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崇尚

道德崇尚

發布時間: 2021-01-08 10:02:16

⑴ 崇尚道德講文明,提升素質樹形象。關於文明城市的演講稿

大家好,我演講的題目是

今日我們桃李芬芳 ,明天我們祖國棟梁

你聽——「中國人?就是那些隨地吐痰,亂扔垃圾,滿嘴臟字,沒道德,沒修養的那些人?」「中國人?就是那以高價競標『獸首』成功,卻遲遲不肯付款,反而認為是為國爭光的古董商所代表的人種嗎?」聽聽這些話吧,不難想像我們中國人給世界人民留下的印象是何等的糟糕。過去我們是為中華民族之崛起而讀書,現在我們應為中華民族之印象而學習!

學習什麼呢?道德。道德是我們的做人之本,立足之根。如果把人這一生所需要的全部智慧化作一棟房屋,那道徳修養就是構建這棟房屋的鋼筋,混凝土,必不可少。

記得義大利的但丁曾說:「一個只是不健全的人可以用道德去彌補,而一個道德不健全的人卻難於用知識去彌補。」知識固然重要,但社會更需要品德高尚有修養的人。

作為明日國家棟梁的我們需要做一個品德高尚有修養的人。

有句話說得好,要做就要做得最好。成為一個品德高尚有修養的人決不能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我們要堅持不懈持之以恆。萬丈高樓平地起,凡是從小事做起,譬如:隨手撿起腳下的垃圾放入垃圾箱;放學回家,看到累了一天的爸爸媽媽,趕忙送上一杯熱茶,向他們說聲你辛苦了;知道同學生病,及時幫忙,找醫送葯。別看事小,卻在文明禮貌,體諒關心,互敬互助中提高我們的道德水平。只要我們堅持從一點一滴的小事做起,尊敬老師,理解家長,關愛同學,我們定能成為品德高尚有修養的人。

做一個品德高尚有修養的人必須講文明,懂禮貌,講誠信。熟不見地震時的學生翠青、林浩,他們是我們的同齡人,那關心同學,不顧個人的行為令人可敬可嘆!他們是我們的榜樣,我們要向他們學習!

記得列寧同志為了完善一個重要決策,下樓。在樓梯狹窄的過道上,正碰見一個女工上樓,還端著一盆水。那女工看到是列寧,就要退回去給列寧讓路。列寧阻止她說:「不必這樣,你端著東西走了半截,而我現在空手,請你先過去吧!」他把請字說得很響亮,很親切,然後緊靠著牆,讓女工上樓了,他才下樓。一個偉人懂得文明禮貌,百忙之中肯給一個婦女讓道,我們還有什麼事比偉人的事更重要更急迫而不需要文明禮貌呢?從腳下做起,千里之行,始於足下,看到有廢紙撿起,見到不良行為及時制止,伸出友愛之手幫助困難的人……再堅持下去,持之以恆,我們定會成為一個有道德的人。

「有麝自然香,何須春風忙」擁有了高尚品德定會受人尊重,社會風氣也會扶搖直上,春風駘盪。

為了國家,為了大家,為了我們,做一個有道德的人吧!今日我們桃李芬芳,明天我們祖國棟梁。最後,讓我們同祝道德之河永遠奔流,共喚誠信之歌永遠唱響吧!

謝謝大家!我的演講完畢。

⑵ 哲學上的唯物主義就是指注重物質利益的人,唯心主義就是指崇尚高尚道德的人辨析

唯物與唯心是兩個相反定義,是哲學名詞,它與人的利益道德等政冶意識無關。它反映的是對世界如何認識的問題,即世界是物質的還是意識的,是物質是第一性的還是意識是第一性的,贊成世界是物質的,物質是第一性的是唯物主義,反之,贊成世界是意識的,意識是第一性的是唯心主義,這與個人是否重視物質利益或是崇尚高尚道德沒有必然聯系。

⑶ 中國人為什麼高度崇尚倫理道德

因為中國人從古至今,受儒家思想比較嚴重,崇尚倫理道德,這些思想根深蒂固。

⑷ 古人為什麼崇尚品德節操

氣節操守,是做人的標准,是檢驗靈魂的試金石。具有高尚節操者,誠信無欺,見義勇為,甚至捨生取義。他們能做到:「富貴不淫,貧賤不移,威武不屈」。 無節操者,見利忘義,貪生怕死,以致賣國求榮,他們靈魂里充滿銅臭。 縱觀歷史:守節操者流芳百世;無節操者,為世人所不齒。品德即道德品質(moral trait),是道德在個體身上的體現,是指個人按社會規范行動時所表現出來的穩定特性或傾向。 品德即 道德品質,是指個體依據一定的社會道德准則和規范行動時,對社會、對他人、對周圍事物所表現出來的穩定的心理特徵或傾向。 道德是發展先進文化,構成人類文明,特別是精神文明的重要內容。我們通常講的道德 是指人們行為應遵循的原則和標准。道德的定義可以概括為:對身邊的人充滿善意,對社會有所個貢獻。這一概念說明,道德是以善惡為標准,調節人們之間和個人與社會之間關系的行為規 范。道德總是揚善抑惡的。道德與法律不同,它是依據社會輿論、傳統文化和生活習慣來判 斷一個人的品質,主要依靠人們自覺的內心觀念來維持。 道德一詞由來已久。早在兩千多年以前,我國古代的著作中就出現了「道德」這個詞 語。「道」表示事物運動變化的規則;「德」表示對「道」認識之後,按照它的規則把人與人 之間的關系處理得當。從中國儒家的創始人,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開始,千百年來. 人們就一直重視道德問題。品德是多方面的,包括:「愛心」、「尊敬」、「言談舉止」、「團結友愛」等。 這些是做人的基本准則

⑸ 遵守公德,崇尚文明的作文

從誕生的那一刻起,我們就進入了這個絢麗多彩的世界,這也意味著我們將不再孤單.
為了更好的融入這個社會,處理好人際關系,我們必須遵守社會公德.什麼是社會公德那?我認為,社會公德就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或者一個群體,在歷史長河中,在社會實踐活動中積淀下來的道德准則,文化觀念和思想傳統.社會公德作為一種無形的力量,約束著我們的行為.只有遵守社會公德的人,才會被人們所尊重.那些違反社會公德人,將被人們所不齒.社會公德的內容並不是一成不變的,隨著歷史的演變也變得更加豐富多彩.
為了更好的融入這個社會,處理好人際關系,我們必須具有良好的個人修養.什麼是個人修養呢?我認為,個人修養就是個體在心靈深處進行的自我認識,自我解剖,自我教育和自我提高.個人修養作為一種無形的力量,約束著我們的行為.只有具有良好的個人修養的人,才會被人們所尊重.當然,個人修養的內容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它隨著實踐活動也變得更加豐富多彩.關於個人修養的討論和研究,從很早的時候就開始了.古人曾經提出過「修身養性」,現在我國也把思想品德作為學生的必修課.
尊老愛幼,助人為樂,拾金不昧等這些傳統美德深深的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中華兒女.當然,我們也應當用與時俱進的眼光來看待社會公德,比如在當今社會,保護環境就應當成為每一個人的必修課.
環境保護並不是一個新鮮的話題,但是現如今卻成為我們國家的頭等大事.不可否認,環境保護是一個龐大的、系統性的工程,關系著千千萬萬人的命運,所以,這也需要所有人的配合與努力.我們知道,人類只有一個地球,地球已經存在了幾十億年,但是它非常脆弱,現在更是受到各種災難的威脅:水污染、空氣污染、江河斷流等等.看看98年的洪水和去年的海嘯吧,我們就會知道,地球其實已經千瘡百孔.如果有那麼一天,地球不堪重負,我們的命運又將何去何從呢?毫無疑問,我們別無選擇,只有死路一條.所以,作為地球上的一員,我們不能僅僅擔憂和抱怨,而必須加緊行動,像愛護我們的眼睛一樣愛護我們的地球.那麼我們應該怎麼做呢?
首先,我們應該盡量少用或不用一次性的用品:一次性筷子,一次性牙刷等等.雖然這些物品給我們帶來了短暫的便利,卻使生態環境付出了高昂的代價.
其次,我們應當節約資源,減少污染.具體來說就是,節約用水,節約用電,不亂扔垃圾,同時注意回收和循環再利用等等.只有這樣,我們才不會透支我們有限的資源,才不會給我們自己和我們的後代留下遺憾.
然後,我們應當學會保護動物,保護植物,與其他生物和平相處.因為,其他生物也是地球上巨大生物鏈上的一個重要環節,缺少了它們,我們的生活也將受到影響!
所以,在這里,我要呼籲,愛護地球,愛護環境吧.這是我們每個人的責任!而且也應該是社會公德或者個人修養的必修課.只有愛護環境,才會被人們所尊重;否則就會被人們所唾棄,成為歷史的罪人!

⑹ 崇尚道德的管理有哪些特徵

崇尚道德的管理具有以下個特徵:把遵守道德規范看做責任;以社會利益為重;重視利益相關者的利益;視人為目的;超越法律發;自律;以組織的價值觀為行為導向。

⑺ 養成崇尚勤勉向善求真的品德的意思是

崇尚勤勉、向善求真的品德意思是:

養成提倡勤奮、心向良善、追求真理的品德。

⑻ 中國人崇尚哪些道德品質

參考成語詞典,一萬條以上的。所有負面的都是現實中的,所有正面的都是理想中的。崇尚的一般是理想的,達不到的。

⑼ 什麼是崇尚素質

崇尚素質是中國古代史學一大優良傳統。強調素質,說到底,是注重史家個人修養的問題。作為一位史家,要不要強調必備條件?作為一位優秀史家,需要具備什麼樣的條件?在古代史學領域,隨著學術研究的步步深入,人們對這一問題的認識呈現出日益明晰、日益完善的發展趨勢。

在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系統而深入提出卓越史家必備條件者,當推唐代武周時期的著名史學評論家劉知幾。劉氏以為,卓越史家須有三個條件:「才也,學也,識也」(《舊唐書·劉子玄傳》)。這就是後人熟知的「史才三長」論。在劉知幾的代表作《史通》里,雖然沒有明確提出「史才三長」這一問題,也沒有特別地論述「才」、「學」、「識」之間的關系,但是,其中許多篇目的內容事實上與此有關。將「才」、「學」。「識」三個方面視為傑出史家必備條件,揭示了史界現實,反映了劉知幾的博學多識和非凡見解。還應指出,劉知幾特別強調「直書」精神。他不僅在《史通》中設專篇議論「直書」,還在《曲筆》、《品藻》、《鑒識》等相關篇目中,從不同角度贊揚了書法無隱的直筆傳統。尤其是在《史通·直書》中,劉知幾對「直書」精神做了比較全面的論述:對於一個稱職的史家來說,無論歷史人物、歷史事件是美還是丑,都必須做到既「不虛美」,也「不隱惡」。這既是史家應盡的天職,同時也是後人和讀者的由衷願望。

如果說劉知幾就事論事,始終未能將「直書」行為提升到史家基本素質層次而有所惋惜的話,那麼清代著名史學評論家章學誠則因為直言「史德」而彌補了這一缺憾。也就是說,劉知幾提出了「史才三長」論,章學誠則在其基礎上,再加史德,使史家的素質要求變成為「才」、「學」、「識」、「德」等「史才四長」。章氏以為,劉知幾「史才三長」確有一定道理:「非識無以斷其義,非才無以善其文,非學無以練其事」,然而「猶未足以盡其理」,「三長」之外,須加「史德」。「德者何?謂著書者之心術也。」(《文史通義·史德》)

從今天的立場、觀點看問題,無論是先秦時期早已為孔子、孟子倡導的「事」、「文」、「義」的三統一,還是唐人劉知幾提出的「才」。「學」、「識」方面的「史才三長」論,抑或是清代乾嘉學者章學誠強調「著書者之心術」的史德,無一不是關乎卓越史家基本素質的重要理論。當然,也有必要指出,在前人所說的史家必備條件中,幾乎任何一條都有特定的文化背景和封建時代的局限性。尤其是劉氏「三長」中的史識和章氏特意提出的「史德」,更是以儒家倫理道德作為判斷是非的惟一標准。猶如荀悅《漢紀》之公然坦言:「夫立典有五志焉:一曰達道義,二曰彰法式,三曰通古今,四曰著功勛,五曰表賢能。」(《後漢書·荀悅傳》)很顯然,所謂「達道義」,就是著力宣揚儒家之倫理道德。所謂「著功勛」、「表賢能」,就是要表彰封建統治階級的代表人物。由此可見,不論是劉知幾的「史識」,還是章學誠的「史德」,其中之是非尺度,只是以是否服務和如何服務於封建統治者的利益為準的。

⑽ 良好的崇尚道德作用

主要是指亞洲諸民族和國家的倫理思想,廣而言之,也包括非洲諸民族和國家的倫理思想版。「...他們在人性、權人倫、道德的本質、道德的作用、道德原則和規范、道德評價、道德修養、道德教育、道德境界、道德理想等問題上,都闡發了大同小異的思想,構成了千年
...

熱點內容
經營風險包括哪些經濟法 發布:2025-05-01 02:05:11 瀏覽:981
司法考試2016年改革 發布:2025-05-01 00:51:19 瀏覽:429
勞動法實習規定 發布:2025-05-01 00:05:48 瀏覽:168
法院合同法警 發布:2025-05-01 00:01:21 瀏覽:182
中國法官協會成員 發布:2025-04-30 23:32:23 瀏覽:141
法院辦公室先進材料 發布:2025-04-30 23:26:23 瀏覽:272
環衛工人有勞動法嗎 發布:2025-04-30 23:11:12 瀏覽:682
北大國際經濟法大綱 發布:2025-04-30 23:10:58 瀏覽:137
司法局簽名 發布:2025-04-30 22:23:56 瀏覽:124
街道機關規章制度總則 發布:2025-04-30 22:04:22 瀏覽:332