府交待罪行的,叫做自首。但犯罪被揭發或被官府查知逃亡後,再投案者,唐代稱作自新。對自新採取減輕處罰的原則。
②規定謀反等重罪或造成嚴重危害後果無法挽回的犯罪不適用自首。
③規定自首可以免罪,但贓物必須按法律如數償還。
④自首不徹底的叫「自首不實」,對犯罪情節交代不徹底的叫「自首不盡」。對於不實不盡者,只處罰其不實不盡的那部分行為,如實交代的部分不再處罰。
⑤輕罪已發,能首重罪,免其重罪;審問他罪而能自首其餘罪的,免其餘罪。

④ 西周的刑事立法指導思想是什麼

明德慎罰是來西周的立法指導思想自之一。所謂明德,就是提倡尚德、敬德,它是慎罰的指導思想和保證。所謂慎罰,就是刑法適中,不亂罰無罪,不亂殺無辜。

解釋:慎:謹慎。多行恩惠,少用刑罰。所謂明德,就是提倡尚德、敬德,它是慎罰的指導思想和保證。所謂慎罰,就是刑罰適中,不亂罰無罪,不亂殺無辜。

(4)西周的立法指導思想有擴展閱讀

殷商初期占統治地位的意識形態是「天命」、「天罰」思想,但隨商王朝國力的強盛,商王朝統治者自命為天之子,由是「天罰」實質上演變天「帝罰」思想,忽視民的存在而為所欲為。西周的奠基者周文王極為重視道德,被孔子贊嘆為「仁哉文王」。

周文王的繼承者周武王在滅殷之後,更是從理論上總結了殷商興亡的經驗,指也從成湯到紂王的父親帝乙,「罔不明德慎罰,亦克用勸」,才保住了王權,後來紂王失了德才招致亡國之禍。

西周的建立,在周武王看來也是由於能夠實行德治的結果:周文王「克明德慎罰」,所以「受天有大命」,「在武王嗣文作邦」。

⑤ 西周時期法律思想的變化及其影響是怎樣的

西周的法律思想較之夏商有了新的發展。其主要表現是:在「以德配天」的新觀念基礎上提出了「明德慎罰」的法律思想。

西周的統治者在「王權神授」的思想基礎上,提出「以德配天」的主張。一方面作為取代殷商政權的理論依據,另一方面作為神權法思想的補充,來確定新的統治策略。西周統治者認為「王權神授」是有條件的:一是「以德配天」。天命是肯定的,但是只有有德才能隨「天命」,失「德」就要失去「天命」。「皇天無親,惟德是輔」,西周政權就是以「德」獲「天命」的新王朝。「德」的要求,主要包括三個基本方面:敬天、法祖、保民。也就是要求統治者恭行大命,尊崇上天和祖宗的教誨,愛護天下的百姓,做有德有道之君。二是得民眾。他們認為人心向背決定國家政權的安危,「民怨」會使天或上帝改變原來的「天命」。

周在滅商以前,周文王為達到滅商的目的,採取了一系列籠絡人心的政策。例如;他針對殷商的收容逃亡奴隸,制定「有亡荒閱」的法律,即共同搜捕逃亡奴隸,因而取得了奴隸主貴族的支持;針對殷朝的「罪人以族」,提出了「罪人不孥」。這些措施對周朝的建立起了很大作用,也影響到周初的立法思想。

周在滅商之後,周公旦又基於「敬天法祖」、「以德配天」的神權法思想,並且總結了商朝「重刑辟」招致亡國的歷史教訓,提出「天命」、民情和王權三者相制約的「明德鎮罰」的法律政策。在西周法制中,最能反映時代特點的,是明德慎罰的指導思想及其法律化。從宣揚天罰到「明德慎罰」,既是歷史條件變化的產物,也反映出法律文化的進步。

「明德慎罰」思想的基本內容包括「明德」和「慎罰」兩個方面。

所謂明德,就是提倡尚德、敬德。第一,要求統治者有德性修養。即團結一致。勤於政事,聽取民眾呼聲。第二,施德政。核心思想在於實行安民政策,反對殘民暴政。第三,行德教,進行禮儀教化是「明德」的重要內容之一。

所謂慎罰,就是謹慎地實施刑罰:一是謹慎斷獄;二是刑罰適中。

周初統治者把「明德」與「慎罰」視為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明德是慎罰的精神主宰,慎罰是明德的具體落實。

西周「德教」的具體內容,被周初的統治者逐漸歸納成內容廣泛的「禮治」。

⑥ 西周立法原則形成的原因

西周統治者為什麼要堅持「敬天保民、明德慎罰」的指導思想呢?在夏、商時期,統治者的指導思想是「奉天罰罪」,統治的合法性來自於天的旨意。到了西周,老百姓就不會相信這樣的說法了。在這種情況下,如何解決西周統治的合法性,就成了西周統治者在建國之初首先要解決的難題。夏、商的統治者堅持的是「天命不可移」,西周統治者要論證自己建立國家、反對商朝、攻打商朝的行為是合法的、正當的、有依據的,就要更改「天命不可移」的理論。西周統治者運用反證法論證了天命是「可移」的,天命移到西周統治者是因為「天命歸於德者」。西周的統治者們還要去論證,周是不是「德者」,如果是「德者」,天命就可以歸於他們身上,周政權的建立就有了合法性。

熱點內容
推動全社會自覺尊法護法學法 發布:2024-12-23 15:00:14 瀏覽:943
有關道德的名言名句 發布:2024-12-23 14:57:37 瀏覽:867
初級會計經濟法基礎記憶方法 發布:2024-12-23 14:51:02 瀏覽:697
香港大學mcl法律碩士 發布:2024-12-23 14:13:35 瀏覽:190
司法考試需要准備多長時間 發布:2024-12-23 14:05:39 瀏覽:791
離職押工資符合勞動法嗎 發布:2024-12-23 13:42:30 瀏覽:842
博弈論對法學 發布:2024-12-23 13:19:50 瀏覽:933
簡說民法典 發布:2024-12-23 13:10:02 瀏覽:29
勞動法員工請假的時間規定 發布:2024-12-23 12:59:56 瀏覽:87
試商法試題 發布:2024-12-23 12:46:26 瀏覽:6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